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紅高粱裡面各個角色
九兒,出身不好,父親和哥哥都是拖累,好在青梅竹馬和她一起長大的有一個張俊傑,兩個人很早就私定了終身,也成了九兒生活里一個甜蜜的念想。可俊傑出去讀書,九兒心裡知道,自己和他是有距離的,直到俊傑爸爸把九兒賣給了花脖子,誤會了俊傑,九兒對俊傑死心了,同意了嫁進單家,成為人妻。之後她和余占鰲生了孩子,但無論從哪方面考慮她只能依靠單家活下去。她是個識大體、聰明能乾的人,很多事她的處理方法都超出她那個時代一貫堅持的原則。雖然她不讀書但是她思想一點也不愚昧落後,而且能明辨是非,這是很難得的一點,之後她和大少奶奶斗,經歷了狠下心不要自己的兒子、從土匪窩死裡逃生,直到毀了大少奶奶最看重的名節以後才收手,說明她絕不是那種一味忍讓苟且偷生的人。日本人佔領高密以後她想和二叔三叔和好,也是經歷了一番思想斗爭的,她不是個會輕易低頭的人,正是她的這份骨氣讓人敬佩,而且是很大格局的骨氣,不是小女人斤斤計較的那種。她最後為了引開日本人犧牲了,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值得人銘記。
余占鰲,雖然人人都說他身上一股匪氣但他是死也不當土匪,他想有一番自己的事業,所以去辦自己的杠子班,但被人暗算破產,找不到活干只好被四奎拉著去吃官餉。結果好兄弟四奎死了他活命了,被官府追殺,投奔花脖子不成只能自己帶隊伍落草。但他一直有自己的原則,不禍禍百姓,從一個替人扛活的伙計到帶隊伍的大哥,他也經歷了很多很多。他喜歡九兒,誤會了九兒是嫌貧愛富才不跟他在一起,但他依然一心一意喜歡九兒,他會為九兒吃醋,就像一個小孩子,讓人拿他沒辦法。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可愛的人。最後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正是他這種堅定讓他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他能得到九兒
張俊傑,因為誤會使青梅竹馬的九兒離開了自己,懷著滿腔熱血想靠自己的力量改造鄉村但沒有絲毫作用,為了救九兒把花脖子的妹妹帶回高密最終卻害了她。他也應該明白自己原先靠說理的天真想法太天真了。後來他在外歷練加入了共產黨,有了點真本事,更有底氣了,回到家鄉領導抗日。
朱豪三,為官沒有半點毛病,他有很正的三觀。為人的話,因為他自己的那一點倔強和不低頭,他失去了自己的女兒,害了靈兒,逼著九兒不認自己,和土匪之間的誤會越結越深。他一心想著要成為高密百姓的青天,在意自己的名聲,但最後才發現自己這樣做是錯的,經過很多事以後他學會了正視自己的錯誤,並勇於改正,可見人的成長是貫穿人的一生的。
單陳氏,當大少奶奶的時候讓嫉妒蒙蔽了雙眼,成天想著害九兒,最後把自己給害了。思想封建,只在意名節所以把自己的人生都束縛住了,最後終於看開了,整個人都變得溫和從容了。很多事她不是不懂,就是心胸太小,當她把格局打開的時候,做人做事自然就很大氣並招人喜歡了。
這部戲從講個人到講抗日,都很值得人思考。他們也都是從年輕不懂事的時候一步步走過來的,最後都找到了自己的責任所在並能堅守和奮斗。那麼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呢?是,時代背景下他們容易找到自己的奮斗目標 ,我們過的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太平日子,為什麼不懂得珍惜呢?還整天嚷嚷著這不好那不好,埋怨這個埋怨那個,就很不好啊。他們肯為國家利益犧牲個人利益,而我們連個人利益都懶得去追求,貪圖享受,不應該吧。
最後再說一句,我太喜歡周迅了!
❷ 紅高梁影評九兒人物形象
周迅在劇中飾演靈魂人物九兒,劇中將九兒塑造成一個聰慧卻叛逆、直爽、堅強的女人。但我卻認為,九兒只是一個任性的、狠心的、狡猾的倔強女子。我用這樣的字眼來形容,是說明周迅將這么一個神話的女子演活了,做為一個個體存在的人,她的自私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為自己活著,只為自己著想,沒有什麼大道理,也沒有國家道義,她所做的一切,是隨性,是為了活得更好。這才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真實的寫照。
九兒是任性的,為了愛情,她決定和俊傑相約私奔;為了堅守忠誠和自由,在對俊傑的背叛和對父親的不滿時嫁給半死不活的單扁郎;為了身體的慾望,她可以和余占鰲不顧世風習俗在高梁地里男歡女愛;人一輩子總是要任性幾次,不然活不出自己來。九兒任性了,所以,她成為了《紅高梁》的女主角,和具有封建思想的傳統婦女大嫂淑賢成了鮮明的對比,抱著牌位嫁進單家的大嫂,不敢任性,恪守婦道壓抑自己,但她的內心卻是苦悶的,掙扎的,她不是不嚮往情愛,她只是不敢面對內心感情上的渴望,她怕世俗的眼光和閑言碎語,所以,她嫉妒九兒,陷害九兒,她羨慕九兒的自由自在,唯心而活。
九兒是狠心的,她對自己狠心,捨得放棄青梅竹馬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她對俊傑狠心,當俊傑重病求見她一面時,她不但不去,反而用言語激他:是個男人要死就死的痛快,不然就要活得瀟灑;面對余占鰲一次次的上門求愛,她狠下心來以死抵抗,拒不隨從;她對兒子狠,當朱縣長拿豆官做誘餌誘殺余占鰲時,她閉門三天不管兒子死活;她對哥哥狠,當哥哥犯下強奸罪後,為了嚴明紀律,她大義滅親;她對自己更狠,看清前路,和俊傑分道揚鏢,看清局勢和余占鰲劃清界限,看清內心,明裡暗裡幫助余占鰲對抗朱豪三。最後,終於做了件最狠的事,引著日本軍走向了用酒壇做成的炸葯地。
狠心是堅強的前題,狠得下心,才能做到人性的強大,狠中帶柔,帶著理解和豁達,九兒狠,是因為愛,因為在意,她的狠是良葯,雖入口苦,卻能在她的刺痛中清醒,所以,無論,她有多麼狠,余占鰲和俊傑都依然愛著她,她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有用滿不在乎來掩飾她的在意,她用肆意的行為來反抗世俗的不堪。
我喜歡這個有主見,任性,狠得下心來的女子,就象周迅,永遠一副漠然的態度,卻擁有著空靈的雙眸,千回百轉的心思便從這雙幽黑如漆的眼睛中流轉出來,讓人沉迷,讓人想一探究竟,欲罷不能
❸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
大家都知道張藝謀的作品風格善於使用誇張的色彩風格,容易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而《紅高粱》正是其作品風格的最好體現。影片中,一片片紅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色的嫁衣,紅色的高粱酒,紅色的高粱以及紅色的大太陽,無一不透說著生命力的頑強和人們對於生命的熱愛。但在謳歌生命的同時,影片背後同樣充斥了時代下沉重的涵容,是一部極具人文關懷的影片。創作者採用了大量的紅色,謳歌了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人們對於生命的追求與熱愛,刻畫了生命之美與頑強,在原有的基礎上,烘託了氣氛,表達了創作者本身對於生命的高度贊揚。文章以紅色為線索,紅色的高粱酒正是人們生命活力的體現,其釀酒時的粗狂以及張揚的音樂,集中地反映了生命的活力。
《紅高粱》這部影片改自莫言的小說,而電影使得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豐富起來,而影片大量使用的紅色,不僅象徵著生命與愛情,更是象徵著血腥與殘酷。影片訴說得感情真摯而又熱烈,難以用語言去表達清楚。《紅高粱》中所刻畫的情感既是喜也是悲。更可以說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與責任感,同樣是一種希望和信念。 很高興今天在網路知道給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大家,也歡迎大家在這里和我一起討論。
❹ 《紅高粱》的主要人物
戴鳳蓮既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又是王熙鳳式的女強人的形象,她可以用潑辣、機警、聰明這樣的詞語來修飾。例如她在接手紹酒作坊的時候的表現,完全可以與她先前的舉動劃上等號。但是在電影中,她成了具有憨厚的性格的人物。同樣是接手紹酒作坊,「我奶奶」的言辭動作都顯得拙劣,甚至呆傻.
從「我爺爺」抬轎子的那一刻起,觀眾一見他就可猜出他的性格特點,他的一身壯碩的肌肉,只有搭配果敢、干練、勇猛、無畏等此類的形容詞,從他與我奶奶相愛,到他抗擊日本鬼子,這種性格是無需變化的.
❺ 紅高粱的主要人物
余占鰲
男主人公:「我爺爺」余占鰲
余占鰲,北國高大挺拔的紅高粱哺育的一條剛烈的硬漢。他是一個地道的農民,疾惡如仇的他殺了與母親通姦的和尚,做了低賤的轎夫。一次偶然的抬轎經歷使他不顧一切地愛上了戴鳳蓮。余占鰲一生殺人越貨,與「我」奶奶在高粱地里縱情野合。「野合」粗而不俗,描寫的是「我」奶奶和「我」爺爺本性的凸現,是反封建、追求幸福的象徵,也是「我」爺爺、「我」奶奶為人性的自由而向封建道德破膽開戰的精神所至,更是《紅高粱》人物的原生態最突出的表現。他雖沒有彪炳史冊,但正是他們這些漢子創造了歷史,打鑄著民族精神。
余占鰲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一種動感之美。人們傾聽那被摧殘、被壓抑的人性在呼喚,一種靈與肉搏鬥的呻吟,那是一種值得回憶和記憶的民族精神積淀的告誡,一種只有生長在紅高粱土地上才能體驗到的關於人的價值、關於民族精神、關於倫理道德、關於歷史進程、關於整個人類生活本質的哲理。莫言把這些深邃的哲理都融入余占鰲追求自由及原生態的性格中,使余占鰲身上放出了獨特的人性的光輝,在原生態的藝術中呼喚了人性之美。
「高密東北鄉」 ——這塊黑土地孕育了余占鰲這樣一個善惡結合的土匪頭子。余占鰲是集善惡美醜於一身的典型人物。在整個抗戰過程中,他的反抗是徹底的,但手段也是相當殘酷的。他表達愛恨的方式就是殺人,包括他的親叔叔余大牙,對手花脖子,情敵單家父子。而這種「殺人」的行為,在傳統的倫理道德中無疑是「惡」的,是不可饒恕的。但在具體的價值行為中,他殺人的行為卻又是高度的「 善」,是高度的英雄主義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的表現。在愛情的准繩上,余占鰲殺死仗勢欺人的單家父子,是為了拯救深陷苦海的愛人;他殺死酒後亂性的余大牙,是為了還無辜少女曹玲子一個公道;他殺死流氓頭子「花脖子」,是為了當地百姓免於盤剝之苦……這些都恰恰表現出了一種深邃人性的「善」。余占鰲本性的「善」和手段的「惡」並不矛盾,「他們的人生行為已很難用慣常的倫理道德規范去衡量,也難以用善與惡、美與丑這樣簡單的二元判斷去評價他們,而是善中有惡、美中有丑、相互糾纏。」他只是徘徊和游離於道德倫理和法律綱常外的另一個層面。作為一個疾惡如仇而又豪放不羈的原汁原味的英雄,他無法跳出這個特定歷史環境下所決定的局限性,而恰好在這一歷史局限性里,表現的是民族豪放的性格和頑強的生存意識。
戴鳳蓮
女主人公:「我奶奶」戴鳳蓮
來自中國高密東北鄉,土生土長的農民。豐腴、熱烈、果斷、潑辣、敢愛敢恨、敢做敢當,以較弱之軀擁抱愛與自由,崇尚力與美,承受著全部的痛苦與歡快。
「我奶奶」戴鳳蓮,不到6歲就開始纏腳,「我的外曾祖母」用布一丈余長的布勒斷了奶奶的腳骨,纏就一雙三寸金蓮。奶奶身高1.6米,體重60公斤。16歲那年,就由她的父親做主嫁給了高密東北鄉有名的財主單延秀的獨生子單扁郎。單家開著燒酒鍋,以廉價高粱為原料釀造優質白酒,方圓幾百里都有名。風傳單扁郎早就染上了麻風病。在三天的回門路上「我奶奶」戴鳳蓮與「我爺爺」余占鰲在高粱地里野合,後來又與「我爺爺」余占鰲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
❻ 誰知道《紅高粱》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談起1987年張藝謀的電影《紅高粱》,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經典」二字,的確,這部電影在拍攝技巧、剪輯、畫面色彩和構圖、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成就,並且蜚聲海內外,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一座豐碑。關於它的評論不可勝數,大部分為褒揚之詞。但是對本片的人物形象塑造筆者並不持完全肯定的態度,特別是結合小說《紅高粱》《高粱酒》分析之後,筆者發現「我奶奶」這個形象塑造的並不鮮活,大部分配角的語言設計過於蒼白,即使考慮到電影文本與小說文本在塑造人物上的巨大差異,以及本片的側重表現方面,電影《紅高粱》的人物塑造也是不完全成功的。
先從電影的情節進行分析,一個半小時的電影,有一個小時是在講述「我奶奶」與「我爺爺」的相識、相愛(姑且用這個詞)、相守的過程。主要分為五個事件,在這五個事件中,我爺爺和我奶奶的交往程度一步步加深:娶親(二人初識)——回門(高粱地野合)——掌家——匪事(二人情感進一步加深)——釀酒(二人光明正大的居住在一起)。然後是九年之後的鬼子來了,這是全劇的高潮。從鬼子進村,再到我爺爺和燒酒伙計們打鬼子,他們經過了打鬼子的准備工作、高粱地待敵、打仗、最後是完結,後半部分雖然只佔全劇的三分之一,但是這三十分鍾,使本片的題材更主要的成為抗日題材,完成了思想上精神上的偉大崇高的超越。
前半部分給觀眾展現的是民俗的畫卷,而後半部分留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的史詩。很難說這兩個部分哪個是重點、哪個更優秀,但是在藝術成就上,無疑前半部分更多些。
在小說《紅高粱》《高粱酒》中,主人公首先是「我爺爺」余占鰲,其次是「我奶奶」戴鳳蓮。(分析)小說的情節主要是抗日,二人的情感經歷也是在作者講述抗日故事過程中插入進去的,余戴的結合被設計在一個小篇幅的位置中,而電影則不然。二人的情感經歷可以說是導演編劇花費最多心思的地方,那一幅幅畫面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提到紅高粱,首先想到的就是二人在那片紅高粱地中的野合。電影的形象給了我們比小說更具體、更激烈的視覺刺激。
由於電影中民俗生活內容的擴大,這使電影中的「我爺爺」「我奶奶」兩人被擺在了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分不出誰先誰後。從「我爺爺」抬轎子的那一刻起,觀眾一見他就可猜出他的性格特點,他的一身壯碩的肌肉,只有搭配果敢、干練、勇猛、無畏等此類的形容詞,從他與我奶奶相愛,到他抗擊日本鬼子,這種性格是無需變化的,但是對於「我奶奶」這個人物形象,處理分析起來卻異常的困難。
在小說中戴鳳蓮既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又是王熙鳳式的女強人的形象,她可以用潑辣、機警、聰明這樣的詞語來修飾。例如她在接手紹酒作坊的時候的表現,完全可以與她先前的舉動劃上等號。但是在電影中,她成了具有憨厚的性格的人物。同樣是接手紹酒作坊,「我奶奶」的言辭動作都顯得拙劣,甚至呆傻,讓人懷疑先前在高粱地里和「我爺爺」野合之後大大方方坐在毛驢上的女人是不是她。在電影中,從第一幕的開臉,她的悲傷她的壓抑可以閱讀;坐在轎子里的時候,她的眼睛的摸索,讓人心疼她的處境。電影中的「我奶奶」形象的改動,一方面讓我奶奶擔任更多的封建批判的任務,讓觀眾更同情她,另一方面又要展示出那個荒涼之地的野蠻與任性。我覺得那時的鞏俐沒有這個演技,同時劇本改編的不合乎邏輯。
在電影中,「我奶奶」是沒有一點的「潑辣」的表現的,但是她卻光明正大的和「我爺爺」同居了。在她觀看燒酒釀出的那個場景時,她的表現讓人十分的失望。在小說中這個場景是轟轟烈烈的,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紹酒作坊,但是這個場面卻顯得異常的宏大。但是電影中,再多的人、再多的蒸汽也顯出了電影比之小說的在想像空間上的狹小,但是更要的是,這一場景的主角,「我奶奶」的表現實在是沒有那種當家做主的氣度和豪情。
再看電影中的配角群體的形象塑造。所謂的配角群體,以轎夫和燒酒工人為例。他們是配角,這是前提,並且總是以群體的形象出現。群體的台詞是非常難以把握的,但是不能讓他們的台詞成為附庸與點綴,但是電影《紅高粱》中的轎夫們和工人們的台詞顯得非常的拙劣,隨聲附和和傻笑成為構成他們台詞的主要方法,使這些本可以活靈活現的人都成了言語表情無所事事的小丑群體。他們要哭一起格式化的哭、要笑一起格式化的笑、要說一起蒼白無力的說,要表現民風的朴質和憨厚,不是要用呆傻來表現的。
在主要人物形象中,羅漢大叔的形象塑造的比較有深度,超越了小說中的羅漢大叔,小說中羅漢大叔的情節只佔一小部分,所以形象遠遠不如電影中的悲壯、深邃、成熟。
當然,「我爺爺」、「我奶奶」還有配角群體這三者形象的塑造並不是本片的側重點,展現風土的畫面和村民的蠻壯,以及愛國抗日的這種重大主題才是本片的主要方面。在一幅幅畫面的展現中,色彩、取景構圖這兩個方面很容易讓人想到《英雄》這一失敗之作,再考慮到《英雄》中人物形象的蒼白,發現原來可以在《紅高粱》中找到源頭。
❼ 電視劇《紅高粱》中,如何評價戀兒這一人物
我個人認為《紅高粱》中,楊梅飾演的戀兒可以說是在觀眾中最具爭議的人物了,九兒的丫鬟,身世與九兒頗為相似,因此與九兒結緣,留在了九兒身邊,在劇中戀兒曾經兩次把九兒從死亡中解救出來,可以說是九兒的福星,但因為迷戀余占鰲,使得她不顧姐妹情而選擇追隨余占鰲,也讓很多觀眾對她痛恨不已。
因為,戀兒從來都不是大女人,女人常見的嫉妒、小心眼她都有,她就是一個平凡的小女人。她不懂什麼是愛,偏執的以為自己對余占鰲近乎飛蛾撲火的痴狂就是愛情,戀兒對余占鰲不離不棄,槍林彈雨、風餐露宿地跟著他,吃了很多的苦。余占鰲趕也趕不走,戀兒就粘著他,無論如何要跟著他,要給他生孩子,愛他,為他付出了一切,包括聯系日本人,被玉郎欺騙,甚至把自己從小帶大的琪官帶給日本人,她所做的一切只是因為愛余占鰲。
❽ 論《紅高粱》中九兒的人物形象
19歲的少女九兒單純、善良、聰慧,但卻被父親賣給麻風病人當媳婦。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和磨難之後,九兒逐漸成長為個性鮮明的女子。
在與余占鰲的情感方面,她敢愛敢恨,不懼束縛,勇於沖破封建牢籠,不惜一切代價追求真愛。在保家衛國的關鍵時刻,她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了家園。
因為一匹騾子,九兒的父母要嫁她給一位擁有一座酒坊的麻風病人。九兒乘坐花轎出嫁時,在途中被一名強盜攔截。九兒的丈夫死後,九兒接管了酒坊。
後來,日本軍隊入侵中國。九兒的老朋友被日本人殺害,於是九兒要向日本人復仇,她請她的工人來幫忙。為了不讓工人們餓肚子,九兒帶來中飯犒勞大家,結果被日本人殺害。
(8)電影紅高粱人物分析擴展閱讀:
《紅高粱》意義:
歌頌人性與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物個性的塑造來贊美生命,贊美生命的那種噴涌不盡的勃勃生機,贊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對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與贊美。
《紅高粱》小說的主題思想既張揚活得豪爽、個性解放、坦坦盪盪的生命觀,又歌頌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所謂「個性解放」,指「人」的個性的解放。
「人」是「靈」與「肉」,「神性」與「獸性」,「精神」與「物質」,「社會的人」與「自然的人」的統一。人具有「自然人性」——「人」的生存本能與自然情慾。
❾ 簡析紅高粱中羅漢大爺的形象
《紅高粱》中的羅漢大爺形象評析(《中學生學習報》)
烘托與暗示:從平凡到超越的人格神化
——《紅高粱》中的羅漢大爺形象評析 姜國棟
莫言的小說講求一種高度平民化的敘事風格。它的敘事視角與讀者的閱讀視角往往是同步重疊的,乃至於讀者在閱讀中往往有種置身其間的真實感,能夠真切地沉浸到作者創設的語言意境和敘事氛圍中。小說《紅高粱》是以平民為主角的另類英雄傳奇,作者筆下的英雄並不是高大威猛、令人無限敬畏的主體英雄,相反,他身上卻有著太多的人性弱點,因為他的平凡和普通,我們感到了真正的英雄其實是與我們一樣的,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真實的人。
一、環境烘托,凸顯人物弱點。
羅漢大爺是個普通的農民。他為東家做事,眼界小得和一般的百姓沒有什麼區別。當日本人要牽走東家的騾子時,羅漢大爺表現得低三下四、卑賤低劣,毫無男子漢的剛猛之氣。小說里寫道:「羅漢大爺一次一次地撲向那個解韁繩的小個子偽軍,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個大個子偽軍用槍筒子戳退。初夏天氣,羅漢大爺只穿一件單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滿被槍口戳出的紫紅圓圈。」羅漢大爺太過軟弱,在日偽的槍口下,他敢怒而不敢言,被人罵做「老混蛋」也「一氣不吭」;當日本人要他牽騾子走時,他也只能選擇屈從。在工地幹活這一段,作者進一步對羅漢大爺的窩囊、猥瑣做了細致刻畫。他挨了別人的鞭子也不敢吱聲,受了各種氣後甚至還「淚眼模糊」。這哪裡有一點英雄的樣子?莫言這樣緩慢的敘述節奏難免讓性急的讀者感到憋悶,但正是因為有著殘酷環境的充分烘托、鋪墊,我們才能相信這樣的描寫是真實而又刻薄的生活存在。羅漢大爺的弱點因為有環境陰冷的基調而變得可信,也與後文羅漢大爺的反抗形成充分的對照。
二、情節暗示,強化人物成長。
羅漢大爺的性格在短短的幾千字中是有所變化的。莫言讓我們相信,人是環境的產物,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羅漢大爺在故事的開端和發展部分,依然是個平凡的農民。他只顧著念叨自己的小本本,要為東家賣命。在監工的皮鞭下,他忍氣吞聲,對拿著抽人藤條的監工心存恐懼。「羅漢大爺一見這笑臉,腦子立刻就糊塗了。」這種恐懼病症是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產生的,是一個機體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正常的條件反射。但這種恐懼伴著情節的發展逐漸消失殆盡,羅漢大爺在逃跑的中年人的激勵下,鼓足勇氣逃脫了牢籠。當他為那兩頭忘恩負義的騾子而激盪起復仇的火焰時,他已經完成了一次人格的提煉和升華。「你怕了嗎?畜生!你的威風呢?畜生!你這個忘恩負義吃裡扒外的混賬東西!你這個里通外國的狗雜種!」羅漢大爺罵的是騾子,但我們從他的語言里明顯地能夠品悟出另一重人事的含義。因為有了語意雙關,我們對作品內容的品讀就變得深刻而豐富了。羅漢大爺的倔強在他對騾子處以懲戒時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血性男兒的秉性得到了充足的刻畫。當然,我們從這個情節的暗示里,已經看到了羅漢大爺作為平民英雄剛直勇猛的一面,這是一次人格在危難中的精神洗禮。羅漢大爺用自己的行為捍衛了自己的尊嚴,從而完成了自身由懦弱到奮爭的真正成長。
三、多重對比,打造真實人性。
小說為了表現羅漢大爺的真實生存和成長狀態,運用了多處對比手法。比如羅漢大爺先前的退縮忍讓和後來的剛強勇猛,中年人的果敢機智、奶奶的聰明機警、偽軍的兇狠殘忍和監工的蠻橫無理等等,都可以作為羅漢大爺的成長背景來看待。尤其是這樣的多重對比,使羅漢大爺形象的真實性得到深刻的確認,也推動了小說情節的逐層遞進式的發展。「那邊狗叫人喧,天亮了,從東邊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紅的朝陽,陽光正正地照著羅漢大爺半張著的黑洞洞的嘴。」結尾一段描寫,成為羅漢大爺完成人格成長與塑造的結論性表述。
莫言注重表達技巧的運用,羅漢大爺形象的成功轉型,正是他向生活學習寫作語言和真實表達人生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