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誰知道張學友《李香蘭》歌詞含義
主要就是為了紀念李香蘭這個人 。
「像花雖未紅 如冰雖不凍」都是形容李香蘭的,在這首歌中,學友用自己飽含情感而有極具穿透力的嗓音,如控訴般,低吟著世界的不公。
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她本為日本人,卻被自己人變成了政治工具,她迷人的歌喉,動人的外表。無論她如何努力都永遠洗干凈自己背負的民族給中國帶來的罪惡,後來因為被視為間諜,被迫回到日本,可是她在演繹歌唱的造詣卻讓她不段的為加強中日友誼努力。
她一直在組織中日文化交流活動。這首歌就是為了紀念這位昔日的明星,那位在中國紅極一時的日本籍巨星。
紀念這位有著悲情無奈的人生的女人。
『貳』 末代皇帝電影里大概105分鍾左右庄士敦離開時候背景音樂是什麼,感覺好熟悉
是改編的混合音樂。
坂本龍一在影片《末代皇帝》的配樂中主要負責中西音樂風格的混合,與蘇聰和戴維伯恩相比,坂本龍一的配樂占的份量更多一些。有九段音樂《The Last Emperoror(Theme)》、《The Last Emperor(variation1)》、《The Last Empe ro r(Variation 2)》、《First Coronation》、《Qpen the Door》、《Where Is Armo》、《The Baby(Was BornDead)》、《Rain(I Want A Diverce)》、《Picking Up Brides》
《The Last Emperor(Variation 1)》、《First Coronation》是第一個主題的變奏。《First Coronation》、《Open the Door》、《Where is Armo》是第二個主題的變奏,《The Last Emperor(Variation 2)》中先後出現了兩個主題的變奏。
這兩個音樂主題以不同的樂器、速度、節奏、織體在影片中反復出現,貫穿了整個影片的始終《Open the Doo r》用在影片開始溥儀自殺處,以大氣的管弦樂為主。演奏主題旋律時加入了中國的琵琶和二胡《FirstCoronation》是「登基」的意思,這段音樂用在幼年溥儀登基大典時,古箏與笛子演奏的引子過後,管弦樂與中國民族樂器交織,襯映百官朝拜的壯觀景象。隆重中透著可悲與無奈的情緒《Where is Armo》,「阿嬤在哪」,音樂伴隨著溥儀的奶娘被送出宮去的一幕:小皇帝意識到最親的人被帶走了,哭喊著追尋奔跑找他的奶娘,小提琴齊奏第二個主題旋律,其中夾雜了悲傷的二胡音色,古箏、琵琶和西洋管樂的交織,渲染了影片中溥儀和奶娘的悲傷情緒。
《Rain(I Want A Divorce)》,「雨(我要離婚)」仍舊是一段管弦樂的演奏,小提琴的齊奏表現了溥儀的妃子文綉反抗的情緒,她痛恨封建皇族婚姻,不甘於做皇帝的小妾,她跑到雨中,尋求屬於她的自由。《The Baby(Was Born Dead)》嬰兒的出生本來是喜事,但溥儀的皇後婉容的孩子(是婉容和別人的私生子)剛出生就被日本人弄死了,所以這段音樂在溫馨的鋼琴聲中夾雜著大提琴的陰霾旋律,喜悅中的痛苦情緒表現的很貼切。
最後,影片在《The Last Emperoror(Theme)》的音樂聲中結束。
『叄』 求電影《末代皇帝》中所有音樂
1.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First Coronation》
2.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Open The Door》
3.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Where Is Armo?》
4.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Picking Up Brides》
5.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1》
6.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Rain (I Want A Divorce)》
7.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Baby (Was Born Death)》
8.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2》
9. 由坂本龍一演奏的《Last Emperor: Theme》
10. 由David Byrne演奏的《Main Theme Title (Last Emperor)》
11. 由David Byrne演奏的《Picking A Bride》
12. 由David Byrne演奏的《Bed》
13. 由David Byrne演奏的《Wind, Rain & Water》
14. 由David Byrne演奏的《Paper Emperor》
15. 由蘇聰演奏的《Lunch》
16. 由The Red Guard Accordion Band演奏的《Red Guard》
17. 由The Ball Orchestra of Vienna演奏的《Emperor's Waltz》
18. 由TheGirlsRedGuardDancers演奏的《Red Guard Dance》
《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在1988年,《末代皇帝》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肆』 梅艷芳資料
梅艷芳生於香港,祖籍廣西合浦,少時家境拮據,四歲半已登台演出,是二十世紀後半葉大中華地區歌壇和影壇巨星,香港演藝人協會主要創辦人及首位女會長,在華人社會和亞洲地區具有影響力。她以醇厚低沉的嗓音和華麗多變的形象著稱,引領粵港一個時代的潮流,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保持著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梅艷芳同樣獲得過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她一生致力公益慈善,被譽為「香港的女兒」。2011年10月5日,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舉行「芳華絕代-梅艷芳珠寶手錶珍藏」拍賣會。
中文名: 梅艷芳
外文名: Anita Mui,アニタ ·ムイ
別名: 何加男(乾爹何冠昌所起)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香港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10日 農歷八月廿三日
逝世日期: 2003年12月30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
職業: 歌影表演藝術家、慈善家
主要成就: 香港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女歌手
香港十大中文金曲最高榮譽金針獎
CCTV-MTV音樂盛典特殊貢獻獎
主要成就: 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
中國原創歌曲獎傑出貢獻獎
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香港電影金像獎演繹光輝永恆大獎
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樂壇稱號: 「百變天後」,「樂壇大姐大」
音樂代表作: 似水流年,似是故人來,女人花等
電影代表作: 胭脂扣,男人四十,半生緣等
個人基金: 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
她風格多變,被大眾稱為「百變天後」;她台風大膽,被外媒贊為「東方麥當娜」;她俠骨仁心,被樂壇尊為「大姐大」;她愛崗敬業,被港人譽為「香港的女兒」。 梅艷芳, 第一位在音樂界和電影界都取得巨大成就的香港女藝 梅艷芳
人, 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榮譽的香港歌手, 第一位出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職位的女性, 音樂上, 她突破傳統、大膽創新、風格多變、引領潮流, 至今保持華語女歌手全球演唱會場次最高紀錄, 三十五歲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 四十歲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致敬榮譽: ——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 ——中國原創歌曲獎(政府獎)「傑出貢獻獎」, 至今仍是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 電影上, 她獲得過大中華兩岸三地的「影後」榮譽, 在二十年(1985-2005)香港電影票房中位列女演員第三位。 去世後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繹光輝永恆大獎」, 被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評為「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 梅艷芳縱橫歌壇、影壇二十餘載,參與創立了香港演藝人協會,為演藝界培養了多位優秀歌手和演員。她曾帶病發起演藝界抗擊「非典」《1:99慈善演唱會》,在去世前一個月仍站在舞台上表演。她成立的《四海一心慈善基金會》至今運作,近二十年來為各地華人捐助大量善款。她為推進大中華演藝事業的交流合作不遺餘力,曾多次率團赴京交流,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 梅艷芳成長於貧苦的單親家庭,歷經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暖。她依靠自身的不懈奮斗,從舊時期身份卑微的「歌女」成長為新時代引領潮流的「歌後」,在功成名就後能以愛心和責任心回饋社會。她一生追尋真愛,希望擁有完整的溫馨家庭,卻在自己人生的謝幕時刻,身披婚紗嫁給了舞台。「生於舞台,逝於舞台」,正詮釋了梅艷芳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
梅艷芳,1963年10月10日出生於香港旺角,家中兩兄一姐,她排行最小。梅艷芳的父親
少年影像(20張)早逝,其母獨力供養四名子女,家境十分窘困,全家僅靠母親經營破舊的「錦霞」歌舞團維持生計。小小年紀的梅艷芳深受影響,加上本身具有音樂天分和表演慾望,四歲半便踏上舞台,與姐姐在香港荔園游樂場登台表演,從此與舞台結下不解之緣。 梅艷芳未曾正式拜師學藝,少時四處登台,打下扎實的演藝功底。對於此種表演生涯,她起初並未感到不妥,但隨著年齡漸長,梅艷芳既要表演又要兼顧學業,十分不易。而令人嚮往的校園生活也沒有給她帶來歡樂。在那個年代,像她這樣具有音樂天賦的孩子並不被人們認同,相反,她會唱歌卻遭到同學的恥笑,說她是個「歌女」,是個沒出息的孩子。她曾回憶:「以前藝人不受尊重,被人們呼為『歌女』、『戲子』。在他們眼中『歌女』是個不正經的行業,於是便阻止了同學與我來往,看著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耍,自己永遠是一個人,感覺十分孤單。」梅艷芳曾談到,為賺錢養家,她喪失了寶貴的童年,少年時出入最多的地方並非學校,而是大小歌舞廳,有時甚至在街頭獻唱。如果時光可以倒流,她坦言希望多讀書,不用一顆小小心靈便擔憂挨餓。 梅艷芳少年時期歷經坎坷,姐妹兩人表演常遭白眼和欺侮,時常忍凍挨餓。後來母親的歌舞團遭遇火災,欠了債款,梅艷芳便被迫輟學。然而坎坷的經歷同樣造就了梅艷芳俠義豪爽的性格和大氣滄桑的氣質,這段特殊的少年境遇深深影響了她日後的人生道路,並為其傳奇一生埋下伏筆。
初出茅廬
1981年,香港第一屆新秀歌唱大賽(現改名全球華人新秀歌唱大賽)拉開帷幕,梅愛芳為自己和妹妹報了名,然而最終只有梅艷芳晉級決賽,姐姐便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她身上。 出道時的清純形象
梅艷芳回憶當時的自己只想爭取個好成績,不讓姐姐失望。1982年,她以一曲《風的季節》奪得大賽冠軍,其低沉磁性的嗓音和沉穩大氣的台風給評審留下深刻印象,著名作曲家黃沾給了滿分,顧嘉輝則以藝術無滿分為由硬扣一分,媒體報道「分數勝亞軍幾條街」。就這樣,19歲的梅艷芳嶄露頭角,不久後便簽約當時唱片業巨頭華星唱片公司,推出了第一張專輯《心債》,正式踏入歌壇。 1983年,梅艷芳推出第二張唱片《赤色梅艷芳》,其中主打《赤的疑惑》一炮而紅,唱片也拿下五白金銷量。著名形象設計師劉培基為其精心打造的形象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令她丟掉了初出道時「徐小鳳第二」之名。就這樣,一代巨星冉冉升起,梅艷芳伴隨著香港流行樂壇輝煌時期的到來而越發紅火。
20世紀80年代,以粵語為主的香港本土音樂迎來黃金時期。梅艷芳在粵語歌壇的華麗盛世大紅大紫,舞台形象從早期的一反傳統到後期的高貴華麗,期間不斷創新求變,憑借精湛的歌藝、多變的裝束、誇張的濃妝和大膽的表演,引領粵港地區一個時代的潮流,開啟了華語流行樂壇「百變形象」的先河。以往的華語樂壇,歌後以周璇、鄧麗君等甜美細膩的風格為主流,梅艷芳的出現打破傳統,憑一身時尚不羈的形象和大膽前衛的表演紅遍香江。梅艷芳出現之後,歌手的表演不再限於「聽」,而從此多了「看」。她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流行時代,雖基於粵語的地域性,梅艷芳的歌曲傳唱度有所局限,卻無可掩蓋其獨辟蹊徑的卓越貢獻,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包裝時代」的先行者。 「梅艷芳是香港八十年代最紅的女歌手,也是香港重要的文化標志之一:她唱過《壞女孩》的叛逆,也唱過《似是故人來》的典雅;唱過《烈焰紅唇》的性感,也唱過《夢里共醉》的傳統。她的風格是中國與西洋的結合,彷彿香港這座城市的時代文化縮影。」 1983年,梅艷芳的音樂天賦開始得到認可,在當年的東京音樂節上獲得亞洲特別獎,成為備受矚目的樂壇新星。1984 年推出唱片《飛躍舞台》,與上張專輯相比,這張專輯少了份三十年代的哀怨而多了份八十代的時尚,鮮明的時代形象已然展現在初出茅廬的梅艷芳身上。1985 年推出唱片《似水流年》, 「壞女孩」形象打破傳統
服裝設計師劉培基把梅艷芳包裝成「男兒漢」,西裝加上墨鏡寬墊肩給人以豪邁的感覺,一舉打破了傳統女性的溫婉形象,給大眾留下極深刻的印象。主打歌《似水流年》由著名音樂家喜多郎作曲,是梅艷芳音樂生涯中最經典的粵語歌之一。 1985年推出的另一張唱片《壞女孩》則在業內外製造了異常轟動的話題,這是梅艷芳紅透香江,奠定香港樂壇一姐地位的唱片,打破了當時香港唱片的銷量記錄。《壞女孩》一曲不僅歌詞大膽,梅艷芳的表演和裝扮也時尚前衛。挑戰傳統的嘗試很快引致強烈反響,一度遭到電台的禁播。但是《壞女孩》在公眾中卻廣受歡迎,一舉拿下八白金銷量,成為香港本地銷量最高的唱片之一。可以說,《壞女孩》是第一首直接不避忌地描述女性情愛慾望的粵語流行曲,而梅艷芳任性不羈的叛逆造型和濃重的妝容,引領了當時粵港的潮流,自這一形象面世後,眾多香港女孩都追逐模仿她的發型和有型有款的衣著。梅艷芳自此開始了自己的「百變舞台」生涯,同時也拉開了華語流行樂壇的百變序幕。 1985年12月,梅艷芳在香港紅館舉行了首次個人演唱會《百變梅艷芳盡顯光華演唱會》,連開十五場,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個唱的場數記錄,聲勢之盛一時無兩。《壞女孩》之後百變系列正式登場,梅艷芳也逐漸顯露出她具有無限可塑性的氣質。如果說《壞女孩》還只是一個對情愛好奇的小女孩話,那麼1986年推出的《妖女》,則讓梅艷芳搖身一變成為感情世界的性感女郎。《壞女孩》和《妖女》是梅艷芳百變形象中的兩個經典,隨後的《似火探戈》、《烈焰紅唇》、《淑女》、《夢姬》等前衛的女性形象,正是《壞女孩》和《妖女》的變奏和延續。這些打破傳統的性感形象配合梅艷芳的表演天賦和富有磁性的嗓音,一反傳統的時代潮流就此開啟。 1986-1987年跨年,梅艷芳在香港紅館創下連開二十八場演唱會的紀錄,贏得「梅廿八」的稱號。1988年梅艷芳推出專輯《夢里共醉》,形象一改之前時尚性感造型,而是走三四十年代的復古路線。主打歌《夢里共醉》是由著名電影《末代皇帝》的主題曲填詞而成,加上梅艷芳本身具有的傳統藝人氣質,令人在女中音的娓娓道來之間,彷彿置身昔日的十里洋場。同年,梅艷芳以唯一亞洲女歌手身份受邀至韓國漢城奧運會參加「奧運前奏大匯演」。1990 年梅艷芳在香港連開三十場個人演唱會,隨之而來的「梅三十」稱號將其事業推向一個巔峰。當時的香港樂壇正值輝煌時期,資深歌手雲集,後輩新人迭出,競爭極其激烈,而梅艷芳卻穩坐香港樂壇「最受歡迎女歌星」寶座五年之久(1985-1989)。此外,她在1987-1989連續三年於同一年奪得電影最佳女主角及音樂最受歡迎女歌星獎。80年代的她獲獎無數,推出過多張白金唱片,開過多次世界巡迴演唱會,更獲得香港藝術家年獎「歌唱家獎」和香港八十年代「十大演藝紅人」,使她成為那個時代無可替代的「天皇巨星」。 八十年代的梅艷芳開創了樂壇先河,她的舞台表演聲色藝俱全,以獨特的形象和挑戰傳統的音樂重新定義了華語流行曲,創造出一種前無古人的中國女性舞台形象。她的嗓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唱來帶著獨特的霸氣;她的舞姿常是冶艷和性感的結合體,加上傳統女藝人的風情,隨時隨地迸發出攝人魅力,「百變梅艷芳」的稱呼也就此產生。 「梅艷芳的音樂里,不只是唱曲那麼簡單。她是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將自己的千愁萬緒,將自己的愛恨,很真地披露在我們眼前。她在舞台上的即興,可以看到她對音樂節拍的敏銳感以及她那份信心,她不同的舞姿可以看到她澎湃的想像力,她在舞台上付出的體力,亦都反映到她的生命力,梅艷芳就是舞台。」(音樂人倫永亮) 進入九十年代,由於從四歲半開始動盪的舞台生涯且樂壇新人輩出,梅艷芳決定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尋找自己安穩的生活。也許成長於單親家庭,她的理想是如偶像山口百惠那樣急流
生活照(20張)勇退,在事業成功之後追尋一個幸福的家庭。梅艷芳於1990年公開宣布退出競奪音樂獎項(其後所獲均為音樂致敬榮譽)。1991年初梅艷芳在推出自己的首張國語專輯《親密愛人》後決定暫別舞台,並舉行了「告別舞台演唱會」,共開30場,場場爆滿,她與歌迷在這次演唱會中都顯得難舍難離,場面非常感人。 然而三年時間匆匆而過,感情方面依然沒有著落,梅艷芳這才恍然自己離不開舞台,最終敵不過熱情的歌迷,於1994 年舉行「感激歌迷演唱會」復出歌壇。雖然如此,她仍比以前低調了許多,謝絕了一切不必要的應酬。對於音樂和舞台表演她更加重視質量,繼續尋求突破,並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慈善和栽培新人方面,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自90年代中期起,梅艷芳逐漸轉戰台灣及海外市場,推出了多張高質量國語專輯。 復出後的梅艷芳依然形象百變,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氣質由最初的放盪不羈漸漸轉為成熟高貴。不再領獎的梅艷芳更加註重唱片的質量。1994年,梅艷芳推出唱片《是這樣的》,中性帥氣的造型英氣逼人,此時的她無論是事業成就還是個人氣質,都展現出「樂壇大姐大」的風范。至此,梅艷芳過往專輯銷量累計突破一千萬張。此後,她又一連推出了《鏡花水月》、《女人花》和《床前明月光》等專輯,形象依然突破多變,歌曲風格多樣。其中《女人花》和《一生愛你千百回》等歌曲成為梅艷芳國語歌的經典代表。「中國風」歌曲《床前明月光》則是梅艷芳在新領域的一次嘗試,配合其魅力四射的獨舞演繹,充盈著濃厚的文藝氣息。1998年梅艷芳獲得香港樂壇最高榮譽「金針獎」,成為香港樂壇最年輕的終身成就獎得主。1999年初,梅艷芳受邀至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表演。 「我領會到她的意思:就是死,她也情願死在舞台上」(梅艷芳紅館絕唱音樂總監金廣誠) 進入新世紀後,梅艷芳不再活躍一線,卻更加積極致力於大中華演藝事業的
百變舞台形象(20張)交流合作以及提攜後輩。2002年為紀念加盟樂壇二十周年,梅艷芳傾力製作音樂大碟《with》,當中收錄她與十一位好友合唱的歌曲,專輯雲集香港樂壇不同時代的當紅歌星,演唱陣容空前豪華。同年舉行紀念入行的世界巡迴演唱會(極夢幻演唱會),由於當年內地解禁,梅艷芳提出在京滬兩地開唱的請求,最終只獲准上海一場,亦成為梅艷芳人生中唯一一場粵語地區以外的內地演唱會。 2003年初,外界不斷傳出梅艷芳身體欠恙的消息。出於各方考慮,梅艷芳於9月召開記者會公開承認患癌,並表示有信心戰勝病魔,希望朋友和歌迷不要擔心,同時坦言不會改變工作計劃。同年11月,身患癌症的梅艷芳帶病踏上紅館舞台,舉行了人生最後的演唱會。謝幕一刻,她身披白色婚紗把自己嫁給了深愛的舞台。從五歲登台到人生謝幕,這個女子把自己大半輩子獻給了音樂,她是真正屬於舞台的百變女王。 2003年底梅艷芳獲得兩項中國歌壇的致敬榮譽,成為第一位獲得中國國家級音樂藝術成就獎的香港歌手:中國金唱片獎「評委會藝術成就獎」和中國原創歌曲獎(政府獎)「傑出貢獻獎」。2004年初,MTV亞洲大獎和音樂風雲榜追頒梅艷芳致敬榮譽,贊揚了這位亞洲天後奉獻音樂的一生。2009年經「世界紀錄協會」評定,梅艷芳以全球個唱總計292場當選「全球華人個人演唱會最多女歌手」。
百變影後
曾有人用「霞玉芳紅」(林青霞、張曼玉、梅艷芳和鍾楚紅)來形容80年代至90年代初香港電影最具代表的女演員。事實上,梅艷芳是歌手出身,最初演戲算作副業,然而初出茅廬的一部《緣分》即讓她獲得金像獎的最佳女配角,極大鼓舞了她闖盪影壇的信心。1988年,一部《胭脂扣》轟動香港,憑藉此片梅艷芳一舉拿下了金像獎、金馬獎、金龍獎和亞太影展四料影後,確立了她在影壇的地位。當時梅艷芳在歌壇大紅大紫,有著「百變天後」的稱號,而在其熒幕旅途中,同樣延續了「百變」的特色,拍戲涉足文藝、動作、喜劇等各類角色,且都拿捏得當,以自己獨特的氣質天賦,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形象,演技倍受肯定與贊賞。 文藝片——囊括三地影後 1988年電影《胭脂扣》轟動一時,該片在當屆香港金像獎上拿到最佳影片、最
電影封面(20張)佳導演等六項大獎,至今被列為香港電影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電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東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艷芳成為「四料影後」,角色「如花」也成為留名影史的經典人物。梅艷芳自此成為第一位既是「歌後」又是「影後」的香港女藝人,並逐漸成長為歌壇和影壇的雙棲巨星。1990年電影《川島芳子》公映,川島芳子是近代中國充滿爭議的傳奇人物,角色對演技考驗極大,梅艷芳的表演神形具備,恰當地詮釋了主角的特殊身份、傳奇經歷和復雜內心,雖然較《胭脂扣》的演繹略欠深度而未能獲獎,卻同樣贏得不少好評。1991年梅艷芳憑借戰爭文藝片《何日君再來》提名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1997年出演電影《半生緣》,她在影片中把張愛玲筆下的顧曼璐演活,將其復雜的情感世界宣示人前又拿捏准確,在角色心境的刻畫上絲絲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榮膺香港金像獎。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艷芳人生的最後一部戲,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刻畫了主角平淡而又細膩的內心。此時的梅艷芳對文藝片已駕輕就熟,一舉摘得中國長春電影節的影後桂冠。 喜劇片——展現喜劇天分 電影《審死官》是梅艷芳的喜劇代表作,她與「無厘頭」搞笑之王周星馳搭戲,表演絲毫不顯遜色,其中經典對白和拿捏得當的動作神情更成為電影亮點,該片在1985-2005二十年香港電影票房中位列第七。此外,梅艷芳與周星馳的另一部喜劇片《逃學威龍III》以及同成龍的兩部喜劇動作片《奇跡》和《醉拳II》均屬電影佳作,梅艷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為電影增色不少。《醉拳II》更於2005年入選《時代》雜志「全球史上百部最佳電影」。2001年電影《鍾無艷》是梅艷芳最後一部喜劇,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將昏庸好色的齊宣王演得活靈活現,並憑此片獲得《明報周刊》演藝動力大獎的最突出女演員獎。 動作、武俠片——展現俠女本色 梅艷芳出演的動作片不在少數,加上天生的俠義性格,使得女俠一角更像是她的本色演出。從《東方三俠》中的女俠客「東東」到《新仙鶴神針》里仙風道骨的「白雲飛」,從《英雄本色III》中大情大性的「周英傑」到《赤子威龍》里正義勇敢的女警「方逸華」,梅艷芳展示了屬於女性的俠骨和勇敢,塑造了多個堅強干練的形象。著名導演杜琪峰曾這樣回憶:「梅艷芳天生有俠氣,她和楊紫瓊、張曼玉演《東方三俠》時有個「甩斗篷」的鏡頭,梅艷芳那種俠氣自然天成的感覺,就是比另外兩人濃。」 主演電影票房情況: 2005年UA院線公布近二十年香港票房數據,梅艷芳位列香港女演員第三位。
電影劇照(20張)至2008年7月,在香港地區票房TOP50中,梅艷芳出演的電影有四部: 排位 電影 年份 主演 票房
4 紅番區 1995 成龍、梅艷芳 $56,912,536
8 審死官 1992 周星馳、梅艷芳 $49,884,734
16 醉拳II 1994 成龍、梅艷芳 $40,971,484
45 奇跡 1989 成龍、梅艷芳 $34,036,029
主演電影獲獎/提名情況: 梅艷芳從影二十載,拍戲四十餘部,獲得過眾多電影獎項榮譽。2004年初,梅艷芳留名香港尖沙咀「星光大道」,並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追頒「演藝光輝永恆大獎」。2005年適逢中國電影百年華誕,梅艷芳因對電影貢獻卓著,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梅艷芳在電影中也不乏唱歌跳舞的角色演出,諸如《奇跡》、《偶然》和《愛君如夢》等電影中的歌舞表演均是電影亮點。梅艷芳也經常為電影配唱主題曲,當中更有八首提名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 梅艷芳電影獎項一覽表 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2)
《審死官》(1993)
《紅番區》(1996)
《男人四十》(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緣分》(1984)
《半生緣》(1998)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胭脂扣》同名主題曲
《雙鐲》主題曲《似是故人來》
《現代豪俠傳》主題曲《女人心》
提名 《緣分》同名主題曲
《似水流年》同名主題曲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東方三俠》主題曲《莫問一生》
《金枝玉葉2》主題曲《有心人》
台灣電影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7)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慌心假期》(2001)
《男人四十》(2002)
最佳電影歌曲 獲獎 《何日君再來》主題曲《何日》
香港金紫荊獎 最佳女主角 提名 《慌心假期》(2002)
最佳女配角 獲獎 《半生緣》(1999)
東京國際電影節 最佳女演員 提名 《何日君再來》(1991)
亞太影展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台灣金龍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胭脂扣》(1989)
中國長春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女主角 獲獎 《男人四十》(2002)
『伍』 《末代皇帝》里那首《Main Title Theme》是誰的作品
1987年,Byrne與日本音樂人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及我國作曲家蘇聰合作
『陸』 陳百強《一生不可自決》這首歌是什麼意思
這首歌是丹尼晚期歌曲,他一生追求完美,年少成名卻在最盛時跌落到哥哥張國榮之後,雖一直堅持,但無法呈現當初的輝煌,後譚張淡出,剛獨占敖頭四大天王又崛起,感慨一生得失無常無法決斷。後在二次輝煌未消時退出歌壇,留給大家完美的自己。一生自愛
《一生不可自決》是由向雪懷作詞,賴建聰作曲,香港著名歌手陳百強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收錄於陳百強1991年專輯《Love In L.A.》為香港《末代皇帝》片尾曲。
(6)電影末代皇帝主題曲啥意思擴展閱讀;
歌詞;
我沒有自命缺飢洞灑脫
悲與喜無從識別
得與失重重疊疊
因此傷心亦覺不必
誰個又會並沒欠缺
曾心愛的為何分別
和不愛的年年月月
一生不可自決
誰人又知道我的心靈熾熱
誰人又知道伏枯再說已不必
仍然願一生一世的欠缺
不想再暴露我於他人前
你會令誰人自覺生可戀
即使天天也在變
歌手資料;
陳百強(Danny Chan)1958年9月7日生於香港,籍貫廣東台山,已故流行歌手、演員。
1979年以專輯《First Love》在香港出道,同年憑借歌曲《眼淚為你流》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獎;1981年主演電影《失業生》。
1983年憑借《今宵多珍重》獲得香港十大勁歌金肢野曲獎以及AGB觀眾抽簽調查最受歡迎獎;同年他演唱的歌曲《偏偏喜歡你》入選香港十大中文金曲。1984年主演電影《聖誕快樂》。1985年推出個人專輯《深愛著你》。1986年主演電影《秋天的童話》。
1987年由陳百強作曲的《我的故事》入選香港十大中文金曲。1988、1989年連續2年獲得叱吒樂壇流行榜的「叱吒樂壇最受歡迎男歌手銅獎」。1989年憑借歌曲《一生何求》獲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以及十大勁歌金曲獎。
陳百強擅長演繹浪漫情歌,亦能自己創作歌曲。陳百強與1993年10月25日,因為逐漸性腦衰竭而去世,終年35歲。2010年1月30日,在香港電台第三十二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上,陳百強獲追頒香港樂壇榮譽大獎「金針獎」。
『柒』 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末代皇帝,的主題歌
《末代皇帝》是由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周寰、張建民執導,陳道明、蔡遠航等主演的28集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於1981年5月開始劇本創作,1984年4月,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廣播電視部批准後,同年11月24日投入拍攝,1988年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播出。
該劇講述了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
該劇於1988年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末代皇帝傳奇》的主題曲叫《說溥儀》。
《說溥儀》
歌詞:
既然在人矮檐下,何必埋怨常耐消低頭?
披一身錦綉,旦碧數萬種風流!
欠缺的,只不過是一點做人的自由!
發什麼沖冠怒,消什麼萬古愁?
只因為一場繁華舊夢做不夠!
勸君無須惱,勸君無須憂!
得罷休時要罷休昌遲知,拋卻了金玉枷鎖便是自由!
『捌』 1987年美國拍攝《末代皇帝》的片尾曲音樂是叫什麼
1987年美國拍攝的《末代皇帝》的片尾曲音樂是《main title theme》
《main title theme》是電影《末代皇帝》的配樂。負責為本片作曲的有三人:中國的蘇聰、日本的坂本龍一和英國的戴維.伯恩(David Byrne)。三人的出身和音樂風格各異,卻能夠發揮出東西方文化撞擊的同時又能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全片以大氣派的管弦樂和悠揚的主題旋律變奏音樂交錯,將溥儀一生跌宕起伏的傳奇遭遇烘托得甚為貼切。坂本龍一的作品比較接近西方交響樂的質感,不過在蘇聰以精湛的琵琶編曲加以潤色之下,十分成功的散發出中國音樂的神韻,使得坂本龍一的音樂不僅具有西方交響作曲的史詩美感,同時也細膩的流露出東方音樂獨有的韻味。
『玖』 有誰知道講溥儀的電影《末代皇帝》主題曲的名字
坂本龍一 做的曲子 就叫 the last emperor 收錄在 last emperor 的原聲帶里
『拾』 末代皇帝插曲《Where is Armo》的音樂賞析
很有才么 偏偏選這首歌 找了一下 貌似沒有專門的賞析 幫你復制一些別人的評論吧
----------------------------------
最喜歡where is armo?每次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都會覺得心情隨著旋律的起伏而起伏,隱隱中透露的感傷,前途的不可未知,想要拚命的抓住一切卻始終不能,好像每次溥儀身邊的人離他而去時都會響起這首音樂,向前飛奔又如何,命運終究給你安排成一場空,支離破碎的人生,心底不能說的痛,愈發的悲涼。
----------------------------------
我愛《末代皇帝》原聲
奧斯卡9項大獎頒給了它!日本人坂本龍一所作的主旋律很是動聽經典,還有一首<where is armo>聽得讓人心醉。很遺憾的是中國人的故事讓一個外國導演拍成電影。一幫外國作曲家詮釋了中國的故事。無奈啊!泱泱大國無人能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讓我們中國人看看外國人眼中中國是什麼派帶雀樣!不管怎麼說,電影的配樂實在是太經典了!
曾獲得第六十屆(19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塵早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九項大獎!
片行蘆尾曲經常可以在央視及其他電視節目中聽到,純音樂,超好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