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南北戰爭大事記年表
美國南北戰爭背景:(1)美國領土的擴張:
①手段:贖買、武裝顛覆或入侵。
②結果:19世紀中期,美國領土從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形成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
③影響:給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帶來災難;使西部領土得到開發,客觀上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也隨之加深。
(2)美國兩種經濟形勢的矛盾:
①北方工商業資本家要求保護國內原料和市場,擴大工業品出口,提高關稅,限制工業品進口;希望廢除奴隸制,增加自由勞動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
②南方奴隸主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銷往英國,並從英國大量輸入工業品,力主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擴充奴隸數量,在西部擴展奴隸制。
③矛盾的焦點在於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3)廢奴運動的高漲:19世紀上半期,廢奴運動不斷高漲。廢奴主義者積極呼籲廢除奴隸制,並積極付諸行動。南北雙方的矛盾日趨尖銳。
(4)內戰的導火線:1860年,代表北方資產階級利益、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美國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總統。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南北戰爭的導火線1860年12月20日,南卡羅來納州的奴隸主召開代表大會,宣布「南卡羅來納與其他各州之間現存的以美利堅合眾國為名的聯邦從此解散」。1861年2月4日,南卡羅來納、密西西比、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喬治亞、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這七個已宣布脫離聯邦的州在亞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城開會,2月8日,他們宣布成立「美利堅聯眾國」。選舉傑弗遜·戴維斯與斯蒂文斯為正副總統。南方各州開始組織軍隊,擬訂憲法,統一的美國已經分裂了,南方各州挑起南北戰爭1861年年中,弗吉尼亞、阿肯色、田納西及北卡羅來納四州脫離了聯邦加入「南部同盟」,叛亂州達到11個。1861年7月21日,3.5萬名北方軍隊發起了向南方首都里士滿的進軍,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打響,北方軍隊戰敗。不久,威爾遜小溪之戰北方又敗。1861年9月,格蘭特將軍率部攻佔了南方軍盤踞的開羅和巴杜卡,前者是密西西比河與俄亥俄河的交匯點,後者是俄亥俄河上的一處軍事要地,成功地控制了整個俄亥俄河沿岸,打破了南軍進攻密蘇里的夢想。1861年11月8日,美國軍艦攔截了英國郵船「特倫特號」,逮捕了在船上的南部同盟代表梅森和斯利德爾。林肯這時顯示出他高超的外交技巧,下令釋放這兩人,從而避免了與英國的正面沖突,使英國武裝干涉美國內政的企圖未得逞。1861年11月,塞繆爾·F·杜邦率部攻克查爾斯頓和薩凡納之間的羅亞爾港,後來這個港口在戰爭期間一直是北方執行封鎖計劃的主要基地。1862年2月,唐納爾遜堡戰役,北方勝利,這是內戰以來,北軍取得第一次重大勝利,大大鼓舞了北軍的士氣。「唐納爾遜堡戰役」使南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了1862年3月,長嶺戰役,北方勝利。1862年4月,夏洛伊會戰,北方慘勝。1862年4月,威廉斯堡戰役,北方戰敗。1862年4月26日,聯邦海軍與格蘭特部將巴特勒配合攻克了新奧爾良,隨後又溯密西西比河而上闖過維克斯堡與聯邦炮艇隊會合,控制了密西西比河的航運,給南方經濟以沉重打擊。1862年5月23日,斯特拉斯堡北方再次戰敗。1862年5月31日至6月1日發生了七棵松戰役,雙方勢均力敵。1862年5月,林肯總統順應民意,頒布了《宅地法》,宣布凡是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便可在西部領得土地160英畝。耕作5年之後,該土地便歸其所有。這樣一來在新西部就可以培育一個龐大的市場了,在拓展海外殖民地不是很現實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國內市場成為當時美國工商業資產階級的最好選擇。《宅地法》頒布後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但民眾也認識到,如果不打敗南方,使聯邦統一,那麼《宅地法》也難以實行,於是很多人報名參軍,熱情高漲。過了兩個月後,林肯又頒布了《沒收法案》,規定凡是背叛聯邦的人,其家產全部沒收,其奴隸也全部解放。總統有權招募奴隸平叛,此法也受到民眾的歡迎。由此,南北戰爭也就帶上了資產階級土地革命的色彩。1862年6月26日到7月2日,七日戰役打響,北方軍隊在一系列的戰斗中,士氣低落。南方因為部隊之間的協調性太差,喪失了殲滅北方軍隊的機會,略占上風。1862年8月,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北方失敗。1862年9月13日,安提塔姆會戰打響,北軍由於指揮官麥克累倫膽小,在占據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喪失全殲羅伯特李德部隊的機會,雙方傷亡損失相差無幾,北方略多,但在戰略上卻粉碎了南部同盟的戰略進攻,防止了英法等國對南部同盟的承認,使聯邦政府的地位得到鞏固,北方人民受到鼓舞。1862年9月22日,林肯發布《關於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大量奴隸從南方逃向北方,為北方軍隊提供了大量的兵源,而且對南方的經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1862年12月13日,雷德里克斯堡戰斗,北方戰敗。1863年,北方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增強北方軍力。1863年5月1日,雷德里克斯堡再次激戰,北方占據優勢兵力情況下傷亡多餘南方,再度戰敗,南方軍隊猛將傑克遜此役在南軍士兵誤傷情況下失去左臂,5月15日傷重去世。1863年5月,維克斯堡戰役,格蘭特指揮北方軍隊獲得大勝,在此勝利的影響下,7月9日,哈得森港的南軍投降,密西西比河兩岸的最後一支南軍部隊就這樣被解決了,北軍獲得向海上進軍的主動權。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殲滅南軍2.8萬人 ,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3年6月23日,奇克莫加--查塔努加戰役拉開序幕,經過長達半年的時間,北方獲勝,南方不僅丟掉了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查塔努加和幾乎整個田納西州,而且還使北方軍隊很快打開了通往喬治亞州的道路。1864年3月8日,因為西部戰場上的驕人戰績,格蘭特任北方的陸軍總司令。1864年5月3日晚,格蘭特指揮12.7萬人的部隊向南方進軍,在弗吉尼亞和羅伯特李的部隊遭遇,莽原之戰打響,初期北方損失慘重,傷亡1.8萬人。隨後冷港戰鬥打響,北方傷亡6萬人,南方傷亡3萬人。但是北方軍隊有補給,南方軍隊沒有。北方軍隊對南方首都里士滿形成包圍之勢。1864年6月,格蘭特和羅伯特李在彼得斯堡相持。羅伯特李派朱巴爾·厄爾利率領兩萬人沿謝南多亞河谷北上華盛頓。7月11日,厄爾利兵抵華盛頓郊區,拿下了距華盛頓僅5英里的銀泉鎮,格蘭特回調兩個師回防華盛頓,擊退了厄爾利,接著又在溫切斯特和漁父山兩次戰斗中獲勝,把南軍趕出了謝南多亞河谷,華盛頓轉危為安。1864年5月5日,接替格蘭特西部戰場最高指揮官的謝爾曼率領西線10萬人的大軍從查塔努加出發,進軍亞特蘭大。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麾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1964年12月21日,謝爾曼攻下薩凡納,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南方分成南北兩半。1865年1月,北方佔領費希爾要塞,南方軍隊的後勤系統已被完全催毀。1865年2月1日,謝爾曼大軍離開薩凡納開始了第三次遠征。這次遠征的目標是北上經過南卡羅來納的哥倫比亞,直搗北卡羅來納的羅利,最後與格蘭特會師於弗吉尼亞。1865年2月16日,謝爾曼大軍輕而易舉地攻克了哥倫比亞城,2月18日,謝爾曼在海軍的配合下又兵不血刃地解放了查爾斯頓,3月3日攻佔克勞,3月7日進入北卡羅來納境內,3月12日到達法耶特維爾,3月21日在戈爾茲伯里與格蘭特會師,完成了對南部同盟的戰略包圍。1865年4月3日,北方軍隊佔領里士滿。 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美國內戰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❷ 葛底斯堡戰役的戰役過程
比福德將軍體認到葛底斯堡正南方高地的重要性,明白該處一旦落入聯盟軍控制,米德將軍必定得極為費力才能驅逐他們。他決定利用城西三道山脊:紳士山脊(Herr Ridge)、麥克佛森山脊(McPherson Ridge)與神學院山脊(Seminary Ridge),依託有利的地形以自己的小部隊遲滯優勢的南方大軍,爭取時間以待步兵抵達並占據城南的有利防禦陣地,即墓地嶺(Cemetery Hill)、墓地山脊(Cemetery Ridge)以及寇普嶺(Culp's Hill)。
赫思將一師分為兩旅行進,分由詹姆斯·J·阿徹及約瑟夫·戴維斯兩位準將率領,沿錢伯斯堡小路(Chambersburg Pike)兩側分為縱隊向東推進。1863年7月1日早晨7:30,赫思的兩旅於城外3哩(5公里)處遭遇沿線布防的騎馬哨兵之輕微抵抗;後來遭遇威廉·甘布爾上校所率之騎兵旅。甘布爾上校的騎兵們果斷地下馬戰斗抵禦,持卡賓槍於柵欄後以突發而精準的槍法發揮拖延戰術。早上10:20,聯盟軍已壓迫聯邦軍騎兵隊向東推進至麥克佛森山脊一線;而第一軍(由約翰·雷諾茲少將所率)之前鋒終於抵達。
在山峰以北,戴維斯暫時戰勝萊桑德·卡特勒准將所領之一旅,但在對一條切進山脊的未完成鐵路路基附近採取行動後,因傷亡慘重而遭擊退。在山峰以南,阿徹旅攻入赫布斯特樹林(Herbst,又名麥克佛森樹林)。所羅門·梅雷迪斯准將所率之鐵旅(Iron Brigade)不費力的打敗阿徹,俘獲數百人,包含阿徹本人在內。
戰斗初期,雷諾茲將軍指揮部隊與炮兵布防於樹林以東一側,他墜馬後隨即因一顆子彈自左耳後方貫入而陣亡;布魯克林第十四民兵團此時正好經過約翰·雷諾茲少將倒下的地方,於是第十四團立刻抽出人手,有幸將雷諾茲少將的身體從田野抬到葛底斯堡鎮。
第一軍由阿布納·道布爾迪准將代行其職,於錢伯斯堡峰一帶持續戰斗至下午12:30。戰斗於下午2:30再起,是時赫思全師會同各由佩蒂格魯及約翰·M·布羅肯伯勒上校所率之二旅,全力進攻。
佩蒂格魯的北卡羅萊那旅上陣攻擊印地安那第十九旅的側翼,並迫使鐵旅回防。北卡羅萊那第26旅(為軍團中人數最多之一旅,將近900人)傷亡慘重,在戰斗首日後僅約212人生還。三日的戰斗結束後,僅餘60人尚可作戰,為此戰中南北雙方陣亡比例最高之一旅。鐵旅緩慢地自林中向墓地山脊推進。希爾會同威廉·多爾西·彭德一師發動攻擊,第一兵團被迫行經馬丁路德神學院校地及葛底斯堡的街道回防。
在西進的戰斗進行同時,尤厄爾的第二軍,原向西行軍至卡什敦,以應李將軍在該城附近集結的軍令,此時在卡萊爾與哈里斯堡的道路上轉向,朝葛底斯堡方向南行,而當時聯邦軍第十一軍(由奧利弗·O·霍華德少將率領)自南而北搶進巴爾的摩小路(Baltimore Pike)與坦尼城公路(Taneytown Road)。當日,剛過中午,聯邦軍於葛底斯堡的西方、北方與西北方構成半圓形的陣線。
不幸的是,聯邦軍兵力不足。布防於葛底斯堡以北的卡特勒將軍,其右翼空虛;而第六軍於戰線最左端的一師未能及時補強前線,迫使道布爾迪將軍投入其預備隊以保持戰線完整。
下午2:00左右,第二軍的羅伯特·E·羅茲以及朱巴爾·安德森·厄爾利所率兩師粉碎分別據守於城外以北及西北的第一及第六兵團外圍。愛德華·A·奧尼爾與小艾爾弗雷德·艾弗森所部兩旅攻擊約翰·C·魯濱遜准將所部,據守樺樹嶺(Oak Hill)以南的第一軍轄下一師,傷亡慘重。厄爾利師因弗朗西斯·C·巴洛准將之失誤而得益:巴洛准將率所部,第六軍轄下一師,向突出於軍團戰線之外,易招來多方攻擊的布羅瑟高地(Blocher's Knoll,位於葛底斯堡正南方,今稱巴羅高地(Barlow's Knoll))推進。厄爾利所部切進聯邦軍右翼所在的巴洛師,巴洛准將負傷被俘。
聯邦軍於城外北邊及西邊之據點皆告陷落,霍華德將軍下令撤至城南的墓園嶺(Cemetery Hill)高地,駐防於當地的阿道夫·馮·施泰因韋爾所部為兵團預備部隊。
李將軍明白聯邦軍據有該高地所可能發揮的防禦力量,他命令尤厄爾將軍『如果行得通』就拿下墓園嶺。尤厄爾將軍決定不發動勢,史家認為此舉錯失良機。
1863年7月1日的戰斗中,雙方的總兵力為25,000名聯盟軍面對18,000名聯邦軍,其規模於戰史上排名第廿三。7月1日夜至7月2日白天之間,兩軍其餘的步兵皆抵達戰場。聯邦軍方面,有第二軍、第三軍、第五軍、第六軍以及第十二軍。聯盟軍則是皮克特師,朗斯特里特軍第三師一早自錢伯斯堡啟程,當日稍後抵達。
聯邦軍防線自城外東南方的寇普嶺起,向西北延伸至城外正南的墓園嶺,再沿著墓園山脊南伸兩哩(3公里),止於小圓頂以北。第十二軍之大部駐防於寇普嶺,第一軍與第六軍殘部扼守墓園嶺,第二軍防護北墓園山脊一半地區,由第三軍掩護其側翼。這條聯邦軍防線俗稱「魚鉤」。聯盟軍的戰線平行於聯邦軍防線,相距約一哩(1600米),自神學院嶺開始,西向橫過城中,再彎向東南方,至與寇普嶺相對之高地。於是聯邦軍處於內線作戰的態勢,而聯盟軍則為長達5哩(8公里)的外線作戰。
李將軍於1863年7月2日的作戰計劃為以朗斯特里特將軍的第一軍進佔有利位置後潛攻聯邦軍左翼,向北跨過耶米特斯堡公路(Emmitsburg Road),以動搖聯邦軍防線。攻擊實際上由約翰·胡德與拉斐特·麥克勞斯兩師發起,希爾將軍所部第三軍轄下的理查·安德森所部一師緊隨其後,以雁形展開攻勢。防止米德司令調動中央的兵力以鞏固左翼。在此同時,第二軍下屬愛德華·約翰遜與厄爾利兩師佯攻寇普嶺與墓園嶺以牽制聯邦軍兵力調度,若時機恰當,則此一佯攻將轉為全面進攻。
然而李將軍的作戰計劃所根據的情報有缺陷,斯圖爾特將軍於戰場缺席使情況更形惡化。原定推進至聯邦軍左翼以外進行側翼攻擊的朗斯特里特將軍左翼一師,由麥克勞斯將軍指揮,在行進的途徑中有丹尼爾·西克爾斯少將所部第三軍橫亘其間。西克爾斯將軍不滿意劃給他的墓園山脊南端防區,見及西邊半哩(800米)處的高地更有利於炮兵發揮火力,於是違令而命其所部移動至耶米特斯堡公路沿線高地。這條新防線自魔鬼穴(Devil's Den)起,西北延伸至雪菲(Sherfy)農場的桃子園,再東北向順著耶米特斯堡公路至卡多利(Codori)農場止,在桃子園構成一個難以防守的突出據點;而安德魯·A·漢弗萊斯准將及戴維·B·伯尼少將所部兩師分據耶米特斯堡公路沿線及南端,易受雙面夾攻,且兵力分散於超出其部隊可有效抵禦的長長防線中。
朗斯特里特將軍之攻勢原應輕而易舉,然而他獲得李將軍之同意坐待轄一旅之眾抵達,而該旅在行進途中於小圓頂發現聯邦軍通信站,因後退迂迴以避免暴露行蹤又浪費不少時間。胡德與麥克勞斯所部兩師直到下午4點及5點方各自發動攻勢。
朗斯特里特將軍所部各師一頭撞進第三軍防區,米德司令派出第五軍全軍、第二軍轄下的考德威爾師、第十二軍大部、外加剛到達的第六軍之一部趕赴增援。連番激戰發生於魔鬼穴、麥田與桃園。第三軍實質上全軍覆沒,西克爾斯將軍本人因遭炮彈削過腿部而必須截肢。考德威爾所部一師於麥田逐一被殲。安德森所部一師於下午6點開始進攻,抵達墓園山脊峰頂,但在第二軍的反擊之下無法堅守。
同時,第五軍的斯特朗·文森特上校以一旅的兵力死守聯邦軍的重要高地:小圓頂。他以劣勢的五團兵力挺住了聯盟國軍胡德師所屬各旅的反復攻擊。米德司令轄下的工兵司令,古弗尼爾·K·沃倫准將,早知此高地的重要性,就在胡德將軍的部隊開到之前不久,即派遣文森特上校所部之旅、哈佐特(Hazlett) 的炮兵連、以及紐約第140團扼守此地。死守小圓頂以及緬因第廿步兵志願團的肉搏沖鋒為內戰中最動人的一章。
下午7:00左右,約翰遜師對寇普嶺進行遲到的攻擊,帶頭展開第二軍的攻勢。嶺上的守軍為聯邦軍第十二軍,但大部分已被調集至左方以抵禦朗斯特里特將軍的進攻。嶺上當時所余兵力為喬治·S·格林准將率領的紐約部隊。由於格林將軍前此堅持構築堅強的防禦工事,又獲得第一與第六軍的增援,格林將軍所部抵擋住了聯盟軍的攻擊;而聯盟軍佔領聯邦軍於嶺上低處放棄的部分工事。
入夜後,厄爾利所部兩旅於東墓園嶺攻擊聯邦軍第十一軍,安德魯·哈里斯上校守軍率第一師第二旅竭力抵抗,傷亡過半,但厄爾利將軍失於增援所部攻擊聯邦守軍,而羅伯特·E·羅茲少將率尤厄爾師剩餘的兵力沿墓園嶺西進助攻不果。聯邦軍內線作戰的態勢使各級指揮官迅速調動部隊至關鍵地區,而聯邦守軍於獲得第二軍的增援後得以守住東墓園嶺,厄爾利將軍所部被迫撤退。
斯圖爾特將軍率其四騎兵旅於當日午後近黃昏時抵達葛底斯堡,但在第二天的戰事中無所作為。韋德·漢普頓之旅於葛底斯堡東北方的亨特斯敦與喬治·卡斯特的密歇根騎兵發生遭遇戰。
李將軍希望於7月3日星期五以前日的計劃重新展開攻擊:朗斯特里特將軍攻聯邦軍左翼,而尤厄爾將軍攻寇普嶺。然而,在朗斯特里特將軍尚未預備好之前,聯邦第十二軍團於拂曉對寇普嶺上的聯盟國軍施以重炮轟擊,以奪回工事。當地聯盟國軍接連發起兩波攻擊,在苦鬥七個多小時後,於上午11:00左右停止攻擊。
李將軍於是被迫改變計劃。由朗斯特里特將軍指揮轄下由皮克特率領的弗吉尼亞師,加上由希爾之軍分出的第六旅,攻擊聯邦軍防線正中央由第二軍把守的墓園山脊。聯盟軍於攻擊時將集中所有堪用的大小火炮轟擊敵軍各據點以削弱其防線。
下午1:00左右,聯盟軍170門加農炮同時開火,其或為此戰最大規模炮擊。波托馬克軍團為節省彈葯以應付接下來必有的步兵進攻,並未馬上開火還擊,而是等了15分鍾後才以80門左右的加農炮參戰。北弗吉尼亞軍團嚴重缺乏炮彈,且這番連續轟擊並未對聯邦守軍的據點產生太大的影響。炮擊於下午3:00左右平息,12,500南軍士官兵跨出工事,沖向四分之三哩(1200米)以外的墓園山脊,史稱「皮克特沖鋒」。由於聯邦軍來自墓園嶺與小圓頂以北的側翼炮火猛烈,第二軍又於聯盟國軍進逼時以前膛來福槍射擊並發射榴霰彈,攻方有近三分之一的兵員未能生還。聯邦守軍的防線於一稱為「天使」的低矮石柵處,一片灌木叢的北方,曾暫時動搖斷裂,但增援部隊迅速補上缺口,擊退聯盟軍的進攻,皮克特沖鋒是葛底斯堡戰役最後的高潮,據說此次沖鋒的令人震驚的高傷亡率甚至連李將軍都深受震撼,當部隊敗退時,李將軍策馬在傷亡慘重的子弟兵間穿梭,口中不停說道:「這都是我的錯,弟兄們,這都是我的錯」。
1863年7月3日發生兩場大型騎兵遭遇戰。斯圖爾特將軍受命衛戌聯盟軍左翼並做好擴充戰果的准備:在步兵登上墓園嶺後,側攻聯邦軍的右翼,同時打擊其輜重與通訊線路。在葛底斯堡以東3哩(5公里)處,今稱「東騎兵場」者(介於約克城與漢諾威公路間),斯圖爾特將軍的騎兵部隊遭遇戴維·麥克默特里·格雷格准將所部一師以及卡斯特之旅,在馬背上打出一場傳奇性的戰爭,包含馬背上的徒手肉搏。卡斯特率領密歇根第一騎兵隊沖鋒陷陣,牽制住漢普頓所部一旅,阻擋斯圖爾特將軍達成迂迴敵後建功的目標。在皮克特沖鋒之後,米德司令命賈森·基爾帕特里克准將對朗斯特里特兵團位於大圓頂西南方的各步兵據點發動騎兵攻擊。埃隆·法恩斯沃思准將抗議此舉無謂,但仍遵命行事。法恩斯沃思將軍於攻擊中陣亡,所部傷亡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