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戰爭 電影 一部講法西斯 那時期 一個不會長大孩子的故事 片名叫什麼
中文片名
鐵皮鼓
原片名
Blechtrommel, Die
更多中文片名
錫鼓
拒絕長大的男孩
更多外文片名
Blechtrommel, Die
Blaszany bebenek .....(Poland)
Tambour, Le .....(France)
The Tin Drum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
142 min
國家/地區
法國 波蘭 南斯拉夫 西德
對白語言
德語 波蘭語 俄語
《鐵皮鼓》是倫勃朗式的田野風景、以及典型的德國街道、人員吵鬧的家庭背景下構建的個人反抗史。
外祖母安娜還未婚的時候,一個叫約瑟夫的年輕人為了逃避追捕鑽進她的大裙子下,而成為了奧斯卡的外祖父。母親阿格內斯和她的表弟布朗斯基深深相愛,但由於近親不能結婚,出於生計,她只好嫁給商人阿爾弗萊德。奧斯卡從出生就是一個有著與尋常人不同思想的異常孩子,出生時他並不願意離開娘胎,並且計劃著重反娘胎.然而這時母親給了他一個許諾,等他三歲生日時將給他一個鐵皮鼓,他這才決定來到這個世界上,但誰是他真正的父親也許只有母親阿格內斯知道。
奧斯卡三歲生日那天,母親送了"鐵皮鼓"作為禮物,他高興的整天掛著它。他在桌子底下玩,發現了布朗斯基舅舅和媽媽的私情,他覺得成人的世界裡充滿著邪惡和虛偽,他決定不再長大。他故意從樓上跳了下來,結果他真的就不再長高,停留在三歲的高度。一次,爸爸搶他的鼓,他大聲的尖叫,結果發現,他的尖叫可以震碎玻璃,從此沒有敢再搶他的鼓。
希特勒上台後,父親加入了納粹黨。母親還是頻頻和舅舅幽會,母親發現自己懷孕了,沒完沒了的吃起了魚,結果由於過量而死去。母親死後不久,舅舅也被納粹殺害了。外祖母帶了一個女僕瑪利亞回來,奧斯卡和父親都佔有了她的身體,並且生了一個孩子。奧斯卡認為孩子是他的,但瑪利亞成為了自己的"母親",孩子成為了自己的"弟弟"。1945年,蘇軍攻佔了但澤,父親被殺,他埋葬了父親,也埋了伴隨他20年的鼓。他的「孩子"不小心用石頭砸了他腦袋,這時候發現,奧斯卡恢復了生長。
Ⅱ 二戰老電影關於七個德國小孩守衛一座橋的故事
最後的橋 我也喜歡這部電影。德國人自己拍的。簡介如下: 1945年4月,戰爭已近尾聲,德國人疲於應戰,炸彈轟塌了小鎮附近的橋梁,前線步步逼近,德國士兵忙不迭撤離,以逃脫美軍的進攻,而七個十幾歲的少年卻被組織起來頂替他們來到前線作戰,在納粹流血即榮耀的思維鼓動下,他們竟然面對炮火連天的危險境地卻毫無畏懼.而其實,在上前線之前,戰爭對於這些男孩不過是充滿冒險的幻境,他們將如何抵抗這殘酷的現實呢?
Ⅲ 戰爭不屬於少年:德國電影《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二戰的戰敗國日本拍攝了一些反思戰爭以及揭露戰爭殘=暴的電影,最著名的就是1959年上映的由小林正樹導演的巨片《人間的條件》。
在1959年的10月,聯邦德國(西德)上映了一部戰爭影片《橋》。這部電影改編自一年前出版的,由一位德國老兵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的一部小說。
我看過的由德國人拍攝的反映二戰題材的影視劇有《帝國的毀滅》、《從海底出擊》、《斯大林格勒戰役》和《我們的父輩》。而《橋》則是我看過的最早的一部以德國人的視角剖析戰爭殘酷的電影了。該片的導演是伯哈特·維奇(Bernhard Wicki),幾年後,他又成為了著名的戰爭電影《最長的一日》的四位導演之一。
我看《橋》的原作者多夫邁斯特的回憶,其真實的經歷遠比電影的敘述要殘=酷上許多:
多夫邁斯特參與守衛的橋位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地區的一個叫做巴特托爾茲的小城。在德國戰敗前夕,多夫邁斯特和當地一群16歲的中學生被征入「人民沖鋒隊」,在僅僅接受了幾天簡單的軍事訓練後,他們被送往小城周邊的各個防禦陣地。多夫邁斯特和幾個孩子連同一大堆武器裝備一起被一輛大卡車卸在了伊薩橋頭的戰壕旁,這是一個臨時湊成的戰斗小組,他之前只認識其中的一個孩子。原來駐守在橋頭的大人們都已逃之夭夭,他們的任務是接替這些「可恥」的成年人的任務,阻擋美軍過橋。當時在他們心中交織著不同的感覺,他們為終於能夠像大人一樣拿到武器參戰而驕傲,為即將到來的冒險和刺激感到興奮,他們嘲笑著大人們的怯懦,同時又難免有幾分激戰前的惶恐。
與真實經歷不一樣的是,影片《橋》中的七位少年被派去守橋,原本是出於一個善意。可惜的是,經過納粹洗腦多年的少年們,頭腦中卻充滿了狂熱的戰爭思維。
影片開始於一個平靜的上午,城外的小橋旁邊落下了一顆來自盟軍的炸彈,凄厲的警報聲打破了小城的寧靜。大人們開始擔憂:「我們現在會遭到炸彈的攻擊嗎?」有的人開始了逃跑,也有的人感覺到戰爭就要結束了。
然而,最興奮的卻是一幫16歲的中學生。對於他們來說,傳說中的戰爭就要在身邊發生了。當七位少年收到軍方的派遣通知後,都是異常的興奮。可是,他們沒有看到老師斯坦恩流露出的憂傷情緒。老師嘴角顫抖的看著他的學生們,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幾位學生穿上了軍服,與一幫年長的成年人開始了短暫的軍訓。從一些人戴著的舊式鋼盔看,有人還參加過一戰。
善良的斯坦恩來到兵營去找新兵們的上司弗洛里希求情,希望這位五天前也是老師的同行能照顧他的學生,讓他們能脫離戰爭。弗洛里希當即拒絕了他,並告訴他,自己和這幫孩子交談過,這些孩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理想而戰,他們想拯救祖國。
美軍即將到來,這些拼湊起來的人被編入了戰斗隊伍。軍官戰前訓導他們說:「你們保衛了每一平方米都是祖國心臟的一部分。第一次執行任務的年輕士兵們需要知道,我們的營隊只知道前進,沒有後退,只知道戰斗、勝利和死亡。」
弗洛里希聽到這番話後,起了惻隱之心,他安排士官海爾曼帶著七位少年兵去守本不該守的橋,因為這座橋離他們的家很近。他特別交代海爾曼:不要和敵軍接觸,不要射擊,橋不重要,它將被炸毀,不要發生沒有意義的傷亡。
孩子們帶著裝備來到橋邊,驚呼道:「這是我們的橋!我們到這兒干什麼?」他們甚至於非常的沮喪:「這不好玩。」
海爾曼讓孩子們挖工事,放哨。在他的心目中,弗洛里希交待給他的任務就是像保姆一樣地帶好這七位少年。
不料,當弗洛里希獨自進入小城裡時,竟然被執勤的憲=兵當做是逃兵而射殺了。這一幕卻不被七位少年所知曉,他們仍然在各自的崗位上牢記著自己守橋的「使命」。
後半夜,大批後撤的德國軍車駛過小橋。七位少年十分震驚地發現,曾經被他們視為英雄的一位軍官也在逃跑的行列中。
有人提出回家去吧,但是遭到於爾根的堅決反對。於爾根的父親是一位死在戰場上的軍官。
天亮了,美軍的飛機在橋邊投下了一顆炸彈,彈片炸死了七位少年中最羸弱的西吉。
美軍坦克駛近了橋邊,剩下的六位少年奔向各自的工事,開始了戰斗……看著戰友不斷地倒下,活著的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恐懼。
他們瘋狂了。
當幾位德國士兵按計劃帶著炸葯前來准備炸橋時,最後的倖存者阿爾伯特向他們舉起了槍……
這一天是1945年4月27日。
三天後,希特勒在柏林的地堡中自殺。
與戰爭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就在幾天前,這七位少年還坐在教室里,還在與心愛的姑娘散步,還在為了瑣事相互爭斗,母親或父親做好了飯菜等候著他們回家……戰爭本不該屬於這幫少年,他們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的犧牲品。
本片獲得1960年第17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8年,德國再次翻拍了這部電影。
2014-03-11 23:05:12
閱讀(498)| 評論(5)
評論:
Ⅳ 德國小男孩槍殺猶太隊友電影名字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一部由馬克·赫爾曼執導,阿薩·巴特菲爾德 / 維拉·法米加 / 大衛·休里斯主演的一部劇情 / 戰爭類型的電影。
Ⅳ 德國二戰時小孩子主演的電影
是《美麗人生》嗎? 基本信息 《美麗人生》是一部由羅伯托·貝尼尼執導,羅伯托·貝尼尼、尼可萊塔·布拉斯基、喬治·坎塔里尼等人主演的劇情片。1997年12月20日,該片在義大利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最後父親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1999年,該片在第71屆奧斯卡獎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最佳配樂三項獎項 。
Ⅵ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戰爭遠比影片更讓人窒息,這部影片的結局是什麼呢
比起其他所有反戰題材的電影,《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擁有最諷刺,也是最殘酷的結局。
布魯諾原本就對鐵絲網里的世界很好奇,他見過很多穿條紋睡衣的人,但並不知道他們是幹嘛的。他常常這樣坐在鐵絲網外面發呆,或者與施穆爾交談玩耍。
孩子總是單純的,他們以絕對的善意來面對這個世界,卻要去承受他的父輩釀成的惡果。
盡管《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以小孩子輕松的視角來講述一個戰爭故事,但是它的殘酷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反戰電影。
Ⅶ 國外的電影,一個小孩敲鼓的,反抗侵略的,以少勝多,小孩敲鼓嚇退了了敵軍的,是電影什麼名字
。。。應該是1979年的德國電影《鐵皮鼓》
Ⅷ 德國的電影多是揭露戰爭的殘酷,比較血腥真實,他們是否也拍過適合兒童看的影片
《沉重的決定》
這部電影既不沉重,也沒有決定。這個標題與原文沒有任何關系。早死早升天是最佳的翻譯。電影是拜仁語,背景也是德國南部。這部電影是極好的證明,德國是幽默的。一部非常可愛,值得一看的。
十一歲男孩Sebastian經常會作出令人忍俊不禁的舉動,在他的天真的面容之下,有著和他的爸爸,電台DJ等人同樣的小人物心態,同樣的生活憧憬。
愛情,死亡,迷信和幽默,巴伐利亞式的元素組合,成就了這部溫暖人心的喜劇片。
《白色上帝》
這部電影滿懷著一種對生命大大的憐憫和慈悲,狗狗們所犯下的一切的暴力和兇殘都源於人類翻下的罪,就這一點,這部電影從一種現實主義的角度直面人類是虐待動物的真相,從給牛開腸破肚,再到將狗狗們訓練成斗狗,讓它們自相殘殺,再到動物收容所給無辜的小生命執行死刑。整個影片控訴著人類作為高等動物獨一無二的權威性。其他生命在我們看來彷彿只是最後會化為一坨糞的一盤肉食。
Ⅸ 講述一個孩子與德國侵略者鬥智斗勇的電影
《美麗人生》
祖舒華五歲那年和爸爸,叔父被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年幼的祖舒華並不知道面對他的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而他的爸爸撒謊,騙他說他們在玩一個游戲,誰最遵守這兒的規矩,最先拿到1000分,誰就能把真坦克開回家,從而展開了一個以「二戰」時期為背景的黑暗喜劇。
這部影片的片名是《Life is Beautiful》,「beautiful」原意指美麗的,美好的,可看完影片的故事簡介,我並不認為他們的人生十分美麗,相反,甚至是悲慘,黑暗的,祖舒華的父親——基度,抱著他坐在前往火車站的德國納粹兵的汽車上騙他說:「我們只是出去旅遊,你不是一直想出去旅遊嗎?……」開始,我似乎有一點明白了,為什麼說他們的人生是美麗的。越往後看,心中那個若隱若現的答案就逐漸清晰,明朗起來。
記憶最深的,就是基度在快被德國納粹士兵處死前,沖躲在鐵櫃里的祖舒華俏皮的眨眨眼,而那時,德國納粹兵黑乎乎的槍口就抵在她的後背上,當他看到鐵櫃里的祖舒華露出那水靈靈的大眼睛,也沖他眨眨眼時,也許心中懸著的石頭放下了,起碼,他親愛的兒子,還活著,然後,仍不改他一貫幽默,風趣的姿態,學著搞笑藝人的樣子,走到了一個小胡同里。其實他又何嘗不害怕呢?只不過,他不願在死前最後一刻,展露出害怕的神情讓自己的兒子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場游戲,而是一場殘暴的真實的戰爭,他不願在年幼的孩子心中留下一份心理陰影。而當我看到結局,祖舒華在美國士兵的懷中興奮的叫著媽媽,眨巴著那天真無邪的大眼睛時,我知道,基度死前的最後一個願望實現了,他的死 祖舒華心中留下任何心理陰影。父親用無數善意的謊言換來了兒子美麗的人生。
劇中還有一個主人公,黛麗,基度的妻子。她並沒有猶太人的血統,也並不需要進入納粹集中營,可他還是義無返顧的進去了。一切都源於他對基度和祖舒華的愛。
其實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這場殘酷的戰爭,機靈幽默的基度,善良賢淑的黛麗,天真可愛的祖舒華,他們三個人在一起,能度過怎樣快客幸福的一生。可是這場戰爭,卻又讓那麼多人家破人亡,不過也喚醒了人最初的本性。
其實,就像有些人所說的一樣:「平民搖身一變,變成凱撒大帝。」只要你心中有愛,每個人都是凱撒大帝。不曾想過,每個人臉上帶的不同面具下,都有一顆在危難關頭,不顧一切為他人付出的美好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