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宗罪》電影的主題是什麼,看了幾遍都沒看懂!
第一天.饕餮者死了;第二天,貪婪者死了;第三天,懶惰者死了;第四天,淫慾者死了;第五天,傲慢者死了;第六天,嫉妒者和暴怒者死了;第七天,上帝死了。第八天,尼采將死。於是所有人都死了。然而全死即全生,後現代的反核心主義的最終奧義只能是所有人的死而復生,否則新的核心將誕生――死亡。
《七宗罪》在無數優秀的電影中不是最好的,但卻是我最割捨不下的一部。不僅因為故事的精彩――倘若如此,看過幾遍就足夠了;更不是因為演員和導演――雖然參與者都足夠優秀。讓我最為之動容的還是影片在陰暗的劇情下掩藏的那種悲天憫人。影片用商業性的故事,獨到的敘事方式,把一個犯罪故事用情節和影像上升到人性的深度,普通升華為非凡,和片中描繪的罪案一樣的震撼,又如此深入人心。
再多的罪惡,再多的慾望,始終是人類無法擺脫的枷鎖之一。當你能正視在電影中出現的所有罪惡,剩下的問題,在於選擇:選擇節制或者選擇放縱。這全在於每個人一念間的些微差別,卻能引導每個人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為之奮斗」可以和片中的約翰杜一樣,有太多的理由,每個人為之奮斗的,除了那叫做慾望的東西,還有很多,那是約翰無法體會的。精神病患者是很多觀眾情願扣在約翰頭上的帽子,而在他極度冷酷無情的行徑下,其實還有關於審判和裁決的影子。自命不凡自然是約翰自我神化的畸形結果,但這些明顯帶有審判意味的案件無不暗示著兇殘以外關於文明的定義。
影片中關於孩子的出現,是一種希望之外的原始驅動力。因為正常情況下,孩子不僅是生命的希望,還是文明的延續。雖然最後翠茜的死亡將這一切抹煞,卻不足以扼殺整個社會體制里每天都會誕生的新生命。
最後的畫面:黃昏,薩摩賽獨自站立。對應最後的台詞,就算世界永遠不是美好的,也都值得為之奮斗。黃昏以後的黑暗和必然到來的黎明,必然永久對立。正是如此,薩摩賽在黃昏中的身影,猶如黑暗中的守護者,讓人可以安心在黑暗中奮斗,前行。這也是《七宗罪》最後的精華所在,雖然陰郁充斥全片,希望之光在最後一刻卻如此的溫暖。
㈡ 七宗罪的影片評價
經典黑色驚悚片
《七宗罪》是一部經典黑色驚悚片,劇情與天主教中的七種死罪緊密相連,但影片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機械性的將這七宗案件羅列在一起,而是從兩名警探的視角出發,逐漸的推理向案件背後的真相,而凱文·史派西扮演的連環殺手不但以自首的方式讓案情峰迴路轉,第六、第七宗案子的完成更是出人意料(網易評) 。
《七宗罪》的電影場景被導演大衛·芬奇布置得像後現代裝置藝術的展覽場,比如饕餮罪現場讓人作嘔的黃光色調義大利面、淫慾罪現在的紅色血腥場景、驕傲罪里潔白房間顯現的恐怖感,以及懶惰罪里污穢黝暗的綠色光影,當然混沌和黑暗才是影片的主調(《信息時報》評) 。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大衛·芬奇不但打破好萊塢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框,還不斷把驚喜帶給觀眾,使這部看似是警匪驚嚇片的電影比其他同類製作的電影還要出色和震憾。另一方面,片中的美術指導與攝影技巧也是同樣的嚴謹細致(新浪網評) 。暗色調的渲染、不停下雨的城市,昏暗的燈光和明暗處理,不論何時似乎都籠罩著一層詭異地面紗。不同如《十二宮》那種似有似無的迷霧效果,《七宗罪》的畫面都是清晰的、殘酷的乃至血淋淋的(戴威評) 。
具有社會意義
《七宗罪》因為深刻反映了道德淪喪等社會問題而廣受好評(新浪網評) 。這部電影在某種程度上嚴肅地探討了有意義的暴力與無意義的暴力的差別,同時也激起了觀眾的「原罪」意識(好萊塢影評人希弗·紐曼評)。影片中的七樁案件忽隱忽現,若明若暗,不時有「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片中對犯罪心理學做了詳盡的描述,而罪犯通過《聖經》的道德審判來殺人,更具社會意義。一個警察最終成為兇手計劃的執行者,這是對社會和人生的諷刺(魏楚豫評)。
獨特的電影語言
《七宗罪》的電影語言獨特,並且與正統分道揚鑣。大衛·芬奇把關注的焦點投向人性與社會的黑暗之處,影像風格強有力而且震撼人心。首先從電影的敘事結構上來說,七個案件、七項罪過,導演並沒有分段拍攝,而是以兩位偵探的視角為出發點,逐漸深入。影片絕大多數的劇情都是靠兩位主演來支撐,影片的反角其實僅在影片的最後一幕出其不意地露面,但在其出現後立馬加入大段獨白,從而順利地烘托其從頭至尾無處不在的「幻感」。這部影片完全打破傳統驚悚片的套路,給反角以前所未有的大段台詞。雖然影片的宗旨是對人性中原罪的探討,並且以七個匪夷所思的案件為依託,但導演在其中加入了大量麥爾斯與妻子、他妻子與沙摩塞的對話情節,這些看似與主題沒有太大聯系的情節,最終都成為烘托結局的絕佳素材,也從側面突出了主題(戴威評) 。
其次是影片角色與人物的契合。弗里曼的豁達睿智、布拉德·皮特的血氣方剛,都使得他們非常適合所扮演角色的個性。而編劇也在該片中創造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反角:約翰·杜精通古典文學,他所作一切的出發點竟然是要向這個邪惡世界挑戰。他為每一宗原罪都找到一個代表人物,然後用以毒攻毒的方式置該人於死地。在他出場後的大段對白中,並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論,但卻句句發人深省(戴威評) 。
《七宗罪》開創了一種不同於以往好萊塢影片的電影語言,片中的殺手殺人並非是因為嗜血,他是憑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是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拯救的目的,這才是最可怕的。也許他平時連一隻雞也不殺,但是他找到了依據來實施對人的毛骨悚然的謀殺,這種恐怖並非是親眼看到某種可怕場面時感官的自然反應,而是心理上的恐怖。這使得《七宗罪》這部看起來像是偵探片或類型化恐怖片的電影脫離了某些窠臼,而與美國社會現實生活建立起了心理上的聯系(叢峰評)。
㈢ 演肖申克救贖 的摩根·弗里曼還有哪些經典電影七宗罪
作為導演的電影作品
《逮捕》 Bopha! ------- (1993)
作為演員的電影作品
《赤焰戰場》(Red)——(2010) 《初來乍盜》(The maiden Heist)-----(2009) 《成事在人》(Invictus)------- (2009) 《人性因子》(The Human Factor)------- (2009) 《親密如賊》Thick as Thieves ------- (2009)《成事在人》海報《遺願清單》The Bucket List ------- (2008) 《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 (2008) 《通緝犯》 Wanted ------- (2008) 《少女大盜》The Lonely Maiden ------- (2008) 《失蹤寶貝》 Gone Baby Gone ------- (2007) 《愛的盛宴》Feast of Love ------- (2007) 《冒牌天神2》Evan Almighty ------- (2007) 《幸運數字斯萊文》Lucky Number Slevin ------- (2006) 《10件或更少》 10 Items or Less ------- (2006) 《死亡契約》The Contract ------- (2006) 《帝企鵝日記》Marche de l'empereur, La ------- (2005) 《蝙蝠俠誕生》 Batman Begins ------- (2005) 《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 (2005) 《華麗的荒土:月球漫步記》 Magnificent Desolation: Walking on the Moon 3D ------- (2005) 《罪惡之城埃迪森》 Edison ------- (2005) 《命途多舛/未竟一生》 An Unfinished Life ------- (2005) 《犬人丹尼》 Danny the Dog ------- (2005) 《競選總統》 The Hunting of the President ------- (2004)《罪惡之城埃迪森》海報《威夷金錢游戲》The Big Bounce ------- (2004) 《黑人重案組》Guilty by Association ------- (2003) 《冒牌天神》 Bruce Almighty ------- (2003) 《乞贖的靈魂》 Levity ------- (2003) 《捉夢人》Dreamcatcher ------- (2003) 《恐懼的總和》 The Sum of All Fears ------- (2002) 《極度重罪》 High Crimes ------- (2002) 《驚天核爆》The Sum of All Fears-------(2002) 《蛛絲馬跡》 Along Came a Spider ------- (2001) 《護士貝蒂》 Nurse Betty ------- (2000) 《疑雲密布》 Under Suspicion ------- (2000) 《大雨成災》 Hard Rain ------- (1998) 《天地大沖撞》 Deep Impact ------- (1998) 《遙遙歸鄉路》 The Long Way Home ------- (1997) 《斷鎖怒潮/勇者無懼》Amistad ------- (1997) 《驚唇劫》 Kiss the Girls ------- (1997) 《時空之旅》Cosmic Voyage ------- (1996) 《連鎖反應》 Chain Reaction ------- (1996) 《鳳舞紅塵》 Moll Flanders ------- (1996) 《七宗罪》 Seven ------- (1995)《七宗罪》海報《恐怖地帶》Outbreak ------- (1995) 《世紀電影》 A Century of Cinema ------- (1994)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1994) 《不可饒恕》 Unforgiven ------- (1992) 《西部小英雄》 The Power of One ------- (1992) 《羅賓漢》 Robin Hood: Prince of Thieves ------- (1991) 《虛榮的篝火》 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 ------- (1990) 《鐵腕校長》 Lean on Me ------- (1989) 《黎明前惡煞橫行》 Johnny Handsome ------- (1989) 《光榮戰役》 Glory ------- (1989) 《為戴茜小姐開車》 Driving Miss Daisy ------- (1989) 《義勇先鋒》 Clean and Sober ------- (1988) 《不義之財》 Clinton and Nadine ------- (1988) 《花街傳奇》 Street Smart ------- (1987) 《死無葬身之地》 Resting Place ------- (1986) 《恕難從命》 Marie ------- (1985) 《學店》 Teachers ------- (1984) 《超級特務》 Eyewitness ------- (1981) 《黑獄風雲》 Brubaker ------- (1980) 《誰說我不能駕駛彩虹》 Who Says I Can't Ride a Rainbow? ------- (1971) 《典當商》 The Pawnbroker ------- (1964)
作為製片人的電影作品
《處女大盜/少女大盜》 The Lonely Maiden ------- (2008)《10件或更少》海報《10件或更少》 10 Items or Less ------- (2006) 《乞贖的靈魂》 Levity ------- (2003) 《蛛絲馬跡》 Along Came a Spider ------- (2001) 《疑雲密布》 Under Suspicion ------- (2000) 《叛艦大行動》 Mutiny ------- (1999)
㈣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吳靖
竊以為,圍繞但丁的《神曲》,存在著一個耐人尋味的兩極化現象。那就是,很少有人通讀過全本的《神曲》(長達一萬四千多行),但又很少人沒有被它的遺韻所熏陶過。時至今日,這個有趣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愈加明顯。去歐洲旅行的遊客有機會駐足欣賞波提切利為《神曲》所作的一百幅插圖,或是被羅丹的雕塑傑作《地獄之門》深深震撼;喜歡浪漫主義音樂的人們可以在李斯特或柴可夫斯基的標題音樂作品中反復聆聽到但丁《神曲》中的主題,體驗詩歌與音樂的二重奏;無數的電影愛好者則在大衛·芬奇《七宗罪》、朗·霍華德《但丁密碼》等懸疑佳作中思考、回味《神曲》的機關與奧秘。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沒有一部詩歌,乃至沒有一部文學作品能像但丁《神曲》那般,對後世的藝術創作產生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以至於阿根廷著名詩人、作家博爾赫斯這樣評價道:「文學以及一切書籍的頂峰就是《神曲》。」
波提切利繪但丁像
《神曲》與美術
自古以來,文學與美術就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系,而在橫跨兩者的跨藝術傳播領域,《神曲》幾乎提供了一個堪稱完美的絕佳典範,無論是插圖、繪畫和雕塑等各科目,都留下了無數與之相關的傳世傑作,至今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早在14世紀,當但丁的《神曲》以手抄本形式流傳時,就有藝術家或出於自身喜愛或受命權貴為《神曲》作插圖。其後,幾乎每個世紀都有為《神曲》插圖的藝術家,其中包括15世紀義大利畫家古列爾莫·吉拉爾迪、博蒂切利、米開朗琪羅,18世紀義大利畫家薩巴泰利、皮內利,19世紀瑞士畫家富利斯、德國畫家科赫、法國畫家多雷,20世紀西班牙畫家達利、英國畫家巴滕等。在所有這些為但丁《神曲》作插圖的畫家中,最為著名的無疑是19世紀法國版畫家、雕刻家和插圖作家古斯塔夫·多雷。他被出版商邀請為多部世界名著作畫,成為享譽歐洲的插圖畫家。
《神曲》(多雷插圖本)
時至今日,多雷的插圖與但丁的《神曲》依然珠聯璧合,被全世界的讀者和評論家視為「黃金組合」。作為多雷最早問世的文學插圖經典,其《神曲》插圖完成於1855年,基本由黑白兩色構成,層次分明,對照鮮明,質感強烈。無論是宏大的場面還是細部的個體描繪,他都偏愛使用極細的線條來編織物象的表面和體塊,並善於以線條的疏密來表現物體的明暗色調,從而造就極強的光感和立體感。更為重要的是,多雷的《神曲》插圖作品極大地引發了法國文壇對但丁的濃厚興趣,並導致其後出現多種版本的《神曲》的法文譯本、批評著作、專題雜志,以及相關繪畫作品的迅猛增長。
《但丁與貝雅特麗齊》
在繪畫領域,但丁《神曲》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它在壁畫、木刻、水彩、油畫等多個方面為藝術家提供了絕佳素材。英國著名拉菲爾前派畫家亨利·霍利迪(Henry Holiday)於1884年所創作的油畫《但丁與貝雅特麗齊》,被認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畫中所描寫的是但丁與貝雅特麗齊在佛羅倫薩聖三一橋邊的一次偶然相逢(這是他們一生中僅有的兩次相逢之一)。貝雅特麗齊身穿白色服裝,嫻雅端莊,與女友同行,而但丁站在一旁,竭力掩飾著內心的激情,並且還因為貝雅特麗齊故意的冷漠而顯現出了一種淡淡的憂傷。畫面中的整個情景,正如但丁在《新生》中的描述:
她走過,在一片贊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卻透著謙遜溫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來自天國,
只為顯示神跡才降臨世上。
她的可愛,使人眼睛一眨不眨,
一股甜蜜通過眼睛流進心裡,
你絕不能體會,若不曾嘗過它:
從她櫻唇間,似乎在微微散發
一種飽含愛情的柔和的靈氣,
它叩著你的心扉命令道:「嘆息吧!」
《但丁之夢》
這一時期,同為拉斐爾前派的英國畫家但丁·羅塞蒂(Dante Rossetti)同樣痴迷於但丁主題,並創作了眾多讓人過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名作《但丁之夢》中,主要意象突出了《神曲》的天堂境界,以及貝雅特麗齊引導但丁游歷天堂的著名典故。在畫中,羅賽蒂用復雜的象徵創造了一個幻想的世界。畫中貝雅特麗齊的兩位女僕所穿的綠色衣裳在一定意義上象徵著希望,而畫面前方的一朵朵鮮花,以及畫面中央的天使之吻,無疑具有聖潔的象徵,畫面右方出現的紅色的鴿子則象徵著愛情。
羅丹《地獄之門》
在雕塑領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大師羅丹的創作(羅丹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恰如但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根據《神曲·地獄篇》,羅丹花費長達37年創作了著名雕塑群《地獄之門》。為了表現那些運動中的生命,他分別雕塑了186個為情慾、恐懼、理想而不斷爭斗、自我折磨的形象。其中,既有雄健的軀體,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後來成為獨立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羅丹另一件舉世聞名的雕塑傑作《吻》同樣出自《神曲》的情節——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了弗蘭切斯卡和保羅這一對情侶的愛情悲劇。由此,羅丹塑造了一對不顧一切世俗誹謗的情侶,使得在幽會中熱烈擁吻的瞬間定格為永恆。細細觀摩這一雕塑,人體雕像的皮膚極為光滑柔軟,與他們坐的表面粗糙的岩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股生命的激情經由一個熱吻流遍了兩人的全身,並讓觀者產生一種令人目眩神迷的震顫效果。
羅丹《吻》
《神曲》與音樂
19世紀初,西方音樂進入了嶄新的浪漫主義時代。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由此,從現代文學經典中汲取靈感的標題音樂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自《神曲》問世以來,就不斷有作曲家以此為主題或背景創作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李斯特,這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創作了眾多文學主題的音樂傑作。
1837年聖誕節前夕,李斯特讀到了《神曲·地獄篇》,他立馬被但丁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吸引住了。此後,這些思想和幻想就一直縈繞在李斯特的腦海中,他竭力要將它們表達出來。終於,他在1849年完成了《但丁讀後感:奏鳴曲式的幻想曲》(後世稱為「但丁奏鳴曲」)。這是一首鋼琴奏鳴曲,收錄於《旅行年代·義大利篇》,是其中最後和規模最大的一部作品。這首鋼琴傑作以著名的三全音主題(這個音程被認為是「音樂中的魔鬼」)開始,作品沒有去表現但丁對地獄之門的刻畫,而更多的是表現詩人對這些受詛咒的靈魂們的祈禱,並讓他們同他對話。李斯特運用高超的鋼琴技藝,可與柏遼茲對於管弦樂隊的運用相比擬:他用鋼琴創造出了交響樂般的音響,堪稱文學與音樂結合的典範之作。
李斯特《但丁交響曲》
1850年,李斯特讀完了整本《神曲》,在給理查德·瓦格納的信中寫道,「就像維吉爾和但丁一樣,您向我展示了通向聲音世界神秘領域的道路。我竭誠地告訴您,我將以永恆的愛為您獻上一部作品。」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但丁交響曲》。1857年,李斯特親自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次公演。大概是被李斯特的深情所打動,瓦格納後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成為音樂史上的一段佳話。在《但丁交響曲》中,李斯特跟隨但丁一同開啟了地獄、煉獄和天堂的奇幻之旅,同時也刻畫出了自己的特點和屬性,認同了自己的宗教和信仰,描繪出了屬於自己的自畫像。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開創了交響詩這一音樂體裁,《但丁交響曲》正是這一嶄新音樂體裁的傑出代表。
和李斯特相仿,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同樣是一位狂熱的文學愛好者,尤其喜愛但丁和莎士比亞。因此,柴可夫斯基非常熱衷於交響詩這一音樂體裁,他遵循了李斯特的創作特點,即不拘泥於情節的描寫,而以體現戲劇的主題思想為宗旨。由此,老柴創作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暴風雨》《哈姆雷特》等一系列交響詩傑作,而以但丁《神曲》為基礎創作的《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正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交響幻想曲的形式與但丁《神曲》中的幻想氣質高度吻合,作曲家以但丁式的「無限哀憫」描繪了悲劇的情境,為這部不朽的詩篇作了形象化的音樂插圖。
1876年,沙皇專制壓抑著俄羅斯大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氛圍中閱讀了《神曲》,這一動人心魄的悲劇引發了他的強烈共鳴,泉涌的樂思使作曲家很快寫出了一部傑作。音樂在銅管和弦聲升騰起的一陣寒雲冷霧中開始,深重的氣氛把人們帶到陰森可怖的地獄門口。同時,低音弦樂和低音大管在一個下行裝飾音之後,急奏出一個微弱的長音。它驚悚地聆聽著銅管樂發出的地獄之聲,立即又化為但丁在獄界中的悲哀嘆息。之後,木管與弦樂斷續奏出不協和的半音音列如此怪誕,彷彿地獄中「痛苦的呻吟和絕望的哀號」。在這段規模龐大的序奏中,柴可夫斯基用高超的畫技法描繪了但丁走向幽冥之國的所見所感。
柴可夫斯基《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
序幕落下,音樂進入了由三段作曲式構成的交響詩主體。第一部分名為「地獄的旋風」,靈感正來自於法國版畫家居斯塔夫·多雷所作的版畫插圖《地獄旋風》,老柴在閱讀《神曲》時看到了這幅令他過目難忘的插圖。弦樂輕微的震顫中,旋風驟起,飛掠到尖銳呼嘯的長笛聲部。這時,低音弦樂與大管重復一個咄咄逼人的動機,地獄主宰者引導但丁步入慘淡的獄界幽鄉。木管高音區遙遙傳來痛苦的呼號:「地獄的風波永不停止,把許多幽魂飄盪著,玩弄著,顛倒著,有時掛在斷崖絕壁之上,呼號痛哭」。
第二部分是「弗蘭切斯卡的愛情之歌」,柔和的單簧管唱出里米尼小城少女的心聲。這個主題蘊含了一對戀人對幸福往事的回憶。而後,這個動人的主題三次變奏,表達出弗蘭切斯卡和保羅的愛情,時而柔情脈脈,時而熱情奔放,正如少女所訴:「愛,一朝前起,就不容所愛者離去」。然而,所有的美好都被暴烈的全奏和弦所沖散,隨著定音鼓猛烈的一擊,管弦樂粗暴地奏出一個強音——暴君刀下,這對美麗的戀人倒下了。隨著大號一聲長長的嘆息,悲哀的和聲逐漸消逝在死亡的靜寂之中……與《地獄篇》結尾不同的是,老柴在最後的尾聲中沒有暈倒在地,而是以有力的和弦替一對怨魂猛擊地獄大門,要給他們以幸福與自由,全曲在強烈的抗爭聲中結束。
《神曲》與電影
作為一門綜合藝術,電影將戲劇、美術、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集於一身,成為20世紀以來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形式。自1911年由吉奧塞普執導的無聲電影《地獄》問世以來,根據但丁《神曲》創作和改編的影視作品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執導的經典之作《七宗罪》(1995)。毫不誇張的說,許多人第一次接觸到但丁《神曲》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思想,就是通過這部電影。
電影《七宗罪》海報
七宗罪的概念源於天主教,最初由希臘神學修道士提出,是指人類的重大惡行,屬於原罪的范疇。它們分別是色慾(Lust)、暴食(Gluttony)、貪婪(Greed)、懶惰(Sloth)、暴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電影中發生的連環殺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這些原罪之人。但在接二連三的兇殺案發生之後,資深冷靜的警員沙摩塞(摩根·弗里曼飾)和血氣方剛的新人警員米爾斯(布拉德·皮特飾)卻陷入了破案的謎團之中,知道沙摩塞前往圖書館閱讀但丁的《神曲》(同樣是多雷插圖本),了解到天主教的「七宗罪」概念後,兇手的作案意圖在漸漸浮出水面。伴著巴赫舒緩悠揚的「G弦上的詠嘆調」,沙摩塞走過一排排庄嚴的書架,彷彿在與兇手暗中較量,真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多少年過去了,這個經典的橋段依然可以清晰地在腦海中浮現。
當然,這部影片之所以成為經典,其精妙的結尾功不可沒。兇手約翰因為「妒忌」殺死了米爾斯的妻子(以及她腹中的嬰兒),米爾斯也因為自己的憤怒(沖動)得到了懲罰,憤怒的原罪影響了他的情緒,最終不得不為殺人而承擔責任。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神曲》中對七宗罪的嚴重性程度作了排序,憤怒和妒忌是僅次於傲慢的兩大原罪,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在電影中兩者也是糾結纏繞。整部電影,從開頭的原罪構建,到最後的七宗罪的完成,形成了一個精妙的環形結構。連續七天的雨,連續七天的殺人案,以及七樁原罪,註解了影片的灰暗色調。結尾處,沙摩塞的獨白令人印象深刻:「海明威說,『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我只同意後半句。」
美國著名作家丹·布朗同樣是但丁的超級粉絲,根據他的小說《但丁密碼》改編的同名電影(2016)再度將人們的視線鎖定在但丁和《神曲》上。這部電影的英文名是「Inferno」,即「地獄」,來自但丁《神曲·地獄篇》。影片中的激進科學家為了讓人類能長久生存下去,不惜發動一場瘟疫,通過瘟疫「消滅」地球上大多數人類,從而確保一小部分倖存者能繼續將人類這一物種延續得更久。這個理論的依據正是《神曲》,被瘟疫禍害的人間就是地獄,人類只有通過地獄才能到達最後的天堂。
電影《但丁密碼》海報
作為一部懸疑類電影,解密當然是核心。在此,我們跟隨著攝像機在歐洲 歷史 文化氣息最濃郁的佛羅倫薩烏斐齊美術館和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等等名著間穿梭,在這個過程中蘭登教授(湯姆·漢克斯飾)用冷知識一步步解開謎底。其中,波提切利的一幅畫作在《但丁密碼》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地獄圖》。這幅畫完全依照但丁《神曲》中對地獄的文字描述,它的整體構圖就像一個上寬下窄的大蜂巢,裡面畫滿了受罪的小人兒。影片中,蘭登博士非常熟悉這幅畫,通過圖畫中一些細微的差異,解開了隱藏著的重要謎語。
熟悉但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曾因政治搞得無家可歸,但卻是一個硬骨頭,而且有著一流文藝人士的 歷史 敏感性。他很漂亮地拒絕了軍頭的條件,表示絕不屈辱地還鄉。但丁寫道:「我應當作為詩人回歸,在我受洗的地方戴上桂冠……」 於是《但丁密碼》就把這句話作為謎面,蘭登博士通過它找到了但丁受洗的地方——聖喬瓦尼洗禮池。但丁死後,只允許死像可以回到故鄉。他的死像放在著名景點「佛羅倫薩舊宮」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個細節在電影中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無論是美術、音樂或電影,都無法代替但丁《神曲》的原文。但如果能經由這些各有妙處的藝術形式對但丁產生興趣,並由此進入《神曲》博大精深的幻想世界,仍然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閱讀經典的途徑。
校對:欒夢
㈤ 求一些類似<七宗罪>的電影
第九道門 人骨拼圖異教徒萬能鑰匙寂靜嶺 失真的畫 心理游戲 記憶碎片 穆赫蘭道 狙擊電話亭 蝴蝶效應 致命ID 八面埋伏哭泣殺狼 玩命記憶 沉默的羔羊 非常嫌疑犯一級恐懼王牌對王牌 八毫米神秘河局內人 十二宮 搏擊俱樂部機械師捉迷藏 第六感小島驚魂靈異拼圖
㈥ 讓人看了難忘揪心的「宗教信仰」電影有哪些
1、《沉默》
老馬丁宗教三部曲結語,改編自遠藤周同名小說。我個人認為這是電影藝術討論的范疇。我只是看熱鬧。在奴隸制社會,在統治階級只能選擇沉默的時代,信仰是底層人民放棄肉體折磨,在心中築起最後一道防線和自我救贖。精闢生動地講述信仰與叛逆、權力與卑微、斗爭與超脫!
5、《十誡》
這是一部經典關於宗教信仰的電影。影片講述了猶太先知摩西在經歷各種苦難考驗後,獲得了上帝授予的「十誡」和力量,之後領導飽受苦難的希伯來人出走埃及,穿越紅海,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的故事。
㈦ 電影「七宗罪」講的是什麼
《七宗罪》以罪犯約翰·杜製造的連環殺人案件為線索,從警員沙摩塞和米爾斯的視角出發,講述了「七宗罪」系列謀殺案的故事。
劇情介紹:「暴食」、「貪婪」、「懶惰」、「嫉妒」、「驕傲」、「淫慾」、「憤怒」,這是天主教教義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發生的連壞殺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這些教義的人。
兇手故弄玄虛的作案手法,令資深冷靜的警員沙摩塞(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和血氣方剛的新紮警員米爾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飾)都陷入了破案的謎團中。
他們去圖書館研讀但丁的《神曲》,企圖從人間地獄的描繪中找到線索,最後從宗教文學哲學的世界中找到了兇手作案計劃和手段的蛛絲馬跡。
兇手前來投案自首,這令眾人都鬆了一口氣,以為案件就此結束,怎料還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殺人邏輯,這次兇手瞄準的目標,是那個犯了「憤怒」罪的人。
(7)七宗罪主題的畫電影擴展閱讀
《七宗罪》角色介紹:
1,大衛·密爾斯
密爾斯是一位從外地轉調而來的警官,但是對於他所看到的社會亂象,心中仍然保留一絲的正義感,希望能一盡己力,來改善人們的罪惡以及黑暗面,但是他火爆、耐不住性子的急躁個性卻是他的致命傷。
2,威廉·沙摩塞
任職幾十年,擁有豐富的辦案經驗,對於人性的罪惡,他卻感覺使不上力,多年來的執法,讓他感到對於人們的冷漠與犯罪毫無改善,甚至日趨惡化,在面臨退休的日子裡,他只想盡快離開這個罪惡都市。
3,翠茜·密爾斯
她是密爾斯的妻子。跟密爾斯在高中時期相戀、交往,隨著密爾斯的調職,對於新生活從一開始的期待轉變為失望及沮喪,更甚至因為懷孕而害怕將來小孩子會受到環境影響。
㈧ 想要問一部動畫電影,關於七宗罪的
《但丁地獄》,游戲改編
㈨ 《七宗罪》里在米爾斯家中出現的海報是哪部電影的
是蘇聯拍的羊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