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找幾部描寫溫馨鄉村生活的外國電影
樓主好品味!這年頭被《放》感動的人還真不多
推薦幾部你可能喜歡的,都是描寫平淡生活的,很溫馨也很感人
《阿甘正傳》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你會得到什麼。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憐的75,但阿甘腦袋裡的世界卻是令我們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國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著便竭盡全力。他周遊著歷史,自己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他見證著一切,自己也變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經成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體現。他就如一片羽毛,飛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沒有什麼遺憾,因為他很少回頭來估計自己的損失,對於他的人生,也許可以用兩段話來概括,"生命在於運動""永不停止嘗試!"
《不一樣的天空》
Johnny Depp和里奧納多 迪卡普里奧的早期作品,在片中里奧納多 迪卡普里奧飾演一個弱智兒童,他哥哥是Johnny Depp。影片描述一個男人如何支撐起家庭的故事。
如果你有一個胖得無法出門的母親,有一個弱智的弟弟,一個無緣由地在自家的地窖里上吊自殺的父親,一個還在讀書的未成的妹妹,你將如何去面對生活的壓力?將如何去承擔家庭的重載?當遇到一個你心愛的美好女子,她讓你跟她走,你又將如何抉擇?生活的殘酷在吞食年輕的生命,這是一部沉重得讓人無法忽視的電影。
《天使愛美麗》----也是法國影片,音樂同樣感人
1997年8月13日的晚上,艾米麗作了一個決定,把無意中發現的一個小男孩珍藏的寶藏還到主人的手中。這個決定改變了她的一生。當她看到憶起童年的老人潸然淚下的時候,她生出了一種FALLINLOVE的感覺——就是做一個「天使」,幫助身邊的人。
古靈精怪的艾米麗滿腦子幻想,心地卻又那麼善良,大眼睛一眨,露出一個狡婕的笑容。她幫助父親擺脫自閉,把自己想像成佐羅捉弄惡人,幫女店員尋找愛情。而最最美妙不是這些事本身,而是艾米麗達到目的的手段,行事永遠出人意料的艾米麗令整個電影充滿得新奇和意外。
浪漫的法國人當然不會忘了幫我們可愛的女主人公安排人生最精彩的情節——愛情。然而,當真愛降臨到艾米麗自己身上的時候,她卻退縮了。這時,鄰居的「玻璃人」幫助她鼓起勇氣,最後終於坐在愛人的車後座,一起風馳電掣。
其實,哪個女孩子心裡沒有裝著許多的奇思怪想,只是隨著時間流逝,她們嫁作人婦,繼而為人母,及至那顆曾經夢游在卡通世界的心終於積滿了灰塵。艾米麗的不同在於,她勇敢的「行動」,將奇想變成了現實。所以,這是一個關於一位不一般的平凡鄰家女的故事。
《死亡詩社 》----跟《放》是同一題材的,春風化雨,值得一看
一所刻板、封閉的著名學校,青春朝氣的學生們身著老成持重的服裝,在保守古板的老師監獄般的教學中被機械地灌輸著數學、拉丁文……。直到有一天,基延老師出現了。他的出現打破死氣沉沉的校園生活,一切都變得多姿多彩。他熱愛生命,學識淵博,鼓勵年輕人追求個性。他領著學生們撕爛那些陳腐的書籍、領著他們高聲朗誦惠特曼的詩句、領著他們站上講台重新眺望世界尋找真我、發掘他們真正的理想、鼓勵他們表白愛情,青春第一次毫無保留地綻放。
矛盾總歸是要來的,沉寂已久的保守勢力終於發威了,尼爾成了最直接的犧牲品,在理想和父權中他選擇了死亡,剛剛綻放的青春遭遇最沉重的打擊。「死亡詩社」分崩離析,不久查理被開除了,還有親愛的基延老師。一切又回到了影片的開始,我們不禁懷疑,就是這樣嗎?接下來的一切沒有讓我們失望,這個經典的結尾意味深長,雖然它已無法改變基延老師離去的命運,但我們看到的是愛和真理的種子已在青春的心中生根,他們用自己的聲音發出了青春覺醒的咆哮。
《天堂電影院》(義大利)
翁多多是個古靈精怪的小孩子,而艾費多則是「天堂樂園戲院」的放映師,因為電影的穿針引線,使得他們建立起來亦師亦友的感情。放映師所扮演的是個引領者的角色,在多多的童年、青少年、成年,甚至是老年,一直帶領著多多成長。在他死後,他留給多多一盒膠卷,重新串連起多多遺失了三十年的回憶與情感。
《蝴蝶》(法國)
她沒有爸爸、只有媽媽,她不怕陌生人。
她的好奇心比大象還要大,她叫做麗莎,今年8歲。
中午放學,媽媽忘了接她回家,
麗莎不哭不鬧,坐在咖啡店,被鄰居爺爺發現。
脾氣怪怪的爺爺,搜集了各種美麗花蝴蝶,
還要去山上找「伊莎貝拉」,他說那是歐洲最稀有蝴蝶。
小女孩找不到媽媽,好怕被送到孤兒院,
麗莎也想看蝴蝶飛呀飛,可以跟爺爺一起去嗎?
《音樂之聲》
一位見習修女因為不遵守修道院的規矩,而被介紹到一位海軍上校的家裡做家庭女教師.因為妻子的去世,上校的性格變得嚴肅而冷漠,對孩子也實行軍事化管理,這些孩子(大概是7個)非常調皮,已經作弄走了好幾位女教師了,開始的時候修女也受到了同樣的待遇,但是因為她天真活潑,熱情開朗,一切都為了孩子著想,這些孩子很快就喜歡上了她.在上校離開家的這段時間她們生活的非常愉快,但是當上校從維也納把未婚妻帶回家之後,修女發現她已經愛上了上校,所以她選擇了離開,在她回到修道院之後,上校也發現自己愛上了這位可愛的修女,他和孩子又把修女接了回來,就在他們准備結婚的時候,希特勒佔領了奧地利,他要上校為他服務,上校為了不成為納粹的幫凶,決定逃離奧地利,他們的家庭在音樂會的當晚,表演完節目之後就逃進了修道院,在修道院的麽麽和朋友的幫助之下,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逃到了瑞士!
⑵ 推薦幾部歐美的鄉村題材的電影,越經典越好
《大河戀》
《燃情歲月》
《金色池塘》
《牛仔褲的夏天》
⑶ 有沒有外國鄉村風格很重的電影
以下電影都是美國的鄉村風格很重的電影.....
大河之戀
劇情介紹:
一次大戰前,美國蒙大拿州特律河邊的小鎮,住著長老派牧師雷夫倫特.麥考連(Tom Skerritt)一家。麥考連為鎮上人佈道之餘,平時喜愛讀書,更喜歡在美麗的特律河裡假蠅釣魚。麥考連家有兩個男孩,大兒子諾曼穩重內斂,小兒子保羅堅強、倔強、狂放不羈。他們從父親那兒學到了釣魚的技藝,也學到了做人的道理。1917年,一戰爆發,諾曼(Craig Sheffer)加入美國森林服務部,而保羅(Brad Pitt)做了泳池救生員,唯一不變的是他們對釣魚的愛好。諾曼發現,弟弟慢慢不再按照爸爸教的節拍去釣魚,他發明了自己的節奏,而他無疑是個釣魚天才。
1919年秋,諾曼前往離家幾千英里的達蒙斯學院上學,一去就是六年。在學院,他發現自己其實非常擅長講授英國文學,萌發了當教授的念頭。保羅在家鄉讀了大學,畢業後在當地報社工作。
1926年,諾曼回到了家鄉。再和弟弟一起去釣魚,他發現自己永遠都趕不上弟弟了。在一個舞會上,諾曼結識了美麗的傑茜,兩人很快墜入愛河。保羅則迷上了賭博,欠了一屁股債,經常因為欠債與人打架,成了警察局的常客。諾曼接到了芝加哥大學的聘書,請他擔任英國文學教授,諾曼勇敢向傑茜求婚。即將離開家,諾曼與父親和保羅再次來到特律河釣魚,諾曼讓保羅離開這個是非之地,和他一起去芝加哥,保羅拒絕了,他是一個釣魚藝術家,他不願意離開蒙大拿。就在諾曼動身去芝加哥的前一天,保羅被仇家殺害。
諾曼在遲暮之年回到蒙大拿,在特律河邊用顫顫巍巍的手拋出了魚線,大河流淌著生命的意義……
燃情歲月
劇情介紹:
騎兵上校威廉厭倦了戰爭,他帶著全家來到西部荒原,在一處偏僻的 山區開墾牧場。上校的妻子因為無法忍受艱苦的環境而拋夫棄子回到了東 部,威廉上校獨自一人肩負起了養育三個兒子的重擔。
在艱苦的環境中三兄弟漸漸長大,他們手足情深但性格卻大不相同。 大哥艾爾弗萊德為人忠厚,辦事認真;三弟塞繆爾是位理想主義者,深 受父親的寵愛;而老二特里斯坦則是一位狂放不羈的人,他自由奔放,常 與印第安人交往,從他們那裡學到了不少東西。父子四人在一個純男性的 世界裡過著淡泊的生活。
然而,塞繆爾大學畢業後,把未婚妻蘇珊娜帶回了家裡。平靜的生活 被打破了。艾爾弗萊德暗戀上了蘇珊娜,而特里斯坦的氣質卻又打動了蘇 珊娜的心。四個年輕人在痛苦地壓抑著各自的情感。
就在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三兄弟不顧父親的勸阻,參軍前 往歐洲。在戰爭中,特里斯坦眼睜睜地看著塞繆爾死去卻無能為力。無限 悲哀的特里斯坦按印第安人的方式挖出了弟弟的心臟,帶回祖國埋葬。
艾爾弗萊德在向蘇珊娜求婚被拒絕後離開了家鄉。弟弟死亡的陰影也 使特里斯坦無法面對他所深愛的蘇珊娜。特里斯坦也離家出走,從此杳無 音訊。在苦苦的等待中光陰流逝。蘇珊娜心灰意冷,終於答應嫁給艾爾弗 萊德。
這時,上校不幸中風,流浪多年的特里斯坦此時又回到了家中。在這 些年中,他吃了許多苦,回來後他娶妻生子,想過上平靜的生活,一切似 乎就要這樣平靜的結束了,然而在一次進城返回途中,妻子不幸被人誤殺, 這再一次燃起他心中躁動的烈火。
蘇珊娜一直對塞繆爾深感內疚,如今特里斯坦妻子的死又使他十分痛 苦,她忍受不住這樣的折磨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特里斯坦此時已 將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 ,他終於在父親和大哥艾爾弗萊德的幫助下報了 仇。
特里斯坦又重新過起艱苦的生活,他活的時間很長,他親手送走了自 己的父親,又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結婚生子,他是在60年代的一場與熊的 激戰中,被熊爪奪去生命的,他的死法很英勇。
冷山
劇情介紹:
《冷山》是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的著名作家查爾斯·佛雷澤的一部暢銷小說。英曼(裘德·洛)是美國南北戰爭末期的一名受傷士兵,在靈魂彷彿燒盡之後,獨行踽踽地回到家鄉;他的情人艾妲(妮可·基德曼),則在山影交錯的鄉間度過了失怙獨立的蛻變期,學會如何與粗礪尖銳的生活對抗掙扎。戰後依然兀立的冷山,是他們之間唯一的連系,也是他們回憶與想望的地方……一個即使你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滅,卻仍能讓你療傷止痛的美好國度。
雲中漫步
劇情介紹:
復員軍人保羅在回鄉的長途汽車上結識一位美女維多利亞,她因未婚先孕無法面對身為葡萄園主的父親,竟要求保羅權充一下她的新婚丈夫,以圖在老派專制的家長面前矇混過關。保羅先是拒絕,可後來還是動了惻隱之心。誰知,在相處中假夫妻動了真感情,愛情的種子迅速發芽成長。盡管有保羅的前妻和維多利亞的父親從中作梗,但什麼也阻擋不了有情人雲中腳步。劇本改編自義大利小說《雲中四步》,製片人在看過墨西哥導演阿方索.阿羅的《巧克力情人》後認為,只有他才能把這部影片拍出韻味來,因為這位導演最擅長處理這類探討傳統與當代價值觀的浪漫題材。
廊橋遺夢
劇情介紹:
卡洛琳和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在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後留下的一封長信中了解到母親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兩人在橋邊一起工作,拍照。夜色降臨,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裡,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然而弗朗西斯卡卻不願舍棄家庭,兩人痛苦地分手了。後來,她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弗朗西斯卡在遺囑中要求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卡洛琳和邁克都被母親的感情故事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
影片的情節十分簡單,但是其中的情緒表現卻十分細膩。影片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其所表現出的是一種較為正統的維系家庭的主題。《廊橋遺夢》以其對中年人家庭和情感問題的細膩刻畫引起了眾多中年觀眾的共鳴。由於影片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當年引發了有關家庭責任和愛情的討論。
大地雄心
劇情介紹:
1882年間一位出身佃農的愛爾蘭青年,其父因地主草菅人命而死,他想要為父親報仇結果卻徒勞無功,但因此結識大地主的女兒夏藍。這部如史詩般的西部移民電影,與人夢境成真的震撼美感,攝影與配樂均傑出,一場為土地賓士的戲就此展開。
斷背山
劇情介紹:
1963年夏天的一個清晨,美國懷俄明州的西部,為同一個牧場主打工的年輕農夫傑克與牛仔恩尼斯邂逅於人跡罕至的斷背山深處的牧場。高山牧場的工作單調而艱苦,隨時有遭遇野獸襲擊的可能。每晚輪班的兩人起初各自放羊,少有交流,然而久而久之,健談的傑克和少言寡語的恩尼斯卻有了難言的默契。
一個特別寒冷的夜裡,同帳共裘而眠的兩人,在酒精與荷爾蒙的作用下,發生了「不該發生的事」。寂寞讓兩個19歲的青年彼此相愛了,在斷背山中,兩人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夏日時光。季節性放牧結束了,迫於世俗,傑克和恩尼斯依依不捨地分離。留在牧場的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識的阿爾瑪,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傑克到了德州,在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植下事業蒸蒸日上,還有了個兒子。
彈指四年過去,飽受相思之苦的傑克終於給恩尼斯寄去賀卡,重逢後的兩人意識到心中熾熱的情感,於是在隨後的十幾年中,都定期約會釣魚。知情的阿爾瑪痛苦不堪,而傑克與恩尼斯也經受著巨大偏見和世俗壓力。最終,廝守一生的願望因傑克的意外身亡而落空,帶走傑克骨灰的恩尼斯在傑克的房間里,發現了一個秘密,他潸然淚下……
農民宇航員
劇情介紹:
從孩提時候開始,查爾斯?法默(比利?鮑勃?松頓飾)就在心底埋下了自己的終極夢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在得到航天工程學學位並加入空軍成為飛行員之後,法默水到渠成的開始接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訓練課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正當法默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之時,他的家庭突遭變故,家事所迫,法默不得不忍痛割愛,提前結束了宇航員的生涯。
不過,法默從不會聽從命運的安排,即使回家務農也抹殺不了他的夢想。在隨後的10年間,他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分錢都用來建造自己的火箭,在德州斯托里的大農場的谷倉里,法默不知疲倦的致力於火箭工程,期待有朝一日能乘坐自己的火箭奔向太空。
和法默一起分享飛天夢想的還有他的妻子奧迪(維基尼婭?邁德森飾)和兩個女兒及兒子謝帕德,15歲的謝帕德已經出落成一名小工程師了,而且盼望在火箭發射之日能夠擔當控制員。甚至奧迪的父親哈爾(布魯斯?鄧恩飾)也給予了精神支持,他看到堅忍不拔的女婿用全家人共同的夢想激勵整個家庭,這是作為父親的哈爾從未曾做到的。
在發射前夕,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了。法默為火箭准備的1萬磅高等級燃料引起了聯邦調查局的關注,隨即是蜂擁而至、在他門口安營紮寨的媒體記者,推測和關注著這位太空牛仔和他的自製火箭。法默發現自己的畫面出現在全世界的電視熒屏上,他被描述成一個變節的英雄,更贏得了公眾的人氣和支持。與此同時,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聯邦宇航局和美國軍方也在嚴格審查和監督著法默的一舉一動,他們都認為法默是潛在的公眾安全隱患,准備採取必要措施阻止法默的宇航計劃。
法默知道這是唯一的機會了,他不僅要完成穿過大氣層的夢想,還要讓自己的孩子們鼓足勇氣永不放棄對各自夢想的追求。不管怎樣,法默都要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實現夢想……
⑷ 求幾部具有歐美鄉村氣息的經典老電影
⒌ 鄉村音樂(藍草音樂、搖擺樂不是搖滾)
一、鄉村音樂的誕生
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它來源於美國南方農業地區的民間音樂,最早受到英國傳統民謠的影響而發展起來。最早的鄉村音樂是傳統的山區音樂(Hillbilly Music),它的曲調簡單、節奏平穩,帶有敘述性,與城市裡的傷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帶有較濃的鄉土氣息。山區音樂的歌詞主要以家鄉、失戀、流浪、宗教信仰為題材,演唱通常以獨唱為主,有時也加入伴唱,伴奏樂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傳統的鄉村音樂樂隊里沒有鼓)為代表。演出場所主要在家裡、教堂和鄉村集市,有時也參加地區性巡迴演出。它與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離,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狀態。
20世紀20年代,有些電台為了迎合農村聽眾的口味,開始播放山區音樂,如芝加哥的"民族谷倉舞"(National Barn Dance)節目(1924),納什維爾的"老式大劇院"(Grand old Opry)節目(1925)等,很受歡迎。這種做法鼓勵了山區音樂的樂師去電台錄音,也激發了唱片公司去各地發現人才、錄制唱片。從此,山區音樂開始匯入美國流行音樂的主流,並涌現出最早的一批鄉村歌手,如吉米·羅傑斯和"卡特家族"演唱組。
吉米·羅傑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魯斯、白人山區歌謠(Yodels)以及民謠(Folk)等多種音樂風格,被認為是鄉村音樂的開創者,並冠以"鄉村音樂之王"的稱號。他的歌唱從容、悠然,並且發展了一種獨特的、真假聲來回轉換的山區民間唱法:"藍色的約得爾唱法"(blue yodel)。雖然他一生飽受肺病的折磨,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過對鄉村音樂的執著。從1929年,到1933年羅傑斯共錄制了一百一十首歌曲,1933年5月26 日,在剛錄完音的兩天後正值盛年的吉米·羅傑斯因病情惡化而去世。
"卡特家族"(The Carter family,由Alvin Carter,1891~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婦三人組成)以一種安逸、諧和的曲風和著眼於家園、上帝和信仰等題材而贏得了聽眾的喜愛。對於像"卡特家族"這樣的藝人,演唱只是一種業余的謀生方式。但是在鄉村音樂的初始階段,他們的確為鄉村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早期鄉村音樂留下了寶貴的錄音資料。
二、西部搖擺
20世紀30年代,由於美國東南部經濟的不景氣,使得唱片銷量急劇下降,鄉村音樂只能通過大量的廣播節目而維持它的聽眾。此時出現了一種現象,原來的演唱組逐漸被個人演唱所替代。如羅伊·阿卡夫(Roy Acuff)、簡尼·奧崔(Gene Autry)等人成了這時的焦點人物。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德克薩斯的鮑勃·韋爾斯(Bob Wills)在鄉村音樂中融入了大量的西部牛仔歌曲(一種來自鄉間的浪漫情歌)和搖擺樂的成分,創造了一種類似"大樂隊"陣容的西部搖擺(Westen Swing)風格。1933年,鮑勃·韋爾斯將這種集合了舞蹈節奏、提琴音色、大樂隊陣容、爵士唱法和架子鼓、失真吉它的新型風格成功地推向了市場,從而使其獲得了"西部搖擺之王"的稱號。
三、 藍草音樂
20世紀40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區還出現了鄉村音樂的另一個分支,叫藍草音樂(Bluegrass Music)。它在鄉村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古老的玉米脫粒晚會上的班卓音樂和提琴音樂,以及南部山區的敘事歌曲等因素發展而成。
藍草音樂的演唱一般都是多聲部的,除主旋律聲部外,往往還在上方用假聲疊置一個和聲聲部,有時還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兩個低音聲部。它的伴奏樂器以班卓琴和提琴而獨具特色,有時還採用曼陀林、低音提琴等民間樂器,傳統鄉村音樂沒有架子鼓的特點也在藍草音樂中得到了保留。藍草音樂的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每分鍾160-330拍左右。
藍草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爵士樂的影響,常在器樂段落中出現比較華麗的即興獨奏。70年代,當其他鄉村音樂普遍採用電聲樂器時,他們仍採用傳統樂器演奏。著名的藍草音樂家和樂隊有:比爾·蒙魯(Bill Monroe,1911~ )領導的"藍草男孩"(Bluegrass Boys)樂隊、奧斯本兄弟(Osborne Brothers)、"約翰遜山脈男孩"(The Johnson Mountain Boys)、"納什維爾藍草樂隊"(The Nashville Bluegrass Band)等。
四 、納什維爾之聲
20世紀50年代,納什維爾成了鄉村音樂的集中營,著名的鄉村音樂家大部分都來自這里。因此,"納什維爾之聲"(Nashville Sound)也成了鄉村音樂的代名詞。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鄉村音樂雖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但總的來說,它仍是一個地區性的樂種。由於戰爭的緣故加速了人口移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了更多的接觸,特別是很多南方農村青年,移居到北部和東西部城市。於是,鄉村音樂的影響進一步擴大,成為有全國影響的流行音樂形式,並被正式稱為鄉村音樂(在此之前鄉村音樂一直沒有具體的命名),有時也叫做鄉村和西部音樂(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很多鄉村音樂家對於把鄉村音樂帶出南部或中西部都作出了貢獻,其中貢獻最大的是漢克·威廉姆斯。
漢克·威廉姆斯(Hank williams,1923~1953),1923年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在風格上,他既不像東南部的和聲風格,也不接近西部流行的西部搖擺風格,他創造了一種抑鬱的但卻堅定的唱法。漢克·威廉姆斯40年代在鄉村音樂界的地位,就如同20年代的吉米·羅傑斯,甚至還要高。
威廉姆斯1946年開始出唱片,他推出了一系列沖擊流行音樂市場的歌曲,如《相思布魯斯》(Lovesick Blues)、《今晚不要流淚》(There will be no teardrops tonight)、《你的欺騙之心》(Your cheatin' heart)以及《你又贏了》(You win again)等,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什錦菜》(Jambalaya,例12)成了世界上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威廉姆斯還在他的音樂中保留了一定的舊式宗教成分,製作了一些有力的傳統福音歌曲。
1953年元旦,威廉姆斯由於吸毒過量死在他汽車的後座上。與他同時代的鄉村歌手們幾乎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在鄉村歌集中的作品也許比任何人都要多。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社會的繁榮使得鄉村音樂得到了飛速發展。如:此時的"老式大劇院"廣播節目擁有了一千萬聽眾,"民族谷倉舞"節目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納什維爾之聲"也隨即開始遍布全國。
⒍ 新世紀音樂(NEW AGE)
New Age Music----新世紀音樂,也有譯作新紀母音樂的。關於她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
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音樂形式的出現不會早於70年代。那時候出版的牛津音樂詞典也沒有
New Age這個條目。60年代末期,德國一些音樂家將電子合成器音響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
即興表演方式,啟迪了許多新進音樂家運用更多元的手法開拓新的領域。該時期的音樂己具
備了New Age的發展雛形。到了1973年,在舊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樂家在某個音樂節上相
會,這些人忽然發現雖然他們以前沒交流過,可是互相之間的音樂卻有很多共通之處。他們
的音樂都是從冥思和心靈作為出發點而創作的,這種類型不同於以前的任何一種音樂,他們
把這種非流行、非古典、具實驗性質的樂風取名為New Age,它指的是一種「劃時代、新世
紀的音樂」。90年代的今天,New Age音樂呈現出了更多樣化的風貌。樂界已形成一股百家爭
鳴、各擁其妙的新勢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個單純界定樂風區別的名詞,而是象
征著時代的演進、形而上精神內涵改良的世紀新風貌。
在這里還有個小典故,New Age 又指The Aquarian Age (寶瓶座時代),西方神秘學家
認為人類正進入寶瓶座時代,象徵了人類將從物質的追求過渡到自己內心的探索,雖然在物
質方面人類有人種、膚色、語言、宗教信仰等等的不同,但人類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共通點。
正因為這一點,所有人都是同宗同源的,平等的。正如Secret Garden的主創羅夫蘭(Loveland)
所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園。你可以在這里尋求慰籍。當你一個人靜下心來聆聽《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就會知道此言不虛了。
New Age 音樂時常在我們的周圍響起,現在越來越多的廣告開始用New Age 作為背景
音樂;很多電視片也傾向於用新世紀作為自己的結尾曲;各大商場也發現,用新世紀代替原
先的流行音效果更好。如果再仔細尋找的話,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音樂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成長,
小時候喜歡看趙忠祥解說的《動物世界》,而對這片子的開始曲總是念念不忘,直到長大了才
發現原來這就是正宗的新世紀,曲子名叫《Westay》,可以在《The Future Sound Of World》
這張專輯中找到。
粗聽上去,新世紀音樂介於古典樂和輕音樂之間,但新世紀更富於變幻,因為她並不是
單指一個類別而是指一個范疇,她包括了幾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徵著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
涵之改良的音樂。因此,你會發現能被稱為新世紀的音樂是如此豐富,一切自然界的聲音都
可能出現在音樂中,所有種類的樂器在此一視同仁,其中的人聲更是豐富,從歌唱家到土著
樂手,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就一般而言,新世紀還是有其特點的:
其一,新世紀音樂很少有強烈的節奏(但ENIGMA的音樂卻有很明顯的節奏),這點同饒
舌和搖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兩者幾乎通篇就是各種打擊樂,除了節奏還是節奏。對於新
世紀而言,有了節奏就可能受限制。
其二,新世紀的旋律感常常很少。這點不同於流行樂,流行樂需要優美易記的旋律,以
便於讓每個人都能唱。有時候聽了好幾遍某首新世紀樂曲,還是記不住她的旋律,這便是新
世紀賦予大家極大想像空間的原因了。
其三,新世紀音樂總是避免使用刺耳與急促的聲音,因為這會增加音樂的壓力,從而破
壞聆聽者的感覺。
其四,新世紀音樂的基礎是是合音與和諧音,她摒棄了爵士和搖滾的發聲方式,因為這
會帶來不和諧與不悅耳的感覺。
⒎ 古典流行樂
Classical Pop是指帶古典響樂味道的流行曲,多用弦樂伴奏的歌曲都可列入此類,例如 The Beatles的 "Eleanorrigby"就是。澳洲樂隊 Crowded House的一些作品也可列入此類。如果說 Classical Pop,則是指經典的流行曲。
⒏ 民歌
民歌(Folk)原本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原始 /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Folk),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 (Folk),所指的是主要以木結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朴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美國民歌手Woody Guthrie在五十年代的唱片可說是最早的民歌唱片錄音,所以普遍被認定是現代民歌 (Folk)的祖師。之後 Pete Seeger、The Weavers繼續推動這類音樂,六十年代越戰,反戰民歌手?/ca>
回答者:┽神經末梢┾ - 經理 四級 3-11 12:00
藍草音樂
20 世紀 40 年代,在肯塔基州的山區還出現了鄉村音樂的另一個分支,叫藍草音樂(Bluegrass Music)。
它在鄉村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古老的玉米脫粒晚會上的班卓音樂和提琴音樂,以及南部山區的敘事歌曲等因素發展而成。最初,他是作為一種鄉村音樂繼續發展的同時能夠保存其純凈性的方法而存在著,後來藍草發展成為一種具有自己風格與特點的流派,如果要說到藍草這個名詞的由來,那就要談到Bill Monroe,因為就是以他的樂隊(Bluegrass Boys)來命名的,其標准風格就是硬而快的節奏;高而密集的合聲;並且顯著地犟調樂器的作用。
這種音樂的與人的感覺是一種很精緻、純正、原汁原味的,很容易讓人辨視其類型,演唱(奏)者一般都是多聲部的,除主旋律聲部外,往往還在上方用假聲疊置一個和聲聲部,有時還在主旋律下方加上一兩個低音聲部。最常使用的樂器有曼陀鈴(他擴大了藍草音樂的范圍),斑鳩琴、小提琴(在演奏鄉村音樂時英文名字叫fiddle)、曼陀林還有口琴等等等民間樂器,速度一般都比較快,每分鍾 160-330 拍左右,精彩之處常常令人贊嘆不已。
代表人物吉米·馬丁
布魯斯
布魯斯是南北戰爭後,黑人民間產生的一種演唱形式節奏「布魯斯」(R&B)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的時候,它甚至還沒有名字。但這個詞才一出現,它就迅速廣泛地傳播開去。時至今日,R&B已經成了黑人流行音樂的代名詞,盡管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區別於說唱樂(Rap)、靈魂樂(Soul)、都市歌(Urban)的音樂種類被特殊的聽眾和唱片界人士提及。布魯斯唱法代表人物:B·B 金(B·B King)、約翰·李·胡克(John Lee Hooker)、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貝茜·史密斯(Bessie Smith)
⑸ 推薦:外國鄉村電影,青少年有關的
《戀戀情深》(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一部93年的片子,約翰尼·德普和小時候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滿溫馨的一部電影,幾位主角演的都不錯。你可以在狗狗搜索下,用迅雷下,也可以直接在網路視頻上找。
劇情介紹 對年輕的吉伯特(強尼戴普飾)而言,住在愛德華州只有1031人口的恩多拉鎮,像出「沒有音樂的舞蹈"般乏味而無趣,他的成長過程歷經艱辛,母親因不能面對父親自殺的事實,不停進食的結果使她的體重遽增至六百磅,整棟房子快因母親的體重而傾毀。此外,吉伯特還有一位一出生就被醫生診斷活不過十歲卻過十八歲生日的智障弟弟阿尼(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誰也不敢預料阿尼還能過幾次生日。吉伯特的姐姐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及家庭,辭職在家身兼母職,最小的妹妹愛倫只知愛漂亮,至於大弟更因受不了家庭壓力而離家,於是整個家庭的生計及照顧阿尼起居的重擔都落在吉伯特身上,吉伯特默默承受一切,讓這個包袱蠶食他的生命....直到他遇見四處旅遊、活潑開朗的貝琪(茱莉葉露易絲飾),他的愛情在這貧瘠的小鎮滋長,吉伯特才明白生命仍然值得追尋....
⑹ 農村題材的電影有哪些 有哪些農村題材的電影
1、《白鹿原》
根據陳忠實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由王全安執導,張豐毅、張雨綺等主演。影片以「白家」和「鹿家」在白鹿原上的爭斗為背景,主要表達北方農民生存狀態中那種耐人尋味的原生態的東西。該片獲得第6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銀熊獎和金熊獎提名。
2、《活著》
該片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歷次政治運動為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1994年,該片在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等獎項。
3、《紅高粱》
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