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有朋在電影風聲裡面的突破很大,能說一下蘇有朋的突破嗎
演員蘇有朋曾經出演過電影風聲,在風聲這部電影裡面,演員蘇有朋扮演了一個突破性特別大的角色。今天就讓我們來討論一下演員蘇有朋的突破。
② 海清領銜主演的電影《隱入塵煙》正式上映,她在影片中突破自己了嗎
20022年7月8日,由海清領銜主演的電影《隱入塵煙》 正式上映了。這部講述西北農村裡一對夫婦的故事的現實主義題材也是入圍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的單位。海清在電影中也是飾演了一位患有隱疾的農村婦女,和以往的角色相差較大而打扮,從打扮上來看,讓很多觀眾直呼都認不出來了。所以在小編看來,她還是在影片中突破了自己的,和以往的形象有所不同。
在此之前,海清的大部分電影均以城市都市劇為主。而我們的印象也存在於他飾演一個為兒女學習而操勞的母親。這次電影中的她也需要擺脫以往的姿態來到農村。為了拍好這部劇,她也是下了不少苦功夫。從剛開始的不敢接近於到最後能讓你很輕易地蹭她的衣服;從開始的不懂勞作不懂、種地到現在能夠熟練地幹活熟練的鋤地可以看出海清為了這個角色付出了多少。在小編看來,寒氣還是在這部電影中有所突破的。
③ 求關於戰勝自我之類的中國電影
沖出亞馬遜。 不錯的 看看吧
④ 15部超勵志的馬拉松題材電影
推薦15部超勵志的馬拉松題材電影
大家都有看過電影吧,你對馬拉松類的電影知道多少呢?下面我為您推薦15部超勵志的馬拉松題材電影,希望您希望。
1、阿甘正傳
說到跑步電影,不得不說《阿甘正傳》。阿甘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且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至愛珍妮,在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憑著上帝賜予的「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但是,他始終忘不了珍妮,幾次匆匆的相聚和離別,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 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們終於又要見面……
2、長跑者的寂寞
英國少年感化院里生活的少年犯了克林,因偷竊罪被囚,然而他於長跑的才華,令他受到高度重視,更獲頒獎牌。不過,在漫長又孤獨的集訓中,他每每回憶起監禁前所遭遇的種種不幸。生活在這種矛盾之中,他對社會越來越不滿,也充滿了抵抗的態度。曾是英國「自由電影運動」熱心分子的托尼李察遜,以意識流手法探討年輕人的叛逆心理,《長跑者的寂寞》可算是英國「憤怒派」代表性名作之一。
3、馬拉松精神
《馬拉松精神》是有史以來第一部以非虛構的形式捕捉馬拉松運動的戲劇性和精神實質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橫跨四大洲,記錄了一批業余馬拉松選手的精彩人生。其中包括六個獨特的故事,每個故事主人公都在為芝加哥馬拉松大賽做准備,並且最終在大賽中接受挑戰。這不僅僅是一部體育電影,而且是一部關於個人奮斗和成功的鼓舞人心的電影,不管你是不是體育愛好者,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4、馬拉松(韓國)
從外表上看起來,喜歡斑馬和巧克力的楚元和同齡孩子沒什麼兩樣,一樣的活潑可愛,招人喜歡。但他卻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媽媽慶淑(金美淑飾)聽到消息後絕望地暈了過去。
之後,媽媽為了減少病症對孩子的影響,投入大量心血,請了教練訓練兒子跑步,希望他能在真正的馬拉松賽比賽中跑玩全程。
隨著時光的推移,楚元長成了20歲的小夥子,但是智力仍停留在5歲孩子的水平上。他會把弟弟當成老師般尊敬,一聽見音樂就不分場合、地點的手舞足蹈,但這一切並沒有影響他的目標,在良母恩師的支持鼓勵下,他朝著馬拉松比賽的冠軍不斷奔跑。
5、馬拉松(日本)
患有自閉症的小男孩彰太郎,天真可愛,非常招人喜愛,無異於其他同齡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母親晴江發現了這個彷彿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難以面對現實的母親卻懷著一顆永不放棄的心,她不認輸。慢慢的,晴江發現了彰太郎與眾不同的天賦,兒子在跑步的時候表現超出常人。晴江帶著兒子開始了每日的練習。
多年來,晴江陪伴著兒子,從來沒有放棄過。終於,彰太郎成長為一名純凈率真的英俊少年。晴江在一位來采訪自閉症設施的雜志記者早苗的介紹下,認識了著名的馬拉松選手野口洋二。在晴江的哀求下,洋二答應做彰太郎的馬拉松教練。從不理解不接受,到漸漸產生的默契與信任。
6、聖拉爾夫
講的是一個14歲的男孩相信他可以創造奇跡的故事。男孩的父親去世,母親昏迷在醫院,似乎只有奇跡才能使其蘇醒。他渴望創造奇跡。一次長跑懲罰使他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並堅信如果能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贏得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就能夠喚醒母親。雖然最後他離冠軍僅一步之遙,但他贏得了師長和同學的尊重,贏得了心儀女孩的熱吻,贏得了母親奇跡般的蘇醒。奇跡每天都會發生。
7、永無止盡
史蒂夫在跑步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許多教練想要將他收入麾下但卻紛紛遭到了拒絕,因為,在心高氣傲的史蒂夫心中,只有傳奇田徑教練比爾有資格成為他的「師傅」,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後,史蒂夫最終成為了比爾手下的得力戰將。
經歷了比爾別具一格的`嚴格訓練,史蒂夫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他在校園里結識了名叫馬瑞的美麗女孩,兩人墜入了愛河。一場競爭激烈的比賽中,初出茅廬的史蒂夫獲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就在比爾和馬瑞都在為他感到高興的時候,史蒂夫卻宣布要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因為他脆弱的自尊無法承受沒能得到第一名的打擊。
8、四分鍾
羅傑班尼斯特原來是牛津大學一名主修醫學的出色學生,在一次全國大學運動會中,在一英里的比賽中跑出了四分鍾的優異成績。在發現自己這方面的天賦後,他也找來了優秀的教練,配合自己艱苦的訓練,在後來的重大比賽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後來在一次全國運動會的比賽上,羅傑發揮出色,跑進了四分鍾,以3分59秒4的時間打破了英國全國紀錄,同時也打破了世界記錄。
9、烈火戰車
1919年,劍橋大學凱斯學院的開學禮上迎來一名叫亞伯拉罕的猶太學生。他擅長跑步,參加劍橋的環校挑戰賽後一戰成名。然而猶太人的身份讓他飽受種族偏見之苦,因此他一心想贏得奧運會百米賽跑的金牌, 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另外一位短跑健將是來自蘇格拉高地的艾利克里德,他極具跑步天賦,認為自己的天賦來自上帝,他是為上帝而跑。在1923年的全國性運動會上,兩名青年狹路相逢……
10、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國產片。本片講述的是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赴美國參加奧運的故事。影片中的劉長春經歷曲折。電影以驚險樣式再現了1932年,東北短跑名將劉長春拒絕代表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含淚告別妻兒,逃出日寇佔領的大連,躲避關東軍的一路追殺,逃到北京,找到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決意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此片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上映,謹獻給中國奧運先軀劉長春及中國奧運歷史上不甘屈辱不懈奮斗的民族英雄們。
11、Unbreakable: The Western States 100
2010年四位世界頂級山地越野跑高手聚集在一起挑戰世界上最艱難的賽事路段-挑戰美國西部百里大狂奔賽事,四位跑將出身不同但是目標一致:拿下百里賽事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他們要穿過地形崎嶇的斯闊谷,潮濕泥濘的太浩湖,翻越寒冷刺骨的內華達山脈還要抵禦炎熱異常的美洲大峽谷,四名無堅不摧的跑將最終只有一人勝出。
12、run for your life
如果不是當年那個特立獨行的來自於特蘭西瓦尼猶太人一時腦熱的話,估計今天我們就見不到紐約馬拉松的誕生,本片向弗雷德.樂博老先生致敬,他的豐富想像力,堅定的信念以及對家人,對社會和對這項運動付出愛,讓世人見證了紐約馬拉松的誕生。
13、穿越撒哈拉
全程記錄三個瘋子完成穿越撒哈拉的馬拉松壯舉。
14、RUNNING ON THE SUN
全程記錄了50名跑將的花樣作死之旅,參加世界上最艱難的馬拉松戰役——惡水河馬拉松大戰,這幫瘋子在夏天炎熱的七月份跑完加州死亡谷217公里的路程,而促使他們這么乾的原因僅僅是為了突破人類自我極限和享受一下變態的自我虐待感。
15、強風正勁
剛剛考入寬正大學的藏原翔 甫至京都,便遇到無比熱情的學長清瀨灰二 。在灰二的介紹下,藤原住進便宜的學生宿舍竹青庄。不過,他似乎進入灰二設下的圈套。原來竹青庄同時也是寬正大學陸上競技部的總部,藤原不知不覺就成為競技部的成員。灰二多年前右腿負傷,他一直渴望打入箱根馬拉松大賽。為此,他四處物色具有出色資質的校友,除藤原外,這里還有喜愛搞怪的城家兄弟太郎 和次郎 、留級大王尼克 、法學部高材生雪彥 、漫畫宅男王子 、猜謎王 、非洲留學生木薩、以及神童 。這10個性格各異的青年扭成一股繩,為了心中共同的目標全速奔跑……
本片根據三浦紫苑的同名原著改編,被評為2009年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
標記電影《馬拉松》觀後感
「電影《馬拉松》是根據裴亨振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2001年在他19歲時,參加了春川馬拉松,以2小時57分7秒的速度跑完了全程」。
片中男主角楚元自幼得了自閉症,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是靠母親耐心的一點點教他。他的世界非常簡單,母親讓怎麼做就怎麼做,從不反抗,記憶力非常好,聽到什麼都能記住。他喜歡餅干、面條,害怕打針。他愛看動物世界,喜歡在大草原奔跑的斑馬,能記住斑馬的各種生活習性,更因喜歡斑馬圖案,一次搶了一位女士的斑馬包被扭送公安局,再一次去摸穿斑馬紋短裙的大腿而被其老公暴揍。
他不會主動去認識世界,沒有自己的判斷,只能依靠以往看到的和別人提到的做出應答。有一次母親落入游泳池溺水,他在岸上觀望,當天寫的日記是他游泳了,母親也游泳了,他完全不清楚當時母親面臨生命危險。就是這樣的一個兒子,他母親始終沒有放棄,投入所有精力,教會兒子認識雨水、錢幣,學會購物,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要隨地小便等等很多普通人很容易認知和學習的東西。
母親肯定經常瀕臨崩潰,感到無力,但她一直在堅持著,努力去更加了解兒子,讓他和正常人一樣。母親堅持讓楚元開始跑步,並在比賽前問他兩個問題,『楚元的腿?'』價值千金!『』楚元的身體?『』非常健壯!『一次10公里比賽,楚元得到第三名,非常開心。
10月10日楚元未經母親允許在教練的幫助下,去參加春川馬拉松。楚元謹記教練的話,開始不跑快,微笑著觀察四周並一直跑著。中途他實在跑不動了,坐在地上並自責,當有一位女士遞給他一塊餅干時,他想起母親用一塊餅干帶他爬山的場景,站了起來,堅持著繼續跑。突然下起了雨,楚元想起教練的話,雨天是最適合跑步的,當下雨時,就像獵豹一樣加速奔跑。
楚元越跑越快,身輕如燕,他在享受著跑步的快樂,完全忘記了身邊的參賽者,他不斷回想著一個個經歷過的場景:超市,游泳館,地鐵站,棒球場,大家都在向他招手,給他加油,他就是一個正常人在跑步,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呼聲。最後他幻想自己跑向了大草原,與最愛的斑馬一同馳騁。當到達終點時,與母親熱烈相擁。母親喜極而泣,他的兒子和正常人一樣完成了馬拉松比賽「。
玩樂跑說我為何看這部電影如此觸動,是因為與我的家庭背景相關。在我出生時,母親已患有精神疾病,情緒很不穩定,她生我但無法養育我,小時候我沒少」坐飛機「,她一不開心就會將我從懷中扔到地上,是姨姥將我養育成人。從小很少向同學、朋友提及我的母親,我知道她的精神是不正常的,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其他人照顧,讀高中以前我都是怕她的,因為情緒很不穩定,說不定何時就會發火,說不定何時就會撕被子、摔東西,也曾經在家點過一把火,將屋裡的東西差點都燒完。無論如何,作為我的母親,我是需要照顧她的,在學校總是惦記家中會不會出事,放假時也很少出門,在家中看著母親。在那個階段,我還是渴望得到母愛的,但沒有辦法,母親需要被照顧。
我在家時,她會一直跟隨我,坐在身邊笑著看著我,雖然不說話,我也不多言。
2011年3月母親因突發心臟病送醫院搶救無效去世,當時我在北京,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至今想起都會深深自責。母親的一生,基本沒有幹活,每天只有吃飯、睡覺,在家中活動,這是享受還是煎熬,我並不知道。從我的角度來說,作為兒子,做得非常不好。我沒有像電影中母親一樣去努力了解自己兒子,讓他做出改變。而我只是照顧母親,維持現狀,從未嘗試去了解母親心中的想法,去和她溝通交流,努力讓她做出改變。
現在母親已不在,已沒有機會再去了解她,只能不斷想像她的音容笑貌,以後回家燒紙時一定要與她好好交交心。我曾在內心抱怨過得不到母愛,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母親生我已很偉大,在她的情況來說並不能給予我什麼物質等方面的幫助,但她已將自己全部的愛化作笑容給予了我。有這么一句話,愛不在於給多少,而在於有多少就給多少。
看完這部電影,首先想到自己的母親,我哭了,躲在被窩里哭了很久,很想宣洩一下內心的情感,我想做出改變,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加重感情,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家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總是可以做到面無表情,但心中已是波濤翻滾,可能是不想把自己的情感做出來讓別人看到。我還記得,在母親出殯燒紙那天,我跪地沒有哭出來,聽到旁人說這孩子燒紙都不哭,我內心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我更想在無人的地方落淚」。
我能理解玩樂跑在母親出殯時沒有哭出來的感受,因為我在6歲時就親身親受了父親的出殯,當時傍邊的人讓我哭,我只是感到異常的難過,哭不出來,喉嚨在隱隱作痛。漸漸長大之後,我常喜歡一個人去空曠的原野。北方的冬天,大地空寂無聲,靜謐得彷彿聽得到天籟之音。面對遠處的群山,面對蒼茫大地,我常因懷念我的父親而流淚。這種情愫一直陪我到了成年。
我也想到了母親。父親去世,母親帶著我們3個孩子生活。記得小學的頭一天,課間一出教室,見到了母親,帶了雞蛋和餅給我吃。以後,只要我在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我去做。適逢經濟困難時期,大家都開荒種些糧食補貼。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每當晚上勞動回來,母親都遠遠的在坡上遙望等候。
一個解放前在北大讀過書的老先生說:你的母親在舊社會要被樹貞潔牌坊的。現在母親90來歲了,住在妹妹家裡,身體很健康,只是有些糊塗記不清事情了。每當我去看她,她總是說「你總也沒來了,哪疼么?」我會一遍遍的告訴她我上周來看的你,我不疼。我知道這是因為她常想念我;又因我父親是的肝癌去世,臨終疼痛異常,所以在母親的記憶中烙印很深,她怕我得病。
網上有一個小故事:父親75歲了。一天,窗外飛來一隻烏鴉。他問:這是啥?兒子說:是烏鴉。過了一會,父親又問,兒子吼道:說了是烏鴉,你怎麼回事啊!後來有一天,他翻開40年前父親的日記「今天兒子三歲了,他指著烏鴉問我:這是什麼?我告訴他,是烏鴉。他又問,我又回答。他問了11次,我答了11次」。因此,我總是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回答母親的同一個問題,以彌補我對母親的虧欠,這樣會使我的心裡感到一些安慰。
我不知道該對玩樂跑說些什麼,只想明天跑步後與他一起喝杯熱咖啡--快到冬季了,又記起了森林公園里那滾熱、濃郁的咖啡。
;⑤ 也評《囧媽》:一個男人突破自身情感認知邊界後的自我救贖
在這個疫情發展的當下,呆在家裡就能為社會做貢獻的時機,我與家人一起圍坐在沙發上,在笑鬧中看完了這部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線上免費播放的賀歲電影。
先高度凝練一下電影主題:電影講述了徐伊萬在一系列的意外與「囧」中,與媽媽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旅途上,通過各種笑點與淚點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人在情感牢籠中的掙扎,最終突破自身認知邊界後,在與母親關系和妻子關系的和解與接納中,成功自我救贖,進入新的生活認知境界。影片引導觀眾進入對家庭情感、婚姻情感的深入思考,一定程度上,促使觀眾細致感知了自身的情感實際,或意幫助大眾也走出情感困惑,怕是影片一個重要目的。
總結了半天,感覺主題講的也不是很凝練。得了,直接進入分析評論階段吧!
無論是母子關系,還是夫妻關系,可以說,主人公伊萬所面臨的都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系。
於是,影片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那句話該出場了。張璐對徐伊萬講:「你看這就是我們倆之間的問題,你心裏面長了一個你幻想的老婆,她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都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都這么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對於處於親密關系當中的人,我想,這句話一定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而我們誰又不處在親密關系當中呢?父母子女,丈夫妻子,成年的你總會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所以我相信這句話一定會讓那些身處圍城當中的觀眾,輕輕為之一震,於是,觀眾也就有了繼續看下去的渴望。這句相當於影片的靈魂一問,也就奠定了影片的主題基調,影片所有情節的發生就有了基本的哲學考量,也使人物矛盾的解決,拔向了哲學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檔賀歲喜劇還不錯,因為有內涵。事實也證明,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笑中含淚。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別人改造我們,因為改造意味著控制。
陽光能夠時刻擁抱我們,因為太陽離我們很遠;大海想擁抱我的話,我會感到窒息。沐浴陽光,不會影響我的無拘無束,所以我愛太陽,但誰也不想因海水的擁抱而溺亡。
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不喜歡被控制,即使是最心愛的人,也不行。
影片一開頭除了那令人深刻的靈魂一問,從張璐口中我們還得知,徐伊萬已經很久沒有去看她的媽媽了,已經很久沒有擁抱過他的媽媽了。為什麼?隨著影片情節的發展,我們看到,徐伊萬的母親,不管徐伊萬餓不餓都往他嘴裡塞東西,不管冷不冷都讓他加衣服,也不管是什麼原因都讓他抓緊時間要孩子。在一系列的瑣事爭執中,徐伊萬給母親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你能不能聽到我的聲音?有沒有在聽我說話?」,而徐伊萬的母親仍舊會嘮叨下去,跌跌不休。觀眾看到這里,都會想到自己的母親,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
徐伊萬把張璐送給他的那靈魂一問,幽默的把「老婆」兩個字換成「兒子」,其它成原封不動的送給了他的母親。影片的人物矛盾沖突,一覽無余。
影片看到這里,觀眾一定開始思考了。為什麼母親要改造兒子?丈夫要改造妻子?既然都不喜歡被改造,那麼就不要去改造他,不就行了嗎?不行,因為主人公還沒有突破它自身的感情認知邊界,影片還得繼續演下去。這樣的解釋估計沒有哪一個觀眾會滿意,但是請看完影片的你捫心自問一下:「你的丈夫或是妻子,有沒有停下改造你的腳步?而你,你又有沒有試圖或是正在改造你的愛人?」。請問這又是為什麼?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答案。影片里的答案是什麼呢,影片又是怎麼交代出來的,對這兩點的處理,一定會影響觀眾,對影片最後徐伊萬思想行為變化是否合理的理解,從而影響影片的藝術價值。
可惜的是,我覺得影片交代的不夠好,不夠深刻,再加之野外遭遇棕熊,還偶遇狗血的熱氣球,和這些廉價的偶遇一起,拉低了影片的整體得分。
那麼,影片是怎麼交代他們改造對方的動機的?最明顯的是兩處對話,徐伊萬的母親對徐伊萬說:「我明明就是為你好的,你為什麼不要呢?」。徐伊萬對張璐說:「我還喜歡你,我還愛你,因為我不想對這段感情放手,我他媽就是一塊破抹布嗎?」。為什麼要改造對方?理由指向的是愛、是為你好。簡單的情節烘托,人皆盡知的原因,使影片在哲學挖掘上顯得單薄了一些。
影片其實完全可以表達的更好,因為有徐伊萬父親,喜歡酗酒而早逝的情節,如果把這一事件場景運用好,那麼對人性的解讀將會更加充分,使觀眾對徐伊萬的覺醒更加認同,同時深受啟發。影片也可以突破喜劇表達的樊籬,而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如何把徐伊萬父親喜歡酗酒而早逝的情節這一事件場景運用好,為影片增添更加優美的孤光,我試著給大家砸一下這個彩蛋。
通常情況下,我們心中有一個夢中情人,有一個現實中的情人,我們總是習慣將這兩個人相對比,當現實中的情人與夢中情人出現偏差時,我們就會開始著手改造自己現實中的情人,然而當這一願望無法在我們伴侶身上取得效果時,我們就會以生氣的方式表達給對方。夢中情人和理想中的兒子其實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會有夢中情人?因為我們所有行為的基礎都是基於我們的動機與需求,尋找伴侶也正是由於此,我們想像出了一個夢中情人,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她,以此來得到陪伴、照顧、了解、支持、贊賞等需求,同樣的她也只是在需要愛情的時候恰好碰到了你,而你剛好也能夠給她提供她所需要的。
徐伊萬對夢中情人的需求是什麼?徐伊萬母親理想中的兒子又是什麼?每個人的需求不同,但是這些需求,都源自於一個人早年的經歷。
然後看出來了嗎?這些需求都可以從徐伊萬早年去世的父親身上去深入挖掘,然後巧妙解讀,布景於影片當中,增加影片的深度。其實影片中徐伊萬父親在徐伊萬7歲時,喝醉酒家暴他的母親的場景,差那麼一點點,導演只需再做一丟丟的努力,就更能發揮這一事件的價值了。
男主角徐伊萬有著雙重的身份,導演也賦予了它雙重的矛盾,他既是想改造妻子的丈夫,又是忍受老媽改造的兒子。隨著影片情節的發展,徐伊萬正在自覺不自覺的、或努力或被動的突破著自身情感的認知邊界。
推動影片情節向前有重大發展的,是生氣與報復。徐伊萬在惱怒之下,即使不要一分錢,免費轉讓暖霸技術,也要破壞張璐與國外公司的合作,以此達到報復張璐的目的。這是來自於改造不成張璐,氣急敗壞下的報復。徐伊萬在怒氣萬丈下,指責母親說,正是由於她的改造、控制,逼死了父親,用酒後這一惡毒的語言實現了對母親的報復。這是來自於反抗母親總是試圖改造他,氣不知何處撒下的報復。
給主人公心裡撒進智慧種子的是母親對他無私的愛。當棕熊撲向徐伊萬的千鈞一刻,母親毫不猶豫的用自己的身軀引開野熊。那一刻,母親無私的愛解決了一切問題。徐伊萬腦海里響起的是那優美的旋律:「……我已經,身體大不如前,還能再見幾面,別說些沒用的!……可是在我的眼裡,你卻永遠是那個需要保護的小朋友,或許是我的語氣讓你覺得煩透了,對不起,下輩子我剋制一點,就讓我嘮叨嘮叨嘛!又能怎麼樣嘛!我已經,身體大不如前,還能再見幾面……」。
實現主人公突破自我的是他能夠理性正視內心的傷痛。從徐伊萬在俄羅斯人的結婚典禮上的表現,觀眾應該已經能夠看到這一點,徐伊萬舉著酒杯,搖搖晃晃,大聲的喊著:「結婚後每天都會有驚喜!Surprise!Surprise!」,淚流滿面,卻起舞翩翩。隨後,他與張璐通電話,沒有去講道理,沒有去爭執,沒有試圖去說服對方,只是撕心肺裂的說出了自己內心的傷痛:「因為我還喜歡你,我還愛你。因為我不想對這段感情放手……」。
我們曾經用生氣、爭執、報復,來取代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痛,因為我們知道,那些傷痛我們承受不起。但是我們卻不明白,爭執的起源並非對立,而是源於雙方共同的痛。試圖改造伴侶的動機背後,是因為我們並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對伴侶的愛,因為你愛的並不熾烈。不把自己的需求強加在伴侶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內心深處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擺脫了需求的束縛,你才能感受到純粹的愛。另外,學著接納伴侶,也能讓你學到接納自我,從而真正的明白,想要使自己變得完整,並不是非要得到。如果那些成長的宿命誰都不能抗拒,愛的幻滅讓我們懼怕,我們何不從向外尋求歡樂的執念中跳脫出來,讓自己的內心豐足。
徐伊萬一定明白了這些,所以他終止了技術免費轉讓的報復計劃,平靜的簽署了離婚協議。
影片最後,《紅梅花兒開》這首經典的老歌響起,兒子幫母親終於圓夢,此刻的珍貴,曾經的美好,一起回盪在優美的旋律中……
田野小河邊紅梅花兒開
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
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
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講出來
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講出來
……
⑥ 長空之王預售票房破300萬,這部電影是什麼題材
《長空之王》預售票房破300萬,這部電影是什麼題材?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長空之王》這部電影的題材也非常吸引人,是我們非常少見的關於空軍試飛員的題材,而如今這部電影發布在網上之後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相信有很多的網友都非常期待這部電影,同時也期待這部劇能夠有一個好的口碑。這部電影的陣容非常強大,是由王一博和胡軍主演,而配角也都是一些實力派的演員,相信他們的演技足夠厲害,能夠撐得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關於飛行員的題材。同時這部電影的體裁也是非常少見的,關於新時代是非源的題材,這故事也講述的是關於試飛員在不斷挑戰自我,不斷突破自我的故事,相信這部電影能夠讓我們感受到飛行員在天空上的挑戰和極限。
⑦ 請幫忙推薦幾部關於個人的突破和目標榮譽的執著的勵志電影。謝謝啦o(╯□╰)o
中國合夥人,致青春,摩登年代
⑧ 求突破自我性格的電影
《美國隊長》關於一個很瘦弱的人如何突破自己參加試驗,改變自身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
《三傻大鬧寶萊塢》裡面有關於另外兩個人受到朋友的鼓勵突破自身尋求夢想的故事
⑨ 電影《破風》觀後感
並不矛盾,討厭是因為工作的原因,一直關注這部電影的宣傳,物料出了一大堆,我都懷疑宣傳方是把胎兒扔了把胎盤養大了。幾款預告片都在告訴觀眾,這是一部搞基賣腐、三角狗血爛俗片,就連海報也做成黨衛軍一樣的升國旗樣式,說到這里不得不佩服原來小四的審美也是有下線的。
作為一部體育勵志題材電影,林超賢等主創已經做到相當專業。就題材本身而言,國內甚至世界范圍內都鮮有人嘗試,因為自行車之於電影更多是充當浪漫工具的。大多數小清新青春片中有意無意會用一輛單車烘托男女之間青澀的情誼,男在前女在後,你顛濕我來我摟硬……
之所以猛誇這是我今年最滿意的電影,從視聽語言到敘事節奏以及演員演技上,都無可挑剔的完美闡釋了什麼叫專業。
林超賢本身就是一個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刨除自行車贊助商的商業考量外,此片必然承載著導演個人的情懷表達。前三十分鍾用幾場酣暢淋漓的三級賽事讓每個觀眾都能清晰的理解了什麼叫“破風”,而且同時交代了人物關系和性格。你認可了仇銘(彭於晏飾)是一個放盪不羈,好勝心極強,典型的激進型選手。因此我們在比賽中總能看到他不顧一切的或自己或協助隊友取得好成績,而不是爛俗片中符號化的低幼化的“中二少年”。
關於彭於晏這位演員,我給他的評價是:有顏值但同時踏實肯拼,如果吐槽他臉是假的,那他那身肌肉絕對是從汗水中榨取出來的。林超賢的導演功力同樣體現在將彭於晏逼成了一位專業演員,《激戰》已然逼成了拳擊手,而此片硬是把彭於晏訓練成專業賽車手,完成了從小鮮肉向硬漢的轉變。不服請看片中那黑白分明、溝壑縱橫的肱二頭肌,國內藝人能為一個角色付出這么多的已然不多見,何況是一個本就可以靠臉吃飯的當紅小生。
據爆料,本片跨越歐亞大陸,從繁華都市到酷熱沙漠再到高海拔山區,一方面確實是出於劇情推進的考量,另一方面也真是讓觀眾達到了賞心悅目,分分鍾想截個屏當桌面。能夠這樣不惜成本的選擇場景,可見主創們的誠意。同時也證明這是一部只有進電影院才能達到完美體驗的影片。
有媒體吐槽本片文戲太弱,真想讓他體驗一次“媽媽再打我一次”。姑且不說是否能分辨出來哪是文戲哪是動作戲,單純撇出一部動作片的文戲加以批評本就是可笑的。仇銘與邱田在陡峭的室內賽場里駕馭著單車靜止不倒,兩人交談人生、愛情與夢想,真是比那些靠摔杯子扯頭發的撕逼青春片好一萬倍。明明兩人就是情敵,卻並不像以往的影片處理三角戀時那麼偷工減料,讓單車不倒是兩人互相不服的性格外化,大遠景交代是跟觀眾分享了這倆人的秘密,這樣的文戲不好?
邱田(竇驍飾)性格內斂悶騷,在追女孩這點上尤為突出。為了開導失戀的黃詩瑤,當然肯定也是想趁機而入,明明自己恐高卻要咬著牙帶著女神去蹦極。跨谷大橋上兩人妙趣橫生的對話逗笑了所有觀眾,最後那一躍完成了兩人關系的推進,同時給主人公仇銘的情感戲增加了矛盾點,兄弟與愛人如何抉擇,都溶於這樣一場戲謔又不失感人的文戲中,你跟我說文戲不好?
當年大師研究課上,專業老師告訴我爛片就是“情不夠歌來湊”。還好本片從頭到尾沒有一首歌曲,全部是原創的配樂,而且能保證配樂旋律動聽勁爆的同時不搶戲。究其原因,應該是每首配樂都是為這部電影量身定做的,你不熟悉所以不會注意,從而認真的看戲。最近聽說要出一首林俊傑演唱的影片MV,不要被騙了,影片里並沒有這首歌,而且這歌水平跟歌手顏值成正比,難聽到我寧願來個大姨夫。
一部動作片的定義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所以本片最大的看點仍是刺激緊張的動作場面。周圍坐的都是奧運冠軍,多緊張賽事沒看過,但看完真有一位體操冠軍說,中間有幾場比賽讓他看得他都快喊出來了。這就是觀眾真實的反饋。而理智來看本片在動作設計上的突破,不僅將時速也就50公里的自行車拍出來“速度與激情”的體驗,而且以精心設計的遞進賽事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每場比賽的結局都可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以平常的觀影經驗,難道主角不應該光芒四射、毫不畏懼、一路過關斬將怒爭第一嗎,恰恰不是。片名叫《破風》,本就是講破風手如何協助主將沖刺的主題,因此作為主角的仇銘其實從頭到尾沒拿幾次冠軍,甚至連本片最後一場比賽沖刺時都拱手讓人,完成了一個“壞小子”到“成熟賽車手”的救贖,這也是最後他能圓夢見到偶像世界冠軍而毫無違和感的原因。
最近有朋友煞有介事的截圖給我看,說這片差評如潮。而仔細看這些差評,要麼是因為工作必須看而錯過了演唱會,要麼就是黑彭於晏大假臉,再不就是說影片時長過長,一個中肯客觀的評價都沒有。不過最該吐槽的是芳草地盧米埃影城的放映設備,不僅音響多次爆音,銀幕上邊緣都是彎的,明明是一部攝影如此講究聲效層次明晰的影片,卻遭天譴一樣選在了這里點映。
當然,本片的體量應該票房2億,但由於8月初一眾爛片齊頭並進,這將是一部被浪費的電影。江志強說到一點很關鍵,當觀眾去電影院看了一部爛片後,出來不會想再去看另一部電影,而如果剛看完一部好片後,會不由自主的.再去影院櫃台看還有什麼片要看。這一點在8月初會尤為突出,《破風》沒那個實力比拼進口片,但確實比同檔期甚至今年的國產類型片都高出好幾個檔次。
不是水軍,不是宣傳,就是惋惜。
從2014年的10月接觸到《破風》這個項目,到2015年8月7日在影院觀看完《破風》這部電影。心裡的感慨很多。豆瓣的影評是一條條看完的,作為一個參與了紀錄片、製作特輯、預告片、短視頻製作的工作人員,我有些話想說。
(一)體育電影
某“影評人”:能把體育片拍得這么難看,也是怪不容易的”。
我想說:
華語電影中,有關體育的電影真的很少。記得當初魏德勝監制《KANO》的時候,就說過棒球這個運動應該怎麼拍啊。一個球打來打去,怎樣才能拍出比賽中精彩的感覺?
《破風》也是一樣。當我看到幕後花絮攝影師幾個月來拍攝的素材,真的是驚到了。面對如此龐雜的素材,該如何處理?對於製作特輯而言,《破風》的難度不在於素材量多少,而是大量相似的踩車鏡頭。好在曾經見過《一代宗師》的幕後素材,看到《破風》還能有個心理緩沖。(當然《一代宗師》最大的難處不是鏡頭的重復性,而是素材量太多)說實話,《破風》的素材,已經比這幾年我曾參與製作過的動作電影、愛情小品、警匪槍戰等等類型的素材處理難度大多了。製作特輯已是如此,導演面對一堆輪子、風景、演員特寫,素材量又多得多,他該怎麼剪才能令到比賽的節奏可以緊張刺激,激起觀眾心中的熱血沸騰?心裡曾默默為導演點蠟。。
但是從影院觀眾的反應,以及個人的觀感,我覺得林超賢導演對比賽場面的駕馭是成功的,是得到大部分觀眾極大認可的。
所以對於個別“影評人”所說的“能把體育片拍得這么難看,也是怪不容易的”。我十二萬分的不以為然!
相反的,林超賢導演勇敢的接受體育片的挑戰,並且比賽場面處理的緊張刺激,我要說:林導,一個大寫的帥!
(二)解說詞
有人說:大量的解說詞影響視聽觀感。
我想說:
其實我自己是一個運動白痴,對於單車賽事的理解,在接觸《破風》前,只停留在好像有個叫環法的賽事要騎好多天。
是《破風》清晰的讓我知道,單車賽事除了公路賽、山路賽,原來還有場地賽、二人接力的麥迪遜賽。車隊里原來不是一堆人看誰能先沖線就行,而是有沖線手和破風手,破風手要替沖線手排除風阻,犧牲自己讓沖線手奪冠。而也正正是因為大量的解說詞,我才明白這群車手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轉圈騎,是在干什麼。而且在我有限的看環法的直播里,解說員的聲音也基本是沒停過的。所以,我個人而言,覺得大量的解說詞是合理、可接受的。而覺得解說詞嘈雜的朋友,我猜想應該是本身對單車比賽有一定的瞭解,才會有嘈雜的感受。
(三)勵志
有人說:“王珞丹摔傷還能得第二,勵志得超自然”
這位朋友,放學你別走。。這個事件看起來很神奇,但是運動精神真的是不能小覷的,因為這個情節是完全取材於真實事件的,詳情請看大屏幕(以下摘自維基網路):
2010年11月16日,黃蘊瑤代表中國香港參加2010年亞洲運動會,與隊友刁小娟一同出戰女子記分賽決賽[1]。決賽全程斗80個圈,初段雖然曾經發生小型意外,但是車手未見大礙。至第39圈,韓國車手在彎位突然失控墮地,撞倒位居次位的黃蘊瑤;而尾隨的刁小娟等三位車手則閃避不及,連人帶車輾過黃蘊瑤的身體。事件導致5名車手受傷。黃蘊瑤在右邊肋骨骨裂及爆肺的情況下,忍痛再換上後備單車追回比賽車群,並且負傷踏完餘下40圈的賽事;在最後階段,黃蘊瑤更發力突圍於最後2個沖分圈搶得5分升上次席,為香港贏得一面銀牌[4]。其後的頒獎典禮上,黃蘊瑤需要坐上輪椅,並且以紙板及膠布暫時承托肋骨,才能夠緩慢地踏上頒獎台領獎。賽後她的心情仍然相當激動,一度哭成淚人;她解釋因為下屆的奧運及亞運將會取消記分賽,連世界盃賽事也會陸續地取消這個項目,所以這比賽對她尤其重要。更說:“哭不是因為痛,是因為能夠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激動。” [4]
黃蘊瑤賽後被送往醫院治療,檢查報告顯示,她出現右側氣胸,伴右肺輕度挫裂傷,右側第六前肋局部骨皮質斷裂。醫生建議她休息二周,但她仍堅持復出完成往後的比賽[4]。她在11月23日舉行的女子公路個人賽繼續忍痛負傷上陣,最終得第15名[5];但卻令其右邊第七節肋骨亦告骨裂[6]。
事後,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和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特別慰問受傷的黃蘊瑤和刁小娟。曾蔭權更表示,黃蘊瑤不屈不撓、堅毅不拔的體育精神值得尊敬與學習;曾德成則贊揚黃蘊瑤發揮高度體育精神,令大家欽佩。[7]數日後,曾德成在其網上專欄發表撰文說:“黃蘊瑤賽後滿面淚水、勉力舉起鮮花和獎牌的照片,肯定成為香港健兒拼搏史的重要標志之一”[8]。
11月27日亞運閉幕,黃蘊瑤在網易亞運頻道網站舉辦的“千萬網友票選亞洲英雄”選舉[9]中,以102,346票力壓林丹及福原愛等運動明星,榮膺“亞洲英雄”的稱號。同日晚上,她又被安排在亞運閉幕式上擔當香港代表隊的持旗手[6]。
黃蘊瑤於2010年香港傑出運動員選舉獲得“香港最具體育精神運動員”獎項[10]
(四)愛情戲和王珞丹
關於大家所詬病的愛情戲份,也是我覺得《破風》真正薄弱的地方,不得不說,有些打散了整部電影的節奏。據我所知,劇本本身的愛情戲份是要更豐富一些的,攝影的女記者也並不是莫名其妙出現兩個鏡頭就算了的。然而我猜想導演是希望保證賽事的完整性,才沒有再展開愛情線的,畢竟現在兩個小時的電影時長,就已經有人埋怨電影怎麼可以這麼長。再展開兩條感情線,那位觀眾該哭了。
而我個人覺得,愛情戲部分欠妥當的處理,並不是因為王珞丹的表演。導演想交代的內容,她的表演已經全都表現出來了,交代上也許不出彩,但是是合格的,雖然我也覺得好像有點缺乏CP感。
其實我想導演還是有點貪心了,直接將感情線刪掉感覺是不影響劇情的。不過,拍電影不是那麼容易的啦!作為導演,你要找投資,《破風》之所以真的是醞釀十年才能拍出來,除了器材的進步,找到贊助、巨大的投資也是至關重要的!一輛單車就至少一兩萬了,二百輛單車。。。還有衣服、頭盔等等。。呵呵。所以你要說服投資人拿到錢才可以呀。如果說這故事就是刺激男人腎上腺素的,那投資人是不是要考慮沒有女性觀眾的支持真的能收回本嗎?所以愛情線,我認為是出於市場訴求、商業考量,所以才一定要保留的。
而且,刪掉王珞丹的戲份的話,勢必會影響到室內場地賽的介紹。不得不說,台灣有養眼的山路賽,內地有外灘、沙漠的公路賽,而作為一個香港導演,香港單車館你說不要了。。。我聽著都心疼。。
當然,作為導演,不能像我這樣婦人之仁。所以擅長拍男人戲的林導,也許真的需要好好思考下如何處理他每一部電影中的感情戲份。唯一覺得林導處理的感情戲沒有拖後腿的就是《激戰》中張家輝和小女孩的部分。
講《破風》,應該從它的類型講起。正如體育競賽與人類文明一樣悠久,體育題材的作品也始終伴隨著中外電影的發展歷史。
對於好萊塢,我們可以隨口列舉出一系列表現不同體育運動的經典電影:《洛奇》六部曲《棒球男孩》《追夢赤子心》《光榮之路》《一球成名》《憤怒的公牛》《奔騰年代》《卡特教練》《百萬寶貝》乃至近年的奧斯卡熱門《弱點》《鬥士》《點球成金》《極速風流》等等,幾乎每年都在出新,不勝枚舉。或取材於真實人物,或改編自虛構小說,或脫胎於編劇想像,均能通過對主角迎難而上、愈挫愈勇、突破自我的過程描寫,來展現拼搏進取的勵志主題和體育精神。
國內第一部關於體育運動的電影是1928年的《一腳踢出去》,由第一代導演張石川和左翼作家洪深執導,還涉及到踢假球的故事情節。而後在每個時期我們都有名噪一時的體育片,30年代孫瑜執導、黎莉莉主演的黑白默片《體育皇後》點燃群眾抗日怒火,50年代謝晉執導的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體育故事片《女籃五號》及60年代左右的《冰上姐妹》《碧空銀花》《小足球隊》《女跳水隊員》《大李小李和老李》、80年代的《沙鷗》、新千年後的《女足9號》《許海峰的槍》等等,都反映出國家發展體育運動、弘揚民族自豪的決策。
由此能看出的一點區別是,盡管體育比賽無疑都會與愛國精神聯繫到一起,但新中國的體育電影往往有更明顯的“獻禮”性質。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這一特點更加突出,以《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為代表,涌現了一大堆致敬奧運精神的影片。
我們太缺少關照當代體育運動的商業片了,無論是跟歐美還是跟鄰國日韓比。縱然近些年也有《少林足球》《大灌籃》《霍元甲》《頭文字D》,但體育比賽在片中更多被看作時髦的動作元素;《神奇》《再見巨人》等,評價又低到慘不忍睹。所以完全可以說,林超賢開墾了國內嚴肅運動題材商業片的土壤,連續兩部作品《激戰》和《破風》在藝術性和觀賞性上都令人欣喜。當然隨著中國越來越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體育大國,諸如陳可辛的最新傳記片《李娜》等也將成為備受矚目的對象。
為什麼大家都不愛拍體育片?明明它類型定位明確,故事跌宕起伏,天然具備可以賣座的動作、情感元素,還飽含流行需求“社會正能量”。
但是在國內,以當代商業片的平均工業水準,拍好一部體育題材的電影,可能比其他愛情片、喜劇片要勞神費力得多,更關鍵的是對這一領域的市場試水不足,投資人、電影人普遍怯於冒險,與奧運之後全民關注體育的熱情不符。
比如可以看看林超賢拍攝《破風》的一組公開數據:《破風》劇組工作人員達200至400人,動用400多台單車,出動17台攝影機,橫跨10個城市取景,主創騎行117900公里(約繞赤道三圈),磨損200多雙手套、300多套單車服、150多雙運動鞋,消耗2000多條毛巾、12000瓶飲料,光是腿毛就刮掉了1斤,受傷幾十人。
而為了備戰拍攝,彭於晏接受了4個月的專業車手訓練,每天11小時,內容涵蓋體能、平衡、技巧等等,幾位主演也都每天騎行訓練120公里以上,須親自挑戰片中的場地賽、公路賽、接力賽等多場比賽。林家樂進組第一場戲就摔斷鎖骨,被救護車拉走。難怪林超賢落得個“魔鬼導演”稱號。
為什麼要這么拼,不是有特技嗎?彭於晏說,你是不是真的騎過幾十公里,爬坡時的喘法都不一樣,專業車手一眼就能看出來。真實訓練一方面是為揣摩表演,另一方面也是為保護演員自身的安全。要知道,無論你做多少保護措施,一群車手真的騎起來,你跟前面的車只差半個輪子遠,看不到路面,想停都停不下來。
作為導演,林超賢追求真實與刺激並重的方式是在《破風》里頻繁使用大量航拍鏡頭、車載魚眼鏡頭、特寫鏡頭,然後把這些如同實況轉播般的、對比沖突強烈的鏡頭剪輯到一起,有點像演員們“表演”出來的紀錄片。片中涉及多場比賽,林超賢數次只擷取最扣人心弦的賽點,以最優性價比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大氣的配樂也很能為煽動力加分。很多看過點映場的觀眾都總結出這么一些關鍵詞:青春,激情,熱血,燃,掌心直冒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