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獨屬於中國的電影佳作
中國經典電影有蠻多的,不管是現代,古代還是動畫片都有非常多的經典電影,我從我看過的中整理出了一些值得推薦的中國經典電影。序號排名不分先後!1、《霸王別姬》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展現了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思考與領悟。1993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以及中國香港上映,此後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並且打破中國內地文藝片在美國的票房紀錄。《霸王別姬》應該是中國迄今為止公認的評價最高的電影,沒有之一。哥哥風華絕代的表演,迄今為止無人可以超越。哎,自古紅顏多薄命,沒想到也應在了程蝶衣身上。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深層次的內涵,亦或是演員的表演,《霸王別姬》都是經典中的經典。關於底層人民,關於那個時代的兩面、黑暗、壓迫、草木皆兵,關於思想形態。程蝶衣人戲不分,不瘋魔不成活,不瘋魔不成活這六個字何嘗說的不是那個時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最後十分鍾真的是看得我崩潰、絕望、號啕大哭不止。總之,這是一部天時地利人和百年難遇的奇作。2、《大紅燈籠高高掛》《大紅燈籠高高掛》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一系列悲劇的故事。雖然整部片子主調是大紅色,但是卻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展現出了古時候女人的無助,自己的命運都掌握在了男人的手裡,整部劇張藝謀導演對色彩和劇情的把握上展現了很高的水平,能用大紅色如此喜慶的色展現壓抑的情感,真的太牛了!3、《紅高粱》《紅高粱》改編自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由鄭曉龍執導,由周迅、朱亞文等主演。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初,九兒在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譜寫的一段關於愛與恨、征服與被征服,充滿生命力的近代傳奇史詩巨制。這是大導演張藝謀的成名作,為中國電影贏得了新時期以來的第一個國際大獎——金熊獎,同時捧紅了國際巨星鞏俐。該片最大的特色是拍出了中國人豪邁爽快的一面,跟中國內地電影一貫的哀傷沉重的傳統風格大相徑庭。攝影師顧長衛在取景和色彩的運用上有出色表現,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野合的一段有中國電影罕見的「景人合一」之美,令人看得暢快淋漓。4、《花樣年華》《花樣年華》是由王家衛執導,梁朝偉、張曼玉主演的愛情片,於2000年9月29日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以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講述了蘇麗珍和周慕雲在發現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後,兩人開始互相接觸並隨之產生感情的故事。這部劇的經典就在於民族特色以及時代色彩,這些都表現在了劇中「中國式」愛情,和主角張曼玉的衣服。影片中的旗袍、綉花拖鞋等道具,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象徵意味。不但為影片增添了民族氣息,也增加了主題的含蓄性。王家衛通過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復雜和微妙,通過對場景、道具和服裝的細致追求讓整部電影完整地表現了屬於那個時代的風情畫卷。5、《悲情城市》《悲情城市》借台「二·二八事件」前後,將一個地方大家族的興衰事跡揮灑成一部時代轉換與個人命運緊緊相扣的台灣史詩。全片在多線敘事、眾多人物關系的網脈中,不帶乖張暴戾地訴說著歷史。《悲情城市》的經典主要在拍攝的背景,因為該片將我們並不理解的台灣歷史以一種悲傷沉痛的面目展示出來,告訴世人台灣之殤,殤在何處。將家國之夢融入電影,以電影醒喻世人。侯孝賢在《悲情城市》中把台灣電影人獨立自覺的意識揮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家國大義的角度上去看本片幾乎就是台灣電影的最高峰。6、《大話西遊》《大話西遊》系列由《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和《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兩部電影組成,講述了一個跨越時空的悲喜交加的愛情故事。《大話西遊》的經典之處則編劇的角度,創作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大話西遊》採用了當時少見的平行時空故事背景,電影中至尊寶的雙重身份和時空穿越也為觀眾理解製造了不少誤會。時隔多年,在當下的「穿越」、「雙重身份」等已經司空見慣的前提下,更多觀眾意識到在《大話西遊》的喜劇、搞笑外衣之下,蘊含著更豐富的成長、責任等主題。這部電影成為很多影迷必看的經典神作之一。7、《大鬧天宮》《大鬧天宮》以神話形式,通過孫悟空鬧龍宮、反天庭的故事,比較集中而突出地表現了主角孫悟空的傳奇經歷。《大鬧天宮》雖然是已經是很老的一部動畫片了,但是根本不輸現在的那些動畫。它將孫悟空這一中國式的神話英雄,生動地再現於銀幕,影片色彩濃重,造型奇異,場面宏偉、情節跌宕有致,具有獨特的藝術色彩,這也是《大鬧天宮》堪稱中國動畫片不朽之作的主要緣由。作為中國動畫片的經典影響了幾代人,是中國動畫史上的豐碑。8、《無間道》《無間道》講述的是兩個身份混亂的男人分別為警方和黑社會的卧底,經過一場激烈的角斗,他們決心要尋回自己的故事。這部劇編劇的奇妙構思不必多言,各種偶然又必然的情節設置令人瞠目結舌,我本以為在殺掉韓珅後故事應該接近結尾,但未曾想一個天台相遇才是故事的最高潮,成就了二十年來警匪片的傳奇,令人津津樂道。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如今二十年過去,我們並沒有看到港片的起死回生。以上就是我推薦的八部電影的簡介了,都是中國很值得推薦的經典電影,希望可以幫到你。2. 你認為最貼近現實的電影是哪一部
《我是你爸爸》
拍攝於1996年,彼時王朔的火爆已然有收的趨勢,可能是覺得好玩王朔一時心血來潮拍了這部片子,當時馮小剛拍的電視劇已然成功,但還沒成為電影大導演。影片拍攝的很艱難,王朔本來就是玩票,性子又懶散,估計很多時候馮小剛主動承擔不少工作。上映時影片又遭遇坎坷,首先名字廣電總局就責令改為比較溫和的《冤家父子》,然後又突然被國內禁映,一直到2000年在國外獲了個獎後才以DVD碟片的形式問世,基本算是禁片。
影片講述了喪妻的中年男人馬林生與他一手拉扯大的兒子馬車之間故事。這個在機關里混日子的工會主席在對待兒子的時候,時而濫施暴力、時而搖尾乞憐,有時又滿腔熱情地和兒子稱兄道弟,自己在生活中又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虛偽自得。兒子馬車呢,在學校頂撞老師,擠兌同學,三番五次被請家長。這一對兒父子吵吵鬧鬧,他們之間永遠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但也永遠保留著無法割捨的親情。
本劇其實講的還是子女教育的老問題,雖近中年但對子女教育一竅不通的家長,面對叛逆、無禮、善良又異想天開的孩子,矛盾一個接著一個,從開頭直至結尾。馬林生想盡一切辦法和兒子溝通,先是以嚴厲父親身份,暴力加訓斥,然而並沒什麼用;其後想和兒子交朋友,甚至有些低三下四,起初似乎有點作用,沒想到卻完全失去了尊嚴;最後他變成了「瘋子」,砸開兒子抽屜的瞬間變成了魔鬼,後來甚至進了精神病院。最後的放棄讓人無奈,那句:「別,千萬別,我可當不了你這爸,我沒這能力,我不幹了。」聽了讓人絕望。
您好,我個人認為«我不是葯神»這部電影較貼近現實,以下是我的個人見解。
生命
徐崢主導演的這部戲«我不是葯神»是相當貼近現實的,在我國擁有這么一個現象,就是貧富懸殊相當大,富人很富,窮人很窮,這部戲足夠體現出這一特點。身患白血病的病人為了活下去不擇手段購買葯物維持生命,程勇(徐崢 飾)為了救助父親,缺少資金,冒風險去印度進葯,而壟斷市場的廠家為了謀取利益最大化,定會將價格調到最高,如此就會出現窮人吃不起,有利益自然就會有爭議,有爭議就會反抗,有反抗就會涉及法律。這部戲相當貼近現實生活,它反應的是 社會 現實。就像老闆拖欠工人工資一樣,工人沒有錢就無法生活。
主人翁程勇從剛開始為了謀取私利,到觸碰法律,到收手到「他們根本吃不起正版葯,他們就等著我把葯帶回去救他們的命。」 深刻刻畫了程勇這個角色人物的人物形象轉變。他的良知,為我們觀眾帶來了發自內心的深處的敬仰和感動。
兄弟,這世上就一種病, 你永遠也治不了, 那就是窮病。
4萬塊1瓶, 我病了3年,吃了3年, 為了買葯, 房子沒了,家人也拖垮了, 誰家還沒個病人, 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犯的錯我都認, 只是看到病友們心裡難受, 但我知道一切都會好起來, 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吧。
通過這部戲,有引起了 社會 的關注
有病沒有葯是天災, 有葯買不起是人禍。
《一個勺子》,2015,導演陳建斌 ,特說一下傻子是金世佳飾演(就是《愛情公寓》里的陸展博,演技爆炸,沒人出來,是看了演員表才知道的)。
科普一下在新疆方言語系裡,「勺子」是「傻子」的意思。
為什麼說影片貼近現實呢?片中每一個踐踏男主善意的角色,所影射的 社會 人群類型,都是我們身邊天天出沒的人群(比如影片中「三哥」、「大頭哥」、「親戚」等所代表的的群體)。 可能很多看過電影的人大概都不了解底層的生活與生命,不能體會拉條子的各種苦楚,所以也就沒有理解影片是想表達一種對當下的反思。總之這不是一部只講好人不得好報的電影,那隻是表象。如果你看懂了,即使身處城市,仍能感覺自己手裡有一把刀,不知不覺劃到自己,也傷了拉條子們。
電影可以分成三個大段: 勺子、騙局、追問 。而觀眾情緒也有三個劃分: 歡笑、憤怒,沉默 。到最後,我們一邊思考拉條子的問題,一邊思考自己的人生,很自然陷入沉默,高貴的沉默。而在現實 社會 里人們對弱智患者、流浪漢、乞討者,甚至摔倒老人等需要幫扶的人所表現出來的逐漸冷漠和麻木恰恰也由電影解釋了,人們對於安全防衛的戒備心理已然蓋過了付諸善意幫助的動力。是呀我們隨著時代變化變得精明了。
精明的愈發冷漠,愈發可怕,愈發的不認識自己。
我是「馬老闆家的小零工」,回答不易,歡迎點贊、評論和關注哦<微笑>
我覺得是《我不是葯神》
巜我不是葯神》講述的是一個這樣的故事:開了一間賣性保健品店的中年油膩男程勇經營慘淡,前妻看不起他並強烈要求帶走兒子,老父重病在養老院。因房租都交不起,房東鎖了店門並丟出他的衣物。
無奈之下他想起那天那個叫老呂的慢粒白血病患者丟下了一張名片,他決定挺而走險,南下印度。當時國內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只能服一種叫「格列寧」的葯,德國生產,售價40000元一瓶,一個患者一個月的用量是一瓶。程勇在印度找了此葯的仿製葯廠,才500一瓶,而且中國沒有人代理,因為中國不允許仿製葯入境。
生老病死,求醫問葯,無疑是最大的民生。血液癌症方面的病,它關聯的就兩個字:錢,死。有錢無良葯,是死,是生未逢時生不待我。有良葯無錢,同樣是死,卻是死不甘心,如劇中患者所言: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來電狂響》
首先我想到的就是這部電影,不言而喻,手機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跟家人朋友在一起做什麼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捧著手機劃呀劃,而對於在一部分人而言手機確實不離身,也禁止別人觸碰,或許手機里沒什麼真的是不喜歡而已,但更多的還是有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小秘密!
曖昧,異性,照片,通話記錄, 游戲 賬號什麼理由都好,不想讓伴侶看,不喜歡讓朋友看,藏著掖著,手機一響第一時間迅速拿起,去衛生間心裡還在擔憂會不會偷偷有人看。和電影里刻畫的人物內心過分相似!
看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沒有手機呢?如果放下手機呢?結果不用想就知道,現在這個 社會 拿著手機走遍天下,銀行卡不用帶,新聞聯播隨時看,進門鑰匙有藍牙,監視內容屏幕看!因為太過方便,而讓我們沉溺其中!
說放下手機,也不是不行,只是單身青年還是得靠手機談情說愛,撒狗糧還得靠朋友圈秀秀恩愛,全國孝子還得在互連網上曬一曬!沒有手機哪來的和諧恩愛??
《親愛的》這部電影直面「打拐」話題,在現實中真實存在,而且影片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骨肉分離」是全天下父母的心病!
為什麼《親愛的》最貼近現實呢?
1、內容真實,有人情味。
《親愛的》作為國內一部優秀的「打拐」電影真實反映 社會 現實,現實中我們的孩子走失了或拐賣了,作為父母心如刀割,《親愛的》是真真切切把走失孩子的父母的心情體現的十分到位,眼神交流和心理活動都體現的相當真實,使人感同身受,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2、思想純正,揭露不法分子,打擊違法犯罪。
《親愛的》來源於生活又反映生活,其電影主題思想就是給觀眾以警示,一是看護好自己孩子,警惕不法分子;二是 社會 攜手保護未成年人人身安全、身心 健康 。
3、造型接地氣,演員好演技。
現實生活中風光華麗的趙薇在電影中一反常態,飾演拐賣人口的妻子李紅琴,黃渤和郝蕾飾演丟失孩子的父母,一部黃渤尋子戲就此展開。
電影中演員中的裝扮也很符和農村人的生活常態,李紅琴的土裡土氣,還有人物對話,全素顏出鏡,加上演員的精神演技,把丟失孩子雙方的反應體現的相當真實。
4、 情感 很到位。
為了找回孩子,黃渤郝蕾想盡了辦法,但仍未果,馬上就要放棄了,聽到一消息但還是要去尋找。其次丟失孩子家庭的痛苦,全世界的找,以及黃渤對人販子的痛恨,咬牙切齒,同時李紅琴失去田鵬後的傷心難過,三位演員的 情感 表現真的讓人嘆為觀止。
其實我認為《親愛的》最貼近現實的最深層次原因是影片的題材:直擊「打拐」! 社會 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發生,無論發生在哪一個家庭都可能會傷心欲絕。
加上演員們演的也很生活化、現實化,很接地氣,所以這部電影確實反映了 社會 的一些問題,是部好電影!
電影來源於生活而服務生活,故事情節更得益於生活,像《我不是葯神》同樣也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能真正反映 社會 生活並帶給人民啟示的的才是真正的人民的藝術品!
我說的這部很多人都不知道,是開心麻花出品的《驢得水》:
1.演員演技個個爆棚,相當給力。
2.劇情真的是太過現實,本來平靜的四個人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其樂融融,但經歷一場重大利益的事情之後就開始爾虞我詐互相攀比,最後遇到大麻煩的時候也是各個彰顯自己窩囊的一面,簡直太現實了。
本片也十分 搞笑 ,大概劇情我就不透露了,有機會你們自己看看,特別有意思!
謝邀
電影永遠不能成為真實,要在短短兩個小時內刻畫出真實飽滿的人物形象,講述波折動人的故事,就不能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選材。電影永遠都是需要經過藝術加工的,或許題材來自生活,卻不可能成為真正的現實。
然而電影是可以從下面多個角度貼近現實
如果說我心中最貼近現實的影視作品,除了紀錄片,我首推 李揚大師的《盲山》 。以下內容可能引起不適。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大學生白雪梅被拐賣到法盲山村,被迫給山民做老婆,被凌辱,甚至在多年後給自己所謂的丈夫生下孩子的故事。
白雪梅多次企圖掏逃出山村,卻屢次被冷漠的村民抓了回來,等待她的是棍棒,是不見天日的小黑屋,是飢餓,是強暴。
倔強的她企圖鼓動同樣是被拐賣的婦女一起跑,她們卻說,跑了這里,你能去哪?
她依舊逃跑
又一次次被抓回來,傷痕累累
直到她生下個孩子,村民對她放鬆了警惕
終於有一天,在警察的暗中幫助下,她逃出了噩夢
當她站在大街上,望著車水馬龍酒綠燈紅的都市,燈一盞盞的亮了, 可哪裡是家 ?
這部電影根據 真實事件改編 ,真實的結局是,為了救出自己的孩子,大學生用刀砍傷了自己的所謂丈夫。
白雪梅雖然經歷曲折,卻始終有一個好的結局,然而在中華大地上,那些黑暗的角落,又有多少少女,蜷縮在自己的陰影里哭泣?
我們生活在陽光下,卻有人苟活在陰影里。
這部電影,我不推薦大家觀看
如果有幸有女看官看到這篇回答,我想告訴你:
不要跟不熟的人到偏遠的地方去
同學,同事,都不行
歡迎關註:左春春春,遇見有趣的靈魂
在我看來的郭敬明<悲傷逆流成河>更為貼近現實。
該片反應了校園暴力,校園霸凌,生活中也很多這樣的例子,新聞播報上可不少見。看完了本片,想想我們是有多溫暖的家庭環境啊,良好的學校教育,一群多麼調皮多麼善良的同學,感覺自己很幸福很幸運。
電影講述了女主從小就生長在黑暗中,很渴望自己和別人一樣在光明的陽光下生活,有爸爸媽媽的關愛關心,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在校園因為家裡窮被人看不起,而在學校一直受人欺負,被逼的跳河。
易遙跳河的時候,所有人都喊顧森西回來,卻沒有一個人喊易遙別跳,快回來。
生活很無奈,願所有人都能被世界溫柔以待。
《我不是葯神》窮人得癌症的心酸絕望
《落葉歸根》本山大叔在隱晦的諷刺現實 社會
《親愛的》人販子造孽,建議嚴懲,一定要嚴!
《門徒》毒販給 社會 及自己家庭造成的巨大危害
《理發師》青梅竹馬,難成夫妻!戰爭年代小人物只能任人擺布的悲慘命運
《猜火車》遠離毒品,這真不是個好玩意兒!吸毒青年骯臟不堪、不堪回首的青春
《馬粥街殘酷史》權相宇膜拜李小龍,苦練截拳道,樓頂暴揍一大群同學!反抗教育軍事化!大罵大韓民國的所有學校都是稀巴!
《盲井》電影的劇情,現實里真的存在
《少年巴比倫》這才是真正的青春成長史!別看馬桶台那些傻缺青春偶像劇,易腦殘
3. 九部電影黑色星期五擠破頭!然而我只想安利這兩部電影清流
2017年1月13日,臘月十六,西方的「黑色星期五」
這天,將有九部電影在大陸院線上映,新年一開始,高潮就來了
(資料來源:豆瓣電影 )
風叔我已經買好了前四部的票,准備在電影院里躲「黑色星期五」
我要安利的,是九部中的兩部
《我的詩篇》
《少年巴比倫》
兩部電影的共同點,是都入圍了第52屆金馬獎,都在2015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亮相過
先說《我的詩篇》,風叔已經看過,通過眾籌的形式
首先要推薦《我的詩篇》片尾曲《退著回到故鄉》,歌詞本身就是一首詩
《我的詩篇》拿到了 2015年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金爵獎
為最佳紀錄片金爵獎頒獎的嘉賓是奧斯卡得主、著名紀錄片導演Malcolm Clarke(中文名叫柯文思)和新加坡著名演員範文芳
柯文思為《我的詩篇》兩位導演吳飛躍、 秦曉宇頒獎
另外,《我的詩篇》還獲得了 2015年第52屆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獎與最佳剪輯獎的提名
入圍金馬52的最佳剪輯獎要特別提及,這個獎項,無論有沒有得獎,都是2015年華語電影中剪輯最優秀的作品
而紀錄片入圍最佳剪輯,是非常罕見的
《我的詩篇》的競爭對手,有台灣殿堂級剪輯大師廖慶松的《刺客聶隱娘》
下圖,《刺客聶隱娘》三巨頭,剪輯廖慶松、攝影李屏賓、導演侯孝賢
還有另外一位台灣剪輯大師陳博文幫張艾嘉剪的《念念》,他剪過很多大師級的作品,比如楊德昌的《一一》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另外兩部是導演自己剪的作品,一部是《解救吾先生》的丁晟
《解救吾先生》,劉德華、王千源、丁晟
金馬52最佳剪輯獎的得主,是《醉.生夢死》的導演張作驥,他因為性侵犯案還在獄中,所以得獎都是演員幫領的
這是張作驥(左二)和一眾演員在柏林電影節
《我的詩篇》主創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
金馬獎的最佳紀錄片獎,被認為是每年度華語紀錄片最高水準的「比武」,金馬52的競爭對手中,甚至有2015年轟動整個台灣的現象級紀錄片《灣生回家》,最後得獎的是周浩導演的《大同》
雖然空手而歸,但《我的詩篇》主創能和侯孝賢、李安等大導演同框,已是無憾了吧
《我的詩篇》還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IDFA)、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中國紀錄片學院獎等入圍或獲得獎項,並計劃報名第89屆奧斯卡獎,有沒有入圍1月24見分曉
《我的詩篇》於2015年11月1日就舉行了全球首映禮(當時就已經拿到了「龍標」)
但由於紀錄片屬於非常小眾的電影類型,要進入商業院線放映非常困難,於是《我的詩篇》採用了眾籌的方式放映,效果還不錯
來看看部分眾籌放映現場有沒有你的城市
每一場都有觀眾都被感動得淚奔
風叔已經於2016年9月,在居住的南方某個三線弱城市,看過一場眾籌,當時已經是全國第600多場眾籌了,我所在的那個城市創造了第二輪三小時售罄的全國最好成績
截止到《我的詩篇》院線正式公映前,它的眾籌票房是244萬(資料來源:中國票房)
因為眾籌效果好,終於有發行公司願意將《我的詩篇》正式推向院線
《我的詩篇》還被它的策劃和發起人吳曉波,在他有1300萬粉絲收看的年終秀上宣傳
吳曉波背後是導演之一吳飛躍,兩人同是上海交大校友,也都做過財經記者
該片也被「黃金膝蓋」方勵力薦
截止發稿時,風叔居住的這個城市,沒有一家影院在1月13日排了正式公映的《我是詩篇》。九部電影擠到「黑色星期五」,要發年終獎的影城經理,當然有多排《太空旅客》的理由
一二線城市,請加油!
——略有劇透說詩篇的分割線——
《我的詩篇》的故事架構很有點意思,它不是《舌尖上的中國》那種把幾組人物故事均勻交叉鋪排,營造一種「你在北國森林狩獵,我在南疆收割稻穀」的山河一家親格局,而是在交叉中,有獨立的故事,也有故事的重點
電影講了六個工人詩人的故事
其實要把幾個人的故事,揉到一部紀錄片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時候,哪怕就是兩個不同的人物,要雙線並行敘事,都是很困難的
比如2016年挺火的《我們誕生在中國》
三組主角,分別是熊貓、金絲猴和雪豹,再用一年四季將他們串起來
而丹頂鶴,則是連接頭尾的角色
《我們誕生在中國》美則美矣,還是有人吐槽劇情完全靠「硬演」和拼湊呢
而《我的詩篇》,更為復雜,因為有六位工人詩人的故事,要在110分鍾里鋪陳開來
所以,我們會看到,導演(或者說剪輯師),精妙的將前四個詩人的故事,在影片前半部分交叉
而到了影片中部開始,四川內江打工女孩鄔霞的故事,被獨立講述(這一段很溫情,是電影的一抹暖色)
然後,又相對獨立完整地講述了煤礦工人老井的故事
然後回到前四個之一的爆破工的失業和家事
最後重點講了前四個之一跳樓工人詩人許立志的故事,以及他哥哥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節
詩人們的故事,既相互交錯,又獨立成篇,而且被現場朗誦會串聯了起來
《我的詩篇》是冷靜平順的,它平靜地注視著一群同樣被優越階層稱之為「社會底層」的人,在他們掙扎的生存之外,還有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
2016年,關於詩的電影,都有點能成現象級了,比如青年業余詩人畢贛,拍了一部《路邊野餐》,男主角陳某(不好意思,不敢提這個名字)是個鄉野醫生,也是個業余詩人
整部電影就被主人公貴州話朗誦的詩歌,串了起來
之後的《長江圖》,業余詩人楊超導演的作品。男主角在父親留下來的船上發現了一本名叫《長江圖》的詩集,所有的詩,連接起從吳淞口到宜賓逆流而上的長江,於是,他出發去尋找詩集中的女人和故事
一首首詩,連成了一整條長江
而《我的詩篇》,比它們更現實,又比它們更詩意,因為裡面有血淋淋、濕漉漉、熱騰騰的
生存與生活!
——就說下李夢有多慘的分割線——
90後女演員李夢其實挺活躍,也很有潛質的,但她的運氣有多背,背到我見猶憐吶
李夢2013年演過賈科長的電影喔,但是如果去搜這部電影,網頁顯示是這樣的
她2014年就拍好了戲曲電影《老腔》,結果2016年末才全國公映,電影首映的時候還鬧了些幺蛾子
呵呵,就算是李夢德藝雙差,那也是你片方自己選的女演員啊
結果《老腔》的最後全國票房是蔚為奇觀的 11萬人民幣 ,怪誰呢?怪觀眾有眼無珠還是影院經理見錢眼開呢?票房爛的話,先看看自己有沒有方勵的黃金膝蓋吧
接下來李夢就演了《少年巴比倫》,囤了一年半光景,橫跨三個年頭才上映
2015年夏天上映的《搖滾英雄》,文藝片男神(經)秦昊是男主,李夢是女主,結果這部帶著濃濃汪峰老師歌曲名味道的電影,票房不到兩百萬,悄無聲息地被淹沒了
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李夢的表現頗受好評,而她和王千源的床戲,尺度很消亡史
2016年李夢參演了連網大都不如的兩部片子,3分多的豆瓣評分,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李夢還在大牌雲集的《上海王》中有角色,但這部電影在上海電影節放過之後,就石沉大海了
李夢還串場了《致青春 原來你還在這里》,這部電影,你可以在幾乎所有的2016年華語爛片排行榜中找到它的名字
最倒霉的是《夏天十九歲的肖像》,這部本來是黃子韜電影出道作品的電影,遇見不可抗力因素,從2016暑期檔硬生生消失了,其實如果它早一個月上的話……反正運氣背了,拍什麼片都會遇見封存、撤檔、遙遙無期
好在今天風叔看到一個消息,《夏天十九歲的肖像》將在2017年擇期上映,金馬最佳新導演得主張榮吉,終於可以大陸首秀了
黃子韜的處女作也終於要見天日了(被《鐵道飛虎》搶先了)
再來說說《少年巴比倫》的男主董子健,2015年的金馬52,他是最風光的一個人,盡管其實沒拿什麼獎回來
董子健在金馬52的紅毯是和《少年巴比倫》導演相國強以及李夢一起走的,小董的造型,已經搶走了李夢不少的風光(說實話,李夢在一眾小花里長得很有特色)
今年34歲的相國強,是著名的調色師和攝影師,所以對《少年巴比倫》的畫面很期待。他入圍了金馬52的最佳新導演,最後得獎的是毫無爭議的畢贛
董子健還入圍金馬52的最佳男主角,憑借的是《德蘭》,那次的金馬影帝是馮小剛
而《德蘭》2016年還斬獲了上海電影節的最高大獎
這還沒完,董子健主演的《山河故人》,獲得金馬52的七項提名,但最終只拿到劇本獎
這還還還沒完,董子健參與投資的《捉妖記》,還入圍了金馬52的四項技術獎
13號的《少年巴比倫》之後,緊接著春節檔還有董子健出演的《乘風破浪》
還是很欣慰,既然《少年巴比倫》都上映了
《德蘭》還會遠么?
(END)
本期編輯:落山風
4. 《六弄咖啡館》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關注《六弄咖啡館》自然是因為戴立忍事件。真正看了成片後,竟然發現,雖然刪去了戴立忍的所有客串戲份,卻怎麼也刪不掉對青春的記憶,對人生的N弄,甚至還找回了諸多青春的印痕與足跡。
看一遍就會喜歡上《六弄咖啡館》。這不僅因為它有源自台灣的清純青春風,更在於影片一眾主演無論男一號董子健還是女一號顏卓靈都堪稱90後演技派代表。
與以往青春片刷臉刷顏值的俗套模式相比,拼演技所展示出來的青春顯然更加真實也更溫暖。因此,也更具存在感、代入感。情感的共鳴,心理的共振,也就水到渠成地接踵而至了。總的說來,《六弄咖啡館》是一部情感豐沛,情緒飽滿的,頗具台灣調調的小清新,青春愛情片。
近幾年在內地大銀幕上,類似的台灣電影看過不少,比如在內地大熱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再比如不怎麼見聲響的由任賢齊、賈靜雯領銜的那部《17歲》,甚至包括那部由楊祐寧、郭采潔、郭碧婷等聯袂的戰爭青春愛情片《對風說愛你》。每一次看都有一種感動,也都有一次情緒的釋放。所以,對這類影片顯得喜歡異常。有了這樣的積累和認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瞬間喜歡上《六弄咖啡館》了。
《六弄咖啡館》改編自台灣知名作家藤井樹的同名小說。小說作者本人親任編劇、導演,內地著名導演劉傑出任監制,劉傑的御用男星董子健領銜主演(董子健主演過劉傑執導的《青春派》《德蘭》,獲多項大獎、提名)。這樣的編劇、導演、監制、明星組合,看著就讓人踏實、放心。他們聯手打造出來的影片質量自然也不會差。
影片以幾個青春男女的愛情、親情、友情為主線,記錄了他們的真實成長狀態和歷程。與以往大家看到的熱鬧非凡的青春片不同的是,《六弄咖啡館》中的青春是甜美的,也是苦澀的,但濃淡相宜,非常貼合普常人的青春常態。這是一場沒有結果的青春愛情,因為中間夾雜著太多的親情、友情,兄弟情、姐妹情。
如何保持與愛情的距離,調合愛情的濃度,處理好愛情與親情、友情之間的關系,是每個有過青春的人都所經歷過的快樂與煩惱。因為曾經有過,所以,看《六弄咖啡館》才會感到如此溫暖、感動,即便憂傷,也是淡淡的,隱隱的,暖暖的。
對青春的追憶,電影不應該只是一次還原或再現,更應該有一種態度,就好像《六弄咖啡館》。影片在呈現美好、清純、朴實、無華的愛情片段的同時,又綴滿了親情、友情的花蕊,真正做到了雨露均沾。與此同時,影片又提出了問題,即對青春的思考,對人生的探求,對生命的態度。
講真,這些都是作為個體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是不可迴避,難以免去的。那麼,該如何面對,又將如何少走彎路。《六弄咖啡館》用影像語言為大家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參考。而這樣的借鑒,由於載體於青春的過往,從而讓對青春的追憶更有意義和內涵。
人生一世,世事弄人,青春亦如此。欣慰的是,通過《六弄咖啡館》,觀眾不僅找到了自己的青春印記,也尋訪到了人生的足跡和印痕。那一抹別樣的感動與溫暖,都因為花漾的青春,而綻放出別樣的光影、茲彩來。
5. 《少年巴比倫》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巴比倫」意為西方文明的搖籃,而《少年巴比倫》則講述了一個小鎮青年靈魂的覺醒。碎片化的鏡頭,好像是扎進了路小路的回憶里,一片一片的拿出來給我們觀賞,他從那些女人身上學到的事。
作為青春片,有白裙少女,有懵懂情愫,有叛逆瘋狂,有天真好奇,《少年巴比倫》都有,卻不像其他搞的太俗氣,比如暖男出場必是備胎,心機婊出現都是小三這種老梗是萬萬沒有的。
《少年巴比倫》在前期的宣傳中,一直號稱自己是「青春片中的泥石流」,看完以後我倒是覺得,沒鬼扯什麼情懷,沒有男女主的生離死別,沒有大學里的逃課,沒有早戀的墮胎,沒有同學聚會的物是人非,起碼還算是有正常劇本的良心。
七十年代人的殘酷青春
坦白說,作為一個八零後,劇情里九十年代的工廠生活是沒有體會過的,那是七十年代初期人們所經歷過的青春。
由小鮮肉肌肉男扮演的王明,總是不與其他人在一起泡澡,還要更高的水溫,以顯示自己曾經是坦克兵的驕傲。
通片看下來,也是存在一點點的小問題。電影的整體順序有些混亂,如本文開頭所說的回憶的碎片感,剪輯的過程時常感覺跳躍和瑣碎。
盡管如此,這次飾演路小路的董子健沒有讓人失望,人物的變化和情緒拿捏得當,給片子撐起了不錯的觀影感受。看過他此前在《山河故人》和《六弄咖啡館》的表現,本片中也是有十足的進步,一個九零後,雖然沒有經歷過這種工廠人生,卻也演繹的淋漓盡致。
作為向國強導演的首部電影處女作,《少年巴比倫》曾在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斬獲「最佳處女作獎」,憑此我們也不必太過苛責。
關於逝去的青春有數不清的緬懷方法,路內選擇了文字,相國強選擇了電影。或者就像影片最後路小路說的,我們依然在世界某處孤獨的行走,所愛的所恨的終究會消失。
6. 這份年度華語電影名單,比內地院線片不知好出多少
每次有華語相關的電影獎出來就總是被人吐槽,畢竟,每年真正值得關注的華語片實在太少,而大多都是毫無廉恥的坑錢貨。我們總希望能幫大家一起淘金,發現一些值得關注、值得鼓勵的好電影,所以我們自己發起了一個電影獎,那就是:
迷影精神獎!
相信大家還記得,「迷影精神獎」創立於2015年年底,我們一經公布就受到媒體和影迷朋友的大力支持。
嚴格說來,「迷影精神獎」與官方和電影工業中的電影評獎有很大區別,也與學院和媒體的電影評獎保持距離,這是一種來自民間的迷影人的聲音,一種對電影創新精神的鼓勵。「迷影精神獎」不舉行頒獎儀式,不走紅地毯,我們用影評人的力量,每年只獎勵一部電影,用1895元人民幣(電影的誕生年)作為象徵性獎勵,鼓勵這位導演展開獨立的創作和風格上的探索。
今年已經是迷影精神獎的第二屆,去年我們把大獎頒給了頗讓人驚喜的《路邊野餐》。而一年之後的如今,再回顧這部電影,已經成為很多人心中的年度佳片了。
沙丹、畢贛、李洋
去年迷影精神獎評語如下:
《路邊野餐》以極富創意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呈現,創作出一部富有詩意的電影作品,導演運用穿梭在貴州山水之間的長鏡頭和精巧的場面調度,把記憶與現實在情感中細密地交織縫合,影像的流動把感傷的故事和人物的幻想融為一體,氣韻生動,營造出華語青年電影中罕見的詩意之美。
經過討論投票,我們最後把第一屆迷影精神獎頒發給畢贛的《路邊野餐》,我們不認為這部電影完美無瑕、無懈可擊,但我們鼓勵畢贛導演能憑借影片中閃現的天賦和靈韻,以及創作上的勇敢,在電影藝術的可能性上繼續探索,創作出具有獨特美學質感的作品。我們有一筆象徵性的獎金1895元,獎勵給導演,希望他繼續努力!
那麼,新的一年,又有哪些好的電影值得推薦呢。
第二屆迷影精神獎提名名單公布如下:
這些電影都是我們認為2016年富有創新精神的、值得鼓勵的中青年導演的電影作品,這些作品代表著華語電影非常重要的風格嘗試,或者令人贊賞的努力:
《清水裡的刀子》,王學博
推薦語:以肅穆的攝影,凝練出日常生活中的庄嚴;以簡潔的敘事,展現宗教、倫理、世俗各層面的沖突。靜水深流,大巧不工,是這部電影努力抵達的方向。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
推薦語:黃亞歷別具一格的紀錄長片處女作,用詩作、信件、電影、繪畫、歷史文獻等素材與情景再現手法結合,重構了台灣文學史上幾乎被人遺忘的1930年代創立的「風車詩社」,不僅回應了文學現代主義在台灣的萌芽,還展現了復雜近代史下的個體創傷。
《八月》,張大磊
《中邪》,馬凱
推薦語:即便少不了各種業余與粗糙,滿是遺憾,卻不妨礙這是今年最驚喜、最有想像力的國產恐怖片。同時這也是極具迷影精神的作品,導演並未受過太多專業訓練,而是從大量優秀恐怖片中汲取養分,並將這些與身邊經驗結合。影片將西方偽紀錄恐怖片與農村封建迷信結合,讓作品更接地氣。無論怎樣,這都是一部有潛力的作品,一部真的會嚇到觀眾的國產恐怖片。
《塔洛》,萬瑪才旦
推薦語:影片用精緻的長鏡頭和肅穆的黑白攝影,繞開了人們對西藏的視覺獵奇和文化獵奇,講述一個普通藏民尋找身份和迷失身份的寓言。萬瑪才旦不強調宗教和政治的戲劇性,而在一個流暢、自然、完整的故事中,把西藏人所處的經濟處境、社會處境、宗教處境和文化處境在一系列二元對立中潤物無聲地表現出來。塔洛是近幾年來銀幕上最為真實、虔誠和可愛的西藏人形象,然而他的命運也最值得深思。
《不成問題的問題》,梅峰
推薦語:影片以超乎尋常的沉穩與平靜,帶給華語電影一種嶄新的美學風格。故事圍繞抗日戰爭時期一個農庄的經營和管理,把中國社會在現代變革中遭遇的困境、窘迫和尷尬,剝繭抽絲地展現出來。梅峰借用老舍對中國社會的深刻觀察,運用三種不同的人以及他們的命運變化,譜寫了對現代中國的歷史命運的寓言,在繚繞的炊煙和秀美的鄉村山水之間,影片以客觀的距離和剋制的語言把中國人獨特的交往方式、中國社會特有的社會結構表現出來。影片以中遠景的長鏡頭,表達一種觀看態度。范偉的表演矜持有度,每個人物都在掌握很好的分寸,清冷的諷刺。
《幸運是我》,羅耀輝
推薦語:一部很容易被拍成煽情治癒勵志系的電影,年輕導演羅耀輝卻極為適宜的掌握好了情感生發、裂變、重組的分寸感。二位主角的相遇相識,誤解與重聚,在略顯散淡化的線性敘事中,羅耀輝始終在捕捉的是一種真摯可信的情感依託。另外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影片還顯示出了強烈的香港主體性,同時卻不為狂躁的政治姿態綁架。影片中動人的港人情感、港人人際關系之真實再現,明白無誤的道出作為微觀政治之表現的日常生活實踐,比宏大的政治運動更具有感召力,滲透力。
《喜喪》,張濤
推薦語:在萬般演繹的家庭倫常中,張濤不緩不急的展開了一幅中國農村家庭的全景畫。帶著一種隱約的人類學方法,描繪著農村家庭在傳統與封建的輾轉中遭遇現代性的拷問。在地的扮演者們,他們生動的言語和極具說服力的姿勢,在昏暗的居室內,用背影和不詳的面容,承擔起了具體與抽象之間的詩意與沉重。
《皮繩上的魂》,張楊
推薦語:《皮繩上的魂》和《岡仁波齊》如同一個雙星系統,截然不同的美學,在塵土與雲端的張力間,構成了彼此揭示的引力系統。這次的藏地創作意味著張楊導演的一次華麗轉身。《皮繩上的魂》以一種高貴的虔誠,抖落掉了量產的異域敘事神話的桎梏,以魔幻為名搭建起了另一套異質神話,在規則的存廢之間,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的可能。
《少年巴比倫》,相國強
推薦語:在今年的新片中堪稱驚艷。尤其,在中國現在這種商業片至上、每個人都像打了雞血一樣浮躁的氛圍里,《少年巴比倫》的出現,讓我們絕對有理由對青年一代的影像表現充滿信心和希望。影片關注大工廠時代中的愛情故事,同樣交織了激情和失落,但與大量致青春的老舊模式不同,作品竟然攜帶了中國電影中少有的一種魔幻主義色彩。《少年巴比倫》某種角度上,並沒有給人帶來一種切實的、針對現實的時空坐標,它是懸浮的、夢幻、充滿傷痕和回憶的造影。《少年巴比倫》在中國電影的版圖中是一種令人興奮的另類。如果非要一比,它更像是一部魔幻化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它簡直就是為董子健量身定製的。
迷影精神獎的評審委員會由每年會第一時間看很多電影、對華語電影創作非常關注的影評人和策展人,他們同時也是最為挑剔的迷影人。如果我們還有一點能力,就是希望鼓勵那些需要鼓勵的中青年導演。
我們的宗旨就是立足於未來,獎勵那些在創作和風格上最值得鼓勵和支持的中青年導演作品。評選規則類似於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或者路易·德呂克獎,不需要申報,由評審直接提名,每位評審只能提名一部作品。我們可能不像其他評獎那樣,格外在乎評審構成的全面性或評選機制的科學性,我們可能也不會在意其結果是否會被電影產業或電影觀眾認可,我們只是想發出一種聲音,鼓勵一種創作。法國龔古爾文學獎每年只是舉行一場評委的晚宴,現場公布名單,獎金只有10歐元,但這是法國小說每年最重要的榮譽,我們也希望把純粹的榮譽獻給那些值得鼓勵的電影。
迷影精神獎評審委員會
輪值主席:
桃桃林林 ,影評人,電影自媒體「桃桃淘電影」(ttfilm)運營者。
評委會委員:
Magasa ,影評人,《虹膜》電影雜志主編,「虹膜」微信公眾號(IrisMagazine)運營者,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等。
沙丹 ,常用筆名「奇愛博士」,中國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北京國際電影節策展人,「文慧園路三號」微信公眾號(CFA1958)運營者,著有《幕味》。
吳覺人 ,常用筆名「本南丹蒂」,影評人,曾任台灣金馬獎評審,現為上海國際電影節華語片部負責人。
吳李冰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現為《虹膜》電影雜志編輯總監。
感恩而死 ,電影策展人,上海國際電影節選片顧問。
謀殺電視機 ,影評人,《電影公嗨課》聯合創始人,著有《木乃伊防腐指南》,現為毒舌電影合夥人。
虞曉毅 ,常用筆名howie,資深影評人,曾任《南方都市報》娛樂部主任,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秘書長,台灣金馬獎費比西獎評審,《華語電影》系列叢書統籌,現為毒舌電影合夥人。
大旗虎皮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迷影課」(talkino)微信公眾號運營者,「中文電影網絡」創始人,著有《迷影文化史》《目光的倫理》等。
策劃總監:水怪
迷影精神獎組委會成員單位
北京安瑞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吉林省迷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歡迎媒體合作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具體中獎者會是誰呢?敬請期待
7. 「少年巴比倫」不單單是好電影,還勾起了我的青春回憶
《少年巴比倫》並不是我看過的最好的電影,甚至連前十都擠不進。同樣地,電影的毛病也很多,比如:人物群像的廣袤導致角色單一乏味、情節線和劇本過於散碎化、被弱化的鏡頭導致觀影體驗甚為不好、剪接的瑕疵讓過渡顯得不合理、旁白偏多讓電影油膩感明顯,甚至於主人公的演技都沒能爆發出完全張力,略微平淡無奇。
比之94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10年的《鋼的琴》,《少年巴比倫》大抵就是就是趨同於「青春版《鋼的琴》」和「工廠版《陽光燦爛日子》」這種類型的片子。而劇本的改編,卻並不及前者的卓絕,不算出彩,反倒平添了一絲喑啞和晦澀,愈發描摹出一種青春的腐爛味和工廠的靡亂色澤。
但不得不說,就是這樣一部平淡無奇的電影,卻真實而殘酷,描摹出90年代青春最好的樣子。
巴比倫的故事設定在一個一畝三分地的平凡小城,它夾在南京上海之間,喚做:戴城。
那是90年的小城,人微言輕,命如螻蟻。
人少,出行多依賴自行車,汽車不普遍。
坑窪的路,破舊的工廠,發展速度極慢。
工資低薄,生活孱弱,靠托關系來找工作,進工廠是看起來最好的出路。
鄰里間互通有無,消息轉眼傳遍工廠,謠言就能引發小城動盪、雞飛蛋打。
所有角色都在那樣的小城中生活,日子一天一天過,人生一年一年走,碌碌無為,平淡無奇:
路小路的父親路大全、路小路的師傅牛魔王,都是這樣走過自己的人生的。從年輕到中年遲暮,青春和激情相繼退潮,拿著死工資,或唯唯諾諾或攤開了的犟牛勁,在機械死板的工廠里得過且過了大半輩子。
但這種得過且過,卻是人微言輕地自甘卑微,亦是身份上不如人地自甘墮落。即便是在小城,也被劃分得清清楚楚。工廠有等級劃分,人有三六九等。電機校畢業的就是牛逼,沒讀書的就是差勁。
於是,這種卑微,電影里有這樣一個場面刻畫:在工廠的工作時段,牛魔王突發意外事故、失血嚴重、瀕臨死亡。而工廠醫療技術有限,只能也是必須緊急把牛魔王送往大醫院。但即便到了這種地步,電話慘遭拒絕,連一個急著送去醫院的車都沒能借到。
不是沒有,而是不借。
只因你身份低微,便沒人在意你的死活。
要說的話,真實嗎?
實在真實到骨子眼裡了!
而除卻小城市的卑微、勢利以外,連消遣方式都單一而乏味,比如:在澡堂里眾人把水溫開到最高,在滾燙的沸水中比就誰更持久,輸的叫贏的「爸爸」;男人們鍾愛於偷窺和研究女性的奶罩、一群五大三粗的男人們更是熱衷於交頭接耳討論那個叫阿騷的女孩……
這些那些,在小城市中太普遍不過了。相逢的幾率低到塵埃里,友情可以在晝夜間凝聚,所有關系都淺薄如紙。
明裡暗裡都是平淡節奏之下的小城生活,真實、袒露著人心、卻又夾雜著美好。
青春里必定有愛情的參與,而成長里也必定摻雜著刺痛的回憶。
於是,路小路遇見了白藍,他喜歡的女孩,他想要的愛情。
第一次是人海茫茫中,擦肩而過,只用了轉瞬即逝間鏡頭的停留。心動是一定有的。
第二次是在修車鋪,路小路早早地發現了她。為了和她搭上話,故意使壞弄得白藍的自行車爆胎。年輕時的路小路,在愛情里莽莽撞撞,有一搭沒一搭地和白藍說著話。
第三次是在糖精廠,白藍是「廠花」,他也第一次知道了她的名字。
前三次相逢里,都簡單而又美好,沒有墮胎、沒有強吻、沒有擁抱,可路小路知道自己愛這樣的女孩兒。
兩個人就在工廠相遇相愛了,也發生著越多越多的交集。
於是到了電影里,在跌宕起伏的後續情節中,兩個人慢慢有了進一步接觸的機會。
有示好,路小路騎自行車去接她。
有示意,他明晃晃地說著「我愛你」。
有示弱,路小路答應了她去上夜校的提議,哪怕深知自己不是塊讀書的料。
當然更多的,是一個少年的心理變化:吃醋、擔憂、在意、不舍。
他們的愛,從來就不轟轟烈烈,更談不上纏綿悱惻。路小路的愛是「我想要你」,白藍的愛就是「我可以給你」。
於是,這種半推半就到電影結束,除了偶有的幾次蜻蜓點水式親吻,和白藍爛醉後的肌膚之親以外,兩個人的愛更像一張白紙,結尾處在白藍的離開、消逝的鐵軌中隱約成了一個句點。
愛情的結束,清湯寡水;
青春的消逝,黯淡無聲。
除卻劇情和故事上的依樣保留,和不到100分鍾的高度還原,「少年巴比倫」的看點其實不算少:
首先,它戲謔中調侃人生百態。
開俗氣的玩笑,走著一副少年應有的樣子,扯段子、抖包袱,它的喜劇有料而不低俗,它的諷刺淺顯易懂劍指人心。不像「情聖」里「直男癌」式的壯烈討好,也不像「黑處有什麼」里隱晦難懂的黑色幽默。
它是有青春喜劇最該有的樣子的,活潑、熱情、但不泛濫、不矯情。
第二,電影的選角演技爆棚。
不管是在「青春派」「山河故人」「六弄咖啡館」里展露精湛演技的90後小生董子健,還是新人演員李夢,以及長腿、牛魔王等等的扮演者,他們都把自己的角色演活了。
栩栩如生,巧妙絕倫。
雖說整體劇本角色性格的匱乏成了弊病,但主演的扮演可算為電影添香加色,人物群像的薈萃倒也襯托出實力扮演。
其次,有回憶感和歷史的輪廓。
當看了太多青春電影、校園愛情之後,反倒我更加喜歡這樣的回憶:工廠,澡堂,電視機,冰箱,舊樓房,石子路,自行車,還有不施粉黛的女孩,穿著背心的男孩子。
彷彿又回到了那個真正的90年代,一如花開時、雲起時的那般景象,美好而靜謐。
但即便「少年巴比倫」作為這樣一部成本不太高,甚至主演董子健也是電影投資人的電影,其用心程度也是值得褒揚的。
它保留了作者的想法,多次增刪,盡可能多地還原;它試圖讓整個電影流暢度盡善盡美,能吸引觀眾的視覺,留下回味。
盡管毛病一如在開篇所提出的那樣,但對於一個導演的處女作而言,這部電影已然能夠達到80分向上。
態度與品質總是呈正相關的。
這一點,即便作為觀眾的我也是買賬的,也尤其感激電影所帶給我的種種觸動。
至少於我而言,青春雖然已經過去,但彷彿又重溫了一通,簡單而美好。
笑出聲來,看得瞪大眼睛,嘆息了幾聲,乃至於最後為路小路可惜。
我想,這樣的電影,真的很好。
8. 有個叫少年什麼的電影5個字
是電影少年巴比倫?董子健,李夢,尚鐵龍,李大光,唐小然,張陸主演的。20世紀90年代的戴城,路小路(董子健飾)在一家糖精廠上班,他是個愣頭青,不知道未來和生活目標在哪裡。跟著一個叫「牛魔王」(尚鐵龍飾)的師傅混,沒學會半點技術。在鉗工班,除了擰螺絲之外什麼都不會。在電工班,也只會換燈泡。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遲到、打架、翻工廠的院牆,也結識了一幫兄弟。直到某天,路小路遇見了一個叫白藍(李夢飾)的廠醫,他的人生由此發生了改變。
9. 路小路和白藍 電影叫什麼
路小路和白藍電影叫《少年巴比倫》。
白藍和路小路是電影《少年巴比倫》裡面的人物,白藍是由演員李夢飾演,路小路則是由演員董子健出演,影片中白藍和路小路是一對戀人,白藍是工廠裡面的一名醫生,而路小路是工廠里的員工,兩人互相傾心之後,便開啟了一段唯美的工廠愛情。
這是一部以青春為題材的電影,和其他青春片不同的是,這部影片講述的就是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白藍雖然在工廠里上班,但她不甘心一直待在工廠里,於是她決定去上大學,路小路為了白藍振作精神考取了大學文憑,當他拿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去找白藍時。
卻發現白藍已經退學了,相愛的兩人最終還是沒能在一起,但是路小路沒有放棄尋找白藍。《少年巴比倫》故事的背景設定是在一所工廠,在人們的印象里,工廠的環境非常復雜。
人口也十分密集,在這里是無法展現出唯美和詩意的,但恰好是這種設定將一段唯美的愛情反向襯託了出來,正是因為在工廠的復雜環境下,才顯現出白藍和路小路的愛情有多麼難能可貴。
《少年巴比倫》簡介
20世紀90年代的戴城,路小路在一家糖精廠上班,他是個愣頭青,不知道未來和生活目標在哪裡。跟著一個叫「牛魔王」的師傅混,沒學會半點技術。
在鉗工班,除了擰螺絲之外什麼都不會。在電工班,也只會換燈泡。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遲到、打架、翻工廠的院牆,也結識了一幫兄弟。直到某天,路小路遇見了一個叫白藍的廠醫,他的人生由此發生了改變。
10. 《白藍和路小路》是什麼電影
少年巴比倫。
《少年巴比倫》是由青島帝帕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瓏藝影視、三樂影業、愛潤東方影業、華誼兄弟出品,相國強執導,董子健、李夢、尚鐵龍、李大光等主演的喜劇電影。
簡介
2014年拍攝完畢後,劇組每隔幾個月就會重新看剪過的版本,再根據大家的反饋進行調整,時隔三年才上映。
董子健不僅是《少年巴比倫》的主演,也是這部電影的投資人。《少年巴比倫》是他投資的首部電影。
董子健在該片是「本色出演」,電影中很多打架、跑步、爬煤堆、騎車、飆車、摔車的戲份,都是董子健親自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