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孔雀》主題 結局長鏡頭的評析
只找到電影的評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顧長衛是西安人,據說他家就在鐵路局附近,一個朋友說經常在買菜的時候看見
他的老婆:比他更有知名度也更耐看的蔣雯麗。如果這個八卦消息是真的話,那
他也算是半個鄰居了:鐵路局就在我們學校隔壁。
鄰居的片子上映,我和老婆花了四十大洋去小捧了一下場,在沒去之前旁邊已經
有不少人在網上看了這部《孔雀》,貶低之聲不斷,看來大家對於這個銀熊獎得
主不怎麼買賬,只有BBS上有微弱的聲音說這部片子畫面很細膩:這正是吸引我的
地方,從早先看見的海報和老顧的攝影出身,我一直認為這是一部值得期待的電
影。
看過之後,頗有些感觸,近來已經很少有影片讓我能安安靜靜沿著電影的膠片思
考問題了。滿大街都流行「兩千零二年的第一場雪,來得比去年稍微早一些。」
和「老鼠愛大米」,現在的文化消費品,已經從「不用思考」的水準升級到「千
萬不能思考」的高度,所以看看《孔雀》,就好像天天只能喝可樂的人,重新能
喝一大口山中的泉水,冰涼刺喉卻甘之如飴。
孔雀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意象,看電影的時候我一直想著為什麼導演和編劇會用這
樣一個意象。
孔雀是美麗的,但是那隻是生命短暫的綻放,大部分的生命,是灰土土的,跟一
只土雞的生命無異。胖子大哥綻放的美麗,是拿著那朵碩大的向陽花站在工廠外
面等著那個心儀的女子,那是他開屏的對象。姐姐騎著車,後面鼓著自己縫的降
落傘,飛行在小鎮的路上,那後面的降落傘,像極了開屏的孔雀,美麗而無奈的
展開著。甚至那隻鵝也曾美麗過,只不過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它就像一個芭蕾
舞的舞者,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用身軀展現出驚人的美麗。
孔雀生活在籠子裡面,看起來是生活在廣闊的天空下面,可以飛出這一片天,但
是掙扎以後你才會發現,你其實只能在這一個小籠子裡面孤寂的掙扎,透過籠子
你可以看見一切遙遠而美好的事情,但是你怎麼努力也不會得到,姐姐的降落傘
在籠子外面的天空,弟弟的生活也只能在籠子裡面,就算他能短暫的出走,但最
後也不得不自己走回籠子,籠子就是時代和環境的宿命。無論你是否美麗,無論
你是否努力,無論你是否有著堅定而美好的理想,最後都要回到這個籠子里,不
管是傻子哥哥,美麗的姐姐,還是有著曾經想走出去的想法的弟弟。
孔雀在冬天是不會開屏的,或者導演認為孔雀們沒有開屏,只是因為影像中的那
個年代是冬天,或許吧。不知道現在冬天有沒有過去?希望我們生活在春天。:)
❷ 影片《孔雀》敘事結構分析
-2005年,國際著名攝影師顧長衛的導演處女作《孔雀》問世,隨即出現了“牆內開花兩頭香”的大好局面。在國際上,影片《孔雀》獲得了第55界柏林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並被稱為是一次“藝術的勝利”;在國內,電影《孔雀》也在各地競相“開屏”,成為一時之熱點話題,滿足了一直渴望欣賞中國本土藝術電影的視野期待。作為一部“物以稀為貴“的藝術電影,《孔雀》確實備受矚目,尤其是其獨特新穎的的敘事結構,雖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但仍值得我們去再三回味和深入研究。
一、表層結構
《孔雀》的敘事結構“復調式”,即把故事分成獨立平行而又相互交錯的三個部分,花開三朵,各表一枝。
復調, polyphony,也叫“多聲部”,本為音樂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各具相對獨立意義旋律的同時進行。“復調音樂在橫的關繫上,各聲部的節奏、力度、強音、高潮、終止、起迄以及旋律線的起伏等,不盡相同而且各自有其獨立性;在縱的關繫上,各聲部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聲關系。”
後來“復調”一詞被巴赫金引入文學,藉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敘事特徵。隨後在文學界復調作為一種敘事技巧,被中外很多作家有意或無意識地採用,豐富和拓展了小說的表現手法和思想內涵,如《紅字》、《喧嘩與騷動》、《寒冬夜行人》、《秦腔》、《塵埃落定》等。
復調小說的先鋒實驗為電影敘事提供了範例和啟示。視覺圖像是電影的媒介方式和表現語言,索緒爾指出:“視覺的能指可以在幾個向度上同時並發”,於是,國際上出現了很多利用復調機制而構思精良的電影,如《廣島之戀》、《羅拉快跑》、《暴雨將至》等。
國產片《孔雀》,在國外電影敘事結構啟發的基礎上,自覺地運用和實踐了復調原理,將姐姐(高衛紅)、 哥哥 (高衛國)、弟弟(高衛強)的故事處理成管弦樂隊的不同聲部,可以進行齊奏、對位演奏與賦格曲式等多種選擇,既保持獨立性,又形成對話性,使其形成一種哀怨凄婉的和聲關系以表現影片的主題。
(一)《孔雀》的三個故事是獨立平行的
《孔雀》講述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裡的一個五口之家,一段時期內各人發生的故事。由三個段落構成,耽於幻想而倔強的姐姐,看似呆胖卻精明的哥哥,消極憂郁及叛逆的弟弟,各居其一。
1.姐姐:偏執的降落傘
姐姐是一個偏執的浪漫主義者。她,暢想天空飛翔的浪漫,常躺在屋頂陽台上,凝視著碧藍的天空,憧憬當傘兵的生活,雖想盡辦法參軍,最後仍被淘汰。但她的暢想並未停止,她自製降落傘,騎著單車,風馳電掣,車後拖著隨風開放的降落傘,大叫著、歡笑著,在街道上飛馳,吸引了無數驚奇的目光,在母親瘋狂的制止下,她重重地跌倒在地上。為了向村中的流氓果子拿回她的降落傘,姐姐毫不猶疑地脫下了自己的褲子。在姐姐看來,沒有比理想更為重要的東西了,包括自己的身體。她,暢想被疼愛的浪漫。用編造挨打的情節騙取拉琴老人的曖昧親情,在他們共同編造的藝術桃花源中相互慰藉,但被“乾爸”的家人認為是狐狸精,慘遭毒打。她,暢想自由工作的浪漫,想擺離線械重復的洗瓶子的勞作,於是用婚姻作為籌碼,但是仍舊擺脫不了與瓶子打交道的命運,最後和丈夫離婚了。她,暢想美滿愛情的浪漫,一直自以為是地愛著那個說著一口標准普通話的男傘兵,但多年後生活落魄而又拖家帶口的男傘兵,在街頭遲疑地認不出姐姐。最後,姐姐終於抑制不住地抽搐地哭了,她開始懂得了現實的生活,有了很像自己的孩子,但在動物園看孔雀的時候對女兒說“你爸爸老家漫山遍野都是孔雀”。不料,女兒確以一個孩童的視角真實告訴姐姐“這里的孔雀都是假的”。
在影片中,姐姐的段落發展得最為充分,時間比例也最大。可以通過弟弟旁白的口述中將姐姐的故事可以通過簡單的敘述句構成一個單線序列:第一,七十年代的夏天,北方小城市裡的五口之家,爸爸媽媽的身體還好,姊妹三個也還年輕。這是一種初始的平衡狀態。第二,姐姐遇到男傘兵,點燃夢想的希望,報名參軍但被淘汰。這是一種平衡的破壞。第三,姐姐認“乾爸”但被誤會遭毒打。第四,姐姐結婚了,幾年後又離婚。第三、第四是姐姐想恢復平衡的努力。第五,姐姐夢想破滅,最後嫁了人,有了小孩。這是達到了一種新的否定性的平衡。
2、哥哥:先天愚的向日葵
哥哥是一個“一步邏輯”的現實主義者。因為腦殘而被父母寵愛,被弟弟妹妹照顧。但是哥哥,追求一切美好的東西。哥哥想追求友情,在爸爸媽媽為其找的米廠,里甘心幫喜子他們幹活,但最後還是受到挨打和嘲笑;哥哥想追求豐滿漂亮的姑娘,在姑娘工作的工廠門口,傻乎乎地舉著向日葵等待她下班,但最後被拒絕還丟掉工作;哥哥動聽的歌聲,在女廁所的門口佇立地聽了許久,但最後被當做色狼,被弟弟學校的老師和同學毆打。最後,哥哥不再追求了,娶了一個不漂亮的鄉下瘸腿的姑娘,做了點小本買賣,發家致富了。在動物園看孔雀的時候,哥哥說“咱自己蓋一個動物園,住在里頭天天瞧”。
如果說,姐姐的故事和形象都比較抽象的話,哥哥絕對是一個與之有強烈對比的現實形象。哥哥的故事也可以抽離成一個單線序列:第一,被爸爸媽媽寵愛,弟弟妹妹照顧。這是一種平衡狀態。第二,到米廠工作,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是一種平衡的破壞。第三,追求友誼,被欺負。第四,追求愛情,被嫌棄。第三、第四是哥哥試圖同外面的世界達到一種平衡狀態的努力。第五,結婚創業。哥哥到達了一種新的積極的平衡。
3.弟弟:沉默的影子
弟弟是一個現實的逃避者。整部片子,是通過弟弟的視角進行展示的,弟弟看到了姐姐夢想的破滅,弟弟看到了哥哥生活的現實,他看著一個個價值的失落而他找不到自己的核心的價值定位。也許,弟弟一直想安靜地做一個哥哥姐姐的影子而已。父母的偏愛,忽視了弟弟的存在,哥哥拿糖喂白鵝的奢侈,無形中重創了他的心。弱智的哥哥送傘並且被當成色狼,這使弟弟受到了同學的恥笑,被心儀的女生可憐。弟弟心底常年的憤怒累積成了想毒死哥哥的行動,最後被媽媽發現,在媽媽的抽泣中弟弟深深自責。青春期的他有對異性的好奇沖動,畫了一張女性的裸體畫,被爸爸發現趕出家門。多年後,弟弟流浪回家,帶著風塵老婆和她的孩子。弟弟不再工作,在家帶小孩,吃軟飯。在動物園看孔雀的時候弟弟冷漠地認為“冬天的孔雀是不會開屏的”。
到了敘事弟弟的故事的時候,影片出現的了情節大幅度的跳躍,但弟弟的故事也可以概括成一個單線序列:第一,做哥哥和姐姐的影子。這是一種平衡的狀態。第二,因為弱智的哥哥,使弟弟被同學恥笑。這是弟弟生活平衡的一種破壞。第三,買老鼠葯想毒死哥哥,被媽媽發現。第四,被迫離家出走。第三、第四是弟弟追求一種生活生活平衡的努力。第五,吃軟飯。弟弟的生活找到了一種新的消極的平衡。
三個故事都是按照統一的敘事結構即平衡—失衡—再平衡,相對平行地發展下來,其同一要表達的是夢想的破滅和成長的痛苦。三個故事像是三個悲傷的音符,不斷地重現,如同歌曲中的復歌部分,不斷吟唱,加強對觀眾的沖擊。
(二)《孔雀》中的三個故事又是相互交叉的
編劇通過血緣關系將姐姐、哥哥、弟弟的故事聯系起來。他們有共同的爸爸媽媽。而父母在他們三個的故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行動元”,對兄弟姐妹三人的故事都起著推動的作用。如在姐姐的故事中,母親是姐姐追求夢想的阻礙者;在哥哥的故事中,母親是哥哥現實生活的推動著;在弟弟的故事中,父親是弟弟生活的改變者。除此之外,其兄弟姐妹三人在在彼此的故事中也相互聯系交叉。其實,就是導演通過順敘、倒敘、插敘,將這三個人的故事通過不同的詳略展示了三次。其三個人的故事脈絡在一次次的敘述中逐漸清晰,人物的形象逐漸突出,故事的懸念也隨之解開。這種相互交叉的結構使得三個故事又構成一個同一的和弦。
二、深層結構
作為一部文藝片,《孔雀》低調的影像,冷靜的敘事和明確的時代色彩,構成了一種表達的含蓄。點題的孔雀直到電影最後一刻才出現。電影為何叫《孔雀》?其匠心獨運的表層結構下究竟有和深層的蘊含?不同的觀眾進行了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解讀,得到了不同的結果,就連導演顧長衛和編劇李檣在該片深層結構的認識上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至今,仍未達到統一。
我認為孔雀的深層結構表現的仍是古今中外文學藝術上一大永恆經典的命題:力與命的抗爭。力,代表的是個人的理想和抱負;命,代表非人所能控制的因素。在文學史上,古希臘的悲劇《俄狄浦斯王》就是力與命的抗爭的典型體現,在這個神話中,命是指預言的力量。而在中國這種力與命的抗爭在屈原的《離騷》中表現的最為激烈和全面。屈原通過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描寫,表達了“內美”和“好修”的力,無法抵抗命的悲劇。這種思想演化到最後就變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宿命論,如富貴天註定之類的,孔子也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電影《孔雀》顯然是潛移默化地受到了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其也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都表達著這種力與命抗爭的悲劇。
首先,從時間的維度上看,姐姐故事的高潮在於姐姐和弟弟挑選西紅柿時,難以抑制地無聲痛哭。姐姐為什麼會痛哭?因為她開始意識到她的理想和信念,她的愛情都抵不過時間的沖刷。曾經讓姐姐心動的男傘兵已經變得蒼老而猥瑣,姐姐在男傘兵的皺紋里彷佛也看打了歲月對自己的摧殘。曾經的她,是那樣的顏色鮮艷,為了夢想帶著自製的降落傘在街上大呼小叫。而現在,寬大的衣服不見腰身,就算夢想不曾變過,時間已不再停留,現在的自己如同這些被挑剩下的西紅柿,不再新鮮。從弟弟的故事看,每個人故事都是由弟弟的一段獨白而開始的,“每次想起七十年代的夏天,全家人在走廊吃晚飯的這一幕,我心裡還是感傷。直到今天,還有不少老人們,都記得我們姊妹三個的往事。”弟弟感傷的原因是多年前“爸爸媽媽的身體還那麼好,我們姊妹三個也都那麼年輕。”可見,弟弟曾對時間抗爭過,但是最後的他只剩下感傷,於是他想“一覺醒來,已經六十歲了”,這樣就不用抗爭了,也不用痛苦了。
第二,空間的維度看,《孔雀》的故事發生在北方一個封閉的小城鎮里。盡管他們有的變老、死去,有的離開、歸來,但是故事空間始終不變。“這不僅僅只是這個空間不僅是一個實在的物質空間,更加是一個精神意義上的家園,或者哲學意義上的生存空間。”
姐姐的悲劇在於她生活在這個小城鎮里,就算是鎮上最大、最繁華的街也容不下姐姐的降落傘。弟弟的悲劇在於就算他的身體離開了這個小城鎮,他的精神還是走不出去,輾轉之後終究還是回來了。這是他們無法抗拒的空間悲劇。
第三,結合影片結尾的孔雀開屏來看。孔雀的開屏為的是吸引異性和炫耀自己的美麗。但是結尾處孔雀的開屏錯過了它的時間,身旁的雌孔雀並未看它一眼,而觀賞者也已經走遠。它只能在錯誤的時間里忍受孤芳自賞的悲哀。從另一方面來說,關在籠子的孔雀就像是走不出城鎮的姐姐和弟弟,有著自身美麗無法抗拒籠子給它帶來的束縛。
個人認為,一部電影是因為其精神的深層文化而顯得有其獨特的韻味和格調。其表層的結構,只是一個推波助瀾的作用。鉛華洗凈之後的平淡方是精華。但是,對於欣賞者來說,獨特的表層結構可能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起興趣。所以,藝術電影想要在商業繁榮的今天,得到更多的關注,創造新穎獨特的表層也不失為一個名利雙收的好辦法。
❸ 如何解析電影《孔雀》
❹ 《孔雀》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故事
《孔雀》一般指顧長衛執導的電影《孔雀》,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一家五口,姐姐20出頭,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種清教徒似的氣質,但內心剛烈執拗,可以為了夢想狠得下任何心。
哥哥二十三四歲,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但以為他笨的人,往往還不如他心底里透著明白;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這樣的孩子,未來捉摸不定。
(4)孔雀電影的聲音分析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高衛紅
面孔清秀,也可以說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種清教徒式的氣質,外表安靜,內心強烈執拗。她笑起來很單純,不笑的時候很冷清。性格倔犟,因為理想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個過於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夢想里。
外人看起來以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對她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望,這樣的女孩子在封閉的小城市裡肯定是個異類。
2、高衛國
外號「胖子」,患有腦疾,傻乎乎的,總遭人欺負,看上去很憨厚,實際上也很寬厚,以至於有些愚鈍。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與他愚鈍的身體很不協調,看著讓人替他著急。
他的笑容很燦爛,隨便的笑都會格外開心似的。他胖胖的臉上有一種兒童氣還沒有脫去,很善良,純真。你看他笨頭笨腦的,可心裡很明白。
3、高衛強
沉默得像一個影子,卻是這家唯一的希望,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眼睛很靈動,像隨時會逃跑的鹿,氣質很復雜,很難一句話說清,因為他還處在青春期,人還沒定型。
看上去又清純又陰郁。這孩子的未來不好說,把握不準,或許是個好孩子,也可能會去殺人。但外表還是文秀的,就像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一株纖弱的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雀
❺ 《孔雀》影評
〈孔雀〉這部影片自始至終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真實。真實的讓人心痛。三個主人公都有過自己偉大的夢想,姐姐的飛行員夢,哥哥娶媳婦和工作夢,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人類心靈和思想的真實表現。而結局卻是三個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動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盪漾許久,卻總歸平靜。這種結局,情理之中,細細品味,也在觀眾的意料之中。該片的片名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幾分鍾方才出現。觀眾和演員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會開屏的,可是卻奇跡般地撐起了它傲人的羽翅。這就給全片做了總結並喻意著一些道理:在夢想觸手可及的時候,人總會盡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對靈魂的釋放,對人生的有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可是當它不適時宜地開放,「我」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卻老了,離它而去。還沒走到夢想的盡頭,「我」已選擇平庸。孔雀開屏的剎那,我先是驚奇,後是煩憂,似乎那張開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憶蒙太奇的手法將三個主人公在青蔥歲月的點點滴滴依次刻錄,並將「我」回憶家裡五口人在樓道吃晚飯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寫實的影片,究竟要告訴人什麼呢?不得不說,編導安排的故事與場景讓我震驚。當姐姐在樹林中裸露著身軀呈現給那個拿走她「降落傘」的男人時,我為編導那種讓觀眾刻骨銘心的「毒辣」的拍攝手段而啞然,只是為了一個已然沒有希望的夢想而用自己的貞操去換回自己青春時突發的夢,籌碼似乎太過於沉重。並且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這種事是絕不允許發生的。最後姐姐突然就找了一個司機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發生。當她看到軍官與一個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時候,她就已經認命了。窮苦人家的孩子,註定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這個錢權的社會,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夢想,到頭來也只是夢而已。影片著重闡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現代青年人的心理,並諷刺當時人們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國後人們心理上的疾病。或許正因為這樣,中國當時的幾億人才只會開墾田地,而不懂為理想為夢想而活。有或許,該片是激勵人們努力為夢想而奮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為人所要的一種「尊嚴」。肥胖而又不懂禮數的哥哥去給弟弟送傘,卻鬧出了一連串的讓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認是哥哥,別人又誤以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這種「敗類」哥哥的打擊,於是沖開人群,用傘狠狠扎了哥哥一下。雖然他日後找朋友假裝軍人和他的哥哥到他們班去送傘,卻仍被同學發現,並鄙視般地變相隔絕了他。編導以次為反面教材再次表達了對於人們畸形心理的批判。無論是在七八十年代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不成熟乃至有些變態的「尊嚴」仍然無處不在。只為了人們面前的那一點「面子」,便不承認自己的哥哥,實則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觀眾對人性的探討與反思全在編導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後,兄妹三人全都過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並且有了善良之心,對從前欺負他的人不計前嫌,盡力幫助。我想,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於當時的年代流行的色彩並不艷麗,所以在全片僅有的幾次滿目綠意盎然的鏡頭讓觀眾眼前一亮,才不至於視覺疲勞。滿目的綠色一下子擁入眼簾,給觀眾一個很強烈的視覺沖擊,並以次能調節觀眾的心情,由壓抑到歡快,是一個很好的「調節劑」。顧長衛原本是攝影師,這部右他編導的影片卻並沒有令人決眥的拍攝手段和技巧。或許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跡,奇跡中看人生」。
❻ 求電影《孔雀》的解析
影片描寫了七十年代末,河南一個城鎮普通家庭的故事。樸素的人物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片斷的情節,對於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們看來都似曾經歷或參與。那灰藍的主色調,讓人們感受到並不久遠的時空和不願多回憶的微痛。
敘事過程並沒有準確的時間,但卻非常巧妙的採用當時在社會上較為流行的音樂和電影來隱述時間,如蘇聯音樂、《賣花姑娘》主題曲和電影《追捕》的畫面等,而這些普通百姓當時所能接受到的熟之能詳的文化經典,使觀眾一下子能將時間定格在了某一天,真實感和認同感猶然而生。
影片的前部有一騎車拉傘的優美畫面,這既表現了女主人公對理想執著,甚至略有偏執的追求,同時也體現了少女豐富的想像力。快樂的表情,疾馳的速度,滿展的傘,觀眾彷彿看到了一隻開屏的孔雀在追逐……
中間有一個在那個年代很多家庭都發生過的打煤磚場景,長時間的定格。一家人,頂著烈日,緊張地忙碌著……一場突來的暴雨,自己的勞動成果要泡湯了。他們用盡可能的方式在挽救,母親兩次所能找到的塑料布僅能遮蓋住很小的一片,他們無助地站在屋檐下。
這時,母親又沖出來,盡力地挽救和女兒因極度失望地放棄形成對角線,希望和失望,母親和女兒,呆視與滑倒……都在煤磚化成污水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預示著人們在大自然面前的嬴弱,在大的社會環境壓力下的無助,充滿希望的能挽救什麼?失望放棄的又能失去什麼?另一條對角線,似乎只能默默地注視、等待……
和解是本劇最讓人感到仁愛、欣慰、新生的場景。平實而又浪漫,當那隻鞋盒放在桌上時,觀眾都會想:是什麼?那隻幼小的生命站起並展翅的陽光畫面和剛才大鵝死前的陰霾畫面所形成的對比,使觀眾從剛剛還緊揪的心情一下就得到了歡欣的、重生似的舒放。假如由於悲哀使眼裡產生了淚,優美的掙扎身姿和哀婉的音樂阻滯了淚地流出,這只黃茸茸的小生命,一下就會將眼內的淚催湧出來,悲傷的淚也轉瞬間即變成幸福的淚水了……
(6)孔雀電影的聲音分析擴展閱讀:
《孔雀》以三段式的結構講述了兄妹三人的故事,看來卻猶如一個人的一生。
導演顧長衛以其細膩豐富的鏡語展示了生命的一個個瞬間,它們確實是與我們現在的生命有著時空之隔,但細細讀來,卻又依稀感到與我們自身生命產生了微妙的聯結,而且這種微妙在不停地氤氳。
可以說這是以一部以描述心理見長的影片。其對影片中人物心理的解析有著深刻的時代性。
❼ 孔雀電影劇情分析
《孔雀》圍繞著一個家庭的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向人們展示著當時的社會形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陽,某個五口之家的姐姐 (張靜初)、哥哥(馮瓅)和弟弟(呂玉來)在社會劇烈轉型時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姐姐二十齣頭,雖看起來清瘦文靜,內心卻剛烈執拗,為實現夢想可以將自己豁出,為了當上傘兵,擁有自己的降落傘。
姐姐不惜放棄女孩子的貞潔,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自己動手製作了降落傘,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不避諱他人的眼光,騎著自行車快樂的放飛自我。無奈現實無情,在經過多次挫敗和父母的打壓不理解後她學會聽天由命。
哥哥二十三四歲,因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父母對他的關愛皆多一層,這也養成了他自私的性格!
面對弟弟妹妹沒有當哥哥的擔當,在自己出事後妹妹找人報仇卻還責怪妹妹不懂事,在餐館吃東西使也從未有想過與妹妹弟弟分享,還用激將法使母親去為自己說媒,後來經人介紹與精明的跛腳姑娘結婚後,他過上自己很滿意的日子。
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世界過於豐富,在面對眾人的圍觀時不承認自己的傻哥哥,內心格外的自卑,想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和羨慕的眼光。
暗戀女生卻不敢表白,對著青春的懵懂畫下了女子的裸畫而被父親發現趕出了家門後,開始在外面找尋屬於自己的生活,然而所獲只是時間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只會用自己去滿足舞女的性慾從而過不幹活的日子。
而當時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去和孩子交流,保守禁錮著他們的思想,只會將自己覺的是對的事情讓孩子去做。
在面對孩子的叛逆時只會用強硬的手段去阻止,母親面對女兒在大街上騎車放降落傘時的恐慌,父親在面對小兒子畫裸圖時的打罵,他們對孩子不知道怎麼去教育,思想上的壓迫讓人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壓抑。
整個電影採取黑白的色調,卻用孔雀命名。而在電影的結尾才出現了孔雀,這個孔雀的出現而引發了幾個主要角色的對話,從這個對話中更加凸顯出他們鮮明的個人形象。
這三類人代表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縱然有些人有些自己的思想,但是卻也和姐姐一樣,掙扎不出這冰涼的現實,也想哥哥一樣,追求著物質的富足,或許也變的想弟弟一樣,渾渾噩噩的過著剩下的生活,像一個行屍走肉,淪為他人取樂的工具。
《孔雀》用著平凡家庭的五口人演繹著社會生活,用平常的生活演繹了時代的背景。用最微小的事情傳達了深層的意義。用最為真實的鏡頭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