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電影對遊客的動機是什麼
要打動人是靠故事來完成,人物性格單薄,動機不明晰,導致太多情節無法與觀眾完成情感互動。該電影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講述了DJ陳末和一群朋友的都市情感故事。該片於2016年9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陳末被稱為全城最賤,每天和王牌DJ小容針鋒相對,誰也不知道他們的仇恨從何而來。陳末的兩個兄弟,分別是全城最傻的豬頭,全城最純的茅十八,三人每天橫沖直撞,以為可以自在生活,結果都面臨人生最大的轉折點。陳末相遇了最神秘的幺雞,豬頭打造了最慘烈的婚禮,茅十八經歷了最悲傷的別離,這群人的生活一點點崩塌,往事一點點揭開。夢想,愛情,友情都離陳末遠去。一個失去所有的人,已經弄丟自己的路,直到聽到來自全世界的一段語音。
㈡ 《鋼的琴》電影分析
1.鏡頭
開頭一個固定仰角機位,兩位主角中心站位,對比異常強烈,車站的遮雨棚兩側揚起,好像是主角背後的翅膀,男人一側的車棚是破碎的,女人一側的車棚是完整的,男人一邊是廢墟,是舊工業時代的遠去,女人一邊是磚房,是新時期拜金風潮的湧入,兩人的衣著一舊一新,男人手裡是手風琴,背後是助力車,女人身上是時髦的大衣,挎包,兩人的格格不入頓時凸顯出來。在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中,一直是固定機位,正因為鏡頭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讓觀眾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後,男主放棄了製造鋼琴,接下來的畫面跟開頭類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機位換成了固定俯角機位,應該暗示男主心情的變化吧,仰視男主時,男主是高傲的,藐視的,不向困難低頭的,而此時的俯角鏡頭,男主是卑微的,喪氣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
結尾時仍是機位平移,演員們都聚在鋼琴周圍,鏡頭逐漸後退拉遠,沿著長長的走廊離工廠越來越遠,帶著觀影人逐漸遠離那段鏗鏘的歲月。
2.燈光
偷鋼琴之後的月下獨奏更是奇葩,場面全黑,只有頂光,色彩明麗,雪花飄落,旋律悠揚,超現實浪漫主義風格,很唯美。在炸煙囪之後也有一段相照應的,男主女主在畫面中央,固定機位,背景全黑,唯有兩束頂光,分別給男主女主,男主坐,手風琴,冷色調,女主站,小腳步,暖色調。同樣的超現實浪漫主義風格,唯美。
3.音樂
電影《鋼的琴》從主題上,就是一個與音樂有關的故事:下崗工人陳桂林與妻子離婚,為了挽留住女兒需要一架鋼琴,從籌錢買鋼琴,到學校里偷鋼琴都不能成,於是拉攏昔日鋼廠的同事們憑一手之力造「鋼」琴。故事自始至終都在圍繞著一架挽留女兒所需要的鋼琴而展開,「鋼琴」作為一條線索也作為人物之間的主要矛盾在整個影片中反復出現,經典熟悉的鋼琴旋律,如陳桂林在木鋼琴上為女兒演奏貝多芬《致愛麗絲》,不時作為細節的呈現在片中響起,影片與音樂之間的直觀關聯便不言而喻了。鋼琴與手風琴,作為兩個實物在影片中的參與,為電影音樂提供了恰如其分而又妙不可言的入口,鋼琴為主,掌控著影片的主要旋律,手風琴協奏,統攝著整體感覺,使得音樂藉由樂器的存在扣住了整個影片的靈魂所在,賦予影片一種唯美的浪漫主義色彩。
與一般影片不同,《鋼的琴》並沒有致力於在二維平面之中製造三維視聽幻覺,而是逆其道而行營造封閉的效果,大量使用的正面水平機位以鏡頭的水平移動都是人產生強烈的抽離感,扁平的空間以及人物「左進右出」的運動方式營造的是一種貌似真實而又讓人警惕的非真實感,顯然是對電影語言規則的一次有意識的冒險,然而這是一次成功的冒險,非但沒有使影片生澀無味,相反地,這種對現實的背離造成了一種類似於黑色幽默的矛盾沖擊,容納了更多的意味。
4.剪輯
反復蒙太奇,陳桂林與他的父親在那屋頂上出現兩次,兩次的出現在整片中都是有著不同的意義,使得陳桂林在前面的困難都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並且這樣更給觀眾一種一種錯覺想法。
交叉蒙太奇,陳桂林他們幾個偷了學校的鋼琴被抓,讓他們自己抬回去,那個淑嫻彈完琴望向陳桂林,然後鏡頭就轉換陳桂林在查閱書籍,這兩件事都有影響的作用。並且這樣更給觀眾一種知道陳桂林的想法。
節奏蒙太奇,而在他們找那個把胖頭的女兒搞懷孕的人的時候,鏡頭換了4次的固定鏡頭來拍攝,音樂也是從一開門就起,與鏡頭相互形成節奏感。之後又去追那些人有形成很好的相呼應。
在場面調度方面,影片開始的一場送殯戲,已經彰顯了張猛在電影語言上的想法。他用橫移鏡頭,三次拓展畫外空間:開始是一群人吹拉彈唱的橫移加特寫;然後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畫面內,與畫外的人進行對話———至此,觀眾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這幫人在干嗎;最後橫移鏡頭交代畫外空間,觀眾之前對這一場景的疑問得到解決,同時歡快的音樂與送殯場景的對比,也凸顯出其中的幽默。這種對畫面內外空間的運用、對電影語言的理解,使得整部電影抬上一個高度。
5.劇作
他的故事極其簡單,影片的敘事方法主要是順序的敘事,中間直接按照故事的情節發展下去。講述的是一群多災多難的男人,他們除了要應付自己生理上的中年危機外,還要應酬苟延殘喘的生活,為了挽留住離異男人的女兒,他們重新揀起了年輕時侯的浪漫,用鋼鐵做了一架鋼琴,而女兒終究是走了,就像難以挽留青春。當然,挽留女兒只是一個牽強的理由,他們這樣一群庸庸碌碌的男人,走過了人生的黃金時代,已經懂得與生活和解,他們也明白:活,沒有理由,卻要進行下去。這個時候,鋼琴不僅僅是鋼琴,這是一群生活在中國,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恰至中年的男人的自我拯救。
電影中的線索:第一條,主要線索,大家集體製造鋼琴的故事,第二條線索,影片的兩條暗線,一條是陳桂林前妻對孩子的爭奪,顯得較為尷尬,要麼應該加強這面的描寫,強化一下人物的動機,也增添一些困難,要麼則略寫,甚至不寫,尤其是前妻的戲份過多,但是有沒有影響到主線「造琴」,現在有些刪之可惜添則不足的味道。另一條線索,廢棄的工廠遺留下兩根高聳入雲的煙囪,工人們集體聯署呼籲保留,但終被拆除。這兩根煙囪經歷幾十年歲月,伴隨幾代工人的勞動、成長和生活,是城市地標,是記憶參照,更是過去時代光榮與夢想的見證。影片末尾,在大群工人佇立遙望中,兩根煙囪被定向爆破,瞬間,煙塵升起。這條情節線時斷時續,作為「造鋼琴」這個主線索的襯托背景,頗具意味。它說明,國家、資本、市場的邏輯和步伐,鐵面無情,堅不可擋。它還說明,土造鋼琴,這個單個「奇跡」,其實只是一次無奈的掙扎,正像最終不能留住陳桂林的女兒一樣,它並不能改變造鋼琴的那個「背景」,不能改變工人集體失敗的命運。通過這個背景線索的敘述,《鋼的琴》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時代的大勢。
㈢ 誰來分析下《黑色靈魂》這部片的結尾 老大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電影的結尾很讓人感到意外,這個老大不就是個S B么!殺自己家人啊!
我就想他為什麼這樣做,從他的角度。分析如下:
1 恩怨背景:三兄弟的父親曾經是當地的黑幫勢力中的老大,可以看到當地有三個勢力。一個是三兄弟的父親家族,影片中老大去見的那個家族,以及老三毒品生意合作的那個家族。老大去見的家族謀殺了三兄弟的父親,成為當地的黑幫老大。老三毒品生意的家族是三兄弟的父親一直不信任的人。
2 老大的心裡狀態: 他不想再涉及黑幫的事,只想過普通生活。他想擺脫厄運的詛咒,有點象我們的 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家宜解不宜結。他不想報父仇,用父親的死做一個恩怨了結。年紀大了想給後代一個平安生活,給家族一個和平生活。這也是他與兩個弟弟最大的不同心裡,也是核心矛盾。
3 事情的轉折點在老大的兒子,其實就是個傻 逼,現在很多小年輕就這樣,死了沒人可憐那種,非常缺少腦細胞,不聽告誡,無論聽自己父親或者叔叔的都不會死這么快。他以兩個叔叔為榜樣特別是三叔,不想過父親那種窩囊生活。
4 老三先和老大產生了矛盾,把老大不能接受的黑幫聯盟帶到家裡,並且是帶著自己的親兒子走上了黑幫道路,老大很氣。老三想聯合毒品合作家族對抗殺父仇人家族,結果當天晚上就被殺父家族殺掉。
5 老二和老大產生矛盾,因為老二要發動戰爭給老三報仇。這時,老大的腦殘兒子又自作主張聯系放羊的小朋友一起去報仇,結果被小朋友出賣,被仇家幹掉。老大的兒子死了,老大當然要怨老二啊!
6 在老二准備報仇計劃中,老大決定結束一切,開槍殺了二弟,和沖上樓梯的兩個親信。一切都結束了。因為不會再有誰為恩怨去報仇,不會再死人了。
以上是分析的老大行為動機,不妥之處請見諒。
作為一部黑幫電影的觀眾,覺得老大肯定不是干黑幫的料,他兒子倒是有基因就是太嫩了。結尾也沒有復仇成功的期望結局,沒有家族間的大火拚。不過老大的一句台詞很對,他們要團結一致。從整部電影可以看出他們家族沒有了父親之後就是散沙一片,沒有統一思想,統一指揮。在外人都看得很清楚,所以聯盟都觀望事態發展。
這部電影的結局安排有點向政府,社會獻媚的嫌疑,就是放下武器,棄惡從善,大義滅親,和諧世界。
總之,不團結好事幹不成,壞事也幹不成啊!沒腦子也一樣。
㈣ 結合影片分析葉欣的行為動機和職業情感
葉欣的行為動機是全身心投入對急危重「非典」病人的檢查、搶救、治療、護理工作。職業情感是患者至上、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犧牲奉獻。
㈤ 看各種劇、片、電影的動機
有一些電影題材反應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有的電影反應出了現實社會的一些丑態或者黑暗的一面
㈥ 什麼樣的動機,什麼原因使你到電影院去看電影
很簡單 just喜歡那種感覺 畢竟電影院看電影和電腦或電視看電影氛圍完全不一樣
沒有動機,喜歡電影帶來的震撼、帶來的感動
㈦ 如何分析《歡樂好聲音》這部電影
小黃人的公司光照娛樂打造的電影,其實都不太需要帶腦子觀看,他們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你在看電影這一百多分鍾樂一樂、被爽到。本片的動機就更單純,讓觀眾聽好聽的歌,並像影片中這幾位歌者,想唱就唱,活出自我,重新起航,走上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
說起來,這部歡樂好聲音跟再次出發這部影片還真有些相似,一個落魄老闆帶領名不見經傳的音樂人走出困境,重新出發。特別是本片中寡婦姐配音的角色,怎麼看都像是再次出發女主角的翻版。不過歡樂好聲音裡面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主角,而是用群像的方式,展現了一類人:落魄劇院老闆、富二代、流浪情侶藝術家、懷才不遇高材生街頭藝人、家庭主婦、黑幫小子、害羞大姑娘、另類舞者,他們共同特點就是被生活所禁錮、因恐懼而踟躕,沒法展現自我和個性,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於吸引劇院老闆走上開劇院之路的歌唱明星,也因為年齡、過氣等問題變得尖酸刻薄難伺候。電影里這場意外舉行的歌唱比賽,成為每個人改變自己的契機。
㈧ 男生約女生看電影的動機分析
應該還是對你有一點好感的吧
呵呵
不過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啊
現在這個社會 有點復雜..
恩 好好把握 沒准他會給你意外的驚喜向你表白
不過即使只是曖昧 沒有什麼表示的話 也沒什麼好失落的
很多時候 做朋友比做戀人好 真的
願幸福
㈨ 動機——《荒蠻故事》第二個故事觀感
這是一個復仇的故事。
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恨一個人,就像不會無緣無故愛一個人一樣。那麼殺死一個人的前提,就一定存在動機。引起動機的兩個條件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個體的內在條件——需要、個體的外在條件——誘因,這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因素。
電影《荒蠻故事》的第二個故事,描寫一家餐廳服務員,在下雨的深夜她發現來餐廳就餐的客人是她的仇人,而且正在競選市長。可以想像,看著有血海深仇的人她氣得如何咬牙切齒,甚至忍無可忍,幾乎馬上手刃仇人。當她無比憤恨地告訴後廚大媽那是「逼死父親,強暴了母親,霸佔了家產的仇人」時,老太太用非常冷靜的語氣對她說 ,「殺了他」。殺人的決心並不是仇恨決定的,還有後果。服務員雖然每次被仇人呼來喝去回來,都使她埋藏在心底的刻骨仇恨更深一層,而且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她依然沒有要殺人的決心。盡管那個老太太一直慫恿她,甚至把老鼠葯都遞到她的手裡。
老太太說,大不了坐牢。牢里沒什麼不好,管吃管住,會混圈子在裡面很自由。這段話似乎透露一個信息,老太太也許坐過牢,也許想坐牢。有的人殺人沒有想到後果,這樣的人更容易付諸行動,那種想到殺人後果的人,就會畏首畏尾。服務員就是想到了坐牢這樣的後果,老太太輕描淡寫地說了那句話。
看著仇人吃著薯條煎蛋,服務員沒想到老太太已在食品里下了老鼠葯。「老鼠葯過期了,是沒用了還是會更毒」。老太太依舊不經意地說。服務員幾次沖到仇人面前想阻止他吃,想挽救,都被他回絕,回絕的甚至很氣惱。
兩個人靜靜地看著那個男人吃。
不知服務員此時此刻的真實想法,她到底是真的替那個男人的生命擔憂,還是也有一絲絲的他罪有應得。也許兼而有之,也許都不是。那個男人看上去並沒有什麼問題,這讓人想到老鼠葯也許真的過期了。服務員不知是長舒一口氣還是遺憾。
事情的轉折是,那個男人還約了一個年輕人。這是服務員沒有想到的。她此時的坐立不安應該是真實的,仇人死是罪有應得,但前提是不能傷及無辜,這是好人的底線。服務員提出加熱食品來阻止事情的擴大化,遭到那個男人惡語相向。這就暴露了壞人終究是壞人,那個男人曾經對服務員一家的罪大惡極,他如今還要競選市長,這是不是沒有天理,這就是不公平。已經氣急敗壞,忍無可忍的服務員,看著年輕人已經吃了,這里奇怪的是他馬上就有了反應。服務員抓起一把薯條打在仇人的臉上。她可能知道,也不在乎與你正面沖突,既解解心頭的怨恨,她也就只能做這些。敵我相差懸殊,報不了仇也是由來已久,更何況那個年輕人正捂著肚子。
那個男人兇相畢露,他打倒了服務員,並且拳腳相加,把她摁在地上。這時,誰也沒想到,老太太拿著刀走了出來,依然面無表情,她用力地刺向那個男人……
過期的老鼠葯,是更毒還是不毒?那個男人過沒過期,他會更壞嗎?
整段故事,讓人無數次意想不到的反轉,而且環環相扣,看似不合理,卻印證了錯位的合理。從服務員的角度,像是錯失了報仇的絕佳時機,從那個男人的角度是看似在劫難逃,然而這都不是最後的結局。再說動機,最有殺人動機的人優柔寡斷,而最沒有動機的人卻當機立斷。老太太到底為什麼出手,說是為民除害有點不切實際,說是替服務員伸張正義又不充分。可她就是毫不猶豫地下了葯,然後持刀殺了那個人。她說「殺了他」時表情冷漠,平靜而堅決,動手時果敢,沒有絲毫猶豫。動機是什麼呢?
社會太多不平事,各種霸凌在地位懸殊的階級上演。普通人無論經歷怎樣的欺壓,正義無處伸張又忍氣吞聲,最後導致生活在最底層的平民百姓,用極端的方式解決。這種極端就是另一種荒蠻。人類社會早就擺脫了蠻荒,可荒蠻的故事依然存在。人們要麼相互傷害,要麼只能盲目地復仇,卻沒有任何可以直接改變社會的辦法,這也恰恰切合了復仇本身的非理性。
那個男人是卑劣的政客,為什麼橫行霸道依然平步青雲,法律和正義到底站在哪一邊?那個惡棍逍遙法外不是讓人最憤怒的,他還要競選本地的市長,也許是老太太最不能接受的殺人動機。這才是一個毫不相乾的人出手的絕望本意,即使血債不該血償。要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用最大的代價為民除害,雖然不是最好的方式,卻是大快人心的結局,社會的荒謬、人性的自相矛盾被展示的淋漓盡致。
荒蠻的另一層解釋,也許是無助的吶喊,也許是無奈的反抗,用最無可奈何,明知不可為而為……
雖然依然無法向社會的不公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