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南征北戰原型(萊蕪戰役——南征北戰出奇兵)
萊蕪,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發生在這里的兩場著名戰役而名載中國戰爭史冊。一場是春秋時期的齊魯長勺之戰,成語「一鼓作氣」的典故就出自這一戰。另一場就是1947年2月打響的萊蕪戰役,當年膾炙人口的故事片《南征北戰》就是以此戰為原型創作的。
1947年1月,國民黨軍統帥部錯誤地判斷,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經過宿北戰役和魯南戰役後,必然消耗巨大,續戰能力不強,因而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企圖迫使我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陳誠恃兵力優勢,自以為勝券在握,揚言:「即使全是豆腐渣,也能撐死共軍!」
1947年2月初,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軍區部隊合編為華東野戰軍。華東野戰軍編成後打的第一個勝仗就是萊蕪戰役。戰場從國民黨軍企圖迫我決戰的臨沂地區,轉到後來殲滅國民黨軍重兵的萊蕪地區,充分體現了華東野戰軍指揮員高超的戰役指揮藝術。
中央軍委兩次電示華東野戰軍:「應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採取誘敵深入方針,敵不動我不打,敵愈深入愈好,我愈打得遲愈好。」但是南線之敵採取「集中兵力、穩扎穩打、齊頭並進、避免突出」的作戰方針,重兵密集推進,難以分割殲滅;而北線敵軍李仙洲集團已乘勢南下,於2月4日進占萊蕪,威脅華東野戰軍後方。
在這種形勢下,打亂敵人部署,創造有利的戰機,成為決定戰役勝敗的關鍵。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等根據中央軍委指示和戰場實際,以2個鉛哪縱隊在臨沂以南採取寬正面部署,佯裝主力,擺出與南線之敵決戰的姿態,以主力於2月10日夜分三路秘密北移,准備尋機殲滅北線李仙洲集團。
2月15日,南線國民黨軍佔領臨沂,蔣介石聽信部下謊報「在臨沂外圍殲滅共軍16個旅」的戰功,判斷華東野戰軍放棄臨沂是「傷亡慘重,不堪再戰」,嚴令北線李仙洲集團加速南進,盡快實施南北夾擊計劃。此時,華東野戰軍主力卻冒著嚴寒,夜行曉宿,向北快速機動,於19日到達萊蕪周圍地區,形成對萊蕪城的合圍態勢。
2月20日午後,萊蕪戰役打響,當晚殲滅國民黨第77師,取得初戰勝利。同時,華東野戰軍主力向駐萊蕪的李仙洲總部和第73軍全線發起攻擊。23日,華東野戰軍採取「圍三闕一、網開一面」的戰法強攻萊蕪。李仙洲率部向北突圍,其間國民黨軍第46軍軍長、地下黨員韓練成放棄指揮,敵人陷入混亂。戰至當晚,李仙洲受傷被俘,北線敵人全軍覆沒。
此戰,華東野戰軍共殲國民黨軍5.6萬餘人,解放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魯南會戰」計劃。
萊蕪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人民的大力支持。在華東野戰軍主力從臨沂北上至萊蕪地區的150多公里的機動途中,幾十萬支前民工隊伍,風餐露宿李激物,爬山涉水,用肩挑、畜馱和推獨輪小車,把海量的糧草、彈葯及時轉運到北線。魯中老區人民群眾積極配合我軍的作戰行動,夜以繼日地為部隊籌集糧草,趕哪液制煎餅,晝夜站崗放哨,反奸防特,封鎖消息,為奪取萊蕪戰役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國防大學教授 盧勇)
Ⅱ 求教:戰爭片《南征北戰》的歷史背景和主要情節
《南征北戰》為197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彩色故事片,該片翻拍自1952年的畢知同名電影,講述了解放戰爭中,在華東戰場上,人民解放軍某部隊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手銷消澤東運動戰的戰斗埋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常識藝術篇。
Ⅲ 南征北戰電影
《南征北戰》上映於1952年,與《地道戰》、《地雷戰》合稱「老三戰」。
後兩部主要展現的是游擊戰,而排在第一位的《南征北戰》主要表現運動戰的戰術思想,影片磅礴的氣勢和宏大的場面,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眾多人物形象和恢宏的戰爭場面,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電影從籌備到拍攝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堪稱電影之經典。1951年春,國家電影指導委員會、國家電影局以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一部戰爭片,為次年「八一」建軍節獻禮,成蔭和湯曉丹被點名擔任該片導演。
兩位導演接到任務後就開始著手准備劇本,當時有一部描寫華東戰場萊蕪戰役前後故事的,名為《戰線》的話劇很受歡迎,於是成蔭和湯曉丹決定在話劇《戰線》的基礎上加以改編,這就有了我們後來看到的《南征北戰》。
《南征北戰》作為新中國當之無愧的第一部「史詩」級戰爭故事片,除了場景真實,場面宏大外,演員陣容在當時堪稱豪華,馮喆、仲星火、湯化達、張瑞芳、陳戈都是那個年代明星級別的人物。
馮喆,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演員,能文能武,大家熟悉的《鐵道游擊隊》也是他主演,1995年被文化部列為126名中華影星之一,2005年被評為中國電影百位優秀演員。
張瑞芳,話劇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被文化部譽為二十二大明星之一,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有突出貢獻100電影工作者。
雖然演員們都是大腕級別,但他們表現出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當代一些流量明星。馮喆,在當時可是一線小生,為了更好地呈現扮演的角色,他去了一個准備渡海作戰的連隊體驗部隊生活,每天跟著部隊戰士一起訓練,最終塑造了一個睿智多謀、堅毅果敢的高營長。
張瑞芳,扮演的是村長趙玉敏,既要給戰士們縫衣納鞋,磨面送糧,又要帶領群眾上山下水打游擊,為了貼近角色,她專門去了山東沂蒙老解放區,聽當地老百姓講解放戰爭時期納鞋送糧,支援前線的故事,不僅如此,她還穿上老布衫,與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民兵幹部一起學習射擊,這才有了影片中生動真實、淳樸憨厚的女村長。
70年後重溫《南征北戰》,不但不會有滄桑感,還會被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真實感和富有風格的電影語言深深震撼,無愧於新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史詩級戰爭、軍事故事片的美譽!
Ⅳ 南征北戰電影主要講了什麼
1947年冬,國民黨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後,為徹底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起初,有些戰士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部轉移到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老鄉們對後撤也有意見。為安定戰士與老鄉的情緒,高營長與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作戰意圖作了解釋說明。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敵方以為我軍敗退,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唯早面向我軍合圍,意欲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六個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被我軍圍困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狙擊前來增援的敵張軍長部隊。鳳凰山一戰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先鋒。敵軍退守大沙河以南負隅頑抗,高營長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敵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水來阻止我軍。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了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索,保全了水壩。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敵人,敵張陸並軍長及指悉雀其參謀長均被生擒。
Ⅳ 求教:戰爭片《南征北戰》的歷史背景和主要
其實,這部經典影片應該看作是我軍解放戰爭全過程的縮影。
盡管事情的發生地是山東,但從影片的結構來看,裡面所要表現的還是我軍對國軍的作戰方式,而其中的指導方針性東西應該是放之全國而皆準的,因為在敵強我弱的態勢下,我軍的每一個勝仗幾乎都是在一個模式下取得的。因此也沒必要去考證究竟是哪次戰役了,因為該片的定性和有明確戰役的寫實類影片略有不同,像《解放石家莊》《濟南戰役》《紅日》《遼沈戰役》等均屬於後者,而《南》片應該不是此類,所以,我覺得應該把此片當成是解放戰爭的一部史詩性的作品來看,好象這也是劇作者的初衷。
1947年冬, *** 軍隊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
我華東部隊於蘇北七戰七捷後,為徹底殲滅敵人,大踏步後退。 起初,有些戰士想不通。
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部轉移到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老鄉們對後撤也有意見。
為安定戰士與老鄉的情緒,高營長與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作戰意圖作了解釋說明。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敵方以為我軍敗退,集中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意欲決戰。
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六個晝夜,然後向風凰山轉移,圍殲風凰山已被我軍圍困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狙擊前來增援的敵張軍長部隊。
鳳凰山一戰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先鋒。敵軍退守大沙河以南負隅頑抗,高營長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仔知。
敵人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水來阻止我軍。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了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索,保全了耐戚肆水壩。
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敵人,敵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被生擒。 這部影片旨在表現 *** 「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軍事戰略思想。
它取材於解放戰爭中華東戰場的一個戰例,表現了人民 *** 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 *** 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過程。 影片在人物塑造、語言的提煉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嘗試用對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對 *** 指戰員和敵軍將領在決戰中的心理活動加以表現和對照。
影片拍攝時曾和人民 *** 組成一個有四、五千人的攝制組,前後歷時一年。它在把握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和表現戰略決策及軍事思想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導演把一個龐大繁雜的戰爭題材表現得明快流暢。顯示了處理大題材、大場面的藝術才能,同時也為今後駕馭重大題材積累了經驗。
(據一)巴金於1904年出生,而文章寫於30年代。
也就是說這場戰役發生的時間應當大致為辛亥革命之後。 (據二)引一段文字: 「覺英看見覺新,便興奮地問 道:「大哥,你看見號外嗎?打起來了!」「什麼號外?哪個打起來了?」覺新莫名其妙地 說。
「你自己看罷,」覺英得意地說著,就把手裡捏的一張紙遞過去。那是《國民公報》的 「緊急號外」。
「督軍下令討伐張軍長了,前線已經開火,」覺新懷著緊張的心情說。20 「有什麼消息嗎?」瑞珏臉上帶著愁容,迎著進房裡來的覺新問道。
「情形更不好,」覺新 搖搖頭說,「昌轎省里的軍隊又打了大敗仗,聽說張軍長的軍隊已經到了北門外了。」 注意兩個字眼「國民公報」和「張軍長」 首先說國民公報,1910年7月創刊於北京,1919年被北洋 *** 查封。
即此戰役時間范圍1910-1919 既然是說創刊於北平,那麼故事背景極有可能發生在北平。然而巴金一直到1921年才離開成都,從這里看來,似乎背景又是在成都。
(據三)小說中,督軍先下令討伐張軍長。 而督軍最終是下野的,張軍長是獲勝的。
(據四)再引一段: 「恐怖的時期很快地過去,和平的統治恢復了。人們照常和平地(至少是在表面上)生活 下去,把戰爭當作了一場噩夢。
然而實際上變化是在開始了。 張軍長被聯軍各將領推舉為軍 事的領袖,從而又做了政治的領袖。
他把政權抓在自己的手裡,並且公開表示要施行新政。 社會上開始有了一點新的氣象,學生們也活動起來了。
新的刊物又出版了三種。覺民弟兄的 幾個同學也創刊了一種《黎明周報》,刊載新文化運動的消息,介紹新的思想,批評和攻擊 不合理的舊制度和舊思想。
覺慧熱心地參加了周報的工作,他經常在周報上發表文章。自然 這些文章的材料和論點大半是從上海、北京等處的新雜志上找來的,因為他對於新思想還沒 有作深刻的研究,對於社會情況他也沒有作精細的觀察。
他所有的只是一些生活經驗,一些 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和青年的熱情。 至於覺民呢,他白天忙著學校的功課,晚上按時到琴那 里去教書,對於周報的工作並不熱心贊助。」
注意段落中「張軍長被聯軍各將領推舉為軍事的領袖,從而又做了政治的領袖。」 「論點大半是從上海、北京等處的新雜志上找來的」 故事背景確定在成都。
。 -------------------------------------------------------------------- 接下來,我們將揭示「張軍長」的身份 張XX,成都。
。
張勛主要活動在北京,不可能。 張作霖東北,不可能。
張耀曾滇、桂、粵,不可能 張敬堯湖南江西,不可能。 張宗昌江蘇,不可能。
張開儒,不可能。 張繼良,不可能。
歷史上並沒有人符合所謂的張軍長身份。 張軍長極有可能是巴金虛構的。
—————————————————————— 所以說這場戰役也不存在。 而其歷史背景還是有的: 新文化運動之前,辛亥革命之後,就可能是在護國戰爭或護法運動期間。
而張軍長代表的可能是孫中山,蔡鍔等人的一派,總督則可能是袁世凱一派。
你光說你怕鬼,你知道鬼長啥樣嗎?鬼啊是中國從古至今的一種圖像的演變,人們會把可怕的圖像進行演變和組合組成的四不像就是人們心中的鬼,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人死了會變成鬼,你想如果是那樣的話,南京大屠殺的時候,日本人殺了那麼多中國人,咋沒有變成鬼把那些侵略者都殺了或是嚇死呢?你不要一天到晚疑神疑鬼,就算是有「鬼」人家也不會整體找你的麻煩的,人每天有人的事干,像你說的「鬼」人家也有人家的事呢!明白? 中國人的思想里本來就存在一種感覺以外的東西,如果整體把這些變為主要的還能行嗎?好好學習吧,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實在不行的話就去廟里求個佛珠吧!保平安!。
Ⅵ 如何評價《南征北戰》值得一看嗎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是值得一看的。
該劇敘事清晰,充滿藝術張力。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很有生活氣息。
(6)電影南征北戰原題材是什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
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Ⅶ 南征北戰電影簡介
《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52年的新中國第一部軍事影片。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南征北戰電影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 *** 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 *** 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反動派軍隊以為我軍是在敗退,便集中了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我軍合圍,企圖與我軍展開決戰。我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戰斗持續了六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經被我軍包圍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阻擊前來增授的遲旅敵軍張軍長的部隊。 鳳凰山戰斗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前鋒,敵軍退守大沙河南岸負隅頑抗,高營長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後敵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洪水阻止我軍過河。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水壩上的炸葯導火線,保全了水壩,也保住了下遊人民的生命財產,使敵人的狠毒陰謀未能得逞。我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敵方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束手就擒。
南征北戰電影幕後花絮
影片
在人物塑造、語言的提煉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並嘗試用對比蒙太奇的手法,力求對 *** 指戰員和敵軍將領在決戰中的心理活動加以表現和對照。
影片拍攝時曾和人民 *** 組成一個有四、五千人的攝制組,前後歷時一年。它在把握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和表現戰略決策及軍事思想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導演把一個龐大繁雜的戰爭題材表現得明快流暢。顯示了處理大題材、大場面的藝術才能,同時也為今後駕馭重大題材積累了經驗。
穿幫台詞
電影描述的歷史事件發生於1947年初,電影里稱呼蔣介石為「總統」,事實上肢辯蔣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總統,當時蔣介石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國民 ***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委員長」,或者國民 *** 「蔣主席」。
經典台詞
「我們已經到達摩天嶺,請你們向我們靠攏!」
「有人竟不顧大局,有意儲存自己實力!這種常識在軍事上也許是沒有的!」
「請你們堅持最後5分鍾!請你們堅持最後5分鍾!」
「張軍長,看在黨國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
「不是我們無能,而是共軍太狡猾。」
南征北戰電影幕後製作
拍攝散記
第一部軍事故事片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這部影片以其恢巨集的氣勢,眾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廣大電影觀眾非常喜愛這部片子,親切地把它和《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南征北戰》則排在第一位歷旦缺。
1951年春,由江青負責的「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及上海電影製片廠決定拍攝一部反映 *** 軍事思想的戰爭片,作為次年八一建軍節的獻禮影片。時任中國人民 *** 總參謀長的粟裕也參與了該片的指導。成蔭由於在此之前成功拍攝了《鋼鐵戰士》而被點名擔任該片導演。當時正值全國文藝整風運動,各電影廠原先准備的片子全部停拍。上影廠要拍攝的這部戰爭片也因此成為當年唯一的准拍片,這使廠領導和導演在感到無上光榮的同時,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成蔭領命後很快組建了一支創作班子,沈西蒙、沉默君、顧寶璋三位部隊作家負責電影文學劇本的創作。為保證影片的真實性,電影廠還專門組成了以軍事學院戰役戰術教授會教員組組長王曉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根據上級指示:《南征北戰》要「以華東戰場上一次大殲滅戰為背景,著力表現 *** 運動戰思想在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後退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一命題也由此奠定了《南征北戰》准史詩片的地位。
如何既能從巨集觀角度,全景鳥瞰式地把握與展現重大事件的全域性,使影片場面巨集偉壯觀,又能使劇中人物在觀眾中「立」起來,這對《南征北戰》劇組來說無疑是一個不尋常的考驗。為了寫好適合拍攝的劇本,沈西蒙率創作組深入當年參戰部隊進行采訪,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經反復打磨,終於寫出了劇本第一稿。導演成蔭對劇本很是滿意,本以為上級審查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不曾想,劇本交到電影局,江青稿子後很不滿意,認為劇本里高營長和區長的愛情描寫,損壞了人物形象,必須要刪去。盡管劇中愛情描寫的分量並不多,但它卻涉及全劇結構,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成蔭和沈西蒙改來改去,卻總是難以圓滿,一時間急得團團轉。
《南征北戰》開拍之時,正值 *** 親自發動批判《武訓傳》,劇組因此也顯得格外小心謹慎,沒有保險的劇本,誰也不敢貿然開機。如此折騰來折騰去,一晃半年時間過去了,上影廠領導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情急之下,他們找到曾拍攝過軍事片《耿海林回家》的導演湯曉丹來「救火」。這樣,就出現了兩個攝制組同拍一部片子的奇特現象。這兩套班子做了分工,成蔭重點拍 *** 方面的戲,湯曉丹重點拍 *** 方面的戲。
《南征北戰》的拍攝也引起了曾指揮過華東戰場的粟裕將軍的關注,他將成蔭和湯曉丹召到北京,親自為他們詳細講解了當年華東戰場上的軍政態勢及戰斗情形。這樣,沈西蒙、沉默君、顧寶璋等很快就在原來劇本基礎上進行了新的的改寫和加工。新劇本得到了林彪、陳毅等軍隊上層領導的認可。林彪還對其中陳戈師長念的一大段台詞進行了修改,陳毅也改過劇本中的幾段對話。
背景介紹
《南征北戰》描寫了敵我雙方一批高階將領,人物多達十幾個,而且戲份也都相當。由於當時全國影片拍攝都停頓下來,這倒反而為南征北戰「遣將調兵」提供了極好的便利。演員陣營很快就排定了,陳戈飾我軍師長,馮喆飾演高營長,劉沛然演我軍連長,張瑞芳飾演女游擊隊長。項堃演敵軍張軍長,白穆演敵參謀長,楊華演敵李軍長,穆巨集演敵軍總司令。《南征北戰》真可謂「大腕雲集」。盡管劇組來了這么多名演員,但電影指導委員會及電影局對演員把起關來還是很嚴格的,就連演員試鏡頭的戲也必須送審。
《南征北戰》拍攝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各方面經濟還比較吃緊,粟裕要求劇組節約每一分錢,要愛護部隊和群眾,盡量減少參拍部隊和群眾數量,以免影響生產和部隊正常工作。他還建議將劇本中我方炸彌河橋改成炸彌河大壩,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可減少投資。劇組遂根據粟裕的建議對劇本場景作了修改。為節省開支,劇組大量採用實地拍攝,並將殘破的青州火車站作為重點場景。對於拍攝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盡量自己做。為了拍攝戰場全景,攝制組還製作了一架左右能搖擺,上下能升降的木製升降機。戰爭場面自然少不了煙火,成蔭為此專門購置器材,組織了一支特技煙火隊,這支菸火隊對於創造藝術氣氛和保證拍攝安全起了很好的作用。
拍攝現場
1952年春節剛過,成蔭和湯曉丹便率攝制組來到了第一個實地拍攝現場——山東青州,參加電影拍攝的步兵、騎兵、裝甲兵、汽車兵、工兵、炮兵紛紛在小城安營紮寨,好不熱鬧。攝制組和軍隊的到來也吸引了許多前來看熱鬧的人。大概是剛解放不久,看到這些和從前沒什麼兩樣的軍隊,大家感到非常親切,都鼓掌歡迎起來。然而,當一隊戴著鋼盔,背著卡賓槍,穿著美式皮靴的「國軍」從大家面前走過時,許多人禁不住失聲驚叫:「怎麼 *** 軍也來了?」一位拄著棍子的老太太,踮著小腳氣呼呼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個戴鋼盔的「小鬼」頭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裡還不住地罵著:「怎麼回事?這些兔崽子們怎麼又回來了……」還有人朝這些「國軍」扔起了石頭。軍事組一位參謀見狀忙叫道:「這不是真的,這是拍電影!」大家聽了這才恍然大悟,人群里爆發出陣陣笑聲。
看熱鬧的人興奮不已,但導演們卻急得直冒火。當時參加拍片的一個團是剛從朝鮮戰場拉回來的,他們負責演「國軍」。可個個哭喪著臉、垂著頭,任憑當官的喊破嗓子也走不整齊。一了解才知道,原來是戰士們都不願演「國軍」,正鬧情緒呢。一位姓王的營長見狀立即將全營一百多位戰士 *** 起來,大聲說:「演國軍這是政治任務,有咱們的份,咱們不幹誰干?就算是讓 *** 又抓了一次壯丁。咱們今天來拍電影揭露控訴他。這不用演,都熟悉,咱不抬舉他,也不糟蹋他,真的什麼樣就怎麼演。導演在這兒,你給我們掌著舵,演得不像,演得不好你撤我的職!演得好了說不定還當電影明星呢!」演「國軍」的 *** 戰士們聽了這位營長的話,頓時來了精神,導演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看過《南征北戰》的人對片中那些民工支前的恢巨集場面一定會記憶猶新。當初在拍這些戲時,導演還真是捏著一把汗呢。因為劇中的這些群眾演員都是從分散的各村邀請來的,他們能准時到達現場么?然而,開拍那天時間還沒到,鄉間小道上便長龍似的涌動著一隊隊人馬,有推著小車的,有抬著擔架的,有挑著鋪蓋的,還有扛著門板的,青年人扶著老人,領著孩子,背著病號……他們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戰爭年代裡的衣物和用具,個個臉上凝重而嚴肅……攝制組被老區人民那動情的「投入」深深地感動了。用不著說戲,攝制組便立即投入了拍攝,幾台機器整天轉個不停,到頭也沒有一個老鄉「開小差」。
青州戲剛收鏡,另一個外景地的地方幹部又急沖沖地趕來找到成蔭說:「俺們那兒好幾年沒見隊伍啦!大夥兒都想啊,您們就快去吧!」地方幹部著急,攝制組又何嘗不著急呢。由於場面大,拍起來也較費力,夏天快到了,許多冬天的戲還沒拍。眼瞅著綠油油的田野、花團錦簇的果樹,導演急得直跳腳。想到山區夏天可能到來得晚一些,成蔭於是連忙召集大隊人馬向大山奔去。可到現場一看,大家都傻了眼:山區的夏天雖不及平原來得早,但此時也是桑樹吐綠,楊樹枝頭上也吊起了一片毛毛蟲似的毛絮,哪裡還有一點冬天的影子呢?可是大部隊都開來了,再換外景地不僅費力費時,拍攝進度也因此要受到很大影響。「這該如何是好?」成蔭和湯曉丹兩位大導演真是急火攻心,一籌莫展。一位姓董的團長見狀對成蔭說:「成導演,你能不能用那傢伙指取景框看看能帶出多少樹,能帶上的就把樹葉全捋了!」成蔭聽了猶豫不決:「這樣行么,這些樹可是老鄉的經濟林,他們靠這生活呢。」話音還沒落,一位拎著水罐的老大爺便過來說:「這些樹都是俺們家的。為了拍電影我們捐出來了,哪棵樹礙事就除哪棵,您們不用犯難!」
看著老大爺那誠懇的目光,成蔭和在場的人們都被深深地感動了。董團長隨後便將各連幹部招來下達捋樹葉的命令:「一個班一棵樹,電影帶著的就捋干凈,帶不著的一個葉也不準動,這是群眾紀律!」董團長一聲令下,戰士們便捋起袖子紛紛摘起了樹葉。
「冬景」問題解決了,戰士們很快投入了緊張的拍攝之中。時間過得飛快,拍著拍著,真正的夏天便來到了。夏天拍冬天戲,其艱苦可想而知。原本不願演「國軍」的戰士此時倒顯得比「 *** 」輕松許多。因為在影片中敵軍服裝是夾衣,或是套著棉襖的單衣,而我軍卻仍舊穿著大棉褲、大棉襖,而且還要頂著驕陽,跑步攻山頭,一場戲下來,大家都是汗流浹背的。直到現在,當年在片中承擔一個小角色的演員仲星火每每想起當時拍攝情景還是感慨不已:「我們每天天一亮就掛幾個水壺,找著道具,穿著棉軍裝,戴著棉帽子,夏天四十多度,山上一棵樹都沒有,一直拍到晚上,又是煙又是火,機槍爆炸,一天就吃這么幾壺水,拍一個鏡頭就把衣服脫下來,裡面已溼透。一天都沒有小便,所有的水都變成汗跑光了。」
環境艱苦
《南征北戰》不僅拍得艱苦,而且險情叢生。因為當時拍片用的炸葯都是真的,而且所埋梯恩梯炸葯重達一公斤,其威力可以炸翻一個水泥碉堡。雷管也都是用紫銅做的,崩了眼睛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事。拍攝時為防意外,相關人員都要在埋炸葯的地方畫上保險圈。盡管如此,董團長還是作了最壞的打算,他對大家說:「往死里干!!死一兩個沒關系,真干!」結果拍攝時,戰士們毫發無損,倒是當過多年兵,並且從未負傷的導演成蔭掛了彩,腿上被彈出的雷管並列地崩了兩個小窟窿。雖然受了傷,但成蔭還是輕傷不下火線,越拍越有勁。只是拍攝過程中發生的兩次事故使他和攝制組心痛不已。那是在拍攝過程中當一輛坦克開過時,路邊圍觀人群中有個十四歲小孩突然竄上前去想看個仔細,不幸被坦克履帶卷了進去!另外一次運輸道具的大卡車在途中爆胎,車輛失去重心,翻到溝里,幾個年輕押運員受傷,好在這次沒有人員死亡。《南征北戰》人物演得到位,戰爭場面拍得也很精彩,尤其是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將軍廟爭奪戰這兩場戲,不僅戰爭氣氛營造得真實與濃烈,而且戰爭規模之大,在當時戰爭片中也是空前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場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在拍攝中,導演不僅成功地運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生動地體現了雙方從兩側分頭搶占摩天嶺的緊張場面,而且在 *** 搶先一步登上制高點後,採用了一個跟移拍攝的長鏡頭,將鏡頭不斷地移到將沖上來的 *** 軍隊那裡,完整地表現了兩軍短兵相接、爭分奪秒的緊張場面;在表現將軍廟車站爭奪戰的大場面戰斗時,除了採用分切手法外,也大量地運用了移動鏡頭,真實完整地再現了整個戰斗的激烈情景。
此外,在電影音樂方面,《南征北戰》也很有特色,作曲家葛炎在創作中很善於把握畫面背景,使音樂與畫面渾然天成,營造出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其中攻佔鳳凰嶺一段音樂十分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國人民 *** 與 *** 軍隊激烈戰斗場面,堪稱中國電影音樂作品中音樂與畫面同步的經典段落。
Ⅷ 十部軍事題材影片中的《南征北戰》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南征北戰》拍攝於1952年,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於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故事片,該片與《地道戰》、《地雷戰》一起稱為「老三戰」。
Ⅸ 電影南征北戰跟據那個題材改編的
根據全殲七十四師的孟良崮戰役改編。
Ⅹ 電影《南征北戰》講的是解放戰爭哪場戰役
1947年冬,解放軍為了更有效地消滅敵人,解決了指戰員和群眾中的不理解情緒,作戰略後撤。最後全殲了敵人。
電影《南征北戰》軼事
不知怎的,突然想起些陳年舊事來。因為知道電影《南征北戰》
的一些故事,就先從這里談起。
電影《南征北戰》有兩個版本,一個是黑白版,另外一個是彩色
片,都是名片,所以現在年齡在三張半以上的大概都曾看過。
黑白版攝於五十年代,到文革以後電影青黃不接老片重放那陣,
又同許多老電影一起被拿出來重放,所以我們這些生於六十年代的也
都有緣觀看。彩色版攝於文革後期的七十年代,那個時侯八個樣板戲
來回放了無數遍以後,可能江青也覺得煩了,就想到也搞點革命的故
事片。可文革以前的十七年全都黑了,就是有點成就也老同劉少奇這
類走資派聯系在一起,於是也就難以找出正面的題材。只有戰爭題材
的還可以,同當時戰天斗地的形勢也很合拍。不知道那時能夠寫本子
的都被打倒了還是沒想到找人去寫,也許是江青那根筋不對勁想到要
重拍《南征北戰》。
這部電影的新老版本都是在我老家山東拍的。電影中有一段很有
名的台詞,講的是國民黨軍官正在召開分析形勢的軍事會議,一位軍
官站在地圖前很嚴肅的講到:「據偵察,共軍在大沙河一帶修築工事」。
這里的大沙河就是我們山東青州老家一帶的一個河,實名彌河。電影
的故事情節指的就是國共兩軍最後一次內戰時在山東一帶的拉鋸戰。
電影中的解放軍就是陳毅的軍隊,陳毅那時確實在那一代住過一段時
間。情節還是有點根據,當然細節肯定是藝術加工的。記得有個場景,
當解放軍征戰回到大沙河時,一個士兵俯身捧起大沙河的水無比深情
的說:「又喝到家鄉的水了」。我不知道編劇是誰,但從這一句台詞
上來看,編劇肯定是位南方人。因為南方人喝河水,而我們那一代喝
井水。即使河水清澈甘冽,比江浙滬一帶的水干凈的多,也從來不喝
河水。
新老《南征北戰》除了鳳凰嶺那一段戲是在山東萊蕪拍就以外,
大部分都是在大沙河一帶拍攝的。大沙河河床確為細紗鋪墊,所以河
水清澈見底。河寬有一公里有餘,但水淺流緩,冬天河水不沒膝,夏
天水不沒腰,所以戲中的軍隊可以脫鞋挽褲而渡。
拍新版《南征北戰》的時侯,我正在上小學,那時本來就沒有多
少學可上,平時除了作些雞鳴狗盜的事情,也沒有地方可去,當然看
拍電影就成了一大樂趣。其實看拍電影比看電影可要氣派得多。那些
國民黨的坦克雖然有的缺了炮筒,有的身上殘缺,那可是真傢伙,甚
至上面的白日徽都在。等到成列的開出去,轟轟隆隆。那木頭修補的
炮筒,依然威風凜凜,同真的一樣。雖然現在看了坦克就心驚肉跳的,
可那時年幼無知,又崇拜這些軍中行頭,象坦克之類的東東那時候咱
只是電影上看過,猛的見到這真傢伙真得興奮吶,同志們!
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真的,比如有一個坦克就是個可遙控的模
型,尺寸很小,當在拍在河灘上坦克被炸著火的時侯,非常方便,拍
完了只要用一個箱子扣上去就能將火撲滅。在看了這些東東之後再看
類似的電影,就少了許多樂趣,從來不相信這類電影是真實。當看到
《英雄兒女》中的王成抱著火箭筒要撲向敵人的時侯,當看到丘少雲
在烈火中掙扎的時侯一點也不覺得難受,因為知道他們是在拍電影。
從那時起不但知道這電影上的東西是假的,還知道拍電影費的時
間、物力和人力還真是不小。那些河邊的樹林,本來沒有什麼青松翠
柏。為了讓首長對「東跑西顛的趕路卻不同蔣匪打仗」這一毛主席的
偉大思想而想不開的戰爭迷部下作工作時有一個幽靜的環境,特地從
山上拖來幾株巨大的松柏,借著繩索立在河邊裝門面。至於動用軍隊
之多,可能不少於當時的實戰軍隊。只是放煙火的軍隊就是一個連,
就不用說國共雙方的軍陣了。記得到了熱鬧的時侯,大沙河兩岸灰不
溜球(共軍)黃不拉幾(國軍)的軍隊坐滿了兩岸,甚為壯觀。那些軍隊
可不是簡單走走樣子,他們可是經過了無數次排練後才拍的。就是電
影開頭那段軍隊行軍老鄉們夾道歡迎那一段,在開拍之前,那些可憐
的軍人們就在一段一公里多長的土路上練了個把月。整天弄得號角震
天,塵土飛揚。大沙河一帶整整拍了兩個春冬。就這樣,我們起初看
過的還沒有配音的片子,到後來大多數都沒有用上。所幸江青沒有更
多這樣的題材來拍,象這樣的電影如果一年來上十來部,照那時的國
力,一年的文化預算就會全砸在裡面。
說來也巧,後來聽老父講,五十年代他們當兵那會子,正好趕上
拍那個黑白版本。因為沒有趕上進度,冬天的場景到了春天還沒有拍
完,可那時樹已開始發芽,只好派他們的軍隊去,用手把樹葉摘了來
冒充冬天。可見那個黑白版本也費了不少勁。
後來在上海時去看望一位生病住院的長輩,那個病房住的全是相
當於陳毅在山東時的部下那一茬的老幹部。他們講到被詩化了的經歷
時,都眉飛色舞。他們知道我感興趣,每次都談,一直從山東談到上
海,再福建談至返滬。只有在我長輩床邊的一位大漢從不搭話。他常
常拄著拐杖,在床邊踱步。同他搭話,也僅僅是唉聲嘆氣。經介紹,
才知道他就是老版本電影中飾演具有無限革命樂觀主義的那個小胖子,
後來曾是上影長廠長的鐵牛。他是因為腦溢血而長期住院。那時他的
妻子也在生病,幾個小孩聽說也是不太健康,所以幾乎沒有人來看他,
就只有在唉聲嘆氣愁眉苦臉中度過。可見戲上戲下,此時彼時真是兩
個世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