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希區柯克的電影《精神病患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怎麼解釋。
殺人兇手患有極為嚴重的人格分裂症。他母親的死給他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打擊。這種精神創傷使他一直以為他的母親還活在世界上,對母親的屍體也不能做出常人的認知,以自己的一部分意識代替了母親。這就產生了:母親的屍體、他自己和兩個完全分離的人格形態的孤立。「母親人格」發出一系列命令,「本身人格」執行行動。「母親人格」在他眼裡是存在於母親屍體中的,與自己完全無關。
產生這種現象的緣由除了母親的死亡意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他母親活著的時候對他的精神壓迫。從影片的中就能看出來,他的母親是個極為暴躁、嚴酷的女人,在殺人兇手成長的過程中對他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壓迫。以致於他的意識成長受到了嚴重的阻礙,人格功能不健全,自尊自信程度極低,完全不能自立。
Ⅱ 活著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觀後感
與之結緣,在3年前,在他人的電腦里偶遇,便心生歡喜,哪天,我要專門抽出時間,靜靜的、無打擾的、一氣看完,自己默默想。哪天,一過便是三載,整日里瑣碎的忙碌,占據身心,未曾忘卻,卻也始終未看。
遲來的飯香?今夜,關機、關燈,獨自一人,一氣看完,給自己的心靈來一次饕餮大餐,似乎許久未得到這樣的滋養了,心靈愉悅到想飛舞,呵呵,這還得感激導演給影片的完美結局吧,都說中國人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我亦不能免俗,在看到幾近結束時,擔心安迪的命運,心揪得不要不要的,緊張程度不亞於一夜未眠的Red(瑞德),幸好,幸好,導演給了這么一個圓滿的結局。
劇情似乎不怎麼復雜,沒什麼懸念的,一開始,銀行副總裁、青年才俊Andy Dufresne(安迪·杜弗倫)(蒂姆·羅賓斯Tim Robbins飾)因被指控殺害妻子和妻子的情人,被判兩個無期徒刑,(不明白兩個無期徒刑的意思,網路了一下,死刑在美國是有爭議的),於是被關進了肖申克監獄(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灣版譯成鯊堡,大約取鯊魚兇狠殘暴之意,恰如這座監獄,是一座殘忍、吃人的黑獄。故事的開頭是1947年。
在老囚犯們嗤笑的呼為「菜鳥」(fish)尖叫聲中,被栓成螞蚱串樣的新囚犯們一一從他們眼前經過,經受了典獄長極盡侮辱的訓話、獄警噴水和噴灑滅虱葯後,被關進牢房。第一夜,便目睹被虐稱「肥臀」(fat ass)的新囚犯因恐懼哭泣被殘忍的獄警暴打致死。
而Andy,一入獄,便被被稱為「三姐妹」的變態老囚犯盯上,因Andy的強烈反抗,他們未順利得手,於是,Andy一直處在這幾個變態的辱罵和毆打中,經常遍體鱗傷。red一直默默觀察著Andy,雖然Andy從不說是何人所為,但大家心知肚明。Red知道用不了多久,這樣的摧殘將會毀掉Andy。這種狀況持續了2年,直至有一天,獄方接到一個外出修繕屋頂的活,red通過賄賂,和他的小夥伴們及Andy得到了這個難得的外出美差。幹活的過程中,Andy無意中聽到獄警隊長海利得到一筆遺產而為稅擔憂的聊天,Andy冒死走上前主動請求幫助,通過自己的專業所長幫海利獲得了全部的遺產,也為小夥伴們贏得了鯊堡監獄史上最狠獄官提供的每人3瓶冰鎮啤酒。
看著小夥伴們坐在屋頂上,溫暖和煦的陽光灑落肩頭,愜意的喝著冰鎮啤酒,坐在旁邊角落裡的Andy臉上浮出一絲超越現實的微笑。有人說Andy此舉是討好獄警,有人說是博取獄友好感,而red認為,Andy只是想重溫一下自由的感覺,哪怕是一瞬間,同時,也想讓小夥伴們也體驗一下這久違的、幾近忘卻的感覺。
從此Andy開始了他在獄中為獄警洗黑錢、逃稅的生涯。
大約是獄警們發現了Andy的可利用之處吧,屢次摧殘他的「三姐妹」之一囚犯被獄警毆打致殘,Andy由此擺脫了變態的騷擾和摧殘。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均始料未及,也正是由於精通金融知識的這個才能,借之牟取暴利的典獄長,唯恐Andy翻案被釋,從而暴露自己貪污、受賄的罪行,獲知他被錯判的情況下,殘忍殺掉知情人——帥氣陽光的囚犯湯米滅口,掐斷了Andy沉冤昭雪的唯一機會,致使Andy出獄無望。
為了更多的利用Andy,典獄長將Andy從洗衣房調至圖書館。Andy意圖改造、擴大圖書館,這得有錢。錢從哪裡來?得知與典獄長申請無望後, 從此Andy 開始了每周一次的給主管當局州議會寫信,在堅持不懈的寫了6年信之後,得到了200元錢和大量舊書籍等作為最終答復——看到這里時,我想Andy會就此罷手,不會再寫了,畢竟給了結果了嘛。在獄警談及這個問題時,Andy微笑著說:繼續寫,以後每周2封。長久堅持的結果是:州議會的妥協,Andy整葺、擴建圖書館的願望得以實現——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話說在收到的大堆的舊物中, Andy 發現了一張唱片,冒著被兇狠獄警懲罰的危險,不顧一切的在大喇叭中播出。一個高亢、嘹亮、悠揚的的女高音迅速飄盪在監獄的上空,直沖雲霄。優美的《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的就這么肆無忌憚的隨風飄揚……
所有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不管是正在放風的、躺在床上休息的、正在做各種各樣事情的囚犯、還是獄警,紛紛駐足、佇立窗口、仰頭、側耳傾聽,屏聲靜氣。只有莫扎特,輕盈圓潤,隨風起舞,如清風徐佛,如一縷陽光,溫暖、照射在枷鎖重重的心靈上。
甭管檻內人、檻外人均有瞬間擊穿心靈的感覺吧。
恍惚古代美女羅敷出場時的場景: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而此時此刻,但聞莫扎特,不聽人語喧。所有囚犯,剎那間,已忘了身居何處,何年何月,唯有音樂。沐浴在這明凈的音樂聲中,再次體味一下自由的味道吧,哪怕僅僅是心靈。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一朝獲釋的老布,甚至不惜做出違法舉動以求繼續留在監獄。悲哀嗎?red說: 老布已經被體制化(istitutionalized)了。
影片中,關於體制化,Red有這樣一番解說: 「first,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it;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you depend on them,that』s is i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討厭它;然後,逐漸的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最終,離不開它,離開它你將像老布一樣不知所措。
在許多紛紛指責體制的聲音中,你有認真的審視過自己嗎?
任何一樣東西,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體制也一樣,任何東西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個體。我們總說: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事實就是這樣。
2年前,網上一封河南女教師「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一度引發熱議,被評「史上最具情懷的 辭職信 ,沒有之一」。
旋即有網友調侃:「上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下聯:錢包這么小,哪都去不了;橫批:好好上班」。
調侃歸調侃,事實是體制化會固化一個人的思維,但許多的我們,囿於體制化,也仰賴於體制化生存,一種生活方式被認同了,便不想再改變。其實老布,在獄中管理圖書,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他,還是蠻適合的位置。
無獨有偶,近日,網上又爆一則甘肅隴南禮縣一公務員的辭職信,再度引起關注。慨嘆自己「當年學霸才子竟淪落至: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之窘境」。
若理性看待,有夢想固然是好的,現實是:你有鴻鵠之志,你有經緯之才嗎?
我們都曾懷揣夢想上路,若始終不忘初心,夢想能在現實的土地上開花結果,那無疑是令人欣慰的。很多人會實現自己的夢想,很多人的夢想在現實中遭遇屢屢碰壁後慨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還是先找找自己的原因吧,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適應自己不能改變的。修正後,再前行。
無人時,端坐、靜默,叩問內心:我想要的是怎樣的生活?選擇與內在最相應的途徑與方式。
榮格派心理學大師史蒂文斯寫了一本《200萬年的自性》的書,我們生命個體時間壽命大約80年,但是,我們的身體里居住這一個200萬歲的自性,這個自性就是我們的集體無意識,是200萬年的人類進化遺留在我們生命中的記憶。它們居住在我們身體內的看不見的身體,是黑暗的卻無時不活絡在我們身體內的秘密,是時刻左右著我們情緒波動的一大團蘇醒著的化石。
我們能意識到的,相之我們意識不到的潛意識部分,是微乎其微,所以說,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真的不容易。
審視自己、看清自己,行之心之所安,安之心之所安,在適合的地方做適合自己的事,重要的是,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希望,這才是最最關鍵的。
Andy在獄中用石頭雕刻,冒監獄之大不韙放歌劇,他所做的是籍此保存自己的靈魂,一顆自由的靈魂。沒有誰能把他的靈魂奪走,沒有誰。無論是憤怒、痛苦、絕望還是麻木。因為他的靈魂被更美好的東西佔據,實際最美好的東西——希望。
希望(hope),是這部影片的精髓所在。我們為什麼活著?精神分析講力比多(libido)和攻擊性是人活著的動力,力比多即性驅力,但不是生殖意義上的性,是機體生存、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慾望,而希望,正源於此。希望,就是我們活著的動力。是人得以堅持到底的力量。
Andy對Red說: 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個件美好的東西,或許是最好的東西,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死的)
因為私放歌劇,Andy被罰關黑屋一周,被放出來後,在吃飯時,一囚犯說被關小黑屋是最孤單難熬的,Andy說不孤單,有音樂陪伴。
他們允許你帶唱機?
不,(音樂)在這里,在這里。 Andy指指自己的頭和心。
Andy說: That』s the beauty of music.They can』t take that away from you.(音樂之美是奪不走的)
Andy從湯米處獲知案情真相,去找典獄長翻案,被典獄長借機關進小黑屋,達3周之久。而知情者陽光帥小伙湯米被典獄長和獄警隊長海利殘忍搶殺。
被從小黑屋放出後,在一面牆下,Andy和Red有一次動容的談話:
Andy:Forget that there are…places…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stone,there』s something…inside…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they can』t touch,that yours.(有音樂才不會忘記。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是完全屬於你的)
Red: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你指什麼?)
Andy:Hope.(希望)
Red:Hope.
Red重復了一遍這個單詞。然後說: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my friend.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It』s got no use on the inside. You』d better get used to that idea.(伙計,我告訴你,希望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希望能把人弄瘋。希望無用。你最好認命)
Andy:Like brooks did?(要像老布一樣嗎?)
Red看了Andy一眼,起身離開。
這次談話後,Red開始擔憂Andy。又得知Andy剛買了一條繩子後,怕安迪Andy布老布的後塵,極度擔心,度過了入獄40多年後最難熬的、徹夜未眠的一夜。
第二天早晨監獄點名時,Andy遲遲未出現,我的一顆心也隨著Red的心被提到嗓子眼,揪緊到不能呼吸。當獄警大罵著沖進Andy的牢房,卻發現空無一人!
劇情終於出現了重大轉折。
當典獄長咆哮著將Andy刻的各種石像憤怒的扔向眾人時,無意中石像擊穿了貼在牆上的明星畫報,畫報上露出一個小洞,撕開畫報,一個巨大的通道赫然在目!
典獄長瘋狂命令獄警們立刻順著牆上挖出的大洞追回Andy!
哈!Too late!太晚了!獄警們。
我們的Andy,此刻,早已穿越隧道,爬出污穢不堪的大糞管道,在暴風雨中,張開雙臂,宛若新生!雨水將他身上所有的污垢沖涮得乾乾凈凈,涅磐重生,一個自由的Andy重回人間!
而此時仍在獄中的Red,正在接受是否獲釋的第N次審核。不抱希望的Red,不再冠冕堂皇為自己申訴,直吐心聲,反而獲釋。
出獄後的Red住到老布曾經住過的旅館,經歷了老布同樣的遭遇,幾乎步了老布的後塵,在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想起Andy曾託付他的一件事。
Red來到巴克斯頓(buxton)的大乾田,找到石牆下的奇石——黑色的火山玻璃,挪開奇石,Red看到了Andy留給他的錢和信。Andy的指月之指。
Zihuatanejo(芝華塔尼奧)、Zihuatanejo(芝華塔尼奧)、Zihuatanejo(芝華塔尼奧)……Andy對Red說,簡單點,就是hope(希望)。
片尾,太平洋彼岸,長途跋涉的Red,赤腳走在沙灘上,海風吹走了他的帽子,身旁,便是如Red想像的一般,湛藍、湛藍的、寬闊、無垠的太平洋海水。安迪就在那艘舊船上,如他自己曾描述的那般:
「在海邊開個小旅館,買條破船,整修一新,載客出海。包制海釣。」
一間旅社、一葉扁舟。
Andy認為自己的這點要求不過分。
的確不過分。
19年,用一把小小的鶴嘴鋤,在Red看來,如果妄想用這把小錘子鑿穿監獄厚厚的石牆,需要600年,Andy用了19年,19年,在別人睡覺時,他在幹活。19年,歷煉獄一般的淬煉,用堅忍不拔的毅力,堅守一份美麗的希望。
他做到了。
沒有什麼能禁錮你,除非你願意。
Ⅲ 《活著》:余華是怎麼將這部作品寫出來的
前言:提到余華,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他的作品,比如《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等作品都廣為人知。其實,他不僅受譽於國內,在國外的知名度也很高,曾獲得過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等多個國際大獎,是中國作家中在國際上最出名的作家之一。余華是我國「先鋒派」的代表作家,《活著》這部作品展現的就是典型的「先鋒美學」。如今,我們就以探索《活著》這部作品的創作思路為線索,去領略余華在創作上的魅力。
一.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美國民歌《老黑奴》是余華創作《活著》的靈感來源
余華出生於1960年,雖然他有幸躲過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但二十世紀的下半個世紀,也是一個「風雨交加」的時代。熟悉我國歷史的都知道,抗日戰爭之後就是國共內戰,《活著》歷史背景的起點就是國共內戰。從故事的內容就可以看出當時內戰的實況,由於在抗日戰爭時共產黨和國民黨都元氣大傷,國民黨為了打贏內戰就到處去抓壯丁,不管被抓的人願不願意。這就是國民黨野蠻的一面,這也是福貴進城買葯被抓的素材來源。
內戰之後就是建國,建國之後實施了一系列的富國措施,比如公社化、大躍進,公社化、大躍進就是共產主義的實踐。公社化大家都知道,就是所有的物資都是公用的,只有使用權,大家一起幹活,一起吃飯,俗稱「大鍋飯」。大躍進就是我國當時在工業化上的探索,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鋼產翻番,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雖然歷史證明當時有的措施沒有結合國情,但是在黑暗中摸索,誰又能保證方向一直正確,正確的方向都需要在錯誤中總結得到。
《活著》書中福貴一家人吃大鍋飯,家裡的鐵都被收走這些劇情都是來自於真實的歷史事件。
緊接著就是三年大飢荒。在1959年,由於我國很多地方連續降雨多日,導致當年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減少,所以出現了飢荒現象。當然,光是天災是不會導致三年大飢荒的,這也是公社化、大躍進的結果。老一輩人回顧起那些歲月時,腦海里出現的都是餓死人的畫面,他們說在三年大飢荒時候,人走在路上,走著走著就倒下了,然後再也起不來。《活著》書中那些挖野菜、搶食物等片段就是來源於這段歷史。
然後就是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福貴家倒是沒有受什麼大影響,畢竟他家裡人都不是文化人,但是書中還是還原了這個時期的歷史,畢竟作者是想寫一部具有歷史厚重感的小說。
以上歷史,余華有的經歷過,有的沒有經歷過,但是作為上個世紀中期出生的人,對這些苦難必然都是印象非常深刻的。所以後來在聽到《黑奴歌》的時候,一下子就把這首歌和我國上個世紀的苦難聯系起來了,這就成為了作者創作的靈感來源。
二.余華用傳統+現代的藝術創作手法,將自己的靈感變成了藝術作品
在《活著》這部作品中,余華從大體上來說運用的還是傳統的藝術創作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語言上,具有傳統的絢麗性
「那個夏天我還差一點談情說愛,我遇到了一位賞心悅目的女孩,她黝黑的臉蛋至今還在我眼前閃閃發光。我見到她時,她捲起褲管坐在河邊的青草上,擺弄著一根竹竿在照看一群肥碩的鴨子。這個十六七歲的女孩,羞怯地與我共同度過了一個炎熱的下午,她每次露出笑容時都要深深地低下頭去,我看著她偷偷放下捲起的褲管,又怎樣將自己的光腳丫子藏到草叢里去。」
以上節選自《活著》。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語言風格比較絢麗,多採用比喻等傳統藝術創作手法。
2.在結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傳統性
綜觀《活著》這部作品,作者採用的是"從頭到尾"的傳統敘事法。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福貴一生的經歷娓娓道來,這種結構塑造法是傳統的,是我國古典小說的常用手法。文學作品創作的主要要素之一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盡管余華是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但是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依然借鑒的是傳統的藝術創作手法。用的是外貌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手法,並沒有採用其他"流行"寫法,比如意識流。
余華作為一個"先鋒"派小說的代表作家,他小說中的"先鋒性"主要表現在敘事角度上。
在《活著》這部作品中,他採用的敘事手法是"零度敘事法",這個敘事手法是在左拉的自然主義上演變過來的。在左拉之前,作家們敘事最常用的就是"現實批判主義",比如毛姆。"批判現實主義",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的情緒在文中明顯地流量出來,這是一種感性的敘事手法。後來左拉覺得真正的文學是必須要有理性在場的,所以創造了"自然主義"。這是一種理性的敘事手法,創作者只敘述事實,不表露感情。
"零度敘事"手法和"自然主義"一樣,作者在敘事時並不表露自己的情感,只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感悟作品的魅力。這樣寫,既增加了作品的張力,又增加了作品的客觀性,是一種具有現代性的小說敘事手法。通讀《活著》這部小說我們就可以看到,作者通過文中人物的敘述將文本完成,作者自己,並沒有在作品中"露面"。
三.創造了一種哲學思想,提高了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
上個世紀前的文壇是新舊思想交替的文壇,所以滋生了文學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僅表現在美學風格上,還表現在中心思想上。
前半個世紀的主流文學作品依然表現的是社會現實,這是文學的傳承,代表作家是魯迅。我國文學作品的成熟期是"唐傳奇"時期,那時候的文學作品表現的就是社會生活,後來的四大名著更是將這個宗旨發揚到了極致。以魯迅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派作家,繼承了這種文學傳統,繼續用文學揭露社會現實。
在主流之外,也誕生了像錢鍾書、張愛玲這樣解剖人性的作家,他們主要受到的是西方文化的侵染。錢鍾書的小說代表作是《圍城》,這部作品與魯迅等人的作品完全不一樣,他探討的是人性的困境及存在的意義。張愛玲的代表作很多,比如《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等。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從人性、心理這個角度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完成了向內挖掘的理想,這種創作在當時是具有先鋒性的,是一種在傳統文學上的發展和補充。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誕生了如余華、蘇童、莫言、殘雪等作家,這些作家將作品的意義擴寬,文學的社會性變弱,就使得非社會性、具有向內挖掘性的文學成為主流,這種文學被稱為「後現代」文學,《活著》就是這類小說的代表。錢鍾書和張愛玲的小說,受到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和精神分析學的極大影像,這是他們創作的基礎。余華等人的作品,比如《活著》創造了自己的哲學思想,這是一種具有哲學性的寫作。
《活著》這部作品傳達的哲學思想是:「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這種對生命的解讀,有別於存在主義、物質主義等價值觀,成為撐起這部作品的「頂樑柱」。
以上就是對這部作品的全部解讀。在解讀這部作品時,用的方法是從探索作者的創作思路這個角度入手。這是一種非常好的讀書習慣,這樣解讀,對作品的理解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