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畢業生色彩分析

電影畢業生色彩分析

發布時間:2023-02-08 04:47:19

1. 有誰知道好萊塢經典影片《畢業生》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電影《畢業生》體現青年人的成長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
基調是喜劇的,但是主題卻是沉重且嚴肅的。對於一個剛剛步出大學的毛頭小夥子而言,社會的秩序已經早早的由父輩們為你制定好了,這層秩序是「大人社會」的意識形態,如果這種意識形態是腐朽的不合時宜的,那麼肯定將催生出一個或數個奮起反抗沖破一切的個體力量。本傑明正是影片中的這個個體力量。

2. 如何評價 1967 年電影《畢業生》

我都看了N遍了。《THE SOUND OF SILENCE》(寂靜之聲) 是電影插曲,幾次出現都是配合劇情的,單純聽單曲略微有些費解。 電影《畢業生》中的主題曲這首歌是一直貫穿全局用來表現男主角心理的主線。這支曲子在片中的運用非常巧妙恰當。第一次出現在Dustin受了女孩母親的勾引開始「墮落」的時候,他每天白天躺在家裡游泳池的充氣墊上曬太陽,晚上去旅館與女孩的母親幽會,深夜又回到自己的房間一夜無眠,周而復始,日復一日。游泳池的充氣墊,旅館的大床,自己的小屋,導演運用了幾個長鏡頭讓男主角在緩緩流淌的歌聲中穿梭於這三個地方,讓一個失去方向沒有目標終日沉迷在**游戲中的六十年代的美國男青年形象深深印刻在了觀眾的心裡。在影片的結尾The Sound Of Silent壓軸出場。男孩歷盡千難萬阻將女孩帶出了教堂乘上了一輛大巴士,坐在最後一排的它們帶著勝利的微笑對望了一眼,可隨之而來的卻是一股股莫名涌動的失落。音樂就在這里開始,女孩又看了男孩一眼,但是男孩心中好像有著重重心事更本沒有注意到。將他帶出來了又如何,我們現在又將何去何從呢?釋放激情後的主人公再次陷入了一片迷茫.....

3. 電影《畢業生》的詳細簡介

作為一部上映於1967年的愛情電影,在今天還能打動第一次看到它的觀眾,《畢業生》的確有它的過人之處。也許在中國,人們提及最多的就是它的電影配樂,簡單說就是那首實在太出名的《斯卡布羅集市》,甚至前幾年還有人在網路上寫出歌詞的「詩經體」。其實雖然西蒙&加芬克的配樂的確為本片增色不少,但我第一次看時,真正打動我的並不是動聽的音樂,而是撲面而來的逆反之風。

「畢業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校園里待了十幾年,一朝贏得解放、卷鋪蓋走人,到底是迅速在社會上盡得風流還是深陷泥潭,往往取決於他們所做的一兩件關鍵事。在這種人生重大轉折的背景下,畢業生的奇怪心態也就顯得不那麼奇怪了。不扯遠,單說愛情,剛畢業的學生仔自然而然要面對一堆聲色犬馬的誘惑,以及再也無所顧忌的輕松心態,無論是從情感還是從性上,像本·布拉多克這樣的「愣頭青」自然會蠢蠢欲動、躍躍欲試了,那些學生時代拴住男人臍下三寸的所謂倫理、道德,因為再無規矩和輿論的束縛而顯得形同虛設。羅賓遜夫人的性感軀體其實只是誘因,根本的動力還在於剛從男孩自己的一顆禍心。可是電影畢竟是電影,本偷情的結果與現實中的大多數樣本比起來實屬倒霉透頂,偏偏就偷到了自己喜歡女生的媽媽身上,以至於被「老女人」算計而雞飛蛋打、身敗名裂,唉,男人啊,一旦解開褲帶,等著他們的永遠都是無窮無盡的麻煩。

不過《畢業生》畢竟還是一部好萊塢喜劇,尼科爾斯也沒有興趣嚴肅地討論亂倫+婚外情這種社會問題。所以,我們在影片的尾聲看到了「超現實」也是必然的一幕,執著的本終於打動了深愛的女孩艾琳,從婚禮上把她硬生生撬走,留下的是一群被鎖在教堂的親朋好友,帶走的則是一個在公路上狂奔的落跑新娘。

盡管結局顯得有些矯飾的成分,但仍然不能影響本片在幾十年後仍為人津津樂道。相比之下,自然影片的前半部分更讓人難以忘懷,尤其是羅賓遜夫人用美腿絲襪誘惑小本同學的那一幕,更是成為了影史經典。再加上西蒙&加芬克絕對高附加值的配樂,本片在家庭娛樂市場上一直潛力巨大、廣受追捧的節目。

然而在DVD時代,本片邁向電影收藏者碟架的路卻一點都不順當。先前本人已經撰文介紹過此片DVD的發行狀況,總的來說,就是二區強於一區,不僅是因為一區的正片視頻長期一直不可變,也因為二區(法國Studio Canal公司)提供了有質量的花絮內容。不過這一切在本周成為了歷史,福克斯接過米高梅公司片庫的代理權之後,在一區發行了本片的四十周年紀念版DVD,與Studio Canal合作修復的畫面煥然一新(Studio Canal早先在法國發行了此片的HD DVD),首次成為可變寬銀幕,音軌上除了添加一條DTS以外,還有兩條評論音軌可供選擇。此外花絮方面也多有補充,最終讓本片在DVD時代終於有了一個免洗的終極版本。

一區新版的正片畫面修復得很棒,與一區老版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僅修復了一區不可變老版畫面色彩的失真和串色,還有效消除了膠片劃痕和灰塵。而與PAL制的二區相比較,則在色調上更暗,特別是黑暗場景下,二區的偏紅非常明顯。

4. 《畢業生》這部電影都講了哪些讓人深思的事情

剛看到《畢業生》這個電影名字的時候就能感覺到這是一部青春電影。而當我們談論青春電影的時候,就不得不涉及到其中的一個核心,那就是反抗。處於青春期的我們正在對這個世界進行著思考,我們認為自己總是正確的否定了別人的一切,而畢業生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間節點,因為在這個時間上,我們真正意義上離開了學校這個象牙塔,走向社會。這個鏡頭說實話拍的非常的奇妙,也闡述了在這個時間去掉兩個人經歷如此多的事情,心態上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所謂的單純少年轉變為一個成熟的社會人。這個轉變如果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的話,說不是非常正常而且有利的,但是對於一個曾經懵懂躁動的少年來說,這樣的轉變無疑是他自己殺死了自己。

5. 立志電影《畢業生》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沒理解出其內涵,誰能解釋一下。

1.影片簡介:

年輕的本恩剛從大學畢業,雖然他的父母正忙著籌備一場熱鬧的家庭晚會來為他慶祝,但本恩自己卻對未來生活感到十分茫然。

在他的畢業晚會上,來客中的魯賓遜太太對這個小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讓本恩開車送她回家。在這位風流夫人的不斷挑逗下,加上日子過得越來越無聊,本恩不久後便開始了同魯賓遜太太的約會,也因此邂逅了太太的漂亮女兒伊萊恩。伊萊恩的純潔善良使本恩怦然心動並深深地愛上了對方。雖然本恩終於找到機會向伊萊恩表白了愛意,自己從前的荒唐行為也得到了伊萊恩的原諒。但兩人的感情很快遭到魯賓遜太太極力反對,而伊萊恩最終也猜到了自己母親與本恩的特殊關系。

傷心之餘她選擇了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男孩倉促結婚。本恩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不顧一切向教堂沖去。他的努力,能否阻止這場沒有幸福的婚禮?而他們能否突破世俗的重重阻力,獲得真正的愛情呢?

點評:邁克.尼科爾斯執導的本片,以一鳴驚人的姿勢出現,成為青春片中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

1967年,「新好萊塢電影」的出現,改變了行之多年的大片廠壟斷制度,更多貼近現實生活和年輕人思想感情的電影出現,使好萊塢電影從純粹的「逃避現實」消遣品逐漸變成「反映現實」的藝術品。在這個電影變革里,達斯廷.霍夫曼(Dustin Hoffman)的成名作《畢業生》是一部舉足輕重的代表作。

6. 《畢業生》這部電影幾個經典鏡頭分析

《畢業生》影片分析 一、故事與主題 故事簡介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本恩對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裡的一次派對上遇上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雖然魯濱遜太太不再年輕但她卻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內心慌亂搖擺不定最終二人在一家酒店裡發生了關系。沒過多久魯濱遜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從伯克利回來魯濱遜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與伊萊恩約會見面。魯濱遜太太卻一再讓本恩保證不會和自己的女兒約會。但本恩迫於父母的壓力還是來到魯濱遜太太家裡邀請伊萊恩。本恩被她的純真青春深深吸引並向她吐露了愛意。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萊恩出去吃飯的時候遭到了魯濱遜太太的反對和威脅。最終伊萊恩知道了內情。伊萊恩非常傷心回到伯克利。幾番波折後伊萊恩迫於父母的壓力倉促同意了另一個人的求婚。本恩知道後奮不顧身地沖向伊萊恩結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瀾奪回自己的愛人。 故事主題表意上是通過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年輕畢業生本恩在這個人生過渡期的一段成長經歷來表現本恩這個青年人在成長時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對情慾的好奇和對愛情的嚮往。深層上是充分展現了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也就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對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叛逆、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對前途的迷茫與焦灼、對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認同以及這種掙扎的盲目與徒勞。展現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正值傳統家庭、道德准則、價值觀處於分裂、崩潰、調整的動盪時期。將美國當時時代的新變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體驗融為一體投射到影片中來。 同時影片主要以成長和叛逆為敘事母題大膽體現了對性禁忌和傳統道德觀的突破。 從《畢業生》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敢於突破敢於挑戰的形象。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與紊亂是正常的即使一開始選擇錯誤走錯了道路只要我們拿出勇氣足夠堅定的堅持自己內心正確的想法及時改正也為時不晚。正好印證了那句老話「浪子回頭金不換。」 二、結構與段落 總的說來《畢業生》這部影片是單線型結構。主要圍繞本恩這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男孩展開進行敘事的。本恩作為影片的中心人物按照他的生活時間為敘述脈絡、影片的時間延伸順序展現了本恩從畢業回家以後的種種事情。 但從影片故事結構又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是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情感糾葛。第二部分則是本恩與伊萊恩之間的愛情故事。 總體說來這部劇依然屬於「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劇作結構。在劇作安排上並沒有十分新穎和出彩的地方。但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還是值得借鑒的。 三、場面與場景 本片的場景多在室內。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主要在賓館、本恩家、以及魯濱遜太太家。以內景為主輔之以外景。 本恩的房間以白色調為主體現了主人公受父母傳統教育深刻影響的影響為人較為嚴謹、靦腆、乖乖孩的形象。而魯濱遜太太的家顯得燈光較暗沒有明亮的光源體現了魯濱遜太太成熟具有挑逗的性感形象。而且也為他們倆發展曖昧關系提供了環境。而賓館的狹小、昏暗則體現了他們倆之間曖昧的、禁忌的關系。而在表現本恩和伊萊恩的發展時導演多用外景和明亮的背景體現了2個青年人陽光、活力。也體現了他們兩之間愛情的美好相比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關系來說顯得光明和正常符合道德准則。本片的場景為該片的敘事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也體現了各個人物的性格。做的恰到好處有渲染和鋪墊的效果。
四、人物的出場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以一個長鏡頭交待給觀眾一個滿臉茫然的主人公本大學畢業坐飛機回洛杉磯在機艙里他一臉的迷茫神態回到家裡仍萎靡不振在社交場合面對眾人的溢美之辭更感到虛妄於是逃回卧室。這便是本畢業後走向生活時的失落心態。 而另一個主演魯濱遜太太的出場從本恩逃離派對躲在自己房間開始。在本恩眼神迷茫的看著自己房間里的魚缸時魯濱遜太太突然破門而入不請自來而且神情泰然自若一切顯得自然悠閑並主動與本恩交談連坐姿都頗具幾分挑逗。為觀眾理解魯濱遜太太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後來他們倆之間發生關系做鋪墊。 伊萊恩的出場則充分展現了她的端莊典雅和青春、純潔。伊萊恩在本恩到她家姐她出去約會時由父親帶到本恩面前。一副靦腆、純真、美好的模樣衣著得體秀發飄飄與魯濱遜太太成熟性感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為後來本恩發現伊萊恩的美好愛上伊萊恩做了鋪墊。 五、剪輯與節奏 該片剪輯流暢節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其中展現本恩受到魯濱遜太太的誘惑熱欲難耐而又極端苦悶時候的那段剪輯手法頗受好評是本片的亮點。那段採用現代的幻覺、想想、錯覺和現實的交錯以及及時空跳接的手段極其生動地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慾望、悔恨、茫然等錯綜復雜的心理。從而揭示出一個初入世事的純潔青年矛盾惶悚的內心世界為後來她的自救行為埋下伏筆。各種景別的合理變換、特寫的切入以及運動鏡頭的表現、還有空鏡頭的切入造成了一種虛實結合的效果體現了主人公內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慾望涌動的心理。 本片節奏總的來說是不緊不慢的。但是在某些重點情節時影片節奏隨著故事的發展變化著。比如本恩去尋找伊萊恩結婚的地點阻止她結婚時那段不斷加緊的節奏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術方面這部電影的剪輯手法在當時頗為前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現本傑明與羅賓森太太偷情生活的這一段。場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館三個空間中轉換將他 的不同行為巧妙的聯系在一起。比如本傑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氣墊上一撲緊接著鏡頭就剪輯成他撲到了羅賓森太太身上。這樣的剪輯非常的自然流暢表現出本 傑明沉湎於「水」與「性」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出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六、特殊氣氛的營造 本恩第一次和魯濱遜太太到賓館開房。兩人在賓館房間里本恩十分焦慮不安緊張而魯濱遜太太十分鎮定十分坦然兩人完全不同的心情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導演運用演員的動作、表情、以及場景的布置、現場燈光的明暗變化來體現。 本恩被迫在游泳池裡潛水那段。 七、細節的處理 細節伊萊恩的婚禮已經宣告成功本恩依然沖下台階用教堂里的十字架做武器擋開婚禮上的人們。人們害怕褻瀆這一神聖的器物而不敢靠近。最後他用十字架把參加婚禮的人鎖在了教堂並和伊萊恩一起逃跑。 這個場面是對那個麻木的成人所統治的社會里已經形成的傳統法律、道德、宗教觀念的正面挑戰。 細節畫面胯下借位拍本恩 八、光影和造型 賓館里燈光的亮暗交錯。 胯下借位的造型前景是羅賓森太太穿著絲襪的大腿後景是目不轉睛盯著她的本傑明很顯然這預示著本傑明要陷入她的情色陷阱了。鏡頭造型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曖昧和挑逗。這個鏡頭也成為了電影的海報.

7. 如何評價1967年電影《畢業生》

《畢業生》的劇情很簡單,講述大學生班澤明在畢業後陷入對前途的迷茫狀態中,在思考未來之際,他受到一位女性長輩的誘惑,陷入不倫關系當中,之後又愛上這位女性長輩的女兒。面對這種混亂的情況以及來自女性長輩的威脅,班澤明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是要為保守不倫秘密而放棄愛情,還是要追求愛情並讓不倫關系曝光出來。班澤明最終的選擇是勇敢地追求愛情,他主動向所愛的女孩承認自己與她母親發生過不倫關系,然後在雙方家長的責罵和阻撓中,不顧一切地將女孩從她與別人的婚禮中搶奪過來。

同時與母女兩人陷入糾葛的不倫關系,這種題材在現在看來,可說是雲淡風輕、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紀六0年代,卻是極為驚世駭俗和充滿話題性。影片中,風情萬種的女性長輩大膽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導演所採用的鏡頭取景角度與蒙太奇處理方式,也成為後來許多電影模仿的對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議題和手法外,《畢業生》最大的特點在於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國兩代人之間的價值觀差異,以及戰後嬰兒潮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們的茫然與困惑。

美國的嬰兒潮發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間,由於戰爭結束、生活漸趨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緩,新生兒數量出現爆發式增長。美國目前人口三億人左右,但在嬰兒潮的那18年間,便有約7800萬新生兒誕生。二戰結束的四0年代後期,一切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所有人只得埋頭於重建生活,拚命工作、積累財富,而當時間來到六0年代後期,物質環境已漸漸步入富足與安逸,成長起來的嬰兒潮世代便無需再為金錢和生活擔憂。

影片中的主角班澤明二十歲,是二戰結束後那波嬰兒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步出校門之際,房子和車子都是現成准備好的。班澤明的父母那一代,為了生活,不得不放棄種種夢想,如今在經歷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奮斗後,積累的財富、將來的希望、未竟的夢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們迫不及待要為孩子配備齊全,迫不及待要為孩子指引方向、鋪好道路,好讓他飛黃騰達、更上層樓。

但是對於班澤明這個嬰兒潮世代的人來說,學識和物質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為他鋪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過努力便能過上舒服和體面的生活,但循著這道路前進,獲得的成功都不過是來自父母的給予,這如何能體現自己作為獨立人的生命價值?因此,當班澤明步出校門後,便陷入深深的焦慮中,不知道自己未來該何去何從,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頭是要「不一樣」。

■獨立價值的追尋與渴望
這種超脫主流價值桎梏的渴望與急切,在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現。在《畢業生》中,則是透過班傑明所陷入的情感糾葛來表現這樣的心理掙扎。班傑明在面對來自女性長輩的誘惑時,一直都保持非常堅定的拒絕態度,但在被暗示生活過於單調嚴謹後,他這才決心回頭找這位女性長輩,而在被譏諷缺乏性經驗後,他才就義無反顧地與女性長輩發生不倫關系。班傑明雖然能在情感慾望前把持住自己,卻無法抗拒對父執輩們的逆反心情。

藉由對上一輩人的反抗和顛覆來證明自己的獨立價值,是美國上世紀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傑明在陷入不倫關系後,雖然內心不時出現內疚和掙扎,但這種跳脫規范和框架的沉淪感覺,又讓他迷戀不已。班傑明後來之所以從不倫關系中脫身,瘋狂愛上女性長輩的女兒,其實也仍是基於逆反的心情。這位女性長輩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過教育,但為了家庭,只能放棄自我和理想,困守在無味的生活里頭。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兒身上,要女兒比自己嫁得更好、過得更幸福。她自己雖然主動勾引班傑明,和他發生關系,但內心裡她覺得班傑明不夠好,配不上女兒,而正是這種輕視的態度導致班傑明對她女兒的瘋狂執著。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傑明和女性長輩的女兒來往,兩人之間未必會發展出什麼結果,然而,由於班傑明的不倫丑聞,長輩們不斷地對他施予壓力,干預和阻撓他接近女性長輩的女兒,這便助長了班澤明的決心,讓他深信自己深愛那個女孩,決心要娶她為妻。於是班傑明不顧自己的前途、不顧千里的距離,死纏爛打地搬到女孩學校附近,天天在她身邊打轉、要她嫁給自己。而當女孩的父母聞訊趕來,硬逼著女孩與另一個男孩結婚時,班傑明更是千里飛車奔波,彷彿不要命似地闖進教堂阻攔婚禮進行。

很多人為班傑明不懈求愛和強搶新娘的動作而感動,說他在經歷迷惘和混亂後,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確認真愛而非一時的情慾才是生命的真諦。但是,《畢業生》里頭最為經典的一幕其實是在電影的結局處,而這結局訴說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傑明與身穿婚紗的女孩從教堂中逃出來,兩人手牽著手飛快地奔上公車,在一整車乘客的驚詫目光下,堅定而快樂地走向最後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後,兩人仍止不住興奮和勝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後,他們相視對看一眼,便齊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尷尬與茫然的表情--這表情就像兩個負氣離家的孩子,在叛逆的興奮情緒過後,無言地問著自己:那然後呢?

■後話
《畢業生》之所以成為美國經典電影,在於它以非常商業的手法、極為爭議的話題,來呈現一個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狀態,不光是電影本身,里頭的配樂、班澤明所開的愛快羅密歐敞篷跑車,都成為經典。有趣的是,《畢業生》雖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頭描繪的嬰兒潮世代的境況,恰好與中國出生於八0和九0年代之間的青年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歷經二戰、內戰、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後,中國的嬰兒潮出現在1982年到1990年之間,時至今日,這波嬰兒潮新生兒都成長為青年人,而且類似於美國嬰兒潮青年們所面對的情況,他們的父執輩們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便不余遺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國嬰兒潮世代的青年們在生活條件上比父母輩更優渥許多,學經歷也更豐富,加上是獨生子女,除了三千寵愛在一身外,更是背負著上一代所有的希望與夢想。而這樣的成長環境,也賦予中國嬰兒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除了因為網路等媒介的發達與普及,信息的流動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國嬰兒潮世代的長成,也解釋了為何當代出現更多的憤怒青年,以及社會為何出現較強的改革聲浪。我想,這種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壓力,絕非簡單的打壓和限制可以阻攔的,需要透過適當的順應方能疏導。當然,這只是隨便想想、隨便說說,沒什麼特別的意思

8. 跪求電影《畢業生》專業影評一篇,不要觀後感,要鏡頭,情節,色彩等的分析!

充滿惆悵的畢業季節又來了;想起了Dustin Hoffman 的The Gruate(畢業生)。

電影里兩個有意思的鏡頭:

1. Benjamin(主角)剛畢業時茫然不知道干什麼的時候,他一個親戚說:"I just want to say one word to you: 'Plastics'." (我只有一個建議:塑料行業)。

1967年是美國充滿浮華和繁榮的年代。 和現在的互聯網一樣,塑料行業是那時候的熱門行業。 大家可能不知道GE的大名鼎鼎的jack welch就是搞塑料出身的。最近GE決定賣掉它的plastic部門,這可能是個諷刺。

風水輪流轉;今年到我家。 總趕時髦不好。

2. 另外一個鏡頭:羅賓森夫人勾引Benjamin時穿絲襪的腿。

現在的畢業生,多半沒有半老徐娘穿絲襪來誘惑他,替代的誘惑可能是網路游戲及網路一夜情。

年代變了,人性不變。 人是猴子變的,改不了喜歡吃桃。 在充滿機會的現代社會,重要的是如何抵制各種誘惑。

40年過去了,塑料變成新能源,絲襪變成視頻聊天,沒有變的是一樣的人性和社會。 history always repeat itself.

年青人還是和40年前,20年前,10年前一樣: 他們有個性(誰說腦殘體不是個性的張揚?),他們玩世不恭,他們高估未來。

畢業生是這樣一群人: 他們什麼都沒有,但什麼都有可能。
電影《畢業生》於1967年12月公映至今40多年了,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一個世紀以來100部最佳影片之一,可見《畢業生》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非比尋常。可是如今很多關於《畢業生》的中國影評大都曲解電影的本意,因為大部分的評論都認為這是一部關於年輕人的成長煩惱主題的電影,甚至有部分人認為這是一部愛情喜劇。盡管眾人都這么認為,但是我看完這部電影後,結合當時美國歷史,我認為上面兩種評論並未能夠很好的理解導演的意思,也未能夠很好的描述電影作品的主題,我個人認為《畢業生》透視了當時美國年輕一代對社會現實的迷茫以及無奈,並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盡管普通中國電影觀眾未能夠理解《畢業生》的主題,但作為對美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觀眾,對畢業生的理解也應該不能停留在普通影評的層次上。
關於電影《畢業生》的中文評論,大多都是就事論事,就片論片,並沒有結合電影當時的背景年代,所以大部分影評都甚為膚淺。一般影評都認為,《畢業生》是一部關於年青人怎樣面對自己的成長煩惱的電影,不錯,從劇情來說,電影大部分的內容都在描述故事男主角本傑明,一個剛剛畢業的學生,即將要步入社會,要考慮更多的問題,諸如事業、愛情等等,但是站在人生交叉點的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他主動地被他的家人所孤立,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觀和其他人的人生觀相差太遠,他想要在自己的將來要做些與眾不同的事情,但是卻感到徘徊,其他人安排給他的是另外一種生活,其他人沒辦法幫助他解除這種煩惱。但是大部分影評都把《畢業生》的主題一般化了,覺得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也是每個年輕畢業生必須要經歷的階段,拋開歷史來看這部電影。但是關於成長煩惱的主題電影非常多,後來的電影比《畢業生》中的成長憂郁描述得更深入的電影也有不少,但為什麼這部《畢業生》的地位卻那麼高,那麼被美國人所重視呢?顯然是電影里有更重要的精髓並沒有被挖掘,大部分的影評也僅僅看到表層的現象。另外,有些影評認為這是一部愛情喜劇片,認為男主角本和女主角伊蓮最終還是沖破了家人的枷鎖,找到自己的真愛,他們的相愛表達了他們的和自己家人之間僵持的勝利。這類說法大都認為本和伊蓮是真心相愛的,但是卻忽略了電影中一個很大的細節,就是本和伊蓮認識的時間太短了,才認識的接著就分開了,他們之間甚至連促膝長談的時間都沒有,他倆之間的感情是從何而來的呢?當然很多影評也認為這是電影裡面慣用的拍攝手法,就是在本趕往Berkley找伊蓮的時候,背景歌曲 「Scarborough Fair」奏響,這個時候就代表著本和伊蓮兩人的感情得到深化了。但是我覺得這種說法有點牽強赴會,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導演Nichol考慮劇本的時候的一個bug,就是劇本考慮欠佳。但是我不這樣認為,導演沒有安排必要的時間讓本和伊蓮來相愛,而電影的最後卻是「撮合」了這兩人,這是有違一般人的邏輯的,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這段不符合邏輯的愛情關系卻被不少影評認為是成功的愛情故事,這簡直貽笑大方,因為反映愛情故事的電影在《畢業生》之前有太多了,《畢業生》決不是一部簡單的愛情片。上面所提到的兩種說法,是關於電影《畢業生》的比較普遍的兩種中文影評。也有些更偏激的影評,如《畢業生》是關於一個墮落二流子和兩個女人之間的淫亂故事等等,這些影評就完全的貶低了這部電影的身價了,在這我就不予考慮了。由於現有的對電影《畢業生》的中文評論存在著不少的漏洞和不足,換句話說站在中國人的角度來看《畢業生》的觀點還是不夠准確,所以下面我對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讓更多人知道《畢業生》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中期,美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年輕一輩開始對維系資本主義社會運轉的舊秩序、舊傳統的合理性產生置疑,形形色色的反文化社會思潮風起雲涌: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反越戰運動以及性解放、嬉皮士,都體現了新一代的思想觀念的顛覆性與破壞性。反文化正是60年代、尤其是60年代中後期文藝作品的主旋律。《畢業生》就是這股反文化浪潮的代表作。一部成功的影片必然是藝術家對於現時社會的人文關懷和心靈體察,是對社會深層問題的發掘與表現,是藝術家主觀思維的靈魂升華。《畢業生》透視了當時美國年輕人對社會現實的迷茫、不滿以及無奈,並且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是一部諷刺文學作品,不過最終影片始終是站在中產階級的立場上來同情這些年輕人。
堅持往日「美國夢」的中產階級認為,畢竟年輕一輩沒有經歷過戰爭的煎熬,年輕一輩應該好好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生活,向「美國夢」努力奮斗,所謂「美國夢」只是資本主義中產階級固化生活的一種模式,有車有房子有兒女生活安逸等等;而以大學生、嬉皮士為代表的年輕一輩確實由於沒有經歷過戰爭,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父母那一代人要這樣給他們自己安排這種「美國夢」生活,而他們那些維護和平、維護人權等想法雖然美好,但是卻略顯得理想主義化。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在沖突,到了60年代中後期,已經有一種滋長了的對社會的現狀以及中產階級的價值觀的不滿情緒出現。隨著越戰的爆發,1967年正是國內反文化、反戰情緒最高漲的一年,而《畢業生》這部電影恰好映射了美國60年代年輕人的反文化思想。電影中對搖滾樂、嬉皮、性解放、反越戰等反文化運動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和反映。可以說電影故事表面上反映的是普通年輕人與父輩中產階級之間價值觀的對立,而在更深層次上暗示了美國60年代年輕人與傳統的社會價值取向之間的對立,這種對立在反文化運動中得到很好的體現。
《畢業生》故事的開始就描述主角本傑明內心的空虛、孤獨、無奈、不滿,從他的表情上能看出內在的迷茫和紊亂,這是這部電影的感情基調,這種感情基調通過主題曲「Sound of silence」得到很好的反映,而這種心理感覺恰好能夠透視當時美國60年代以大學生、嬉皮士為主的年輕人的內心感受。在搖滾樂、嬉皮方面,故事中有一幕是本傑明和伊蓮坐在車上吃東西聊天,而在車的旁邊的正正是那些嬉皮士在不停的播放搖滾樂,當本叫他們把搖滾樂音量關小的時候,而那些嬉皮士卻把音量調大,這一幕恰恰能夠把當時的年輕人的那種反文化叛逆心理與傳統的思想作了一次鮮明的對比。關於性解放和反戰方面,自從1963年肯尼迪總統被刺殺以後,接下來的五年裡,美國社會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這些混亂最終導致了60年代末,美國社會性解放的產生,以及越戰的爆發帶來了國內高漲的反戰情緒。影片中羅賓遜小姐對本傑明的性誘惑就是性解放的體現,同時影片中有一幕,疲倦孤獨的本傑明坐在Berkley校園裡面(Berkley校園是美國60年代學生運動最活躍的校園,也是性解放的重要地方,同時也是大學生反戰活動最活躍的地方,在1968年反戰情緒高漲的年代,Berkley的大學生曾經進行了反戰罷課活動),頭頂上高高的飄著美國國旗,這是一個諷刺性的鏡頭,美國的國旗在風中飄揚,而本傑明卻感到很失落,他象徵著傳統的「美國夢」的最終的沒落和變質。《畢業生》故事的結局耐人尋味,這正是表達導演思想的地方。盡管本傑明和伊蓮擺脫家庭的禁錮,決定走自己的路,從教堂裡面逃出來後上了巴士,兩人終於能夠在一起了,但是這只是一陣頭腦發熱,狂熱過後,從他們平靜的臉上卻只能夠看到這些叛逆的年輕人所具有的迷茫和寂寥。他們雖然坐上了巴士,但是他們不知去向。這暗示了美國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年輕人的處境同樣艱難。但是隨著他們步入中年,他們將會變得跟他們父輩一樣,而他們今天所做的事情也將會毫無結果。例如:盡管國內反戰情緒如何激烈,但仍舊不能阻擋越戰的進行。這就暗示了最終他們還是要「回歸傳統」了。回過頭來看《畢業生》的結局,雖然兩人為了所謂「愛情」而離開了家人,但是坐在公交車上最後的一幕,兩人卻顯得沮喪和迷惑,他們一直被人愚弄著什麼是真愛,難道這就是他們倆一直所追求的真愛嗎?而現實卻讓他們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會走到一起,他們倆在公交車上默默的看著前方,互不說話,甚至連對方也不瞧一眼,他們真的是相愛的?或者不是,最後一幕里,透過那一輛公交車的後窗玻璃看他倆,他們倆卻分坐開了,他們倆隔離了家人也隔離了對方,他倆的關系甚至和本傑明與羅賓遜夫人之間的關系沒什麼區別。本傑明不知道車駛向何方,他對未來的迷茫仍將繼續。
《畢業生》正是處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傳統文化與60年代末70年代初搖滾樂、毒品的分水嶺上,她處在整個美國歷史上最動盪時期的十字路口上。她的地位舉足輕重,可以說她是一部反映歷史的電影。了解《畢業生》的深層意義對了解美國60年代的歷史會有所幫助,同時在了解《畢業生》的深層意義的時候,我們也體會到導演的設計用心良苦,讓我們切實感到當時年輕人的感受。

9. 美國喜劇電影《畢業生》,是愛情與青春的翻滾還是盲目

美國喜劇電影《畢業生》,是愛情與青春的翻滾還是盲目的征服欲?
這才是真正的殘酷青春物語。當他「少年維特式」地煩惱未來時,成人世界的情慾輕易就把他俘獲。他努力想逃脫「又一個這種人」的窠臼,愛情是最後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後當舍棄他的小紅車,搶到了新娘,經歷了人生罕有的刺激與浪漫,但喜悅迅速消散,只剩失落與尷尬。他知道某種循環已經開始了。世影史:影片體現了青年人的成長及對成年人社會的奮起反抗,它以一鳴驚人的姿勢出現,成為「新好萊塢電影」里一部舉足輕重的代表作。本片的基調是喜劇的,但是主題卻是沉重且嚴肅的,正是在這種「嚴肅的搞笑」下,影片體現了一種辛辣的諷刺感,讓這種諷刺力度得到了增加。講述畢業生的迷茫、困惑、憂慮與叛逆,一曲五味雜陳的青春輓歌。邁克·尼克爾斯憑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構圖攝影剪輯精緻而絕美,經典鏡頭一籮筐,幾處轉場和大跨度推拉極具戲劇性,對景深的運用更是教科書級別。達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鋒芒。畫龍點睛的結尾引人深思。兩首主題歌宛如天籟。《畢業生》是一部推出於1967年的美國電影,獲得第40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美國電影協會曾在1998年時評選百年百大最佳美國電影,其中《畢業生》排名第七名。2007年時,美國電影協會對上述名單進行修訂,《畢業生》雖然從前十名中掉出去,但仍高居第十七名,可見這部電影在美國觀眾心目中的地位。
《畢業生》的導演邁克-尼克爾斯是從舞台劇起家,他的獲獎歷史里頭囊括了奧斯卡獎、艾美獎、東尼獎和格萊美獎。除了《畢業生》外,邁克-尼克爾斯還執導過《靈欲春宵》、《上班女郎》、《偷心》等較為出名的電影作品,總體風格比較偏向商業電影,但在通俗流行之中,又偏好較為辛辣諷刺的議題和手法。《畢業生》是著名美國男演員達斯汀-霍夫曼的成名之作。從類型上來說,這是一部青春愛情喜劇片,若純粹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畢業生》不論是在議題上還是手法上,都稍顯有點陳舊過時。然而,一部青春愛情喜劇片在經過四十多年之後,還能成為美國觀眾心目中的經典作品,必然有它出眾引人的地方,它必然捕捉到某種時代的脈動,記錄下某個群體的歲月記憶。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本恩(達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飾)對前途十分茫然,偏偏在這時遇上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安妮班克羅夫特 Anne Bancroft 飾 )。雖然不再年輕,但魯濱遜太太卻一再勾引本恩,二人發生了關系。他們在約會過程中,本恩遇上了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凱瑟琳羅斯Katharine Ross 飾 ),被她的純真青春深深吸引。本恩吐露了愛意,與伊萊恩開始了正常的戀愛關系,卻遭到了魯濱遜太太的劇烈反對。母親的震怒使伊萊恩覺察到了一些內情。伊萊恩非常傷心,倉促同意了另一個人的求婚。本恩沖向伊萊恩結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瀾。

閱讀全文

與電影畢業生色彩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香港電影頒獎典禮哪個最經典 瀏覽:309
吳君如導演的電影電影有哪些 瀏覽:653
靈電影百度雲資源 瀏覽:624
寶馬車是什麼電影 瀏覽:903
ddtv01電影達人網站 瀏覽:185
印度電影哪裡可以看 瀏覽:106
如何套路妹子去看電影 瀏覽:695
minecraft微電影喪屍圍城第二集 瀏覽:361
周迅演過的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673
英雄李連傑電影國語哪裡能看 瀏覽:548
全世界都是憨憨電影 瀏覽:904
神馬電影美味誘惑 瀏覽:391
最新關於豬的動畫電影 瀏覽:757
怎麼打的電影院 瀏覽:918
凱倫是哪個電影 瀏覽:466
常德保衛戰電影完整版 瀏覽:554
西瓜放映廳電影在哪下載 瀏覽:142
祖宗十八代電影完整免費觀看 瀏覽:456
哪些電影運用了多角度敘事 瀏覽:368
如何電影傳到蘋果手機裡面 瀏覽: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