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情電影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情電影

發布時間:2023-04-10 15:09:55

❶ 有沒有有關愛情心理學的電影呢

十日拍拖手冊 How to Lose a Guy in 10 Days (2003)7.4
絕配冤家 | 10天戀愛有限期 | 十天丟個郎
導演:唐納德·佩特瑞 主演:凱特·哈德森 馬修·麥康納 凱瑟琳·哈恩 ...
美女專欄作家安迪接到一個棘手的任務:寫一份關於女人如何用十天甩掉男人的資料,於是她決定親自上陣來收集第一手材料。 詳細內容

男人百分百 What Women Want (2000)7.4
傾聽女人心 | 偷聽女人心 | 女人需要什麼
導演:南希·邁耶斯 主演:梅爾·吉布森 海倫·亨特 瑪麗莎·托梅 ...
在影片中梅爾吉布森飾演一個單親爸爸,他有極度的大男人主義,在經歷了一次偶然的事故後,他意外的發現自己獲得了一種神奇的能力,憑借這種能力他可以聽到身邊女人的心聲,從而完全感受到女人真實的內心世界。他把這當成上帝贈予自己的特殊禮物,並沉迷於其中... 詳細內容

其實你不懂他的心 Az tak moc te nezere (2009)7.5
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 | 收錯愛情風
導演:肯·卡皮斯 主演:斯嘉麗·約翰遜 詹妮弗·安妮斯頓 詹妮弗·康納利 ...
幾個生活在巴爾的摩的年輕女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閉襪她們都有著察渣感情上的的煩惱,而這都來源轎沒激於其實她們並不太懂的男人們。 詳細內容

愛情黑名單 Little Black Book (2004)6.7
情敵黑名單 | 論盡我男友 | 劈腿排行榜
導演:尼克·胡蘭 主演:布萊特妮·墨菲 朗·里維斯頓 霍利·亨特 ...
女人總是想知道男人的過去,考古學家一樣窮追不舍,幾乎成癖,似乎只要知道他的過去,就可以掌握他的未來,史黛西·霍爾特(布里特妮·墨菲飾)正是這樣的女子。史黛西是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凱佩·凱恩(凱茜·貝茨飾)的聯合監制人,她近日低落的情緒幾乎影響到... 詳細內容

❷ 推薦幾部從心理學角度看,非常經典的電影

第一部:愛德華大夫

希區柯克為電影大師名副其實,用夢的精神分析理論來支撐整個故事。結構嚴謹而堅實,結局令人驚嘆。當然,這部電影不會讓你失望的。」強烈推薦的一部。

還有迷魂記,希區柯克這部首映於1960年的電影,為以後所有這個類型電影的樹立了標桿。一系列後來的精神病題材的電影都有借鑒,相當簡練與震撼。

❸ 求丹麥電影《青春歲月》影評以及關於心理學方面的分析,謝謝

青春歲月

到了《青春歲月》,中產家庭的男孩有了新歡,他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在《兒童之城》里的愛侶,轉而投向了一位比自己成熟的女孩懷抱。DVD簡介里有很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他為何離開「舊情人」:和以前有些拘謹的朋友相比,這個女孩讓他充分感受了愛欲的快樂。
這一句話的回答顯然太簡單,但男孩變心的理由,性慾確是佔了大比重。以前他愛過的女孩家庭殷實,良好的家庭環境呵護她成長成一個矜持的少女。而新碰到的女孩則完全不同,那是個普通海員的女兒,母親也只是餐廳里的服務員領班。當男孩遇見她後,即被她身上散發的「肉體魅力」和青春光彩給打動,他在遇見女孩的第一晚便愛上了她。
電影在他遇上新歡後變得頗有意思,因為舊日情人敏銳的發現了他的變心,她開始公開的表示自己的醋意,並且毫不顧忌男孩的尊嚴。男孩決定與她徹底了斷,但這個了斷,男孩根本沒有主動權,因為在新歡懷孕後,他還是得硬著頭皮走進女孩家找她借錢(當然沒有告訴她真因)。但無論如何,兩個家庭背景差距大的人最終不會走到一起,男孩後來在訂婚儀式的逃離便是這種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明證。
和《兒童之城》一樣,為使影片產生強烈的對比,導演安排了另外一個男孩作為敘事支線,那是個內向,母親常年病重的男孩,他父親表面上正直嚴肅,其實私底下是個「淫棍」,每周五他總謊稱開會,卻暗中和妓女在城郊享樂,這個秘密最終被男孩發現,他憤怒的帶著母親離開了這個假道學男人的威權統治。
《青春歲月》的開頭即是倆男孩坐在開往外地的卡車上,他們這時都是「逃離」的代表,中產家庭的男孩和新歡的感情很快就結束了,但是借他錢(男孩把錢用在新歡墮胎上)的女孩非要與他訂婚,他為了不背叛自己的真心,毅然的離開了訂婚儀式。而到了影片的結尾,也是開頭的那輛卡車上,他們此刻心靠的比任何時候都要近,盡管男孩對朋友背叛情感,另尋新歡的做法感到過憤怒,但他們此時都在一條遠離岸邊的船上了。

兩部影片都透露著強烈的田園詩風格,影片的開頭也都是用很傳統的古典音樂帶出,奧古斯特完美的將現代生活和古典情韻結合一塊,使人在現代的風景中也依然能感受到歐洲古老的氣息。而他純凈,柔美的畫面更讓人彷彿置身在廣袤的草坪上,而一個轉身中,又似乎被帶到了維也納王宮的宴席中。
描述青春的影片,有《猜火車》,《發條凳》這些殘酷,陰冷的類型,也有像瑞典電影《狗臉歲月》那般溫情敘事的影片。奧古斯特的《兒童之城》和《青春歲月》正好將青春的殘酷和溫情都融入到影片里,這樣的糅合使得他的電影在表現現實的同時不抹殺電影的溫情和美感。
如果你是青春片的忠實擁躉,或者熱衷回憶溫馨有趣的童年,奧古斯特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它也適合不快樂的青春所有者。因為影片總會激起你「狗樣歲月」里的頑皮,倔強和可愛。

❹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德華大夫》這部影片

該片多處運用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與技術(如精神分析,夢的解釋等),簡單展示了佛羅依德關於精神分析的幾個問題。 一 關於童年的回憶 無法否認,童年的記憶在人的潛意識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人們長大後可能強迫自己忘記不愉快的童年,但是,這部分記憶不會消失,而是存留在腦海,並對將來的一系列行為作出引導。比如假扮愛德華大夫的J.B,當他看到白色和條紋時,他顯得很緊張,並帶有昏倒或犯罪的傾向,這和他童年時因為無意識的導致了弟弟的死亡有關,在心理他認為自己一定是個兇手,譴責自己。當愛德華大夫死後,在精神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本能的把自己幻象成愛德華大夫,而來掩飾自己錯認自己是兇手的想法,這些都源於他童年是對弟弟死亡事件的一種情結。這里,兩條平行線條(代表著門前的兩個滑台)仍然起看某種作用,使他產生恐懼緊張……也就是說平行的線條象徵著門前的左右兩個滑台。因為這滑台與摔死人有關,所以見到條紋就會焦慮不安。二 關於夢的分析。佛羅依德發現了人的無意識潛在對人的巨大影響。而,其中,夢的影像更能反應一種人的本性。多年前的經歷和事件潛在人的無意識中,或許我們覺得已經忘記了,或許認為不重要,可是,有些影像會在夢里不停的出現。這種無意識常讓人們重復犯錯誤,表面上看,大家都是同一人,但,其實在心底可以分裂成幾個人,情緒也在支配著個人的行為。所以,夢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潛意識反應,分析夢中的事物,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個體在過去的行為以及人的本性。因此在《愛德華大夫》這片中,我們看到彼得森大夫堅持引導B.J說出他的夢境。從夢里找到過去的記憶。B.J的夢里出現了21俱樂部,出現達利的大眼睛裝飾,出現了帶面具的俱樂部主人,包括樓頂和車輪,這些都暗示了犯罪現場和犯罪者的身份。彼得森解析的這個夢最終幫助了B.J回復了記憶。當然,電影還是比較膚淺的解釋了關於夢的分析,因為夢雖然和我們的心理密切相關,但是,不是說,我們夢到什麼就可以解開什麼。夢的分析是站在一個更客觀和科學的理論上建立起來。三 關於情感在咨詢工作中是否對立問題正如我們看待的這部片一樣,彼森大夫是愛著假愛德華大夫的,這種愛,可以使她完全的信任他不是兇手,這種愛可以促使她治療他的信念。正是這種愛,使得B.J解除了層層心理防禦,撫平了童年的犯罪情結,能夠直面自己的遭遇,積極配合治療,找回自我。
這里,我們看到情感在心理咨詢工作中取得的成績。或許,我們一直強調在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有足夠的理論和科學的技術,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往往忘記了,愛,才是治癒心靈創傷的良葯,才是打開心結大門的鑰匙。http://202.206.100.3/xi/jky/wangye/renshiyan/manhua/psymovie/aidehua.htm

❺ 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間失格》中葉藏的親情、友情、愛情

《人間失格》這本書看完了,不會令人愉快。如果你此時本身就有些抑鬱,心緒低落,那麼不大建議你看這本書。當然如果你充滿陽光,充滿了核談向上生長的力量,你想探尋人生而為人,有何更多的意義,那麼翻開這本書讀起吧。

有的人人生做加法,努力汲取,獲得更大的事業,獲得更多的人脈關系,在各種人際場合如魚得水;

有的人看盡繁華開始做減法,不爭不搶,淡然處事;

有的人冷眼旁觀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發生的什麼事都表示無所謂。

而有的人卻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他們敏感,害怕與人過多接觸,對這個世界感到深深的恐懼。

這本書的主人公葉藏即是如此。

《人間失格》是一本近乎自傳的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從兒時到成人的沉淪經歷,與妓女鬼混,坐牢,酗酒,吸毒……故事並沒有什麼太多高潮轉折,整本書的基調比較陰郁,但卻像一把鉤子抓住人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關心葉藏到底怎麼了。葉藏為什麼會是這種性格,葉藏為什麼總是想死?

葉藏完全可以不過這種生活,他會畫畫,很有女人緣,他的家族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家……葉藏是作者太宰治的投射人物,而現實生活中太宰冶曾五次自殺。

太宰冶第一次自殺是在自己的20歲時,人生才剛剛開始,他就想尋死了。而且付諸行動。

那時他正投身革命運動,對自己粗鄙的土豪(他們家是當地的豪門貴族,不過是靠著投機倒把和高利貸發家的暴發戶)出身深感羞愧,受自己的偶像芥川龍之介自殺的刺激,於是吞服安眠葯,但劑量不夠,死神沒收他。

一年之後,與一個女招待一起跳海,女招待死了,他被人救起。這一次對他影響很大,加重了他「負罪」的心理。

26歲時,連著三屆芥川獎落選,他倍感挫折,去山上上吊,但繩子斷了。

28歲,和情人服安眠葯,劑量不夠,兩人都獲救了。

39歲時,與情人山崎富榮在一個雨夜雙雙跳河,這一次死神煩了,收了他。

太宰治為什麼有這么強烈的自殺情結?

因為是一本近乎自傳的小說,我們回到小說來尋求答案。從心理學角度分別從親情、友情、愛情三方面來闡述。

討好型人格會讓你看不到自我

葉藏出身在一個富有的家庭,父親是當地議員,他在家排行老六。雖然父母雙全,但父親每天忙忙忙碌碌,母親體弱多病,他從小由保姆帶大,他渴望雙親的愛,可是卻一直生活在孤獨寂寞的世界。

對於葉藏來說,父親嚴厲而難以親近。舊式大家族又有些特別而又守舊的禮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家裡吃飯,十來個人拍成兩列,相對而坐。作為最小的孩子,葉藏坐在最靠邊的座位。用餐的房間燈光昏暗,一家十幾個人一聲不響的低頭嚼著飯粒。每頓菜餚幾乎一成不變。想想這樣的用餐環境是多麼可怕。這對年幼的葉藏是一個沉重而又壓抑的負擔。除此之外,雖然書中沒有過多描述,但我們可以想像在其他方面,這個老舊的大家庭里還有著哪些令孩子感到「不寒而慄」的場景。

加上他天生體弱,這樣的孩子註定了敏感多慮的性格,過於敏感,意味著很容易受傷。」他躲在自己的世界,觀察周遭的人,不知道他們在高興什麼,他們憂慮什麼,思考什麼?這樣的生活對於他們是什麼意義?他得不到答案,沒有人與他溝通,而作為一個孩子,成人的世界離他是那樣遙遠,他驚懼恐慌又無人訴說。外面的世界越強大他越害怕,而要走近那個世界,他選擇了隱藏自己,偽裝自己一一靠搞笑來討好身邊的人。

在家裡,他用搞怪來引大家發笑,把自己弄成一個小丑來逗大家開心。在學校,同樣如此配弊,他百般討好老師、同學,因為人類太可怕了,而自己太渺小,「我是無,是風,是空」。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討好型人格」,事實上討好型行為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每個人都希望被肯定,被接納,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但萬事走過了界,就會走到反面。討好型人格有一個典型特徵就是不會拒絕別人。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葉藏的父親去上京前夕,笑著問孩子們需要什麼禮物。輪到葉藏,葉藏一時語塞,想不起要什麼。因為父親對孩子們這么和藹可親是很罕見的事。父親見他這樣,有些不高興,問他是要書嗎?又培氏族說小孩子戴的獅子面具很好玩,你到底要什麼?父親這么問把葉藏嚇壞了,他意識到父親有意送給他獅子面具,雖然他自己想要書,可為了迎合父親,他還是選擇了要面具。

蔣方舟曾經在《奇葩說》上說自己有討好型人格,她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人。

群里有一次討論到這個話題,有一個長期潛水的朋友忽然發聲了。

他說道:「我最大的問題就是從來不會說不。我也從不和人沖突。下班了,朋友說一起去看電影,明明自己很累,想早點回家休息,可是又怕朋友不高興,於是打起精神,去看了場自己根本並沒有興趣看的電影;同事說下午開會就要的幾個PPT自己來不及做,你能幫幫我嗎?我自己明明很累,可是我不知道怎麼說不,仍然答應下來。打車回家,明明很累,司機還在那喋喋不休,自己也不好意思阻止,還配合他說著話。」

一味的順從他人,其實是在委屈自己。該說NO時就要大聲說NO,人生從來不需要特意迎合誰,你的人生你是主角。人只有首先愛自己才能愛別人。請好好對自己。

討好型人格沒有真正的自我, 武志紅說:當人展開自我時,也就能看見世界。 因為他的生命力得以釋放了。人一生其實是自我尋求的過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是自我實現理論的提出者,他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活出真我的人。馬斯洛說,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這就是自我實現。而 一個人只有當「我」被充分看見後,也才能看到「你」,看見他人和外部的世界。

用「自我證實傾向」造就更好的自己

葉藏採取討好他人、取笑自己的方式來對抗外部世界,但正因為他時刻在隱藏著真正的自己,因此非常害怕被別人看出來,每天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之中,更增加了對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對於他來說,人這種動物太可怕了。世界太可怕了。

心理學家們早就發現:人有強烈的自我證實的傾向。什麼是自我證實的傾向?就是當你形成了一個觀點或判斷之後,你會不自覺地去收集一些信息以證實自己的這種觀點或判斷。

葉藏從小生活在缺乏親情的大家庭中,加之他極度敏感,導致了他不相信人世間的一切。而這種觀點在他心中紮根之後,他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以此出發。

他不相信親情、不相信友情、不相信愛情。世間的一切在他心中都是可鄙的、可笑的、荒誕的。因此他自然也用這種觀點來處理友情。

崛木是個輕浮、自私的年輕人,葉藏對他的話題一點也不敢興趣,他對他充滿了蔑視,認為自己每天在有意識搞笑,而他「每天都在無意識的進行搞笑。他不喜學業,吃喝嫖賭倒是熟門熟路,他不僅吝嗇,還無恥,對待朋友毫無真誠之心。甚至在葉藏的妻子良子被商人蒙騙,二人做了苟且之事,他第一時間發現時,非但沒有制止,還選擇上樓告訴葉藏。這就是所謂的友誼。

而葉藏明知道崛木自私,卑鄙,可還是選擇和他做朋友。兩人「相互蔑視,卻又彼此來往,並一起自我作踐」。對於葉藏來說,這就是朋友的定義。

正如加繆的《局外人》中主公人默爾索,默爾索認為世間的一切事都很荒誕,而他對抗世界的武器就是保持自己內心的真實,外面的世界和他無關,他對什麼都報以無所謂的態度。他的鄰居雷蒙是個外強中乾的傢伙,他要與默爾索交好,默爾索抱著「和誰交朋友的都行「的態度,和雷蒙做了朋友,結果最後卻將自己陷入死地。

你覺得世界是怎樣,你就會看見怎樣的世界。

你灰暗,世界便灰暗。你陽光,世界便陽光。自我證實傾向常常會導致人做出糟糕的決定,但同樣也會產生積極的結果。

 

我大學同學小韓是個農村孩子,長得其貌不揚。但成績非常好。畢業後,短短幾年發展得也很好,之前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培訓高管,後來自己創業,現在他的企業已經拉來融資幾百萬了。

小韓的逆襲得益於一個教授的一句話。小學時,有一年他們村來了一個教授,那個教授好像是到他們村上做社會調查。一聽說是大教授來了,村裡的孩子都擁了上去,小韓小時後長得不好,家裡也比別的孩子家還要窮,所以小時候有點孤僻,不怎麼和孩子們一起玩。當時他就躲在一邊,誰知教授看見了他,把小韓叫了過去,讓他坐在自己身邊,然後給他們講故事。故事講完之後,教授起身要離開了,他突然回轉身對小韓說,以後你會成為大英雄。夥伴們哈哈大笑。可是小韓記住了。因為教授說這番話時是認真的。從此小韓努力讀書,非常刻苦,他要努力實踐教授所說的話。

你總是覺得自己長得不好看,又沒有什麼背景,智商也平平,那麼你的人生大概率就這樣。可是如果你覺得自己雖然長得不好看,可是笑起來很有感染力,沒背景,可是卻有不離不棄的朋友,自己智商平平,可是自己一直在努力,那麼你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成功,大概率你就會成功。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簡單。

從「愛無能」到自我拯救

講了親情和友情,來看看葉藏的愛情。葉藏對女人是什麼態度呢?從小母親多病,沒有親自撫養他,童年時又被女傭人的侵犯,使得他對女人有著深深的隔閡。第一個接觸的女人是妓女。妓女這個非主流群體因為身份低賤,反倒可以給人一種安全感,使他感到他們居然是「同類」。「在我眼裡,妓女這個種類,既不是人,也不是女性,倒像是白痴或瘋子。在她們的懷抱里,我反而能夠高枕無憂,安然成眠。」或許在妓女或女招待這些下層女子眼裡,弱不禁風的有著文藝氣質的葉藏,談不上威脅,甚至能夠激發她們的保護欲。

第二個是常子,常子是詐騙犯的妻子, 和這個女人一夜情之後,葉藏就跑了。但常子沒有責怪他,後來常子提出相約跳海,結果常子死了,葉藏卻活了下來。

第三個是靜子。在和靜子的同居生活中,他甚至當起了「男妾」,依靠女人來生活,他變賣靜子的衣服,以求換一點酒錢。整天用酒來麻醉自己。

之後是良子。良子純潔如天使,葉藏被她的清純氣打動,酒後一時沖動於是與她結婚了。可是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他親眼目睹良子被人強暴。他徹底垮了。再之後,他遇到了一個患有殘疾的葯店老闆娘。她因為憐憫葉藏,給了葉藏瑪卡,讓他遠離酒癮,葉藏從此有了毒癮。

葉藏對於這些女子,談不上愛,但是他也不抗拒。根本是個愛無能。他可以從這個女人這里離開後,轉身又投入另一個女人的懷抱。他不求負責,只求尋歡,在女人的懷抱中麻痹自己。 他從不懂得什麼是愛,不知道如何去愛一個女人。

也許有人說這是渣男,但葉藏的情況和渣男不同。他心底渴望愛,只是不懂如何去愛。

什麼是愛無能?愛無能指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對於深刻的愛,情感交流無法投入、甚至無所適從。

葉藏在與常子一夜之後,第二天起床就跑。「膽小鬼甚至會懼怕幸福「,自我價值低的人,一點點愛都會讓他們感到心驚膽戰。

從心理學上來說,愛無能,就是對自己心靈的逃避。 自我價值不足是導致愛無能的最根本原因。 一個人在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他會嚴重缺乏自信,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會很低。 而愛是一種能力。

德國哲學家弗洛姆在他的經典著作《愛的藝術》中說道, 「 愛是一種藝術,正如生活是一種藝術一樣。愛是人所具有的一種主動力量,它是一種主動的感情,意味著給予,即對他人的關懷、尊重、理解和責任。在給予的行為中, 『 我 』 體驗到 『 我 』 的力量和 『 我 』 的生命存在。 」

在兩個人的交往中,隨著一段感情的深入,勢必有更多心理認識或情感需求發生,而這些內心的需求背後往往連著一段痛苦的不願面對的回憶:童年時的被忽視、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傷痛……

因為習慣了缺愛,他們把不被愛當成了正常現象。自我貶損造成了他們人格的缺失,他們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愛,面對自己喜歡的人,不敢去愛,不相信愛這種美好的事會掉到自己身上。

李銀河在《李銀河說愛情》中,談到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愛時,說到:首先你要有強大的意願,強大的渴望。其次,無論愛還是被愛,都要擁有愛的能力,能夠辨認愛,回應愛,抓住愛。

一個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順利的進入一段愛的旅程中,才能在親密關系中照亮彼此,並且通過彼此深入的溝通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現今在快節奏的當下,不少年輕人的「愛能力「出現問題。

鄰居小柳畢業於211大學,年輕漂亮,在世界500強企業擔任財務高管。小柳已經28歲了,談了好幾段戀愛,可是談一次分一次。而且每次戀情都不超過半年,最快2個月就分手。小柳說剛開始兩人關系挺順利,可是只要時間一長,她內心就恐懼。她明明知道對方愛自己,可是對方越愛自己,自己就越恐懼。她害怕兩人關系的深入。另一方面,她居然對對方給予自己的愛沒有特別的反應,比如男友送她禮物,她內心很平淡,但理智又告訴自己,這個時候應該開心,所以她就表現出開心的樣子。

愛無能的人,大多是因為幼年有過受傷的經歷。正確的認識自己,和自己親密起來,關心自己,愛護自己,減少焦慮、抑鬱的情緒,學著去關心別人,逐漸地把情感從自身向外轉移。

廖一梅說,我堅信,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沖出心靈的囚牢,擺脫心靈的桎梏,去學習怎麼去愛,畢竟愛是一種需要終身學習的功課。

總結:葉藏因為小時候親情缺失,導致了他畏懼膽怯的性格,他恐懼外部世界,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他用他的理論來看待這個世界,世界在他眼裡自己就是黑暗的,他主動的沉淪下去,沒有反抗。愛無能又進一步使他割斷了與世界的聯系,因此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

      做為人,我們應該發揮我們主動的力量,痛苦無助都不能阻止我們,我們要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泥地里拔起來。

❻ 用心理學的分析電影《黑天鵝》

《黑天鵝》觀感:成長的蛻變

自幼便深受母親藝術熏陶的妮娜,在出落成美貌動人的大姑娘時,也已然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而母親的固執與特立獨行似乎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女兒的成長。眼下,年輕上勁的妮娜正迎來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個機會,就是參演並競爭著名的芭蕾舞劇《天鵝湖》中的女一號。導演托馬斯也早已看出妮娜的潛質,並對她進行了適時的提點。然而,托馬斯所要求的這個女一號不但要求擁有舞劇中白天鵝的高尚、純潔與善良,還要兼具黑天鵝的邪惡、狡詐、激情與淫盪。在競爭中,妮娜不出意外地展現出了她天賦異稟的白天鵝的美貌與品質,而她有力的競爭對手莉莉也在對黑天鵝的演繹中精彩迭出,雙雙贏得了導演與同行的贊嘆。結果是,妮娜與莉莉的競爭不可避免,甚至從藝術表現的層次一步步上升到了精神扭曲攻擊與糾纏的局面。鉤心斗角、自殘甚至同性戀接連上演。妮娜也步步踏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激烈的競爭,妮娜出現了幻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在幻覺中殺死了競爭對手,其實傷害的是自己,為了完美像白天鵝一樣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撇開藝術欣賞,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看,影片中無處不存在精神分析的味道:

女主角妮娜有一個強權、控制慾望極強、期望值極高的母親。丈夫的缺失、事業的失利,母親把女兒視為精神支柱,視為實現自己願望的工具。「為了生下你,我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像一句咒語 ,禁錮著妮娜,只能做一個「貼心的女兒」,任憑媽媽控制著,包括從被迫小彈鋼琴、吃多少蛋糕、穿衣服、脫衣服、剪指甲,用愛控制著女兒,干涉著女兒的隱私。從小被迫去學芭蕾舞(劇中母親說:「如果不是我跟著你學芭蕾,你早就放棄了」),長大後成為紐約一個著名的芭蕾舞團的當家演員之一。母親的願望、價值觀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妮娜,並且內化成自己追求的目標。妮娜和母親的關系便是母親用壓力和期許來引導或者是糾正妮娜的前行方向,不能走岔路,不能反抗,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情緒,否則,便會如同在妮娜得到領舞的資格後她讓妮娜吃蛋糕一樣堅持執拗。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妮娜這個28歲的小女孩。

隨著內在的潛意識里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外在環境的影響:導演,假想敵lily的啟發,妮娜對控制、束縛的代表媽媽發出怒吼:滾 ,並告訴她:「你的乖女兒死了」。 當母親發覺「黑天鵝」這個角色吞噬了女兒,為時已晚,母親的價值觀人生觀已深深的植入女兒內心,對成功的嚮往、好勝心、追求完美比自己更勝一籌。成長的過程不只有快樂,更多的是痛苦、迷茫、恐懼,就像蛇的蛻變,自己找一塊礪石硬生生的剝掉一層皮,很痛;還有有很多的慾望、誘惑,該何去何從,該怎樣去尋找自我——嗑葯,去酒吧放縱,交同性戀朋友,很迷茫;恐懼自己內心一些不被媽媽認可和被自己壓抑的慾望。所有這些方面都形成妮娜內心的沖突。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影片中的人物都可看作是妮娜的不同人格類型:1)母親,象徵著被內化了的超道德感、權威;2)導演,又是權威、又是內心的智慧老人,引導著妮娜的成長,「戰勝自己才能鳳凰涅槃,化繭成蝶。」「自己才是自己表演的羈絆」;3)假想敵lily,是妮娜壓抑了的本能願望:性、自由。

為了將妮娜內心的成長視覺化,電影里用了大量的隱喻性鏡頭:

1. 母親作畫——是在畫自己希望成為的女兒,在現實生活中,母親也是在按照自己的願望雕刻自己的女兒。

2.一次次被自己抓破的脊背,指頭流血——成長的覺醒,隱喻著妮娜決心破殼而出的自我,需要付出代價;

3.一次次被媽媽剪掉指甲——隱喻著媽媽再次失去的恐懼心理(失去了丈夫和事業),阻撓妮娜自我的發展成長;

4.粉紅色的睡衣、外套、床單、滿屋子的毛絨玩具都喻示著28歲的妮娜被媽媽當小女孩一樣教養;

5.撕掉手指的皮膚——妮娜嘗試著去蛻變,但是很痛,就淺嘗輒止了,但是自主、自由的慾望不時的沖撞著自己(抓破脊背,破繭而出);

6.黑天鵝的翅膀——象徵著超越,從壓抑情形中解放出來。

7.手指流血——意味著內心的沖突,對母親背叛的罪惡感。

8.和莉莉的同性愛——人格的整合願望:單純、可愛 、脆弱 、順從 無主見的「白天鵝」與反抗、自主、桀驁不羈 、敢愛敢恨的「黑天鵝」的整合。黑白天鵝的互換與成長正貼合妮娜由壓抑控制中的人格,向開放自由的個性的轉變。它代表的是慾望、掙扎、不懦弱,和不掩飾、不壓抑一切渴求。

9.妮娜的自殺死亡——喻示著有著追求完美人格特質的最終結果,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部影片的劇情中有心理學的背景,特別是一些潛意識的東西,是比其他類型的電影更高一個境界、更受人們歡迎的緣故吧,雖然故事讓人們心情很沉重,但是留給人們無盡的思考,特別是對那些做了父母親的人們。

感覺導演達倫•阿羅諾夫斯基,不只是一個導演,還是一個精神分析大師,否則不會拍出這么專業的心理電影。很欣賞他!

心理驚悚片《黑天鵝》:潛藏在心中的黑天鵝

影片《2012》等一系列災難片在講述人類或地球滅亡的背後,反應的是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而心理驚悚片《黑天鵝》講述了一位舞蹈演員為追求一個角色,不堪承受過重壓力,精神崩潰乃至死亡的故事,其背後反應的則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

2010年,導演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黑天鵝》,作為第67屆威尼斯影節的首映影片,並入圍該屆電影節金獅獎。這是一部關於芭蕾舞歌劇《天鵝湖》的心理驚悚片,影片展現了女主人公妮娜出演歌劇中白天鵝與黑天鵝兩個角色,前前後後其內心出現的種種恐怖幻象。

原來,在歌劇《天鵝湖》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白天鵝和和黑天鵝。白天鵝善良、美麗;黑天鵝卻邪惡,極具誘惑力。白天鵝本是一位美麗的公主,因中了魔王的咒語,被變成了一隻天鵝,只有在午夜之後她才能恢復人形。有一天,白天鵝在湖邊偶遇打獵的王子,她向王子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王子深深的憐惜轉變為愛情,他決定要救出天鵝公主。白天鵝告訴他,只有一個真心愛她願意為她死的人,才能解除咒語。於是,王子准備舉辦晚宴,請白天鵝赴宴,並真誠地向她求婚。但是,魔王讓自己的女兒扮演成了天鵝公主的樣子,只不過穿了黑色的衣服,去參加宴會,誘惑王子。王子以為這只黑天鵝就是天鵝公主,於是跟她雙雙起舞,並宣布訂婚。白天鵝在窗外一聲絕望的悲鳴,振翅飛去……影片《黑天鵝》講述的不是《天鵝湖》中的神話故事,而是關於芭蕾舞演員妮娜的故事。妮娜是紐約劇團中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她自幼練習芭蕾舞,技藝出眾,並且乖巧、漂亮,很討人喜歡。這很大程度上應該得益於她嚴厲而冷酷的母親,在母親的管教下,妮娜從小就是個特別聽話、刻苦的乖女兒。但是也正因此,妮娜的身上少了一種奔放的激情,青春及性的活力在她身上得不到體現。妮娜更多是以小心翼翼地跳好每一步來追求完美,自我壓抑而缺少情感的釋放。因此,在劇團要重拍歌劇《天鵝湖》時,妮娜是擔任白天鵝角色的不二人選;但是黑天鵝的角色,其帶有邪惡、誘惑的特徵,妮娜一時無法完成角色的轉換。

而歌劇總監托馬斯要求新演員能夠同時飾演黑白天鵝兩個角色。眾所周知,在《天鵝湖》中,黑白天鵝是極其重要的角色,出演該角色的演員不但會事業會更上一個台階,而且還可能會一舉成名。妮娜心中極度渴望飾演這兩個角色。於是,妮娜一個人找到歌劇總監托馬斯,向她表明自己希望爭取到這個機會。托馬斯最終答應了讓她來演這兩個角色,但要求妮娜要學會釋放情感、展現誘惑,並在這方面一直誘導她。而劇團中還有位舞蹈演員莉莉,天性大膽活潑,充滿活力,她所表演的黑天鵝不但獲得眾人的贊賞,也得到了托馬斯的認可。雖然,莉莉是作為黑天鵝的替補人選,但這也給妮娜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妮娜一方面刻苦練習,一方面卻始終心存恐懼,怕有人與她爭奪這個角色。整天拚命的練習,精神的高度緊張,使妮娜感到身心俱疲。一開始她練習黑天鵝的舞段時,就不小心扭傷了腳;後來因長期的練習,她的腳趾也因鞋子綁得過緊,腳趾都都快粘到一起了。更恐怖的是,妮娜的背部不斷地出現傷痕,應該是壓力過大時自己用手抓撓的;她還在洗手或洗澡時,看到自己的指甲里不停地滲出鮮血——當然這是妮娜出現的幻覺。後來妮娜不斷出現幻覺,有一天晚上莉莉拉她出去玩,回來後妮娜感覺自己愉快地和莉莉在一起偷換——但是莉莉那晚並沒有跟她回家;還有一次她獨自練習的時候,聽到響動,跑過去卻看到了總監托馬斯正在和莉莉做愛——其實也沒有這回事。這個時候,妮娜身上已經出現了黑白天鵝並存的雙重人格。

在最後的演出中,妮娜一開始不小心動作失誤,使得托馬斯大為光火。後來妮娜來到化妝間,又發現莉莉在化妝間里,並諷刺地說不如把黑天鵝的角色讓給她,於是兩人激烈地爭吵起來,妮娜失手用玻璃碎片刺死了莉莉——當然,這個莉莉也是妮娜自己。妮娜把莉莉的「屍體」拖進了洗手間,當她再次進入化妝間,鮮血從門縫下流出來,妮娜用毛巾堵住了門縫。就在這時,莉莉卻敲門前來向妮娜祝賀,稱贊她演得很好。妮娜驚訝得一句話也說不出,當她再去檢查毛巾時,下面根本沒有鮮血,洗手間里也根本沒有屍體。這時她發現她刺的是自己,玻璃還留在自己的腹中。妮娜悲傷地留下了眼淚……

就在妮娜悲傷地流淚的同時,我的心頭也在不停震顫——一個人就這樣殺死了自己,而她不過是追求飾演一個角色而已,值得嗎?再細細思考,妮娜的這種舉動,反應的恐怕是人類對於虛無的恐懼——死亡有什麼可怕——正如北歐神話關於奧丁的傳說寫道:「富人會死,親人會死,而且你也會死,但我知道一樣東西不會死,那就是每個人對死去的人的評價。」不朽的名聲成了每個人追求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為追求成名而「殺死自己」的不在少數,影片不過是以誇張的藝術手法展現了這一現象而已。看看,我們人多少人一天在電腦前坐十幾個小時,辛勤工作;又有多少人在深夜喝咖啡提神、抽煙刺激神經,加班加點。現代社會慢性疲勞和過勞死的人數正在不斷增加,他們不過是無法抵抗生命中的那點虛無。

生命固然需要工作和努力,不然生活會空洞,沒有意義。但是,生命的本質卻不是工作,更不是通過工作獲取成功或者成名。生命是一種自然的歷程,是活完自己的命,其他的都是輔助。我們可以追求成功,也可以有目標,也可以挑戰自己,但是要記住,這些都是為了使生命更有意義,而不是抹殺生命,獲取聲名。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理解莊子的這一段話千萬不能截取前兩句,莊子的真正觀點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危險啊!知道了還這樣,真是危險極了!

看來,莊子的對生命的了解還是最透徹的。莊子認為,生命是人生的大事,對此人們要有理性的思考。在思考生命的問題時,人類要把思維的方向轉向自身,不要將生命的過程當成是社會目標的附屬物,不要汲汲去追求世俗的東西,要保守生命本身的需求。莊子那段話的後半部分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就是莊子的生存哲學,所謂「保身」是指社會生活中讓自己不受社會非理性的傷害;「全生」是指以生命本身為生命活動的目標,人生存就應該要維護一個完整的生命;「養親」是指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和照顧;「盡年」是指「全壽而歸」。這才是對生命本質的理解——並不是所有的白天鵝都要能飾演黑天鵝才行,做好自己的白天鵝也很好!

一旦我們理解了生命是自然的,我們便不會再那麼恐懼虛無。因為人生本來就是虛無的。話說莊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就是領悟了這個道理。莊子說:「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莊子的妻子死時,一開始他也傷心至極,但後來想想,人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連形體、最原始的氣也沒有,一切都是從混沌中開始,最後才有了生命。人的生死,就跟春夏秋冬的更替一樣。因此,人死了並沒有什麼好悲傷的,虛無也沒什麼好恐懼的。因為我們都是從虛無里來,並且最好都要到虛無里去。

希望妮娜的死是走進了虛無,也是走出了虛無;希望人類都能夠進出虛無而毫無畏懼。

❼ 舉一部看過的心理電影,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分析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點:ADHD Ritalin,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點評:名叫Justin的男孩,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記憶碎片》memento
心理看點:短時記憶障礙,海馬體損傷
點評:就不重復細節了,不是因為太經典而在這里設懸念,而是完全無法重復。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點:戀童癖、犯罪心理學
點評:看完這部電影後:基本上男人都覺得一陣寒意飄過,女人則覺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點:校園暴力,社會心理學、犯罪心理學
點評:這是一部關於校園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為什麼名叫「大象」?——原來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險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點:Abnormal的心理學,潛意識,人格分析。變態心理學,異性癖、食人狂
點評:經典中的經典,強烈推薦!就算再多看上幾遍,依然回味無窮啊。
6、《心理游戲》the game
心理看點:人格/性格測試,應用,設計情景
點評:一部標準的好萊塢電影,值得一提的是,情節的接宕起伏會讓你愛不釋「眼」。
7、《愛德華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點:夢的解析、失憶、強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經典
點評:希區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電影不容錯過的經典之作。
8、《夢旅人》picnic
心理看點: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點評:影片並沒有過多地表現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病人的單純和可愛;岩井俊二的巔峰作之一。
9、《約書亞》Joshua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亂倫
點評:九歲男孩Joshua,因為妹妹出生而失寵;在此之後,發生了一連串不幸的事。
10、《聖女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點:精神分裂症
點評:一部讓人深深迷戀的片子,喜歡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時血液沸騰的感覺。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點:孤獨症(通俗點叫自閉症) 高功能孤獨症
點評:驚覺於它如此細膩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 Days of Summer
心理看點:戀愛心理,失戀治癒
點評:繼《暖暖內含光》之後又一治癒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夢大片,後者是醒夢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點:精神救贖、社會心理學
點評:大衛·林奇1980年的處女作,黑白膠片,看完會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點:潔癖、強迫性人格
點評:火柴人——美國俚語,說的是那種讓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錢的騙徒……內容挺有意思的,結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點:兒童心理學
點評:影史上只有四部驚悚片曾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爾》Shallow Hal
心理看點:教育心理學
點評:庸人哈爾和一個胖妞談戀愛的故事,一部有明顯教育傾向,能深切滿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們願望的片子。
17、《蘇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點: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學
點評:把一部哲學名著改編成電影,還讓那麼多人喜歡,不容易啊。
18、《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點:心理咨詢,認知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點評:看完後我的感受是:我想找個像Sean一樣懂愛的人。
19、《美國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點:雙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點評: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沒有比他更有魅力的變態殺人狂了。
20、《死亡實驗》das experiment
心理看點:服從心理,經典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點評:這是一部通過設定極端環境表現人性陰暗面的電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沖擊性。

❽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心理學的電影

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是一門治癒的科學,真正的心理學電影具有很強大的治癒功用,它會揭開人性中最脆弱的一面,並把陽光帶進去,同時教會你一些簡單的心理學入門技巧。行為心理學通知我們:多通道參與的學習方式是最佳的。看完一部同時運用視覺和聽覺的心理電影,很多時候勝過一本好書。

接下來為大家推薦三部不可錯過的心理學電影:


1.《心靈捕手》劇情簡介 :

是一部勵志劇情電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羅賓·威廉姆斯,馬特·達蒙等主演。影片講述了一個名叫威爾(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學院的清潔工的故事。威爾在數學方面有著過人天賦,卻是個叛逆的問題少年,在教授藍勃、心理學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幫助下,威爾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並找回了自我和愛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自閉症

自閉症患者並不一定智力低下,這只是一種心理障礙,治癒的最好方式是溫情,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不僅是你可以溫暖他,他也能夠溫暖你。

閱讀全文

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愛情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過年電影券怎麼用 瀏覽:691
兩男兩女游戲電影 瀏覽:633
天堂電影主題歌曲 瀏覽:430
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有什麼 瀏覽:204
如何調出質感的電影色調 瀏覽:906
電影我們結婚了完整版 瀏覽:172
周雲鵬電影明日重生迅雷下載 瀏覽:138
殺手47電影圖片 瀏覽:72
2017年絕望的游戲電影 瀏覽:679
二戰電影擊沉俾斯麥號 瀏覽:435
密林追擊完整電影 瀏覽:885
找一部電影塔里五層 瀏覽:263
新加坡如何訂電影票 瀏覽:102
哪個app能看最新的槍版電影 瀏覽:780
記錄人死亡時間的電影 瀏覽:318
女角鬥士類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468
成都侏羅紀世界電影特展環節 瀏覽:33
電影投資顧問怎麼做 瀏覽:160
電影日本的什麼瑪麗 瀏覽:639
美團的貓眼電影怎麼換免費的卷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