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電影中怎樣做鏡頭分析啊
在電影中根據鏡頭的景距、視角的不同,一般分為:
一、極遠景:極端遙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小如螞蟻。
二、遠景:深遠的鏡頭景觀,人物在畫面中只佔有很小位置。廣義的遠景基於景距的不同,又可分為大遠景、遠景、小遠景三個層次。
三、大全景:包含整個拍攝主體及周圍大環境的畫面,通常用來作影視作品的環境介紹,因此被叫做最廣的鏡頭。
四、全景:攝取人物全身或較小場景全貌的影視畫面,相當於話劇、歌舞劇場「舞台框」內的景觀。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動作和所處的環境。
五、小全景:演員「頂天立地」,處於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對完整的規格。
六、中景:俗稱「七分像」,指攝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鏡頭,或用來拍攝與此相當的場景的鏡頭,是表演性場面的常用景別。
七、半身景:俗稱「半身像」,指從腰部到頭的景緻,也稱為「中近景」。
八、近景:指攝取胸部以上的影視畫面,有時也用於表現景物的某一局部。
九、特寫:指攝像機在很近距離內攝取對象。通常以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為取景參照,突出強調人體的某個局部,或相應的物件細節、景物細節等。
十、大特寫:又稱「細部特寫」,指突出頭像的局部,或身體、物體的某一細部,如眉毛、眼睛、槍栓、扳機等。
(1)電影小鏡子鏡頭分析擴展閱讀:
形態景別拍攝解釋
一個鏡頭,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寫,也可以由特寫拉成近景;中景;全景乃至遠景景別是由視距來確定和劃分的,所謂視距,是指攝影機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
在一個鏡頭內,或者說一個電影句子內,就應包括經過嚴格選擇的各種不同的景。因此,便有了各種景別
任何一部影片都要使用各種景別,概括的說,可分五大類即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其中還分為大全景;大特寫。
Ⅱ 電影中人物照鏡子的場景是怎麼拍攝的
關燈拆電影 導演居然讓我演隱形人
一隻冰冰
雙胞胎大法
在攝影機還是個吃膠片的龐然大物的年代,導演們是如何拍攝鏡面戲的呢?
1933年的《鴨羹》應該是世界上第一部跟鏡子過不去的電影,導演萊奧·麥卡雷另闢蹊徑,雖說是拍照鏡子的戲,卻把牆給拆了,根本不設鏡面,用兩個打扮長相相似的演員同時進行鏡面表演來模擬鏡面效果,我們暫且把這種方法稱為雙胞胎大法。
《鴨羹》中雖然演員漏洞百出,倒也很符合影片需要的喜劇效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拍鏡子戲的思路,一直到今天這種看似笨,實則妙的方法還在被不斷使用著。
《終結者2》當中就有這么一場戲,攝影機大搖大擺地從鏡子前搖過,鏡中卻沒有攝影師的影子,原因正和《鴨羹》一樣,鏡子根本就不存在。
施瓦辛格本尊其實坐在鏡子界面之後,裡面看到的景也是早就搭建好的攝影棚的另一側,我們看到的終結者後腦勺其實是個替身演員,或許應該叫他腦替?
而前景後景中都有正面出現的莎拉·康納,其實是卡梅隆請了自己老婆琳達·漢密爾頓和她的雙胞胎妹妹萊斯利同時出演的。
這種拍攝法保證了攝影機在所謂的鏡子前能夠自由運動,使畫面不斷變換,擺脫呆板的印象,卻也有著諸多難以實現的條件。
首先不是人人都有雙胞胎這么好的資源的……
其次,搭兩個一模一樣的布景也比較耗時耗資。
當然,演員表演的同步率也是拍攝成功與否的關鍵,運用雙胞胎大法拍攝的NG次數往往會高於其他手法,效率也是在片場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萬能綠幕
鏡面拍攝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場戲出現在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
年幼的艾麗發現父親發病倒地,她一路狂奔到洗手台前取葯,整個鏡頭一氣呵成,令人驚嘆的是結尾畫面處竟然從鏡子中拉出,變成了小女孩的視點。
一面固定在牆上的鏡子究竟是怎麼做到九曲十八彎跟隨著小艾麗一路上樓的呢?
後來該片的攝影指導Ken Ralston和Stephen Rosenbaum揭秘說,艾麗上樓的戲其實是事先拍攝好的,而這面鏡子根本就不存在,是一塊用於後期製作的綠幕。第二次拍攝只需跟拍艾麗的手打開玻璃門即可。
影片《黑天鵝》當中也大量使用了綠幕偽裝鏡面的效果,主要為了契合精神分裂的主題,在鏡子中展示出妮娜的邪惡人格。唯有通過綠幕技術才可能做到鏡里鏡外畫面不同。
當然有時候拍戲不一定要表現鏡面,卻也會遇到櫥窗玻璃反射等棘手的問題,除了以上說的運用移軸鏡頭、後期處理等方法,更為直接的還有在實體空間內巧妙安排遮擋物這樣的方法。
如《快樂結局》中坐輪椅壓馬路的那場戲,滿大街玻璃櫥窗等著要捕捉攝影師的漏洞,導演哈內克都巧妙地安排了遮蔽物要麼擋住玻璃,要麼是來往的車輛擋住鏡頭。
好的導演就是拍這樣一場一鏡到底,沒有台詞的戲,也會反復操演,確保完全沒有漏洞。
別看鏡子是電影中的常客
要拍好它卻需要攝影師和導演深厚的功力
創意、才情,和認真的態度
請持續關注「關燈拆電影」微信公眾號
與我們一同深度拆解電影台前幕後。
我們,只讀經典。
Ⅲ 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很多主人公照鏡子的鏡頭是如何拍攝的
攝像機在別處,比如上部,拍不進去的.要不把它藏起來,用隱形的.
Ⅳ 影視劇里"照鏡子"的鏡頭是怎麼拍的
攝像中的景別為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機位靠
的越近景別范圍也就越小,就越能突出被攝主題。你說的照鏡子是近景,只要機位在人物的側面就不會穿幫,當然演員是看的見攝像機的。但如果你說的鏡頭圍繞人物360度旋轉而看不見鏡頭,那是經過後期處理的,在國內這樣的技術還不是很多見……
知道一點點攝像知識,供您參考
Ⅳ 影視作品中有哪些難忘的關於鏡子的鏡頭
影響特別深的是那部《甜蜜蜜》
在《甜蜜蜜》中黎小軍初次造訪姑媽家,場景設置是典型的香港蝸居式住宅,局促
在鏡頭無法拉開的情況下,導演在黎小軍面前立了一面鏡子,通過鏡面反射,將黎小軍、姑媽和梳妝台周圍的照片並置。
這一刻本來把感情掩藏起來的兩個人,終於袒露心聲,直面了彼此。
利用鏡面反射把兩個人物正面並置起到的效果,要遠好於背影交疊所能攜帶的情感力量。像這樣利用鏡面進行場面調度的做法,就是鏡子這個元素在電影技術層面上的運用。
Ⅵ 蘇聯老電影「鏡子」到底在講什麼就是一開始催眠治結巴的,越看越難受
伊萬的童年you的呢,幫你找到了,你想要的電影,看看我ོ簡ོ戒ོ。~!就可以了
Ⅶ 微電影《鏡子》是怎麼拍出來的
製作花絮里交待了不少內容,看一看就知道了。可能有的朋友覺得眼花繚亂,我把一些關鍵信息解釋一下。首先,關於長鏡頭,這個其實是最容易的部分,鏡頭運動中留了很多剪輯點,一彎腰,一看手,就可以輕松切鏡頭了。最玄妙的地方,在於玩「鏡子」這個電影魔術。首先,如果你仔細觀看,會發現鏡子外和鏡子里的動作其實是不同步的,比如,青年戴戒指的時候,鏡子里已經戴到手指根部了,鏡子外戒指才碰到手指頭。中年去拿安眠葯的時候,鏡子內外手形不同。跟食指比較,中指的位置有明顯區別。鏡子外,中指內收;鏡子內,中指外伸。所以,真實情況是這樣的:「鏡子里的」其實是「洞里的」。那個位置並沒有鏡子,成片里,是角色扶牆。實拍時,布景是這樣的:中間一堵牆,在應該是鏡子的位置,挖出一個洞,以牆為鏡象對稱軸,牆兩邊的布景是一模一樣的。反而是拍攝測試的畫面更容易說明布景的方法……拍攝的時候,若牆算中間,出鏡演員在牆左邊,則牆右邊有一名(手的樣子和出鏡演員的手比較像的)演員跟出鏡演員做同步的動作(如上所述,其實也不是那麼同步)。對了,抱嬰兒的時候,鏡中人,也就是洞後面的人,也就是出鏡演員,抱的其實是一個假人。拍電影有時候真的是像在玩魔術。每一個鏡頭都需要仔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