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21》影評是什麼
黨史題材影視劇不僅承擔著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重要使命,也是當代觀眾學習、重溫黨史的重要載體。《1921》是一部能讓人們在光影中體會黨史、牢記黨史的作品,能讓觀眾從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高級編輯支菲娜評)
電影《1921》探索了百年前先輩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帶動當下年輕人在電影中一同感受他們的心路歷程,用細膩的手法、全景式的呈現,再現了波瀾壯闊的建黨歷程。以潤物無聲、動人心弦的方式,講好黨史故事。(中國新聞網、中國新聞周刊評)
影片立意
導演黃建新和鄭大聖希望通過這部創新性的獻禮影片,讓更多當代年輕人學習和繼承這份家國擔當、理想信念。
導演黃建新表示,回望百年之前,一群青年滿懷理想和拼勁,在國家和民族的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為改變這個國家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既以類型片的方式解構故事,也提供前所未有的豐沛細節。導演希望能讓今天的年輕人走近百年前的新青年。
『貳』 《1921》電影時長多久
電影《1921》的時長為137分鍾。
《1921》是由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黃建新執導,余曦、趙寧宇、黃建新編劇,黃軒、倪妮、王仁君、劉昊然、陳坤、李晨、王俊凱、胡先煦等主演的獻禮建黨100周年的歷史劇情電影。
該片講述了首批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的日子中擔起了救亡圖存重任,讓中國革命前途煥然一新的故事。
該片於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劇集評價
電影《1921》在大的歷史環境中真實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史,使觀眾對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產生了強烈共鳴。不僅具有青春感,也具有時代感和歷史感。影片中大到十里洋場商業街區,小到一副眼鏡、一本書,都充分還原了當時的生活質感和歷史質感。
黨史題材影視劇不僅承擔著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重要使命,也是當代觀眾學習、重溫黨史的重要載體。《1921》是一部能讓人們在光影中體會黨史、牢記黨史的作品,能讓觀眾從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探索了百年前先輩們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帶動當下年輕人在電影中一同感受他們的心路歷程,用細膩的手法、全景式的呈現,再現了波瀾壯闊的建黨歷程。以潤物無聲、動人心弦的方式,講好黨史故事。
『叄』 請談一談自己曾經看過哪些與黨史,國史相關的紅色影視劇,包括紀錄片等等
黨史和國史相關電視電影:《建黨偉業》、《解放》、《共和國外交》、《開天闢地》、《南昌起義》等等。
近些年涌現出一大批有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慶祝新中國建立70周年的有關黨史、國史的電影和電視劇,是非常值得青少年去學習歷史,銘記歷史,在享受現在美好生活的今天,也不忘記先輩的付出。
『肆』 紅軍長征電影有哪些
還是有很多的,畢竟那個時代是紅軍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時期。為了紀念那一段歷史,國內拍攝了不少的電影來作為紀念。
《長征》
在渡過了赤水河之後,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金沙江這個天險了。而大渡河又是最為緊要的一環。在這條河上有一座鐵索橋,橋的另一邊就是重機槍把守的要塞。說是橋,不過是十幾根鐵鏈相連接而已,而用於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險要的地勢,才有了後面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威名。
『伍』 你看過幾部中國歷史電影呢
我看過好幾部中國歷史電影,有:
1,《三毛》這部是我最喜歡看的一部。三毛從軍記確實是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見,到目前為止也後無來者的影片,它好就好在用戲謔的手法對抗日戰爭的復雜性做了表述,看似嬉皮笑臉,實則字字椎心泣血。三毛從軍記和三毛流浪記,對舊中國,舊上海,的圖景進行了深刻的描繪,對於今天把舊中國描繪成公子佳人,鐵血軍官的抗日神劇,舊中國神劇,是一個極好的反諷我們的文藝界是怎麼從三毛從軍記演變到今天的抗日神劇的?
『陸』 有哪些建黨題材的好電影
片名:開天闢地
編劇:黃亞洲 汪天雲
導演:李歇浦 沈妙榮
主演:邵宏來 孫繼堂
劇情介紹:
該片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為建黨70周年而拍的編年史式的電影,攝制技巧達到了較高水準,有場面浩大的群戲,也有引人思索的畫面
影片名稱:南昌起義
影片主演:杜繁榮 楊貴生 李再揚
所屬地區:大陸電影
影片類型:戰爭片
上映時間:1981年
影片介紹
8月1日清晨兩點,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葉挺、賀龍、朱德率部分路出擊,在大家的浴血奮戰下,起義取得勝利。
在紀念建黨85周年之際,四部重點獻禮影片《大道如天》、《脊樑》、《真水無香》和《紅色滿洲里》陸續與觀眾見面。《大道如天》通過塑造一位立黨為公、執法為民的女公安局長形象,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公安機關開展「開門大接訪」活動後公安幹警呈現的嶄新精神風貌。大型文獻紀錄片《脊樑》重點記敘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感人歷程,通過一批批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形象,從工業、農業、科技、經濟建設等多方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所發揮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真水無香》以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共產黨員宋魚水為原型,用平實樸素的風格弘揚了人民法官「公正司法、一心為民」的宗旨。《紅色滿洲里》則再現了一個鮮為人知的中共黨史故事,通過1928年滿洲里地方黨組織千方百計、艱苦卓絕地完成護送前往莫斯科開會的中共代表的任務,表現了我黨地下交通員機智、勇敢、視死如歸的精神。
『柒』 《1921》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1921》電影2021年7月1日上映。
《1921》是由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電影有限公司、上海三次元影業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央黨校大有影視中心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黃建新執導,余曦、趙寧宇、黃欣編劇,黃軒、倪妮、王仁君、劉昊然、陳坤、李晨、王俊凱、胡先煦等主演的獻禮建黨100周年的歷史劇情電影。
該片講述了首批中國共產黨人,在風雨如磐的日子中擔起了救亡圖存重任,讓中國革命前途煥然一新的故事。該片於2021年7月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1921》的影片評價:
電影《1921》不僅具有青春感,也具有時代感和歷史感。影片中大到十里洋場商業街區,小到一副眼鏡、一本書,都充分還原了當時的生活質感和歷史質感。
黨史題材影視劇不僅承擔著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重要使命,也是當代觀眾學習、重溫黨史的重要載體。《1921》是一部能讓人們在光影中體會黨史、牢記黨史的作品,能讓觀眾從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捌』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
電影《1921》獲贊廣受好評,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來臨之際,電影《1921》亮相大銀幕,用光影藝術致敬建黨百年。該片以1921年的上海為背景,再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前後的歷史事件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拍攝,黃建新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重點影片《1921》,作為開幕影片在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進行首次公開放映。
日前,在上海市電影局的指導下,電影《1921》舉行了專家研討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電影處副處長陳曉達,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等黨史專家,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等著名電影理論家、評論家,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等出品方代表及《1921》聯合導演鄭大聖、製片人任寧和演員王仁君,以及各媒體記者出席了會議。黨史專家、電影學者、媒體記者就影片的藝術價值和時代意義等進行了研討,對於影片給予了「如教科書般真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完整歷程」的高度肯定。
電影《1921》以時代「橫截面」視角切入,聚焦1921年前後的故事,全景式重現了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熱血青年們,突破國際各股復雜勢力的監控和追蹤,在上海共聚順利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影片以豐富的細節、立體的人物、充沛的情感和生活化視角,探尋「一大代表」們為救亡圖存無悔付出的「心靈源動力」,被譽為「建黨題材新時代經典之作」。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堅韌不拔的偉大精神,也需要振奮人心的偉大作品。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蘇智良高度肯定了該片的宏大敘事,把1921年前後國內外大事通過藝術手法凝練在一部電影中。同時,作為上海城市文化史最權威的專家之一蘇教授也對於該片首次真實還原了上世紀20年代上海的城市全貌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認為從大的城市風貌到小的造型道具細節,劇組都下了狠功夫,而且也通過對當時租界文化、東西方文化的碰撞等真實展現深刻揭示了上海為什麼可以成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歷史原由。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吳海勇高度肯定了《1921》「是藝術和真實的高度融合」,並且在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上映具有重要意義。黨史教育需要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把建黨故事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如果說《開天闢地》是寫實主義的作品、《建黨偉業》是群星璀璨的演繹,那《1921》就是聚焦式的、年輕化的真實還原,在嚴謹的史料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用更貼近當代年輕人的藝術表現手法,去講述建黨的歷史,對於黨史教育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普及意義重大。吳海勇認為影片的年輕調性,是為了讓年輕觀眾更容易走進歷史故事找到共鳴,同時細膩展現了「先輩少年時」的建黨初心。吳海勇表示,「我最欣賞的是青年毛澤東在租界,看著法國獨立日慶典卻被擋在外面。這段想像太漂亮了,這就是達到了藝術和歷史的巧妙融合」,片中青年毛澤東偶遇上海法租界慶祝盛典,卻被擋在門外,遭遇了明明是中國人卻無法踏上中國土地的委屈憤懣,隨後以毛澤東夜跑的情景,穿插他成長經歷的蒙太奇剪輯,以合理化想像的生活情景,串聯一代偉人樹立改變喪權辱國社會現狀決心的成長道路和動力來源,以此凸顯先輩們堅決要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原因。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認為電影《1921》在同類題材里是水平非常高的一次創新性創作,令人驚喜,為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又開辟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有血有肉地塑造了先輩青年時代的奮斗歷程和革命動力,「真正把年輕人當年輕人來書寫」、「毛澤東的形象站起來了」、「何叔衡說讀書人革命,就是要真正能抬起頭來,這場戲很動人」。
復旦大學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龔金平表示,原來覺得這類建黨故事很難拍,沒想到電影《1921》讓自己深深地震撼和感動,除了電影的宏觀和厚重之外,同時在還原歷史情景和人物心境上又極其細膩真實,「在歷史氛圍中表達彼時中國的處境,以及普通個體的掙扎,展現了黨不是突然建立的,而是歷經困惑與迷茫,但目的很堅定,擔得起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意義」,同時他肯定了諜戰、追車、動作等類型元素的觀賞性。
上海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劉海波解讀了《1921》作為主旋律作品的新嘗試:新穎的國際視角、加入「一大會議」的籌備人視角、補充大量歷史細節,他還為片中細膩詮釋的年輕人,最後為革命犧牲的命運而深深動容。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張斌盛贊《1921》滿足了觀眾對建黨起點的歷史和審美期待,「既能領略建黨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又能理解先輩為什麼去追求革命事業,用人物、情感和價值觀去和當下觀眾交流」,他肯定了影片類型化思維和主旋律題材的融合,還高度肯定了演員的詮釋:「我能夠沉浸在角色中,沒有特別在意演員,說明他們的演繹是成功的」。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立100周年,站在2021年這一百年交匯的歷史節點,我們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因此,觀眾和時代都需要符合當下時代和文化語境的、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的影視作品。而《1921》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大事件,以先輩少年時為核心、以豐滿人物為中心、以挖掘細節為重心的細膩表達,探尋第一代共產黨人完成「用28年時間就改變舊中國」這一「中國奇跡」的初心動力,生動鮮活再現教科書上的記載,激勵當代年輕人汲取榜樣力量,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有上百位知名演員出演的電影《1921》,上映4天票房即將破3億,成績比較理想。用「比較」二字,是因為它好於同題材的《革命者》,卻遠遠遜於同樣如此大牌面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這說知名演員數量上的多少,並不能決定電影口碑和票房的好壞。
看過該影片的觀眾,一部分在為能一部電影看到這么多知名演員而高興,一部分在為電影里的歷史情節、人物而感動,也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這部主旋律的電影非常「好看」,只是這部分觀眾並不佔多數,畢竟《1921》在豆瓣目前的評分只有6.7。
知名編劇汪海林顯然不是第三種觀眾,因為他寫了長長的一段影評,為影片中的歷史感動、誇部分演員不錯,卻批評影片的敘事主線雜亂、流量明星太多、故事缺乏深度不夠聚焦。
編劇汪海林近兩年並不以「編劇」為主責主業,反而在娛評、影評等方面為更多網友所熟知。比如他時不時地與肖戰、肖戰粉絲展開網上「攻防戰」,也時不時地對其他流量明星進行「正義的規勸」。但他這段對《1921》的影評,確實有見地,也得到了部分網友的支持。
汪海林以《1921》為樣本,重申「依賴流量明星給影片帶票房的思路是徹底失敗的思路,這樣一個模式是反電影的」,感嘆「電影界需要反思,什麼時候能夠回到電影本體上來,不旁騖,專注於電影?」道出了電影界目前需要改進的.現狀。
拍電影是追求藝術,還是追逐利益最大化,不同的電影人有不同的思考。《1921》無疑想要在追求藝術的同時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上百位知名演員中流量明星佔了一大半,不為票房,難道是為了錘煉他們的演技?
誠然,流量明星出演《1921》更能彰顯他們的愛國情懷,這點必須予以支持。許多年輕的觀眾因為他們的出演而願意走進電影院,通過這部電影來了解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那些令人敬仰的先輩。如果把《1921》當作一部「教育」片,它顯然起到了該有的教育意義。
比如,王俊凱受刑的那段,雖然時長很短,卻較為震撼。甚至連資深演員祖峰都誇王俊凱:雖然年紀輕,但已經是「老」演員了,很成熟,職業素養很好,表演很有經驗。
如果連祖峰都認為王俊凱演得好,那麼王俊凱的粉絲和關注王俊凱的觀眾,多數也會為王俊凱的表演點贊,為《1921》點贊。這就是《1921》的教育意義所在。
但不是所有的流量演員,都有王俊凱這樣感人的戲份,有的演員甚至只能稱之為「露個臉」,連「混個臉熟」的記憶度都不夠。還有一些演員的角色,只是個「工具人」,他們的故事並沒有展開,他們的精彩並不能在幾秒、十幾秒的鏡頭里展現。
這也是為什麼汪海林認為「流量明星減少一半,影片會好得多」的原因所在。為了讓部分流量明星「露臉」,導演和編劇勢必會給他們加戲,但電影的時長有限、電影的主線不能亂、主角的戲份不能減,「加戲」必然會破壞電影的完整性、統一性,這也是這部電影「不夠精彩」的原因所在。
電影界需要反思,《1921》也應反思。
『玖』 《1921》電影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1921》電影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1921》帶領觀眾走入那個年代,感受那個年代的年輕人的力量。影片全景式地重現了一百年前波瀾壯闊、開天闢地的歷史時刻,來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齡僅28歲的青年們,懷著滿腔熱血,聚集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大會,見證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影片向開辟新中國的革命先輩們致敬,我們能看到百年前,先輩們在復雜的時局下摸索著中國的出路,他們歷經磨難和生死存亡,不管在多難的境遇下,他們都在朝著希望前進。這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帶領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突破重重難關,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正是因為他們才有了新生活,正是因為無數的開拓者們才有了新中國!
當歷史畫卷緩緩地鋪開在我們眼前時,我們被那些畫面所震撼。我們驚嘆於他們為探索出一條真真正正能夠拯救中國的道路的執著,也因他們面對危險時刻而屏住呼吸。影片更多的讓我們看到這13位革命先輩們少有人知的青年時期的模樣。不像我們在歷史書上所看到的他們,他們是朝氣蓬勃的,他們是一個個有著鮮明性格充滿著熱情的青年人。當我看見他們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對新中國的展望的光芒時,我的心也被這樣的熱情所點燃。他們用熱血和青春,激盪著舊中國,開拓著新世界。
影片中,嘉興紅船上的會議與逐漸唱起的國際歌,是動人心弦的,是令人為之振奮的。在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李達對負責印刷的人強調「百姓」與「人民」雖然意思相近,但境界完全不同。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為人民服務,從未改變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在今時今日已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國家從艱難歲月中一路走來,歷經炮火與鮮血的洗禮,21世紀的我們不能忘記這段艱難歷程,永遠銘記歷史。
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現在這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我們國家在黨的領導下一點一點強大起來,一步一步邁向世界舞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要牢記歷史和初心,不忘使命,不負期待,共創美好未來。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新時代的'我們,從革命先輩們的手中接過火把,將這份精神傳承下去,延續下去!
電影《1921》將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人敢闖敢拼的動人故事。該電影由導演黃建新擔任監制兼導演、鄭大聖聯合導演,並將於2021年7月1日全國上映。為了讓更多觀眾了解建黨初期這段歷史,黃建新導演用電影鏡頭,展現了平均年齡僅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們,將青春理想化作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信念的執著,以及他們在上海開天闢地、在風雨如磐中擔起民族救亡圖存重任的擔當。
該片導演黃建新,曾成功打造《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開創了中國電影的主旋律商業片時代。他在此前的《1921》發布會上曾透露,「會給大家帶來全新的故事、更電影化的敘事方式、以及充沛的生活情感」。他還表示,電影將集結一眾青年實力派演員,重塑一群有血有肉的革命先驅,再現一個敢拼敢闖的黃金時代,傳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
該片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堅持創新求真、嚴謹細致的態度,歷經四年時間深耕劇本,數易其稿。期間上海市委宣傳部還組織召集黨史專家、上海史專家、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資深研究員等專業人士,與主創團隊一同召開多次劇本論證專題會議,聽取意見,結合黨史研究成果,反復打磨人物性格,挖掘歷史細節,力求讓這段觀眾耳熟能詳的史實在銀幕上綻放新意。
電影將首次以國際化視角來呈現這段熱血歷史,從歐洲開始進入故事,同時貫穿了一條完整的日本線,讓格局更開闊宏大。在此前的發布會現場,製片人任寧透露,「劇組特意去全世界的檔案館尋找新鮮的角度和史料,耗時三年多才完成了最終的創作」。對此,導演鄭大聖也表示,這是與現在的全球化語境有所呼應,用新的角度看待那段歷史,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當下的共鳴。
除此之外,影片也在拍攝取景上下了大功夫,主創團隊勘景足跡遍布上海、全國乃至海外,特別是在上海實地測繪了30餘處相關歷史舊址,並在上海車墩影視基地一比一實景搭建當時的中共一大會址建築群,力爭在大銀幕上再現上世紀20年代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地的城市文化風貌。
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有幸和幾位評論家一起觀看了電影《1921》。看完電影,大家交口稱贊,認為影片濃墨重彩集中描繪1921年的上海,在那個相對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把故事講得如此精彩感人,全面展現五四運動的發生、《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出版、「南陳北李」相約「開天闢地」、上海英美煙廠工人罷工、共產國際幫助中共建黨、國際和國內反動勢力對革命活動的圍剿、中共一大召開及從上海石庫門轉戰嘉興南湖紅船等重要場景,非常不容易。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還是更習慣於把視角聚焦於教育。我覺得,這既是一個黨史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也是一個青春的故事、成長的故事、教育的故事。
影片講述的是黨史,更是講述了一群年輕人的青春史。影片的主人公是一群年輕人,在他們的身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13位一大代表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年長的何叔衡也只有45歲。在1921年,他們也是青春年少。所以,他們有著與今天的「90後」「00後」一樣年輕的面龐,一樣的對美好生活與愛情的嚮往,一樣保存著童趣童真,所以我們也能夠看見影片里劉仁靜等幾位年輕人在上海大世界快樂遊玩的鏡頭。
影片講述的是這群年輕人的青春史,更是講述了這群年輕人的奮斗史。在這群人身上,我們特別地感受到20世紀初這群年輕人的使命擔當,感受到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激情、拯救中國的豪情和對底層勞苦大眾的同情。影片中,陳獨秀執拗地向孫中山要教育經費,講述「教育救國」的道理,甚至為了索要教育經費而放棄去上海參加「一大」;毛澤東說,他堅信最終一定能夠「建立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心生敬意。他們以生命創造了歷史,告訴人們,一個適逢其時的夢想,一股渴望改變的激情,是如何造就了一個偉大的政黨,如何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奇跡。
在影片中,最打動我的,是奔跑的鏡頭。這兩個奔跑的畫面,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毛澤東的奔跑。那是在法國國慶日,一方面旅法的中國留學生與法國人民一起在凱旋門下慶祝歡呼,一方面是在上海租界的法國人一起合唱《馬賽曲》。但是毛澤東等中國人卻被無情地拒之門外。法國人肆無忌憚在中國土地上歡樂,中國人只能在他們的門外,看著天空燃起的煙花……青年毛澤東從憤懣失望中升騰起一種不屈、一種自強,開始了迅疾的奔跑。奔跑當中穿插的,是他對家鄉生活的回憶,是被父親追打的奔跑,以及母親在身後的呵護。這個奔跑的橋段具有很強的寓意,它意味著青年毛澤東把向父權挑戰的勇氣轉為向舊世界挑戰的力量,從小我轉向大我,從青澀轉向成熟。奔跑中的毛澤東內心堅定、目光澄澈,熱血沸騰、信心滿滿。從他青春奔跑的剪影里,我們看到了日後他奔向井岡山、延安、西柏坡、天安門的遠大前程。真正的青春,正是永不停息的奔跑,是超越時空的奔跑。
其次是王會悟的奔跑。作為一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影片,《1921》破例將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李達、王會悟這對年輕夫妻作為主線人物之一。王會悟是一位美麗、智慧、勇敢的新女性,因為共同的革命理想,和李達走到了一起,在陳獨秀的家中結為伉儷。婚後的他們攜手共進,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業,為籌備「一大」忙裡忙外、殫精竭慮。在會場遭到特務監視的情況下,王會悟建議把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為一大順利完成各項議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影片中一個鏡頭,是王會悟准備向博文女校的校長借校舍給來參加一大的代表住,又擔心校長看出破綻,李達就讓她奔跑,訓練她克服緊張的心理。最後,她在《國際歌》的旋律中奔跑,順利完成了任務。一位23歲的女子,在充滿青春活力的奔跑中,她的步伐如此堅毅、沉著,因為,這是向著光明的奔跑,向著未來的奔跑。
通過重塑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革命先驅的光輝形象,這部電影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紅色起點」,重溫了黨的歷一個特別的「重要瞬間」,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為黨史教育提供了生動鮮活的可視化學習教材,也為講好、講活黨史故事提供了生動範本。影片反映出來的20世紀初年輕人的理想追求與使命擔當,為今天的年輕人加深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提供了範本和榜樣。
影片起用了許多青年演員,無論是五四運動的青年學生,罷工斗爭的青年工人,還是一大的代表,他們都是年輕人。我相信,演出的過程也是今天的年輕人向100年前的年輕人集體致敬的過程,而觀影的人們,也將會向100年前的年輕人致敬。
新的時代需要英雄,需要榜樣。黨史知識,並不是冰冷的過去,而是以信仰和熱血鑄就的言行。革命者,並不是老去的身影,無論100年前還是100年後,那些以國家民族為己任而奔跑的行動者們,他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永遠年輕。
記得影片中,當陳獨秀被軍閥逮捕關進大牢,他隔著獄欄堅定不移地對李大釗說:「軍閥要我死,我要中國生。」這樣的場景讓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不禁感嘆:革命的曙光和修遠路途中這些志士們前行的力量都源自於他們大無畏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情懷令人崇敬。
還記得當影片中革命者李達哽咽著,嘴角顫抖,聲音里帶著一絲憤怒:「偌大的一個國家,我們連自己的火種都沒有。」他凝重的神情,扎心的話語,讓我深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偉大意義,我潸然淚下。
還記得當毛澤東這位熱血青年在上海的街頭奔走,為革命前赴後繼時,我看到了他們心中對世態不公的憤怒、吶喊,這不正是革命先輩們追求理想,歷經波折卻砥礪前行的見證嗎?
總是記得李大釗在生命停止的前一刻,那凝重、深遠一望,那目光中展望的不正是新中國的未來嗎?
影片播映結束了,我的內心久久難以平靜。前輩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但我們不能在安逸中喪失鬥志,在懈怠中荒廢青春。走出影院,我心中反復默念這些話語。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當有一顆自信、自強、自省的心,應當感恩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感恩老師,教授我們知識;感恩偉大的國家,給予我們健康成長的社會。
我珍視今天的生活,也在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每日合理規劃時間,閱讀書籍並完成讀書筆記;聆聽《凱叔講故事》,以增長課外知識;每日堅持練琴並鍛煉身體;每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我想這便是自己作為一個小學生愛國情懷的踐行吧!此刻,我端坐於桌前,打開《中國歷史》,那綿延於字里行間的中華文明、那歷歷在目的中華屈辱、那錚錚鐵骨的中華抗爭······一一在我眼前呈現,在我的心頭翻騰。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我將以此來勉勵自己,篤定於自己腳下的路。
『拾』 有關黨史國史的影片
《黨史國史》影視珍藏大系由10部集建黨90周年來各方面珍貴歷史影像資料集合而成,分為《黨史紀事通鑒》、《共和國大閱兵》、《共和國開國偉人》、《共和國開國將帥》、《共和國外交》、《共和國第一》、《共和國1949》、《共和國軍隊》、《共和國大典》、《共和國之歌》。珍藏大量未曾公開的珍貴歷史鏡頭,生動翔實地全景紀錄。
《黨史紀事通鑒》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大型黨史文獻專題紀錄片,以其珍貴的第一手影視資料,真實地記述了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以來90年間的光輝歷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90年來的輝煌歲月。
是迄今為止反映中國共產黨歷史最為全面完整的大型文獻專題紀錄片之一,其篇幅之宏偉、內容之豐富,影視資料之珍貴,堪稱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影視作品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