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姜文電影視聽語言分析

姜文電影視聽語言分析

發布時間:2023-04-07 16:36:44

1. 姜文的《一步之遙》預售票房3億,為何上映之後會被罵爛片

因為《一步之遙》作品內核層次太高,典型的陽春白雪不能被觀眾理解。細節太深奧,如“馬走日”“項飛田”等具有引申含義的角色以及部分劇情鏡頭太難捋清楚。並且配音奇怪,以東北話為主帶著方言從《讓子彈飛》之後很多觀眾都非常欣賞姜文荒誕暗諷的拍攝手法,而《一步之遙》也號稱投資上億,邀請了葛優、舒淇、王志文等老戲骨出演,但是結果卻不盡人意,不僅被評為爛片還讓很多觀眾開始質疑姜文的拍戲風格。

配音奇怪

相比於上面兩點,配音其實很微末但是也影響了很多觀眾的體驗,全員東北話配上舒淇高端大氣的臉,讓人感覺非常奇怪。其實《一步之遙》成也姜文敗也姜文,他將自己理解的精神世界展現給觀眾,高層次的內核、深意十足的細節鏡頭都讓觀眾不能理解,再加上出戲的配音才打造了爛片名聲。

2. 《南京!南京!》講了什麼如何評價

在此我想引用王炎先生《奧斯維辛之後——猶太大屠殺記憶的影像生產》一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討論(見該書111頁《對話:納粹屠猶與南京大屠殺之比較》。王炎的主要觀點是,屠猶在西方語境中是一個非常具有生產性和復雜性的討論空間,而中日對南京大屠殺的討論常常糾纏於細節和真實性的爭執。當然全書對這個問題作了十分深入且有見解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讀一讀。在這里我想指出的是,就《南京》一片而言,陸川的策略也是相同的——繞開細節的爭執,比如人數,方式,真實性;而將這一事件處理為一場戰役:日軍攻克時為中國首都的南京。而這一戰役並不比其他任何一場抗日戰爭(似乎我應該用的詞是中日/日中戰爭)中的戰役更具備可言說性,換言之,南京「大屠殺」並沒有比其他任何一處城市的淪陷更為悲慘。那麼結合前面的視聽分析,或許陸川通過這種軍事片的視聽風格,他想要做的事情是把南京大屠殺在二戰和中日戰爭之中重新定位。
這就是我把《南京》指為歷史景片的最終原因。陸川的訴求顯然不是血淚控訴式的言說,而是他對「南京大屠殺」的理解。相對如《浩劫》中將屠猶神聖化的訴求,陸川卻在對「南京大屠殺」去神聖化(當然我必須聲明這不是我指責本片的原因)。如果陸川想要完成這一目的,那麼他顯然是失敗了。《南京》之中,南京成了一個懸浮的舞台,這里只有一座軍營和一個難民營,於是陸川的訴求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說陸川是要從細節展示全景,那麼不幸地,他又失敗了。空間模糊,視點混亂,劇情支離破碎——他想說什麼?我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表達。去看看網上的影評,我很驚訝地發現,大家都看到這部影片的視聽呈現里不存在的東西——既如此,那為什麼還要去看這部片子?
很遺憾。陸川這部《南京》真是令人失望透頂。它充其量是歷史景片而已,景片之前,連情節劇都沒有發生。我必須指出的是,互聯網作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反日情緒最集中的地方,而同時網民和影院觀眾的高度重合,或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南京》會是一個合適的文本。但是同時,我並不相信這個文本能夠滿足,或者迎合這一觀眾主體的訴求。雖然陸川在片中劉燁光榮犧牲的時候讓等待屠殺的中國軍隊喊起了「中國萬歲」的口號,但是我相信這一口號不及《色戒》里頭那句「中國不能亡」。關鍵問題在於,當觀眾希望去找一些感動和煽情的時候,他們顯然很難找到,或許那些說被感動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感動了。只是最後那幾張相片小小地煽到了我一下,然後不幸被我發現,不是相片的問題,而是音軌里煽情的小提琴。

言而總之,這部片子砸在劇作上。陸川大人,下次您拍片還是請個編劇吧。於是與《可可西里》的評價一樣:精神可嘉,水平著實有限。也許對南京大屠殺而言,我們需要的還是《約翰·拉貝》那樣的情節劇。

3. 有話好好說的拍攝特點從視聽語言角度說,或者是姜文拍過的電影的拍攝特點。

這是一部比較特別的張藝謀作品,當年的張藝謀還處在創作蓬勃期,影片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張導求新求變的努力,熱情的探索電影創作的方向,嘗試著新的類型和題材,作為一個已經在國際上得到認可的名導,實屬難能可貴。至於後來徹底淪為金錢綁架的商業導演,則是後話。
本片的鏡頭設計有點類似,<諜影重重>系列那種手提攝影式風格,不過因為過分追求這種效果(也或者是因為初次嘗試),最後的效果顯得過於凌亂,沒有章法(諜影重重的鏡頭剪輯迅疾繁瑣,但每個動作和重要點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快中有序)。
本片有大量的長鏡頭,和幾乎充斥全篇的恨不得把鏡頭頂到演員臉上的特寫鏡頭,給人一種局促、焦躁不安的感覺,很符合90年代以後那種整體社會情緒和人們在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下的表現,在大銀幕上看的話,這種體驗更加明顯和放大,但全片看下來會讓人稍感不適,或有頭暈惡心的感覺,不止一個朋友看過本片後對我說過這種感覺。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風格化的作者電影,影片風格與故事的重合度也還不錯,其他的如表演,配樂等也都可圈可點,很難得的一部「另類的」國產都市喜劇片。後來張又拍了部所謂的喜劇《三槍》,墮落的毫無底線,完全沒了當年的靈動的銳氣和激昂的才情,不知道是江郎才盡還是老了?張導的新作《歸來》今年上映,答案應該會在這部電影里體現一些端倪吧!

4.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影評 技術點分析

在「金王紛爭」四起的時候,我第一次讀王朔的作品。
自從因買了一本矯情的《廊橋遺夢》(——當時的暢銷書),後悔不迭後,我就長了記性很少買暢銷的文化食品。我知道被人牽著鼻子走的感覺絕對不好受——不管那人是帶你去吃屎還是糖。
在將別人的紛爭當作風景匆匆略過的時候,我讀到《動物兇猛》。一次滯後的閱讀,感覺不錯。它還使我回想起一些以前的事,譬如, 一天我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因發育發生變化時,死活都不肯去公共浴室洗澡,我為自己的變化萌生羞恥感。當我掩著下體蹩進浴室,透過迷濛水汽,我發現自己和大人已經很像了。水從高處降落,打在天靈蓋上,我漸漸適應了變化。
我向朋友推薦這部中篇。有一些朋友以為我是保「王」派,幾欲與我反目成仇。當然也有一些朋友並不愛湊熱鬧,他們認真地告訴我姜文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比原著更出色。
我記得羅伯·格里耶說過「改編而成的影片總是可笑的」。我帶著懷疑的目光進入《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那片蔚藍的天空。最後的字幕打起,我要說影片拍得很棒,和小說是兩個獨立的事物。小說更強調以成人的目光回首往事,影片關注成長,將你推入過去的年代,與那個叫馬小軍的男孩一塊兒長大。
七十年代中期,人們已被各類運動折騰得疲憊不堪,不過人們的覺悟普遍較高,工作、革命還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歲的孩子——心理的稚嫩與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體中產生矛盾沖突。馬小軍即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他執迷於虛無的英雄主義:戴著老爸的軍功章、軍銜,在鏡子前耀武揚威;冒著生命危險爬上煙囪頂端,從高台縱身一躍,只是為了引起米蘭的注意。他懷有虛幻的感情:我們從他在米蘭的床上撿起一根長發時專注而幸福的表情,從他將米蘭懸掛在床邊的照片想像成穿著泳裝等細節,可見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極其虛浮,整日游手好閑,時不時地聚眾滋事,以配萬能鑰匙開百家鎖為樂事。當時,馬小軍們的夢想像升上高空的氣球,瀕臨破滅的危險;他們的行為像瘋狂旋轉的陀螺,瘋狂之後是什麼?盎然生活還是悄然死去?他們的信仰如同熱鐵皮上的貓,無法停留,無處駐足,難免產生絕望之情。片中有一個鏡頭深深地嵌入我的腦袋。馬小軍想從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邊,就有一條腿將他踹回水裡,優雅的音樂「配合」下,一次次徒勞的努力……這才是現實生活的象徵。
姜文給我們講述了一則有點憂傷又不失快樂的青春故事。我的情緒為影片左右(——我無法擺脫),作為男性,我理解馬小軍的所作所為,有一些我們十五歲的時候不正是這樣做的嗎?——放學扎破惡言相向的老師的氣胎;課間議論女生半成熟的性特徵;暗戀葡萄的同時,不忘狐狸一般卑鄙地貶低葡萄的質量。也許不能說我們卑鄙,這樣不客觀,只能說我們渺小,渺小得彷彿一抹陽光,唯有被陰影證明了,才能被別人意識到。
我非常喜歡影片運用黃綠色為光影主基調,符合人物的心境,也符合青春毛茸茸的質感,頗賦唯美的傾向。顧長衛的攝影始終帶著人性化的力度(比如一系列的跟拍)。還有經典老歌(音樂)的巧妙穿插,也是影片可圈可點之處。值得一提的是姜文脫離王朔的文本創造了許多新人物(比如受氣的老師,王朔扮演的小壞蛋,具有點睛功效的傻子古倫木等等)使主要人物愈發飽滿,使影片的主題愈發鮮明。
影片快結束前我差點失望。因為敘述者馬小軍長大了,他和他的朋友有的成了大款有成了英雄,大多名利雙收。他們的俗化是否意味著我將來的俗化?這時古倫木騎著他的棍子出現在畫面中,「古倫木、古倫木」昔日的夥伴趴在豪華的超長車車窗上,大聲地沖他喊。傻子古倫木也變了,他不再像過去口齒不清的回答「歐吧、歐吧」了,他狠狠地罵道「傻B!」我被意料之外的結尾逗樂了,笑過之後,心頭有一絲慘痛,黑色的幽默撕碎了詩意的完美。他嘲笑的是我嗎?我越發清楚,青春於我已是一首八十年代的朦朧詩了,如果我認為詩越美好,那麼就證明我現在的心情越蒼老。

5. 《邪不壓正》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近年來一直在導演姜文身上發生:和其他導演不一樣的待遇是,每當姜文推出一部新的作品,幾乎不約而同的就會有一大批人沉浸於對他作品的解讀。
無論是基於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做解讀,還是基於電影本身的諸多細節展開解讀,「解讀」二字似乎與「姜文電影」牢牢地綁在了一起。
有趣的是,大多數樂於解讀姜文電影的人還非常滿意於自己所做的種種分析,完全不顧及創作者本人是否有那樣的創作思考——就像姜文曾經說過的那樣,許多解讀令他自己都大吃一驚,因為他也沒想那麼多,卻被觀眾解讀得天花亂墜。
實際上,解讀一部電影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每一次談論電影都以「解讀」為主要目的,對於那些只是想享受一部電影樂趣的觀眾而言,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當然可以懷著一種近乎執著的探究之心,去猜測、分析甚至揣摩導演的創作動機,但不要總以此為首要任務,而應該多站在「看電影」的角度去分析影片本身。
我個人以為,「解讀」電影是一件很私人的趣好,沒必要強加於每一個觀眾身上。所以,當我試圖分享我對姜文新作《邪不壓正》的觀感時,我將盡量去「解讀」,而多往電影「是否好看」以及分析它好與不好的地方。

6. 南京南京的影評

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我想這種感覺跟現在猶太人回望二戰集中營毒氣室的感覺還不一樣,除了悲憤,更多的是屈辱,畢竟這是一國之都,沒有經過像樣的抵抗就輕言放棄,任自己的子民變成魔鬼刀俎下的魚肉,對於一個政府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南京!南京!》從一開篇就真實地讓我體會到了那個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裡彌漫著的恐懼和絕望,被炮彈蹂躪的千年古城牆,棄守的軍隊踩踏著同胞的屍體潰敗,這種恐懼和絕望自始至終地攫取著我,從放棄抵抗到尋求庇護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個不設防的城市面對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轟然倒地的中山像與後來日軍佔領南京儀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鋒利的對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權信仰恩澤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軀體上只有一群野獸在蛇行,這個場面帶給人強烈的視聽震撼,前面劇情中有幾次日軍練習跳舞的情節,到這里才知道那並非閑筆,所有的摧毀都是預謀和准備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們一直在准備。
(如果拋開政治因素和民族情緒,跳舞這場戲真的很精彩,觀賞性極高,那兩個日本鼓手太牛NB了!)
《南京!南京!》很大膽的一點是,陸川沒有按慣例用一條貫穿的個人命運情節線來組織全片,而且用的是一個參戰的日本兵角川的視角來審視和判斷所發生的一切。我徒勞地等待著男女主角命運的交集,但劉燁扮演的演員表上的男一號,中國軍官陸劍雄在影片三分之一處就死了,而這時高圓圓和范偉所扮演人物的故事還沒有真正展開,所以這部影片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男女主角,這里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這座淪陷的城市。這樣做的結果是影片的紀實色彩大大增強,但卻部分剝奪了觀眾的觀影快感,因為這里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情節高潮,節奏缺乏變化,兩個小時郁結在觀眾心中的壓抑和絕望沒有得到有效的釋放,以至於到後來因感官疲憊而產生了一絲麻木,從而削弱了影片本應具有的感染力。不過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據說現在的故事格局是經過幾番修改最後形成的,如果能接受這種敘事模式,雖然看下來有點累,但也很過癮。
而影片中有幾處人為設置的敗筆不得不說,一個是在中國被俘軍隊在接受屠殺時爆發出的口號,這一點我在任何史料中都沒看到過有這樣的記載,這應該是導演借人物之口想要傳達給觀眾的情緒了,但在這里讓人一下子就跳出影片的情境了,讓我覺得很別扭。還有就是影片的結尾,出現了劇中出現人物的生卒年,我們都知道這些劇中人是虛構的,就算是有原型也不是原名了,而這樣的羅列太莫名其妙了,也許只為了最後出現的那行字:「小豆子,一直到現在還活著。」這個小豆子是最後被角川釋放的兩名倖存者之一,也許導演是想借這樣的設計來表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但這樣的設計實在是太刻意了,即使要傳達這樣的意義也應該用更電影化的手法來表現,很多人都還記得《辛德勒的名單》中的那一縷燭光和那個小女孩在黑白影像中的那一抹紅色吧?
其實這樣沉重敘事力求真實還原歷史的電影很忌諱的一點就是導演替觀眾去思考,很直白地把導演意圖強加在觀眾身上,還有一點就是人為地拔高人物。范偉扮演的唐先生是這部影片中塑造最豐滿的一個角色,千方百計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為保護家人性命,甚至不惜與魔鬼交易,但我實在是看不出他有什麼理由和動機最後主動放棄生存的機會,至少影片中沒有給出充分的理由,也正由於此,他與妻子生離死別的一場戲盡管范偉和秦嵐的表演都很落力,但依舊感染不了我。還有就是角川這個軸心人物,我可以理解導演在這個人物身上賦予一些人性的光輝,其實這個人物前面的舉動都符合邏輯,包括他與日本慰安婦百合子的交往,對高圓圓扮演的姜淑雲的敬仰和成全,甚至到他放走了兩名戰俘,都可以視為是給為了救這兩人而死的姜淑雲一個交代,但讓他以自殺來為自己親歷的這場屠殺謝罪有點過了,據我所知這樣的事情並非沒有,但電影本身並沒有給我充分的說服力,我覺得這都是創作者在揠苗助長地拔高人物。

因此我覺得由於上述缺陷,《南京!南京!》很難被稱為是一部偉大的電影,但說它是一部優秀的具有較強藝術性的商業電影,則一點不為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上,陸川已經在盡可能的程度上做到最好了。
首先在置景服裝道具上,基本上無懈可擊。我看到了事先被反復炒作的劇組在天津和長春復原的南京城,殘垣斷壁,遍地瓦礫,極具質感,昔日繁華的六朝古都已經成為真正的人間地獄。陸川曾反復強調這是一部戰爭電影,但這部電影中真正的戰爭場面也就那麼十幾分鍾,但就是這十幾分鍾的巷戰也已經全面超越中國以前戰爭電影的拍攝水準了,凌厲的剪輯、逼真的聲效、一絲不苟的場面調度、靈活走位的斯坦尼康,將人物的反應、動機、戰術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最終呈現效果異常的慘烈。
為了追求忠實記錄的真實效果,片中大量運用長鏡頭,其中最典型的一場應該是唐先生被處決一場,從點煙、交談、槍殺、補槍一氣呵成,到最後兩名日本人在前景說話,後景一直是半吊著的已經死亡的唐先生,絕佳的構圖,而且我們知道後景中一直低垂著的是范偉而不是替身,因為鏡頭沒有換過。後面姜淑雲之死也是同樣效果。在那個命賤如螻蟻的時期,影片中所有的死亡表現得都很乾脆,沒有任何的拖泥帶水,一條生命被剝奪,就是這么輕易,輕易得讓人心驚。
群眾演員的表現是考量一部大場面電影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即使是《投名狀》、《赤壁》這樣的超級製作,群眾演員穿幫的場面也比比皆是,有的還很嚴重(尤其是《投名狀》)。在《南京!南京!》中,人海場面有多處,我只發現了一個群眾演員笑場的穿幫鏡頭。小股日軍誤入小教堂一場戲,是將觀眾徹底拉入影片設置的絕望深淵的開始。數千中國人面對幾個驚慌失措的日本軍人舉起雙手,其實這幾千人一擁而上這幾個日本兵都能給活活踩死,但他們沒有,他們選擇屈服,這是一個喪失的反抗意識等待宰割的城市,這里的群眾演員表現出來的木然很到位,配合影片情境,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恐懼和茫然(典型的庫里肖夫實驗效應),可以說陸川對大場面的掌控能力還是很令人贊嘆的。

應該說看這樣的電影人人都應該是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備的,但看過之後依舊會有難以釋懷的壓抑。我覺得這部電影可貴的地方不是在於一味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和獸性,它在試圖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我們為什麼會遭受這樣的一場劫難。
影片真正讓我動容的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拉貝離開南京時面對難民們的下跪,盡管影片已經弱化了拉貝在這場屠殺中對中國人的救世主色彩,但他使得20萬人倖免於難畢竟是事實,對於一個已經完全喪失自保能力,僅靠求生本能苟延著尋找救命稻草的群體來說,值得反思的東西更多。所以最後日本人的祭祀之舞才會給我那麼大的沖擊力,那種陽剛、那種秩序、那種虔誠,都是當時的中國人所不具備的。這里就說到另一個讓我感動的場面,這名為了換取過冬物資帶頭去充當慰安婦、並最後被日本人蹂躪至死的妓女,至少她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保護自己的城市和人民。
也許會有人看完《南京!南京!》後會譴責這電影如何美化了日本人,但現在單純地用民族主義情緒去解讀那一場屠殺應該是遠遠不夠的,屠城的事不止日本人干過,真正的國恥不僅僅是別人強加於自己身上的傷害,還有這個民族無法保護自己、面對屠刀只能喪失血性地正面全裸的羸弱。

閱讀全文

與姜文電影視聽語言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熱門電影義大利倫理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23
電影囚徒人物心理分析 瀏覽:788
一朵小紅花電影實時票房 瀏覽:143
2017les微電影 瀏覽:420
電影攻擊在線 瀏覽:321
仙洋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910
民國時期小電影 瀏覽:902
電影VR怎麼下載 瀏覽:63
電影電視劇哲理圖片 瀏覽:249
人命重要還是錢重要是哪個電影 瀏覽:877
一個微電影女主是盲人 瀏覽:671
美國看電影用什麼網站 瀏覽:541
電影戰爭與一個女人 瀏覽:510
不要播放器的最新電影網站 瀏覽:70
電影院看電影圖片實拍高清 瀏覽:565
美團網怎麼看電影院評價 瀏覽:233
樂高幻影忍者大電影粵語版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8
必看高智商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625
電影大軍閥在線 瀏覽:203
動物世界大電影大全集 瀏覽: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