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p電影現狀體現了哪些傳播學原理
IP電影就是指將一些暢銷,或者訪問量高的文字作品改編成電影,主要依靠互聯網渠道向用戶傳播的影視種類,它與傳統電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傳播的媒介。傳統的電影主要是藉助在影院上線來贏得票房,而IP電影則主要依靠互聯網渠道在用戶之中傳播,他們的盈利更多依靠各大視頻網站的會員費用,嵌入廣告等。
IP電影的現狀及其傳播原理:
IP電影在中國處於發展初期,也受到各大平台的追逐,他們的主要來源是訪問量高的網路作品,然後依據此改編成電影。IP電影之所以能夠盛行,主要是因為很多的影視作品的原著原本就具有一定的讀者群,這些讀者在著作改編成電影後依然會去觀看,貢獻點擊率和收看率。網路資源的海量性和傳播的全球性讓全球更多的讀者可以匯聚成為巨大的受眾群,以受眾為中心,注重受眾的反饋,這也是ip電影可以形成產業的原因。
IP電影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娛樂為主,他們追求商業利益,大部分都是活躍在網路上的網紅或者是在傳統大眾傳播媒介上的「小鮮肉」,如《識汝不識丁》《太子妃升職記》這些都是以無厘頭的荒誕劇情和高顏值演員為主。傳播學者懷特曾經提出傳播的四功能,其中包含提供娛樂,IP電影正是將此功能延伸到了互聯網行業。但是過於娛樂化也是也容易引發另一種現象:對傳統的正能量或者與民族文化相關的優秀作品的擠壓,IP電影的媚俗化,低俗化內容也引發了學界,業界和行政部門的擔憂。如一些內容涉及到了同性戀等社會問題,因為處理不當,也容易對社會主流價值觀產生影響。
IP電影內容開始觸及社會問題,如同性戀問題等等,在一定為弱勢群體發出了聲音,但是內容上卻過於低俗化,並非是為了聲援弱者,而是為了自我的盈利和吸引眼球。從傳播學來說,IP電影作為媒介產品的一種,他兼具商品性和文化性,IP電影最大的目的還是為了商業利益,如何平衡兩種特性的關系和比重,這也是IP電影需要考慮的問題。根據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當代的文化產品是工業文化的產物,他們依據一定的生產流程而生產出來。
正是因為以上出現的這些問題,相關行政部門對IP電影也進行來政策上的調控,如對播出的IP電影進行下架處理。根據傳播學中的涵養效果理論,電視在形成人的主流觀和現實觀具有重要作用,他們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IP電影作為在互聯網世界的影像作品依然對用戶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於那些依靠互聯網作為唯一接受信息的媒介的人群而言。
IP電影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內容粗製濫造,原創力度不足,過於依靠顏值高的演員,而忽視了對內容的建設。IP電影依靠網路傳播成為當前媒介產品的一類,但是與所有的其他媒介產品一樣,媒介內容依然是王道。IP電影的內容就是溝通傳播者和受眾的途徑。
② 求指導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電視作品 電影 紀錄片 電視劇 都可以 急求!
我的建議是你先看兩三步比較優秀的電影吧,國內國外的都行,看完之後把你所想的全都寫下來,不一定要講究格式,也不必整理,寫完之後放在一旁,一個星期之後再看同樣的電影,然後再寫出來你的感受,但是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將兩次不同的體會感悟加以總結,你的影視分析作品也就出來了。
由於現在我沒有時間來寫這些東西,不然我會寫給你一篇範文的,根據我的方法,相信你可以做到很好。
③ 中國電影如何實現現代化轉型
中國電影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結構性矛盾沒有解決。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導致「配方式生產」代替了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創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藝術質量,降低國產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眾所周知,2013年上半年中國電影在高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新的突破: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超過了62%,創下了近年來同期最高紀錄。同時,上半年票房過億的28部影片中,國產影片占據了其中的16席。從整體上看,中國電影至少從市場層面而言處在良性進步和發展之中,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格局在逐步形成。毫無疑問,市場的繁榮、票房以及觀影人次的大幅度增長都是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和實績的標志。但是,中國電影一些深層次結構和矛盾、深層次觀念及評價體系和標准等諸多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體制改革推進的難點與市場發展狀態的矛盾、製片產權與盜版泛濫的矛盾、進口片與國產片爭奪市場的矛盾、影片傳統模式與網路傳播的矛盾、院線與影院之間的矛盾、片商與導演的矛盾、製片方與編劇的矛盾等不時凸顯,並且呈現出了某種「亂象」。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電影人在國內電影市場火熱的背景下片面、盲目、過度追求高票房和商業利潤,用「逐利時代」來形容中國電影目前的狀態絕不是無的放矢。過度娛樂化、過度商業化、過度產業化,導致「配方式生產」代替了富有想像力、創造力的藝術創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人文底蘊與文化擔當,不可避免地拉低了國產電影的藝術品質、藝術質量,降低了國產電影的認同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相當數量的電影人對於好萊塢電影給中國電影尤其是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的持續性的威脅缺乏清醒認識,對當下中國電影在工業、產業層面與好萊塢電影相比存在的多方面的「短板」缺乏理性反思。有的甚至盲目沉浸在市場層面取得的對好萊塢電影暫時性的「優勢」中,毫無理性地預言數年後中國將會超過好萊塢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但事實上,中國電影產業依然處於電影產業化初級階段,很多基礎性電影工業機制、電影產業機制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行業規范、產業規范也沒有有效形成並且被大家遵循,市場效應尤其是社會效應也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果我們不能全面、客觀、科學地分析和認識中國電影產業深層次的矛盾,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可能會遭遇瓶頸,甚至出現混亂和危機。好萊塢不僅僅賣電影產品,而且賣電影產品的標准,它的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趨勢深度地影響了中國的年輕觀眾群體。中國電影要在競爭中獲得地位,要依靠差異化策略,還必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概念」好萊塢藉助強大的電影工業基礎、迅猛發展的高科技優勢、強大的資本實力及完善的資本運作體系,大幅度提高了現代電影生產的門檻。經濟、科技相對落後的國家可能有電影藝術,甚至可以有藝術質量較高的作品在國際電影節獲獎,但是,卻很難形成獨立、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電影產業體系,其民族電影也就無法有效、可持續地支撐自身的電影市場。更重要的是,好萊塢不僅僅賣電影產品,而且在賣電影產品的標准。在中國,有相當數量的年輕觀眾自覺不自覺地以美國電影為參照系,甚至乾脆以美國電影為標准來看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產業。從美國最近幾年電影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以《鋼鐵俠》、《變形金剛》等為代表的電影越來越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盡管這種奇觀化、游戲化、電子化降低了美國電影的敘事指標、人文表達,但如果單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其傳播影響力的折扣越來越小,傳播空間越來越大。馬克思這樣表述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會。」近期一些高票房的中國電影,也是由於年輕觀眾群體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主體,他們的口味及其選擇無疑也反過來影響、制約中國電影。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必須從各方面提高國產電影的專業水準和標准,滿足年輕觀眾對電影視聽、電影消費的要求,最大化地爭取未來觀眾。我認為,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忽視故事的講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人性層面的挖掘和表達,其忽視的層面正是國產電影生長的空間和機會。事實上,當下中國電影在與好萊塢影片的較量中,主要依靠的還是差異化路線,憑借與好萊塢大工業規格、高科技水準不一樣「概念」的生活片、青春片,憑借「接地氣」的策略,在本土市場形成了自身的相對優勢。差異化無疑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完全依靠這種策略恐怕也不是長久之計,而且也不能成為戰略。我們必須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電影「概念」,同時體現文化創造力,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文表達、獨特的美學氣質和精神。總之,中國電影要真正與好萊塢形成抗衡,必須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必須在創意系統、工業規格、產業標准及規模上有新的發展和突破。中國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市場競爭將會是一場長期的經濟戰爭、文化戰爭,打不贏經濟戰爭,也就不可能贏得文化戰爭。面對著更加開放的國內電影市場,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各種相應的准備,否則將會陷入長久的被動。這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危言聳聽。「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利潤分配不合理、同質化競爭和無謂的內耗等,減緩了中國電影發展進程。中國電影要實現現代化轉型,需要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的建設中國電影要實現全面的、深刻的現代化轉型,就必須全面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就電影生產體系而言,中國電影雖然「不差錢」,每年生產影片數量眾多,但國際化、高科技化尤其是專業化水平不能令人滿意。從生產主體而言,必須盡快擺脫「小作坊式」的生產模式,形成具有行業標準的話語權、控制力,同時又有跨界影響力、傳播力的企業集團。在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高科技化的背景下,中國電影要借鑒「好萊塢」為代表的國際電影業的先進經驗和經營模式,如「製片人中心制」、「完片擔保制度」、電影「權益共享」融資模式等,促使中國電影逐步擺脫「作坊式」的運作模式,走向現代化大生產,從而促進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實現質量型、集約式增長。在美國,製片方分成53%,而在國內現行分賬比例中,製作方分成只有43%,利潤向院線和影院傾斜,呈現「一邊倒」現象,嚴重製約了電影製片方的積極性,不符合現代電影生產的基本規則。發行和影院完全可以通過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的建設擴大利潤空間和渠道,而不僅僅單純依靠分賬制度擠壓製片方的利潤空間,從而為中國電影的內容製造提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最終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與國內市場主要靠票房盈利不同的是,在好萊塢,票房只佔整體收入的20%到25%,其餘收入均來自不同種類的版權和衍生品領域。中國電影要想創新盈利模式、完善電影產業鏈,必須推進電影傳播體系建設,其重點包括家庭娛樂市場、網路手機播映市場,要在衍生品領域發展授權業務等。隨著電影數量日益增加及競爭白熱化,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推進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建設,已成為中國電影發行的當務之急。由於沒有建立科學有序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中國電影無謂的「內耗」令人痛心,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而由於沒有特色化、差異化的院線,使得一大批有特色、有思想、有情懷的中小成本電影得不到更大層面觀眾的接受,得不到媒體的更多關注和報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社會整體上對中國電影的誤讀、誤判、誤評。壞口碑「成就」一部電影的高票房令人糾結、令人心痛,也令全社會質疑電影人的社會責任,質疑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的道德底線。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有的人從導向角度入手,有的人從市場角度出發,有的人從技術質量方面考慮,有的人從社會娛樂角度衡量,應當說也是正常的。當務之急是要建立與電影產業化、電影全球化相適應的電影評價體系和標准,建立不同類型電影的科學評價體系和標准,對不同類型、不同品種的電影做出合理的、恰當的、有說服力的分析和闡釋,盡可能地避免誤讀、誤評乃至誤判。現代電影生產體系與現代電影傳播體系、現代電影評價體系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三個體系建設相互依存、相互推動、相互制約、相互交融。中國電影只有全面推進現代電影生產體系、現代電影傳播體系和現代電影評價體系建設,才能有效實現現代化轉型,實現產業整體上的升級換代,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現代電影產業體系,也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饒曙光)
④ 我想寫從傳播學角度分析電影桃姐熱播現象的文章,可以提供幾個角度么謝謝!!
親,你的問題實在讓我太慚愧了。
首先,很抱歉這么長時間沒回復,工作有點忙,很久沒上知道了。
其次,我都很長時間沒看理論書籍了,關於理論方面的論文也很久沒接觸了,所以你懂得,腦子都銹了。今天看到你的提問,把我壓箱底的書都拿出來翻了翻,短時間內想不出合適的回復。我沒看過桃姐,但是從傳播角度,一個電視節目或者影視劇作品的熱映,正是體現了媒體在議程設置方面的傳播效果,第二,李普曼關於信息環境的環境化,人們所接觸到的信息環境已經越來越接近於現實的環境。桃姐所隱含的深層寓意,正是因為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能夠引起人們共鳴,才會引起社會熱烈反響。第三個就是非常符合竹內鬱郁提出的「使用與滿足」過程模式。
我思維太混亂了,理論方面我都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有什麼實踐上的問題倒是歡迎隨時提問,我很樂意回答。
⑤ 從傳播學角度寫電影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意義等
英語電影欣賞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目前,多數學校開展英語教學主要是通過課堂學習使學習者獲得語言知識,缺乏在自然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中習得的條件,而英語電影所提供的語言真實豐富,可以提供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極大地彌補了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在減輕學生語言學習焦慮、激發英語學習動機和興趣,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運用語言能力等方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一、理論基礎
英語電影教學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融視、聽,說於一體,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接受,更加主動地建構信息。它符合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克拉申的習得一學習假說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生成是學習中的基本認知過程,它是對學習材料中各部分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知識,經驗關系的積極建構,當學習者對學習的事物產生意義時,有一種與其以前的經驗相結合的傾向。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一種原有知識與從環境中接受到的感覺信息相互作用,主動建構信息意義的生成過程。通過英語電影觀賞,刺激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加上英語影片較強的現實形象性,從而使學生更主動建構信息意義。
語言教育學家克拉申針對第二語言知識的獲得提出了習得一學習假說。他認為獲得第二語言的方法是一種潛意識習得,即在自然環境中獲得;另一種是有意識的學習,也就是通過課堂學習獲得,而且克拉申認為習得的語言才能在交際中自然流利地表達思想。英語電影營造的身臨其境氛圍,給學習者創造了良好的習得語言的條件。這有助於刺激他們的模仿行為,增強學習英語興趣。
二、英語電影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1 英語電影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眾所周之,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英語電影教學以多種信息傳播介質為手段,融視、聽、說於一體,使傳播知識和接受知識的通道加寬,調動人的多種感官來接受信息,例如:影片《羅馬假日》中安妮是一個可愛的公主,在出訪羅馬時私自出遊,與記者喬邂逅,喬串通攝影記者偷拍了許多公主的精彩鏡頭,本來打算做特別報道,卻與公主墜入情網,為保護公主形象,最終拋棄功成名就的良機。這部電影中所呈現的情景真實生動,語言豐富地道,形式活潑多樣,活躍了學生的英語課堂氣氛,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英語電影包含有戰爭、生活、科幻、愛情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讓他們由對影片的喜愛發展到對英語的喜愛,激發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慾望,在潛移默化中英語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 英語電影可以提供真實的語言環境。
在漢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如何創造語言環境是關鍵。創設真實輕松的語言環境,克服英語學習的焦慮情緒,學到真實生活中的英語而不是漢語式的僵硬英語。英語電影的故事情節取材於現實的生活,情景直觀,內容生動豐富,語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影片中有大量展現英語國家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工作娛樂的場景,能真實而多方面地展現所學語言的背景和使用環境,既具有語言技能學習的特點又有語言習得所需的條件,為學生創造了擺脫母語束縛、調動大腦和各感官對語言做出綜合反應的環境,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直觀效果。
3 英語電影可以促進學生了解英美文化。
在傳統的課堂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而忽視了語言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語言的文化差異,致使學生不知道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交際能力很差。電影是一種大眾文化載體,是現實生活的濃縮與升華,是文化溝通的橋梁,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社會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及思維方式的最直觀、最生動的綜合反映。例如:影片《阿甘正傳》通過展現片中主人公阿甘從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生活歷程,反映了美國社會思潮的轉變,全面和形象地再現了期間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也鮮明地體現了美國個人價值觀的一些變化。學習英語的過程也就是學習英美文化的過程,通過深入了解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等,擴大學生的英語知識面,培養跨文化意識,才能正確地掌握和使用英語,作為溝通中西方文化便捷的媒介,英語電影蘊涵了鮮明的文化特色,向觀眾傳遞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電影能夠生動和形象地反映歐美國家和民族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生活習慣,通過欣賞英語電影,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政治、風俗等方面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取得的效果是傳統英語教學所達不到的。
由此可見。英語電影欣賞彌補了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不足,是英語教學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綜合了英語的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有利於在漢語環境中營造一種身臨英語其境的氛圍,使學生在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語言,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別,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使學生學到真實純正的語言知識,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水平,使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進一步得到發展。
⑥ 怎樣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一部電影
當年我寫這篇影評的時候,主要是從「交流的困境」、「焦慮」這一角度分析的。大概如下,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1,敘事上,主要人物(姜文)是個結巴。與李保田的沖突,通過趙本山喊「安紅....」等都體現他有話說不出,無法找到有效的溝通手段的尷尬。進而論述現代人的精神狀態:焦慮。
2,影像上,手提攝影、光的運用、蒙太奇等突出了零散化、戲謔的風格。
3,李保田的塑造主要體現對知識分子的嘲弄,對啟蒙的冷落(李保田勸姜文讀書),對知識的嘲諷(賣書的居然是流氓——姜文)
⑦ 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韓劇在中國熱播的原因
一、從傳播的「深層控制」理論透視韓國影視產業的媒介生態環境
所謂「媒介生態環境」就是指大眾傳播機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它主要由政策環境、資源環境、技術環境和競爭環境構成。其中政策環境對媒介生態環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傳播學的控制分析的角度講,任何大眾傳播機構做為信息的傳播者,都不能隨心所欲的傳播信息,它的傳播行為總是受到社會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規、文化范示構成的潛網的深層控制。電視劇作為一種文本信息,它的生產和傳播也必定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中以政策和法規的影響最為突出。
二、從「使用與滿足」的受眾觀破解韓劇俘虜中國觀眾的奧秘。
「使用與滿足」研究(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2] 這種新型的受眾理論,雖然過分強調了受眾的主觀選擇的隨意性,有矯枉過正的一面。但它為傳播學的受眾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即「受者中心論」,挑戰了傳統的「傳者中心論」的主導地位。體現了新型受眾研究理論中「受眾本位」和「人文關懷」的人本主義思想。韓劇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品,想要在中國市場被大量觀眾「消費使用」就必須要滿足中國觀眾的「心理需求」。對受眾的滿足程度越高,其市場消費使用量也就越大。
三、從傳播的「培養分析」理論看韓國影視產業的消費者培育策略。
「培養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也稱「教化分析」、「涵化分析」。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傳播內容具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傾向,這些傾向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的,它們形成人們的現實觀、社會觀於潛移默化之中。[4] 電視做為電視劇的傳播媒介,具有易得性強、受眾數量龐大、視聽兼備等特點,已經成為人們獲得信息和尋求娛樂的主要媒介渠道之一。「培養分析」理論尤其強調電視媒介在形成「共同意識」中的這種巨大作用。韓劇作為一種媒介文本,寓意識形態及價值觀於文本之中,通過電視媒介潛移默化地影響閱聽人的消費形態,培養了受眾的「消費共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