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歡樂皺紋講什麼
影片評價
近十年來最成功抓住兩岸三地中國人共通感情的愛情文藝片,曾獲金馬獎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岸西的劇本寫得極有心思,她用鄧麗君的歌曲作為時代象徵,將男女主角小軍與李翹之間一段延綿十年之久的感情串連起來,令人感到盪氣回腸。他倆在1985年坐同一班火車自大陸來到香港,各自展開其新生活。兩人從相遇、相識,從朋友慢慢變成愛人,但始終不能在一起。李翹跟了落難的黑道老大豹哥遠赴異國,本以為此情不再,但命運又安排他們在鄧麗君死訊傳出的那一天重聚。
手法流暢而富有感情,張曼玉與曾志偉都演出極佳,連黎明的表現也令人刮目相看。此外,本片將香港人忙著移民外國、大陸人急於成為香港人的「時代悲劇」也有觀察入微的描寫。
[編輯本段]影片賞析
(一)《甜蜜蜜》的三個命題
陳可辛鍾意於漂泊的電影,或許這與他的個人顛沛的經歷有一定的關聯。而漂泊中的愛情則是他一直體現的主題。無論是《如果愛》中北漂的孫納與林見東,亦或是《甜蜜蜜》中南漂的李翹與黎小軍。流離與起伏似乎在《甜蜜蜜》里貫穿的更為徹底,陳可辛在敘述這個多劫的愛情故事同時,也在影片中加入了另外的命題。
1:社會的同化與自我認知《甜蜜蜜》所選的故事發生地點非常具有典型性。
前半部分的香港也好,後半部分的美國紐約也罷,都是國際化的大都市、高速發展的工業城市。而移民更是組成城市人口的重要部分。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以及文化的多元、種族或地域的歧視、貧富兩極化都是這兩座城市的特徵,也是這部電影的推動力。 黎小軍初到香港穿著破舊的棉襖,提著兩個蛇皮塑料袋,操著一口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普通話。他對電梯,取款機甚至是麥當勞的無知,使他像一個嬰兒一樣,需要重新學會立足,而學費便是賣命的幹活。在個體融入社會的過程中,他認識了李翹,一個最終讓他學會廣東話,懂得在生之艱難的社會中活出一片天地的女子。 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的李翹,看似更早的融入了社會。其實不然,在新事物出現在她生活中的時候,她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困惑,而是直接的適應,。其代價便是否定了自己,李翹拒不承認自己是廣州人,而堅稱她是喝維他奶長大的香港人。她想抹殺掉會招致輕視的出身。似乎這樣她就不再是外來的打工妹,就能進入主流社會。但當她委身給阿豹哥,得到了社會的尊敬與承認後,卻開始懷念家鄉。她母親沒來得及看她的樓房建成就去世了。直至李翹後來在美國當導游被旅客問及,是哪裡人的時候。她才坦坦然笑笑,答,是廣州人,已經很多年沒有回去了。至此,李翹才完成了對自己身份的內省與認知。 香港對黎小軍和李翹來說,是一針催熟劑。他們被迫的成長,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生命從那裡才開始直立。
2:實用主義愛情與理想主義愛情比較正如每個男人生命中都有白玫瑰與紅玫瑰一般的女子一樣。
一個女人生命中也必然有兩種男人。就像李翹有黎小軍和阿豹。黎小軍之於她而言,是理想主義愛情,而阿豹是實用注意愛情。她和黎小軍明明白白在一起,卻不明不白的分開了。而和阿豹是不明不白的在一起,卻明明白白的分開了。黎小軍給了李翹最初的心動與異性的關心,是初戀情人的角色。阿豹則使李翹人生展開,使她蛻變成一個八面玲瓏的女人,相當於《長恨歌》中李主任的角色。 然而陳可辛將這兩段愛情都打碎了,這是他的不俗之處。原來實用的感情並不低人一等,理想主義的純潔,在面對前者也沒有多少道德優勢。片中阿豹死後,李翹失神的站在紐約街頭,鏡頭拉開,繼而升格,李翹伶仃的身影站在沒有歸屬感的繁華土地上,這一長鏡頭將李翹的凄哀展現的淋漓盡致。 陳可辛善於用一些細節表現愛情,尤其是運用手的意象。例如,在《如果愛》中,林見東將自己的手指輕輕的伸進孫納睡覺磨牙的嘴裡,讓她咬著。又如《甜蜜蜜》中,黎小軍在旅店裡,側擁著李翹,哼著甜蜜蜜,手指在她肩上和臂上來回輕彈著。這些瑣屑而溫暖的鏡頭,不多言語,便道出深長的愛意。
3:小人物與命運的掙扎日本電影大師成巳瀨喜男說過:「我們的生活一直都在欺騙我們。」
黎小軍與李翹在事隔多年後,在香港的樓盤上相遇時,問及互相的現狀,卻彼此相顧無言。曾是多麼堅定的帶著理想去生活,可歲月將人們變的面目全非,生活完全背離了當時的初衷。一切純潔的、美好的夢想,都消磨在物慾與現實之中。 把迎娶小婷為奮斗目標的黎小軍在和小婷結婚後,卻像《半生緣》里的曼楨對世鈞說:「我們都回不去了。」李翹利用了畢生的精明換取生活時,卻感慨:「我好失敗!」歷史的浪潮滾滾不息,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黎小軍與李翹註定只能相互溫暖之後,獨自上路,而後,異地遇見,相逢同一笑。 不過無論命運怎樣的顛沛流離,黎小軍與李翹始終隱忍而頑強的活著。或許,也是的悲憫——命若飄蓬,你要微笑才好。
三個半愛情:《甜蜜蜜》
[一]等待愛情
我是黎小軍的姑姑,一個曾經美麗,風華絕代的女人。
陽光在我的身後悲戚,房間里我的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我知道生命要從我身體里流走了,毫不留情。我並不悲傷,只是遺憾,遺憾我還沒有找到他,等到他——威廉荷頓,這個讓我牽掛一生,夢想一生的男人。 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都凝聚停留在那一個晚上,這一生的時間,也不過是為了襯托那一晚而已。半島的月下,我們脈脈相視。每每想起,我的皺紋里都流溢出甜蜜。他走了,我老了。他不回來了,青春不回來了,只有我還在這里期待。箱子里的都是我的寶貝,從半島飯館里偷偷拿回來的餐具,酒杯銀盤。我把它們都留給了小軍。舊了,它們也舊了,有斑斑痕跡,是歲月烙上去的。時間無情地捲走了一切,卻慷慨地把我和他的回憶留給了我,這樣就已經讓我滿足了,這樣就已經讓我感激了。把它們拿在手上,仔細看,還能看見那晚的月光 ,他的微笑,我的柔情…… 被忘記,未必不是一種幸福,至少他看不見我的蒼老無力,鶴鶴白發,和孤獨死去的結局。未被蹂躪的青春和容貌啊,會永遠完整的留在他的記憶里。 那個少女,攜著愛人的手臂,一臉甜蜜的笑,重印在垂死老人的臉上,幻化成一個愛情的句號。
[二]守護愛情
我是JEREMY,一個英語學校的英語老師。說是英語老師,其實我不過是喝著酒,放著英文電影,教他們罵人的臟話。這個世界總是欺善怕惡的,我盡心盡力地把罵人的語言教給他們,讓這群非香港人在香港這個花花世界裡不至於被人罵了還不知道。從某個方面來說,我也是一個稱職的好老師。 我愛上了芥蘭,一個從泰國來的妓女。這個女人有一張天真的臉,大大的眼睛,會露出靦腆的笑。我不知道自己是愛上了她的天真,還是她的妖媚。你能在這雙大眼睛裡看見自己,偽裝的外表不過只是一層皮,本質會被她的目光剝得一絲不掛。我愛袒露地徹底的自己,所以我愛她。 她有愛滋病,我想我也會有的。兩個因為慾望,因為愛情,因為死亡連在一起的人,要借彼此的生命來延續自己的。多麼合理。若沒有這病,我會不會還和她在一起,去泰國,那個陌生的國家?哦,我不去想,就象去想像基督沒有復活,耶穌沒有誕生這樣的問題一樣,無聊並且沒有含義。這么多如果之所以只能成為如果,就是因為事實永遠只有一個。 這就是我的命,註定和她長在一起,生在一起,死在一起。 不是很多人羨慕天長地久,生死相依的愛情嗎?我獲得了,所以,羨慕我吧!
[三]兩式兩份的愛情
豹哥,並不是我最愛的男人。跟他,出於責任還是同情,或者是因為我愛錢?我也不知道。他死在紐約的大街上,一群不知名的小混混的槍下。那個呼風喚雨的,戴著金錶,金戒,金鏈的,來晃我眼睛的,勾起我虛榮心的豹哥,成為香港昨日的傳說。 我是李翹。廣州來的女人,想成為香港人的女人。我只是不服氣售貨員的白眼,不甘心戴著大陸人這樣的稱號。來香港,就是要出人頭地,就是要賺大錢,就是要光耀門楣。 我愛黎小軍,愛得這么深,以前並不知道,以為可以逃開,只做朋友。我可以騙別人,卻不能騙自己。有在一起做愛還互相稱呼為朋友的嗎?他不是我來香港的目的,我也不是他來香港的目的。我們抱著不一樣的理想,在愛情里相遇。To be ,or not to be ,it is a problem. 在紐約的大街上,我追在他的單車後面奔跑,人群穿梭,車流往來,時光倒流到多少年前,我在他的後座,唱著《甜蜜蜜》。如今,命運一個轉彎,我便失去了他的蹤影。茫茫人海里,只剩下我自己。 我做過了香港人,我也做成了美國人。最後踏上故鄉土地的時候,我才做回我自己,那個喜愛鄧麗君,骨子裡就是大陸妹的我自己。
[四]兩份兩式的愛情
對小婷,我總是有無限的愧疚。娶她是我的理想。而當這個理想實現時,我才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物換星移,此理想已非彼理想。離開她,才對她公平。我也難過的,「我們一起這么多年,走過的路這么長」。 我是黎小軍,穿著蘭色棉衣,帆布鞋就這樣莽莽撞撞闖進香港。電影一開始是黑白的,那就象我以前的生活,而香港是一個花花世界,因此不得不換成彩色的。這正如我經歷的生活和感情。 新年進步。 恭喜發財。 一帆風順。 身體健康。 事事如意。 龍馬精神。 如意吉祥。 大吉大利。 萬事順意。 友誼萬歲。 一長串的祝福的話在「友誼萬歲」那裡戛然而止。用友誼掩蓋了我和李翹的愛情,那時的我們還只會用孩子的方法應付自己的感情。 那時我還不能正視對小婷的背叛。 我愛李翹,這句話卻從來沒有對她說過,或許中國人面對愛情一向都是這么含蓄的。我要了她,卻不能給她一個她要的未來;我愛了她,卻不能一直守護在她的身旁。我一直沒有說出口那三個字,也許是因為我沒有勇氣。我就是一個從骨子裡延伸到骨子外的大陸人,有著無法度量的執著,有著咕嚕冒泡的傻氣。 還以為,遺失了的就永遠找不回來,萬幸,傻人是有傻福的。1995年,當鄧麗君在天堂繼續放聲歌唱時,我終於在街頭遇見了和我失喪多年的天使。這就是我的天使,她堅強脆弱,獨立依賴,把根狠狠扎進泥土裡狠狠生長。小婷永遠是讓我保護她的,而這個女人讓我在保護者與被保護者的角色里互換,於是我才完整了。冥冥之中,未完成的似乎還有力量要延續下去。 這么多年了,我還是我,回到大陸,當腳踏上這片土地的剎那,我只想高呼,黎小軍回來了! 鄧麗君的歌聲貫穿始終,從1986年一直唱到1995年。這十年,人都是怎樣長大的?就算經歷了再多的感情波折,最後都在「歸來」這個共同的信念里達成了統一。歸來吧,歸來喲……
精彩對白
傻丫頭,回去泡個熱水澡,睡個好覺,明天早上起來,滿街都是男人,個個都比豹哥好。
豹哥:港督欠錢也要還啊!不然我們吃大便啊?——砍他!
李翹:黎小軍同志,你來香港不是為了我,我來香港也不是為了你。
[編輯本段]所獲獎項
第1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最佳 、最佳編劇 、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獎 、最佳攝影、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最佳原創音樂
第34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攝影、最佳造型設計獎
第42屆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本獎
美國《時代》周刊1997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
㈡ 動漫電影治癒推薦
題主說的這些電影是有關心理學的
類似的電影
1.《心理測量者》
3.《同理⼼的⼒量》
4.《我有⼀條⿊狗,它名叫抑鬱》
這是⼀部來⾃世界衛⽣組織的公益視頻,關於抑鬱,關於如何與抑鬱相處。
㈢ 從鏡頭運用和聲音形式分析電影節奏——淺評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摘要:在2004年法國上映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原名為《Les choristes》,又名《歌聲伴我心》(港)、《唱詩班男孩》和《The Chorus》。該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由熱拉爾·朱尼奧領銜主演,曾提名第五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62屆金球獎和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該影片中的鏡頭運用手法的合理運用和別出心裁的聲音形式讓作品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呈現出的整體風格十分和諧,對其敘事結構的總體安排和構造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強有力的烘托感和渲染力成為該影片節奏感的出彩之處。本文將主要從鏡頭切換和聲音形式兩方面來分析該影片的節奏中所蘊含的魅力。
關鍵詞:《放牛班的春天》;鏡頭運用;聲音形式;電影節奏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在音樂夢想上不得志的老師克萊蒙·馬修,在窘迫的境遇下來到塘底寄宿學校當學監,同那裡的校長、老師和孩子們等人相處,並最終用音樂溫暖了孩子們的心,改變了他們人生軌跡的故事。
影片中採用的是過去式插敘的敘事結構,通過已經成為著名音樂家的皮埃爾·莫朗傑來翻開由佩皮諾帶來的馬修的日記本來引起這一段往事的回憶和感概。
在影片中,運用了多種鏡頭運用方式來構建起人物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和品質,也使得故事的敘述和情節的演進不再單調乏味。給人以舒緩為總基調的節奏感,便於情緒層次的抒發和推進,巧妙地引起觀眾的情感帶入。
除此之外,馬修組建的孩子合唱團的歌聲直接作為電影音樂的主要內容,既能保持當前情節的進展,又恰好可以讓其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階段性總結的情感符號。音樂在該影片中具有陪襯性質和烘托作用,同時也成為影片中的重要內容和素材。無論是作為橋梁還是作為基幹,聲音在該電影中的運用時機和呈現形式等方面都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一、豐富的鏡頭運用方式和生動的畫面效果
(一)多種類鏡頭運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運用了多種運動鏡頭來順應敘事人稱的切換以及故事情節的開展和過渡。
搖鏡頭和移鏡頭在整部作品中應用的次數較多,主要出現在影片的開頭和中間的轉場,如莫朗傑得知母親噩耗後轉入參加葬禮,由白天活動轉入夜晚馬修伏案寫日記和樂譜等等鏡頭,傳達出拉長時空的效果,使情節上能夠進行自然而靈活的過渡,也保留有記敘手法原有的風格和基調。
影片中甚至還出現了甩鏡頭,即哈杉校長審訊蒙丹是否偷錢時激怒蒙丹,後沙貝爾抓住蒙丹,哈杉校長氣急說要報警要蒙丹入獄那一幕,沙貝爾給馬修遞眼神時運用到了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甩鏡頭,強有力地凸顯出蒙丹偷錢事件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挽回的糟糕地步,緊急的情節下留給人更多無奈的惋惜和無措,與之後蒙丹被警察帶走出門時回頭頑劣一笑的慢鏡頭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和諷刺,這種帶給觀眾視覺上和感情上的突兀會激發起觀眾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對於尋找和理解影片旨意也是一種合適的契機。
而主觀鏡頭在影片中也成為一個亮點。莫朗傑母親維奧莉特的美好容貌通過主觀鏡頭表現出馬修內心對她的青睞和欣賞,自然生動,富有現場感和真實感。在特寫鏡頭中,更是將維奧莉特向著陽光揚臉微笑時候的每一道眼角皺紋都拍攝出了柔和的氣質和韻味,並且因為鏡頭給的時間較長,觀眾很容易就能明白鏡頭中所展現的其實正是馬修深情地看著維奧莉特而不自覺地被她的美麗所吸引時的「眼神」,從而顧及了電影中的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巧妙的將人物心理的代入感直接傳達到觀眾那一方。
把控和聚集一個鏡頭各方面的可利用的信息,就是使電影在穩定有序的進程安排上具有靈活機動的發展空間,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盡可能多地做到細節飽滿。這便是在電影節奏中鏡頭運動方面所要著重考慮的。
而《放牛班的春天》這樣一部影片,在主體內容上就規定了它必須要把鏡頭著重地放在馬修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段落上。其中的許多推鏡頭成功地把合唱團這一整體形象立了起來,並將馬修和孩子們相處過程中情感的交流與培養穿插在合唱當中,避免了表現內容上的枯燥乏味,也藉此加強了呈現效果上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師生彼此心意相通、心情互曉的微妙默契通過推鏡頭發揮到淋漓盡致,努力放大想要分享給觀眾的感動。孩子們為伯爵夫人表演合唱的片段就是一個典型段落場景。
(二)畫面景別、畫面角度和色彩基調的選擇
約瑟夫·馮·斯登堡導演曾說:「電影是一件藝術品:當視覺畫面的流動遵循著可感知的節奏(有著特定的停頓和步調),且這些連續的畫面在各個方面都關乎整體。」畫面是構成電影的流動零件,而分析和理解畫面就是解讀好電影節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是畫面景別。中景是敘事功能最強的一種景別,適合表現人物之間、人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該影片主要以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交代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主題思想上也注重「交流」「表達」「傾聽」「理解」等雙向或多向互動的概念,所以中景是該影片主要採用的景別。近景也是電影鏡頭中運用得比較多的一個景別,利用其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有力刻畫人物性格的優勢,可以便於觀眾和人物進行情緒上的交流,由此產生的接近感也使細致畫面給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抵抗運動」中的寢室合唱的片段。莫朗傑自學學會新樂譜中的獨唱部分並驕傲向馬修展示的神態和歪頭動作,馬修預想不到莫朗傑進步之大的驚喜眼神,以及對於莫朗傑身上自滿情緒的些許無奈的撇嘴微笑,都是由於近景在兩人之間的來回切換才得以呈現出師生之間細微而生動的感情流露。
其次是畫面角度。實際上畫面角度和鏡頭的拍攝角度密切相關。在影片中較為經典的畫面是孩子們在教室窗戶邊放飛寫著送別字條的紙飛機來送別被哈杉校長開除的馬修。當馬修感動之餘決定轉身離開的時候,通過俯拍出來的畫面傳達出的,其實是孩子們眼睜睜看著尊敬而喜愛的老師帶著的孤獨、卑微卻又倔強的背影離去時內心的不舍和心疼。由此看出,貼切的畫面角度能夠非常自然地引導觀眾思考的層次,使得影片的格局得到開拓和延展。
最後是色彩基調。色彩的主觀性運用可在劇作內容和敘事完整上起到有效的表現和強調作用。根據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心理性格的變化,設計不同的段落場景色彩,能推動敘事發展變化,明確劇作結構,增加畫面形式感。【1】該影片在總體的敘事基調上呈現出的是偏暖的前進色,無論是故事的講述方式,還是故事內容本身,都是給人以明朗的情緒和積極的想法的。
影片中的許多畫面視野還包含著關於自然元素的巧妙融合與設計。林蔭路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設置,而陽光穿過樹葉縫隙形成的碎影營造出有溫和質感的打光效果,間接地舒緩了人物之間的談話節奏,有利於觀眾捕捉到「故事情節走向明朗」的暗示信息。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屬於影片在內容上的簡省化說明,同時也有效地激發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對審美藝術的感應能力。
二、聲音在影片中的多樣化呈現類型及其相應的意義
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曾表達過他所認為的聲音在電影中應佔有的態度和位置:「真正的電影的聲音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明性的伴奏音,或在同步錄音時捕捉到的自然的聲音。換句話說,影片的聲音並非簡單地增加圖像的效果,而是將效果放大兩倍,甚至三倍。」聲音在電影中的價值並不符號化,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中則更加明確地證實了這一點。
(一)旁白
旁白敘述貫穿了該影片始終,在營造馬修這個人物的第一人稱的視點上取得成功效果。特別是旁白的內容以日記體的形式出現,更讓觀眾有度日記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旁白對於故事情節的補充和鏡頭的跟進也做到了准確簡潔,實現了影視中畫面和聲音的有效溝通。在組織影片的內容的作用上,旁白敘述增強了多幅畫面的拼接與過渡時的視覺震撼力。
比如,當馬修看到孩子們的合唱有了明顯的進步時,決心要繼續編寫出新的樂譜。孩子們的歌聲作為配樂,而馬修的畫外音為「五月,我又有了新的戰果」。與此同時,畫面接連出現孩子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近景鏡頭,並對伯尼法斯梳頭和佩皮諾作弊做了特寫,讓影片的氛圍瞬時變得歡暢和愉悅起來。隨後的孩子們在空地上滾輪胎和在走廊上放飛紙飛機的種種活潑生動的畫面,被悠揚的歌聲和旁白語調渲染得尤為純凈而爛漫。
(二)歌聲
在這部影片中,歌聲無疑是最打動人的一個聲音元素。聲音是表現質感、時間和溫度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們合唱的聲音因為真實、豐厚、環繞而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而在場景中和其他聲音形式的互相疊加使得受到觸動的感覺更加豐盈和獨特,由此大大增強了故事內容的可信度。與旁白相同,歌聲在電影結構上也具備組織情節和轉場的兩個功能,作為一種劇情手段和轉場元素而存在。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是在影片中孩子們唱出的歌詞。主題曲中有這樣一段歌詞:「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海上的清風,海面上的清風,托起輕盈的飛鷺,從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飛來。冬日轉瞬即逝的氣息,遠方你的回聲飄離了,西班牙的城堡。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的晨曦中,尋找通向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馬修寫出的歌詞中到處洋溢著孩子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和對於美好的渴望,再經由孩子們唱出自己的心聲,傳達到聽眾耳里的便是師生情誼交融在一起的天籟之音了。
參考文獻:
【1】郭曼.淺析電影創作中的主觀色彩的運用及其作用[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12).
㈣ 電影《城南舊事》意境分析
一、電影意境綜述
意境一詞多在中國古典詩、詞、畫等傳統藝術中被提及,是指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是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熔鑄的產物。意境不僅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也融入藝術家的思想感情和美學情趣,且更側重於主體的情感表達。藝術意境在情景交融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
電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也繼承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這種情感表述方式,電影中空鏡頭的運用營造的是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之美,電影長鏡頭的紀實化拍設構建的是一種不施不設的自然美,通過影視鏡頭和畫面凝聚的作品主題是一種有限到無限的超越之美。影視藝術融導演之情於聲畫之中,以綜合藝術語言塑造藝術形象、建造藝術意境,來闡釋某種無法言述的藝術意蘊。
二、以《城南舊事》為例分析電影的意境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貽弓深刻踐行了他們這一代導演提出的「丟掉戲劇的拐杖」這一主張,打破以矛盾沖突為主的戲劇式電影模式,進行電影語言和風格的探索,以詩化的電影藝術語言進行歷史敘述,表達人生哲理。《城南舊事》作為吳貽弓導演的代表作,全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是傳統美學和現代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具備了第四代導演電影作品的「詩電影」特徵,整部影片在意境的營造上獨具匠心。本文以吳貽弓導演的《城南舊事》為例,分析該影片的意境營造以其對於電影情感表達的重要作用。
1、文學式的分段敘事
影片根據台灣女作家林海音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成,以時間順序串聯起小主人公林英子的童年故事,藉以英子純真的視角展示老北京城二十年代的整體面貌,也寄託了主人公淡淡的哀思和鄉愁,傳達一種人生處處是別離的意蘊。
散文式的敘事強調形散而神不散,作為散文式電影範本的《城南舊事》在敘事上採取串珠式的手法,講述主人公英子從6歲到13歲之間的童年故事,影片中的三段故事分別是文學小說中的《惠安館》、《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第一段故事中,英子與「瘋子」秀貞相識,和妞兒成為夥伴,並幫助他們相認,最終妞兒與秀貞死於火車軌下,英子也隨父母搬了家,告別了小學之前的童年和夥伴。第二段故事發生在小學時期,英子認識了為供弟弟上學的小偷,和他成為朋友,最終目送他被警察帶走,英子也小學畢業。最後一段故事,導演將原著小說中《驢打滾》和《爸爸的花兒落了》兩部分融合到一起,選擇以父親逝去、宋媽離開為結尾,英子目睹宋媽失去自己的孩子的悲痛,以及父親生病去世,經歷與親人的不舍告別,而開始真正長大。
幾段故事看似是獨立發展,但每一個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隨著英子的童年別離和成長,共同表達「離別」這一主題意蘊。告別夥伴、告別不經世事的小學,告別親人,告別愚而神聖的童年。整部影片對於離別和死亡的悲痛並沒有刻意渲染,而是用緩慢的鏡頭和敘事節奏凝聚悲傷,既有生死無常的生命感慨,也有離愁別緒的無奈。
此外,獨立的故事設置也從不同方面折射當時社會生活背景,進行平靜地歷史敘述,於個人小離愁之中展現國家大背景。這種處理有些虛淡甚至刻意隱藏,但卻又在虛實之間讓人忘卻不得,愁雲慘淡的社會現實從頭至尾榮繞於觀者心頭,這也是已經營造的最常用手法,虛實結合,以虛顯實,構建一種特別意境。比如,從影片開始就以英子的視角呈現父親在家裡招待學生,秀貞的丈夫被抓,北大學生在街上遊行,母親言語間的謹慎等,這些時代現狀的處理不露痕跡,卻有著一種內在張力。
2、無言勝有言的視聽語言
意境源於人的感覺,視覺和聽覺在影片中傳達出重要的信息。比如,影片開頭用空鏡頭呈現秋風中枯黃的野草、烏鴉,以及隨著主人公的闡述,長城逐漸化出,鏡頭拉遠,駱駝隊走在城牆上,昏黃淡暗的北京城南在近景遠景的交替中伴隨送別歌出現,直接從視覺和聽覺上將觀眾帶入懷舊的、綿長的意境之中。
(1)長鏡頭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影片中導演運用大量長鏡頭來表現胡同里的場景以及人物的心理變化,通過鏡頭的平緩搖移而非切換來營造一種不加修飾的、彷彿置身其中的意境。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相比,更強調敘事的連續性和真實性,達到了電影意境要求的自然真切,巧奪天工。
片中大量長鏡頭停留在秀貞回憶往事、宋媽失去孩子、英子告別小偷,這種大停頓疊加人物回憶,動靜結合,虛實相映,營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產生一種內在張力,引人深思。在述說完身世之後,鏡頭停頓到妞兒與英子坐在屋裡的場景,大遠景逐漸拉遠,長鏡頭渲染妞兒的悲慘身世,也營造某種悲憫氛圍,使觀眾自然而然陷入思考,進而產生「移情」效果。而在目送小偷被抓走之後,英子坐在教室里上音樂課的場景中,鏡頭在英子臉上停頓,天真的眼睛盈滿淚水,沒有太多表情,也遲遲不願開口唱歌,長鏡頭及特寫鏡頭的使用,將小英子對於「什麼是好人與壞人」的困惑,對於小偷朋友被抓走的愧疚、不情願與不舍呈現的淋漓盡致。
(2)色彩呈現「發纖濃於簡古,寄全味於淡泊」的意境
影片的色彩基調是懷舊風格的,沒有強烈的色彩對比,城牆與胡同是暗淡的,人們著裝是素淡的,這種色彩搭配真實呈現出北平二三十年代的灰暗慘淡的社會現狀,為影片背後沒有明說的社會背景營造一種心理氛圍。而童年林英子,在落雪胡同的灰牆淡瓦間穿小紅襖出現,與悲涼社會現實之間劃了一條淺淺的線,以便英子用孩子的童真視角審視殘酷的大人世界,又使得影片哀而不傷。
(3)道具營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此外,導演通過道具(意象)運用建構意境場景。意境一詞,更多時候是一種表意空間的詞,是一種通過周圍景物營造出的場景。歸巢的烏鴉,駱駝頸上的鈴鐺,古老的城牆,淡灰的胡同,吱呀的老水井和搖晃的水車,京味的叫賣,聒噪的知了,胡同里懶樣洋交談的人,藍天紅葉,這些意象的結合,構建了一幅真實的二三十年代老北京風貌。同時,以紀事化手法來完成意境的構建,沒有刻意的渲染和剪輯,平實瑣碎的生活鏡頭,打水、買菜、吃飯、逛廟會、上課、玩耍,生活似乎周而復始,時間卻不經意間流逝,現實化的表達給予觀者強烈的真實感,也形成了影片的意境表達。
(4)音樂營造情感升華的意境
音樂在調動情緒和延伸想像空間上具有獨特作用,電影的主題思想、情感基調大多通過背景音樂表達。本片的主題音樂是《驪歌》,長亭送別的歌詞與離情別意的曲調和影片主題相呼應,並在主人公英子每次告別過去時響起,起到劃分故事段落和推進情感高潮的作用。妞兒與秀貞離開時,英子搬家的路上響起了送別歌,英子若有所思,而在小偷被抓走後的課上,英子沒有再跟老師一起唱送別歌,一直到父親去世、宋媽離開,英子對於離別這件事的感受不斷清晰,影片沒有直白說明英子在種種離別中的痛苦,而是通過音樂緩緩呈現這種情感變化,以音樂營造別離哀傷之境。
此外,影片中背景音響的運用也在意境營造上起到一定作用。比如,雷雨夜裡英子得知妞的身世,把她帶到秀貞家認親,妞與秀貞相認後死於火車軌下,該段雷聲、雨聲,火車軌聲,汽笛聲,叫喊聲摻雜在一起,既表達英子對夥伴的不舍,又將兒童的天真善良與成長中的糾結困惑緩慢呈現在觀者面前。
(5)主觀視角構建平實的人生五味之意境
影片運用主觀敘述結構,從小主人公英子的視角出發進行故事講述,以英子的主觀感受來呈現二十年代老北京的人和事。在兒童視角下,即便沉重也是善良美好下的一種淡淡的哀愁,影片沒有醜化任何一個人物形象,甚至是黑暗的社會現實也在英子的主觀視角下被沖淡。
此外,導演以英子的視角提出很多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最終卻沒有給出具體的答案,比如,為什麼駱駝掛鈴鐺,為什麼要槍斃人,我是不是你親生的,什麼是好人和壞人,宋媽的孩子為什麼不自己帶,這一點的處理像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用大段空白營造某種綿長卻意蘊無窮的意境,似乎能回答,又好像給不出准確答案,留給觀者無限的遐想和思考。
3、重復蒙太奇建構的內在張力
一部電影作品大到影片的整體風格,小到每個鏡頭細節的表達都可以建構意境,《城南舊事》不僅整體上表達淡淡的人生何處無相遇,轉眼天涯是路人的愁緒這一主題,在畫面、音樂、剪輯、敘事等藝術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彼此相映,共同為這一主題構建整體意境。本部影片中,導演在重復蒙太奇的使用上有著獨到之處。比如,井台打水的鏡頭,在影片中重復出現了四次,而每次的出現都幾乎內容相同,似乎是平淡無奇的日子,但也記錄著時間的流走。最後在妞兒和秀貞出事的那天,英子知道了妞兒的身世,水井依舊是那個水井,但是時間已經是夏天,聒噪的知了聲和乾涸的井槽營造一種異樣的氛圍,預示著妞兒和秀貞的悲劇。而林英子的眼睛在影片中也是多次重復,英子童真的眼睛貫穿著故事的始終,鏡頭從不同角度將英子眼裡的懵懂、開心、好奇、疑惑、悲傷表現出來,呈現英子的善良真誠,機智勇敢,敏感多思的性格,也藉由這雙眼睛表達著全片的故事背景和情感。
除了以上兩個意象的重復剪輯,影片中宋媽眼角的皺紋、學校放學的場景也都使用了這種藝術重復。在內部節奏上,影片中多次大停頓(比如,在呈現妞兒的身世、秀珍在封建禮教下的愛情、宋媽作為傳統女性的宿命等)和多次送別歌響起,這些細節上的處理,都與影片整體想要表達的復雜情感相交織。
三、總結
「不思量,自難忘,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是多麼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導演在影片開頭就將離愁別緒、思鄉之情以散文式的旁白呈現出來,為整部影片的懷舊意境做了鋪墊,與結尾處紅葉漫山,驪歌響起相呼應。電影台詞的散文化處理和背景音樂的古典化編曲共同起到意境升華的作用。全片以平緩的鏡頭語言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散文詩式的懷舊氣氛,呈現既愚笨而又神聖的童年,抒發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思鄉情,情感沉而不烈,濃而不膩,綿綿而不絕,哀淡而不悲傷。在影片的鏡頭和敘事上,自然真切,巧奪天工;在場景建構上,呈現出的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景非單純的景,情非單純的情;而在情感表達上,處理的含不盡之意於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作為意境電影的經典作品,這也是《城南舊事》一直深入人心之處。
中國電影在意境的構造上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的思想,因此更具東方古典韻味。作為綜合藝術,電影通過豐富的意象選擇、綜合的藝術語言,建構象外之象與味外之旨,讓觀眾從鏡頭中感受到畫外之意,境外之情。而中國導演對於電影意境之美的追求和實踐從最初的《漁光曲》到第四代導演的《城南舊事》,再到今天的《卧虎藏龍》也一直沒有停止。
㈤ 皺紋動畫片米吉爾為什麼要存錢
對自己的處境及日益嚴重的種種痴呆行為感到恐懼。動畫片講述從銀行退休的老人埃米利奧因患阿茲海默症而被兒子送至養老院,搬到養老院的頂樓後,米吉爾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積蓄,策劃了一場瘋狂的逃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