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評《老井》
《老井》以其震撼人心的思想和藝術力量贏得了觀眾的喜愛,並在1987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大獎。《老井》講的是一眼井的故事,也是一個人的故事,同時又是一個關於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越文化的故事。在這塊干早貧瘠的土地上,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們世世代代為找水打井獻出了力量以致獻出了生命,世界上有哪一個民族為求得這最基本的生存條件,而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和忍受了如此漫長的苦難呢?人們被老井人這種執著的追求所打動。這不能不使我們想到「愚公移山」的古老故事。當然,這只是《老井》對中國民族精神審視的一個方面。在幾年來的文化反思之後出現的《老井》,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民族精神的「浩然正氣」的歌頌上,它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重負。在這里,生存的權利是以犧牲來換取的。旺泉這一代人也為這事業獻出了春和愛情。在對待民族文化傳統和精神的態度方面,《老井》是一部有明顯傾向性而又多少存在矛盾的作品。但影片把這一切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呈現給我們,使我們能對我們的民族有更深切的了解。
社會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的。《老井》中作者對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心態的反映也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及人物關系呈現出來的。影片正是靠對人物的不同側面的揭示來實現其主題的。三人公旺泉,是影片若力塑造的人物,他靠著自己執著的精神和學到的本領,實現了祖祖輩輩追求的理想。而同時,他又是處在這待定的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取得前輩們未能企及的成就的同時,也同樣付出了個人生活和愛情的犧牲。而這一切又都與他的性格和所處文化環境本身的特點分不開的。在爺爺的影響下,旺把白己的命運與老井村的打井事業聯系在了一起。在械鬥中他捨身跳井。學了找井的本領後,他又翻山越嶺,終於打成了井。他盡答深深地愛著巧英,而在爺爺做出的婚姻安擇面前,他仍順從了。並且這順從給子他的並不是強烈的爪抑。而是一種苦澀的憂傷。他幾乎從未採取任何決斷的行動與這一命運抗爭,而只是默默地承受著。只是在井下塌方後的那似乎是註定要離開這世界的一瞬,熾熱的愛情之火才不可遏止地進發出來。他一旦重新回到世界中來時,這熾熱的愛情之火又熄滅了,他反而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影片中那著名的三次倒尿過程的細致變化,有力地反映了他向命運,向祖先的秋序的認同過程。這種順從不能僅僅看作是旺泉性格的軟弱,而是由其生長的整個文化環境決定的,影片中E泉身背巨大石板在崎嶇的山道上艱難行進的鏡頭,是他在這種文化處境的生動寫照。在這里,對愛情的扼殺以對社會的奉獻的方式得到了認叮,巧英這個現代青年形象同樣是如此。她熱情而人膽地愛著旺泉,並不以他是否結婚為轉移。為了旺泉傾心的事業,巧英隨他跋山涉水找井位,打井,甚至差點送了性命。但她的文化氣質決定了她已不屬於老井村。影片結尾時,老井村有了水,旺泉的事業成功了,喜鳳也贏得了旺泉真誠的體貼。只有巧英一人把自己一切有形的財產和無形的熱戀都拋灑在這里,一無所得地悄然離開了這山村,作者似乎無意礎責巧英的出走,因為老井村的文化似乎並不需要她所代表的文明。然而這出走的事實本身就表現了明顯的精神上的傾向。
《老井》的主題,不僅是通過情節,人物表現出來的,而且採用了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造型手法,使紀實和表現兩者之間得到統一。
Ⅱ 神奇的80年代,黃土地上的千瘡百孔,從張藝謀主演的《老井》說起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國颳起了一股「西北風熱」
唱歌就是《黃土高坡》《信天游》《山溝溝》等。
電影就是《紅高粱》《黃土地》...
不知道這股風潮的來源何處,但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可惜西北沒有借著這股風潮有著更大的發展,到了現在也還是全國最窮的地區。
第四代電影人創作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其紀實性,《鄰居》《青春祭》《沙鷗》《野山》等等就是個中代表。
比如張藝謀主演的《老井》
西北農村古老的民俗民風被原汁原味地呈現於銀幕。
而在敘事上,兒女情長穿插於人物完成 歷史 使命這一主線上,屬於傳統的講故事模式,形式適於內容,表現力因此大大增強。
今天終於看完了《老井》,心情真的很沉重。
《老井》是八十年代中國山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農村題材電影。
以導演吳天明以及攝影張藝謀領銜的製作班底,也就是《百鳥朝鳳》的導演。
電影將一出祖祖輩輩挖井的故事以電影的方式娓娓道來。本片獲得眾多大小國內外獎項。
片中,張藝謀親自飾演男主角。 這是我看過除《兵馬俑》外張藝謀演的第二個電影。
女主角是呂麗萍, 記得最早熟識呂麗萍是因為《激情燃燒的歲月》 ,才發現呂麗萍在演《老井》時實在水靈稚嫩。
做為世界知名導演,張藝謀身上發生過太多傳奇。且不說他大齡入學,也不論其攝影專業。
單講他出演《老井》男主角一事,就令人驚嘆不已。
記得當年,導演吳天明要把鄭義剛發表的一篇小說《老井》搬上銀幕,為找到合適的男主角,不惜在全國范圍大作廣告,可惜結果卻白忙活落個一場空。
而擔當攝影的張藝謀,因形象氣質身板跟男主角貼近,所以被導演鐵定出演男主角。
為塑造好這一形象,張藝謀可謂吃盡了苦頭。
然而影片公映捷報頻傳, 東京國際電影節,張藝謀一舉奪得最佳男主角大獎 ,這對沒學過表演的張藝謀來說,無疑譜寫了一個驚天傳奇。
從此,張藝謀成了中國電影的傳奇,也成了創造傳奇的風格之路。
而所有這些傳奇的開創,我以為與他主演1986年的《老井》密不可分。
如果說,以《黃土地》為先河的第五代作品是以其電影語言獨特的震撼效果來承載其深厚的哲學文化內涵的話。
那麼, 以《老井》為代表的直面人生的現實主義影片則是以其高度真實的現實生活來呈現中國農民深厚而頑強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在這些描寫中國農民悲苦的人生,歌頌他們勤勞奮進的精神的影片中,
《老井》無疑是最傑出的代表作。
《老井》用了質朴、蒼涼的山西民歌為主旋律。
當然這也是此類電影的一大特色之一。
影片開頭,當鏡頭從井底一點點向遙遠的、似乎永無盡頭的井口上升的時候。
隨著一聲聲鐵鑽敲打聲,
一聲悲涼而高昂的管樂倏然而起,一下子就把影片那蒼涼的基調表現了出來。
首先從男主「旺泉」名字上就看得出這個地方有多麼貧瘠。
黃土高坡上的老井村世世代代打不出一口井,孫旺泉身為打井世家的後代,自然要繼承家族的命運。
他是村裡少數幾個念過書的人之一,並與高考落榜的巧英相戀。
為了與巧英結合,兩人甚至選擇私奔,但長輩的壓力以及父親的突然死亡使他不得不進了村裡的寡婦喜鳳家,做了倒插門。
孫旺泉結婚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打井上,去縣里學習歸來後。
他與巧英、旺才以及同鄉的年輕人費勁周折找到了可以打出水的井。
誰料,在井下工作期間,突然發生坍塌,將旺泉和巧英壓在了井下 ,並壓死了旺才。
不久,兩人被救出,打井工作也繼續展開。
但因資金急缺,村長向全村籌錢,巧英捐了她的所有嫁妝,獨自尋找新的生活。
老井村最終打成了第一口運用科學的方法定位的井。
村裡立了一個石碑,以紀念為打井做出貢獻的人們。
黃土地上的老井村,遍地的土地卻無井可用。
那裡世世代代的貧困的生活,不能自己決定的感情,還有因打井而支離破碎的家庭,如同那裡鋪滿了井坑的土地一樣千瘡百孔。
可即使是這樣,也無法打退老井人的精神。
人與自然地抗爭總要有個結果,人更不能拜倒在自然腳下。
人定勝天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 人類一定要有頑強的信念,不屈的精神 ,才會有朝一日遠離那千瘡百孔的歲月。
本片同時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堅強不屈的精神。
《老井》的主題線主要體現在對孫旺泉、趙巧英、喜鳳三者關系的處理上。
在這動人的愛情糾葛中,旺泉的婚姻選擇實際上是 社會 性而非 情感 化的選擇。
他被迫割斷了與趙巧英的戀愛關系,除了他爺爺的阻止之外,還有與旺泉內心那同整個民族世代相傳的悲劇性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感聯系在一起的更復雜的因素。
因而,他的這種獻身有了深一層的文化內涵,而不僅僅是 情感 上的糾纏。
這種文化的重負在旺泉從山裡背石板出來的長焦處理的鏡頭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旺泉和背後那層巒疊嶂的太行山,被導演處理在一個二度平面上。
旺才這個角色也是非常惹人同情的,觀眾對他的觀點是在時刻變化的,可以說他是電影中形象非常豐富的一個人物。
開始的時候從他的視線盯住巧英的內衣這個動作,給人的感覺是這小子是個色鬼,後來他的表現更證明了這一點。
比如慫恿盲人戲子唱黃色小曲兒,偷女人的內衣穿在衣服裡面,到這里看得出來他是一個讓人生厭的一個角色。
如果說井下的一番話讓我們對他產生理解的話,那麼他的死亡則讓人對他更加同情了 。
尤其是母親在他的棺材裡放他的物品的時候,場面讓人心酸,買來的大學校徽,有漂亮女人的畫報,別在胸前的兩支鋼筆...
他渴望受教育,渴望愛情,渴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這一切他都沒有得到。
甚至在他的葬禮上,還有人來調查他生前所做的根本稱不上是錯誤的一件事 ,不能不讓人為之傷心,感慨。
他受過很高的教育,卻無力主宰自己的幸福,可見中國農村的傳統倫理道德在他身上打下了多麼深的烙印。
我一直不認為張藝謀的演技有多好,可是這個角色選他真是太對了。
他的表情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滄桑,與這個角色非常的適合,而且他因為演技的生澀所產生的那種木訥感正是這個角色所需要的。
在《老井》這部集中表現中國農村相對落後的生存現實和思想狀況的電影里, 巧英可以說代表了一種文明崛起的力量 。
比如她買回的電視機、在旺泉受傷之後她送來的葯...
身為舊時代的女性,卻受過很好的教育,這就讓她同周圍的女性中獨立出來。
她開朗大度,雖然表面上氣恨旺泉的婚姻,可是心裡非常的理解旺泉,原意和他一起去打井。
正像後來他們被困井下她自己所說的,「我都是為了你...」
她對於旺泉的愛是鮮明而熾烈的,毫無保留的。
在井下的那一夜,她超脫了禮俗的界限,和最心愛的人結合在了一切, 最後她遠走他鄉,把一切都給了他,只帶走了那份曾經美好的記憶 。
(真的好羨慕老謀子)
影片中一個細微的細節說明了兩人曖昧的一切:
勞動歸來的旺泉朝巧英要了一碗水, 正在他要喝的時候,巧英故意把幾粒稻草抖進了水裡 。
旺泉看了一眼,然後吹著氣,把著邊兒繼續喝。
巧英此舉已將她的愛慕之心展露出來,旺泉捧著水碗勢必大口灌下,但倘若碗中有物,他只能小心翼翼、慢慢下咽, 這也就能讓兩人多一些共處的時間 。
雖然兩人不發一語,可這一細膩的動作卻頗為溫柔。
看到這里我都替老謀子著急。
她和旺泉的婚姻絕不僅僅是像她媽說的那樣找個壯勞力隨便過那麼簡單。
從她在影片開頭對於旺泉的凝視就可以看出,她嫁給他,是因為愛他。
正是因為愛他,所以在明明應該強勢的婚姻里顯得那樣卑微 。
當媽媽和丈夫因為倒尿盆而爭吵的時候,她哄著他說,以後我倒還不行嗎?
看戲的時候注意到丈夫的眼神停留在巧英身上,她從不過問一句, 她只是盡著自己做妻子的責任,熱湯熱飯地端上來,溫暖著他那顆不甘不願的心 。
當旺泉的打井事業受到大家的質疑,她第一個把東西捐出來,從來未曾在人前講話的她,瑟縮著,站在人前讓別人支持自己的丈夫,她的字字句句,都打在了旺泉的心裡。
《老井》是一部在鏡頭上十分有特色的作品。《老井》中對於鏡頭的利用我不敢說絕對,至少讓吳天明導演在《百鳥朝鳳》中取得較大成功。
片中運用自如的推、拉、搖鏡頭和嫻熟的蒙太奇手法是本片鏡頭感十足,畫面與畫面之間銜接自如、連貫 。
不僅通過故事情節推動影片的發展, 大量的細膩而生動的鏡頭語言更加推動了影片中感情線的發展 ,使觀影人投入到影片的故事情節中。
所以《老井》中最大的特色便是鏡頭的運用。
《秋菊打官司》中極少出現特寫,鏡頭多用全境及遠景表現。
而本片一開頭,便是對於釘子的特寫與強調,除了釘子以外的背景都是模糊的。
影片開頭表現的是人在井下鑿井的一段畫面,特寫與近景緊密的交替著,畫面也在人的身體與鑿井的釘子之間不停地轉換著。
當畫面轉到人身體的部分時,鏡頭下人皮膚上的汗珠都清晰可見。
影片中最具特色的幾處鏡頭,包括巧英與旺泉之間的對望,拍的是真的好。
第一次,巧英挑著水與旺泉走在山上,在巧英坐下擦汗時, 畫面中展現出了旺泉臉部的大特寫 。
緊接著,鏡頭一切,出現了巧英臉部的大特寫 。
這樣,兩個對對方心生愛意、眉目傳情的農村青年的形象就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兩人的第一次對望,導演通過鏡頭語言充分說明了兩人的人物關心以及心裡 情感 的波動。
第二次的對望,導演則採用了景中景來表現。在旺泉與喜鳳的婚禮上, 推著自行車的巧英隔著人群望向正欲照結婚照的旺泉,旺泉也望向了她 。
這組鏡頭中,導演沒有特意的去表現兩個人的對望,而是花了大篇幅的鏡頭停留在站在人群中的巧英身上。
巧英在人群中的靜止,不但沒有沖淡她在鏡頭中的形象,反而使她在畫面中尤為突出,始終沒有脫離觀眾的視線。
此時的巧英臉上是失望與憤恨。
她一方面怨恨旺泉的薄情寡義,憤怒他為什麼要接受上一輩給他的命運;
另一方面,她又對喜鳳產生了敵意。
而對於旺泉,導演也用了中景的景別表現,旺泉的的臉上更多的是一種無奈與抱歉。
他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命運,他自認為是一個男子漢,卻不得不去倒插門。
另外, 他對喜鳳也是沒有感情的,他希望娶得人是巧英,卻迫於家庭的壓力只能接受喜鳳 。
在鏡頭轉向旺泉時,畫面中同時還包括了喜鳳和喜鳳的媽,這也暗示了三個女人的矛盾沖突。
在另一次的對望中,也就是旺泉婚後與巧英的初次相遇,則採用了中景與近景的搭配。
影片中,導演多次採用搖鏡頭和特寫相配合。
人群聚集的畫面,攝影機慢慢對人群進行掃視,並通過臉部特寫更加生動與真實的展現了村裡人的生活狀態與特點。
巧英遞水給旺泉,鏡頭中的巧英依舊是埋怨的,她怨恨這段感情,她愛旺泉,但他已經是有婦之夫了。
而旺泉的臉上更多的則是無奈。
除了旺泉與巧英外,旺泉與喜鳳之間的交流也是十分有特點的。
如兩人結婚的第一夜,新婚夫婦居然是蓋著各自的被子。
通過對兩人臉部的特寫,可以看出他們是各懷心事的。
再比如喜鳳終於忍不住哭出聲時,鏡頭停留在喜鳳的臉上,特寫與近景的結合,清晰地淚滴。
這一系列畫面都充分展示出了喜鳳所承受的壓力,以及她內心的痛苦,都在這一瞬間迸發出來。
《老井》中的自然意象仍是那塊千年不變的土地。
無論是山、石、井,甚至於水,都與「土地」緊密相關。
頗為引人注目的是,那口亮晃晃扎眼的井帶著其隱含與豐收相結合的水的意象,被靜靜地框在銀幕正中。
人們透過那既像「皓月」又似「磨盤」的井口,似乎更能感受到遠古的 歷史 ,感受到它所象徵著的 社會 意蘊。
而不是像《人生》中的那樣,「土地」僅僅是戲劇性地起著敘事的作用。
但彼時農民的愚昧、貧窮和落後,已盡顯無疑。
當1983年第一口機械深井挖成,才結束了老井村無水的艱難 歷史 。
不過那些像旺泉那樣極具獻身精神的農村青年,仍舊不能被後人遺忘。
電影雖然拍在貧瘠的黃土地上,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說仍貫徹在後人身上。
紅和綠可以作為性別的標志,比如女子的紅頭巾和男子的解放帽。
特別是對紅色、黑色的強調,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影片中所有男性角色的服裝都以藍綠黑為主。
而旺泉卻常常穿著大紅色的翻領運動衫,突出了他作為影片中打井的積極力量的存在。
而旺財死後一個大娘默默在井邊把長長的繩子上面系滿了紅色的布條,紅色又承載了中華文化中辟邪,神靈保佑的含義。
還有旺泉爹被炸死後橫放在家中的那口佔了畫面一半多的漆得血紅的棺材,使人聯想到老井村世世代代為打井所付出的血的代價。
不知是真有此風俗還是導演的風格化處理,但給人的視覺沖擊則是毋庸置疑的。
而老井村女人們穿著的那些原色般的色彩, 更襯出了「燦爛」的色調與悲劇內容的反差對比,既符合生活的真實,又富有哲理意味 。
又如,巧英出院後,來看旺泉。
旺泉蹲在井邊木木地吸著煙,巧英默默地注視著他。
在那茫茫的雪野上,巧英穿著一件鮮紅的羽絨服,而旺泉則著一身黑衣,像一塊沉重的石頭,牢牢地矗立在白雪覆蓋的井場。
據說吳天明導演拍攝前曾熱淚滾滾
電影原型的山西左權縣石玉峧是一個有名的缺水村,當時有半個村子的人跟著導演和編劇,年輕的村支書懇求吳天明:
因此,拍出《老井》這樣一部振奮民族精神的電影成為導演 歷史 責任感的抒發。
這分 情感 不僅激勵著當時正值壯年滿腔熱血的導演,也打動了所有摯愛這片土地這個民族的觀眾。
我們的眼裡為什麼含著淚水,因為我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千古流芳的井,背後曾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Ⅲ 從畫面和聲音入手,分析影視作品
熱愛電影的人們曾經說會說去掉聲音的電影是無聲電影是一種藝術,但今天的我們要說沒有畫面的電影也同樣是藝術的,那是來自聲音的藝術!電影藝術語言的發展,隨著電影技術與藝術手段、方式以及電影傳播手段、方式的不斷豐富而豐富。在卓別林的時代里電影是無聲的,穿插在幕間的字幕是那時唯一的語言;錄音技術的發明,導致了有聲電影的出現。有聲電影的成功,讓無聲片時代的字幕被演員的對話或獨白代替;讓樂隊現場伴奏(伴唱)被精心製作的音樂代替;甚至出現了人的腳步、呻吟,動物的叫聲,以及風聲、水聲、雷聲等音響效果。 如今電影中的聲音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已經有著和畫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時甚至還會超過畫面的重要性成為影視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電影聲、畫之關系,越來越出現變化無窮的境界,新的聲畫語言組合方式也因而不斷被電影藝術家們推出。影視藝術作品中聲音和畫面的關系主要有三種。影視藝術作品製作時賦予畫面與聲音的關系大致也分三種:1聲畫同步。2聲畫對位。3聲畫分立。 曾經在一段很長的時間里,畫面與聲音基本處於同步狀態,畫面要表達的主題、基調正是聲音表達的主題、基調;聲音所展現的情緒、情調也與畫面要展示的情緒、情調如出一轍。聲畫同步的處理手段是影視藝術作品中最常用的處理手段之一。聲音在其中產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種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較強的影視藝術作品中它可以強化藝術效果,幫助畫面來共同烘托、渲染主題。如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飾演的老師給小春上最後一刻的片斷和影片最後的車站相遇片斷。其中在最後一課片斷中,衣著整潔的老師坐在琴旁為小春伴奏,兩個人沉浸在樂曲中。配合著音樂,觀眾看到了兩人即將分離的不舍、老師對小春的愛和小春在音樂道路上的潛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後車站相遇的片斷中,小春因為領悟到父愛的珍貴在火車站大廳里激動的拉響了小提琴。帶有感恩色彩的琴聲配合小春帶著淚水的臉以及中人激動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紀錄片中,聲畫同步可以體現真實感。這樣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過的《最後的蒸汽機火車》。本片講述的是當地最後一列蒸汽機火車即將退役時最後一天的紀錄。用膠片拍出的畫面帶著與眾不同的溫暖的褐色調子,頗具老照片的情調。進站時火車周圍包裹的濃濃的白色水蒸氣和蒸汽機火車特有的轟鳴聲讓觀眾被感真實。 電影聲畫藝術語言中,同樣也出現了聲畫不同步的方式,這種不同步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聲畫分立;二是聲畫對位。聲畫分立,就是影片的聲音與畫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邏輯展開,聲音與畫面的關系是各自獨立、互相補充,若即若離。在聲畫分立之時,聲音一般不會來自畫面之中,而以畫外形式出現,但在總體情感、情緒上,又有一種相互映照的關系。而聲畫對位,意味著聲音與畫面在情感、內涵、情緒、情調、氛圍、節奏恰好是錯位、對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正是由於聲音與畫面的差異、對立、錯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種對比和對照,從而用一種反差的方式更強有力地表達出正面的意義、價值。 聲畫分立的例子有:陳凱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擦拭樂譜片斷。擦拭樂譜片斷中的畫面是小春一邊擦樂譜一邊在心中想著譜子上的音樂。同時一段激動人心的小提琴曲響起,這音樂像是從小春的心裡和粘滿灰塵的譜子里流淌出來的。這段畫面和配合它的音樂告訴觀眾小春領悟了老師這種教學方法的用意,並且在音樂方面得到了提高;又如我國影片《人到中年》里,女主人公陸文婷在昏迷中,似乎感覺自己正在一個無限的荒漠上艱難攀行,畫面上陸文婷在荒漠上攀行,這時作曲家從畫外插入了一段"無字歌",這段音樂情感哀怨、憂傷,同時又有掙扎奮斗的情緒在其中。聲畫對位的例子有:如某影片中背景是十分優美的音樂畫面卻是法西斯在殘暴的殺人。還有影片《老井》中,那個女瞎子凄凄慘慘的演唱與周圍圍觀人們的鬨笑形成巨大反差,為影片增色不少。 在製作影視藝術作品是會用到很多不同的剪接手法,它們是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建立畫面與聲音關系的途徑。其中畫面的剪接可以通過聲音的過渡輔助完成,聲音和畫面剪接的相互呼應、相互協調可以推動故事的發展,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如《勇敢的心》中主人公得知自己的妻子被貴族害死回去報仇。他殺死第一個士兵時影片用了一連串的風格化蒙太奇,把一些微小的細節聲音放大來表現主人公的仇恨、動作的干凈利索。在影片的尾聲主人公被處死時他大喊"freedom"。他的喊聲也進行了風格化處理,是整個場景更具震撼力。還是這部影片主人公被處死的場景,圍觀行刑的人們因為目睹殘忍場面而發出的聲音幫助用錯覺蒙太奇處理過的畫面產生更逼真的效果。總之,聲音表現力的運用給電影蒙太奇展開了廣闊的天地。在聲音與畫面、聲音與聲音的組合上,有著豐富的待發掘的藝術表現潛力。電影有了聲音,電影語言就從單純的視覺語言發展為遠為豐富的視聽語言。 補充: 聲音的運用豐富並擴大了電影的時空。就視覺而言,觀眾只能看到銀幕上出現的空間,而就聽覺來說,觀眾完全可以聽到不出現聲源的聲音。這樣,就使得電影藝術作品中的場景、氣氛得到無盡延伸。我認為聲音在影視作品中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揭示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屬於電影聲音范疇中的電影音樂所具有的揭示影片主題思想、奠定影片風格、創造意境的功能。歡樂、喜悅的畫面,便伴以歡樂、喜悅的旋律;悲傷、憂郁的畫面,便伴以悲傷、憂郁的樂曲。影片《辛得勒的名單》反復出現的憂傷的曲調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恐怖氣氛,以及主人公竭盡自己所能去救助猶太人但卻阻止不了每天都有猶太人被殘忍的殺害的事實。影片《那年夏天寧靜的海》中從頭到尾都有一個優美平靜的曲子作為鋪墊。通過這種音樂我們能感受到影片中兩位聾啞主人公無聲的、浪漫的愛情,對沖浪運動充滿韌性的執著追求;同樣我們也能感受到從音樂中吹來的席席海風,以及海水咸鹹的味道。黃貽鈞為影片《小城之春》所寫的音樂,風格和語言與影片結合得很貼切,還運用畫內音樂的辦法,演唱了民歌。有一種純正的中國風格。 2.抒情功能、推動劇情發展。音樂的抒情是音樂最具感染力的功能。在影視中的音樂更充分的展現了這一功能,並且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我們經常能看到影視作品中的親人、戀人、朋友久別重逢時響起的一段段煽情音樂。這時的音樂不但展現了抒情功能還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 3.塑造人物形象。影視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但通過演員的外形、形體語言、台詞等來塑造,在人物聲音方麵塑造形象也時非常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在中國的武俠、神話作品中,聲音是非常重要的塑造人物的手段。豬八戒的聲音象是從鼻子里哼出來的;悟空說話快;醜陋的妖魔鬼怪說話的聲音十分刺耳;佛祖的聲音永遠是洪亮的,武俠片中鶴發童顏的大俠多半也是這樣的。 4.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激發觀眾的聯想。懸疑片中經常用恐怖的音效來吸引觀眾的注意,激發他們的想像。 總之,影視藝術作品中的聲音已經不僅僅是代替字幕、代替現場樂隊的作用,聲音幾經成為影視藝術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視作品中的聲音同樣帶給我們藝術的享受。
Ⅳ 電影表現手法
1、寫實主義手法
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風格平實,作者將自己的意圖隱藏於作品之中。電影拍攝上攝影機運用相對保守,長鏡頭是常用手法。
2、麥格芬手法
它表示某人或物並不存在,但它卻是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是希區柯克最常用的一種電影表現手法。比如《房客》中的復仇者、《蝴蝶夢》中的麗貝卡、《迷魂記》中的瑪德琳。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屬於蒙太奇的一種剪輯方法,是把同一時間,在不同空間發生的兩種動作交叉剪接,構成緊張的氣氛和強烈的節奏感,造成驚險的戲劇效果。作用是引起懸念,製造緊張氣氛,加強矛盾沖突的尖銳性。.
(4)電影老井長鏡頭分析擴展閱讀:
不同時空的例子
格里菲斯的《黨同伐異》把四個不同世紀,不同區域發生的事,放在一部影片中分別敘述,中間用一個母親搖籃的鏡頭連接,表明一個共同的主題,任何時代都有排斥異已的事情。
影片《沉默的人》的尾部,有四條線同時在不同地區展開:劇場正在演出,克格勃追蹤,男主角跑,男主角的前妻設法援救他,四條線索齊頭並進,共同說明追撲男主角這一情節。
同時同地的例子很多,影片《三十九級台階》敵人在一座大鍾內放了一顆定時炸彈,差一分鍾就要爆炸。必須設法使大鍾的秒針停下來才能除出炸彈,在這緊急時刻,義大利籍的地質學家機智地跳上大鍾,用身體控制住秒針的走動。
與此同時,警察包圍了鍾樓內的敵人,鍾樓下面還有不少圍觀的群眾,這三組鏡頭圍繞著排除定時炸彈這一情節在同時同地穿插進行,把情緒推向高潮。
如影片《南征北戰》中,導演用平行蒙太奇表現敵我雙方搶占摩天嶺的場面,造成了緊張的節奏扣人心弦。
Ⅳ 電影表現手法有哪些
電影景物描寫
劇作中對人物生活環境的風景和各種物象的描寫。表現人物活動的時間狀態和空間特色,是創造典型環境的重要條件,是銀幕造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景物描寫,可用於轉換時空。通過描寫人物對景物的感受和反映,可以借景抒情,表現和點染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緒色彩,有助於形成影片的風格特色。景物描寫要從生活出發,符合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規定情境,有特定時代的和濃郁的生活氣氛。
【《十三衩》中狼煙遍地】
電影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是對表現對象的細微部分進行細膩描寫,是作品形象描繪的最小單位,但對其只有意義性要求而無統一的量的規定性。電影劇作中的人物性格塑造、事件發展、典型環境、主題思想都是通過許多有機聯系的細節描寫來實現的。細節可以擔負一切劇作功能。電影中所有表現元素都可以通過精心構思成為細節,如聲音細節、人物細節、景物細節、物件細節、色彩細節等。生活細節成為藝術細節,必須經過加工和提煉,成為有一定意義的細節。電影細節描寫要有獨創性、可視聽性和真實可信性。
電影白描方法
白描原本是中國繪畫的一種技法,即用墨線勾描人物和各種景象特徵,突出其神韻,不著顏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簡潔的特徵表露喚起讀者聯想,得以豐富形象。這種手法借用於電影劇本創作,指電影劇本寫作不可能對對象做長篇的詳盡描繪,運用白描手法,可以簡潔鮮明地突出所表現形象的特徵以形傳神。
【《塔洛》人物白描】
電影象徵手法
電影編劇通過一定劇作形象的描寫,寄寓超越具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等抽象內涵的一種藝術手法。從影象構成角度看,那些屬於影片整體構思的或始終屬於劇情本身的藝術元素,還寓意著更深廣的涵意(如概念、思想、感情、精神等),這就是電影的形象象徵。電影的影象象徵分為寫實性象徵和符號象徵兩大類。
Ⅵ 介紹一些80年代的國產喜劇老電影,越全越好。
1.1980《廬山戀》
1980《廬山戀》 豆瓣評分:7.5
中國第一部吻戲,是「文革」後國內首部體現愛情主題的電影,女主角張瑜片中的服裝換了43套,遠遠超越《花樣年華》里張曼玉的23套旗袍;當年的新人張瑜也憑這部電影成為上世紀八十年代觀眾心中的「夢中情人」,並中選第一屆金雞獎和同年百花獎的「雙料影後」。如今在廬山上,有一座非常聞名的廬山戀電影院,每天從早到晚只放映《廬山戀》一部影片。看《廬山戀》已成為廬山的一個固定旅行項目。
2.1981《三個和尚》
1981《三個和尚》 豆瓣評分: 8.6
這部影片是依據中國民間諺語改編而成,是70後的寶貴幼年回想。憑借著高明的藝術水準,這部電影在國內外取得多項大獎,包含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第四屆丹麥世界兒童和青年電影節銀質獎1982年第三十二屆德國柏林世界電影節銀熊獎。
3.1982《茶館》
1982《茶館》 豆瓣評分: 9.2
這是一部由原著改編而來的威望電影。影片中「北京人藝」絢爛群星的扮演非常超卓,影片充分發揮電影藝術手法的優勢,影片根本保留了原舞台表演的魅力和民族化的風格,將電影化的處理與原作風格有機交融,使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愈加傑出。該片獲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異影片獎特別獎。
4.1982《少林寺》
1982《少林寺》 豆瓣評分: 7.9
由張鑫炎執導,李連傑主演。是一部在武打電影史上具有劃年代含義的作品,影片一反舊式武打片中那種純扮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做作,經過李連傑和他的一班功夫隊員們樸素真實的功夫讓觀眾真正賞識到了中國功夫。《少林寺》的顫動,使光頭和尚覺遠的形象成為一個年代的印記。
5.1983《城南舊事》
1983《城南舊事》 豆瓣評分: 8.7
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書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經過孩子的目光審視近代中國的變遷,對文革之後的中國電影來說彌足珍貴。
6.1985《黃土地》
1985《黃土地》 豆瓣評分: 7.9
根據珂蘭《深谷回聲》改編。本片可以說是陳凱歌作為第五代導演的開山之作,張藝謀擔任攝影,這也是當今國內最頂尖的兩位大導演在25年前的初次協作。賈樟柯曾說自己當年在街頭散步,溜進一個錄像廳,在放黃土地,其時就被震懾了,從此立志拍電影。
7.1986《芙蓉鎮》
1986《芙蓉鎮》 豆瓣評分: 8.8
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6年,聞名導演謝晉執導,劉曉慶、姜文主演;這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屢次政治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影片經過芙蓉鎮上的女攤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書田等人在「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運動中的遭遇,對我國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近20年的前史做了嚴厲的回憶和深入的反思。
8.1987《紅高粱》
1987《紅高粱》 豆瓣評分: 8.1
張藝謀導演,鞏俐姜文主演的電影《紅高粱》以濃烈的色彩、豪放的風格而為人所稱道。影片塑造了「我奶奶」、「我爺爺」、羅漢大叔等一批中國普通老百姓群像,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9.1987《老井》
1987《老井》 豆瓣評分: 7.7
一部富有深刻哲理性的影片,它以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了當代農村青年的獻身精神,並由此歌頌了中華民族的頑強毅力。在上映後引起較大反響。呂麗萍、張藝謀主演,獲得過第11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演員獎,1987年美國第7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第11屆沙爾索國際電影節一等獎。
10.1987《末代皇帝》
1987《末代皇帝》 豆瓣評分: 8.6
這是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的一部傳記電影。盡管這不是一部國產電影,但是它的選題與時代背景都是與中國密不可分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那個時代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傳統社會縮影。影片詮釋了溥儀一個作為皇帝的人的故事,並沒有洋洋灑灑的去講溥儀的故事與中國的歷史,而是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榮獲了第六十屆(198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拓展資料: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國務院法制辦於2018年2月2日—22日就《電影行政處罰裁量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Ⅶ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拉片分析作業
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拉片分析作業
一、開場:
大遠景,一輛越野車進入山中;鏡頭切換至車內前窗,前景為遠景,一輛老解放車迎面開來,兒子(第一人稱 )自述中,鏡頭中車在向前開,由全景鏡頭切換成兒子(第一人稱)的側臉。第一人稱自述是關於交代父親去世的狀況,並說明了父親在生前的工作,交代為什麼回來,是因為不放心母親。鏡頭切換到越野車迎面開來,並開向村莊,車到達村莊,兒子(第一人稱)家門口,下車後,與司機師傅表達感謝,並轉身進入院中。
二、開端:
中近景,在院子中,開門進家中,尋找母親並喊:媽!此時,村長和夏大叔進屋,三人進裡屋,都坐下,村長說明父親的事情,三人的位置成直角形關系,中近景拍攝。村長在說明事情,鏡頭切換,拍攝到兒子(第一人稱)特寫,展現出對村長所說的事情的表情。鏡頭返回上一鏡頭,村長、夏大叔一人幾句,切換兒子(第一人稱),轉換三次。最後,談幾句說到母親去向,趕去尋找。鏡頭轉換至破舊小學,母親在小學教室門外的石頭上發呆,兒子(第一人稱)趕來,喊媽,扶母親起來,轉身成肩並肩關系。母親痛哭,鏡頭切換,村長和其他人隨後走來。回家,進屋,扶母親上炕,母親要織布機,兒子與母親產生小爭執,最後還是在雜物中取出,並拿到夏大叔家裡修理。切換鏡頭,母親在家中織布,兒子不情願。母親織布,鏡頭特寫拍攝母親織布。晚飯時間,談起是抬回父親還是用車拉父親回來,鏡頭拍攝的人物是面對面關系。隨後,切換成母親在門關著的房間里織布,透明的玻璃門後的母親留下一個上半身。在淡淡的輕微的光線下,顯得格外孤獨。也許是因為父親的逝世,非得用自己的體力勞動來為父親織塊遮蓋布,以表達思念之情和多年的夫妻之情。這一鏡頭,表現弱小而卻有力量的母親。兒子(第一人稱)打開對面的屋門,呈現中景,不情願不放心的看一眼母親的背影,又轉過側身關門,再次轉過身去,背對鏡頭,進屋,坐在床上。對面的屋裡,織布機在響著,這一邊的屋子裡,父親的小學教科書,還放在書桌上,有幾本是合上的,有兩本是打開的,還有一支沒有蓋上的筆,或許是父親的教案工作還沒有完成。鏡頭向上移動,書桌上的櫃子里有一台老式的收音機,櫃子上是舊鬧鍾、兩瓶墨水,還有幾本舊書,過去的父母的結婚時的照片,現代化城市、山村的海報。兒子拿下父母的那張結婚時的照片,並轉身看看對面屋裡的母親的背影。又看看照片,自述起父母戀愛時的故事。
三、發展:
由兒子(第一人稱)的自述,畫面跳接到當年的場景、大遠景,一掛馬車慢慢駛入鏡頭。切換近景,形成分割的畫面,左邊牛群在牛圈中,右邊羊群在向前奔跑。一掛馬車從一些村姑面前經過,村姑們面帶笑容。母親的特寫,母親笑的很美。父親和其他人下馬車,向村長和村民介紹父親,是教書的先生, 姓駱,叫駱長生。母親特寫鏡頭,好奇的張望著。父親在人群中和人群一起向前走著,時不時地看向何處,母親跑向遠處,面帶笑容。大遠景切換,打開門,特寫。和家人說話,面帶微笑。坐在炕上邊換衣服,邊和家人說話,原來是換新衣服。兒子(第一人稱)自述此家人是姥姥,介紹姥姥。母親穿著新衣服織紅布。特寫鏡頭,而此時,織紅布與開端的織遮蓋布形成顯明的對比,都是與父親有關,一喜一哀的表現。兒子(第一人稱)自述說明了織紅布是要給學校蓋得教室的樑上用的。母親去挑水,兒子(第一人稱)自述,井水分為前井和後井,前井是老井,後井是後來新打的井。父親來後,母親為了能見到父親常去前井打水,就算是繞遠路,又何妨。母親邊打水邊看向學校。打好後,變走邊看向學校里的父親;父親在和村民一起蓋教室。凡是在蓋房子的人,村子裡的每家每戶的婦女都會做公飯,讓蓋房子的人吃飽飯。母親回家做飯,近景鏡頭拍攝母親做飯,母親每次都會凈挑好吃的做。希望父親能吃上她親手做的飯。母親去學校送飯,放下後,只能遠遠地看著,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村裡的女人是不能靠近的。母親期望父親能吃到她做的飯菜,焦急的張望著。特寫鏡頭。村姑們互相調侃著,都送的什麼飯?工人和父親吃完飯,將一些碗筷放在原來的位置。村姑們收拾碗筷,母親依依不捨的望向父親的方向。後與眾村姑一起在前井洗碗筷,中近景拍攝。母親回去後,拿上她織好的紅布,親自向學校送去,只為看一眼父親。一個村裡的男人跑過來,說了幾句,要拿過紅布,而母親只顧著望向父親的方向,不情願地遞過紅布。打聽到父親怎麼吃飯,後來就把自己做的飯放到頭一個,放下飯,又要遠遠的望著。接連兩次。學校蓋好,父親教孩子們念書。村裡人,在教室門口望著聽著,母親也跑去張望著聽著,躲在柵欄之後,邊走邊望邊聽。母親說父親的教念書的聲音是世界上最好聽的,就算是不識字、聽不懂。後來,母親天天去聽,一聽就是四十多年。每次學校放學後,母親都會去,因為她知道父親會送路遠的學生回家。母親會在遠處等著,邂逅父親。大遠景,父親和學生們從遠處唱著歌向前走來,母親,中近景,慌張地躲在小樹林後面,邊挎著竹籃邊跑著邊望向父親,父親和學生們向前走著,鏡頭從他們的側面拍攝,父親也時不時望向母親,又望向孩子們,並向樹林走去。又有一次,母親在樹林中坐著等待著什麼,又似乎很累很焦急。看到遠處的父親,悄悄來到麥地從後面跟著,來到草坪地,默默跟在身後。大遠景山間小路、草坪、遠山,母親在小路上走著。走向山邊坐下,又站起來跑向父親和學生們;兩人相望,高興之時,丟下了竹籃,父親叫住她,她回頭,走向父親,接過竹籃,羞澀的微笑,轉身跑去。父親向學生打問她是誰。鏡頭拍向教室,母親來挑水,故意路過。父親看到母親後,也前來挑水,母親看到父親要過來,故意倒掉挑滿的水。一個村民看到父親要去挑水,就要幫忙,可是他怎麼能知道父親的心思呢?父親沒辦法,只好任這位村民接過兩個桶子和扁擔,讓他去挑水。母親挑好水,村民也正好上來,並問了一句話,母親沒有回答,因為不願意搭理這位村民,父親在後面趕來,母親對他說,明天該到她家吃公飯了。父親說知道了。一會左轉身一會又右轉身,望向母親。第二天,母親天不亮就起來了,劈柴、做飯。等待著父親的到來。父親來到母親家中,面帶微笑,母親扶著門框站在門口,父親說這是他見過的最美的一幅畫面,很美。父親進屋,姥姥是盲人,摸摸父親,並讓父親坐在炕上,父親吃飯時,母親一邊洗碗一邊偷偷看向父親。姥姥向父親噓寒問暖,聽到姥姥問到父親,有沒有提過親有沒有結婚,父親的回答,讓母親有了一種希望,很高興的前來收拾碗筷,並問父親認識她家的碗嗎?父親說的含含糊糊,母親就回答了,給送過什麼飯,而父親那個時候並沒有吃到母親做的飯,母親很失望,但是,母親的蘑菇蒸餃,是適合父親的喜好的,母親知道這點,就說了,後晌包蘑菇蒸餃,讓父親還過來吃飯。到了後晌,母親還是要包餃子,切蘑菇。可是姥姥說他們不可能成,但是母親任然堅持要做。母親去挑水,看到有人要讓父親回縣城,父親一直在拒絕著,躲進了教室。母親將挑好的水倒進家裡的水缸里。看看鍋中的蒸餃是否蒸好。然後焦急的坐在裡屋的炕上,姥姥不願理她。母親在門口張望,又進屋剝起了蒜。邊剝蒜邊等待,父親來了,她很高興,父親招手讓她出來,而父親說要回去了,不能留下來吃飯了,並且送了母親一個發卡。父親沒有吃上餃子,還是走了。母親換了件衣服戴上發卡,聽到村裡人說父親回縣城了,母親趕忙穿好衣服,用碗裝好餃子用布包起來,就一路追趕著送父親的馬車,母親還是摔倒了,碗也摔壞了,餃子也灑出來了,母親哭了,傷心之餘,還是又用布將摔壞的碗和灑出來的餃子包了起來。母親隨手還是摸了摸頭上的發卡,可是不見了,又一路原回的尋找著。因為發卡的不見,母親就每天早出晚歸的,只為尋找父親留給她的定情信物。後來,母親在家門口找到了。姥姥找來了修碗匠,就算出比買一個碗還要貴的錢,也要修好這個碗,因為那是母親的一絲絲的念想。為了留下這份念想。母親內心不高興的來到屋裡織著布,卻隱隱約約聽到父親帶領學生背誦乘法口訣的聲音,一路小跑跑向學校,到了學校後,卻知道那隻是幻聽,父親並沒有回來。下雪了,母親拿著一卷紙來到教室。將教室的窗戶紙全換成了新的,並擦凈了黑板,貼上了新窗花。母親坐在教室很晚。村長知道了,後來村裡人也慢慢知道了。母親在村裡開了一個自由戀愛的頭。到了父親該來的日子,母親早早的來到那條路路口,等待著父親。而過去的馬車上並沒有父親。母親凍感冒了,回家後就發燒躺在了炕上。第二天清早,母親拖著帶病的身子,穿好衣服,不聽姥姥的話,裝點干糧,就算是冒著風雪都要去縣城找父親。可就在半路上母親還是暈倒了,村裡人聽到鄰村的人說,母親暈倒在村外,村長和幾個村民連夜將母親接了回來。姥姥不放心,讓村長叫父親回來,就算是為了母親。父親是因為母親回來的,母親知道後,向學校奔去。只為見一眼父親。父親是知道母親的情況偷偷跑回來的,還是要回去的。過了幾年後,父親才能真正的回來。因為父親好像犯了什麼錯誤。
四、高潮、結尾:
因為在父親母親的這一段往事上,看過父親母親年輕時的照片後和回憶後,兒子(第一人稱)明白了母親的心思,找村長表示要聽從母親的意願,將父親從縣城醫院抬回來。並問清楚村長需要用多少錢,並給了五千元錢。次日,眾人就去縣城將父親抬回來,父親的學生都紛紛趕來,只為了報答那份師生情。父親的學生們搶著輪流抬棺材。母親一臉的憂傷。村裡人在寒冷的天氣下,將父親抬回。按著母親的意思,父親就安葬在前井的旁邊。後來村裡有了自來水,井也就荒了,但父親可以看到學校。母親希望以後和父親安葬在一起。隔天,村長又來了,說要重新蓋學校,縣里撥了款。村裡家家戶戶也捐了錢,母親將積攢的錢也捐了。母親要我一起去趟學校,以後就看不到這舊學校了。母親在破舊的學校的教室里,說父親蓋學校的願望實現了,只是兒子沒有接父親的班來教書。母親不願意和兒子進城,只是希望兒子能早點成家。說起父親,母親就會傷心欲絕。兒子在學校教了一天的書,還是父親當年教的內容。因為兒子讓村長能同意他教一天書。父親和兒子教書的場景,首尾呼應,重相交疊。這是父與子的情義。將母親年輕時的愛情以及對於父親的情感又再一次的表達給觀眾。
五、總結:
《我的父親母親》將母親對於父親的愛深刻地演繹,那種情感是刻骨銘心。從青年到老年,這種愛都沒有改變過!
Ⅷ 第5代導演全體陣亡:都忘了電影的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嗎
電影的本質是什麼?電影是一門藝術,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豐富了我們的眼中世界,電影不但給我們感官享受,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還讓我們有自我認知的思考,看電影看出本質來,也就知道電影的意義了。
小電影,大智慧。一部電影,可能就120分鍾,可是講述的可能就是幾代人的智慧結晶和生活感悟,或者是幾個世紀的人類智慧積累。小電影,映射出的思想感悟,不可用120分鍾來代替。是長時間人類發展積累的縮影。
Ⅸ 老井 的影評
張藝謀主演的這部黃土高原的老井村祖祖輩輩打不出一眼井,直到旺泉採用科學定位方法,在村民集資下終於打出第一口出水的井。村民們集資刻了一塊石碑,石碑上鐫刻著"千古流芳"和《老井村打井史碑記》。當片尾徐徐推上老井村幾百年來為打井而死去的一長串祖輩的名字,我心靈震撼至今猶在!人與自然亘古的對抗與依存,鏡頭默默無語卻如同悲劇式地嗟嘆!結局雖還是中國式的圓滿,但我仍然感到了哲學意味上的真實缺憾,也許,永遠打不出水來才是真實的生存圖景,但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一直在激奮後人!那一刻,我感到荒涼的黃土充溢著激情與夢想
迄今為止,張藝謀做為演員最為成功的電影,同時他也是此片的攝影。高高的顴骨、簡練的平頭,由老謀子本色出演純朴的孫旺泉再合適不過了。深不見底的井口堆積了大量的仰拍俯拍鏡頭,村民爭奪井的歸屬權的大規模械鬥,鑿井人的前赴後繼。鏡頭捕捉了一對對的矛盾:傳統與現代、利益與責任、善良與丑惡,展現出歷史的沉重感以及對「井」的傳統情懷令人久久回味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