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能推介紹幾部以足球為題材的電影嗎
縱觀電影史,經典的足球題材不乏佳作,如第一次把足球和電影完美結合的《勝利大逃亡》、最先獲得大獎的《足球是我們的生命》,還有反映女足的片,也有影片比較現實,表現賽場上的黑哨。
最讓人失望的影片
《防守反擊》
本指望能賺影迷和球迷雙重喝彩的《防守反擊》,因其業余的足球水平而讓影迷和球迷失望,盡管片中的「包子」隊員們鼓著胖肚子在場上很業餘地帶球的動作很搞笑,但整部影片因其製作成本的限制和准備的草率,最終以一場力不從心的業余足球而宣告失敗。類似的電影還有凱拉耐特麗的《像貝克漢姆一樣踢》,以及最近剛拍的小貝和其他幾位球星客串的《一球成名》。
票房最高的中國足球電影
《少林足球》
《少林足球》成為2001年最賣座的港片,並獲得該年度7項香港電影金像獎。該片在亞洲上映以來創下一連串紀錄,2002年世界盃期間在日本收得 9000多萬票房,觀看人次超過100萬,創下該片亞洲最高紀錄。2002年5月17日在韓國上映,雖然票房不如香港,只有3000多萬港幣,但已創下了 15年來港片在韓國的紀錄。之後,在台灣上映也只收回3000多萬台幣,但已可與《卧虎藏龍》媲美,創下近幾年港片票房紀錄。
最黑的足球影片
《罰球區》
正當我們的球迷為充斥於我們稚嫩的聯賽機體上的黑哨痛心疾首的時候,一部前捷克斯洛伐克電影《罰球區》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該片描述了俱樂部老闆們為了在球賽中獲利,大搞幕後交易,行賄裁判和教練,踢假球吹黑哨,最終鬧出人命。盡管此片最終落入偵探片的俗套,但其頗具現實意義的切入角度,依然有極強的關注意義。
借星造勢電影不說賽事
記者調查球迷,發現他們可以目不轉睛地看一場90分鍾的球賽,哪怕沒有進球,但他們並不願意在同樣的時長里看一部類似「進球回放」的足球電影。很多球迷表示,足球電影只是借球說事,沖淡了對球賽的渲染。
因此,足球電影吸引人的往往不是賽事的精彩,而是足球運動背後的精神力量。往往類似的電影反倒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如《勝利大逃亡》。
扮相「酷」的球星上銀幕,是因其知名度高會引來大批球迷看電影,這是增加票房的妙棋,因此足球電影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喜歡找真實球員上場「真踢」,而球星也越來越愛從影,「踢而優則演」。像前法國隊隊長坎通納掛靴後就主演了多部電視劇和影片。據悉,「第一鋼門」雅辛也客串過守門員角色。
曼聯隊中場主力、「傳球大師」貝克漢姆也在《一球成名》中獻藝——雖然未出腳
球星最多的足球電影
《勝利大逃亡》
如果不是因為54屆奧斯卡獎的評委集體打盹的話,這屆奧斯卡的小金人無疑會頒給有史以來最好的一部足球電影《勝利大逃亡》。這部由美國和英國於 1981年聯合攝制的足球巨片除了由當時如日中天的硬派巨星史泰龍領銜主演之外,還囊括了球王貝利和足球皇帝貝肯鮑爾、英格蘭隊長博比·莫爾、阿根廷球星阿迪萊斯等一大批上世紀80年代初紅得發紫的足球巨星。
影片高潮迭起,驚險曲折,特別是在結尾之處,足球巨星們在綠茵場上一個個精彩絕倫的表演鏡頭,至今仍深深留在許多球迷和影迷的夢幻中。
最早一部女足影片
《勝利女孩》
盡管中國導演謝晉不顧年齡傾全力投入《女足九號》的拍攝中,但這個領域的第一還是被英國人搶了去,這部拍攝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勝利女孩》,講述的是足球發源地英格蘭的第一支女子足球隊的故事。一大群女孩子自發組織起來,向男性壟斷的足球運動發起挑戰,並取得成功。盡管英格蘭女子足球至今仍乏善可陳,但這部《勝利女孩》還是讓我們看出了比足球勝負更重要的意義——即追求與堅持的意義。
2 縱觀足球題材電影市場 不如足球本身那麼值得驕傲
最先獲大獎的足球影片
《足球是我們的生命》
2000年,德國電影獎把男主角金像獎授予《足球是我們的生命》的主演烏韋·奧克森內希,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部足球電影獲得電影大獎。這是《勝利大逃亡》在54屆奧斯卡敗給《戰火烈車》之後第18年的事。
中國最早的足球影片
《2:1》
1928年由上海電影公司為李惠堂拍攝了以足球為背景名為《2:1》的影片,1933年上映。據李惠堂自己記載,「我記得影片有三部我有份在其中表演,第一部是《上海三女子》,第二部是《同居之愛》,第三部是《2:1》。老牌明星韓雲珍、楊耐梅、丁子明、朱飛、龔家農等主演,拍電影而不拿一分錢,所以我叫自己做業余影星。」
李惠堂,1923年被譽為「亞洲球王」,1966年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之一。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足球電影
《京都球俠》
這是由一大群相聲和喜劇演員演出的一部悲劇片,姜昆、陳佩斯、唐傑忠等人所飾演的角色組成的一支愛國球隊「青龍隊」,在與外國水手組成的「海盜隊」進行的一場比賽中艱苦地勝戰了對手,保住了民族的尊嚴,他們的勝利卻成為賣國的朝廷殺他們的理由。這部由謝洪導演的影片巧妙地運用了黑色幽默手法,這部比《少林足球》早15年拍攝的影片開了使用武功踢足球的先河。
還有<<足球流氓>>
<<足球尤物>><<越位>><<足球工廠>><<伯爾尼的奇跡>>
還有記錄片<<皇家馬德里>><<德國:一個夏天的童話>>.都是出來不久的.
最近還有個《皇家,電影》,這是第一部講述世界上最著名的皇家馬德里球隊的官方電影。應當不錯!介紹給您~
❷ 誰知道2006年數字電影《回歸》
鏈接: https://pan..com/s/10JHmua5Zvwymg8-OEMP6sw
《回歸》是由佩德羅·阿莫多瓦執導,佩內洛普·克魯茲、勞拉·杜納絲、卡門·莫拉主演的喜劇片,於2006年3月17日在西班牙上映。
該片以馬德里騷動不安的勞動階層居住區為場景,圍繞「祖母」、「母親」和「女兒」三代女性的生活經歷,講述一位母親在去世之後,靈魂返回家鄉解決生前無法解決的種種糾紛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❸ 一部關於皇家馬德里的電影
皇馬——電影
可能我就是這樣一個追求激動的人吧,所以皇馬一直是我最中意的球隊,尤其是在銀河戰艦成立後,我已經多次表達過對這樣一支只能出現在夢幻中的隊伍的無比花痴之情。和女孩子們愛他們的英俊不同,正因為我知道這些人作為個體是有多麼的強大,才更加無法抗拒對這支隊伍所向披靡的遐想。
不過,皇馬這兩年很讓人失望,也許這就是天意,不能讓這樣的皇馬成為成功的典範,否則帶來的必然是爭相效仿,對足球運動本身絕對是百害而無一利。前幾年,皇馬還沒有小貝、沒有歐文時,巨星仍然雲集,但還不至於到誇張的地步,所以還是可以拿到冠軍杯,而當所謂的七大天王聚首時,也是皇馬走向暗月的開始。
皇馬在百年華誕之際,拍攝了一部叫做《電影:真實》的影片,當然名字中的Real指的也就是這支被冠以皇家名義的球隊。影片通過全世界各地五位球迷的故事,串起了皇馬在上賽季對巴塞羅那的一場世紀大戰。
球迷的故事有東京青春少女對貝克漢姆的迷戀,導致男友只得跟著貝帥哥改變自己的發型,但是其實珍愛的還是身邊的人,小貝永遠是屬於維多利亞的大眾情人,正常人還是分得清的;還有紐約的女足姑娘,面對著自己飽受膝傷困擾的右腳,在羅納爾多重返球場的鼓舞下,也開始了左腳的生涯;也有非洲的少年,只從走路兩天去鎮上看球的父親嘴裡聽到過皇馬群星的風采,而自己最終走進了皇馬的訓練營,在世紀之戰的這一刻,看到了真正的齊禿和羅胖;還有街頭的小男孩,原來每天教他踢球的教練,是當年綁架過斯蒂法諾的爺爺,祖孫要如何重聚?而馬德里新來的一位歷史老師,一心要搞清楚,是什麼讓整個城市都為那支球隊瘋狂,皇馬到底是什麼?
故事都很簡單,但是影片的剪輯做得非常之好,煽情、絢麗,尤其是最後的那場世紀大戰,硬生生把一場足球比賽,變成了一場盪氣回腸的戰爭,無論是配樂、畫面、特效、剪輯都作的天衣無縫。如果每場足球賽都能這樣呈現在面前,就太爽了。
有空的話,看看這部片吧,如果你喜歡足球,喜歡皇馬,喜歡那種激情,喜歡那種忠誠,喜歡那種信仰,喜歡那種感動。
❹ 西班牙電影的內容
無聲電影時期 1896年,法國人A.普洛米奧在馬德里放映了L.呂米埃爾的影片。同年5月15日,他在西班牙拍攝了一部影片法國聖?路易斯學校學生出大門。10月,E.希梅諾拍攝了西班牙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做完大彌撒後走出薩拉戈薩皮拉爾教堂》。1897年,F.赫拉貝爾托使用他自己製造的攝影機,在巴塞羅那自編、自導、自演,攝制了西班牙第一部故事片《咖啡館里的爭吵》。而後,他又拍攝了《桑斯聖瑪麗亞教堂大門》等影片。1898~1906年,他共攝制11部影片,被公認為第一個對本國電影業作出貢獻的西班牙人。另一位電影先驅是工程師S.de喬蒙,他在巴塞羅那成立第一個影片染色公司他攝制的影片富於想像力,如《電動飯店》(1905)曾採用了特技攝影。
早期無聲電影主要是改編話劇。巴尼奧斯兄弟將話劇《唐璜》(1910)、《犧牲》(1910)等搬上銀幕。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但西班牙電影脫離現實,無所反映。1920年,J.布赫導演的《巴羅馬村的節日》受到好評。
1925~1929年,西班牙無聲電影發展較快。在上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早期的西班牙電影的重點描繪西班牙文化。他們大多是當地的文化、紀錄片和後來他們轉了西班牙文學腳本。1928年生產影片59部。突出的導演是F.雷依、J.布赫斯、B.佩羅霍、F.德爾加多等。影片多據文學作品改編,如《瞎子領路人》(1926)、《特羅亞之家》(1925)、《聖?蘇比爾西奧修女》(1927)等。此外風俗片、歌舞片及輕歌劇題材的影片也很流行。在整個無聲電影時期,F.雷依導演的《阿拉貢的阿古斯蒂娜》(1928)描寫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的事跡,《邪惡的村莊》(1929)反映農民為生活所迫出外謀生的情景,兩部影片不同凡響,取得很大成功。
早期有聲電影 有聲電影的誕生對西班牙電影界震動很大。1929年底,導演F.埃利亞斯拍攝了西班牙第一部有聲影片《神秘的太陽門》。但由於技術設備不完善,歸於失敗。因而使得不少導演到國外,特別是到美國,去拍攝西班牙語影片,以便向拉丁美洲國家發行。這使西班牙國內的影片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產量銳減。直到埃利亞斯由法國回到巴塞羅那成立了奧爾貝阿電影公司,並成功地攝制了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巴克斯》(1932),才使西班牙有聲電影走上正軌。
1932~1933年,只生產了很少幾部影片,L.布努艾爾拍攝了紀錄片《無糧的土地》(1932),記敘了烏爾德爾地區的貧窮、落後和愚昧,觸及了現實。1934~1936年,美洲西班牙電影公司和西班牙電影公司的建立,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1935年生產影片37部。影響較大的有B.佩羅霍根據小說改編的《黑人具有白人的心靈》(1934),F.雷依執導的《高尚的鄉下人》(1935)、《莫雷娜?克拉拉》(1935)等。這一時期的影片以風俗片、輕歌劇片和表現農村生活的情節劇為主。影片中穿插安達魯西亞舞及鬥牛的場面。
在西班牙內戰爆發之前,盡管美國影片向西班牙傾銷,但西班牙國產電影仍有競爭能力,受到不少觀眾歡迎,而且佔領了南美洲西班牙語系國家很大一部分市場。這一時期,涌現了人們愛戴的女明星I.阿亨娜和喜劇演員M.利赫羅以及R.希梅諾等。
內戰時期的電影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內戰爆發,許多電影企業停產,電影工作者隨之分化。有的人流亡國外拍片,有的人加入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一邊,有的人為國民政府服務。
在共和政府轄區,以拍攝反映人民斗爭的紀錄片為主,如《農民》、《1936年的馬德里》等。但也攝制了極少數故事片。這一時期,有不少外國電影工作者前來拍攝反映西班牙內戰的影片,如J.伊文思拍攝的《西班牙的土地》(1937),法國作家A.馬爾羅將自己小說中的幾個章節改編攝製成的影片《特魯埃爾山區》。
在國民政府統治地區的電影工作者,攝制了一些歌頌長槍黨的紀錄片。1938年初,他們與德國合作成立了西班牙德國電影公司,聯合拍攝影片。1938~1939年,該公司與烏發公司合作攝制了 5部故事片,其中由B.佩羅霍執導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1938)、《西班牙的嘆息》(1938)是知名的兩部。
佛朗哥執政時期電影 這一時期的西班牙電影歷史,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1940~1950年。是戰後初期的10年,先是由情報部主管電影,後成立了電影總局,制定了嚴格的審查制度,並強調重視民族電影,規定了放映外國影片與國產影片的比例等等。不久,成立了電影劇作家協會,創辦了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1947年開辦了西班牙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
這一時期,生產的絕大部分是商業性質的影片,包括風俗片、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片以及歷史題材影片,大多遠離現實。此外,還有宣傳、歌頌長槍黨的影片。一些老導演如雷依、B.佩羅霍、E.阿達賓等仍活躍在影壇上,同時也涌現了R.希爾、A.羅曼、J.L.薩恩斯?德埃雷迪亞、E.內維列等一批新人。
1941年,雷依將他的無聲片《邪惡的村莊》重拍成有聲片,於1942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邪惡的村莊》無論是有聲片和無聲片,都在西班牙電影史上佔有重要一席。此外,希爾導演的《釘子》(1944)、《堂吉訶德》(1947)、《沒有太陽的街》(1948)等,也是上座率高的影片。
在這一時期,佛朗哥以J.德安拉德的化名寫了電影劇本《家族》(1941),由L.薩恩斯?德埃雷迪亞執導。影片通過一個軍人家庭的變化,表現了半個世紀以來西班牙政治上的重大事件,鼓吹佛朗哥精神。
當時的主要演員有A.馬約、R.杜蘭、M.貝希諾、A.里維列斯等。
②1951~1962年。受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影響,從50年代初開始,西班牙攝制出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影片。1951年,J.A.N.孔德導演的《犁溝》,獲很高評價。畢業於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的J.A.巴爾登和L.G.貝爾蘭加共同編劇,由貝爾蘭加導演的馬歇爾,歡迎你,描寫一個小鎮為歡迎「馬歇爾計劃」的一個委員所做的准備,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對美國所謂的經濟援助計劃也進行了諷刺,在1956年的戛納電影節獲評委會特別獎。以後巴爾登導演了揭露中產階級自私虛偽的《騎車人之死》,再次獲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貝爾蘭加拍攝了《普拉西托》(1961)和《劊子手》(1964)兩部諷刺喜劇片。《劊子手》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國際評論獎,在國內被評為西班牙電影史上10部最佳影片之一此外,義大利人M.費雷利為西班牙導演了影片《小房子》(1958)和《小車》(1960)。《小車》以辛辣幽默的手法刻畫了老年人的孤獨,在1960年威尼斯電影節獲國際評論獎。演員J.伊斯貝特,在《小車》、《劊子手》和《馬歇爾歡迎你》中扮演主角,以表演真實感人獲得好評。
這一時期,在西班牙電影史上佔一定地位的影片還有:J.de奧爾杜尼亞導演的《最後一支民歌》(1957),在馬德里創上映325天的紀錄,並在墨西哥取得成功,該片女主角的扮演者S.蒙鐵兒成為繼I.阿亨蒂娜和A.包蒂斯塔之後的電影女明星;由L.布努艾爾導演,西班牙與墨西哥合拍的《比里迪亞娜》(1961),在戛納電影節獲金棕櫚獎,但因該片涉嫌批評佛朗哥政權,在1976年以後才獲准在西班牙上映。
③1962~1967年。是西班牙新電影時期。1962年西班牙電影和戲劇總局對電影審查宣布了新的嚴格條例,但對過去禁演的影片放寬了尺度,並鼓勵發展民族電影,力爭打入國際市場。
當時,一批在馬德里國立電影學校(原電影研究和實驗學院)和巴塞羅那電影學校學習和工作的青年人,在法國新浪潮的影響下,想對西班牙電影進行革新。他們攝制了一批反映現實、抨擊社會,格調清新的影片,形成了西班牙的新電影。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C.紹拉導演的《為一個強盜而哭泣》(1964)和《狩獵》(1965),後者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獲銀熊獎;M.蘇梅爾斯執導的《從玫瑰色到黃色》(1963),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M.皮卡索的處女作《圖拉姨媽》(1964),是根據M.de烏那穆諾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此外,B.M.帕蒂諾拍攝的《給貝爾塔的九封信》(1965),獲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銀貝殼獎;J.迪亞羅特的《愛情的時代》(1964)和M.福爾的《燃燒的皮》(1968),分別在1964年度、1968年度的巴利亞多利德電影節獲西班牙文化學院獎和最佳作品獎;M.蘇梅爾斯執導的《戴孝的小姑娘》(1964)獲戛納電影節特別獎;A.豐斯的《尋求》(1966)和H.格勞《夏天的夜晚》(1962)都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這一時期,大多數「新電影」作品在創作風格上都採取了精雕細琢的敘述方法,題材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現實弊端,從而促進了電影事業的發展,受到國內外重視。1966年生產影片164部,達到一個新的高峰。但是由於當局的嚴格控制,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採用隱喻、象徵的手法,步履艱難,盡管如此,「新電影」在西班牙電影史上還是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④1970~1975年。由於經濟蕭條,政府對電影貸款日益縮減,審查越來越嚴,因此,這一時期電影生產處於低潮。
在此期間,紹拉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他執導的《安娜和狼》(1972)反映了軍隊、教會和性方面的問題。他的《安赫利卡表妹》(1973)獲1974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獎。V.埃里塞導演的《蜂房精神》(1973)和J.L.博勞執導的《逃亡者》(1975)先後在聖塞瓦斯蒂安電影節獲和P.奧萊亞執導的《狼的森林》(1970)也受到好評。
當代電影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去世,此後,西班牙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電影方面,取消了審查制度,被禁演的影片得以公演。如L.布努艾爾的《比里亞迪娜》(舊譯《維里吉安娜》,1961)、B.M.帕第諾的《為戰後演唱的歌》(1971)以及一些外國色情影片。同時,各種題材的影片競相攝制出來。1976年生產108部,1977年生產113部。觀眾對影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質量的要求也日益嚴格。一些導演繼承、發展了「新電影」反映現實的特點,拍攝了一批反映政治事件、內戰以及社會現實的影片。
政治題材影片的出現,標志著西班牙電影跨入一個新時期,其代表作有J.A.巴爾登導演的《一月的七天》(1978),描述了1977年1月24日極右分子在馬德里殺害幾名進步律師的真實事件,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J.L.G.桑切斯與A.利納雷克共同導演的《多洛雷斯》(1980),是一部西班牙共產黨領導人多洛雷斯的傳記影片;M.G.阿拉貢執導的《黑幫》(1977),描述了極右分子反政府的活動,獲第27屆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銀熊獎,他導演的《森林之心》(1978)、《花園中的魔鬼》(1982)等片也頗有影響;A.里瓦斯拍攝的《燃燒的城市》(1976)和《勝利》(1983),反映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班牙的歷史事件,《燃燒的城市》在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獲獎。此外,《暗殺佩德拉爾貝斯》(1978)、《從塞哥維亞逃跑》(1981)等,都是政治題材影片。
1936~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給人民帶來精神上、心靈上的創傷,人們開始對這一段歷史進行反思。J.卡米諾拍攝的《1936年漫長的假期》(1975)和《陳舊的回憶》(1977)、J.查瓦里導演的《夏天的自行車》(1984)以及J.L.加西導演的《未解決的課題》(1977)、《重新開始》(1982)等影片都反映了戰爭給家庭、戀人、孩子帶來的無法彌補的創傷。《重新開始》獲1983年奧斯卡最佳外國影片獎。
從1975年開始,反映人類自身問題的影片漸漸多起來。人與人之間難以溝通,人的無法解脫的孤獨、苦悶都成為西方電影工作者探索的主題。新時代的西班牙影片,其中包括如亞歷杭德羅阿梅納瓦爾著名電影導演的作品,佩德羅·阿爾莫多瓦和費爾南多·科洛莫將幫助使西班牙電影脫穎而出。J.de阿米尼昂導演的《巢》(1980),描寫了一個老鰥夫的孤獨以及他與一個13歲女孩間的情誼,扮演小姑娘的演員A.托雷特曾在《蜂房精神》(1977)、《姑息養》(1975)中扮演主角。由於她在《巢》中的成功表演,獲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女導演P.米羅執導的《賈利?古柏在天堂》(1980),描寫了一位事業心很強的電視女導演在身患絕症之後與朋友、親人無法求得心靈的溝通。P.米羅於1983~1985年曾任西班牙電影局局長,她的另一部影片《昆卡的罪行》(1979)上座率很高,在日本上映時,轟動了廣大觀眾。紹拉導演的《埃莉莎,我的寶貝》(1977)表現一位老學者孤獨、怕死的心情,甚至與親生女兒都無法相互了解。該片女主角由電影大師C.卓別林的女兒G.卓別林扮演。該片採用藍色、灰色做基調,並運用了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受到好評。V.埃里塞拍攝的《南方》(1983)用一個女孩自述的手法,表現了他父親的憂郁、苦悶。該片在芝加哥電影節獲獎。這類題材影片大多細膩感人,在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方面努力追求。
80年代,不少文學作品被改編成電影,較成功的有M.卡穆斯導演的《蜂房》(1982),在西柏林電影節獲金熊獎。他的另一部作品《聖潔無辜的人們》(1984)獲本國1984年最佳影片獎。此外還有《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1976)、《同特雷莎在一起的最後幾個下午》(1985)等影片。但這一時期也拍攝了不少追求商業利潤的驚險片、鬼怪片、色情片以及庸俗的喜劇片。
這一時期主要的導演還有J.L.博勞、E.德拉伊格萊西亞、P.奧萊亞等。
1984年1月,西班牙政府頒布了電影保護法,對國產片資助成本費25~50%,如影片獲得成功,還可得到更多的補貼。為了擴大西班牙電影在國際影壇的影響,每年西班牙舉辦10多個國際電影節,並在許多國家舉辦西班牙電影周和回顧展。西班牙電影的戈雅獎1987年介紹了西班牙電影學院。榮譽和承認西班牙電影業中的卓越創建了此一年一度的頒獎儀式。這支強心針作為來到境況不佳的西班牙電影博愛,有助促進進入行業的新鮮人才及提升到國際標準的西班牙電影。有些西班牙影片在重要的國際電影節獲獎。西班牙每年平均生產 70~100部影片。盡管如此,每年上映的外國影片還高達350~400部,美國影片仍控制著它的市場。到1984年,西班牙共有影院3510座,觀眾有所下降。
西班牙的官方電影學校已關閉;國家電影資料館設在馬德里,受電影局領導;各省、地區都有自己的電影資料館;所有的製片公司都是私人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