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開國大典的宣傳主題

電影開國大典的宣傳主題

發布時間:2023-02-16 03:22:43

『壹』 企業員工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範文(四篇)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1000字【一】

10月8日項目部組織全體員工來到電*觀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由七個片段組成,完美地演繹了七個「中國第一」的感人故事,從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角度講述了祖國70年來的奮斗和光輝歷程。

《前夜》和《相遇》的年代較為久遠,講述了建國初期的兩項「中國第一」。其中,《前夜》講述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前夜,工程師林治遠和他的助手,為了把天安門前的第一面五星紅旗電動升起來,從白天一直忙到次日凌晨,爭取做好升旗的每一個細節,用矽、鉻、鎳和鐵製造了的合金制動球裝置,成功見證了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冉冉升起。《相遇》為我們講述了60年代的一位英雄——高遠。因為參加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秘密實驗,他遠離家人,沒日沒夜地奮戰在核試驗的一線,還在實驗中為了搶救國家財產而遭受核污染,身患重病。但他始終熱愛祖國,與妻子相遇在29路公交車上也不敢相認,最終於1964年10月16日見證了原子彈的試驗成功。兩個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民為祖國無私奉獻的奮斗精神,故事感人至深又催人奮進。

《奪冠》、《回歸》和《你好北京》分別從三個側面講述了八十年代到新世紀初期三十年普通中國人的愛國熱情和舍己為人的感人故事。《奪冠》里的陳冬冬為了讓大家看到中國女排奪冠的比賽盛況,毅然克服個人情感,為大家舉著電視天線,直到女排取得勝利,最終也沒有來得及與好友小美告別。《回歸》則講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前,中國政府官員、中國軍人和普通香港市民和警察奮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地確保中英交接儀式的順利舉行的溫情故事。《你好北京》從一位普通的北京計程車司機的角度,描繪了普通中國人熱愛祖國、心向奧運和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

最後,《白晝流星》和《護航》重點講述了祖國在最近十年裡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重大進步和帶給我們生活的影響。《白晝流星》里兩位流浪少年——沃德樂與哈扎布,因在身患重病的退休老人李叔的感召下,見證了神舟飛船的順利返航,而改變了他們個人的成長「航向」。《護航》里的女飛行員呂瀟然大公無私,毅然將來之不易的參加國慶閱兵的大好機會讓給戰友並幫助戰友排除飛機故障,成功完成了國慶閱兵任務。

整個電影由七個故事組成,以時間為主線,寫中國建國以來發生的大事情,從這些大事情背後的小事情來展現精彩,體現了國家逐步走向繁榮富強。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為祖國的逐漸富強而備受鼓舞,也深深被一代代普通中國人為建設祖國不屈不撓和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的精神而感動。正是祖國的發展和普通中國人堅持不懈的奮斗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的繁榮和幸福生活。我們應該更加努力奮斗來回饋祖國,為讓祖國變得更加富強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1000字【二】

國慶期間,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走進電*,觀看了影片《我和我的祖國》。這部影片講述了自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具有典型意義的七個大事件,以點帶面、以小見大、以小人物的故事見證大時代的變遷。

第一次升國旗,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中國女排奪冠,香港回歸,2008年奧運會……一次次激動人心的時刻,彷彿時間定格;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畫面,恍如身臨其境;一個個為國奉獻的英雄,令人心嚮往之。當然,令我最為之感嘆的還是「前夜」。「前夜」講述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前夜,天安門廣場旗桿設計安裝者林治遠等人爭分奪秒克服重重困難,保證國旗在1949年10月1日萬無一失地升起的故事。他和同事們的「萬無一失」不僅僅是對國旗順利升起的保證,也是對28年的革命,對2000萬人的犧牲做出的保證。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瞬間。這次升旗,不僅是新中國首次使用電動裝置,也是新中國升起的第一面國旗,意義重大,不容有失。「立國大事,必鞠躬盡瘁。」林治遠不僅向領導這樣立誓,他也是如此踐行著。當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並親手按下電動升旗按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時,每個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祖國也正如影片中呈現的那樣,一步步由弱到強、由窮到富。我想每個人也都該是這樣的,成功沒有捷徑,要想成功,就要用汗水來換!人生在世,任何時候只要持之以恆地努力,便可靜待花開。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1000字【三】

最近,我們一家人一起去電*觀看了這部正在熱播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電影中講述了從建國後一直到現在,七十年間發生的七個歷史大事件。

電影首先講述的是開國大典自動升旗裝置的來歷,在不到一天的內,設計師林治遠經歷了無法核對現場旗桿、升旗時突然停電、阻斷球被損壞、國旗被卷進旗桿等困難,最後解決了問題,完成修復旗桿升降裝置的任務。開國大典上,在毛主席按動按鈕之後,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整個過程萬無一失。

第二個故事,電影講述了1964年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偉大歷史事件。1964年的某一天,測試用反應爐發生泄漏,工作人員高遠徒手關閉隔離門,解除了危機,可他卻受到大量輻射,為國家獻出了生命。

第三個事件是1984年中國女排奪冠,電影講述了生活在上海弄堂的電工的孩子徐冬冬,為了讓鄰居們看女排的直播,而無法將自己的禮物送給即將離開的好朋友的小故事,引出了女排奪冠,宣布勝利的那一刻,整個弄堂都沸騰了。

第四個歷史事件是香港回歸,在中英之間的不斷溝通下,1997年7月1日0時,兩國國旗准時對接,影片呈現的是對接前升起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日復一日的訓練的作準備,以做到分秒不差,以及在對接會場外一名女警換警徽的自豪動作。

第五個歷史事件是08年北京奧運會。一位計程車司機經過幾番周折將自己的奧運會入場票給了一位小朋友,那位小朋友的父親是奧運會觀眾席欄桿的建築師,不幸在汶川地震中去世,而司機為了讓他實現去會場的願望,將自己的票送給了他。

第六個歷史事件是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給當地帶來希望和改變。影片的角度是在著陸點附近的兩個流浪的孩子,他們飛奔著前去圍觀,因為那是屬於他們的白晝流星。

最後一個事件是朱日和閱兵,秀的女飛行員呂瀟然卻淪為替補,參加閱兵,本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起飛後,沒想到自己戰友的飛機出現狀況,而呂瀟然沒有就這樣取代了戰友,而是盡自己所能幫她修好了故障,將機會重新讓給了戰友。

看完電影,我的心情澎湃卻又有些心酸。在第一個開國大典的故事裡,與現在相比,做好一個自動升旗裝置多難啊,只因為那時候的國家不像現在一樣富強。而研究原子彈的過程中,電影中呈現的僅是所有為此犧牲的原子彈研究人員之一,原子彈的爆炸成功的背後是無數研究人員的青春和生命。但轉念一想,從建國到現在,電影中呈現的這些事件正是中國在各個領域不斷向前的象徵。

未來,我們會更加輝煌,祝願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這70年來,我們已經從曾經備受欺凌的時代走出,中國,已經崛起!現在這繁華盛世,是無數身處不同崗位的中華兒女共同的努力換來的,我們作為學生,更應該努力學習,長大後為國家做貢獻。祖國,我永遠敬愛您!

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1000字【四】

今年國慶節過得很充實。早上9點和孩子一起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祖國70周年慶祝大會、閱兵現場直播和群眾*,看得我熱淚盈眶。下午我們一起來到電*,觀看《我和我的祖國》。

這部影片的創作主題概括為「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12個字,回望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民的共同回憶,聚焦重大歷史事件下,普通人和國家命運相連接的故事。而這種碰撞與相遇,正如導演陳凱歌所說,綻放出巨大的能量,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這部電影表現的不僅是國家7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更是艱苦奮斗、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民。他們同眾人皆知的大人物一樣,也是歷史的創造者,值得我們尊敬!

我從影片中提取了幾個關鍵詞,分別是:時間、人物、歌曲。下面我從這三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關鍵詞一:時間

首先是大的時間點,影片分別講述了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1964年原子彈爆炸前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97年香港回歸前夜,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前後,2016年神州11號返航,2015年9月3號閱兵前後,這些都是共和國歷值得銘記的年份。

其次,還有小的時間點,小到以秒來記。46秒,多麼短暫的一一段時間。如果給你46秒,你可以用它來做什麼?不夠打一局游戲,不夠看完一篇娛樂八卦,不夠刷抖音、微博。但它卻是我們國歌演奏一曲的時間!在開國大典當天,必須保證46秒國旗剛剛升上去,而且要穩得住,要做到萬無一失!多麼精確的時間啊!還有《回歸》中的0秒升旗。1997年7月1日0點0分0秒香港准時回歸祖國。這一歷史性瞬間,是中國人民的共同記憶,而我們不知道,為了五星紅旗一秒不差地升起,外交官安文彬與英方談判了16輪分秒不讓。最後正如他所說「0分0秒升起中國國旗,這是我們的底線!154年了,我們不能再多等一秒鍾!」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時候坐在電視機前,和家人一起觀看香港回歸。那時只知道香港回家了,今天觀看這一記錄片,心中那種自豪感,那份驕傲油然而生。真正體會到「我與祖國一刻都不能分割。」

關鍵詞二:人物

七個故事講述了七個不同的人物,但他們無一例外的是小人物,歷的「無名者」,榮耀背後的人。七個故事裡,我最喜歡的是第二個故事《相遇》。故事中一對年輕的男女青年,經人介紹相識、相戀,如果沒有意外,他們會成婚成家,過上令人羨慕的日子。後來男的因為參加國家機密任務,和所有親朋好友都不能聯系,就此人間蒸發,三年杳無音信。為了任務的成功,他不惜犧牲了自己,遭受巨量的核輻射,命不久矣。故事中的高遠在公交車上戴著口罩,但他滿眼藏不住的沉痛,思念,歉疚,他的眼神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不由得想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刻,還有多少像高遠這樣的英雄?他們是怎樣背井離鄉、舍家衛國?他們的內心背負著怎樣的情懷和使命?
一.大學生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1000字(三篇) 二.2021年高中生我和我的祖國作文(三篇) 三.2021年初中生我和我的祖國作文範文(三篇) 四.2021年青少年我和我的祖國作文800字範文(三篇) 五.小學四年級學生我和我的祖國徵文(三篇) 六.小學生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三篇) 七.青少年我和我的祖國徵文心得1000字範文(三篇) 八.初中生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四篇) 九.鄉鎮黨員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三篇) 十.青少年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三篇)
影片中七個普通人不普通的故事,讓我看到了個人與國家之間最深刻的聯結:沒有國家就沒有個人,沒有個人的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強大。那麼身處各個行業的普通人可以為祖國做些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在你所自己所在的地方發光發亮。我是一名教師,就應該做到愛崗敬業、立德樹人,就應該教育好祖國的花朵,對孩子的三觀、知識學習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在日常教學中,站在三尺講台上教育孩子們橫平豎直地寫字;聽他們抑揚頓挫地讀書;教他們堂堂正正地做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踏踏實實地教書育人。

關鍵詞三:歌曲

影片中一共出現了五首歌曲,除了主題歌《我和我的祖國》外,還有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歌曲《歌唱祖國》、歌曲《東方之珠》和《北京歡迎你》,這些歌曲一出來,就能激起人的情緒和感情,讓人禁不住落淚!

我們之所以會落淚,有那麼強的國家榮譽感,是因為這個國家是我們父輩一起鑄造的。它的每一步都是中國家庭共同的努力。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他們揮灑汗水默默耕耘,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歷史時刻。如今,到了我們這一輩,立當成為一個有價值、有思想的人。回顧歷史,我們這一代深覺吾輩當自強,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更愛祖國。愛祖國,並為之奮斗,是傳承。 ;

『貳』 開國大典簡介

開國大典

小資料

開國,創建國家;大典,重大典禮。「開國大典」就是創建國家時舉行的重大典禮。

「開國大典」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舉行的盛大典禮。開國大典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時間:1949年10月1日。

地點:北京。

參加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工人、農民、商人、市民、各校師生、各機關工作人員、城防部隊、外國來賓。

參加人數:30萬人。

大典內容:集會、閱兵、群眾遊行。

「開國大典」軼聞趣事

1949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進駐北平。毛主席十分清醒地把這次行動比作「進京趕考」,他說:「希望我們都考個好成績,不當李自成,考試不及格,又被退了回來,退回來就失敗了!」毛主席進北平後,就和黨內外人士共商建國大計。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隆重開幕。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等6人為副主席,並選出周恩來等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決定定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北平改名為北京,並確定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確定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由谷穗、五星、齒輪和天安門組成的圓形圖案為國徽。

提到國名,不能不想到著名愛國人士張奚若,是他提出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的意見,後被採納;提到國旗,不能不想到曾聯松,他設計的「五星紅旗」國旗圖案,在2992幅應征圖案中脫穎而出;提到新中國第一面國旗的縫制,不能不想到女工趙文瑞,1949年9月27日,她接受任務後,經過兩天廢寢忘食的勞動,便精心縫制了一面長460厘米、高338厘米的五星紅旗……

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整,開國大典開始,毛主席出現在主席台上,樂隊奏起了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於1935年,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當時,是影片《風雲兒女》主題歌。《風雲兒女》以抗日救亡為主題,反映國統區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線。田漢剛寫出影片的故事梗概和主題歌的歌詞就被捕了。於是,夏衍接手田漢的未完之作,把這個故事改編為電影,主題歌的作曲則交給了聶耳。《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後,迅速響遍祖國大地,鼓舞人民前赴後繼,勇往直前。

國歌奏畢,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遍華夏大地,舉國歡騰。說到「無線電的廣播」,人們記憶猶新:1949年3月25日,「陝北台」遷入北平,6月20日播出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今天,它又把「開國大典」的喜訊傳揚……啊,「陝北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革命無往不勝,真理之聲無敵!

升國旗了,五星紅旗徐徐上升。這時,禮炮響起來。每一響都是54門大炮齊發——象徵五四運動;一共28響——象徵建黨以來的28年。

鳴禮炮後,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之後,閱兵式開始。受檢閱部隊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樂聲中自東向西,緩緩進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問世於1939年,最初名為《八路軍進行曲》,是公木作詞、鄭律成譜曲的 《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1945年抗戰勝利後,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被正式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閱兵式完畢,已是傍晚,但「火樹銀花不夜天」,群眾遊行開始。萬眾擎燈舞炬,高呼口號,抒發翻身當家作主人的無限喜悅之情。那情緒,那場面,充分說明:新中國的誕生是人民革命的歷史性勝利,「開國大典」是億萬人民的盛大慶典!

『叄』 《開國大典》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1.油畫《開國大典》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畫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邊是廣場群眾。
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於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共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而自豪。
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一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再如,按正常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大紅柱子,但被抽掉了,並且天安門城樓中間兩根廊柱之間的跨度大大放寬了,和實際的建築構架也相差懸殊,他所以要做這樣的構圖處理,是運用了美術透視法則,都是為了顯出天安門廣場的明朗開闊,群眾場面的雄壯宏偉!
使得國家領導人置身在這樣一個天地恢恢的氣氛中,從而體現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的庄嚴宣言。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請教了幾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因而使這件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開國大典》體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2.《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於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畫,描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文革期間,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兩次修改,破壞了藝術的真實性。2011年6月,為慶祝建黨90周年,油畫真跡首度向公眾開放。該作品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4年12月,《開國大典》草圖首面世,並將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畫中國風——董希文百年誕辰紀念展」中展出。
油畫《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
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
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
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3)電影開國大典的宣傳主題擴展閱讀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原作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畫庫,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是《開國大典》畫作的復製品。該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
《開國大典》油畫原作於1953年創作。《開國大典》草圖於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面世。
《開國大典》油畫(縱:405cm;橫:230cm),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盛大慶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
時任中國領導人,11位入畫: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
董希文創作的《開國大典》油畫,是受動於中國國家行為下,代表一個民族的政治無意識,該幅作品作為紅色經典,是對一個政黨、國家與民族,行走至一個重大歷史時刻的集體記憶,是紅色政治無意識的視覺想像,而全然不是畫家董希文的個人視覺私語。
作為畫家的個體,董希文也不敢承擔這幅作品是原創於他個人的創作動機。
《開國大典》充滿了新中國誕生時中國人意氣風發的豪情,以及在油畫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覺踐行。該油畫作品,是中國老一輩文人、畫家關於政治無意識的集體記憶,由於該幅作品的創作,是那個時代中國美術界的國家行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一幅紅色經典。《開國大典》是國家畫語。
藝術家不是政治家,藝術家也不應該成為政治家,藝術家應該守護自己純然的職業身份,但是藝術家受動於政治無意識的執著,及其生發出來的不可遏制的激情與偏執,往往會使他們的立場呈現為一種極為前衛的姿態。
藝術家們,可能會依憑藝術家的稚氣,成為一個時代政治無意識的搖旗吶喊者及代言人,並且裹挾著一種非理性的藝術激情而所向披靡。
第二版《開國大典》油畫,在1959年中國建國10周年之際,被雕刻成紀念郵票。 《開國大典》作為表現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作為歌頌新中國成立的世紀傑作,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備受人們的關注。它問世後,《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
人民美術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畫和各種美術圖片大量發行,印數達100多萬張,並收入當時的中小學課本。《開國大典》是新中國成立不久隨即和廣大群眾見面並博得廣泛稱譽的革命歷史畫。
董希文精心設計的這件新穎的油畫被藝術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使他在國際上也獲得了聲譽。自從《開國大典》問世,這幅洋溢神州風採的油畫,揭開了新中國美術史冊的第一篇章。
參考資料:開國大典-網路
推薦於 2019-11-06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李陽英語直播課1元開搶!不背單詞,不背語法,讓你英語脫口而出

00:26
李陽瘋狂英語
廣告
油畫 開國大典 賞析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極速提問
AKA 正在咨詢一個數碼問題
5條評論
晨麗水7
不錯不錯
查看全部5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油畫《開國大典》的藝術鑒賞?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某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評價:「 缺少一點油畫特色。」 這里所說的「缺少一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開國大典》總體性說就是極端嚴謹的素描,飽滿而富裝飾性的色彩,線條流暢的對稱性構圖 素描和色彩在作為油畫中的主要元素在各個時期有各自的強弱地位,並不能一味的說哪一方多麼的重要,並且近現代繪畫在構圖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畫材料本身的特點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這給了畫家很大的發揮空間。個人認為油畫的特點只能從跟其他畫種的特點對比來說明。油畫材料總的效果厚重飽滿,可以描繪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製造出豐富的機理效果,同時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澤,這些是其他畫種所不具備的特點。 油畫以其特有的寫實表現力和長於以現實主義方法表現社會性題材的特點,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風格、新內容的作品,如《開國大典》(董希文)、畫面上,國家領導人雖只在左側占畫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非常醒目。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於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共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而自豪。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一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 《開國大典》體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復制」,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明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總之,畫中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西方畫法用色法。柔進了中國畫法的工筆重彩繪畫技巧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畫家在描繪紅地毯時,還獨具匠心地在顏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使這幅畫成為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論何種藝術,都有自己特有的語言。攝影藝術是靠光線、影調、線條和色調等構成自己的造型語言。攝影家正是藉助這些語言來構築攝影藝術的美。 影調、線條、色彩和光線這些攝影藝術語言,其特殊的審美作用,首先表現於它們獨自或共同賦予人們形式感、形式美感。攝影作品賦予我們的形式感,是十分豐富的,有空間感、立體感、質感、運動感、節奏感等等。影視——「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影視「的特點在於其具象性,讀與看的基本矛盾先在性地構成了影視文學審美創造的一切悖論性因素。《電影藝術辭典》中關於電影是這樣表述的:「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以及還音),在銀幕上造成活動影像(以及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電影是科學技術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電影藝術辭典》,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
23贊·723瀏覽2017-11-29
從藝術表現的角度評價《開國大典》這幅油畫作品
1《開國大典》這幅油畫作品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 2 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比之「否定敘述邏輯」的《春江花月夜》似乎應該說都是「肯定敘述邏輯」。但是,同樣是「肯定敘述邏輯」,德彪西的《月光》似乎還處於「六朝抒情小賦」的境界,而貝多芬的《月光》則已經是以「興」為主要表現形態的「唐詩」、「宋詞」。竊以為,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如果說: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視自然景緻」而引起了印象的變幻;那麼,貝多芬的《月光》,則是因「內審心靈世界」而升華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國詩論所謂的「興」。 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內心獨白,乃是偉人的沉思感悟。這里,藝術表現的主要形態,應該是「興」,而且在「肯定敘述邏輯」之中醞釀著狂熱的追求、熾烈的行動。 兩種月光,兩種感情,這是作曲家當時的心境決定的。貝多芬表現他的哀傷,一開始用了長達四小節的緩慢引子導出悲劇性的主題,發展而成呻吟、嗚咽了。表現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漸破碎幾乎消失,只剩下三連音的伴奏音型均勻流動,彷彿就是內心那無言的傷痛。 繪畫中有「亮色」之說,音樂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覺。會使人想到那皎潔晶瑩的月光。悠長的旋律線和平穩的節奏,再加上與色調柔和而明凈的和聲融合在一起,達到的就是一種清幽、靜寂的效果。著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處。 生活中誰都不願哀傷,但反映到藝術作品中它常常變成了一種美麗,這是一個奇怪的美學現象,更不用說顯示生活中本來就很美好的事物了。 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時被人喜愛就是這個道理。
18贊·4,507瀏覽2018-04-17
欣賞初中美術課本(江蘇版)油畫,談談你的體會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4贊·2,525瀏覽
對開國大典油畫的評價,300字之內
《開國大典》這幅油畫作品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
15贊·421瀏覽
對油畫開國大典的評述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具體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組織落實。參展的作者為北京、華東的幾十位知名畫家。幾個月的時間,這些實力畫家們為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 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風雲際會,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這次畫展中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一些作品還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滬定橋》等等。 後來大家在總結中一致認為:好作品不少,但體現共和國成立的氣氛不夠。 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這個結論為歷史巨作《開國大典》的誕生打下了伏筆。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展覽廳確實需要一件這樣的好作品。」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 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時代到秦國統一,從大唐開基到清軍入關——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開端都找不到流傳至今的有關開國盛典的歷史畫,而要創作一幅新中國開國盛典的巨型油畫,該是何等的氣魄! 中央美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並參加過開國大典,由他執筆創作「當之無愧」 應該說這是一個公正的選擇,更是一個歷史的選擇。 董希文在美術界早已聲譽鵲起,他的畫多次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好評。 董希文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內深造,後又到我國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區學習、創作,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水粉畫《北平入城式》。 雖現已說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與點名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有聯系,但董希文長於革命題材創作、長於人物畫的本領確實是行內知名。 當年董希文手拿這張草圖請教了許多畫家,如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一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一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實一虛、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開國大典》的實畫創作。 兩個月後,巨型油畫《開國大典》創作完成。 《開國大典》引起較大反響,並掀起了「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 《開國大典》完成之後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一些知名畫家看了這幅油畫之後,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中國革命博物館將這幅畫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非常興奮,對此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但他同時也以西洋油畫的傳統標准做了後半句評價:「也應扣掉五分,因為缺少一點油畫特色。」 這里所說的「缺少一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一個頂峰。
1贊·2,006瀏覽
正在載入

『肆』 電影《開國大典》片頭那段解說詞

《開國大典》片頭解說詞:
「在古老的中國,公元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歲月。5000年的日月星辰,黃河曾多少次盪擊滄桑大地,可沒有哪一次的改朝換代可以和毛澤東及其戰友們領導的這次壯舉比美。這是一場關繫到民族興亡,關繫到兩種命運的最後決戰。集合在共產黨大旗下的人民正在沖決反動派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迅跑!聽,那是炮聲,那是吶喊聲,那是進軍的鼓聲,那是億萬人民邁向新生的腳步聲。歷史終於為新中國拉開了帷幕,那些駕馭風雲的人物,正在築起輝煌的大廈!」

『伍』 觀看以紅色為主題的電影意義

通過觀看紅色影片,讓我們記住幸福生活來的不易,是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給我們換來的,特別是,抗美援朝紀錄片讓我們知道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不容易。

紅色影片有:

1、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Beginning of the Great Revival)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該片由韓三平、黃建新執導(海外部分由李少紅執導,五四運動時期部分由陸川執導,戰爭場面由沈東執導),由劉燁、陳坤、張嘉益、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該片於2011年6月15日在中國大陸正式公映。最終票房約為4.12億元人民幣。

『陸』 開國大典主題思想是什麼

開國大典主要內容: 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後升國旗。升旗後,毛主席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讀公告完畢,閱兵式開始。 (6)電影開國大典的宣傳主題擴展閱讀: 意義 國內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國際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表明中國終於是一個自主的國家了,表明中國人民可以從東亞病夫成為龍的傳人。 參考資料:網路-開國大典 全文

『柒』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獲金雞獎,這部電影為何會被我們所喜愛

《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部電影自從上映以來就收獲到了很多好評,這一部作品是在2019年的國慶節上映的,這一部電影可以說是獻給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禮物,僅僅在縣院上上映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收獲了高達27億的票房,《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部電影在上映以來也是掀起了一陣全民觀影潮。


《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部電影也是幫助了更多中國人民回憶起中國成立初期的不易和中國人民的永不放棄精神。

『捌』 開國大典的主題

本文記敘1949年10月1日15:00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新中國誕生的無比自豪、激動、欣喜之情。

『玖』 怎麼評價電影《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以其恢宏的視角完美再現了偉大祖國建國的歷程,全劇收放自如,恢宏大氣,伴隨著凱旋的輕松節奏將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場景展現。絕對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戰爭影片。

該劇有三大亮點,讓人不得不說:經典場景渲染至極,典型人物塑造無解,情節推動節奏帶感。

電影在情節的處置上乾脆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該刪減則刪減,保留重要節點,完全掌控力故事主脈絡,開國。開國不僅僅是軍事上勝利,更要有政治上的優勢。電影既沒有一味偏向軍事斗爭三大戰役,也沒有過分搞政治忽略軍事,而是讓政治軍事兩手抓,相輔相成,讓人看的更有味道。軍事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政治的促進,政治的優勢累積又吹響了軍事的勝利號角。不吹不擂實實在在,讓人沉浸在其中,與偉人共創歷史。

電影越老越彌堅。這樣的電影,最有代入感,也最讓人帶感情。看完,回味無窮。

『拾』 關於開國大典的資料

難忘的群眾大遊行
整個閱兵結束後,群眾遊行開始。一批批群眾隊伍,無不迫切希望走到城樓前,看到衷心敬愛的毛主席。天很快黑了下來,天安門樓上的燈光突然照亮,上面是一串紅橙色的燈,下面好像是三道粉青色電虹燈,再加上巨大的探照燈光射向全場,燈光閃閃,好似波浪。焰火在天安門附近三處施放,五彩繽紛,此起彼落。群眾手裡舉的紙燈、紗燈也都點亮了,廣場上是燈的海洋。
等到八點多鍾,華北革大七八千人的隊伍才在華北大學之後行動。隊伍慢慢走近金水橋,只聽見城樓上擴音器傳出「萬歲」、「萬歲」的聲音,才知道是毛主席在回應華大同學的歡呼。我們緊跟著走過金水橋,大聲高呼「毛主席萬歲」,這時才見到城樓上大宮燈前毛主席那魁梧的身軀,他不戴帽子,揮動著手用湖南口音高呼「萬歲」,有時還喊「同志們萬歲」,這時我們都感到毛主席看見我們了,口號喊得更為起勁,血都要沸騰了。我們還看到少奇同志,看到他身旁的女同志,我們猜一定是宋慶齡副主席。我們把手舉到頭頂鼓掌,主席台的領導人也鼓掌,人民的領袖們真是和我們心連心。閱兵式共用了2個多小時,受閱部隊的人員總計有1.6萬多名。
接下來是群眾遊行。走在遊行隊伍最前面的是工人,京郊農民緊隨其後。後面是機關幹部、青年學生的遊行隊伍。
晚上9時25分,無數彩色的禮花向廣場四周發射出來。首都軍民載歌載舞,盡情地歡度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夜晚。
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宣告了中華民族的新生!

周九二

開國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時,主要考慮防止敵機長途奔襲,按照敵機遠程飛行襲擊的規律,一般都是上午起飛,下午基本不動。當時,在北京四周遠近,華北軍區已經布置了有序的高射炮群,嚴陣以待。年輕的人民空軍也作好了一級戰斗准備,並安排了屆時在北京上空巡邏的戰斗機。

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給受閱部隊下了一道死命令:萬一發生空襲,一律不能動,下刀子也不能動!

萬事俱備。一直保密的開國大典的時間,直至10月1日上午10時左右,才由北京新華廣播電台通過電波,向全世界發出預告。這時,離下午大典正式開始的時間,只剩5個小時了。

這就造成了能有幸參加開國大典的外國人少而又少。

蘇聯友人在開國大典上

趕來參加新中國開國大典的蘇聯文學家藝術家代表團是10月1日的上午才乘火車到達北京的,差一點就趕不上了。

周恩來總理和中蘇友協會長宋慶齡、副會長劉少奇到前門車站歡迎。團長是大名鼎鼎的蘇聯著名作家、蘇聯作協總書記法捷耶夫,代表團中還有著名作家西蒙諾夫與好些有名的藝術家及高級幹部,全團約有40多人。當時,因為客觀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未能邀請外國的政府代表團或黨政代表團參加。這個蘇聯的民間代表團,與已經在京的朝鮮人民代表團,加上一個來解放區訪問的義大利共產黨中央委員斯巴諾,算是有幸出席開國大典的僅有的外國人了。

據擔任翻譯的師哲回憶,開國大典後的10月2日或3日中午,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見了蘇聯文學藝術家代表團全體成員。這該算是毛澤東在新中國建立後接見的第一個外國代表團。

毛澤東作了長篇的精彩講話,會見延續了兩個鍾頭。在師哲的回憶錄里,對毛澤東的講話作了這樣的記述:

毛澤東說:中國所具有的優勢之一,就是它有蘇聯這樣一個好近鄰,所以中國不是孤立無援的……

他的講話生動活潑,有聲有色,使代表團中許多人聽到動情之處,激動地流出了眼淚,師哲形容說「出現了罕見的動人的場面」。

美國上校偷拍開國大典

怎麼突然冒出一個美國上校在拍攝開國大典?公安部門建議抓起來或是沒收其膠卷,總指揮聶榮臻要請示毛澤東才行。

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對著麥克風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當開國大典的第一項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禮正在進行之時,負責警戒和保衛開國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員發現了異常情況:一個穿軍裝的美國軍官正站在原美國駐北平總領事館的圍牆附近,頻頻地進行拍攝。

公安人員立即將此情況向指揮部作了緊急報告。位於天安門城樓下黃房子里的指揮中心得到報告,很快就弄清楚了這個美國軍人的身份:此人是原美國駐北平總領事館武官戴維·包瑞德上校,是個中國通。此人在抗戰後期曾經作為組長率領美軍觀察組到過延安,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都有過交往,對我黨我軍有過友好的態度。

考慮到這些復雜的情況,指揮中心不敢決定對這個非法拍攝者採取安全行動,就立即用緊急電話報告在天安門城樓上的總指揮聶榮臻。

聶榮臻接了電話,覺得這涉及到外交事宜,需請示毛澤東。聶榮臻走近城樓前側欄桿旁的毛澤東,簡單明了而小聲地報告了情況。

毛澤東聽了說:「哦,是包上校呀,我認識他。」

聶榮臻小聲地問:「閱兵式能讓他隨便照嗎?沒收他的膠卷吧。」

毛澤東仍然望著廣場上歡呼的人海,想了想,說:「這樣不好吧。讓他照,不管他。我們這是公開的嘛,讓他給我們當個義務宣傳員吧。」

其實,開國大典的前一天,9月30日,包瑞德已經到天安門廣場上去拍攝了一些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從天安門正面拍攝的毛澤東巨幅畫像。據說,這張照片後來在美國被報刊發表了,但細心的包瑞德發覺:這張照片與10月1日開國大典及以後的天安門正面的毛澤東畫像怎麼會有一點不同?

這當然是包瑞德所無法弄明白的。原來,10月1日凌晨,周恩來到天安門來作檢查的時候,發現城樓正中高懸的毛澤東畫像,是根據毛澤東自己選定的照片所放大而繪制的。這是解放區的老百姓很熟悉的一張照片。著名畫家周令釗在繪制時,在畫像下方留有二尺余寬的一條白邊,下面寫了毛澤東的親筆題詞:「人民的勝利」。

周恩來驗收時,覺得主席不會這么不謙虛,還自己為自己題詞,就指示趕快將這幾個字塗掉。

包瑞德在9月30日所拍的那張照片,就成了絕無僅有的絕版。

開國大典的膠片失火焚燒了

蘇聯攝影師不慎將拍攝的開國大典紀錄片失火燒了,回國之後受到了斯大林的嚴厲處分,被送到西伯利亞去了。

這是幾個黃頭發藍眼睛的蘇聯人。

他們可以隨意地在天安門城樓上拍攝所有的人。人們注意到,連毛澤東、朱德等中央最高領導人,都讓他們隨意拍攝,還隨他們的指令作一些配合。在地面,還有一部小吉普協助他們。在天安門東側視野最廣的位置,還為他們搭了專用的高台。

指揮部得知他們拍的是彩色影片的電影。當時指揮部里幾乎沒有人看過什麼彩色電影,都覺得很神秘。

這是斯大林派來的紀錄電影攝影師。那是劉少奇訪問莫斯科時,斯大林主動熱情提出來的。這次他們拍攝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得到了主人破例提供的各種拍攝方便條件。

他們的干勁很大,跑上跑下,開國大典那一天,從頭到尾一直開著攝影機拍攝,機器一直響著連續而均勻的嗒嗒聲。他們從毛澤東講話、升國旗、閱兵、遊行,一直拍到晚上五顏六色的禮花在夜空中閃爍,然後他們才興高采烈地抱著幾十本沉甸甸的膠片盒子,回到所下榻的東華門大街的翠明庄賓館里。這個賓館在北平解放初是中共中央組織部的招待所。他們的這些珍貴的底片都堆放在賓館的一個房間里。

膠片是易燃品,偏偏開國大典後沒幾天,這個堆放膠片的房間起了火災!

幾十本膠片幾乎全燒光化成了煙。好不容易搶出來幾本膠片也殘碎不堪,無法再用。這幾個年輕人在賓館前失聲跺腳痛哭。

天吶!開國大典只能有一次呀……

據說,他們回國後受到了斯大林嚴厲的斥責與處分,被送到西伯利亞去了。

周恩來聽說底片都給火燒了,在「啊」了一聲之後,難受得有好幾分鍾都沉默著沒有說話。

惟一感到幸運的是,我們自己的那些從延安來的經歷了戰火考驗的攝影師,拍攝了一部黑白紀錄片,裡面保存了開國大典的珍貴場面。

接著,斯大林又派了一個著名導演格拉西莫夫來重拍,周恩來有了教訓,這回讓中國電影工作者與蘇聯人合拍,由總政派出懂藝術的黃鎮將軍擔任顧問,這就是中蘇兩國合拍的大型紀錄片《解放了的中國》。

這部影片獲得了斯大林獎章。

開國大典禮炮鳴 28 響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時,廣場上30萬人一齊脫帽肅立,抬頭瞻仰五星紅旗。

這時,大地震動,炮群長嘯,齊鳴28響。禮炮聲如同報春的驚雷,在天宇間回響激盪,震動著每一個人的心,把開國大典上偉大、庄嚴、團結的氣氛進一步椎向了高潮。開國大典的禮炮隊來自一支英雄的部隊。

1949年8月1日,聶榮臻代表中央軍委,把第一面八一軍旗授給了他們。國外一些國家在舉行慶典活動時,一般都鳴禮炮21響,就是最高的禮儀。開國大典為何要鳴28響呢?

這是毛澤東首先提出來的。在政協一屆會議上,一位代表提出質疑:「在國外,最高禮儀是21響,我們為什麼要鳴28響呢?」當時沒有人回應。

會議休息時,毛澤東見到負責開國大典籌備工作的華北軍區作訓處長唐永劍話題很快進入開國大典的禮炮鳴放問題,毛澤東問小唐:「你說,放28響有沒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個文采橫溢、學識淵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澤東的用意,馬上說:「主席,我起草一個關於禮炮28響的說明吧。」

毛澤東微笑著默允了。很快,簡明扼要的28響說明報告遞上來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橫空出世到1949年,剛剛28年。28響禮炮就是28年黨史的贊禮,這不是極有道理嗎?毛澤東看到這份報告後,在上面用鉛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開國大典上,禮炮隊由108尊山炮組成,分為兩組,一組裝填,一組發射,輪流作業,以縮短每響之間的間隔時間。所以,人們習慣上仍稱54尊禮炮。

108尊禮炮一字形擺開,背倚天安門廣場,靠在一截古牆邊,位置在前門附近。兩分半鍾之內,28響無頭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鳴禮炮時,站在觀禮台上的華北軍區文工團團長劉佳與身邊的幾位代表興致勃勃地數著禮炮。40年後他說,不夠28響,有時兩發之間的距離很遠,有漏響的。

負責組織禮炮工作的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說,決不可能漏響,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兩發炮彈一起啞巴。

禮炮隊員們十分自豪,因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人民都聽到了他們代表新中國發出的吶喊。

建國之後,在開國大典上鳴放過的山炮大部分銷毀,有兩尊被收藏到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陳列的文物了。

開國大典上的26架飛機

1949年的10月1日,年輕的飛行員王延洲駕機參加開國大典,親眼見證一個新時代的到來。2005年國慶前夕,已經85歲高齡的王延洲老人回憶起56年前的國慶,仍然興奮不已:「我們當時是代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參加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

王延洲早年就讀於黃埔軍校,後在美國學習飛行,抗戰中他曾擊落過5架日本飛機,是至今仍在世的少數幾位中國「王牌飛行員」之一。

座艙里收聽毛主席的聲音

開國大典是下午3點正式開始的,當毛澤東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時,王延洲和他的隊友們正在位於北京郊外的南苑機場待命。「我剛剛打開飛機座艙里的收音機,就聽到了毛主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聲音。56年過去了,這聲音還常常盤旋在我的腦海里,就像剛剛聽到一樣。」

下午4點整,天安門城樓總指揮室負責人油江下達起飛令,17架飛機望見綠色信號彈呼嘯升空,在北京上空盤旋待命。

5種機型編隊飛過天安門

17架飛機中,9架是P-51型戰斗機,2架是蚊式戰斗機,3架是C-46型運輸機,1架是L-5型通訊聯絡機,最後2架是PT-19型初級教練機。17架飛機要形成一個縱隊跟進隊形通過天安門上空,與地面的坦克隊列相呼應。

「17架飛機5種機型,飛行速度相差很大。兩種戰斗機的時速是600公里,L-5型通訊聯絡機和PT-19型初級教練機的時速不足200公里。但上級要求,通過天安門時必須隊列整齊、分秒不差,確實很有難度。」

經過反復摸索和精確計算,飛行隊決定起飛的順序按照先小後大,先慢後快,同時還專門選擇了3個不同的航線進入點:戰斗機速度最快,從通縣進入;運輸機為中速,從建國門和通縣之間進入;其餘飛機從建國門東側進入。盡管難度很大,但我們經過多次合練後,可以保證開國大典時萬無一失。

下午4點35分,受閱分列式正式開始,「飛過天安門上空時,下面真是一片紅旗的海洋。直到現在,我對這種鮮艷的紅色都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

開國大典受閱飛機共17架

9架領航的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後,油江再次下達命令:「9架P-51再通過天安門一次。」隊長按照原來預定復飛一次的方案,第二次飛越天安門上空。

「從時間上看,我們再次通過天安門時,正好尾隨方槐領隊的L-5型和PT-19型飛機之後,配合得恰到好處。後來,好多人以為開國大典受閱的飛機是26架,其實後面9架是重復飛行的。」王延洲面帶笑容,開心地說。

電影開國大典
影片資料

片名:開國大典
主演: 古月、孫飛虎、黃凱、邵宏來、劉懷正、郭法曾
類型: 戰爭片
地區: 大陸

影片介紹

1948年底,毛主席、黨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揮了舉世聞名的 三大戰役 。除夕夜,解放了的西柏坡,鄉親們在歡慶勝利。毛主席、朱德、劉少奇等領導人來到鄉親們中間。此時的蔣介石官邸在舉行聖誕夜宴會,國民黨要員們木然地聽著張群宣讀蔣介石的《新年文告》。我軍在 三大戰役 中不斷取得勝利,國民黨軍隊連連受挫,蔣介石迫於形勢,推出李宗仁作代總統。為了保護古城北平,毛主席、黨中央多次做國民黨將領傅作義的工作,希望他率軍起義,和平解放北平。經過大量的工作,傅作義終於認清形勢,順乎民意。蔣介石宣布下野,凄然地飛離南京。但他完全拋開了李宗仁,對重要文件和人員進行了安排。受斯大林派遣的特使米高揚秘密訪華,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的熱烈歡迎。一個月後,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西柏坡召開。我黨政機關遷移北平後,蔣介石更加不安。被噩夢驚醒後的蔣介石被告之:北平正在舉行閱兵式。接著周恩來與張治中開始了國共和談,進展甚微,毛主席發出了 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打響了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了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人民解放軍佔領了總統府。鄧小平和陳毅進入南京,並制定了《入城守則》。蔣介石最後一次拜別蔣母墓,一家老小登上太康號,悄然離開了大陸。進入北平後,毛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起義將領程潛,也接待了湖南來的老鄉,為開國大典做了最後的准備工作。9月30日,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時,毛主席在神聖的禮炮聲中,庄嚴地向全世界宣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人們歡聲雷動,整個廣場沸騰了。

該片獲得1991年廣電部1989、1990優秀影片獎;1990年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最佳編劇獎、最佳剪輯獎(吳方海);1990年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古月)、最佳男配角獎(孫飛虎)。

油畫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鑒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有評者認為是「富有裝飾意味的紀念碑性的大型歷史畫。」

作者董希文(1914—1973)是浙江紹興人,曾在蘇州美專、杭州美專西畫系就讀,1939年去法國留學,後回國。1943年赴西北敦煌藝術研究院並投入對敦煌壁畫的研究。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他還創作過《春到西藏》、《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主題性繪畫。在他的寫實油畫中,吸收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營養,如明快響亮的色彩、某種裝飾意味等都體現了中國藝術的精神和審美理想。
《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具體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組織落實。參展的作者為北京、華東的幾十位知名畫家。幾個月的時間,這些實力畫家們為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
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風雲際會,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這次畫展中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一些作品還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瀘定橋》等等。
後來大家在總結中一致認為:好作品不少,但體現共和國成立的氣氛不夠。
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這個結論為歷史巨作《開國大典》的誕生打下了伏筆。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展覽廳確實需要一件這樣的好作品。」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
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時代到秦國統一,從大唐開基到清軍入關——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開端都找不到流傳至今的有關開國盛典的歷史畫,而要創作一幅新中國開國盛典的巨型油畫,該是何等的氣魄!
中央美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並參加過開國大典,由他執筆創作「當之無愧」
應該說這是一個公正的選擇,更是一個歷史的選擇。
董希文在美術界早已聲譽鵲起,他的畫多次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好評。
董希文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內深造,後又到我國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區學習、創作,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水粉畫《北平入城式》。
雖現已說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與點名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有聯系,但董希文長於革命題材創作、長於人物畫的本領確實是行內知名。
當年董希文手拿這張草圖請教了許多畫家,如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一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一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實一虛、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開國大典》的實畫創作。
兩個月後,巨型油畫《開國大典》創作完成。
《開國大典》引起較大反響,並掀起了「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
《開國大典》完成之後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一些知名畫家看了這幅油畫之後,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中國革命博物館將這幅畫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非常興奮,對此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但他同時也以西洋油畫的傳統標准做了後半句評價:「也應扣掉五分,因為缺少一點油畫特色。」
這里所說的「缺少一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一個頂峰。

閱讀全文

與電影開國大典的宣傳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忠貞的代價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23
五一最新電影預告 瀏覽:858
二戰俄羅斯電影音樂剪輯 瀏覽:292
電影掃黑片段 瀏覽:601
宋仲基最新電影 瀏覽:34
買票電影票軟體哪個好 瀏覽:19
暮色大電影資源 瀏覽:364
麥克在看電影英語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962
微電影巢 瀏覽:315
電影蝴蝶公墓資源 瀏覽:848
經典國外電影音樂 瀏覽:236
百度搜不到的五個電影網站 瀏覽:325
戰爭搞笑小孩外國電影 瀏覽:303
美國愛情電影音樂題材 瀏覽:83
微信賣電影看 瀏覽:513
電影視頻岀現評語如何去掉 瀏覽:902
電影特效最好的軟體手機版 瀏覽:477
能實現放電影的游戲嗎 瀏覽:397
對於微電影的理解 瀏覽:723
如何下載80s網的電影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