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單來啦!10部升級好品味的時尚電影
文/澡堂阿姨
電影通過服裝來塑造人物形象、暗示劇情發展;而服裝也為電影呈現出一幕幕讓人難以忘懷的審美盛宴。
阿姨在這里推薦10部時尚電影,旁友們在飽眼福之餘,塌慧也可以順帶提升下自己的時尚品味哦~
榜單排名按故事年份的順序,由遠到近。
年份:2011
故事年份:17世紀
主演: 馬修·麥克費登 / 米拉·喬沃維奇 / 盧克·伊萬斯,奧蘭多·布魯姆
改編自大仲馬的小說《三個火槍手》,劇情神馬的,阿姨已經忘地差不多了,只記得裡面的服裝真的是華麗到爆炸!
與一般時尚電影多講女人不同的是,這是一部更側重男裝時尚的電影。這跟它故事背景的設立有關系,17世紀的路易十三時期,就是一個男人比女人還熱衷打扮的年代。
劇里的法王路易十三也非常真實地還原了這一點,每每出場,都是在談論怎麼才能在裝扮上壓倒他的死對頭白金漢公爵(奧蘭多飾),倒是個畫風清奇的臭美Boy。
喜歡歐式宮廷華麗風格的可以嘗試一看~
年份:2006
故事年份:18世紀
主演: 克斯汀·鄧斯特
獲獎: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絕代艷後》講的是路易十六的王後,瑪麗·安托瓦內特奢華又悲劇的一生。這個和上文路易十三同一家子的王後,敗起家來也是毫不手軟。
粉嫩小洋裝、各式高跟鞋,還有永遠都吃不盡的馬卡龍、cupcake……看的阿姨我都懷疑人生了,還TM奮斗個什麼鬼啊,老子要享受!
年份:1964年
故事年份:1910年代
主演: 奧黛麗·赫本 / 雷克斯·哈里森
獲獎:第37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服裝設計
說起奧黛麗·赫本的時尚電影,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蒂芙尼的早餐》。不過,阿姨在這里要推薦赫本的另一部服裝同樣超級好看的電影——《窈窕淑女》。
這部改編自蕭伯納1912年小說《賣花女》的電影,在服裝上很真實地還原了1910年代前凸後翹、極盡繁縟的女裝風格。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貴族將賣花女(赫本飾)調教成淑女Lady後,兩人又相親相愛的故事。俗套是俗套了些,不過這樣的劇情才適合展示一套套我們愛看的華服呀。
劇里的帽子也是各種好看。
年份螞備:2009
故事年份:1910 - 1920年代
主演:奧黛麗·塔圖
獎項: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電影講述Coco Chanel從少女到熟女,事業得意、情場卻失意的人生經歷。
故事發生的年代只比《窈窕淑女》晚幾年,但兩者的服裝風格卻是對抗型的。Chanel的時裝理念是有格調的簡約,反對傳統女裝的繁縟與造作,也就是《窈窕淑女》中出現的那種女裝。
作為Chanel的傳記電影,免不了要美化悶衫毀一下她,但剝去這些美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Chanel在現代女裝上的貢獻,她那種簡單的黑白線條,真的是百看不厭。
年份:2015
故事年份:1950年代
主演: 凱特·溫絲萊特
如果你跟阿姨一樣是一個看到50年代的優雅Look就目不轉睛的人,那麼《裁縫》這部電影一定、一定、一定不要錯過!
故事講的是一名叫蒂娜的女子自小被冠以殺人兇手的名義被流放到海外。多年後,她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女裁縫。之後,決定回到那個曾拋棄她的小鎮,報復那些窮凶極惡的人們,而她報復的武器就是一套套美麗的服裝。
難以想像吧,時裝居然可以成為毀滅人的工具。
整部電影用美到人不設心房的服裝去講述一個殘酷的故事,方式很特別,道理很深刻,不管是不是沖著服裝去的,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
年份:2007
故事年份:1960年代
主演: 妮基·布朗斯凱 / 扎克·埃夫隆
充斥著披頭士、搖滾樂、迷你裙的1960年代是一個青年文化爆炸的年代。而作為一部將背景定為60年代的電影,歌舞片《發膠》絕對是燃力十足的。
劇中造型是明顯的青春Style,公主裙、娃娃衫、及膝直筒裙,都是60年代的標准著裝,配著大膽又張揚的顏色,主角們勁歌熱舞,彰顯青春的無限活力。
想想青春就該如此嘛,穿自己想穿的,做自己想做的(不犯法、不傷害別人就行),釋放自己藏不住的活力。幹嘛非要先談戀愛後墮胎,過的傷春悲秋、死去活來(我可不是說《匆匆那年》哦,科科~)。
年份:1977年
故事年份:1970年代
主演:伍迪·艾倫/黛安·基頓
嚴格地說這不是一部時尚電影。入榜的原因是,片中女主角,一身寬松西裝出場,一反過去電影中女性總充當花瓶的常態,讓人眼前一亮。
同時,這種中性裝扮,也無聲宣告著女人其實也不一定要那麼嬌艷艷的,她們也可以跟男人一樣,瀟灑又隨性,帥到骨子裡。
年份:2006年
主演:梅麗爾·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
獎項: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與《絕代艷後》共同競爭第79屆奧斯卡最佳服裝(同期競爭的還有我大天朝豐乳之作《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不幸落敗,但仍是現代女性穿衣教科書般的存在。即使,它已經是10年前的電影。
電影講述一個普通到塵埃里的姑娘安德里亞,一步步成長為時尚女魔頭米蘭達的心腹助理後,又斷然離去的故事。這樣的背景設定已經決定了劇中展出的服裝一定是時尚的。
而除了一套套讓人驚艷的時裝外,劇中透露出的對時尚的深刻見解也是一般時尚電影所不能比的。
它告訴人們,時尚其實沒那麼膚淺,那些看似華麗的衣裝,都經歷了很多人的心血和長時間的沉澱。
而時尚是否值得所有人去追逐呢?影片給出了兩種答案,你可以像女魔頭米蘭達那樣繼續沉浮其中,也可以像安德里亞那樣選擇一走了之。
一個小亮點:里約奧運會的開場模特,世界最貴超模吉賽爾·邦辰也在片中打了個小小的醬油。
年份:2008/2010
主演:莎拉·傑西卡·帕克
《慾望都市》這兩部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雖然劇情神馬的經不起推敲,但那些花里胡哨的服裝,還是能彌補下故事的空洞,無聊的時候看看也無妨。
年份:2016
主演:艾麗·范寧
與上述的時尚電影不同,《霓虹惡魔》是一部限制級影片。
影片講的是一名懷著模特夢的女孩來到洛杉磯,其獨特的天然美,讓她事業順風順水的同時,也招致了其他模特的極端妒忌,以此揭示時尚圈的殘酷。
故事是俗套了些,但其中充斥的大量限制級元素——露點、食人、奸屍,會讓人偶爾忘記故事的單薄。
另外,影片的視效是最大的亮點 。各種三角形的運用,營造幾近完美的極致感,讓裡面的人看起來一點也不像真人,倒像一個個冷漠又任人擺布的人偶娃娃。
而即使是血腥、暴力的鏡頭,也帶著幾近變態的干凈、純粹。總之,視效搶眼且獨樹一幟。
不管劇情如何狗血,就沖著視覺效果,《霓虹惡魔》仍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友情提示:受不了血腥的勿入
你還看過哪些服裝超好看的時尚電影呢?下方留言給阿姨吧。
2. 電影史的發展歷程
電影的發展和起源 1893年,T.A.愛迪生發明電影視鏡並創建「囚車」攝影場,被視為美國電影史的開端。1896年,維太放映機的推出開始了美國電影的群眾性放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人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入場券為5美分鎳幣)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當時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產量每月400部,主要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E.S.鮑特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藝兒發展為一門藝術。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 收益高,競爭激烈。1897年,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機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那裡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D.W.格里菲斯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M.塞納特、M.壁克馥和吉許姐妹等。 美國當代電影狀況 美國電影的黃金時代結束之後,各大公司從印年代中期開始解體或轉產,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廢除。隨之出現了微型影院、藝術影院、汽車影院。獨立製片及實驗電影有了發展。 中國電影發展史(1896-1949) 這個世界有了光,然後有了影。電影是一種能夠將光影關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現代發明。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7-15 02:51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近三年來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參考資料:
3. 有哪些超早期的電影1895~1949年的
01、Les Bas-fonds 《地下》(1936) 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Jean Renoir)作品 02、Stagecoach 《關山飛渡》(1939) 美國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執導的經典西部片
03、碧培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大地在波悔襪唯動》(1948) 義大利電影大師魯奇諾·維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新現實主義傑作
04、The Knockout 《擊倒》(1914) 卓別林最早期的喜劇短片之一,導演Charles Avery 05、In nome della legge 《因法之名》(1949) 義大利導演佩特洛·傑米(Pietro Germi)作品
06、Riso amaro 《粒粒皆辛苦》(1948) 義大利導演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作品
07、Dr. Jekyll and Mr. Hyde 《化身博士》(1941)好讓 美國導演維克多·弗萊明(Victor Fleming)執導的恐怖片
08、I Pompieri di Viggiù 《消防員》(1949) 義大利導演馬里奧·馬托蒂(Mario Mattoli)執導的喜劇片
09、Anna 《慾海慈航》(1951) 義大利導演阿貝托·拉圖達(Alberto Lattuada)作品 10、Catene 《羈絆》(1949) 義大利導演拉法洛·馬塔拉佐(Raffaello Matarazzo)作品
4. 世界電影發展史
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檔蘆,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
「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
「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巧岩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
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
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
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
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
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
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
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
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
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
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
「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
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
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孝蠢御,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
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
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
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
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
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
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5. 十幾年前的一部電影,一艘船沉入海底
《泰坦尼克號》
美國20世紀福克斯公司和派拉蒙影業公司共同出資,於1994年拍攝的一部史詩浪漫的災難電影,由詹姆斯·卡梅隆創作、編輯、製作、導演及監制,好萊塢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斯萊特主演。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描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影片於1997年11月1日在東京首映。
6. 歷史類的都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歷史類電影有很多種,可以根據不同的歷史事件、人物和背景來分類。有一些非常經典和好看的歷史類電影,如下:
1.《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描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一個女人的傳奇故事,經典流傳至橘卜今。
2.《泰坦尼克號》(Titanic):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號船沉沒為背景展開,講述了主人公們感人的故事。
3. 《美麗人生》(La vita è bella):講述一位猶太人在二戰期間營救自己兒子的感人故事。
4.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講述英國工程師勞倫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沙漠和阿拉伯人一起抗擊土耳其士兵的故事,榮獲多個奧斯卡獎項。
5. 《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描述一位鋒攔被火災嚴重燒傷的英國飛行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一位護士之間的感情故事。
以上是一些歷史類電影的例子,它們涵蓋了不同時間段和主題,值得觀看。同時,還有許多其他的圓基穗歷史類電影,在不同的角度和視角展現了歷史的背景和人物,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喜好選擇觀看。
7. 關於美國電影發展史
美國電影發展史:
美國是世界第一電影強國,雖然美國只有200餘年歷史,沒有什麼歷史底蘊,但在幾百年的短暫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美國文化,其核心就是追求夢想,平等,自由,以及包容一切。而這些在其電影中都有著很好的體現,這些都是很多其他國家電影所不具備的。
包容這一點尤其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的電影《硫磺島來信》,能從侵略者和敵人的角度來表現戰爭,發掘敵人身上的閃光點與無奈,在全球恐怕沒有多少國家能做到。因而美國電影一直引領著世界電影產業發展的潮流。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經濟和中下層居民數量迅速增長,美國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1905年在匹茲堡出現的鎳幣影院很快遍及美國所有城鎮,到1910年每周的電影觀眾多達3600萬人次。
這些影片都是單本一部的,當時的產量是每月400部,主要的製片基地在紐約,如愛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維太格拉夫公司。1903年鮑特,E.S.的《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和《火車大劫案》使電影從一種新奇的玩意發展為一門藝術。
影片中使用了剪輯技巧,鮑特成為用交叉剪輯手法來造成戲劇效果的第一位導演。電影收益高,競爭激烈。自1897年開始,愛迪生即為爭奪專利進行訴訟。
到1908年,成立了由愛迪生控制的電影專利公司,該公司擁有16項專利權,並與電影膠片專營者之一的伊斯曼柯達公司達成協議:只有專利公司成員組織方能購買伊斯曼膠片。到1910年,電影專利公司壟斷了美國電影的製作、發行和放映。
獨立製片商為擺脫專利公司的壟斷,相繼到遠離紐約和芝加哥的洛杉磯郊外小鎮好萊塢去拍片,這里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遠離專利公司的控制,又臨近墨西哥邊境,一旦專利公司提出訴訟便可逃離。
格里菲斯此時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他於1907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1908年導演了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至1912年,他已為該公司攝制了近 400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漸移向好萊塢,並發現和培養了許多後來的名演員,如塞納-馬恩省特,M.、璧克馥,M.和吉許,L.姐妹等。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鎳幣影院逐漸被一些條件較好的電影院所代替;電影專利公司的壟斷權勢也逐漸消失,終於在1915年正式解體。此時以格里菲斯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電影藝術家已經出現。製片中心也從東海岸移到好萊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同程度地破壞和損害了歐洲各國的電影業,卻促成了美國電影的勃興。美國電影源源不斷地湧入歐洲市場。待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電影已經建立起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美國電影風格:
1、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重視個人成就、崇拜個人奮斗,講究個人價值最大程度地實現。
美國電影是灌輸個人主義的主要工具,從《蜘蛛俠》、《超人》再到《2012》,「救世主們」一次次讓美國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英雄來到地球是「為了美國式的真理和正義」,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認同美國具有拯救並主導世界強權地位的天然能力。
2、美國電影很注重鏡頭和敘述場景的精雕細琢,自由女神像、星條旗、曼哈頓街道都是時常出現的鏡頭。
無論是現代科技製作出來的震撼鏡頭,還是藝術浪漫的日常生活場景的展示,都會激起一部分觀眾對美國的嚮往。
3、美國電影善於將精神內核和商業外殼有機結合,價值觀傾向被包裝在具有強烈視聽效果的表層結構之下。
美國影視產業不僅為美國帶來巨額經濟利益,帶動了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推銷了美國的價值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國家形象傳播的「美國文化群落和文化生態」。
8. 請問關於1840-1912年中國歷史的電影有哪些,多多益善O(∩_∩)O謝謝
最經典的《鴉片戰爭》《甲午海戰》《火燒圓明園》,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話《走向共和》還行
9. 有聲電影的早期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A.克羅斯蘭導演)。
1927年10月6日又首映了由A.克羅斯蘭導演、A.喬生主演的有歌唱、對白、聲響的《爵士歌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1928年7月6日華納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聲片」《紐約之光》。自此,有聲電影全面推開。至1930年,除卓別林繼續拍攝了幾部無聲片外,全部故事片均為有聲片。
在導演中間最先適應有聲片製作並拍攝出富於創造性影片的有:R.馬莫里安的《喝彩》(1929)和使用了主觀鏡頭的《化身博士》(1932),L.邁爾斯東的《西線無戰事》(1930)和《頭版新聞》(1931)、劉別謙的《愛情的檢閱》(1929)和《微笑的中尉》(1931),K.維多的《哈利路亞》(1930)。卓別林也拍攝了他的第一部有聲片《城市之光》(1931)。
好萊塢的製片公司是1912年開始相繼建立的。隨著1928年雷電華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組建,形成了美國電影業的8家大公司。它們包括5家較大的影片公司,即派拉蒙(組建於1914)、20世紀福斯(始建於1915,合並於1935)、米高梅(合並於1924)、華納兄弟(1923)和雷電華(1928);3家較小的公司,即環球(1912)、哥倫比亞(1924)和聯美(1919)。 1927年10月6日,阿爾·喬爾森在今天開始上演的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樂歌星》中擔任主角,聲音稍微有些呆板,不如電話傳送的清晰。演員的動作與他們的語言脫節。聲音沒有像在廣播里那樣抑揚頓挫。但不管怎樣說,這是一次首創。
《爵士樂歌星》的情節部分地反映了喬爾森真實的一生。像他所扮演的主人公一樣,喬爾森出身一個猶太家庭,這個家對爵士歌手的職業是很不滿意的。喬爾森同父母的疏遠及隨後到來的飛黃騰達是這部影片的緊張和動人之處。他扮演黑人,深情地演唱了聖歌《柯爾·尼德里》和《媽媽》。沃納·厄蘭和龍金妮亞·貝瑟爾分別扮演父親和母親。 1931年3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攝的第一部蠟盤發音的有聲故事片《歌女紅牡丹》在新光大戲院公開上映,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由此問世。
1931年6月21日,又試映了我國第一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雨過天晴》。
有聲電影有「臘盤發聲」和「片上發聲」兩種技術。前者是將聲音刻錄在唱盤上,放映時與影片同步播放,為電影配音;這也是世界上有聲電影最初問世時採用的方法。誕生於1927的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美國的《爵士歌王》就是如此。後者則是今天普遍應用的在膠片上錄制聲音的技術。由於成本和技術水平的原因,《歌女紅牡丹》採用的是成本低廉、製作簡單的臘盤發聲方法,因而,它實際上應該稱作是中國第一部「臘盤發聲」的有聲片。
《歌女紅牡丹》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主演蝴蝶等。影片描寫女歌手紅牡丹嫁給生活墮落的丈夫後,不僅備受凌辱,藝術生涯也走向衰落。但當丈夫賣掉女兒,又因失手殺人入獄後,紅牡丹卻忍辱負重,恪盡婦道,努力拯救自己的丈夫。影片描述了戲曲藝人的生活悲歡,也揭露了封建禮教對婦女身心的迫害。除了對白之外,片中利用「有聲」的優勢插入了《穆柯寨》、《玉堂春》、《四郎探母》等4段京劇片段(由梅蘭芳代唱),更增加了影片的轟動效應。這也和世界上第一部有聲片以歌唱家生活為題材如出一轍。影片於1930年中旬開拍,前後經過5次試驗,至年底拍竣,耗資12萬元舊幣,1931年1月在明星大戲院試映,3月15日於新光大戲院正式公映。影片公映時盛況空前,並在全國各大城市引起了轟動,發行到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但嚴格地說,《歌女紅牡丹》只能算是一部「半有聲片」,因其只注意了對話的有聲,而忽略了周圍環境的音響效果,所以看起來只有人說話或唱戲時有聲,其它周圍事物都是靜悄悄的。這當然也是初期有聲電影的通病。
與這部影片同時開拍的另一部有聲片是「友聯」公司攝制的《虞美人》。它同樣採用臘盤發聲技術,描寫了一對兒戲劇演員演出《霸王別姬》一劇的幕前幕後。兩部影片在技術上稍有不同。《歌女紅牡丹》是影片拍完後讓演員看著畫面對口型配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後期配音。《虞美人》則是先把聲音錄好唱片,然後演員在現場按照放出來的聲音表演。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虞美人》稍晚於《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5月上演。
臘盤發聲的有聲片在技術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唱片和放映的配合是最大的問題。特別是膠片一旦發生局部斷毀,其後的劇情就難以再和聲音相吻合,甚至會出現銀幕上男人在張口,擴音器里傳出來的卻是女聲的笑劇。因而,在這兩部影片上演的當年,一些電影公司也開始試制「片上發聲」的有聲片。它們是由大中國和暨南兩家公司合制的《雨過天晴》和天一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這兩部影片都是租用國外的設備,並由外國人參與協助製作完成的。首先完成的《雨過天晴》於 1931年6 月3日在虹口大戲院試映。由於該片租用的是日本的設備,並赴日本拍攝,不久後即遭到觀眾的抵制。1933年,亨生影片公司用自己研製的錄音設備拍攝了《春潮》一片,成為中國第一部用國產錄音設備製作的片上發聲的有聲電影。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原因,在有聲電影問世後,許多電影公司仍然在繼續攝制無聲片,這形成了中國早期無聲電影與有聲電影長期並存的特殊現象。直至1936年,無聲片才終於停止拍攝,中國電影從無聲向有聲的轉變得以徹底完成。 大觀樓影院始建於1905年,在這之前,它還有大亨茶園和馬思遠茶樓兩個前身。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當時,它的第一任經理任景豐拍攝了電影《定軍山》,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電影的誕生。
上世紀30年代,大觀樓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座;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40年代,它是第一家購買法國百代公司35毫米固定座式放映機的影院;
1948年,它放映了第一部彩色電影《生死恨》;
60年代,它第一次放映了寬銀幕電影;
1961年,它改建成北京惟一一家立體電影院;
1986年,它率先建成了超大銀幕影院。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大觀樓見證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
10. 電影發展的階段及代表作
一、電影的發展歷史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重要時期,分別是形成期,發展期,成熟期。
1、電影的形成期
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隨著技術的不斷變革與進步, 1895年3月22日,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被稱為「電影之父」。
這個時期的電影在技術上推行標准化,藝術上講求構圖技巧,但是有很大局限性,這些早期電影過於貼近現實,而且影片時間很短。電影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
2、電影的發展期
1902年,梅里愛根據儒勒凡爾納和HG威爾斯的兩部有名科幻小說編導了著名的科學幻片《月球旅行記》,這是他的高峰作,在電影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不能不提到的是拍攝了《火車大劫案》的鮑特。
鮑特在《火車大劫案》中第一次用14個場景來構成一部電影,而在此之前的梅里愛的影片都是從頭到尾一個鏡頭。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代表作有《王子尋仙記》、《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摩登時代》和《淘金記》等。
這些電影具有鮮明的現實
感和尖銳的諷刺性及雅俗共賞的大眾化特色。薩杜爾先生對其作品作了如下評論:「卓別林的影片是唯一能為貧苦階級和最幼稚的群眾所欣賞。同時又能為水準最高的觀眾和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所欣賞的影片」。
3、電影發展的成熟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
1935年,馬摩里安攝制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浮華世界》。彩色膠片的發明,使得電影藝術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聲音和色彩促使電影更趨近於自然。有的電影創作家,在一部影片中交替使用彩色片和黑白片,因而收到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電影從此進入了在藝術上精益求精的階段,並在同其他藝術的關繫上,從過去單純的摹仿吸收進行到有取有舍的階段。此外,更值得重視的是,電影這時的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品,而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的藝術門類了。
(10)1912年前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電影創新:
立體放映早在電影發明之前就已出現。1868年,亨利·達爾梅達就曾用紅綠兩種光線把畫面重復投射到銀幕上,觀眾可以透過一種紅綠雙色的鏡片把兩個畫面混合成黑白立體形象。
這種方法日後被稱為「雙色立體放映法」(Anaglyphe),曾在1935年前後被路易·盧米埃爾及美國的米高梅公司用來放映短片。
「雙色立體放映法」的缺點是使人們不能看到彩色,所以(尤其在德國)有人用兩片無色的偏鏡片(Polarlides)來代替原先的紅綠鏡片,使光線從左邊或右邊偏離分散。
到1950年,這種方法開始走出實驗室,在義大利、匈牙利和英國作公開的表演。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是和立體電影同時在紐約出現的,不過它的流行要持久得多。這種電影的發明者弗萊德·華勒(1954年故世)在放映時採用凹三面銀幕和立體音響。
就如阿貝爾·岡斯和機械師德布里於1927年和1935年在巴黎兩次放映《拿破崙》時所用的方法那樣。1940年華爾特·迪斯尼在美國幾個城市裡放映他的影片《幻想曲》
時也採用三條音帶與三個擴音器,來產生立體聲的效果。
「星涅拉馬」式寬銀幕電影用3架放映機,300平方米的凹三面銀幕,6條聲帶和將近20個擴音器。它在紐約獲得如此大的商業成功,以致觀眾要好幾個月前預訂影院的座位。
經過十年獲利的經營,到1962年年底世界各地共有140家「星涅拉馬」電影院,放映麥克·托德、茂里安·古柏、路易·德·羅希蒙等人拍攝的九十部影片。
這些影片當時還不是故事片,而是一些旅遊紀錄片,引導觀眾漫遊世界五大洲。當表現交通工具(火車、飛機、小汽車、直升飛機、游覽小火車等)迎面飛馳而來時,尤其能產生驚人的效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電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