⑴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想給學生看一點關於生物的電影,不知道有什麼合適的,求介紹
不知道你是想要有劇情的電影還是紀錄片。
電影《狼》一部講述人與野生動物的感情的電影。
還有BBC的系列紀錄片,《BBC 人體奧妙之細胞的暗戰》,《BBC 基因密碼》,《種出個地球/植物之歌》。
《BBC 地平線系列:貓的秘密生活/喵星人的秘密生活》
其它宏觀點的: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私生活,
Trials of life生命之源(動物行為的)
Alien world昆蟲世界
Missing link進化缺環
⑵ 電影《人生大事》的監制韓延持續關注生命主題,關於生命的影片還有哪些
電影《人生大事》的監制韓延持續關注生命主題,其實對於殯葬題材的影視劇還是非常多的。小編也非常感動這部影片選擇了這樣一個有一些遠離大眾的題材,也知道這部影片希望可以藉此來加深我們對於生命的正確認知。不過這部影片也是韓延首次為新人導演擔任電影監制,他也曾經導演過多部影片,其中《送你一個小紅花》也是一個非常深情的家庭故事。其實關於生命的影片還有非常多小編印象,比較深刻的有《飛越老人院》,主要講述的是一群老人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偷跑出老人院,一起尋找生命當中最快樂的事情,探索的是老年人的故事,並沒有刻意的來進行抒情,而是一種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了老年人追求自由的生活態度。
其實關於生命和死亡的電影是非常多的,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切電影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思考,如果作為電影當中的主人公會像他一樣的選擇嗎?
⑶ 與生死學有關的電影推薦
當我們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往往會略帶一份傷感。而生活中,我們從不敢輕易討論「死亡」,或是避諱,或是怕一語成讖。殊不知生命的本質就是有生有死,「死亡」如「出生」一般,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真正去面對死亡,我們才能更好的生活。
也是整理了5部探討生命死亡哲學的高分電影與大家分享,我們不妨藉助這些電影,一起去探尋尊重生命、認識死亡的意義。
一.入殮師
故事劇情非常簡單:銀行家安迪被當姿襪作殺妻兇手送進「肖申克監獄」,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准備,和一系列獄中發生的事件,安迪在一個雷電交加的夜晚越獄而出,最終在太平洋的小島上和獄中老友共度餘生。
經典台詞:
「忙著生,或忙著死,這真有道理。」
「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消逝的。」
⑷ 有沒有什麼特別好的關於生命最後一段的電影
1.《最後一周》
假若你的餘生只有短短的一年、一個月、或是一周,你會怎麼辦?
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周被告知自己即將死亡
他的座駕載著他最後一周的夢想,卻讓他攢夠了足以一生回憶的感悟和記憶。一路的狂飆讓他對生命有了重新的認識。斯坦利杯,勇氣和幸運的象徵;荒蠻廣袤的草原,讓他感受了一番牛仔的奔放不羈;那一隱鄭夜,無愛也可以有性;不論如何,回歸是一種必然。
「親愛的,雖然那時候你問我說為什麼向你求婚是因為找不出不求婚的理由。現在才知道,愛你,是一輩子的事。還有,愛你們,我的家人。」
2.《卡米諾》————生命最後的堅守只為永恆的愛
她在翻書抬頭見到他:男孩「耶穌」,卻又低頭時看到了死神。世人都以為她需要耶穌的指引,卻不知相守她渡過最後時光的卻是心中永遠的愛。
人生的判攜敏意義到底是宗教為我們指明,還是找到永伴一生的真愛,這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
穿梭在夢與現實中,卡米諾在愛與死亡之間徘徊,尋求著新的生命之旅。美麗的夢境,總是在冰冷的現實下,瞬間驚醒;醒的前一剎,總是母親對天主虔誠的面容。
卡米諾在化療注射而疼痛難忍時,母親卻不斷告誡:「應該符合上帝對你的期許,他愛你所以對你要求就更高」掘枝。卡米諾堅強地承受著一切,她想要活下去,不是母親天主信仰的熏陶,而是她愛上了一個叫耶穌的男孩。最美麗的日子,在她豆蔻的年華里,溫馨的書攤旁,她邂逅了她的王子。原來,這就是最初的一見鍾情。所有的情節,在夢境和現實間,交織成一個小時半的蒙太奇。撇開細節,片子最令人感傷的在於"諷刺"吧。
何為信仰?如何對待信仰?人性與宗教的關系是什麼?從這個意義來講,這部電影其實是充滿希望的。
3.《沒有我的日子》:離開前要讓世界如同沒我一樣
生命是給予、是付出、是回報
24歲兩個孩子的媽安妮決定隱瞞自己罹患癌症的事實,讓她有最後三個月的時光隨心所欲完成願望,她要為孩子們用磁帶錄下18歲前的生日賀詞,要替自己找新情人,同時為老公找一個新妻子,她還要去監獄探望自己的父親最後一面。她的那些事一件一件的都實現了。她覺得生活很美妙,活著的時候很美妙,死了以後也一樣美妙。
末日前的那個夜裡
周圍都很安靜
也許明天就要死去
我發現我是那麼愛你
4.在安靜中駐留人生中《最後的時光》
死亡以及平靜的死亡如同一枚赤紅色的落日緩緩地投入海洋我所期待的結局應該是這樣子的平靜的停止最後的呼息
一個攝影師,因為得知自己患了沒有辦法醫治的癌症,而開始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段知道確切終點的旅程。或許在此前他是一個癮君子,或許是一個工作狂,或許只是一個具有迷人魅力的尋常男子。但一個終點,一個確切的終點改變了這一切。因為愛。因為不知道如何溝通,他根本沒有辦法把自己釋放出來。他的人生越來越多的改變。開始跟家人溝通,開始喜歡孩子,開始舍棄錢財,開始完成一個最純真的人。
最終,他平靜地躺在沙灘上,陽光明朗,周邊有很多人,一切如同往常。他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然後微笑,閉上了眼睛。太陽一點點地沉入大海,暮色淹沒了他,一切結束了。
⑸ 與生死學有關的電影推薦
⑹ 珍愛生命健康成長的電影有哪些
海洋天堂 (很感人的自閉症兒童成長電影 目前最火的文章主演的- -!~)
地球上的星星(屬於快樂成長的經典電影)
⑺ 關於珍愛生命自強不息的電影有哪些
《三傻大鬧寶萊塢》 09年上映的片子 很勵志滴~~
⑻ 求關於熱愛生命的電影
熱愛生命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拋棄了,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風夾著雪花向他襲來,他已經沒有一點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傷,鞋子破了,腳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蹣跚在布滿沼澤、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艱難地前行著。就在他的身體非常虛弱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匹狼。他發現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後,舔著他的血跡尾隨著他。就這樣,兩個瀕臨死亡的生靈拖著垂死的軀殼在荒原上互相獵取對方。為了活著回去、為了戰勝這匹令他作嘔的病狼,最終在人與狼的戰斗中人獲得了勝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終他獲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熱愛生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最著名的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於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與寒冷、飢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出人性深處的某些閃光的東西,生動逼真地描寫出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一麴生命的贊歌,有著震撼人心魄的力量!
傑克·倫敦是著名的美國小說家,他一生共創作了約50卷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喚》、《海狼》、《白牙》、《馬丁·伊登》和一系列優秀短篇小說《老頭子同盟》、《北方的奧德賽》、《馬普希的房子》等。傑克·倫敦是一個自幼當童工,漂泊在海上,跋涉在雪原,而後半工半讀才取得成就的作家。他那帶有傳奇浪漫色彩的短篇小說,往往描寫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冰於雪地的土著人和白人生活,大部分都可說是他短暫一生的歷險記。他作品中的現實主義風格和多格化的題材,以及強烈顯來出來的作家的獨特個性,多少年來一直深深吸引著不同時代、不同經歷的讀者。《熱愛生命》就曾受到列寧的贊賞,直到逝世的前幾天,列寧的手裡還捧著它。
讀了《熱愛生命》, 我感到生命,其實就是過程,是從誕生到消亡的生存過程。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的質量,在於生存的價值,在於生活的品位。
對於生命的意義,很難用幾個確切的詞語來圈定,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認識和看法。熱愛生命的人,視生命如金銀,不熱愛生命的人,視生命如糞士,會熱愛生命的人,其生命重如泰山,不會熱愛 生命的人,其生命輕如鴻毛。
不同的理解,定然有不同的結果。有的人把義務,把奉獻,把創造,當做生命的真正意義;有的人把索取,把佔有,把享樂,當做生命的全部。
不同的認識,斷然有不同的結局。有的人熱愛生命,但能捨生忘死,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仁取義,寧可玉碎,以實觀其生命的價值;有的人貪戀生命,但其貪生怕死,關鍵時刻縮手縮腳,屈膝投降,苟且偷生,選擇瓦全,以保全其生命的延續。
不同的看法,必然有不同的結場。有的人珍視生命 ,認識到人生在世僅只一次,生命 是無法再生的資源,生命無法重新開始,生命無法廢棄重來,生命 不像泥人毀了和泥再捏,過一天就會少一天,過一年就會長一歲,過一世就像史書翻一頁,於是珍視生命的人分秒必爭,朝夕必重,年年月月都是生命,浪費半分半秒都是浪費生命 ,流失半時半刻都等於縮短生命;珍視生命的人,把工作視作神聖,把成就視作終生的追求,他將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認為人生在世不容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該享受時刻就享受,該行樂時刻且行樂,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朝啥年月,今兒不管明兒,花天酒地,渾渾噩噩,不學無術,不思進取,生命如同虛設,他生存於世,如同行屍走肉,他的最終只有一把糞土,也算是對其所浪費食糧的一點回報。
生命的確是有價的,有的生命還可明碼標價。在大革命時期,革命志士被反動派分了等級,標出價格,以收買其生命,當時就有不少的人發了這生命買賣的大財,用別人的生命換取高官厚祿,換來榮華富貴,當然最終還是換來自己的身敗名裂,不得善終。而那些用生命換取價值和意義的革命志士更會身價百倍,最終成為無價的精神財富。而那些自賣自身,賣國求榮,甘當漢奸走狗的人,更是遺臭萬年,永世不得翻身。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不言自明的。人人心目中都有一本生命的帳,自己的帳自己清理,自己結算,自己統計,最終還是須交於世人評說,世人評判,世人定論。
⑼ 求助!能推薦幾部與生物科學有關的電影嗎
我們以前放過好多生科相關的電影,給你列點最受歡迎的吧:)
《帝企鵝日記》(紀錄片)
《導盲犬小Q》
《進化》(2001
《Evolution》喜劇)
《鳥的遷徙》(好像是discovery的某一集)
《費城故事》(有關艾滋病)
《X戰警》(DNA突變,科幻片)
《逃出克隆島》(2004
《The
Island》克隆)
《狂蟒之災》(驚悚)
《黑衣人》(《Man
in
Black》喜劇片
外星人)
還有一樓說的《生化危機》也很贊,我個人非常喜歡:)
新片有《人類之子》(人類面臨絕種的故事)
其實我們最常放的片子都是Discovery里生命科學相關的片子,這些BT上都有的下,如果你需要比較科教的,可以去找Discovery的片子,質量都非常好:)
大概就這些,希望能幫上忙:)
⑽ 有沒有關於熱愛生命的電影
<猜火車>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starter home. Choose dental insurance, leisure wear and matching luggage. Choose your future. But why would anyone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Never let your friends tie you to the tracks.
繼六七十年代的「憤怒青年」之後,世紀末的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現了年輕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車》即為表現這種題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視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動,甚至讓放浪形骸、孤苦無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電影」,較之他們的前輩,當今的迷途青年們更為頹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更為理性。他們天良未泯,但卻自甘墮落。在《猜火車》中,吸食毒品作為一種無可選擇的選擇成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馬克的夥伴在空寂無聲的鐵道邊大喊著:「蘇格蘭,蘇格蘭,這是全世界最醜陋的地方。」其他人則對他大肆嘲笑——這就是後現代的「憤怒青年」們,他們在夢魘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樹立任何意義上的精神之父。影片明顯地運用了反傳統拍攝手法來突出其叛逆精神,很極端地提出了年輕人如何選擇生活的問題,被評為對當代青年產生巨大影響的十大影片之一。
其他點評
《猜火車》是英國一部倍受爭意的片子——有人說它「引人吸毒」。大約這片子中沒有苦口婆心的家長式人物在裡面,沒有道德的矛盾沖突,沒有世紀末的大審判,而是零觀點的方式記述,在一個陰暗的公寓里一群這樣的青年,你清楚的看到毒品是怎樣溶解,加熱,吸嗜,他們做AI脫衣,全裸,高潮,一下子拉近了你和他的距離,直視,直視!也許你還耽心背後突然出現你的班主任指責你,而他們卻在一種無政府狀態下享受極樂世界。他們吸毒,他們濫交,他們暴力,他們打劫,一點掩飾也沒有的墮落,一種非常灰暗的生活,在導演黑色的幽默中,變得如同怪味豆一樣,說不出的滋味。你可以直接對他們說:不!視其為異類。你也可以滿懷理解,關注他們,因為他們做了你沒做的事——徹底叛逆!
「世界在變,音樂在變,毒品也在變,你不能在海洛英中逃避太久!」猜火車的青春,終會完結。我們的青春是怎樣結束的?還沒有嗎?你仍在選擇不選擇嗎?
同事說過完二十歲生日那天開始就覺得自己老了,以此為標准,我早已失去了青春很久了。不過我總覺得自己還是青黃不接。我搞不清楚自己是固執幼稚還是通透清高。每一天醒來都聽到,時間在外敲打我的窗戶,我似乎欠了一些債,雖然把帳單掃進抽屜,視而不見,但內心知道,賴不掉的……
「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可惡的大彩電,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碟機,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套裝、便服和行李,選擇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裝,選擇收看無聊的游戲節目,邊看邊吃零食......選擇你的未來,選擇生命……太多選擇,你選擇什麼,我選擇不選擇。」
我一定活得比我的父母高明,選擇不選擇他們給我的生活;我不要為了結婚而結婚,選擇不選擇適時出現在我周圍的伴侶;我不要因一個月幾百塊向那些自以為是的人媚笑,選擇不選擇工作,這個世界常態是虛偽無恥,那我選擇不選擇常態的生活——如果頹廢有理由的話,這便是理由。
然後,一天你發現,就算你拒絕,你放棄,世界還是沒心沒肺的存在,而你卻被拋棄,不會因為你不承認改變你的失敗,如同瑞奇一樣,你要再次背叛,背叛叛逆的生活,重歸正路,要去接受虛妄,接受平凡,你不可以不選,因為你不可能永的青春,你不可能不長大,只有死去的,才永遠十八歲。活著的,是要選擇——選擇生命,選擇工作,選擇職業,選擇家庭,選擇可惡的大彩電,選擇洗衣機、汽車、雷射碟機,選擇健康、低膽固醇和牙醫保險,選擇樓宇按揭,選擇你的朋友,選擇套裝、便服和行李,選擇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裝,選擇收看無聊的游戲節目,邊看邊吃零食......選擇你的未來,選擇生命——歸類起來就是要被這個社會接受,肯定!
青春的意義就是一種虛擲,一種否定,
而圓熟的過程是一種務實,一種修正。
否定的否定卻不是肯定,生活不是數學
背叛的背叛也不是回歸,什麼都會變,包括結論。
因為什麼都會變,所以一切置疑都有意義
一切置疑後人們都會找到他們的真理,也許不是真理,而是近似真理。
真理讓人安寧,不是嗎?如同墳墓。每個人都奔向它。
《猜火車》又名《迷幻列車》, 僅用了49天就拍攝完成,是一部成本為250萬美金的小製作影片。本片描述了蘇格蘭愛丁堡一群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現狀,其冷靜的喻諷口吻,真實的敘述態度,貫穿始終的黑色幽默感及充滿現代感的聲畫處理使之成為另類影片中的經典。影片對吸食海洛因而產生的快感進行了極為細致的描述,同時片中所充斥的墮落情緒及所表現出的價值觀和自我意識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和爭論,因而影片一出爐便成為輿論的焦點。「猜火車」本是一種游戲,指無所事事的人在火車經過的地方,即興打賭猜測下一班火車經過的時刻和目的地,藉此打發時間。影片以此為名意義深遠,當火車狂嘯過站時,不知要將主人公們的命運載往何方。影片呈現給觀眾的是蘇格蘭愛丁堡文化的一個最真實的面貌,青少年們或許會在其中獲得共鳴,並能從中確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以及它所流露出的冷漠、無政府狀態、非主流群落對主流社會的抵制與反抗,給了在常態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極強的沖擊。
電影在英國、美國等地放映時引起不少的爭辯。美國參議員Bob Dole在199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譴責該片損害道德而且鼓勵了濫用葯物,有趣的是他也承認他從未看過該片。然而在加拿大,警方則是自掏腰包買了許多電影票分發給青少年,他們認為青少年會將該片視為反毒的教材。其實在這些爭論之外,該片被視為一部相當創新與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在該年度的奧斯卡電影獎項中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的提名。1999年,本電影獲得英國電影協會100大英國電影排名第10,2004年則獲《Total Film》雜志認為是有史以來第4偉大的英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