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電影《歸來》
在我個人看來,作為張藝謀的又一部經典力作,《歸來》仍秉承著張藝謀的一貫風格 ,動人心弦的視聽配置,生命之美的承現都是其作品的標志。但最能打動人心的也許就在於故事本身,張藝謀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② 《回歸》,一部家庭電影,真的能折射出心理學內涵,美得過於殘忍嗎
父親給了我們什麼?我們從父親那得到了什麼?這是一部關於父親的家庭電影,《回歸》真的是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殘忍。父親強權的回歸,順從與叛逆的兩個兒子折射出家庭對父權缺失的迷茫和渴望,兩種表現方式卻殊途同歸地嚮往著強勢父權的降臨,但只有父權的消逝,兒子才能成長,新老交替的背後隱喻的是生死的更迭。簡單的劇本卻折射了心理學的內涵,折射國家和歷史的隱喻更顯蒼莽壯闊,青灰色的鏡頭美得令人窒息!這種電影最適合的電影節,親情間的遺憾是足夠令人回味的。
這是一部道不盡感受的電影,整個民族都帶有一種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調,包括兒子一進門看到父親的角度,和父親最後的死法,以及一種混亂迷茫的感覺和兒子對父親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義的。
③ 求電影《歸來》的讀後感
故事的開頭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陸焉識和馮婉瑜是對夫妻,男方陸焉識卻因為被認為右翼分子,派遣到西寧關了起來。但陸焉識思念妻子和女兒又逃了出來,回到家中盼著能與妻女相見。 從小就受組織思想熏陶的女兒丹丹,一切服從組織,再加上因為父親右翼身份的緣故無法參演舞台劇女主演,便向上級組織高密抓自己的父親。母親明知道自己女兒已經告了密,但仍義無反顧的要見愛人。
火車站上,兩人只能遠遠相望呼喚著對方,卻連一絲一毫都無法靠近彼此。在組織的追捕中,在女兒的攔截中,在路人紛紛投來詫異討論目光中,他們終究連手都沒有碰到就再次分離,而這一別,又是多年! 而在火車站,馮婉瑜對陸焉識那句:「焉識快跑!!」悲傷而沉重的讓我的眼淚奪眶而出……
而後,被文革折磨了20年的陸焉識終於平凡得以歸家,滿懷欣喜的盼著能夠見到苦苦守候他20年的妻子,回家後才發現,妻子因為過度思念他,記憶力衰退,患了選擇性遺忘症。。
是的,馮婉瑜不再認識陸焉識了。
陸焉識和馮婉瑜之間隔著二十年的時光,二十年後他們面對面站立,依然彼此深愛,但妻子永遠記住的是那個還沒對她造成傷害的丈夫,是一段無法打撈的記憶,陸焉識面對的是一個回不去的家,一個拒絕接納,但始終在等待他的避難所。
失憶後的馮婉瑜,不準被她認為是「方師傅」的陸焉識進家門,不原諒女兒犯的錯,不準自己的女兒進家。無可奈何的陸焉識只能將自己在那二十年中寫下卻從未寄出的信寄給了二十年後的馮婉瑜。每天像個老朋友一樣,陪伴在婉瑜身旁,為她念信。在婉瑜眼中,眼前的人只是一個「念信的同志」,而她的丈夫陸焉識,仍在遠方。就這么陪伴著,把前半輩子從來沒給過她的耐心和等待攢夠了一樣都給了她。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記不起他是誰,他也沒有顯出半點急躁來。他為什麼要著急呢?他早就打算好了,他餘下的時間早就在那二十年裡盤算好了,都是她的,他是把命給她了,如此一來,反而有了知足的淡然。他們可以就那麼靜靜地像一對平淡無奇的老夫妻,坐著看看書,聊聊天,看看貓,打打牌。如果你看到那樣安靜安詳的場景,你絕不會把他們和曠世戀情聯系在一起。
而婉瑜唯一記得的,就是每個月5號,去火車站等焉識。刮風下雨永不變,她在牆頭貼上「5號接焉識」的字條,她在報紙上一遍遍臨摹「陸焉識」這三個字,即使記憶壞到不記得怎樣寫字,她也照著被雨水打濕的字元重新寫下自己愛人的名字,只為這一份忠貞,只為這一份堅守,只為這一份等待……
這部從一開始就知道並不輕松的電影,看到這里,卻讓我有種意外的感覺。這個一直讓人覺得苦澀心酸唏噓感慨的愛情進行到這一步,竟因為婉喻的失憶,陸焉識對失憶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帶來了一絲絲的甜蜜,美好的一如初見,淡淡的,帶著最初的愛慕和溫馨。
縱觀電影,穿插重疊了太多的愛,夫妻堅守的愛,女兒對父母的愧疚,母親原諒女兒的愛……婉瑜因為愧疚當年沒能見到愛人,即使失憶仍不忘「不能再把焉識鎖在門外了」;年復一年地去接了一輩子火車,只為了愛人信里的一句「我5號就到」;寫了二十年寄不出去的信,最後還得作為陌生人念給愛人聽,只為了能夠天天看到她即便帶著陌生的眼神。
一輩子的堅守,只為讓她感受到自己的愛,只為陪著她,只為用自己的方式愛她。不用轟轟烈烈,這樣,也就夠了。
電影中人物對話少,而對角色動作表情的描寫卻極為深刻。陳道明、兩代「謀女郎」同場飆戲也算得上是整部電影的亮點所在。鞏俐把「戲如人生」「人戲不分」的境界徹底融合,她的表情從茫然到下意識流露的敦厚教養,每一幀情緒的游動都不輕疏。而陳道明則已自身淡淡的文人氣質中,懷抱著陡然劍氣的氣質把整個角色都與之融合成就了一個真實的「陸焉識」。鞏俐和陳道明這樣的老戲骨,兩人的一唱一和,一個表情、一個皺眉、一聲嘆息都足以看到內心矛盾的情感碰撞。鞏俐把「失憶」演的太過自然,陳道明把「痴情」演的太過真實。
《歸來》用小景深表現人物特寫的內心,用大景深突出環境帶給人的影響,深入到視覺影響觀眾的內心。而光線的巧妙運用恰如其分的把人物塑造的更為立體,內心情感更為清冽。色調的偏灰使影片年代感凸顯無遺,更襯托出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無力和現實殘酷,堪稱嘆為觀止。敘事的張力和攝影的精巧,使整部影片看上去都顯得恰到火候,把情感的聚集到宣洩力量沖擊發揮到了極致。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陸焉識和馮婉瑜的愛情中彼此缺失了20年,即使失去記憶卻仍能讓他們一生執著。這段愛情,就像一壇老酒一樣,濃郁醇香,沒有隨風逝去,也不會逝去。他們就在彼此的愛情里,各自蒼老,卻也醞釀著彼此相愛不相見的深情。
看完電影,我准備把原著剩餘的部分也讀完,雖然電影是改編作品,但並不拘泥於原著,他在原著的基礎上搭建了一個新的故事,不論是不是原著黨,都能從電影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覺,找到心中那段只屬於焉識和婉瑜的刻骨銘心。
電影最後一個場景,焉識載著婉瑜,在大雪中等待著一輩子的「5號接焉識」。他們的愛情,從來沒有死過,更像是沉睡過後補償似的,一下子又煥發出活力。她還在等,他也還在等。
「你不是希望有人陪著她照顧她就夠了嗎?其他的你還在乎嗎?」只要彼此都能熟識相濡以沫執手相伴所經歷的路,只要彼此都能不顧前嫌毫不猶豫的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別的還需要顧忌嗎?
④ 有誰看懂了俄羅斯電影<<回歸>>
父愛與人性的回歸 ——賞析俄羅斯影片《回歸》
近幾年表現父愛題材的影片好象比較多,最近的有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稍遠的有在今年五月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摘得「金棕櫚」獎的比利時導演讓·皮埃爾·達爾代納和呂克·達爾代納兄弟執導的影片《孩子》。俄羅斯電影《小偷》、日本電影《鄉村寫真館》和義大利電影《現在和永遠》,也是同類題材的影片。這些影片都獲得了較大的成功,觀眾也常常跟著影片中的父親或者孩子一同流下感動或者感悟的淚水。但是有一部也是表現父親與兒子題材的影片,直到影片結束,觀眾可能並不會跟著流淚,但是心靈卻遭到撞擊,特別是故事情節讓筆者感到人生中有相似的經歷,就更加為影片的真實與力度而感到震撼。
這就是攝制於2003年的一部俄羅斯「老」電影《回歸》,本片獲2003年第六十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大獎,系俄羅斯導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的處女作。整部影片好象就是在灰暗色彩中完成的,個人猜想不知導演是否有著這樣灰暗而無奈的童年經歷。
兄弟倆一直與母親、外婆相依為命,有一天,他們發現失蹤十二年的爸爸--一個只在一張褪色照片中出現過的男人突然回到家中。故事就從這里開始,但影片開始埋下一個伏筆,弟弟伊萬比較膽小或者是有恐高症。哥哥安德烈對突然來到的爸爸充滿期待甚至有著討好父親的意圖,只讓弟弟非常看不慣。也許哥哥作為十二年來家中唯一的長男,非常渴求一雙更為強大的肩膀來支撐一個虛幻卻必須存在的角色,而十四五歲的他還不能勝任這樣的角色。
這個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導演的一點意圖,是說父愛但也有關於男孩到男人心智成長的敘述。果然在隨後一周的旅行中,父親充當了引導者的角色。但是由於十二年的缺失,父親非常渴望孩子能夠一日成人,而且以這么多年來自己的神秘經歷(片中沒有清晰介紹,父親這么多年干什麼去了)告訴孩子,世界是需要學會自己保護自己的,任何時候。而弟弟一直在抵制父親,幾乎所有的事情跟父親對著干,甚至產生父親會殺了他們的想法,而哥哥雖然沒有這樣的想法,也與父親的關系惡化,因為心急的父親對言聽計從的哥哥採取了毆打的方式,當流著鼻血的哥哥在雨中發動那唯一紅色調的汽車,沖剛打了他的父親天真地笑的模樣,觀眾不會流淚但會心碎。
從接受服務時張馳有度的人生態度到錢包被搶、汽車陷坑、雨中劃船,最後到引起悲劇結局的守時之爭,這位父親想把十二年的缺失一夜間給他的孩子補回來:就是男人走進社會就必須能夠獨當一面,要想成長為真正的男人是需要心靈與身體同步甚至早熟的。
而喜歡用肢體語言甚至暴力的父親沒有想到他們的孩子是怎麼想的。他的小兒子即弟弟伊萬在他毆打哥哥安德烈時已經有想殺了爸爸的想法,弟弟伊萬不僅對父愛產生動搖,而且對人性產生了懷疑:這個人是否會在森林夜地里悄悄殺了他們,只對已經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美好的想法。
影片最後即旅行即將結束的時候,矛盾爆發。有著母親班細膩情感的哥哥架不住弟弟的蠻橫要求,違心忘記對父親的承諾,讓弟弟玩得盡信回來遭到父親更為猛烈的毆打,這時兄弟倆的情感都快崩潰了,准備殺父親的弟弟最後放下刀,哭著跑向森林深處,准備從那個瞭望塔上跳下以生命證明自己不是懦弱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因為久久不來的父親,怎麼這樣殘酷,就如同他的大喊:如果你像一位父親(其實是他印象中母親)那樣愛我們,我也會很愛你的。
就在他因為絕望而勇敢地准備跳下時,父親爬上來了。攀爬中父親失手跌落下去,哥哥平靜而憂傷地告訴不知何時下來已經沉默的弟弟,爸爸死了。哥哥堅持要把父親帶回家,兄弟倆冒著大雨用父親當初蠻橫的方式教會的手段,離開了那個無人的島嶼。等到兄弟倆走過艱難路程可以順路回家時,父親沉沒到湖中,永遠離他們而去了,弟弟伊萬第一次動情的喊出了:「爸爸」。
影片的最高點就在這里:父親用生命捍衛了人性中對愛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緣之情。不管怎樣,人類不失去真愛,就永遠有希望的未來。這是父愛與人性真諦的雙重心靈回歸,獻給他還沒有完全成長、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親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種人,世界就徹底沒有希望了。這正是導演的高明意圖所在,有評論認為這是俄羅斯社會轉型時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羅斯失去昔日的追憶痕跡。筆者不能苟同這樣的評論,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也是如此告訴觀眾的:請不要把這部影片當成簡單的父子之情的描敘,更不要當成一部政治性的社會題材影片來觀看。那麼《回歸》是否對人性深處一次拷問最後不容質疑真愛回歸?
本片沒有揭開的神秘處還有父親似乎對這個無人島嶼比較熟悉,他在這個島嶼挖了一包沉重的東西,影片結束也沒有告訴觀眾,那裡有什麼東西。他為什麼這樣熟悉這個荒島?父親經常吃魚甚至已經厭煩是否在這個島嶼生活了較長時間?更為神秘的是本片拍完不久,扮演哥哥的演員十五歲的英俊童星弗拉迪米爾·加林在影片開始的跳水湖中溺水而亡,更為本片加深幾分悲劇色彩。
本人能夠深切體會影片中的情節,是因為也遭遇這樣的情節,當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時,他會幫助你,絕對不會不管你。但是他會教訓你要自強獨立,一切靠自己。給了錢後就是一段毆打,所以今天的我非常獨立,在越來越游刃有餘時,感謝這樣的教誨:男人當自強,沒有退路。即使他什麼也沒有給我,在小的時候喊我寶貝,大了看我成長進步而高興的眼神,我認為也是真摯情感的付出。讓我跟隨《回歸》,學會去發現愛的足跡吧。
「電影中的經典……走進一個更深遠、更激昂的層次,遠遠超乎它表面所預示的。」(《洛杉磯時報》)
⑤ 您能結合《我的父親母親》和《歸來》這兩部影片的背景時代,談談張藝謀不同時期風格的轉變嗎謝謝
《我的父親母親》和《歸來》這兩部影片的背景時代,談談張藝謀不同時期風格的轉變,介紹如下:
前者拍攝於1999年,此時的中國處於初期上升期,澳門回歸,與此同時,國民開始從溫飽線逐漸走向精神消費,所以一部溫情的前者應該是國民精神需要的反應。
而後者是近年拍攝的,此時的國民自尊心極大增強,所以這部電影是反應那個時代的國民精神。導演都是適應國民精神的需要,他的改變也是國民精神的改變。
角色作品介紹:
早期張藝謀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電影著稱,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
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贊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背後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張藝謀的本領在於他能強烈而不失准確。
適時而又超前地撥動中國百姓的心弦。張藝謀拍攝的影片題材廣泛,有農村,城市,歷史,人文,現實,愛情,武俠動作以及戰爭等題材,表現手法也不斷更新他的影片在國內外屢屢獲獎,使沉寂多時的中國影片開始受到世人矚目。
⑥ 《同桌的你》和《歸來》這兩部電影哪個結局更具悲情色彩
歸來的解決還不圓滿??
樓主還是回家看宮鎖連城吧 電影不適合你
⑦ 歸來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在畫面構圖方面,你有哪些直觀感受
歸來張藝謀拍攝的電影,在畫面構圖方面,你有哪些直觀感受?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籠統的回答,老謀子講究電影畫面的色彩。
⑧ 《歸來》這部電影是張藝謀褪去了色彩的證明嗎
有人說《歸來》是張藝謀寫給鞏俐的一封情書,是「張藝謀一直在用電影維系著和鞏俐的情份」,這大概是當下很普遍的一種邏輯——「為何分手了你還願意幫助他,肯定是因為還對他余情未了」,俗套的、程式化的去解釋人類復雜的情感,會讓生活變得簡單些。可這樣未免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庸俗化了,張藝謀已經過了用作品來取悅誰的階段了,他選擇和鞏俐合作只是因為她是「中國演員頂峰上的、尖兒上的一個代表,也是最有國際影響力的了」(張導原話),他是在用一個導演的眼光看著鞏俐。如果說愛,也是他的鏡頭愛著她,始終如一的愛著她,這是一個好導演對一個好演員的情誼。
⑨ 電影歸來色彩變化,求詳細分析
你說的太簡單了,具體點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