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庫爾斯克戰役究竟是一場怎樣的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30個精銳師包括7個坦克師被擊潰,其餘的遭受重創。損失兵力50多萬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損失火炮和迫擊炮3,000門,損失飛機3,700架。會戰的失利使納粹德國永久性地喪失了戰場主動權,此後德軍再也沒有在東線發起有威脅的攻勢。 蘇軍也為庫爾斯克會戰付出了慘重代價,損失兵力80多萬,損失坦克6,064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1,716架。但會戰的勝利使蘇軍從此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最終使蘇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德軍,在質量上也超越了德軍。
滿意請採納
『貳』 戰斗民族出品:前蘇聯拍攝,10部精彩的戰爭巨片(排名不分先後)
戰斗民族出品:前蘇聯拍攝,10部精彩的戰爭巨片(排名不分先後)
1、解放(485分鍾,5部分)為紀念蘇聯衛國戰爭30周年,前蘇聯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於1970—1972年,拍攝了一部堪稱前蘇聯電影史上耗資最巨、規模最大、場面最為壯觀的戰爭題材影片———《解放》。影片從1943年蘇聯紅軍反攻(庫爾斯克戰役)開始,到強渡涅伯河,解放基輔,最後攻克柏林。分為五集,片長將近8個小時。導演尤里·奧澤洛夫為強調「」紀實性」、「」史詩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實歷史文獻鏡頭。影片還出現了不少歷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羅斯福、丘吉爾、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還蘊涵豐富感人的故事情節,從蘇、德兩軍統帥到普通士兵,從蘇軍反攻到德軍覆沒,成功地表現了一種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2、莫斯科保衛戰(358分鍾,4部分)本片是蘇聯為紀念二戰中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偉大勝利所拍攝的一部史詩性多集寬銀幕巨片。全片分為《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國集中了一百九十個師的兵力,以閃電戰術入侵蘇聯,蘇聯因准備不足,在戰爭初期節節敗退,德軍直趨莫斯科城下,雙方在莫斯科展開了殊死決戰。該片拍攝歷時兩年,耗資約六百萬盧布,拍攝場面宏大壯觀,約有五千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加。這部場面宏偉的戰爭和導演其他幾部類似的戰爭片一樣,都在前蘇聯政府的支持下,拍攝的具有很強政治性目的的電影。影片宣揚的正義戰勝侵略今天看來也是正當的,可是一些宣傳國家領袖的場景明顯是一種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對宏觀戰爭場面的描寫,依然是出色的。3、斯大林格勒大血戰(196分鍾)本片反映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部極具歷料及欣賞價值的巨作.是導演尤.奧澤洛夫的衛國戰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1942年夏季,德軍大舉進攻蘇聯,蘇軍撒退到斯大林格勒進行頑強地抵抗雙動用200多萬能兵力,2千多輛坦克、大炮、飛機。最後蘇軍奪得了控制權,拖住了德軍主力,11月19日,1萬5千門大炮發出了震撼世界的吼聲:"蘇聯紅軍開始了偉大的反攻"這也成了二次大戰歷史的轉折點。濃烈悲壯氣氛破真實地記載宏偉輝煌的場面.本片塑造了斯大林,崔可夫,古洛夫,朱可夫,赫魯曉夫,葉廖緬科,羅克索夫斯基,希特勒,馮.博克,保盧斯等多個歷史人物的歷史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西班牙共產黨人以及德國紅色合唱團等反法西斯英雄的英勇形象。4、戰爭與和平本片改編自俄國文豪托爾斯泰的同名作品《戰爭與和平》,圍繞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以貴族小姐娜塔莎(柳德米拉·薩維里耶娃LyudmilaSavelyeva飾)、貴族青年皮埃爾(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Bondarchuk飾)和安德烈公爵(維亞切斯拉夫·吉洪諾夫VyacheslavTikhonov飾)三人的情感故事為線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展示了當時俄國社會的風貌。本部1968年前蘇聯版的《戰爭與和平》耗時五年完成,耗資高達5億6000萬美元,堪稱影史上最昂貴的影片,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影片拍攝得到了蘇聯軍方的大力協助,在世界影史上,本片成為動用臨時演員最多的影片之一。這部長達六個半小時的宏偉巨制,以其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鏡頭語言,完美地呈現了俄法戰爭時期俄羅斯大地廣闊的歷史畫卷,也極其忠實地...5、自己去看這是一部很特殊的戰爭題材電影,它真實地描寫了德佔區人民的悲慘遭遇和場面,以及人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的恐懼,反映了戰爭的真實面目。它既不同於《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攻佔柏林》這些正面戰場的血肉橫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星》所描寫的局部戰斗中體現的平凡悲壯,更不是戰地浪漫曲,而是降臨在平民百姓頭上血淋淋的殘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場面遠超過任何一部描寫德軍集中營的電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膽小和心軟者慎看。6、士兵之歌二戰期間,19歲的通訊兵阿廖沙(弗拉迪米爾·伊瓦紹夫VladimirIvashov飾)在衛國戰爭中用反坦克槍擊毀了德軍的兩輛坦克而受到嘉獎。但阿廖沙請求將軍不必為他授獎,只希望給他幾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親(安東尼娜·馬克西莫娃AntoninaMaksimova飾)。於是阿廖沙踏上了為期只有六天的歸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天真無邪的少女舒拉(讓娜·普羅霍蓮柯ZhannaProkhorenko飾),兩人一見鍾情。然而他們乘坐的火車被炸,他救死扶傷耽擱了不少時間。當阿廖沙終於回到家鄉時,只來得及和母親在田邊說幾句話就要返回前線。可這一去,阿廖沙就再沒有回來。由著名導演格利高利·丘赫萊依執導的蘇聯現實主義電影傑作《士兵之歌》,榮獲1962年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提名,入圍1960年第1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並獲得1962年第15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7、潰逃獲得了莫斯科電影節金獎,前蘇聯電影學院獎列寧獎金。等多項獎項.可謂前蘇聯戰爭電影的史詩巨作.//影片拍攝於1970年,作品改編自前蘇聯著名作家麥克哈克.布格科夫的小說.影片拍攝完成後,由於影片對白軍的人性描述,差點遭到前蘇聯政府的禁映,經過導演的不斷努力,和政府內部分高官的支持,終於使得影片得以上映,影片一經上映便大獲好評!!8、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本片根據鮑瓦西里耶夫於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改編。影片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1975年又獲列寧獎金。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帶領一個排的四聯裝高射炮的炮手駐扎在一個靠近小車站的村子裡。一天,班長麗達在不遠的樹林里發現了空降的德軍。瓦斯柯夫帶領一支小分隊去搜查敵軍,成員包括麗薩、迦爾卡、麗達、索妮婭、冉妮婭、等五個姑娘。隊員們英勇犧牲了,受重傷的麗達不願連累准尉把兒子託付給他後飲彈自盡。悲憤的瓦斯柯夫一舉殲滅敵軍營,光榮完成了任務獲得援救。多年後,瓦斯柯夫帶著麗達那個現在是軍官的兒子來到當年他母親犧牲的小樹林,對所有的女兵們表示了深深的敬意。9、德黑蘭43年《德黑蘭43年》是一部二戰題材的影片,1980年由俄法瑞(士)三國合拍,片中幾乎運用了所有的電影語言,堪稱經典中的經典,1981年獲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導演是前蘇聯的阿·阿洛夫和弗·納鳥莫夫,法國影星阿蘭德隆領銜主演。1988年由央視譯制並播放過該片。影片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跨時空的手法記述1943年羅斯福、邱吉爾和斯大林三巨頭在德黑蘭會晤期間,德國特工策劃的暗殺計劃被以安德列為首的蘇聯情報人員及時發現而遭失敗,然而協助安德列粉碎暗殺陰謀的瑪莉卻在35年後在法國被神秘殺害...影片題材宏大卻無跌宕起伏的情節,蘇德特工鬥智斗勇的主線始終是淡淡地展開,沒有美國好萊烏大片的矯柔造作和嘩眾取寵。但同時導演卻運用各種手法渲染男女主人公悲劇性愛情,使影片透著一股凝重的傷感,給人強烈的壓迫感。影片的主題歌UnevieD'amour是當時法國歌壇鼎極人物CharlesAznavour的作品,歌聲悠揚而有充滿了傷感,而這也正是整個影片的基調。劉歡也曾唱過該主題曲,它的中文歌名是「」讓愛情長留人間」。10、一個士兵的父親農民格奧爾基·馬哈拉什維里收到了兒子高傑爾基在部隊的來信,說他因負傷住進了後方醫院。故決定去探望兒子,當趕到軍醫院時,兒子已經返回部隊。老頭子決定前往兒子所在部隊,就在尋找兒子的過程中,他不由自主的參加了戰斗,最終打消了回家的念頭,參加了部隊。當蘇軍戰士消滅了敵人沖入大樓時,兒子已經倒在血泊中,他抱著奄奄一息的兒子,父子終於見到了最後一面……本片曾獲第四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與1966年度列寧獎金。
『叄』 百度知道
這些我都看過(本人保證),覺得不錯:
《拆彈部隊》、《深入敵後1》、《深入敵後2邪惡軸心》、《深入敵後3哥倫比亞》、《拯救大兵雷(瑞)恩》、《光榮歲月》、《細細的紅線》、《風語者》、《第一滴血》系列等。
網上查來的:
古代戰爭電影
《特洛伊》 《斯巴達300勇士》 《亞歷山大大帝》 《墨攻》 《神鬼戰士》 《天國王朝》 《影子武士》 《勇敢的心》
編輯本段近代戰爭電影
《投名狀》(1850年代湘軍大戰太平天國戰事) 《集結號》(1946年的國共內戰及1951年的朝鮮戰爭) 《戰爭與和平》(俄國版,內容講述拿破崙征伐俄國,最後被俄軍擊潰)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內戰西南戰爭,內容為歷史改編虛構) 《光榮戰役》(美國史上唯一內戰南北戰爭) 《黃金三鏢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戰爭) 《卡士達將軍》(Custer of the West)(美國印第安人戰斗) 《圍城13天:阿拉莫戰役》(The Alamo) (美墨戰爭) 《外籍兵團》(法國外籍兵團於北非遠征)
編輯本段現代戰爭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
《阿拉伯的勞倫斯》 《藍徽特攻隊》(空戰電影) 《西線無戰事》 《鐵十字勛章》(電影) 《迷路的大軍》 《約克軍曹》 《尚斯帕爾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
《兵臨城下》(講述2戰蘇聯傳奇狙擊手瓦西里) 《二二六》(日本軍部在1936年於東京發動軍事政變) 《巴頓將軍》(歐洲戰場美國陸軍名將) 《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諾曼底登陸)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諾曼底登陸後美軍作戰,內容十分反戰) 《雷霆傘兵》 《兄弟連》(Band of Brothers) 《太平洋戰記》(可稱諾曼底大空降的姐妹作) 《猛鷹突擊兵團》(以罕見納粹德國士兵觀點演出) 《奪橋遺恨》 《英烈千秋》(中國抗日戰爭) 《血戰台兒庄》( 中國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 《血戰昆侖關》(中國抗日戰爭) 《八道樓子》(中國抗日戰爭長城戰役) 《筧橋英烈傳》(中國抗日戰爭空戰片) 《從海底出擊》(大西洋英、德潛水艇海戰) 《擊沉俾斯麥號》(大西洋英、德水面艦海戰) 《 風語者》(美日太平洋戰爭) 《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戰爭開端) 《硫黃島浴血戰》(太平洋戰爭) 《硫磺島家書》(太平洋戰爭) 《紅色警戒》(太平洋戰爭,有新舊二種版本) 《桂河大橋》(太平洋戰爭)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斯大林格勒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輛坦克大會戰) 《決戰斯大林格勒》(以德軍視角體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殘酷) 《山本五十六》(小日本鼓吹山本) 《男人們的大和》(軍國主義的幽靈) 《血戰太平洋》 (美日在硫磺島沖繩島上等戰役)
朝鮮戰爭
《上甘嶺》(抗美援朝戰爭) 《太極旗飄揚》 《豬排山》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戰爭
《現代啟示錄》 《前進高棉》 《漢堡高地》 《第一滴血》(First Blood)(內容凸顯退伍越戰老兵復員後備受社會歧視之問題) 《奠邊府戰役》 《金甲部隊》 《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 《野戰排》(Platoon) 《全金屬外殼》
其他
《異域》 《火狐狸》(Fire fox) 《大決戰》三部(國共內戰) 《捍衛戰士》(Top Gun)(空戰電影) 《沖出封鎖線》(Behind Enemy Lines) 《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 《深入敵後》 《第九突擊隊》(蘇聯入侵阿富汗) 《風暴之門》(俄羅斯VS車臣獨立的戰爭)
在線,隨時不懂可以追問!
『肆』 有沒有什麼電影是二戰時候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戰。
解放》前蘇聯戰爭史詩巨片1972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耗時4年拍攝共5集《解放》。每一集的片名分別為:《炮火弧線》、《突圍》、《主攻方向》、《柏林戰役》、《最後一擊》。影片的時間跨度從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從蘇聯紅軍轉入反攻的庫尓斯克戰役開始,隨後是紅軍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收復白俄羅斯,挺進東歐,解放波蘭等東歐國家,直至最後攻克柏林。
在庫爾斯克,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
庫爾斯克會戰是1943年蘇聯紅軍與德國法西斯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進行的一次戰略
決戰。從戰役規模而言,它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戰,而就其意義而言,正像希特
勒本人在寫給當時德軍將領的一封信中所說的:「這次對蘇戰爭的成敗可能將取決於庫爾斯
克會戰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並將這場會戰稱
為蘇軍最終戰勝德國法西斯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一些史學家不久前根據最新解密的史料,
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德軍在那場會戰中並非像從前人們所認為的那樣損失慘重,以
至於元氣大傷。
相反,德軍在戰役後期依然保留下來了大批有生力量。這些專家認為,真正使德軍最終
喪失戰略主動權而轉入全線潰退的原因並不是德軍在此次戰役中的失利,而是希特勒由於缺
乏自信而導致的指揮失誤。
兩軍對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慘重。
為了挽回敗局,振作士氣,奪回戰略主動,德軍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大規模夏季
攻勢。由於蘇軍在庫爾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給德軍的防線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於是,希特勒
決定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德軍力圖通過庫爾斯克創造一個「德國的斯大林格勒戰
役」,進而佔領頓河、伏爾加河流域,攻佔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競之業。
為了取得戰役的勝利,德軍統帥部從1943年4月起就開始了大規模的准備,並制訂了
代號為「堡壘」的作戰計劃。同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地區的南北兩側,即別爾哥羅德地
段和奧廖爾區域,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為主,共集結了17個坦克師、3
個摩托化師和18個步兵師,配有2700輛坦克、2050架作戰飛機,約1萬門火炮和迫擊
炮,總兵力達90餘萬人。此外,德軍還大量裝備了當時最為先進的武器——「虎」式、
「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強擊火炮。「虎」式坦克裝有88毫米的大口徑火炮,火力十
分猛烈,同時,由於其前裝甲厚達100毫米,具備較強的防護能力。
顯然,同蘇軍的T-34坦克相比,德軍坦克占據了相當的優勢。
德軍的戰略意圖是擺出鉗型攻勢,從南北雙方同時夾攻庫爾斯克。在戰區南線,由德軍
第4裝甲師和肯布夫集團組成的南方集團軍16個師的兵力,在曼施泰因元帥的指揮下,由
南向北進攻;在北線,克盧格元帥指揮中央集團軍15個師的兵力,由北向南進攻。此外,
德軍還准備了20個師為戰略預備部隊。按照其作戰計劃,兩支部隊將在庫爾斯克以東會
合,完成合圍。
面對德軍的強大兵力,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以牙還牙,傾全力與敵人對抗。蘇軍的戰略
部署是:由羅科索夫斯基大將率領中央方面軍6個集團軍防守北線;巴什欽大將率領沃羅涅
什方面軍6個集團軍防守南線;以草原方面軍為戰略預備隊。蘇軍投入的總兵力為133.6萬
人,配備36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2萬門大炮和3130架飛機,總指揮由朱可夫元帥擔任。
慘烈血戰
1943年7月,雙方完成了戰略集結,200萬大軍對壘,一場血腥廝殺一觸即發。也就在
這時,蘇軍從捕獲的戰俘口中得知,德軍將在7月5日拂曉開始進攻。於是,蘇軍最高統帥
部當機立斷,決定先下手為強。
1943年7月5日凌晨2時,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軍的大規模炮擊而宣告開始。面對這一
形勢,德軍決定改突襲為強攻,以坦克為先鋒,大量步兵緊隨其後。各路進攻的坦克排成楔
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輛的密度實施沖擊。
與此同時,120架德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對蘇軍陣地展開了瘋狂的轟炸。堅守在
第一道防線的蘇軍同德軍展開了敵眾我寡的激烈戰斗,他們憑借坦克、反坦克炮,以及裝滿
汽油的燃燒瓶給德軍以迎頭痛擊。一時間,整個戰場上硝煙彌漫,火光沖天。炮彈的呼嘯
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自動武器的射擊聲,坦克馬達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驚心動魄。
經過兩天激戰,蘇德兩軍均遭到重創。到7月6日傍晚,南北兩方面的德軍均突破了蘇
軍的第一道防線。然而,在隨後幾天的戰斗中,盡管德軍連續發動猛烈進攻,仍未達到完成
對蘇軍進行合圍的目的。7月11日,德軍南線司令官曼施泰因制訂了新的作戰計劃,決定
於12日在南線對蘇軍發起新的攻勢。至此,庫爾斯克會戰進入了關鍵的第二階段,這也正
是目前眾多二戰史學家們存在爭議的一個階段。
為了取得第二階段戰役的勝利,曼施泰因將德SS裝甲軍和第48裝甲軍等(即黨衛隊裝
甲軍)
主力部隊投入了戰斗。德SS裝甲軍是德軍的一支精銳摩托化裝甲部隊,由希特勒近衛
師(又譯警衛元首師)、達斯?賴希裝甲師和托坦科普夫裝甲師等3支裝甲師組成,是曼施
泰因手中的一張王牌。7月12日,以SS裝甲軍為核心的德軍在普羅赫洛夫卡附近同趕來增
援的蘇草原方面軍的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和第5近衛集團軍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坦克遭遇
戰。這一天,蘇軍出動約850輛坦克,德軍則投入了約650輛坦克,雙方在15平方公里的
戰場上進行了一場坦克「肉搏戰」。
這場戰斗是二次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戰。在幾乎所有有關蘇德戰場東線戰役的文
獻史料中,人們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普羅霍洛夫卡戰役」的記載。這些文獻有關1943年
7月12日那場戰斗的記載通常是這樣的:當時,德軍SS裝甲軍的3個師齊頭並進,「虎」
式重型坦克在前,馬克—5型坦克在後,以每平方公里150輛坦克的密度向蘇軍展開了沖
鋒。盡管虎式坦克攻擊力極強,但其行駛速度每小時不過20公里,加之德軍戰線狹長,500
至700輛德軍坦克擁擠在一起,難以發揮優勢。蘇軍抓住這一機會,決定以快制慢。戰斗一
開始,蘇軍坦克就開足馬力沖入敵陣,利用其T—34坦克的靈活性,以近戰消滅「虎」式坦
克。這一大膽的戰略令德軍始料不及,頓時陣腳大亂。最終,在一片混亂中,德SS裝甲軍
遭到重創,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扔下了大約400輛東倒西歪的坦克殘骸,其中包括70至
100輛「虎」式坦克。
這次戰斗徹底摧毀了德SS裝甲軍的戰鬥力,完全扭轉了庫爾斯克南線戰局,使南線德
軍的進攻計劃以失敗告終。
重寫歷史
然而,根據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檔案館的一份有關德SS裝甲軍的秘密檔案,一些專家
認為,以前對這場戰斗的描述並不準確。這份資料顯示,首先,德SS裝甲軍並非像史料所
記載的那樣擁有700餘輛坦克,即使是在戰役開始之前,SS裝甲軍也不過只有211輛具備
完全戰鬥力的坦克。其次,在12日的戰斗中,SS裝甲軍也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損失慘
重。根據一份德軍1943年7月13日的內部統計,SS裝甲軍在這場戰斗後尚有163輛可以
戰斗的坦克,僅僅損失了48輛。這同蘇軍第5裝甲軍的損失比起來要小得多。
另據1984年的一本蘇第5坦克集團軍二戰史記載,該軍在12日的戰斗後僅需要大修的
坦克就有400輛之多。盡管書中並沒有記載蘇軍損失的坦克數量,但這一數字已足以證明,
蘇軍在這場戰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一些蘇聯時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這樣的文字:「第
5坦克集團軍在這次遭遇戰中損失約650輛坦克,由於無法恢復攻擊能力,已將剩餘坦克編
入步兵連隊。」
根據這些解密的材料,史學家們對那場發生在55年前的戰斗進行了重新描述:7月12
日凌晨,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的陣地附近傳來一陣震耳欲聾的坦克馬達轟鳴聲,這表
明,正有一支蘇軍裝甲部隊向這里進發。
早晨5點鍾左右,數百輛蘇軍坦克出現在陣地前沿,這些坦克多為蘇T-34坦克和T-
70坦克,分成40至50組鋪天蓋地向德軍陣地沖來,坦克上還運載著步兵。見此情景,德
軍立即投入了戰斗。頓時,火炮、穿甲彈在雙方陣地中爆炸,硝煙籠罩了整個大地。戰斗一
開始,蘇軍T-34坦克就徑直殺向敵陣。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徑火炮在遠距離無
法擊中德軍坦克,因此,大量蘇軍坦克在接近敵人之前就已經被德「虎」式坦克擊毀。戰斗
結束後,戰場上蘇軍坦克的殘骸數以百計,蘇181坦克團在戰斗中全體陣亡。
如果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那麼有關東線作戰的歷史應該重新撰寫,7月12日的戰斗
也將不像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是整個戰役的分水嶺,更不是德軍南線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事
實上,12日的戰斗後,德軍依然擁有較強的作戰實力,並在以後幾天的戰斗中取得了一定
的進展,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那麼,是什麼原因
導致德軍最終在南線放棄進攻,全軍撤退的呢?專家們認為,導致德軍潰敗的原因恰恰是希
特勒本人。
1943年,二次大戰進入了關鍵的轉折階段。7月初,就在蘇德戰場上的戰役進行到白熱
化的時候,由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和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七集團軍在義大利的
西西里島大舉登陸。接到這個訊息後,希特勒坐立不安,他決定放棄蘇德戰場的會戰,將軍
隊撤出以儲存實力,為防禦做准備。
德軍南線指揮官曼施泰因對希特勒的決定大為不滿,他認為如果堅持到底,德軍將有可
能包圍蘇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主力,並最終佔領戰略要地普羅霍洛夫卡。然而,剛愎自用的
希特勒並沒有採用曼施泰因的建議,而是將SS裝甲軍等主力部隊調離了普羅霍洛夫卡地
區。7月17日至18日,這些部隊正式撤出了戰場。此後,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被調
往義大利。
德軍撤退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失去了戰鬥力,而是由於希特勒喪失了繼續同蘇聯紅軍作戰
的勇氣和信心。隨著希特勒這一決定的做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爭取戰略主動的機
會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
:綜合來說,德國較強於蘇聯。德國雖然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完成了統一,但在此之前,德國的資本主義有所發展。
要看怎麼比了,頂級車的單車戰鬥力德國車要勝過蘇聯車,問題是頂級車產量少,德國的虎式和虎王一共才多少產量,蘇聯方面和虎式同級別的斯大林2那是多少產量?虎式的產量連斯大林2六分之一的產量都沒有,更不要說虎王了,但是虎和虎王那個悲催的可靠性。蘇聯和虎王同級別的坦克出場稍遲,二戰結束的時候剛好投產,沒趕上。但是中檔車的比較蘇聯完勝德國,德國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四號和黑豹,相對蘇聯鋪天蓋地的T34海,那就沒啥說的了,德國坦克是工藝品,但是蘇聯坦克才是為戰爭准備的。
德國海獅計劃破產之後就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搞掉蘇聯的很多部隊了,德國犯了兵家大忌兩線作戰,最終東線因為斯大林格勒沒打下來還有在斯大林格勒會戰損失的人太多,還有集團軍群防線過長,東線輸了。 西線被美國人騙到加萊重兵防守,結果美國人不去加萊,就在諾曼底幹了,西線就這樣沒了,最後東西合圍,柏林陷落。 其實當時 德國的實力=蘇聯+盟軍的實力,只不過蘇聯沒想到德國會無視「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結果被人家閃擊了。
反映德國軍隊二戰時期奮勇戰斗的電影: 《鐵魔戰將》 《鐵十字勛章》 都是從德國的角度開展的。
俄羅斯和德國才是真正的坦克強國,美國坦克是純粹拿錢砸出來的,而且缺點多多,比如後勤需求高,熱特徵明顯等等。 和美國人比起來,德國人的坦克才是真正的精品坦克,物有所值。資料我就不說了,自己網路就行,去掉那些浮雲,坦克最重要的三個環節,只有機動性M1A2ESP強過豹2A6,而且還是在付出大幅度提高自己熱特徵的代價後,才有了這樣的成果。此外在後勤上,豹2A6也遠遠勝過M1A2ESP。 至於俄羅斯……他們的三人坦克一對一可能連義大利的公羊都打不過,但是俄羅斯坦克什麼時候給過對手一對一的機會?強悍的火力,便宜,易於大規模製造,這才是俄羅斯坦克的制勝秘訣,老毛子曾經造出過超級優秀的重型坦克,但在他們看來,那是愚蠢。一輛500萬美金的坦克和一輛售價200萬美金的坦克在遭遇空襲時,表現不會有什麼差別,而且由於美國坦克的熱特徵問題,更容易被空軍攻擊。而一輛M1絕沒有十足的把握打敗兩輛T-80……
從德國視角反思戰爭的有這么幾部
1、《鐵十字勛章》
2、《從海底出擊》
3《斯大林格勒戰役》
電視劇《我們的父輩》
東線作戰有戰史記錄的。
1945年2月15日,一架由蘇聯飛行員伊萬·闊日杜布(Ivan Kozheb)駕駛的La-7戰斗機在德國東部擊落了1架Me-262,也是二戰期間蘇聯擊落的唯一一架噴氣機。
先說說蘇聯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總生產量達10.4萬輛。在戰爭的初期,蘇聯只有大約4000輛坦克,可以說,蘇聯的坦克是在戰爭中發展和壯大的。這其中有很多的典型的坦克,如t-34、KV重型坦克、IS重型坦克、T-60輕型坦克、T-70輕型坦克等
其中最為出名的T34
T-34是蘇聯於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產的中型坦克,被認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好的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T-34坦克由工程師科什金所設計。1940年6月出廠。1940年開始裝備蘇軍,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主要改良型號T-34/76、T-34/85;衍生車種OT-34等。
T-34全重32噸,乘員5人,主武器為1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為2挺7.62 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扭桿懸掛裝置,Б-2-34行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速度每小時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至60毫米。
『伍』 求一些主要反應庫爾斯克會戰的電影
《庫爾斯克戰役》由尤里·奧澤洛夫導演、米哈依爾·烏里楊諾夫、尼古拉·奧里亞林、弗里茨·吉茨、鮑威爾·布特、伊沃·加拉尼等主演的電影;
《將軍日》導演:I.NIKOLAYEV 尼克諾耶夫,主演:V.TSVETKOV 特斯維科夫,A.SAFONOV 薩佛諾夫;
《解放》 1972年,莫斯科電影製片廠耗時4年拍攝的5集戰爭巨片《解放》宣告完成。每一集的片名分別為:《弧形火力網》、《突圍》、《主攻方向》、《巴爾幹人》、《柏林戰役》。影片的時間跨度從1943年夏天一直到1945年5月:從蘇聯紅軍轉入反攻的庫尓斯克戰役開始,隨後是紅軍強渡第聶伯河,解放基輔,收復白俄羅斯,挺進東歐,解放波蘭等東歐國家,直至最後攻克柏林。
都是俄國人拍的,網上都有資源。
『陸』 誰能告訴我《庫爾斯克戰役》的詳細過程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打破德軍大規模進攻並粉碎德軍戰略集團而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實施的一次防禦戰役(7月5—23日)和數次進攻戰役(7月12日—8月23日)。
1943年2月初,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乘勝進攻,於2月15日收復了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參見哈爾科夫蘇軍進攻戰役),德軍在蘇聯南部的處境日趨惡化。德國軍事威力、士氣民心和在仆從國的威信一落千丈。希特勒撤消了受到嚴重打擊的B集團軍群番號,重新組建了南方集團軍群,並任命曼施坦因元帥為司令。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揮南方集團軍群向頓聶茲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軍發起反擊,於3月17日重新奪回哈爾科夫,18日又佔領了別爾哥羅德,蘇軍被迫後撤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域(參見哈爾科夫德軍進攻戰役)。自此,形成了一個以庫爾斯克為中心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團軍群控制了奧廖爾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團軍群控制了別爾哥羅德地域。在突出部內的是蘇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蘇德雙方在庫爾斯克地域附近都暫時轉入防禦。
為了改善帝國內政困境並防止法西斯集團分崩離析,德軍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大規模夏季進攻,奪取戰略主動權,扭轉不利的戰爭進程。德軍考慮到其軍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態勢,決定從南、北兩面向該突出部根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爾後向西南方面軍後方突擊。此後預定向東北方向發展進攻。同時,還打算向列寧格勒進攻。為在庫爾斯克附近准備代號為「堡壘」的戰役,頒布了希特勒4月15日簽發的第6號命令。德軍在蘇德戰場全部坦克師的近70%、作戰飛機的65%以上參加了這一戰役。各突擊集團共編有50個最有戰鬥力的師(內16個坦克師,摩托化師)和許多獨立部隊,分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克盧格元帥)第9(司令為莫德爾上將,335000人)、第2集團軍(96000人)以及「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曼施坦因元帥)坦克第4集團軍(司令為霍斯,223907人,由北向南由第52步兵軍、第48裝甲軍和黨衛軍第2裝甲軍組成,第48裝甲軍配有第33,第11兩個坦克師,「大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師,第10裝甲旅和第167步兵師。黨衛軍第2裝甲軍由黨衛軍第1「阿道夫·希特勒」、第2「帝國」和第3「骷髏」3個裝甲擲彈兵師構成)和「肯普夫」戰役集群(126000人,有10個師,其中有3個坦克師,分別是第3、第7和第19坦克師,另外擁有45輛「虎式」坦克的第503坦克營也配屬在該兵團中。)。此外,約有20個師在各突擊集團翼側行動。第4、第6航空隊的航空兵負責支援陸軍。德軍這一集團總兵力達9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700輛,飛行2050架。在德軍企圖中占重要地位的是大量集中使用新式技術兵器——「虎」式、「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強擊火炮,以及新式飛機(「福克沃爾夫190A」式戰斗機和「漢克爾129」式攻擊機)。
蘇軍最高統帥部在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進攻之後命令軍隊轉入防禦,鞏固既佔地區,准備發動進攻。主要突擊預定指向西南方向。但發覺德軍在庫爾斯克附近准備進攻以後,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遂決定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暫時轉入按計劃組織的防禦,在此准備堅守,在防禦交戰中消耗德軍突擊集團,為蘇軍轉入反攻,進而轉入戰略總攻創造有利條件。中央方面軍奉命抗擊德軍從奧廖爾方面的進攻,沃羅涅日方面軍抗擊德軍由別爾哥羅德地域的進攻。預定在完成防禦任務後,蘇軍在奧廖爾方向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轉入反攻。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為瓦圖京大將)和草原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與西南方面軍(司令為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協同,粉碎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集團(「魯緬采夫統帥」戰役)。中央方面軍(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大將)右翼、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波波夫上將)以及西方面軍(司令為索科洛夫斯基上將)左翼在奧廖爾方向實施進攻戰役(「庫圖佐夫」戰役)。大本營代表,蘇聯元帥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各方面軍行動。庫爾斯克會戰開始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共有133.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9萬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輛、飛機2172架。擔任大本營戰略預備隊的草原軍區(7月9日起改稱草原方面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後方展開。轄5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近衛第4(70000人,司令為庫利克中將)、第5集團軍(80000人,司令為扎多夫中將),第27(70000人,司令為特羅菲緬科中將)、第47(65000人,司令為科茲洛夫少將)、第53集團軍(65000人,司令為);1個坦克集團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人37000,司令為羅特米斯特羅夫坦克兵中將),有第18、29坦克軍、近衛機械化第5軍;3個騎兵軍—近衛第3、第5、第7騎兵軍;空軍第5集團軍(司令為戈留諾夫空軍中將);1個步兵軍;6個獨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方面軍總計573195人)。軍區應防止德軍從奧廖爾方面或由別爾哥羅德地域實施深遠突破,而當蘇軍轉入反攻時,應由縱深增強突擊力量。
戰斗隊形和防禦陣地均作縱深梯次配置的指導思想,是庫爾斯克附近組織防禦的依據,這些防禦陣地有完善的塹壕體系及其他工事體系。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構築了5—6道防禦地帶(地區),其中包括2道戰術地幅內的防禦地帶、1道集團軍防禦地帶、3道方面軍防禦地區。與此同時,還建立了1道草原軍區防禦地區,沿頓河左岸則構築了1道國家防禦地區。工程構築總縱深達250—300公里。工事最完善的是防禦的戰術地幅,其縱深在戰時第一次達到15—20公里。戰術地幅的主要防禦地帶由2—3道防禦陣地組成,每道防禦陣地有2—3道塹壕,並以交通壕相連接。防禦陣地縱深達1.5—2公里。主要防禦地帶和第二防禦地帶的工事最為堅固。庫爾斯克附近的防禦,首先是作為對坦克的防禦來准備的。防禦的基礎是防坦克支撐點。對坦克防禦的縱深達30—35公里。建立穩固防禦的決定性條件是:兵力兵器大量集中於德軍可能突擊方向;各方面軍戰役布勢縱深達50—70公里。組織了強大的對空防禦,由各方面軍的殲擊航空兵和高射炮兵,以及國土防空軍大量兵力執行防空任務。庫爾斯克、奧廖爾、沃羅涅日和哈爾科夫等州的黨和蘇維埃組織以及居民,對構築防禦地區給予了積極支援。首長、司令部和政治機關為動員全體人員完成當前任務在軍隊中開展了大量工作。黨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使軍隊准備進行堅守防禦,保證高昂的進攻銳氣和粉碎庫爾斯克德軍的堅定決心。在精神—心理教育中,著重培養打退使用新型坦克的德軍坦克兵力突擊的決心。各集團軍舉行了反坦克殲擊手大會。步兵分隊進行了坦克「輾壓」訓練。
7月4日晚,蘇軍近衛第6集團軍的偵查部隊捕獲了一個德軍第168步兵師的士兵,他供認德軍的進攻將從第二天即7月5日開始,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下令守軍開始進行炮火反准備,以打亂德軍的進攻。7月5日凌晨2點,在突出部北方的蘇第13集團軍捕獲了德國第6步兵師的一個中士,他也稱德軍將在5日凌晨3點發動進攻,朱可夫立刻下令中央方面軍開始炮火反准備。沃羅涅日於5日1時10分,中央方面軍於5日2時20分,蘇軍對德軍各突擊集團集中地域實施了炮火反准備,德軍遭受損失,7月5日晨才開始進攻,迫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推遲了2個半小時,「南方集團軍」推遲3個小時發起攻擊。德軍第一日就把准備用於「堡壘」戰役的基本兵力投入了交戰,其目的是以坦克師的「撞擊」突擊來突破蘇軍防禦並逼近庫爾斯克。在地面和空中展開了激烈交戰。蘇軍在航空兵支援下擊退了德軍多次猛烈沖擊,航空兵每晝夜出動飛機2000—3000架次。在中央方面軍(第70-司令為加拉寧中將、第13-司令為普霍夫中將、第48-司令為羅曼年科中將、第60-司令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基中將、第65集團軍-司令為巴托夫中將,坦克第2集團軍-司令為羅金坦克兵中將,人員分別為96000、114000、84000、96000、100000、37000人,總計711575人)地帶內,第13集團軍抗擊向奧利霍瓦特卡方向進攻德軍的主要突擊。第一日,德軍把大約5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投入戰斗。第二日,德軍繼續在奧利霍瓦特卡方向增強突擊力量。根據中央方面軍司令的決心,此日以第13集團軍、坦克第2集團軍和坦克第19軍各一部兵力對德軍進攻集團實施了反突擊。空軍第16集團軍(司令為魯堅科空軍中將)航空兵對地面軍隊給予了大力支援。德軍進攻受阻。蘇軍統帥部贏得了在受威脅方向集中補充兵力的時間。德軍在奧利霍瓦特卡附近沒有進展,即向波內里方向突擊。但其企圖在此亦遭失敗。到7月10日,德軍在中央方面軍地帶內的進攻就被完全阻止住了。在7天的戰斗中,德軍在此僅楔入蘇軍防禦10—12公里。方面軍未使用大本營預備隊,僅以自己的兵力就順利完成了防禦任務。德軍在沃羅涅日方面軍(近衛第6-司令為奇斯佳科夫中將、第7集團軍-司令為舒米洛夫中將,第40-司令為、第38-司令為莫斯卡連科中將、第69集團軍-司令為,坦克第1集團軍-司令為克留琴金中將,人員分別為79900、76800、77000、60000、52000、40000人,總計625591人)(在該方面軍當面行動的是更強大的集團)地帶內對庫爾斯克突出部南正面的進攻也告失敗,德軍在此向奧博揚、科羅恰兩方向進攻。近衛第6集團軍、第7集團軍,第69集團軍和坦克第1集團軍抗擊德軍的主要突擊。第一日,德軍近7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在大量航空兵支援下進入了交戰。但至7月9日日終前已可看到,德軍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地帶(德軍在此楔入蘇軍防禦較深)的進攻亦已衰竭。由於在奧博揚、科羅恰兩方向的失利,德軍將主要力量轉移到普羅霍羅夫卡方向,打算從東南實施突擊,以奪取庫爾斯克。蘇軍統帥部識破了德軍計劃,決定對德軍楔入集團實施反突擊。為此,沃羅涅日方面軍得到大本營預備隊(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近衛第5集團軍,另2個坦克軍)的加強。7月12日,在普羅霍羅夫卡地域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共有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參加的坦克遭遇交戰。蘇軍取得了交戰勝利。在一天的戰斗中,德軍在普羅霍羅夫卡地域損失近400輛坦克,1萬余名官兵被擊斃。7月12日,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正面也爭得了防禦交戰的轉折。德軍基本兵力轉入防禦。7月13—15日,德軍僅在普羅霍羅夫卡以南地域對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69集團軍的部隊繼續沖擊。德軍在突出部南正面最遠前進了35公里。
在庫爾斯克以南的防禦交戰中,德軍遭到疲憊和消耗。7月16日,德軍在強大後衛的掩護下開始退回出發陣地。沃羅涅日方面軍在自己地帶開始追擊德軍,7月18日夜間,草原方面軍也開始了追擊。
7月12日,庫爾斯克會戰新階段——蘇軍反攻終於來到。當日,由空軍第1集團軍(司令為格羅莫夫空軍中將)航空兵支援的西方面軍左翼近衛第11集團軍(司令為巴格拉米揚中將,135000人)(自7月13日起還有第50集團軍,司令為博爾金,54062人)和由空軍第15集團軍航空兵支援的布良斯克方面軍(第61-司令為別洛夫中將、第3-司令為戈爾巴托夫中將、第63集團軍-司令為科爾帕克奇中將,人員分別為80000、60000、70000人,總計433616人),對防守奧廖爾地域的德軍坦克第2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突然實施突擊(參見奧廖爾戰役)。7月15日,中央方面軍右翼轉入反攻,向德軍奧廖爾集團南翼實施突擊。德軍力求遲滯進攻,急忙從戰線其他地段向受威脅方向調來一些師。為了打破德軍改變不利的兵力對比的企圖,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決定將其預備隊投入交戰。西方面軍加強了坦克第4集團軍(司令為巴達諾夫坦克兵中將)、第11集團軍(65000人,司令為費久寧斯基中將)和近衛騎兵第2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則加強了近衛坦克第3集團軍(司令為雷巴爾科中將)。布良斯克方面軍在發展進攻中,對姆岑斯克地域德軍集團進行了深遠包圍,迫其退卻。不久,博爾霍夫獲得解放。8月5日,布良斯克方面軍在西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從兩翼配合下,經激烈戰斗解放了奧廖爾。同日,草原方面軍解放了別爾哥羅德。8月5日晚,為向解放這些城市的軍隊祝捷,在莫斯科首次鳴放禮炮。12個戰功卓著的部隊和兵團獲得「奧廖爾」、「別爾哥羅德」榮譽稱號。至8月18日前,蘇軍已進逼德軍在布良斯克以東構築的防禦地區。經過歷時37天的奧廖爾進攻戰役,蘇軍西進約150公里。德軍15個師被擊潰。蘇聯游擊隊在敵後的積極行動促進了戰役的順利實施。僅從7月22日至8月1日期間,奧廖爾州的游擊隊就破壞了7500餘根鐵軌。游擊隊襲擊德軍鐵路交通線,造成了軍列的擁擠堵塞。奧廖爾集團被擊潰後,德軍統帥部利用奧廖爾基地向東突擊的計劃落空。 8月3日晨,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在猛烈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之後,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開始反攻。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由別爾哥羅德西北地域向博戈杜霍夫、瓦爾基、新沃多拉加總方向並肩實施分割突擊。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步兵剛楔入德軍主要防禦地帶,坦克第1集團軍和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的先遣旅就進入交戰,突破了防禦的戰術地幅,隨後快速軍隊開始在戰役縱深擴張戰果。德軍在托馬羅夫卡、鮑里索夫卡、別爾哥羅德地域亦遭重創。至8月11日日終前,沃羅涅日方面軍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大了突破口,其右翼向德軍支撐點博羅姆利亞、阿赫特爾卡、科捷利瓦開進,坦克第1集團軍部隊則切斷了哈爾科夫—波爾塔瓦鐵路,並從西麵包圍了哈爾科夫。同日,草原方面軍逼近哈爾科夫外層防禦圍郭。德軍統帥部將從頓巴斯調來的戰役預備隊投入交戰,企圖由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8月11—17日),繼之由阿赫特爾卡地域(8月18—20日)實施反突擊,以粉碎蘇軍,但這些企圖均未得逞。8月22日下午,德軍被迫開始由哈爾科夫地域後退。在激烈戰斗中,草原方面軍在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配合下,於8月23日近12時解放了哈爾科夫。由於攻佔該市時英勇善戰,草原方面軍戰功卓著的兵團被授予「哈爾科夫」榮譽稱號。在庫爾斯克會戰最後一個戰役即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戰役過程中,德軍15個師被擊潰。蘇軍向南和西南方向前進140公里,將進攻正面擴大到300公里,從而為解放左岸烏克蘭並前出第聶伯河創造了有利條件。
點評:庫爾斯克會戰按其軍事政治結果和參戰兵力來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會戰之一。這一會戰是蘇聯人民戰勝德國的最重要階段。庫爾斯克的勝利具有重大軍事政治意義。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共擊潰德軍30個精銳師,內7個坦克師。德軍損失官兵50餘萬人、坦克1500輛、飛機3700餘架、火炮3000門。德軍奧廖爾基地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基地均被清除。但一些西方歷史學家貶低庫爾斯克會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們中有些人極力為納粹德國國防軍統帥部恢復名譽,掩飾其失策,把「堡壘」戰役失敗的過錯全部推給希特勒。另一些人認為庫爾斯克會戰是大戰中的一個小插曲,避而不談這次會戰。實際上,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勝利具有重大政治軍事意義。雙方參加這一會戰的兵力龐大,計有40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6.9萬余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3萬余輛,作戰飛機約1.2萬架。德軍夏季進攻的失敗,埋葬了德軍宣傳機關編造的蘇軍戰略有所謂「季節性」,蘇軍只能在冬季進攻的神話。德軍的進攻戰略遭到了完全破產。庫爾斯克會戰進一步改變了戰場上的兵力對比,終於鞏固了蘇軍統帥部手中的戰略主動權,為蘇軍展開戰略總攻創造了有利條件。庫爾斯克勝利和蘇軍進逼第聶伯河,完成了戰爭進程中的根本轉折。德國及其盟國被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爭區轉入了防禦,這對大戰的爾後進程產生了巨大影響。德軍重兵在蘇德戰場被擊潰,為英美軍在義大利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蘇軍有10萬余名蘇聯軍人榮獲各種勛章和獎章,180多人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蘇軍統帥部順利地解決了戰略,戰役法和戰術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方面軍群之間戰略協同的組織,最高統帥部賴以改變不利兵力對比的戰略預備隊的使用,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決定性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兵器,取得了新的經驗。新編制坦克集團軍第一次用作擴張戰果的梯隊。在庫爾斯克空中交戰中,蘇軍航空兵最終奪取了戰略制空權,並一直掌握到戰爭結束。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戰略領導的特點是高度集中,能現實地考慮形勢特點和善於選擇適當的斗爭方法。
通過庫爾斯克會戰,蘇聯武裝力量使敵人遭受了永遠不能恢復元氣的失敗。殲滅了法西斯德國30個師,其中包括7個坦克師。德國陸軍損失了共50萬人,1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3700架作戰飛機。庫爾斯克弧型地帶大會戰對於德軍是致命危機的開端。
庫爾斯克會戰以蘇聯武裝力量令人信服的勝利而結束。已經明顯地看出,蘇聯武器的威力和蘇聯人民奮不顧身的戰斗,將使法西斯主義遭受滅頂之災。庫爾斯克會戰也使世界勞動人民加深了對正在消滅瘟疫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情。
「喀秋莎」火箭炮發射
1943年6月5日庫爾斯克戰役開始。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大型戰役之一
圖為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被俘的德軍士兵在莫斯科大街上
庫爾斯克會戰中,受重傷的蘇軍戰士仍在鼓勵戰友進攻,最後犧牲在戰斗崗位上
塹壕中一個蘇聯紅軍戰士說:「如果你在第一場戰斗中沒有死,你就會活下去。」
轉貼自蘇聯主義網www.cccpism.com
『柒』 有什麼有關現代化戰爭電影
近代戰爭電影
《投名狀》(1850年代湘軍大戰太平天國戰事)
《集結號》(1946年的國共內戰及1951年的朝鮮戰爭)
《戰爭與和平》(俄國版,內容講述拿破崙征伐俄國,最後被俄軍擊潰)
《末代武士》(The Last Samurai)(日本內戰西南戰爭,內容為虛構)
《光榮戰役》(美國史上唯一內戰南北戰爭)
《黃昏三鑣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南北戰爭)
《卡士達將軍》(Custer of the West)(美國印第安人戰斗)
《圍城13天:阿拉莫戰役》(The Alamo) (美墨戰爭)
《外籍兵團》(法國外籍兵團於北非遠征)
現代戰爭電影
第一次世界大戰
《阿拉伯的勞倫斯》
《藍徽特攻隊》(空戰電影)
《西線無戰事》
《鐵十字勛章》
《迷路的大軍》
《約克軍曹》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二六》(日本軍部在1936年於東京發動軍事政變)
《巴頓將軍》(歐洲戰場美國陸軍名將)
《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諾曼第登陸)
《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諾曼第登陸後美軍作戰,內容十分反戰)
《雷霆傘兵》(Band of Brothers)
《兄弟連》
《猛鷹突擊兵團》(以罕見納粹德國士兵觀點演出)
《奪橋遺恨》
《英烈千秋》(中國抗日戰爭)
《八道樓子》(長城戰役)
《筧橋英烈傳》(空戰片)
《從海底出擊》(大西洋英、德潛水艇海戰)
《擊沉俾斯麥號》(大西洋英、德水面艦海戰)
《珍珠港》(美日太平洋戰爭開端)
《硫黃島浴血戰》(太平洋戰爭)
《紅色警戒》(太平洋戰爭,有新舊二種版本)
《桂河大橋》(太平洋戰爭)
《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德、俄史達林格勒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Kursk)(1943年俄、德五千輛坦克大會戰)
朝鮮戰爭
《上甘嶺》(抗美援朝戰爭)
《太極旗飄揚》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
越南戰爭
《現代啟示錄》
《前進高棉》
《漢堡高地》
《第一滴血》(First Blood)(內容凸顯退伍越戰老兵復員後備受社會歧視之問題)
《奠邊府戰役》
《金甲部隊》
《勇士們》(We were soldiers)
其他
《異域》
《火狐狸》(Fire fox)
《大決戰》三部(國共內戰)
《捍衛戰士》(Top Gun)(空戰電影)
《沖出封鎖線》(Behind Enemy Lines)
《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