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聚焦敘事分析

電影聚焦敘事分析

發布時間:2023-05-06 04:35:19

㈠ 講述手段上,電影《英雄》相比《羅生門》有所創意的是什麼

用色彩區分故事

㈡ [簡析敘事學視點問題]敘事學理論

摘 要:一個作家與一個導演在創作一部小說和拍攝一部電影時在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除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情節這些必不可少的因素之外,小說與電影都擁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而視角的選擇成為了一部小說和電影的核心。如何引導讀者去欣賞這部小說和如何帶領觀眾觀賞這部電影成為了作家與導演的頭等大事。一部小說和電影的視角毫無疑問地變為了整個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關鍵詞:敘事學視點;蒙太奇
一、敘事學禪基中的視點概念
「敘述者」是一部小說和一部電影開始必不可少的成分。沒有「敘述者」,作者就無法帶領讀者進入小說的世界,就彷彿導演缺乏一個攝像師和攝影機。而「敘述者」的選取也成為了作家和導演最重要的任務。「敘述者」的概念在敘事學里也頗為廣義,如固定人物敘述者、多人物敘述者、可靠敘述者、不可靠敘述者,多視角敘述者等等。不管哪一種「敘述者」都擁有自己獨有的敘述視點。在敘事作品中,必定存在著一個或多個故事的講述人,將故事敘述出來。而在敘述的過程中,無論所描述的事件與人物如何表現出來,都一定會經由一個特定的「視點」,也就是一個觀察點。通過這一特定的觀察點,敘述者將所看到的一切呈現出來,彷彿是攝影師拿著攝像頭記錄著所發生的一切,並展示給觀眾。
敘述視點即敘事人是站在何種角度、以什麼方式來敘事的著眼點。按美國文論家艾伯拉姆斯的定義,敘述視點是指「敘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採用的表現方式或觀點,讀者由此得知構成一部虛構小說的敘述里的人物、行動、情境和事件」。敘事視點在作品中有一個基本定位,但它也可以有變動游移,使敘事有一種更廣角的攝取故事內容的角度。華萊士舉過海明威小說《弗朗西斯 麥康伯的短促幸福生活》為例,說「這篇小說漫無邏輯地從一個焦點或透視角度跳到另外一個」,視點不斷轉移,「它包括全景,特寫,拉開,推近」,這是海明威小說「豐富的方法的一次令人眼花繚亂的展覽」。
在敘事視點中還有不同的「聚焦」作用。同樣通過「我」或「他」來敘述作品中的事,可採用站在人物後面的方式,它能看到人物眼前所見,也能看見他的所感所思,還能知曉事件的各個細節和因果關系,它大於人物的視野;它也可以站在人喊瞎物的位置,只見到人物的所見所思,等於人物的視野;它還可以站在人物前面,只寫出人物所見的客觀狀況,但對人物所思則不能見出,小於人物的視野。在這不同的聚焦中,體現的不只是敘事技巧,它還會整合出不同的內容,如第一種體現了敘事人是「全知」的,這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一些日記本、自傳體或意識流類的作品則常用第二種聚焦方式,它可以拉近讀者同人物的心理距離;而第三種聚焦方式較少見,它在一些偵探類小說中較典型,可以展現案件撲朔迷離的特徵。
二、類比敘事學與「蒙太奇」手法的視角問題
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 簡單說來,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太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梗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蒙太奇還有兩個無法否定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敘述的角度,如從作者的客觀敘述到人物內心的主觀表現,或者通過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種事態。沒有這種交替使用,影片的敘述就會單調笨拙。二是通過鏡頭更迭運動的節奏影響觀眾的心理。
既然蒙太奇有著引領觀眾進入電影和交替敘述角度的作用,這里就可以拿來類比敘事學了的視角概念。在小說的世界裡,存在著敘述的聲音、敘述的視角以及敘述的時間,而這些因素是可以隨時隨地轉換的。比如一部小說中可以存在多重聲音,那是因為在作者敘述的時候敘述視點發生不斷的轉移。多重不同視角的轉換形成不同的敘述聲音,並由此構成了小說敘事的復調形態。而在電影的世界裡,也存在著多種「蒙太奇」手法,比如,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賀滲謹、顛倒蒙太奇,等等。巧妙的變換敘述視角就如同巧妙地變換鏡頭一樣,既表現出作家對生活趨向復雜多樣的冷靜書寫和客觀昭示,也透露了作家對現實生存的困惑和思考,同時還傳達了作者的某種創作理想,體現出作家在人生價值和藝術精神上新的追求和探索。這些聲音表現了同一語境中多種觀念的疊加和沖突,透視出人物內心的焦慮、困惑與分裂,有助於更豐富、更真實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心理和作家的藝術思考。其諸多敘述視角都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和意義。這種開放性的結構不僅向讀者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閱讀方式,而且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讓讀者自己透過這種多層次的聲音交響去做出判斷和闡釋,從而激活了讀者審美接受的積極性。
總結
一部小說和一部電影的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題材,情節,人物等等。但是不能否認小說的情節片段如同電影的鏡頭一樣,都需要一個觀察點來實現。而這個觀察點往往成為人們閱讀和欣賞作品的祭奠。讀者是通過這個觀察點來感受作者和導演的心情。眾所周知,電影最基本的單位是鏡頭,一個鏡頭的投影就是一個視點,這就解釋了小說與電影在視點上的共通點。
參考文獻:
[1]吳培顯.當代小說敘事話語範式初探[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2]祖國頌.敘事學的中國之路:全國首屆敘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6
[3]羅鋼.敘事學導論[M].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4]熱奈特.敘事話語 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5]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王西茜(1987--),女,重慶人,四川外語學院研究生部2010級俄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

㈢ 無間道影評21:電影鏡頭剪輯分析

特地做了語音版,可在喜馬拉雅FM或今日頭條,搜索無間道影評或浪兄筆記收聽。

首先從電影鏡頭的拍攝和剪輯人員上,是香港當時一流的。視覺效果顧問:杜可風(HKSC) 攝影指導:劉偉強(HKSC)、黎耀輝(HKSC) 剪接:彭發、彭正熙 

杜可風,被稱為「亞洲第一攝影師」,也被曾為香港文藝片代表人物王家衛的「御用」攝影師,在王家衛的電影中更是強調畫面以表現文藝為主。劉偉強,執導拍攝過《古惑仔》等多部出色電影,而且劉偉強本人雖是導演,但他也是攝影出身。黎耀輝,非常有名的在《春光乍現》中被導演引用名字作為電影主角的攝影師,他本人曾參與許多優秀香港電影的拍攝。

彭發更是彭氏兄弟之一,和彭正熙都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剪輯師進入電影劇情,主角之一琛哥(曾志偉飾)的出現鏡頭是緊接電影開頭關於無間道的佛教片頭開始出現的實景佛像開始,全景鏡頭的轉移,赫然出現的是琛哥拜佛的背影,接著是琛哥瀟灑地向一眾小弟講話的內容,在開頭鏡頭中,突出了年輕的劉建明(陳冠希飾),在不斷地講話中,在琛哥和陳冠希中間的切換,自然切入劉建明進入警校學習的鏡頭,而且在切鏡頭的時候,充分運用了背景音效,使轉換更顯自然,觀眾的思維轉換也更有節奏感。在接下來的鏡頭中,陳永仁(余文樂飾)和劉建明的介紹中,更是運用了經典的對比鏡頭,在陳永仁被警校開除中,略顯靜止地對比兩人的態度,配合台詞,更讓人對這改變兩人人生開始的一刻印象深刻。

到開始正式敘事之前,也就是講兩個主人公年輕事件,完全可以說是用鏡頭講故事,把各種陳永仁作為古惑仔打架和劉建明作為警察在警校訓練的鏡頭快速的轉換,以表現兩人的成長過程,這一段緊湊而流暢,在這緊湊的鏡頭中還花了時間專門為以後故事作鋪墊,對反光鏡下劉建明是為之後故事中撞死MARY姐做鋪墊,陳永仁的手指點牆特寫則是為之後陳永仁卧底用摩斯密碼報信作鋪墊,鏡頭轉換雖快但沒有無用的內容,可謂短而精彩。

進入正題後,故事敘事從音響店的陳劉二人對話到天台見面,故事敘事節奏變慢,鏡頭穩而准確,主人公始終在鏡頭核心,而且在陳劉二人的見面,還分別很刻意地對比面對面兩人眼中的對方的鏡頭,很快突出了兩位主人公。天台見面,黃警司(黃秋生飾)和陳永仁的見面是逐漸鋪開,一開始是藍色天空,空曠的天台和陳永仁,干凈慵懶的鏡頭和故事正題敘事速度一致,而且使人感覺每一個情節的轉換自然而使人有期待。在兩人天台爭吵的內容提到過去時,每當切換到過去鏡頭時,背景音效的配合讓短暫的黑白記憶鏡頭顯得和敘事很和諧。

在電影交易毒品的逮捕行動一部分,隨著情節緊張氣氛的展開,鏡頭在各人之間的轉換加快,而且有多處明顯地隨著敘事在採用運動鏡頭,也突出了電影開篇手指點牆的特寫,動靜結合,把整個逮捕行動表現的扣人心弦。在從逮捕行動到後來黃警司和陳永仁天台第二次會面之間的故事敘述,在延續前半部的完美拍攝的基礎上,有一點個人覺得值得詬病的。同無間道第二三部相比,這一段沒有抓住機會多使用亮的鏡頭,本來敘事電影情節性很重,電影主題屬於警匪犯罪片,在此條件下依然大量使用暗色甚至黑色背景,電影的光線稍顯偏暗。

而且出於情節性強的電影的缺點,大部分鏡頭都是近景聚焦在人物身上,但這也更考驗攝影和剪輯對於人物的把握。再一次在天台見面,讓人豁然開朗地再次重復第一次天台見面的鏡頭,使人被電影劇情緊緊抓住。在韓琛人手上來抓黃SIR的一幕中,對電梯層數的特寫、黃SIR電梯門被緩緩打開的特寫與大部分的急速運動鏡頭的動靜強烈對比更是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越來越緊張的壓抑氣氛和情節展開使人也跟著激動。

在陳永仁到了大廈樓下,黃SIR墜樓這一幕,之前越來越快的鏡頭和故事發展,突然在觀眾沒有料到的黃SIR墮樓靜止了,配上悲傷的《再見》背景樂,雖然只有1分鍾左右,但是突出了在場目睹人員的表情,切入了黃SIR生前和陳永仁友情一幕,緩慢地音樂,緩慢地鏡頭加上演員投入地表演,所有的觀眾的心都被震撼了,。而這一幕也無疑成為香港電影乃至華人電影史上最經典鏡頭之一,似乎整部電影的前半部分的敘事都是為了這催淚的一幕而來,這便是整部無間道一的高潮和精華所在。

這樣的鏡頭,1分鍾,馬上又有傻強(杜汶澤)慌忙拉扯中回到之前的緊張快速鏡頭,可正是整個天台殺黃SIR情節的整體緊湊,突出了這一分鍾的珍貴。之後傻強的死,沒有使用黃SIR死亡的強烈慢鏡頭對比,這也是傻強這個角色重要性稍微弱而使然。之後的部分,可以說情節雖然變化,但是拍攝手法不變,從黃SIR死後的調查,越來越緊張的情節發展,重復了前面交易毒品逮捕過程的手法,而片尾的陳劉天台對峙也是對黃SIR墮樓情節的再次使用。在這一部分中,陳劉天台見面,陳跑到劉背後的巧妙快速視角切換,鏡頭速度的放慢,突出了兩人的矛盾。

而在電梯口陳被劉同事一槍擊斃,鏡頭是以槍聲和屏幕的突然黑幕,避免的血腥場面,黑白是整部電影的主旋律,以黑幕槍聲代替血腥出現,不僅使人驚訝,而且在那一秒中之內,觀眾對於是劉還是陳的死亡的猜測使電影再次進入高潮,黑幕結束後,陳永仁緩緩倒下和再次《再見》背景樂,這相當於重復之前黃SIR墮樓的震撼,但是正是黑幕的使用和情節設計的巧妙,使再一次的慢鏡頭背景樂的煽情不顯矯情更將電影推向二次高潮。

在電影完結時,有稍顯啰嗦的敘述,其實敘事電影不一定把每個故事從頭到尾講的很清楚,單從單個電影分析,是不夠好的,但是考慮到《無間道》是三部系列片,這一高潮後的敘事就有其存在價值。而且電影最後,劉建明個人特寫,回到電影正篇敘事,也就是陳劉人生轉換點,陳永仁被趕出學校的鏡頭,配上「我想和他換」,與電影前半部的呼應,使整部電影一氣呵成。整部電影,雖然逃不脫敘事電影突出人物劇情的弱點,但是強大的攝制人員和與情節完美結合的拍攝和剪輯,使該片成為進入21世紀香港電影的代表作,也打破了香港電影走下坡路的說法,可以說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文章2:

這8個鏡頭,是值得回味的經典!

《無間道》豆瓣評分9.1,有人說這部電影比肩美國經典電影《教父》,《教父》的豆瓣評分是9.2,《教父》雖然比《無間道》的評分高出了0.1,但是作為影迷,我個人更加偏愛《無間道》。

因為《無間道》講的不僅是真男人的故事,而且要比《教父》多了一些耐人尋味的含義,以下這8個經典鏡頭,每一個都值得人回味!

這8個鏡頭都是按照電影的時間順序放置和進行解釋評價的,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大家邊回味電影,邊從電影中得到一些有用的東西。

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

1、這個鏡頭是大毒梟韓琛對手下說的話「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當時劉建明喝了韓琛的酒,聽從了安排,成為了販毒團伙安插在警方的卧底,劉建明的命運也從此發生改變。

劉建明的這個選擇,讓十年後的他從一個小混混,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名高級督察,然而劉建明當時有的選嗎?沒有!韓琛那張開的五指,就像命運的黑手,牢牢抓住了劉建明的命運。

劉建明:我想跟他換

2、這個鏡頭是陳永仁被開除警校的時候,教官訓斥學員,你們有沒有人想跟他換?身為販毒團伙卧底的劉建明說「我想跟他換」為什麼劉建明會說出這句話,難道劉建明不想當警察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如果是一個光明正大的警察,劉建明會牢牢抓住機會的,但是他知道,韓琛安排他進警校,那麼他在這條路上,無論走到多高的位置,他都是一個受人牽制的工具,因為他的身份是虛的!

販毒集團卧底這個身份,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爆炸是遲早的事,那時候他失去的不僅是榮譽,而且還會令喜歡他的人失望透頂!

陳永仁向警校長官靈車敬禮

3、這個鏡頭是陳永仁向逝世的警校長官靈車敬禮,背景音樂是一段悠鳴低沉的聲音,鏡頭採取的由遠及近推向陳永仁的過程。

此鏡頭有兩個作用,一是交代了此時知道陳永仁身份的只剩下了黃警司,二是表明陳永仁時刻謹記自己是警方派遣到黑社會的卧底。

梁朝偉不愧是影帝,不但這個敬禮的姿勢相當標准,而且他的眼神也足夠認真,此刻他的眼底暗藏著悲傷,但眼神透露出的更多是堅定,常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梁朝偉的眼睛特別有戲!

韓琛在警察局吃盒飯

4、這個鏡頭是韓琛在警察局吃盒飯。比較喜歡看這些港片中,主角吃盒飯的鏡頭。韓琛吃盒飯這個片段霸氣側漏,不僅身後站著七八個抱膀的小弟,而且還因為黃警司的激怒,韓琛大手一揮,把七八份飯菜都掃到了桌子下面。

5、陳永仁在李心兒的心裡診所問她「你覺得為人怎麼樣?」陳永仁問出了這句話以後,電影背景樂適時的插入進來,這段音樂又輕又浪漫,襯託了陳永仁與李心兒交流的浪漫氛圍。但是這個鏡頭還有兩個作用

一是表現了陳永仁內心的矛盾,身為警方卧底的他,卻被周圍人都視為一個混混,所以他在面對李心兒的時候,開玩笑的對她說「告訴你一個秘密,不要告訴別人,其實我是警察」。

將近十年的卧底生涯,讓陳永仁的心裡也產生了渴望,渴望有人能夠了解真正的他,而李心兒就是很好的傾訴對象。

二是電影背後的含義,「你覺得我為人怎麼樣」這句台詞在電影里出現過兩次,一次是黃警司面對陳永仁時候問的,另一次就是這次。

也許好人和壞人的區別,就是好人不怕別人了解自己,而且還渴望別人了解自己,但是壞人害怕別人了解自己,他們只能戴著面具做人,就像劉建明一樣。

黃警司墜樓的閃回鏡頭

6、這個鏡頭是黃警司墜樓的鏡頭,其中運用了閃回、背景音樂、特寫等電影呈現手段,墜樓的特寫鏡頭可能會讓人看起來不舒服,所以把回憶黃警司的閃回黑白鏡頭放置在這里。

尤其需要贊揚的是,背景音樂《再見警察》運用的堪稱完美,這段音樂音質純粹,又帶有很多傷感,聽起來不僅令人為黃警司的逝世感到惋惜,也能夠從內心產生對他高尚職業操守的尊敬!

你挑的

7、這個鏡頭給韓琛和劉建明之間的命運糾葛劃上了一個句號,這段鏡頭採用了閃回、遠近鏡頭變換與背景音樂結合等多種電影呈現手段,劉建明開完槍以後,還對倒下的韓琛說了一句,你挑的。

韓琛已死,控制劉建明命運的黑手已經不見了,然而劉建明犯下的過錯,能夠因為韓琛的死而完全消失么?不能!還有人不會放過他,例如陳永仁!

對不起,我是警察

8、陳永仁與劉建明在天台上的這場對峙片段,也是相當經典的。劉建明走上販毒集團卧底這條路,雖然是身不由己,但是他畢竟是犯下了許多不可饒恕的錯誤,黃警司的犧牲,劉建明就起到了巨大作用。陳永仁當然不會放過他。

劉建明對陳永仁說「那就是要我死?」陳永仁回答他「對不起,我是警察」有些事情是要恩怨分明的,不管有什麼不得已的苦衷,罪惡終將嘗到惡果,正義是一定要有人維持的!

這8個鏡頭是《無間道》中值得回味的經典鏡頭,這其中既有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也有對人性的考量,對命運的思考。雖然電影里黃警司和陳永仁都犧牲了,這不符合人們對正義者終將幸福的美好期盼,但這也是電影打動人心之處。

就像是電影里的那句話,正義的人在面對別人的時候,能夠問一句「你覺得我為人怎麼樣」,這是因為他們問心無愧,他們的內心是光明,不必擔心別人看到自己的本質。

文章3:

分析無間道中的拍攝技巧以及手法

《無間道》堅守香港電影的傳統,尊重市場競爭規律,摒棄以往港片中媚俗的習氣,影片在懸念設置、場面調度、剪輯技巧、色彩氛圍、音響效果等方面都大膽創新,這些探索值得內地影視圈借鑒。

劉偉強和杜琪峰代表了新生代香港電影黑幫片的兩座高峰,如果說杜琪峰拍《槍火》、《PTU機動部隊》,是在發揚香港黑幫片「狠、酷、黑」的特色並努力營造好萊塢式大場面的話,那麼劉偉強在《無間道》系列中,則更多的是對人物復雜關系及懸疑情節的著力營造,影片顯示出了製作班底的融合化、拍攝技巧的精細化、編劇手法的歐洲化、商業運作的美國化等新趨勢。《無間道I》故事超常精彩,《無間道II》在發掘人物內心上下足功夫,到了《無間道Ⅲ》,編導用「旁生枝節」加入人物來刺激觀眾的新鮮感。

三部《無間道》讓很多香港電影人重拾往日的記憶,他們發現,即使手中的風箏放飛到了至高點,那根線原來還在自己的手中。《無間道I》和《無間道Ⅱ》,吹響港片復甦的號角《無間道I》和《無間道Ⅱ》帶來的強勁勢頭,為港片的全面復甦吹響了號角。《無間道》的作用顯而易見,它成為一種象徵性的標志,為曾經低迷的港片市場注入新的希望與動力,更在亞洲影壇颳起一股颶風。

我們首先得肯定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的作用,這對組合在2003年成熟得令人驚訝。如果說2002年他們冀望憑借《無間道I》為自己獲得更為自由的創作環境和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的話,在2003年,他們又憑著《無間道II》真正找到了風格和商業之間的最佳協調點。《無間道II》不再滿足於《無間道I》的機智和精巧,而是靠氣勢宏大、凝重感十足翻開了電影新的篇章,演員和導演已不是重點,電影內容表達了一切。

《無間道I》和《無間道II》的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若以單場戲論,其精彩之處比比皆是。比如《無間道I》中黃志誠監視韓琛毒品交易一場戲,強調突出的是雙方通過各自卧底在暗中的鬥智斗勇,著力造勢,彷彿箭在弦上,但引而不發,整場戲張力十足。

整部《無間道II》的繁復網狀結構和龐大糾葛的家族體系與人物關系,都並非一般的亞洲電影所能相提並論。影片不再滿足於普通港片以暴力血腥作為主要刺激手段的做法,而轉以劇情的張力、人物關系以及整部影片被賦予的厚重的氣質來取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樣的電影風格轉變是令人欣喜的,這創造了香港電影發展的一種新方向,也預示著香港電影復甦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

看過《無間道Ⅰ》和《無間道Ⅱ》後,觀眾會等待《無間道Ⅲ》的答案:到底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無間道Ⅲ:終極無間》,瑕不掩瑜《無間道III》在編劇上對於劉建明精神崩潰的細膩獨到的刻畫,其人物性格的轉化交代得比較清晰,大量劉建明想做好人的心理幻覺,突出了劉建明想做好人但永遠無法返回的悲劇;部分蒙太奇鏡頭的應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人物關系的處理上則進一步表現出導演的調度能力;六大影帝的表演,尤其是梁朝偉、劉德華、陳道明等人的表演均有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在結尾處,《無間道Ⅲ》極力擺脫了《教父》的陰影,以一種中國電影所特有的光明式結尾,拍出了香港電影的一種新的極致。

與前兩集相比,《無間道Ⅲ》重在渲染變幻莫測的人物關系和人物心理狀態,不像以往的商業片靠情節制勝。這種新的敘事手法,表現在錯綜復雜的時間和人物線索上,鏡頭在劉德華出門的背影上一閃,切換過來卻是梁朝偉推開另一時空某扇門的正面,意識流一般跳躍的風格,依稀可見昆汀和王家衛等人的影子,是黑幫片最前衛的拍攝手法。

至於有人看完影片後所感到的「晦澀」,可能主要是因為影片所採用的兩段式結構。盡管《無間道Ⅲ》是一部無論從導演技巧、演員表演和拍攝手法都屬上乘的影片,並這不是說它已經臻於完美。比如在編劇上對於劉建明精神崩潰的刻畫還稍嫌粗糙,人物性格的轉化交代得不夠細致,很多人覺得影片結尾處劉建明對於自己所竊取的錄音帶的混淆情節略顯突兀。

《無間道》系列基本的邏輯和事實錯誤也有很多,比如劉德華居然穿著一身工作服戴個帽子就滿警局亂竄,那麼帥的身影,誰不認識?怎麼也得整成「大塊頭」再套個面具才顯得辦案過程中有自我保護的大智慧。這不,被沈澄和楊錦榮玩個半死。台詞上也由經典並富有哲學意味的「出來跑,遲早要還」降格為古惑仔嘴裡才有的「出來混,不是你爆我,就是我爆你」。《無間道Ⅲ》在語言上自貶身價。

《無間道》總體繁冗拖沓,太多情節經不起推敲。劉建明那麼有前途的一個警察為什麼要死心塌地為韓琛做事?始終沒有富於說服力的交代。《無間道III》在鏡頭語言的應用上也讓人費解,一系列不斷閃回與插敘的鏡頭,讓人如隔霧看花,在敘事和鏡頭方面也比不上前兩部片子。

㈣ 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原則:線性、非線性與反線性

文/@江寒園

敘事一直是文學作品關注的主題,自電影出現發展以來,敘事這一概念逐漸被引申到電影作品當中。《電影大辭典》將敘事結構定義為「對人物、動作和情節線索的全面性組合和安排」。也就是說,在敘事這一系統里(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電影)可以對情節、人物以及時間等進行人為安排。一般最為傳統的敘事結構是由「開端—發展—高潮—結尾」這四部分組成,其嚴格按照現實的時間向度來組織安排,這類傳統的敘事被看作是線性敘事。電影是時空的藝術,雖然線性敘事一直是好萊塢電影所奉行的金科玉律,然而自上世紀結構主義敘事學的發展以來,電影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電影人在電影的實踐方面也有所突破,打破了經典敘事學所固有的「閉合結構」「團圓結局」「全知敘事」「時空統一」等特徵,推出了不少先鋒作品。

從敘事結構的角度可以將電影結構分為最基本的線性、非線性以及反線性敘事。這是電影敘事中最為基本的三個結構性原則,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所要介紹的《電影的敘事時空》以及《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分類》都是依託於此的。本文旨在對這三種結構原則一一作以簡單介紹。

一、 線性敘事

線性敘事最早的概念界定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第七章里他提到了敘事的完整性問題「所謂完整,指事有頭,有身,有尾。所謂『頭』,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發生者;所有『尾』,恰與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發生,但是他不引起後事的發生;『身』即上承某事,也下啟某事發生」。

這基本可以看做是最早的對線性敘事的概念界定。這里亞里士多德強調了經典敘事學的兩大核心理念。即內在結構的因果邏輯和外在結構的線性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目前關於線性、非線性等詞語早已被廣泛使用,然而並未形成一個權威的概念界定。我們在這里試圖對線性敘事定義之前首先要明確幾個問題,從而一步步逼近線性敘事的核心。

可以看出線性只是一個比喻,即指敘事的前後緊密相接,順時不間斷。

第一個問題:如果敘事不是一條線,而是兩條線呢?即雙線索或多線敘事,這屬不屬於線性敘事?

第二個問題:如果敘事當中包含有倒敘,這算不算線性敘事?再進一步,如果包含插敘和閃回呢?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一般認為,如果敘事當中包含有兩條甚至多條線索,那麼可以基本判斷這則敘事屬於非線性。因為單一的線條已經被打破。單一的時間向度已經不存在,觀眾跟著導演越到另一空間或者另一時間的人物敘事上了。

再回答第二個問題:

倒敘有明顯暗示和相對完整的特點,有畫外音、從面部特寫轉入倒敘等手法提示,線索分明,易為觀眾所接受。倒敘實質上還是屬於經典的線性敘事。運用倒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順時性的線性敘事。誠如戈達爾所言:「我承認電影會有開端、發展、高潮這幾個階段,但其順序不一定總是這樣的。」插敘與倒敘的作用相差不多,接下來會在《電影的敘事時空》中詳細介紹(這句話屬於預敘)。

而閃回就不一樣了。閃回顯得突兀,簡短和內心化。它是一種更為靈巧的,完全電影化的敘述手法。閃回本質上是非理性的,非邏輯的敘述手段。其突兀和心理化是非線性敘事的重要特徵。因此如果電影中運用閃回這一敘述手段,基本可以斷定其屬於非線性敘事。

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為什麼要加上「一般」呢?上述只是從理論上來看的,然而一部作品最關鍵的是受眾的反映。正是基於此,麥基提出了他的理解並區分了線性時間與非線性時間:

同樣地,多線敘事也可以這么看。如果其敘事系統除了多線索以外都嚴格遵從線性敘事的重要幾個特徵比如「現實性的事理邏輯」、「因果性」、「閉合結局」「單一主人公」線索分明觀眾易於接受那麼我們依然可以把它劃入線性敘事。比如《教父2》,科波拉雙線索推進,讓父子兩代人的責任與親情,暴力與野心在銀幕上交相輝映,除了雙線索以外其他部分則嚴格遵循線性敘事的基本原則,因此我們依然把它看做線性敘事,只不過是線性復線結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線性事理結構的極端表現,其回歸了戲劇藝術的「三一律」,即時間、地點與事件的高度統一。《12怒漢》(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電影當中的完美應用,全片在限定的時間里,一共12名陪審員在會議室里集中討論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經典敘事學的線性法則。

至此我們可以對線性敘事做一個概念上的界定了:

線性敘事是一種經典敘事手段,它注重故事的完整性,時空的統一性,情節的因果性和,敘事的連貫性,觀眾易於接受。倒敘的存在是為了更好的服務於線性敘事。如果為了情節的張力而僅僅採取多線推進也可視為線性敘事。

如果從線索來看,線性敘事可以分為線性單線和線性復線。

線性單線 :即單一順時不間斷的敘事。如《12怒漢》、《教父1》、《肖申克的救贖》

線性復線 :中國傳統章回體小說當中早已有之——「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電影方面則有雙線索的《教父2》

二、 非線性敘事

亞里士多德對悲劇的定義,對敘事完整性的思考影響了西方藝術史兩千多年。線性敘事長期霸佔文學、戲劇等的敘事樣式。自上世紀初,現代主義代替現實主義,無論是美術史、文學史都掀起了反傳統的浪潮,荒誕派、意識流成為一時潮流。

1895年盧米埃爾放映《火車進站》以後正式標志著電影的產生(這個大家高中歷史都學過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現代主義發軔之時,因此早在電影誕生之初就埋下了非線性敘事的因子。

電影史上的非線性敘事最早可追溯到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人們談起這部電影常會感嘆它給格里菲斯帶來的無限凄涼,負債累累。當時的人們完全不能理解這部電影的敘事方式——四個完全無關的故事交叉剪輯,僅僅通過同一主題相連。這在現代隨著觀眾可理解力的提高,這種主題—並置式的敘事方式(米蘭昆德拉稱其為復調)漸漸為我們所理解,評論界更是大加贊賞,因為它在敘事結構上又前進了一步。比如2013年的《雲圖》,僅由一個共同的主題連接起六則毫不相關的故事。可以說它的結構基本和《黨同伐異》類似,而這種「桔瓣式」的主題—並置敘事方式早在1919年就被格里菲斯創造出來了。比時代先進一步是天才,比時代先進三步則成了悲壯。由此我們不得不感嘆格里菲斯的天才與勇敢。

既然前文已經對線性敘事做了比較清楚的概念界定及分析,那麼非線性敘事的主要特徵就可以反向推出來了。即:

「非現實的心理結構」代替「現實性的事理結構」

「偶然性」代替「因果性」

「開放結局」代替「閉合結局」

「時空混亂」代替「時空統一」

「情節破碎」代替「情節連貫

非線性是時間的省略、重復、倒退,閃回是其主要手段。非線性的敘事主要出發點在於人物的心理,而非現實的事理,隨著人物的回憶隨意跳躍時空,情節不完整,結局由單一確定變成曖昧不清,偶然性得到增強。

相對於線性敘事單線和復線的簡單分類,非線性敘事結構的建構顯得猶為復雜。

非線性單線 :含斷裂、省略、閃回、閃前的單一線索不完整敘事。如《美國美人》《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後現代超驗特徵的電影,採取漸次回溯的故事方式,即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後倒敘。如《不可撤銷》、諾蘭《記憶碎片》等,雖然故事更為撲朔迷離,但是他還是符合單一敘事,即只是圍繞了一個事件進行敘述。

非線性復線 比較復雜,下面僅概括出常見的幾類結構模式:

1.戲中戲

也被形象地稱為「中國套盒」或「俄羅斯套娃」。即拍了一個關於拍電影的故事。如洪尚秀《玉熙的電影》、卡洛爾·賴茲《法國中尉的女人》

2.雙時空

即通過回憶或運用某種非現實性手段使以前之事和當下之事互相交織,前後對比。如《廣島之戀》(1959),科波拉《教父2》,周傑倫的《不能說的秘密》

3.平行時空

讓故事的主人公通過夢境、幻想、平行時空等非現實因素同時存在於另一時空,與當前的現實世界進行對比,主要打破了空間的單一性,展示了世界另一種可能。如《滑動門》《羅拉快跑》《盲打誤撞》《吸煙/不吸煙》。

4.主題—並置

前三者故事之間都有明顯的聯系,觀眾易於接受。而運用主題—並置的敘事,幾個故事互不相關,僅僅通過暗含的主題相連接。觀眾需集中注意力看完才能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共同的主題思想。比如《黨同伐異》、《雲圖》

5.對話式復調

關於同一事件的不同說法,從多側面進行論述,多重內聚焦型視角。作者不再是全知全能型的上帝,而是與主人公有同樣地位。人物之間充滿對話,一點點拼湊出真相,需要觀眾自己判斷。如《公民凱恩》《羅生門》

6.對位式復調

是第四點和第五點的產下的究極進化體,採取多視角立體式敘事,故事之間互有關聯,但是關系很隱秘,一般觀眾會為復雜的人物關系所迷惑。如《低俗小說》《撞車》《瘋狂的賽車》《暴雨將至》。這類影片已經在敘事上走得太遠,它們自身具備了一種更為深刻的意蘊。一般單個的分類和理論已經不能簡單概括它們了。如《低俗小說》也可用非線性網狀式結構來概括其某個特徵。

這里只是簡單歸納了下,以後會在《電影敘事結構的基本分類》中結合電影實例一一分析。

三、 反線性敘事

多為散文化電影、詩化電影、實驗電影等藝術電影所採用。這些電影都共同呈現出一個特徵,即他們並不推崇敘事,有意淡化敘事,淡化情節,淡化人物關系。更多的是表達一種情緒。如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金基德《弓》、蔡明亮的《郊遊》等。

反線性敘事的基本特徵或可借用蔡明亮所言:「《郊遊》的拍攝計劃,其實只是一個手段,從劇本到拍攝到剪接,歷經三年,我最大的功課,就是去故事,去情節,去敘事,去結構,甚至去角色。」

再比如金基德的《弓》、《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往往設置一種與世隔絕的情景,比如孤懸於海上的船,水上幾間相望不相鄰的小屋,與世隔絕的山中寺廟,從而盡量減少其他事物對要表達的東西的干擾。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金庸的本子,古龍的意象,散散淡淡,完全依靠人物心理前後跳躍,敘事寡淡。這類敘事一般台詞都很少,有也不推倒情節發展。經常有人開玩笑說墨鏡王拍電影從來不靠劇本,只是臨近開場遞給演員一張紙,紙上寫著一會要說的一兩句台詞。

反線性敘事就是去故事,去情節,去敘事,去結構,甚至去角色。他並不強調敘事,表達更多的也許只是某種難言的不可言明的心緒或哲思。而非線性敘事盡管敘事的手法改變了,但敘事的本性並沒有變,相反因為其懸念的堆積,偶然性的碰撞,敘述視角的增多,其敘事元素反而得到強化。

㈤ 敘事迷宮 ——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非線性敘事

           斯皮爾伯格曾說:「諾蘭是20世紀最後一位電影作者。」他的影片涉及驚悚,科幻,人性等各個方面,但這些影片卻有著諾蘭自己的烙印。這些烙印表現為碎片式的敘事,而內部是對人性的心理獨特理解。目前克里斯托夫諾蘭的敘事風格越來越成熟,顛覆性的故事,充滿個人風格的敘事成為了他的標志。最為電影學著稱贊的是他精密的電影結構與人物劇情的完美融合。本文著重從諾蘭敘事風格上分析影片。從主題到人物設置,從敘事原則到剪輯規律,每個環節都有閃光之處。從而使諾蘭影片成為好萊塢的經典象徵

克里斯托弗諾蘭出生於1970年,作品不多,截至2017年,共有11部商業大片。但卻走上封神之路,在現今的好萊塢已是如日中天的重量級導演,不僅在國際影壇享有很好聲譽,且在觀眾群也受到追捧。而諾蘭最典型的特徵和風格則是他運譽答用到極致的非線性敘事技巧,這一經典的獨特講故事方式,也成就了諾蘭今天的成績

 現如今非線性敘事技巧和方法在各類電影中都有運用,本文就以諾蘭電影作品為核心,分析諾蘭電影中非線性敘事的表達,從處女作開始,探討這位被稱作新千年庫布里克的導演,是如何成就了非線性敘事技巧的神話

克里斯托弗諾蘭從小便開始拍攝電影,少年時期用阿萊超8毫米相機,拍攝人偶定格電影和動畫。成年之後他也一直專注於電影的製作,以獨立電影和宣傳片為主。Vice中國采訪諾蘭時,他說道「我熱愛這項事業,一生也從未停止過,從超級8到超級16膠片,我認為《追隨》這部電影是我個人以及朋友,在有限條件下所完成的巔峰之作」。

《追隨》作為諾蘭的處女作,一問世便技驚四座,善用黑白風格的色調,以及作為犯罪片的題材,更典型的是整片非線性敘事的驚艷。都成為日後諾蘭作品的標簽和關鍵元素。下面就主要談談諾蘭的出道作品《追隨》

剛開始拍攝《追隨》時,諾蘭採用衡橘了黑白片模式,這樣就可以營造出一種表現主義風格,作為處女作諾蘭採取這種拍攝模式好處顯而易見,成本低並且快,也使影片充滿了格調。整部戲的拍攝過程,團隊主要採取手持拍攝,而不試圖模仿大製作的拍攝技巧,手持拍攝的不穩定性也營造了犯罪片的動盪感。故事的講述技巧採用非線性敘事,手持拍攝長鏡頭調度也為這種剪輯技巧製造了機會。交叉剪輯,閃回鏡頭的運用都讓影片的非線性敘事方式增光添彩

諾蘭的電影拍攝,也非常善用燈光。在處女作《追隨》拍攝時,諾蘭的工作是製作紀錄片。紀錄片拍攝的用光技巧,最大的好處就是營造現實感,以記錄形式的風格展現。回過頭再去看《追隨》,觀眾就會發現所有演員的對話場景基本都是站在窗邊。試圖去創造一種被增強的自然主義,這也是導演選擇拍攝《追隨》為黑白電影的主要原因,可以在這種模式下用燈光去玩出更多的意境。同時黑白風格的電影好處就是可以除去了很多變數和避免廉價感,在現有的條件下增強真實性。在拍攝《追隨》時,諾蘭啟用了兩種攝影機,阿萊16mm和bolex發條相機。在拍攝中,通過鏡頭的展現,去學習畫面的設計和調度,是一種3D的過程,大多數的導演採用觀察監視器來調度演員的拍攝,而這將改變整個的敘事方式和風格。諾蘭否定這種傳統的模式,在拍攝處女作品時他就堅持在攝影機取景器下直接觀察調度拍攝,因為演員和攝影機之間維系的物理關系是十分重要的,這種關系會影響整個故事的敘事節奏。通常在最後的電影呈現中,攝影機視角就代表了觀眾的眼睛視角。所以如何更好地平衡這種關系,成為了敘事成敗的關鍵。而作為處理線索更復雜的非線性敘事亦是如此。諾蘭作為方法派,在後來的大量拍攝中,也總結出了如何用鏡頭,制景,色彩,時間線等等為電影講述一個好故事。《追隨》成為了獨立電影的翹楚,也讓非線性敘事這種電影敘事模式再次受到觀眾慶攔慧的熱愛和追捧

(一)、非線性敘事的界定和概述: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非線性敘事結構流行於商業電影。所謂的非線性敘事,即是推崇解構手法,拒絕宏大而單一的敘事模式,屬於解構形式主義的一種。而在後現代表現中多為突出,導演故意打亂故事時間或空間順序,重組事件,以非線性的敘事方式向觀眾予以表達,突出明確主題

簡而言之,非線性敘事摒棄了時空的連貫性。將線性,發生的人和事。通過蒙太奇手法進行重新編排。這樣既重新組建了電影的時空概念。增強觀影趣味性的同時,也加大了觀眾理解劇情的難度

(二)、非線性敘事的分類

不同於傳統電影或戲劇的三幕式結構。據研究,目前非線性敘事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非單一線索結構:通常的電影往往是一條線索線貫穿始終。而多線索打破這種模式。又分為平行多線索和交叉多線索

2、非線性時間結構:傳統戲劇觀念認為。電影和戲劇應該有起承轉合,高潮低落。既擁有完整的時間線鏈條。而現代商業片順序性和不可逆性已被顛覆。大眾熟知的環形結構(首尾閉合)碎片結構。(破碎後重組)

3、非線性空間結構:線性電影往往會按因果邏輯來轉移鏡頭所處空間。而非線性則通過模糊現實與虛擬,忽略掉時空轉換的內在邏輯。從而多樣架構空間。主要分為平行空間交錯,空間兩種

克里斯托弗諾蘭自出道起,就善於編排情節,獨特的敘事風格是他作為電影作者最鮮明的特色,無論是其處女作《追隨》,還是後來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等,都體現了他對於非線性敘事方式熟練的使用和技巧,讓觀眾感覺身陷故事迷宮之中

 諾蘭的作品序列基本包含在犯罪片,科幻兩大類型。早起的影片《追隨》(1998)《記憶碎片》(2000)《白夜追凶》(2002)都是圍繞犯罪和人性展開。後到好萊塢發展,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商業大片《蝙蝠俠俠影之謎》(2005)《致命魔術》(2006)《蝙蝠俠黑暗騎士》(2008)《盜夢空間》(2010)《黑騎士崛起》(2012)《星際穿越》(2014)《敦刻爾克》(2017),從05年開始,諾蘭大部分影片為科幻片,雖類型上有轉變,但影片的核心還是保留諾蘭的創作之初傾向——犯罪行為起因和社會人性的思考。諾蘭善於構架一個故事環境,將千變萬化的角色置入其中。但所有影片始終都在探索一個命題,,往往在犯罪片中尤為明顯——即人與人之間的博弈。這種主題貫穿了諾蘭創作生涯的始終。博弈是集智慧,手段,挑戰於一體的思維活動,社會生活中有許多面臨博弈的情況,商業行為和政治立場中都存在,而更適合在銀幕上展現的博弈手法表現為犯罪行為。犯罪片能開啟博弈的廣闊空間,而科幻片則是對故事環境和故事元素的重新創造,這就為諾蘭偏愛這兩種類型片提供了合理的解釋

為了營造非線性敘事帶來的精妙效果,諾蘭尤其注重兩大元素的設計和構架,影片故事環境和情節

 (一)、故事環境的精心設計 

有很多的電影故事環境總是一個外殼,與內部事件聯系不大。但諾蘭電影不同,故事環境是站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基礎上。如《白夜追凶》,導演將故事地點搬到了極晝的高緯度地區,北極圈。小鎮上長時間的極晝,讓主人公暴露在無盡的陽光中,內心的掙扎讓觀眾切身體會到主人公的煎熬。而在10年,諾蘭又通過引用佛洛依德的精神理論,建立新世界——夢境世界,即影片《盜夢空間》

 (二)、情節的精確設計  

好的情節是故事有力表達的基礎。懸念片大師希區柯克非常注重情節的設計,將劇本的細微情節放大再加工,最後才能成為一個精妙經得起推敲的故事。在「盜夢」里,諾蘭也用的非常到位。當觀眾面對影片的陌生環境,該怎樣充滿興趣且被帶入故事呢? 

在影片的一開始導演便策劃了一場盜夢活動,首先讓觀眾對夢的主體結構有了一個具體的概念,先入為主的觀念會對後面復雜的夢境敘事做好鋪墊,也讓觀眾做好了准備引起強烈好奇心。在影片發展過程中,有幾處重要情節點成為了理解故事的鑰匙。男主手中的圖騰陀螺到設計學的循環空間再到時間夢境的分層,每個元素都有相應情節的推動和反應。段落性有意義的情節被導演精心編碼構成明確的符號,從而構建起觀眾理解電影的橋梁。這在強化概念性的電影中尤其重要。對於關鍵情節的處理強調暗示,鋪墊,時機的重復。讓觀眾在遺忘與重拾交替過程中加深關鍵情節理解,也為劇情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一)、打亂時間構成復雜的敘事  

諾蘭在故事片的敘事中,擅長將故事巧妙地打散,使講述過程本身就是精彩表演。對電影時間的處理,在每部影片中都有獨到的創意。學生期間的作品《蟻嶺》,就顯露出諾蘭對於影片時間處理的天賦。而到商業片製作後,《記憶碎片》更加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諾蘭在倒敘,插敘上的手法魅力,讓觀眾領教到重新組建電影故事的時間和空間

(二)、故事時間的多變

  短片《蟻嶺》中,男主角精神緊張的拿鞋追打地上蟲子的畫面,而蟲子正是縮小版的自己。當拍中蟲子時,現在的自己也被壓制。這里邊既蘊含了時間的交錯與重合,這種時間的遞延強化了影片的戲劇性

而在「盜夢」中時間被夢境扭曲,夢境中的時間比現實中要慢,這樣的規律構成了最富創意的電影時間,故事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夢中,層層故事的手法,復雜交織的關系使觀眾經歷了思維的過山車

(三)造型暗示與亂序編碼 

在處女座長篇《追隨》中,諾蘭開始嘗試非線性敘事方式,改變正常時序與時長,從而達到新奇的效果。《追隨》設計了三個不同階段的男主角造型:1,不修邊幅的寫作者2.衣著光鮮的小偷3.鼻青臉腫的犯人。整個故事被巧妙地分解為三層,最外層講述比爾尾隨科布發現科布身份並與其同流合污入室行竊,最終愛上一名金發女子。第二層講述科布和金發女人一夥,讓比爾做了代罪羔羊。諾蘭通過男主角造型的變換,向觀眾暗示故事被切割為三個部分,需根據人物造型提供線索重構故事發展順序。而在三個人物造型的處理中,每次切換都將觀眾更進一步拉向真相,形成戲劇沖突,又造成新的懸念

(四)色調運用與倒插敘結合 

《記憶碎片》中,故事被一分為二講述,黑白色調和彩色畫面的呈現將時空的轉換區分開來,這里很像舞台戲劇的效果,類似於燈光的運用。黑白畫面為順序講故事,而彩色畫面則為倒敘插敘。這種處理方式非常聰明,既強調了不同性又切開了時空,同時在故事發展中又無縫銜接,形成了半閉合的結構,也可創造出開放式結尾。這種巧妙的方式讓觀眾體會到片中人物的精神狀態,同時又為觀影提供樂趣

(五)時空對錯與視點切換

《致命魔術》是諾蘭首次打破單一視點的非線性敘事嘗試,通過運用關鍵道具——兩本日記,將主人公回憶和現實交織一體。《致命魔術》將故事劃分為三層。通過安吉爾和波頓的回憶牽引出兩本日記,再將二人的主客觀試點交叉。這種全知視點的處理,紛繁而復雜

且新穎。需要觀眾理清視點與空間之間的關系,才能把不同時空的關系串聯起來

(六)新舊互換與時空破碎 

《星際穿越》算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戲劇結構也更為傳統。影片開頭直接是老人獨白,而在影片快要結束時,才向觀眾揭示老人的身份,即之前故事畫面均為回憶。而在《蝙蝠俠,俠影之謎》諾蘭也運用此種手法。在科幻片的本質上,諾蘭通過物理學知識的運用,創造出平行時空。影片中男主角因穿越蟲洞,所經歷時間與地球有了差別,由此將線索分成兩個時空,進而自然的與時空統一,讓觀眾在時空穿梭中體驗到星際穿越的快感

諾蘭身處好萊塢這種充斥著類型化的電影製片廠環境中,卻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將每一部電影創作烙印著自己的痕跡。諾蘭的成功在於其深邃的視角和源源不斷的創意。他那天才般的敘事技巧使腦中的想法完美呈現在銀幕上,被大眾分享和接受。諾蘭在不斷挑戰自我的時候,也讓我們見證這位電影作家的成長,激勵鼓勵著國內的電影導演勇於發揮自己的創意與才能。新千年的庫布里克一直續寫著自己的傳奇,2016年5月,諾蘭又指導了新片。 《敦刻爾克》,影片聚焦二戰時期法國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讓我們在imax65毫米攝影機展示下,感受敦刻爾克的震撼

㈥ 電影聚焦的原本案件

《聚焦》是由托馬斯·麥卡錫執導的劇情片,由邁克爾·基頓、馬克·魯法洛、瑞秋·麥克亞當斯、斯坦利·圖齊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丑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1] 。

㈦ 《烈日灼心》屬於哪個敘事模式

《烈日灼心》屬於「零聚焦」模式的電影敘事視角,主要呈現為全知情態視角。

但是運用這一視角模式絕嫌並沒有讓本篇在敘事過程中的表現出平庸的跡象,反而在零聚焦視角的幫助下敘述者為觀眾提供了一種全知的思維預期,通過延宕處理電影中部分的關鍵信息,為整個敘事階段製造懸停遺留關鍵信息的效果,導致觀眾產生好奇和追問,進而隨同電影人走進對於懸念和故事真相的探索當中。

譬如當電影開始的時候,設置畫外音,利用說書人的方式敘述故事背景,在七年前發生在福建西隴的滅門慘案後,三位罪魁禍首倉皇出逃,而在七年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正經人,但是這樣的事情真的能夠就這樣隨意的遭受掩蓋。

而在這一階段,說書人僅僅依靠聲音替代了敘述人,使用信攜如此特別的方式展現故事全貌,幫助觀眾走進電影情節中,對故事的起因有了交代,同時隱瞞了關滑宏伏鍵信息,設置懸念,進而引發觀眾對於後果的追問。

劇情簡介

《烈日灼心》講述了沉底七年的水庫滅門兇案,三個懵懂青年因一念之差成為背負罪孽的亡命狂徒。為了贖罪,三人拚命工作,低調做人。他們不娶妻,不交友,偏居一隅合力撫養一個叫「尾巴」的女童。心智過人的「協警」辛小豐(鄧超飾),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左手捻滅燃燒的煙頭,他是「刑警」伊谷春(段奕宏飾)最得力的拍檔,也是伊谷春從沒放棄過懷疑的對象。

伊谷春的妹妹伊谷夏(王珞丹飾)對「哥」楊自道(郭濤飾)一見鍾情,卻屢遭拒絕;看守魚排的
「漁夫」陳比覺(高虎飾),常與他們會合於城郊小屋,這一切的背後,還有一雙熱衷於偷窺的眼睛,又突然闖入一名同性戀者...…灼烈揪心的追凶之途上,父女之情、同性之誼,交揉罪與義,情與法,在故事結尾卻發生了變化。

㈧ 《聚焦》 好電影,唯一的問題,為什麼神父這么戀童

剛剛在思考神父圈戀童癖和大眾圈戀童癖有何不同,還是終究是相同的。
首先我們知道神父是不允許結婚的,甚至宣誓禁慾,如果和天主教扯上關系的話這個最大。對孩子下手出於性渴望。
其次,戀童癖還有一種原因是和孩子之間建立起一種真的感情愛和溫暖,神父和孩子打交道的頻繁也會產生這個原因。
其次,電影中提到,神父圈戀童癖當做一種精神疾病在研究,這是個比較大的問題啊,查論文。
說到底,除了上述原因外當然也有很多種,不只是神父還有我們大眾,我想神父圈這么多我覺得還有一個原因是圈子小,都是男人,潛在可能性比較大,倒也和天主教有關系~
樓主,這個課題比較大,很多種可能性很多種因素,倒也證明了人的性慾的自然天性不可違抗的力量,一種方式的拒絕性慾,也會衍生出多種輸出性慾的途徑。人啊,逃脫不了就生事端。
ps:戀童是一種心理疾病,猥褻兒童是違法行為。前者是會致使後者,後者確不一定是因為前者。
但是電影中猥褻兒童的神父數目龐大,且不斷上升,研究學者表明這是貴圈中衍生出的精神疾病。

㈨ 如何評價美國電影《聚焦》

提取碼:yvic

《聚焦》是由托馬斯·麥卡錫執導的傳記劇情片,由馬克·魯法洛、邁克爾·基頓、瑞秋·麥克亞當斯、列維·施瑞博爾、約翰·斯拉特里、斯坦利·圖齊、布萊恩·德阿西·詹姆斯、比利·克魯德普聯合主演。影片於2015年11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根據《波士頓環球報》中一篇新聞改編,以美國神職人員姦汙和猥褻兒童的丑聞為背景,講述了幾位記者為了找出事實真相歷經艱難的過程。

該片於2016年2月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原創劇遲耐本獎

該片對於報紙揭露虐童丑聞事件的表現是司法鑒定般的,有些場景僅僅是邁克爾·基頓和馬克·魯法洛在簡陋的辦公室里撓他們三天沒刮的胡茬,這正悉旦舉是該種電影中應該有的,影片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睜碧這樣的觸感。

㈩ 什麼是電影風格如何分析電影風格

風格是一種形式系統。Style as a Formal System。

波德維爾的《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一書中,作為標題如是說。

風格,是電影媒體技術中各個層面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形式系統,也就是電影組織技術的形式系統。除了風格系統之外,還存在敘事/非敘事性系統,它們共同影響電影。

之於觀眾,風格對於我們的觀影經驗也有重大貢獻。

分析電影風格

1.決定該片的組織結構

敘事電影:

通過情節提供的故事;分析它本身的因果、時間與空間關系的設計;從開場到結束是否有顯而易見的模式;是否使用平行對照;是否依需要在不同的段落選擇限制型或非限制型敘事手法。

2.辨識顯著的技巧

關注影片使用的色彩、燈光、取景、剪輯、聲音等元素。

找出在影片中被大量運用的技術。

分析時明確自身意圖,是為了呈現電影風格是製作電影的某種典型途徑;或者是為了強調某片風格的獨特之處。

3.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

對技巧有辨識的基礎上,注意技巧在整部影片或一個段落中的重復、變化、發展或與其他技巧平行對應等。

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聚焦風格的模式。

1)反觀自己的反應。

2)注意風格如何加強形式組織。風格也可以加強非敘事性電影的結構。

4.提出這些技巧的功能及形成的模式

必須找出風格在影片整體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

1)發掘功能的直接方法,是注意它在影片中對我們的觀影經驗所產生的效果。

風格同時塑造意義。但是,不要將單一技巧從脈絡中孤立出來分析它的功能,也沒有理由期待每個風格項目都有一個主題意義。(導演的工作之一是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風格通常單純地具有知覺上的作用---引發觀眾注意細節,強調某件事,刻意誤導、釐清、增強或復雜化我們對劇情的了解。)

2)另一個方法是觀察特定技巧在片中功能的方法,想像其他可能性,並思考它可能引起哪些不同的結果。

對於「風格」,科恩兄弟說:

「只有在回顧電影時,才會將它稱為風格。在真正拍電影的當下,那都只是一個個在不同情況下所做的決定。」

「…有關借著一幕幕的戲說故事的最佳方式,不管是被迫或是出於樂趣,你做了自認為適合某場戲的特定選擇。拍完後,將它們組合起來,之後有人看了這部電影,如果發現有些地方前後一貫,他們就會說'那就是他們的風格'。」

任何一部電影都需要通過不同的電影技巧來製造風格的印象,而電影工作者將在歷史環境條件的限制之下,對這些技巧做出選擇。

———摘自《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8版)

閱讀全文

與電影聚焦敘事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僵屍世界大戰電影院 瀏覽:991
1分鍾微電影劇本 瀏覽:252
美國游戲生存類電影 瀏覽:244
三農微照電影會場照片 瀏覽:281
經期看小電影下面有了感覺 瀏覽:559
想看一部電影的英語 瀏覽:626
中國大將軍系列電影 瀏覽:219
如何剪輯電影全屏 瀏覽:785
如何更改別人的電影文案 瀏覽:486
鷹眼電影全集 瀏覽:871
歐美交換配偶電影有哪些 瀏覽:732
電影院怎麼改簽美團 瀏覽:404
哪裡可以看啟示這部電影 瀏覽:187
樂影券哪些北京電影院能用 瀏覽:642
動畫電影煙火資源 瀏覽:966
北京電影學院王子子 瀏覽:618
天堂電影在線觀看倫理 瀏覽:117
半路槍手電筒影西瓜影音 瀏覽:539
和鬼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25
中國電影音樂聯奏第一首 瀏覽: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