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丨1945 遠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丨1946 霧都孤兒 Oliver Twist丨1948
三部輪弊已發,請查收。
遠游圓大前程那個,
有時候點進去會顯示只4分鍾,
重試一下多半就臘磨族會正常。
『貳』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歐美的老電影,故事裡男女主人公在每個星期四在火車站相遇並產生愛情
名為《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 (1945)
『叄』 誰能找到 美國電影《相見恨晚》
中文名稱:相見恨晚
英文名稱:Brief Encounter
資源類型:DVDRip
發行時間:1945年11月26日
電影導演:大衛·里恩 David Lean
電影演員:特雷弗·霍華德 Trevor Howard
Wilfred Babbage
Margaret Barton
Alfie Bass
Wallace Bosco
Sydney Bromley
Joyce Carey
Nuna Davey
地區:英國
語言:英語
劇情簡介:
你想懷舊嗎?那麼就選擇這部完美之作吧。影片由大衛里恩執導,採用了劇作家諾爾考沃德另人感動的劇本,講述了兩個已婚男女墮入情網的故事。
年代英國一小鎮的家庭主婦勞拉進城采購,因取眼中煤屑結識中年醫生哈維。此後兩人每周四相見,感情日深,劃船、看頃正電影、共進午餐。正當兩人在朋友家中難以自持時,朋友歸來沖散了他們的相會。勞拉決心作正派人,在她堅持下哈維攜帶妻兒去了南非,她也強忍痛苦回到丈夫身邊。本片通過一對中產階級男女第二春的經歷,從一個側面精當傳神地刻繪出二戰前後英國人的民族心態:一個「有教養」的英國人即便行為偶有出格,但積淀在其心靈深層的傳統理念終會占據上風,促使其自我剋制不逾矩。本片表明了三四十年代英國人的價值取向,因游乎模而在觀眾和影評界引起強烈共鳴,後成為英國的經典名片神緩。本片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電驢下載http://lib.verycd.com/2005/04/23/0000047785.html
『肆』 相見恨晚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其實相見恨晚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感覺,其實這樣的感覺也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那樣的人,我們總是感覺非常的好,並且還會給你帶來很多的快樂,是那麼的好,對你也是非常的好的,所以讓你感覺到了想要早早地就和他見面這樣該有多好,氏舉裂其實這樣的感覺也是我們最好的感覺,因為這說明了你已經遇到了最好的人。
所以這說明了在生活中我們在遇到機遇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的去把握,因為一旦你沒要把答運握好,所有的事情都將會失去,不要讓相見恨晚這樣的殲閉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做什麼事情,都不要去後悔。
『伍』 黑白電影女主人公婚後邂逅愛情什麼也沒發生發生最後回歸家庭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導演: 大衛·里恩
編劇: Anthony Havelock-Allan / 大和差虧衛·里恩 / 羅納德·尼姆 / 諾埃爾·考沃德
主演: 西莉亞·約翰遜 / 特瑞沃·霍華德 / 斯坦利·霍洛威 / Joyce Carey / Everley Gregg / 更多...
類型: 劇情 / 愛情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45-11-26
片長: 86 分鍾
又名: 難續未了情 / 相逢恨晚
相見恨晚的劇情簡介 · · · · · ·
Laura(西莉亞·約翰遜 Celia Johnson 飾)的生活簡單而幸福:有一個愛她的丈夫,一對可愛的兒女。每個喚神周四她都習慣搭火車去附近的一個地方買東西。這天,在火車站旁的一間小餐廳,眼睛被吹進了沙子的她得到了醫生Alec(特瑞沃·霍華德 Trevor Howard 飾)的幫助。幾天後,她又在餐廳遇到了醫生,由於桌子不夠,兩人便坐在一起吃飯,相談甚歡。原來醫生也已經結婚,每個星期二也來這里的本慶彎地醫院幫忙。兩人約定下星期再見面......頻繁的見面和陪伴,讓兩個已經結了婚的人越來越渴望見到對方,他們知道,他們相愛了......但這樣的愛情在那個年代註定無法長久,即使他們深愛著對方,最後也不得不分離。Alec告訴Laura,他即將去遙遠的南非,留下了失魂落魄的Laura......
『陸』 求 相見恨晚 百度網盤免費資源下載鏈接,謝謝
鏈接:https://pan..com/s/1HSc6HROGcEe6aLIeHBUFgw
『柒』 悲慘的愛情電影
1.《戀戀筆記本》 服裝布景考究富有時代感,男女主角化學反應真實可信,老年線神來之筆,頓時檔次提升十個八度!重點還是那種不顧一切的愛情啊!
2.《雁南飛》 情節上,戰爭與個人命運的聯系,在那個年代的蘇聯,能如此表達非集體主義的因素已是難得。技巧上,本片的運鏡,光影,剪輯基本上能寫入電影教科書。 俄羅斯的電影還有個特色,無論歡樂還是憂傷,是罪還是罰,是愛還是恨,總是伴隨著詩和音樂,這是一個浪漫而深沉的文化。
3.《核搜伍日瓦戈醫生》 名著還原度滿分,對人性的詮釋很到位。
4.《愛情故事》 公子哥愛上灰姑娘,灰姑娘在風華正茂的時候死掉,這類故事在改或幾十年間被無數遍地講來講去。 但作為始創,不得不承認這是最震撼的,不拖沓不做作,平凡才最真切。
5.《英國病人》 在一半的時間里,我不能沒有你,在另一半的時間里,我又覺得無所謂,這不在於我愛你多少,而在於我能忍受多少。想想都心碎。
6.《藍色情人節》 不得不說,瑞恩·高斯林真的是完美主義愛情的男主化身啊!
7.《斷背山》 原來愛情都相同,只是戴著不同的面孔。愛情里沒有對錯,只是不能在一起,才是最讓人傷心的。
8.《瑟堡漏冊的雨傘》 說是愛情電影,但一點也不甜,妥妥的虐人啊!
9.《花樣年華》 感情很多時候是不可控的,誰都不會想到開始的模仿到最後是對彼此依戀,奈何敵不過世俗,跨不過那道坎,最後也只能是想念卻不相見。
10.《相見恨晚》 電影結尾,情人離去,出軌的妻子回到了家裡,丈夫說:「謝謝你又回到我身邊。」於是兩人在結束曲中相擁而泣。
『捌』 大衛•里恩的簡介
大衛·里恩
中文名: 大衛·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別: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編劇,導演
戴維·利恩1908年出生於英格蘭,1928年開始從影,早期以拍文學戲劇電影著稱。1942年,他導演了令人難以忘懷的浪漫之作《相見恨晚》。1946 -1948年,他將狄更斯的《孤星血淚》和《霧都孤兒》搬上銀幕,祥肆製作的影片有濃郁的英國民族特色。從50年代中期開始,里恩的風格為之一變,走上了國際化的道路,專拍「跨洋電影」(即兼顧大西洋兩岸英美觀眾雙方口味的電影),《桂河大橋》即是五十年代英國最著名的「跨洋電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國資本為後盾,將影片拍得壯觀宏偉。由此,他獲得了第一個最佳導演獎。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歷史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並獲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執導「日瓦戈醫生」 1984年執導「印度之行」 從影四十多年,大衛·里恩只拍攝了16部影片,但獲得奧斯卡提名竟達56次之多,共獲得27項金獎,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導演獎提名, 兩次獲獎,被稱為英國電影屆的泰斗。
導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艷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陸宴衫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衛·里恩David Lean
「大衛·里恩和黑澤明是傳統式電影最後的大師,他們所運用的電影語言比我現在懂得的還要多。」成名後的斯皮爾伯格曾如是說。他和我們許多人一樣,小時候是大衛·里恩的崇拜者,他早腔認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里恩克服種種困難拍出了那些史詩巨作,這是人所難及的。《桂河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攝於遠邦絕域,每一部都帶來了不同文化和異鄉風情的沖擊。從文學改編到歷史片,從狄更斯到帕斯捷爾納克、福斯特,大衛·里恩始終秉持著英國文學、「老好萊塢」戲劇性的傳統,一句話來概括他的風格:是古典主義的。在電影史上,大衛·里恩以熔化異域景觀和文明沖突的創奇者而被銘記。
從英國到美國的巨匠之路
大衛·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著古典英國紳士的堂堂儀表,那稜角分明、條縷清晰的面容,讓人一見而頓生觀賞希臘雕塑的巍峨肅穆之感。他生於倫敦南郊克羅伊登一個市民家庭,雖然不是什麼書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說是他幼時的最愛,英國、歐洲大陸新舊文學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長,文藝修養的確是淵源流長。狄更斯不僅是里恩早期電影的文學源泉,也對他一生的創作思想產生了影響。在他早期作品裡,能看到「批判現實主義」,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對人本身的關懷;與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觀察兒童,並且觀察與表現的角度很獨特,狄更斯讀者在他影片里總能讀到似曾相識的兒童「趣味」。
1927 年,中學畢業後,里恩踏入位於倫敦的高蒙電影製片廠,以做片場雜工告別了學生時代。他先後做過場記、導演助手、剪輯,曾經讀過的大量古典文學只能裝在心裡,電影技術的一切知識他都是從實踐得來。在剪輯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幹得得心應手,才能逐漸為人矚目。從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執掌剪輯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馬里翁》的成功,為他贏得了聲譽,當時有「英國第一剪輯師」之稱。戰爭時期,英國電影的主旋律是為國防服務,主導一切的是紀實色彩強烈的紀錄性電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機會。 1942 年,里恩與諾埃爾·考華德合導了《我們服役的海洋》,用紀實風格為皇家海軍大唱贊歌。這頭炮雖然不怎麼響,卻也不怎麼壞,里恩嚴肅、真實的手法受到肯定,導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華德也成為他多年的合作夥伴,長期為他編劇。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靈》得到一項奧斯卡獎:最佳特技攝影。這是一出以荒誕形式展現中產階級家庭生活的喜劇,與日後作品的滄桑之感完全不同,卻奠定了里恩影片中產階級情趣的基調。這種情趣在早期的一個巔峰表現就是 1946 年的《相見恨晚》,以兩個中年男女的婚外戀情,帶出了英國電影罕有的徘徊於情感與義務之間的纏綿,這回更了不起,竟獲得了首屆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並列),還在 2002 年英國《帝國》雜志影迷網上投票評選的十大浪漫經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這對於我們印象中古板的英國人來說,實在是大出意外。對里恩而言,好運開始了。
不久,里恩先後把狄更斯的《遠大前程》、《奧立佛·退斯特》搬上銀幕,兩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國電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國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淚》、《霧都孤兒》之名為人緊記,原名再無人提起。正當人們期待里恩將狄更斯的小說一一搬上銀幕時,他埋頭拍了幾部反映中產階級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擇》、《夏日的瘋狂》等,其間《突破聲音的障礙》禮贊英國軍人對職責和科學的獻身精神,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他以英國軍事行動為經拍攝史詩片的意圖。
1957 年,在斯里蘭卡叢林中拍成的《桂河橋》高居當年賣座片首位,是里恩創作的分水嶺,首先,在製作方式上,轉入了跨國製作大規模歷史巨片的模式,此後,里恩的影片均為好萊塢投資,英美影界跨國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內容轉向英國殖民歷史的反思和東西氛方文化沖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國歷史文化,逸出了中產家庭的小天地,在經歷了二戰後「日不落帝國」的衰落,置身於美蘇兩大陣營「冷戰」和美蘇兩大新帝國崛起的現實,里恩對歷史和政治產生了興趣,印度、緬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寧、斯大林的俄國,紛紛進入了他的視野。繼《桂河橋》之後,《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戈醫生》並稱為里恩的史詩三部曲,在商業發行上一個比一個成功,俘虜了「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外全世界的觀眾,里恩步入了電影事業的頂峰。《瑞安的女兒》雖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聲言再也不想拍電影了,積十年之功,改編現代英語經典小說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終為他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點。
里恩跨國製作歷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幕後的製片人薩姆·施皮格爾,他與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國影人與美國大公司哥倫比亞、米高梅等之間牽線搭橋,使里恩的雄偉構想得到雄厚資本的支持,一個個在市場狹小和影業蕭疏的英國不可能完成的史詩巨構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為好萊塢商人帶來了豐厚利潤,也為英國電影開辟了廣大的市場。至今普通觀眾日常稱道的,都是里恩後期用美國資本拍攝的幾部巨片,置之同時的英美影片中,則英國影片無此宏偉的結構形式,美國影片無此深厚的文化內涵,用美國資金技術之長,揮揚英國人文底蘊和人才優勢,只有一個美英文化交界的大衛·里恩,得天獨厚,才能完成這樣一個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並廣獲好評之後,大衛·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詩片《諾斯特羅莫》的籌備中。這是 20 世紀有影響的捷克籍英國作家、《現代啟示錄》原作者約瑟夫·康拉德的小說代表作,「沒有拍出來的片子總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礎上更進一步。可惜就像黑澤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師》、《大海的見證》、《雨過風雲》卻齎志以歿一樣,里恩縱然老驥伏櫪,這時的天下卻已是斯皮爾伯格他們的了,大師們晚年所遇到的市場危機、投資障礙,都要比壯年時也是電影黃金時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攝困難難解決得多。《諾斯特羅莫》正在初步攝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衛·里恩病逝,最後一部巨作終於未竟全功。
總起來看大衛·里恩一生的電影創作,前期和後期,固然可分為家庭生活片、文學改編片和史詩片不同階段,不同題材與體裁的作品從形式到內容都迥然大異,但細一品味,不分前期後期在精神內涵上又是一脈相承的。里恩還是那個里恩,是人文心懷的、紳士派頭的、英國古典文學和好萊塢戲劇傳統的衛道者和弘揚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終貫徹著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的追求,關懷一個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實現了自我:小奧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於飢寒,之後是擺脫人格的屈辱和獲得慈愛的對待;匹普在追求做個上等人開始嫌貧愛富時,自身的一部分就已發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對中年男女傾心相愛又要遵眾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內和身外之間不斷掙扎和搖擺,這是早期個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現形式。尼柯爾森、勞倫斯不只在自己的個性和修養中,而且要在敵我之間、異質的種族和文化之間,做出是非判斷和行止選擇;日瓦戈不僅有家庭和婚外戀之間的羈絆,還有文學寄託與從命生活之間的抉擇,在沙皇專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義暴行之間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當地人之間,在人性的差異之外,還有文化的、政治的沖突,將人文精神和人道關懷表現得更復雜。
作為堅持戲劇傳統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個突出的主角和圍繞著他的一群形象生動鮮明的人物。從《快活的幽靈》開始,他的影片情節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來就極重故事性,改編狄更斯的兩部通俗經典就更是趣味橫生、引人入勝。到了《桂河橋》,里恩的故事在戰亂動盪的歷史時期、異國的廣袤背景上鋪展,人物或登上歷史舞台叱吒風雲,或捲入戰火與動亂嘗盡悲歡離合,其戲劇性就不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瀾壯闊的,具有極大的涵蓋度和典型性。
史詩之所以能被稱為史詩,時間、空間的跨度,歷史、文化的涵蓋度,規模與內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條件;而更主要的史詩都要有能夠配稱為史詩性的精神來作支撐,這精神應當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夠讓人心生肅穆之感、悲涼之氣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窮苦人、關心人的健全發展來概括,從《桂河橋》開始,里恩在作品中對人文精神進行了遠為深廣的開掘,關注下列問題:英國的傳統文化、英國人的典型氣質可不可取,英國的白人主義、殖民行為對不對,殖民統治究竟給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麼東西,被領導、被拯救、被統治的西方以外的人們對西方人怎麼看,西方文明對異質的文化應該有什麼態度,這些課題盡管在影片中沒有全部得到完滿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這種探索精神並在相當程度上可稱為反思意識,而且他的探索大體不帶偏見,像《印度之行》確實可成為西方人特別是想當世界領袖的英國、美國人的一面鏡子。到《印度之行》為止,可以說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沖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將人文主義升級到了全人類的高度,冀望眾生平等,縱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種族、文化形態融合,至少也要相安無事,這是人文主義的真髓,正是這種諸文化平等的精神,構成了里恩電影不朽的史詩性。
在電影藝術上,里恩建樹甚高,創新性則貢獻似乎不多。里恩屬於傳統派巨匠,將電影的傳統技巧運用得爐火純青,大氣非凡,極富電影的魅力。在劇本、選景、攝影、剪輯這四個方面,均有過人造詣。其一為劇本多從著名小說改編而來,文學基礎堅實;長於外景拍攝,《孤星血淚》海邊漁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時,尤以後期連續遠赴異國實地興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過雪原、踏山地,在極盡雄奇的自然環境中取景拍攝,捕捉到了電影史上佼佼可數的獨特景觀,堪稱空前絕後。在彩色寬銀幕電影的製作實踐中,里恩獨樹一幟,色彩、光線、影調樸素自然,而又構思統一、攝取精妙,沒有美國古裝大片的浮艷喧嘩,仍給人以鮮明之感,淡而悠遠,還能讓人回味得更久一點。從影片的整體效果來看,與世界其他大師相比,里恩屬於內功深厚、不帶絲毫雜質和火氣的一種,暴力、色情、怪誕都跟他遠不沾邊,作品雅俗共賞,娛樂性、觀賞性和藝術性、文化內涵互不偏廢,只要電影一天還存在,一定就有觀眾愛看他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