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影評人賦予的電影類型是
科幻片,動作片、喜劇片、愛情片、歌舞片、西部片。在分類電影時很難有科學般准確的分類方式,電影類型是一個以非正式的方式發展出來的,以方便影評人以及觀眾們使用的詞。影評人是指對放映的電影進行分析,指出其情節構思,人物塑造,細節刻畫等各方面成敗得失的專欄作家,類似於文學評論家。
2. 影評怎麼寫可以拿部電影舉例嗎
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和影片在構思、結構、技術、人物等方面最為閃亮之處擺出自己的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電影中的角色、影片的剪輯技巧、道具的作用、轉場流暢度等都可以進行評論。
例:《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斗爭方向。
而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電影分析專欄擴展閱讀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或它的社會意義,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論的。
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欣賞境界或文化背景不同,所以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3. 想了解心理學最精華的精神分析電影在這里
電影藝術家都是心理學大師,通過光影聲營造出幻想的世界,讓人直面那些無法直視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藝術:慾望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人性的復雜矛盾沖突……在精神分析中,人們得以直面潛意識如同直視驕陽,從不自知的狀態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潛意識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題電影花費阿蘇大量精力和時間匯總而成,希望大家喜歡。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約翰·休斯頓導演,超級帥哥蒙哥馬利主演。
阿蘇點評:敘述了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初期研究,闡述了俄狄浦斯情結。這部電影只有英文版,展現出精神分析初始時的發展狀態,以及弗洛伊德求學、思考、懷疑自己直至尋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瑪麗公主》
法國導演柏諾瓦·賈柯2004年執導。這是阿蘇看過的最經典的精神分析電影,暫時沒有之一。
阿蘇點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據法國瑪麗公主的日記改編。
法國公主瑪麗·波拿巴因長期受抑鬱症和性冷淡的困擾,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術,脾氣怪異,性格倔強,私生活混亂。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長,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將精神分析的療法精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瑪麗公主後來成為法國精神分析的領導人,很有個性和囂張的公主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會選舉中直接推薦自己的情人做領導,而且反對無效,牛逼沖天啊!在二戰期間,弗洛伊德由於固執,差點就掛了,瑪麗公主心急如焚,不斷地動員老頭子,最後因為安娜被蓋世太保帶走,弗洛伊德六神無主,同意離開維也納,並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包括希臘、法國、墨索里尼、羅斯福,最終將弗洛伊德從蓋世太保手中拯救出來。
影片還原了一個真實平凡卻充滿智慧的小老頭弗洛伊德,固執可愛溫柔,還會發點小脾氣。瑪麗公主聰明強悍,以自我為中心。但作為一個公主,悄悄躲在樓梯間保護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整個法國的精神分析發展都與瑪麗公主有關,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魯文斯坦,這個人是拉康和法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師的分析師和老師。
三、《穆赫蘭道》
著名導演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蘇點評:《夢的解析》的經典詮釋,什麼叫凝縮,啥是移置,顯夢和隱夢的關系……導演的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讓人驚嘆。「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電影錯綜復雜,像一個迷宮,最後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細琢磨,看個三五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那種感覺和味道,嘖嘖。
四、《搏擊俱樂部》
大衛·芬奇導演,不是大衛·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蘇點評:這部片子很經典,充斥著幻覺、暴力、死之本能、失憶、自我催眠,壓抑之後的巨大自我毀滅和反抗。
傑克是一個幼年慘遭父母遺棄的30歲大男孩。深藏在內心的被壓抑的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車公司點燃。然而獨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著那樣一個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復著缺德而又機械的工作,最後通過幻覺和暴力來表達憤怒。兩個分離的人格不停地上演著不一樣的生活,然而他卻不自知。
五、《愛德華大夫》
1944年由著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和大帥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蘇點評:大學推薦心理學本科生必看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上映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它成為四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之一,它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夢是可以恢復記憶的最佳線索,你是誰?在逃避些什麼?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腦海里,只是你不願去面對。人有時會不願面對現實,因為事實會觸痛他們的傷口,因此他們為了忘卻一切,反而會生病。夢可以告訴我們你到底在逃避些什麼,但只能顯示出片段,將此片段加以組合成型,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再找出其中的意義,而且越奇怪的夢越有幫助。」
六、《西北偏北》
還是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
阿蘇點評: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註解,也體現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和救贖。
七、《精神病患者》
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採用黑白膠片和小成本電視電影的製作模式拍攝。影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阿蘇點評: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裡面涉及到戀母情結、死之本能、象徵等等。後來還有三部續集,講述這個殺人犯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後窗》
又是希區柯克導演,驚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窺視」主題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觀看女性,女性則觀看自己。」——約翰·博傑
阿蘇點評:窺視癖(偷窺)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癖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成為心理醫生、成為攝影師或模特畫家,都是偷窺本能的一種升華。人們通過視覺的隱秘偷窺來得到性的滿足感,如同孩子總喜歡知道那個不能看的抽屜里到底藏著什麼一樣,那是多麼令人激動與興奮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萊文森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阿蘇點評:濃濃的兄弟情。自閉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電影揭開了他們童年創傷的秘密和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探究查理對雷蒙情感轉變背後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種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鵝》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
阿蘇點評:「兩個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兩只同一個籃子里的貓一樣。」《黑天鵝》講述了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關系。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一個女孩與母親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仇母情結)……影片也運用了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幻覺、自虐在影片里隨處可見。
十一、《危險方法》
大衛·科南伯格導演,凱拉·奈特莉、維戈·莫特森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
阿蘇點評:影片講述弗洛伊德、榮格和薩賓娜的關系,以此來呈現精神分析發展初始的故事,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比因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裡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奧托格·羅斯,他弒父情結的典型代表,當時他倡導釋放本我,引發巨大的爭議,對榮格有一定的影響。
十二、《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看完之後感慨不已。
阿蘇點評:一個從小被遺棄在巴黎最骯臟、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的孩子,嗅覺超乎常人,異常靈敏,聞過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復制出來。童年缺失導致的人生悲劇,因為忽視和痛苦,導致同情心的喪失,快感區域上行固著在嗅覺上。主角對完美香水有強迫性追求,通過謀殺13名處女達成理想,最後當他可以為所欲為時,卻以生命作為代價贖罪。
十三、《老男孩》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經典電影。「笑,人人陪笑;哭,獨自落淚。」
阿蘇點評: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這電影虐心啊。亂倫和殺戮,精神分析永恆的主題,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表達,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雙眼,吳大秀割掉舌頭,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無數塊的心:因果、罪惡、亂倫、贖罪……一個是姐弟的亂倫之愛,一段是父女的亂倫之情。為了姐姐而復仇,設計吳大秀父女亂倫,大秀寧願做狗也不願意讓女兒知道真相,親手剪掉了自己的舌頭,而幕後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報之後開槍自殺,大秀事後找催眠師選擇遺忘的方式去面對,在信里說:「縱使我是禽獸,難道我就沒有資格生存嗎?」影片最後的那個笑容,讓人心碎。
十四、《貝殼和僧侶》
1926年的無聲老電影,法國杜拉克導演,先鋒派電影代表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故事片。時間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鍾。
阿蘇點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他渴望得到的一個女人,恰恰是另一個人的情人。此人不斷變化為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同他作對。導演對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運用一系列非現實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的性夢幻世界,並設計許多超常的動作來刻畫性壓抑者的變態行為,如主人公無故打碎了酒窖里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腳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亂逛:暴力、殺戮、恐懼、美女不斷變幻……全片沒有情節,也無人物性格塑造,僅用意識流的方式去呈現,充滿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場面,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象徵性地表達。
十五、《畢業生》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
阿蘇點評: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移情性戀愛經歷,體現了戀母情結、閹割焦慮、救贖和成長等相關精神分析主題。影片最後的名曲《斯卡保羅集市》特別動人。坐在公交車上,音樂響起,好有感覺。
十六、《天地無倫》
拉里·克拉克導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殘酷」的影片。
阿蘇點評:一部充滿著性、暴力、仇恨和愛的電影,家庭悲劇,俄狄浦斯情結的深刻呈現,性本能是人類永恆的動力和悲劇所在。人生還能更悲催些嗎?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國麗人》
薩姆·門德斯導演的第72屆奧斯卡金獎電影,凱文·史派西主演。
阿蘇點評:影片中一個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男性心已死去,卻遇到一位讓其神魂顛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兒的同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洛麗塔情結」的真實註解,面對著死亡焦慮和生活亂麻的中年男性,通過迷戀青春女孩來重新燃燒自己,也有對女兒亂倫的投射,妻子的出軌,女兒的叛逆,最後一聲槍響,原來最恨同性戀的其實就是同性戀。影片中充滿了亂倫、弒父、同性戀、壓抑、逃避、殺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國王的演講》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由湯姆·霍珀 執導,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阿蘇點評:一個國王竟然有當眾講話焦慮,無法對國民進行電台演講,只能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國王為何有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有一個苛刻高要求的爸爸,當他試圖表達時,前國王說:放鬆、好好加油、快點!那種語氣和表情,多麼高壓的姿態和氛圍,讓人死的心都有了。國王也有童年創傷,也有俄狄浦斯情結哦。不能正常言語的原因,是恐懼自己內在的弒兄和弒父情結,恐懼自己的優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當他處於憤怒生氣的狀況下,在罵臟話的時候,表達卻非常流利。他將自己的攻擊性壓抑之後,表達就會出現結巴的問題。最後,在心理醫生和演講家的幫助下,國王一步步地走了出來。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國導演邁克·米爾斯。男主角憑此片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一部溫情成長的影片。
無論今年幾歲,長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蘇點評: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著,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在緊張焦慮的狀況下退行到嬰幼兒的階段,通過吸吮手指獲得安全感,其實男性的抽煙何嘗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賈斯丁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圍人都要瘋掉了。基努里維斯做心理醫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困惑和過程,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中的家庭原因對其的影響。有點小溫馨,看的時候會很有共鳴哦。「因為人們都討厭問題,為解決問題人們都在尋找完美解決方案,但實際上沒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沒有答案的狀態下生活,帶著問題生活和面對,這個選擇怎麼樣?
二十、《鋼琴教師》
法國電影,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此片有風險,要看需謹慎,耶內里克的名作。
阿蘇點評:此片與《黑天鵝》有得一拼。女兒和母親的關系,總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糾纏。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嚴苛的鉗制下,心靈是如何被扭曲,情愛是如何被變異的。被壓抑和禁止的東西總是對人有過度的吸引力,女鋼琴教師和英俊年輕的男學生來了一場虐戀,在母親的面前毀滅自己(毆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無情的拋棄,影片最後一個孤獨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進自己的胸口,獨自離去。
二十一、《毀滅》(又名《烈火情人》)
法國路易·馬勒導演,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阿蘇點評:講述父親、兒子和兒媳三角關系。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稱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二十二、《一條安達魯狗》(1929)
大師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超現實主義影片。
阿蘇點評:根據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的象徵理論拍攝出來的無意識流電影。它是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諧調接合:男人想去擁抱他渴望的女人,卻被系著南瓜的長繩絆住。從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螞蟻,一隻死驢血淋淋地堆在鋼琴上,一個男人拿著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和阿曼達·皮特主演。
阿蘇點評:一個童年受過巨大的心理創傷的罪犯,在汽車旅館殘忍地殺害了6個人。他的頭腦里存在著10個不同的人格:一個不知道生命意義的警察、一個想退休的妓女、一個殺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個罪犯、假扮旅館老闆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機械木訥聽話的父親、性格暴躁的母親、一對情緒激動的情侶、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10個人格在幻想的汽車旅館里互相殘殺,只剩下一個人格存在,最後的結局讓你大吃一驚。
童年的創傷讓人的性格扭曲,內在的負罪感、痛苦沖突、無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導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後的殺戮。沒有重新還原的治療往往都是無效的,內在創傷的修復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則都是沙上建房子。「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二十四、《提線木偶》
韓國導演權英樂的作品。
阿蘇點評:我們是潛意識的提線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線木偶。男主角任志勛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利用催眠進行治療。女主角賢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個提線木偶師,看似溫柔嫻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控制欲極強,殘忍殺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關系中進行,戀母情結、戀父情結交替出現,底層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男主角的嫉妒佔有控制欲出現後,通過催眠佔有女主角,在咨詢關系中發生性關系,讓賢貞成為他的性奴隸,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的表現。賢貞對於親密的恐懼、依戀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嚴重壓抑著,當全身心奉獻而被拋棄後,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劇,內在陰暗的人格出現,通過殺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麗塔》(也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出品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Kubrick)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後來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蘇點評:蘿莉一詞原型就是來源於此片。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語言之下,是作者關於「慾望」主題的嚴肅敘事。男性的中年危機,通過追求少女來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亂倫的驅使下變相地謀殺了妻子,最後女孩卻與另一個中年男人合謀逃離了繼父的控制,引發一系列悲劇。
文:蘇劍鋒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4. 淺談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論文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電影評論的網路新媒體形態也必將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多元化,豐富了電影作品,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網路化的電影評論使得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角度也越來越深入和新穎,在迎接電影評論事業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網路化給電影評論帶來的商業化性質的弊端。從長遠來看,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網路 新媒體形態 電影評論
目前,隨著電影資源的豐富,各大網站先後開設了不少電影論壇、電影版塊,以滿足網民參與電影話語權的需要。隨著電影評論在社會上重視度的提高,電影評論的形態紛紛涌現。
一、網路電影評論的基本概況
網路電影評論是指藉助互聯網這一平台對一部電影的劇情、線索、電影的色彩、背景以及電影演員、導演、編劇以及美術、音樂、動作等進行分析和評價。目前,傳統的紙質評論已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網路電影評論出現了很多新的形態,如專欄影評、論壇影評以及博客影評等。
影視評論,作為文藝評論的重
要組成部分,著重於對各個電影作品進行分析和評價,以揭示和挖掘電影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其思想意義,探索和總結電影的創作規律,並深入研究其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電影評論的重要意義就在於一方面在通過評論將信息反饋給相關部門,提高影片的質量,另一方面幫助觀眾從多個角度來正確看待一部電影作品,培養觀眾的藝術鑒賞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和藝術情操。電影評論是以藝術欣賞為基礎,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的一種審美評論。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感而發,率性而為。因為它屬於議論的范疇,這就需要你去冷眼旁觀的分析,要感性欣賞和理性欣賞相結合。
二、網路電影評論新形態
1、綜合性站專欄影評
綜合性的站主要是為新聞、娛樂咨詢等提供搜索服務和目錄等業務,其包含新聞、產品、展會、供求、招聘以及行業導航等一條龍式的服務。目前我國比較典型的綜合性站主要有騰訊、新浪、搜狐等。
綜合性站專欄影評有三個顯著特徵:第一,稿件來源途徑多元。網路電影專欄評論的稿件途徑一般有三種:
一、將傳統的紙質的電影評論電子化後上傳至網上;
二、有一些網站的專業的影評家所撰寫的影評稿件;
三、廣大網民的評論,這類評論由於其開放性,因此具有最廣泛的市場。
第二,影片評論具有史學性。
所謂史學性,是指對專欄影評中對影片的評論具有從新到舊排列的時間性,更新速度快;還具有空間性,涵蓋范圍從電影的籌劃到演員的選拔再到電影的拍攝一直到最後電影開播後的反響等均有評論。由於網站具有極大的儲存空間和強大的保存能力,因此電影評論伴隨著影片的成型而成為一部時間跨度極大的「史學史」。
第三,電影評論的商業化。電影評論具有宣傳、評價和推廣的功能網路作為最大的最有影響力的媒介,面對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影評也出現商業化的趨勢,為了追求商業利潤,不惜製造一些虛假的炒作,喪失評價標准。
站的專欄影評一般由比較專業的影評寫手來擔任,因此專業性質比較強。專業寫手在寫影評時繼承了傳統的'紙質影評的傳統,因此具有極強的時效性。這主要表現為專欄影評主要將目光集中於熱點電影,對熱點電影的進度進行密切跟蹤。同時通過互聯網傳播,大大縮短了影評與觀眾的見面時間,具有與新聞相似的功效。其次,專欄影評具有針對性,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挑選影片中的一個方面深入切入。此外,專欄影評的標題十分的新穎,最常見的是採用三段結構,即評論來源、影片名稱以及文章的看點。
2、論壇影評
網路論壇又稱電子公告板或者公告板服務,論壇影評主要是通過論壇這一平台來對影評進行評價。
論壇影評的基本格局是在影視這個大門戶下再根據網民的興趣愛好,分模塊分影片進行評價。如電影原創區、連續劇原創區、綜藝轉帖區、游戲和動漫轉帖區等。論壇影評通過超鏈接來連接。
論壇影評具有網路虛擬的特徵。
從論壇的組織形式上來看,網民必須首先注冊成為會員,注冊包括登錄名、密碼以及昵稱,前兩者是隱蔽的,不可見,只有昵稱作為會員的虛擬身份進入論壇。各網民根據自己的愛好參與同一個論壇。這一組織形態對電影評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①會員採用昵稱的形式進入論壇,不用受真實身份的限制,因此評論更加開放;②具有極強的交互性,每個人都可以交流,沒有任何門檻的限制,不受國籍、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條件的制約,世界各地的網路用戶都有可能成為作者,只要通過注冊,便有權利發表自己的看法。③專業性要求不強,以往的專欄、紙質影評都需要專業的寫手,這就限制了大部分網名的參與;④論壇影評渠道多元,角度新穎,吸引力高。
3、博客影評
博客影評基本上是發表在個人博客上以網路日誌和部落格形式的電影評論。博客影評也具有極強的時效性,更新速度快,根據張貼的時間,由新到舊採用倒序的方式排列。博客影評有很多有機組成部分,包括文字、圖像、相關網站、博客和主體媒體的鏈接等。
博客影評的主要特徵:第一,真實朴實。博客影評更多的是電影愛好者對於所觀電影的一些內心感想,純屬內心獨白,遠離了商業利潤等的考慮,在自己的私人領域內可以更自由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這類評論往往彰顯著作者的個人修養和文化內涵,體現了作者獨有的個性。第二,風格化突出。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身份背景的不同,每篇博客影評的側重點也不同,所寫的風格也迥然不同,這主要取決於博客主體自身的因素。
博客影評突出的體現了作者個人的喜惡所在。第三,文本形式的多元。
博客本身的主頁設置等取決於作者的個人設計,在博客影評中會出現大量的作者自創的符號、表情等。在博客的文字評論中也常常伴隨著影片的截圖、音樂等,更好的將問者引入具體情境,引起共鳴。
三、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電影評論的網路新媒體形態也必將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多元化,豐富了電影作品,同時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網路化的電影評論使得參與的人數越來越多,電影評論的角度也越來越深入和新穎,在迎接電影評論事業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網路化給電影評論帶來的商業化性質的弊端。從長遠來看,網路新媒體電影評論將得到長足的發展。
5. 怎麼樣去評價電影
對一定的電影創作現象進行的分析和批評。又稱電影批評。它與電影理論不同,實際上是一定的電影理論、觀點的具體運用。電影評論的對象是電影創作現象,包括電影作品、電影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一定歷史時期的電影狀況和傾向以及某些電影的風格、流派等。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評價蘊涵在銀幕形象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及其社會意義。電影評論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研究創作上的經驗教訓、闡發電影創作的某些規律性的問題,幫助作者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方法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豐富。 電影評論的可評之處,可以就其導演的獨特構思,聲音畫面,蘊含的深刻道理,影片的時代意義,影視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照明,電影的拍攝技巧等等都可以進行評論,評論過程通過結合影片具體內容擺出自己觀點,從而近一步論證。一篇影評的吸引人之處就在於有沒有不同於別人的觀點,寫出別人一般想不到的內容,可以用兩個字總結「新」「奇」。 目的 電影評論的目的在於分析、評價蘊含在銀幕形像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及其社會意義,既分析影片的生活內容和思想內涵,又探討其美學價值、藝術風格和表現技巧,把影片的形像與主題、內容與形式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並作出鑒別和評價。 作用 電影評論的作用有二:一方面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得失、研究創作上的經驗教訓、闡發電影創作的某些規律性問題,幫助作者開闊視野,提高創作水平,以促進電影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評價,影響觀眾對影片的理解和鑒賞,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觀眾欣賞水平的提高,又能反過來促進電影藝術的發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內容 電影評論的內容是多樣的。有著重評論影片的題材、主題、人物和它的社會意義的,也有專門論述不同片種、樣式或影片的藝術風格、造型表現手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的;有對某一時期、某一流派的電影創作進行專題評論的,也有為著名的電影導演、演員等電影藝術家撰寫評傳的;既有在報刊上對當時上映的影片或某種創作問題寫專欄評論的,也有對一定時期和范圍內的影片進行評論的。由於讀者和觀眾的層次不同,既需要供電影專業工作者研究用的專題論文,也需要有提高一般觀眾欣賞水平的影評文章。 方法 電影創作在發展,電影觀念在變化,與電影評論密切有關的哲學、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學科的不同學派,以其各自不同的觀點和方法滲透到電影研究和評論領域中來,尤其是20世紀50~60年代以來,其他學科的專家學者對電影的研究和評論日益增多,而從事電影評論的工作者也對其他學科的方法論進行研究,並運用到電影評論中來,如結構主義、符號學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由此造成了電影評論方法的多樣化。 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概況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6. b站以前有一個推薦電影的專欄叫啥來著
周末放映室,更了234期。
7. 影評是什麼意思,,,是干什麼的
你好!在中國,電影評論通常考慮如下幾個方面:①影片的傾向性和真實性是否統一;②人物的個性化和典型性如何;③影片從內容到形式對時代的反映是否有創新精神;④影片是不是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創作個性;⑤影片在電影觀念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上進行了哪些有價值的探索;⑥影片的觀賞性及其社會效果如何。
電影創作受時代、政治及文化的影響,電影評論認真地研究評論的對象,了解影片創作生產的實際情況,了解創作者生活的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為了引導觀眾對影片的鑒賞,電影評論家須了解觀眾對影片的反映、他們的興趣、他們的喜惡和願望,聽取他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評價,以求對影片的創作者和觀眾有所啟發和幫助。
對影片或其他創作現象的分析和評價存在不同的意見是經常發生的,對重大原則分歧更應展開討論和爭論。充分說理的討論,對電影評論本身的檢驗和發展有利,對電影創作和觀眾鑒賞也有啟發和裨益。
早期的電影評論開始出現於20世紀初。義大利詩人、電影先驅者R.卡努多在巴黎率先對電影進行評論,並於1912年發表了著名的《第七藝術宣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評論越來越顯示出它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活動,也是國際上進行電影評論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如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主辦每年一次評選影片和創作者的奧斯卡金像獎和紐約影評人協會主辦的紐約影評人獎等。
在中國,20年代初報刊上開始有影評文章。1932年中國共產黨在電影界成立了以夏衍為首的電影小組,創辦了左翼電影工作者的理論與批評的刊物《電影藝術》雜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評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及時地分析、評論新的影片,肯定成就,批評缺點,討論問題,總結經驗及評介國際上各種電影和電影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專業和業余的電影評論隊伍成長和壯大了起來。1981年 1月24日,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在北京成立,學會對新時期的影片、電影美學、電影語言和創作中的問題展開評論和探討,並通過年會交流情況和思想。同時全國不少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電影評論學會,各地基層的群眾影評組織和活動更是象雨後春筍般地建立和開展起來,許多工廠、學校也在開展多種形式的影評活動。廣泛的群眾性是中國電影評論的重要特點之一。在評獎方面,廣播電影電視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大眾電影》編輯部分別舉辦一年一度的「優秀影片獎」、「金雞獎」和「百花獎」,從政府、專家、觀眾的不同角度,評價、表彰和獎勵每年涌現出來的優秀影片和為電影藝術做出可貴貢獻的電影工作者。
8. 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8)電影分析專欄擴展閱讀
電影的起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9. 關於世界電影史的發展
(1)電影的發明時期(1896年之前):此時期最豐富的期刊資料是科學雜志與攝影公報,在這些雜志、公報中,除了攝影機的說明和發明家取得的專利權之外,還可以找到有關活動形象的節目的報道,這些報道可以稱之為電影評論的最初雛形。
(2)先驅者的時期(1896—1908年):這時還沒有專門的電影雜志,但記述影片或電影放映的專欄和電影廣告卻可在專門報道演出的期刊上,特別是在報道雜耍場、音樂咖啡館和游藝戲院演出的期刊上找到。另外,在巡迴演出商主辦的同業刊物上也有關於電影的專欄,這些巡迴商人當時是影片的主要買主。
在影片出售成為通例的時期,從為影片所作的廣告中可以相當准確地斷定影片的發行日期。在影片的生產國,發行的日期一般同拍成的日期相近;而在國外,則可能相距頗遠,因為影片的出售可以因種種原因推遲到數月或數年之後。
影片發行商出版的目錄也是這個時期的另一主要原始資料。這些目錄總的說來大多標有日期,或者很容易根據各種材料的綜合來判定其具體的日期。有些發行商兼製片商,例如百代公司,還出版一些增刊,後來又變為月刊,這些刊物可作為編制影片年表的基礎。
這些目錄所列的影片普遍都有順序號,可以依此來編制影片年表,但要對編號採用的方法加以認真的研究。
以人們所熟知的最早的影片目錄,即盧米埃爾公司在1897—1905年間出版的目錄為例來說,它在1897年出版的頭五本目錄就列有標號的785部影片。這些影片起初是按類別排列,而不是依時間先後次序排列。人們可能認為,開頭的兩本目錄(共列有487部影片)是一個整體,而從第三本目錄起標號是以時間先後為序的,因為這本目錄一開頭便是《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即位五十周年紀念》的一些圖片,而這部影片是在1897年拍攝的。然而,1897年出版的第四本目錄卻在第653號上列出了那部著名的《火車到站》,該片卻是路易·盧米埃爾於1895年夏攝成的,與《出港的船》是同時期的影片,而後一影片卻列在第一本目錄上,標號為第6號。因此我們認為,在1897年的第四本目錄中列有幾部攝於1895年或1896年而在前三本目錄中被遺漏掉的影片。反之,第六本目錄倒可當作概略的年表,同1900年的目錄及作為其附錄的1901年補遺的四頁名單一樣。如果要確定發行的月份,那還須從時事雜志、官方的旅行日期以及國家葬禮、各種揭幕典禮、展覽會等方面的記錄上尋找精確的依據,當然也容易從新聞報紙和歷史著作中發現這些材料。
(3)1908—1920年之間:1908年之後,電影企業的發展引起同業刊物(周刊或月報)的出版。在法、英、德、美等國,許多同業刊物每期都按周刊登發行的影片,這樣,人們就可以依照這些影片在生產國最初發行的周次,為主要國家編制影片年表。在這些刊物上,人們也可以找到影片的故事梗概,有時還有主要演員的姓名,製片商或發行商的大名總是會有的,然而直到1915—1916年間,還幾乎從未看到導演的姓名,因此很難為無聲藝術時代的許多先驅者編出他們的影片目錄。
1908年之後,日報上廣告越登越多,有些日報還介紹一些主要電影院的上映節目,這就能使人們得以確定各國首都或大城市上映首批影片的日期。
(4)1920—1930年間:這個時期在各主要國家相繼產生了獨立的電影評論,同時,那些同業周刊也繼續發展,其讀者主要是「影迷」或電影創作者們。自此,導演的名字方被列出,他們的名字成了編制影片年表的主要關鍵,並且由此能夠輕而易舉地列出他們導演的影片目錄。
盡管這些同業刊物旨在大做廣告,招攬生意,可是它們提供的情況卻比早期專供電影愛好者們閱讀的雜志更為准確、更為詳細,後者除了對幾個大導演之外,對當時錯誤地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影片漫不注意,時常不提這些影片的導演姓名,也不提共同製作者的姓名。
關於「無聲藝術」時期的情況,電影史家更應認真地查考同業的報刊及其年鑒。在這方面,特別要重視1920年以來紐約出版的《影片年鑒》,這是由《電影日報》社出版的,從中人們可以找到1918年至今美國發行的全部影片的細目和每三年編出的索引,列出這些影片的導演、攝影指導、編劇、主要演員等等的名字……
(5)1930—1945年間:這一時期出現了最早的電影史,在法國,萊昂·穆西納克和路易·德呂克是這方面的先驅者,在供專業人員、電影愛好者及「影迷」閱讀的出版物上,提供的情況也比以前更為准確。
關於有聲影片開始後的時期,可以根據當時的出版物,很容易地列出各國攝制的全部影片目錄,包括長片攝制的准確日期及其攝制合作者的全部名單。
丹麥的奧佛·勃魯森道夫在1940年後出版了一部電影創作者人名詞典和一部影片片名詞典。同樣,在大戰期間,英國電影學會的刊物《畫面與音響》也開始出版《影片索引》。
雖說關於一個導演的作品專述早在1920年就有一些先驅者從事此項工作——在法國最突出的是路易·德呂克——可是這些出版物卻給電影創作者的影片目錄規定了形式。以前,一個影迷,甚至一個電影史家要知道那些重要的日期真是困難重重。《畫面與音響》出版的第一期影片目錄是專記述查爾斯·卓別林的作品,標明他第一部影片的製作日期為1914年1月。而外國研究「夏爾洛」的專家,如法國的皮埃爾·勒普洛翁等人前此曾把卓別林開始拍片的日期定為1912年,這是因為他們未能研究美國的同業雜志所致。
(6)1945年以來:這時關於電影創作者的影片目錄大大增加,它們是由各種雜志或出版商刊印的。
五花八門的影片說明書(它們的不同樣式直到戰後才統一起來)也大大增多,尤其在近十年更是如此,電影學會、電影俱樂部以至各種文化組織都發行這種說明書。它們不是用來記述影片創作者,而是記述影片而印行的。僅以用法語印行的來說,這類說明書在1946年至1962年間就出了1500種(根據讓·朗博特收集的資料),有的說明書只是列印的一頁紙,但很多說明書卻是鉛印的,長達十頁或更多。
我們可以把義大利人首先印行的出版物(《多角叢書》)稱之為「影片分析」,這些小冊子按鏡頭號碼次序分析影片的蒙太奇,它們刊登一些從影片的拷貝翻印出來的照片,描述每一個鏡頭長多少米,合多少秒,等等……
這類出版物由於公眾的冷淡不能繼續出版。然而,自1955年以來,電影愛好者的增多又促進了影片分析的出版(法國在這方面尤為人注目的是《前台》雜志社發行的這類出版物),它依據正片拷貝在放大機下進行分鏡頭的研究。這類出版物的科學價值也許不如1946—1947年間義大利的出版物,但仍不失為一種參考材料,而且比起1920年以來專為「影迷」刊行的《影片故事》那種編輯極其草率的商業性出版物來,要嚴肅得多。
在許多國家,電影研究者、史學家、影評家、電影愛好者以及電影俱樂部的領導人等都出版了影片目錄、影片說明以及影片分析,相形之下本國影片的目錄卻為數不多,這類目錄主要是靠電影公司來出版的
10. 如何解析電影《前目的地》
《前目的地》深度解析如下:
電影在忠於原著的前提下,邁克爾·斯派瑞和彼得·斯派瑞這對孿生兄弟導演檔,賦予了《前目的地》更為出色的劇情渲染,開篇並未有何繁瑣的背景交代,而是開門見山的引人入勝。
其所塑造的五個人物,追查恐怖分子的時空勞工局特工,反派炸彈客,女棄嬰簡,長大後的簡,情感雜志的專欄作家,共同構築了一個邏輯夯實的巨大謎團,巧妙的是這個謎團並非開篇就被拋出,而是隨著劇情的遞進,讓人而能為之逐漸的疑惑叢生。
時空穿越科技帶來的因果輪回,一切追根溯源發現所有的人和事其實都是自已,這種寄往於時空穿越去改變人和事,最終卻發現這本就是無以突破宿命的桎梏,確耐人尋味。
科幻的外衣之下,《前目的地》並沒有著對時空穿越技術令人興奮的侃侃而談,其也絕非走場面的大片,電影傳遞的是一種對穿越反諷的思潮,一個人的獨角戲註定了人物孤獨蒼涼的基色。
原著中的還魂屍本就指有生命卻沒有記憶聽人擺布的存在,任何妄以改編過往的方式,都將回溯自已的軌道,時空局的設立便是預防犯罪,而炸彈客的殺人真相同樣也是挽救生命,這種矛盾的對立,宿命的糾葛,很難再有一部時空穿越電影能如此辯證的給人以哲理性的思考。
《前目的地》劇情簡介:
一名時間特工「我(伊桑·霍克扮演)」奉命穿越時空,以試圖阻止恐怖分子「炸彈客」的惡行。而在他最後的一次任務中,他來到了1967年,在一個酒吧,遇見了約翰(莎拉·斯努克扮演)。
約翰向他講訴了自己從一個女孩到最後變性成為一個男人的辛酸故事。「我」決定帶約翰穿越時空完成他的復仇之路,而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發現了隱藏在時間悖論下不為人知的秘密,我們如同莫比烏斯環,周而復始的延續著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