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育意義的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教育意義的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1、《放牛班的春天》
影片中馬修老師總是很和藹地與同學們對視,用眼神,用音樂教導這群「問題少年」。鼓勵、尊重、認同、理解、發掘、引導、他的教育方式是教師裡面的楷模。電影告訴了我們,只要有愛包圍,放牛班也有春天!
2、《心靈捕手》
一個被遺棄數次的孤兒,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卻擁有了極高的數學天賦。他遇到了教授、女友、摯友都真心想要幫他,不過他的心靈都沒有得到救贖,直到他心理醫生的出現。
引導他直面內心,接納他寬慰他,最終使故事的主角走出陰影,開啟全新的人生。
3、《死亡詩社》
基汀是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新來的文學老師。在一個認為教學必須要嚴格和施加壓力的環境下,基汀的教育方法卻沒有圍繞著成績和考試,他更喜歡讓學生自己去感受學習知識的方法,授課內容總是跳出課堂范圍,引導學生解放自己。
帶著學生反思人生的意義,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裡擊節而歌,侃侃而談。
4、《自由作家》
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年輕老師艾琳來到一所公立學校教書,她發現她的班級里全是被其他老師放棄的問題少年,他們對學習沒有絲毫熱情。
艾琳受到挑戰後,決定改變現狀,她為每一位學生都買了一本《安妮·弗蘭克日記》,希望他們同樣可以通過日記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想法和經歷。
5、《生命因你動聽》
電影中,霍蘭的夢想是作一首留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選擇了音樂老師的職業,更是將三十多年的青春奉獻於「平凡的教育事業」。
他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生命因你而動聽,音樂可以改變世界。
當霍蘭先生退休那天,他教過的學生們都來為他送行,坐滿了整個禮堂,而他也指揮演奏出這一生最偉大的樂章。看完才發覺,桃李滿天下原來可以如此讓人嚮往。
6、《地球上的星星》
8歲的伊夏是成年人眼中的問題兒童。在一次闖下大禍後,忍無可忍的父母將他送往了寄宿學校。這時,一位名叫尼克的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
和以往所見到的固守成規的老師不同,尼克主張讓學生們保留自己的個性和思想,自由的發展。
7、《三傻大鬧寶萊塢》
蘭喬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他公然頂撞校長質疑他的教學方法,他用智慧打破了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
而蘭喬的特立獨行引起了模範學生「消音器」的不滿,他們約定十年後再一決高下,然而畢業時,蘭喬卻選擇了不告而別。
8、《卡特教練》
里士滿高中籃球隊原本一支屢敗屢戰的隊伍,這一切在卡特教練執教之後發生了變化。他要求隊員和他簽訂一個協議,約定如果隊伍不團結或是成績不佳就不再繼續參加任何比賽。
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開始走上了上坡路,最後成為無人能敵的長勝王。卡特想用自身的經歷與經驗告訴隊員們:學校的教育是塑造學生並指引他們走上了正確的人生之路,而不僅僅是籃球比賽。
9、《黑板》
影片講述了在伊朗戰火紛飛的庫爾德地區,一群教師背著這塊維持生計的黑板到處找學生授課,以此來養家糊口的故事。
通過這一塊小小的黑板,映射出戰爭、難民、飢餓、疾病、婚姻、教育等問題。當危險來臨的時候,它是難民的避彈掩體,當孩子受傷的時候,它是固定斷腿的夾板。
10、《美麗的大腳》
這是一部關於愛與守望的故事,當城鄉之間的差距有如鴻溝,當張美麗看見城裡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時,更堅定了改變鄉村孩子命運的決心。
『貳』 講述的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師的故事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貝漢飾)重回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狄迪爾·弗拉蒙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
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Clement Mathieu,傑拉爾·朱諾飾)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叄』 求適合小學音樂課看的電影
1、《歌舞青春》是由肯尼·奧特加執導,扎克·埃夫隆、凡妮莎·哈金斯等人主演的一部愛情片。於2006年1月20日上映。
本片講述了英俊帥氣的校籃球隊隊長特洛伊與容貌甜美的優等轉學生加布里埃爾共同成就歌唱夢想的故事。
《歌舞青春》影視評價
男女主角清新脫俗的形象,動感精彩的歌舞表演,加上琅琅上口的青春流行搖滾樂,讓該片回味無窮,一舉成名。
盡管沒有華麗的特效,但追尋夢想與自我實現的主題始終貫穿於全片動人的歌曲、精湛的舞蹈之中,為該片增色不少。該片以歌舞這個世界性的語言,鼓勵青少年相信自己、表達自己、不斷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肆』 教育類電影有哪些
1、《無問西東》
吳嶺瀾、沈光耀、王敏佳、陳鵬、張果果,幾個年輕人滿懷諸多渴望,在四個非同凡響的時空中一路前行。《無問西東》走紅後,這部文藝片所呈現的家國情懷、人生態度都讓人肅然起敬,裡面提到的西南聯大,更讓無數人反思與感動。
當時西南聯大的艱苦條件也在電影中體現出來——學生們幾十人擠在鐵皮、茅草屋頂下上課;雨季來臨時,教室里常常在「下小雨」。防空警報響起後,教授們便在防空洞口授課。
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正確的思想觀念,可以幫助孩子做出更多更正確的決定,也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因此,孩子真正的起跑線,不單單只是物質條件,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比給他一個優越的生活條件更重要的事情。
『伍』 關於音樂的電影(只要美國的)
《波西米亞狂想曲》、《激樂人心》、《無人引航》、《超乎想像》、《澤西男孩》等。
1、《波西米亞狂想曲》
《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布萊恩·辛格執導的音樂傳記片,由拉米·馬雷克主演,於2018年11月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皇後樂隊從偶然成軍到確立風格,再到大放異彩的經歷,以及皇後樂隊靈魂人物——主唱佛萊迪·摩克瑞迭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2、《激樂人心》
《激樂人心》是由塔特·泰勒執導,查德維克·博斯曼、內爾山·艾利斯、維奧拉·戴維斯、奧克塔維亞·斯賓瑟領銜主演的一部音樂劇情傳記。故事講述作為靈魂樂的教父級人物詹姆斯·布朗的一生,可謂充滿了傳奇色彩。尤其是在風雲多變的上個世紀,歷經30年代的出生與成長,其慈母用心的培養和引導。盡管詹姆斯·布朗經歷了大多數黑人所遭遇的不幸,影片與2014年8月美國上映。
3、《無人引航》
《無人引航》是由威廉姆·H·梅西執導,比利·克魯德普、安東·尤金、賽琳娜·戈麥斯、傑米·鍾等人主演的劇情音樂片。該片於2014年1月24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山姆在意外去世的兒子喬西譜寫的歌曲中獲得安慰,並與年輕人昆汀兩人組成了一支樂隊,表演喬西的遺作,卻意外走紅的故事。
4、《超乎想像》
《超乎想像》是一部由安德魯·埃爾文、The Erwin Brothers執導的音樂劇情片,J·邁克爾·芬利、布洛迪·羅斯、丹尼斯·奎德、瑪德琳·卡羅爾、塔根·伯恩斯等參加演出。
該片根據基督教樂隊MercyMe主唱Bart Millard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在父親的高壓教育下成長,讓Bart與父親內之間有著很大的隔閡,但父親因癌症去世卻激發他創作出經典歌曲《超乎想像》(I Can Only Imagine)的故事
5、《澤西男孩》
《澤西男孩》是2014年在美國上映的歌舞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克里斯托弗·沃肯、約翰·勞埃德·揚、埃里奇·伯根等主演。該片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講述了以法蘭基維·瓦利為首的四個男孩改邪歸正,組建「四季合唱團」並大獲成功的故事、
『陸』 有什麼有教育意義的音樂電影
海上鋼琴師 《音樂之聲》講述了音樂的偉大魅力,以讓人學會欣賞音樂,從音樂中擷取快樂 是一部改編自瑪麗亞·馮·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團》的戲劇作品,最初以音樂劇的形式於百老匯上演,之後被改編成電影,其主題曲與電影同名。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廣東電台也均有一檔節目名為音樂之聲。
『柒』 教師題材電影推薦
教資考試本依是幫不上任何忙了,但還是想為大家豐富業餘生活貢獻一份綿薄之力,剛巧今個兒是教師節,各位想必未來也一定能成為十分優秀的教師,那本依就借著這個好日子,分享幾部教師題材的電影,歌頌這個偉大的職業吧!
1.《放牛班的春天》
這部上映於2004年的經典法國電影,以音樂為核心,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了一座老舊的輔育院任教的故事。
他面對的並不是一群普通的孩子,而是大人眼中的問題少年,所有人都認為他們無葯可救,可馬修卻不這樣認為。盡管遭受了孩子們嘲笑和不尊重的對待,馬修依然對他們的未來充滿著希望,直到某天,他發現孩子們都很愛唱歌,便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在輔育院成立了合唱團。用音樂改變孩子們,在相處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孩子們的本性不壞只是缺乏大人的理解,於是馬修便開始幫助孩子們與父母溝通,為他們爭取更好的教育與未來。
2.《一個都不能少》
張藝謀導演拍攝,根據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改編,一部沒有高昂特效,卻擁有更強大力量震擊觀眾靈魂的影片,其主題是關於貧窮農村大量文盲的問題。
我們生活在富裕平和的城市,享受著高知教師傳授的知識,卻無法想像在經濟落後的偏遠地區,年僅13歲的小魏,擔起「小泉小學」教師的職責,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確保班級中28名學生都能上學。
為了這個諾言,她吃盡了苦頭,搬磚攢去城裡的學費,湊不夠就步行去城裡;身上錢一分也不敢亂花,渴了就喝自來水,餓了吃別人的剩飯;為了登尋人啟事,在電視台坐上一天半。而支撐她如此堅持的,只是和另一位老師許下了「一個也不能少」的短短諾言。
簡單普通的一句話,卻撐起了一位教師的信念,也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影片的最後小泉小學收到了來自各界的資助,條件慢慢的好起來了...
3.《死亡詩社》
聽聞是治癒系影片,毫不猶豫就點開了,結果開篇的壓抑氣氛讓我一度懷疑被人騙了。影片中的威爾頓預備學院就像是地獄版的高中一樣,學校推崇凝重壓抑的教學理念,一味地追求高升學率,畢業班的學生也都毫不意外地為升入名校而日夜苦讀。
而新學期轉來的文學教師約翰·基汀為電影帶來了轉折,他如同陽光照射後的春風,帶著溫暖和希望走進了校園。一反其他教師的死板嚴肅,他用獨特的自由式教育方式讓學生們體會到了不一樣的人生,帶著學生們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人生的意義;讓孩子們大聲的宣講自己內心真實的理想;鼓勵學生們站在書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
學生們在「瘋狂」中學會了思考和規劃自我,他們鼓起了勇氣追求自己渴望的人生道路,甚至挑戰權威,違反門禁時間,成立死亡詩社。
影片最後的結局,在學校古板的高層反對這樣開放式的教育下,基汀老師被辭退離開了學校。但臨行前,學生們再一次站在桌子上,目光沉沉的送走他們的恩師。未來也許不會再見,但基汀帶給他們精神上的洗禮,卻會相伴一生。
1.《老師·好》
一開始看見於謙的名字,我是抱著爛片的心態去看的,但卻意外的被打臉。其中於謙飾演的苗宛秋老師最令我驚艷,當他走進教室一個個點名,揪出其中「私藏夾帶」的學生,讓他們在班級的一角罰站,這些舉動是不是都像極了記憶中的年級主任。
電影的劇情略顯老套,講述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鬥智斗勇」,學生之間的「愛恨情仇」,老師之間的「勾心鬥角」,但每個故事都十分貼近生活,讓人不自覺地回想起學生時代,尤其是說教過我們的老師。
其實每個人的生命中都至少出現過一位好老師,我們對他們說了無數次「老師好」,卻唯獨沒有當面稱他們一聲「好老師」。
2.《青春派》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誇大幽默的細節,就是一部描述了中國式考生真實寫照的電影。但片中對高中生活壓抑的部分描寫甚少,更多的還是講述了學生們之間的稚嫩愛情和純潔友情,讓觀影人在高壓、殘酷、絕望的青春中感受到了一份屬於年輕人的鮮活,收獲了不少人的好評。
當然,這部影片成功的還要歸功於一個角色,就是秦海璐飾演的撒老師,刻板的頭發,凌厲的目光,死板的教育思想,滿嘴的口號,簡直就是全國所有高三老師的縮影。當她站在講台上語氣嚴厲的問「幹嘛呀?很高興是嗎?」,這個片段竟讓我不自覺地汗毛豎起,回憶起那些年被班主任支配的恐懼。
而最後轉身溫柔的一笑,表現出了她嚴肅的外表下暗藏著對學生們的濃濃的愛,就像我們自己老師一樣,平日里嚴厲批評,離別時卻微笑祝福。
3.《夏洛特煩惱》
在喜劇中感悟人生道理,這是優秀戲劇的共同點。作為開心麻花團隊的第一部熒幕作品,劇情方面沒有任何不明就裡,反而精彩的令人嘆服。
每一位人物設定都合情合理,各有各的特點,不會混淆人設。這其中一位出場不多的角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由田雨飾演的王老師。
相比較前面的幾位老師,這位王老師可有些爭議了,他以成績判人,雙標對待學生,貪財還虛偽;但卻在夏洛被欺負時,挺身而出救他於危難中,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令觀眾感到不可思議。
但全片看下來,他雖然一身的世故,看著油膩不堪,但當他說出「I am a teacher」時,會驚嘆原來作為教師的道德標桿還立在他的心中,並沒有動搖。功過相抵,說不上好但也不算壞,只能說是成年人被社會毒打後的真實寫照吧!
《聞香識女人》
這部片子乍一看,和教師一點關系也沒有,但其實它暗含著教育的意義,特別是對容易迷茫和騷動的年輕人。
兩位主演,一位是雙目失明的退伍軍官,脾氣暴躁怪異;一位是得罪了學校同學和校長的,面臨失學的大三學生。兩個對生活的充滿絕望的人湊在了一起,本該是一部抑鬱風的電影。卻在他們冰與火一般矛盾的生活中發生了轉變,學生挽救了想要自殺的退伍兵,而退伍兵則帶他體悟人生,希望在絕望中重生,兩人互訴衷腸,互相勉勵,最終產生了亦父亦友的情感。
我們常說教育的基本是「傳道受業解惑」,但具體定義是什麼?是簡單的教書育人,還是傳授育心的方法?影片中的兩位主人公在互相救贖中,喚起了對生命的熱情,學會了在自我原則和成人社會原則間找到平衡,與自己和解,放下心防,積極享受人生,這應該也算是「傳道解惑」的一種吧!
今日的電影分享就到這里,您的學生時代是否也有記憶深刻的老師呢?可以評論區留言分享。
『捌』 為什麼有人說《放牛班的春天》是每個老師必看的電影
因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優秀的教育題材電影。它講述了一個音樂老師,怎樣去發掘並尊重孩子們的特長,把他們教育成才的故事。建議教育工作者都去看一下。
『玖』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問題孩子掙脫枷鎖的勇氣之路,你值得關注
一個失意的音樂家,走進充滿暴力的學校,誰也不曾想到,他會組建合唱團,用音樂拯救孩子的心靈;
一個被母親放棄了的孩子,用天使面龐隱藏魔鬼心腸,誰也不曾想到,他在音樂中覺醒,成為著名指揮家;
一群行為極端的問題學生,以調皮搗蛋為樂,在體罰懲戒中成長,誰也不曾想到,他們竟然在音樂中找到了歸屬感。
《放牛班的春天》2004年3月上映,法國音樂電影,講述的是,1949年法國鄉村,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被指派到一個叫「塘底教養院」的教養中心,用音樂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命運的故事。
開始有多絕望,最後就有多驚喜。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告訴我們, 人是可以改變的,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是對愛匱乏的痛苦吶喊。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有人說,這是一部能讓人因喜悅而淚流滿面的電影,流淌著洗滌靈魂的力量。
改變需要勇氣,自由需要勇氣。這些問題孩子如何掙脫枷鎖、如何擁有了勇氣?老師的潤物無聲如何展現?
他們的故事和蛻變,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啟發。
這所被稱為「塘底教養院」的學校,其實也是一所充滿暴力的監牢。
在這里,校長是牢頭,所有學生都是囚犯。這里大部分學生都是叛逆的孩子,他們想出一切能夠想出的辦法,對抗教師,對抗學校,對抗教育,他們不樂意學習。
一犯規,就體罰,是這里的常態。
問題1:校長與學生關系中的「權利斗爭」與復仇陷阱
這些學生的成長環境其實很糟糕,有的父母離異,有的父母雙亡,成長的道路上缺少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導致他們的性格怪異,行為極端,因此調皮搗蛋成為家常便飯。他們是一群被家長和老師放棄了孩子。
更糟糕的是,學校處理犯錯學生的唯一手段就是暴力。在這里,如果有孩子觸犯了紀律,全校師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將受到嚴厲懲罰。如果三秒內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關六小時的禁閉,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發為止。
在這個過程,校長專制獨行,眼中只看到邪惡;學生叛逆,甚至謊話連篇,他們想出一切能夠想出的辦法,對抗教師,對抗學校,對抗教育。雙方很容易產生激烈的情緒,而且會用激動的情緒來壓制對方,特別是校長,通過濃烈的情緒+懲罰的手段來表達憤怒,你們不認可我是非常錯誤的事情;學生用沉默+謊話,表達復仇。
在阿德勒看來,不管是表達憤怒還是表達復仇,究其根源都是斗爭,「權力之爭」。而斗爭的根源都是想要獲勝,並通過獲勝來證明自己的力量。
校長獲勝了嗎?他只是短暫的壓制住了學生,那是一種建立在虛無上的勝利,一吹即破。
人際關系中的「權利斗爭」與復仇的陷阱,讓人際關系成為困擾自己的煩惱。校長、學生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問題2:即使糟糕透頂,校長也願意保持現狀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三個孩子撬開櫃子,從馬修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他珍藏的樂譜,躲在廁所里翻看。學監聞訊趕來,馬修再一次聲明:「沒什麼」,但是卻被學監認為在亂搞。
馬修很憤慨地問了一句:凡事您只看到邪惡的一面?
學監的回答斬釘截鐵:在這里?沒錯!
明知現狀糟糕透頂,為什麼校長、老師都不嘗試去做改變?用阿德勒心理學去解釋,那是 因為「保持現狀更輕松」,不改變的話,不需要去冒險,可以持續待在舒適區,這里的一切熟知,在掌控中。糟糕,但是熟悉,並且習慣。
正如阿德勒所言,「 我們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選擇 」,池塘之底學校中,校長每天憤怒傷身、與學生關系的劍拔弩張,看似很「不幸」,但這都是他的選擇。
每個人都有這種選擇「不幸」的時候,但是你要清楚的是:你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里選擇了「不幸」,這既不是因為你生在了不幸的環境中,也不是因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為你認為「不幸」對你自身而言是一種「善」。
校長藉助這種不幸,為自己的粗暴管理找到借口,在他看來,犯錯等於處罰,處罰的手段包括關禁閉、做義工、不準探視以及體罰責罵等等;老師們藉助這種不幸,為自己的不作為和離去找到理想借口。
學校、學生的改變,源於馬修老師的到來,他改變了這里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們找到了共同體感覺。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且看他的 改變三步曲:自我接納→全然信賴他人→為夥伴作出貢獻。
Step1:自我接納,接納現實的窘境
入職「塘底教養院」時,正值馬修老師的人生低谷,他剛一進入學校的大門,彷彿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上任第一天,就遇到校工被砸傷眼睛,上課被戲弄,學會在黑板上嘲諷他的外貌,給他起「禿子」的外號,趁他不注意偷他抽屜里的曲譜等惡作劇。
面對學生的捉弄,馬修心中做到的第一件事是: 課題分離,分清「能夠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 學生們的惡作劇是學生的課題,而如何面對是他的課題。他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暴力鎮壓,反而一門心思為學生遮醜掩蓋,使得他們免於校長的懲罰。
所謂自我接納,就是,我們無法改變「被給予了什麼」,但是,關於「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我們卻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
學校惡劣的環境,是「被給予的」,馬修老師無力改變,但如何在這個環境中,去改變學生的成長軌跡,馬修老師找到了懷柔政策+音樂合唱的方法。
①第一堂課,學生搶了他的包用來嬉戲,吵鬧聲招來了校長。馬修不僅沒有向校長告狀,反而維護了他們。
②在課堂上,馬修找出了那位弄傷校工的學生勒蓋來克,但並沒有交給校長,也沒有用殘酷的方式懲罰,而是用另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方法,讓他去彌補自己的過錯:讓勒蓋來克每天下課後去醫務室照顧被他弄傷的馬克森斯,直到痊癒為止。
③學生皮埃爾在黑板上畫了他禿頭的畫像,他看到後不僅沒發怒,反而一本正經地修改,幽默滑稽的情景,引得同學們鬨堂大笑。
從中,我們看出馬修非常懂得教育的藝術: 對於犯錯的學生,教會他勇於承擔責任和彌補自己的過失,比毫無理由的嚴苛懲罰更加重要。
馬修接納了自己的工作現狀,並不斷用智慧去改變現狀,這是他的自我接納。
這種方式潤物無聲,學生們也被他的教育方式影響,內心閃現越來越多的柔和。
Step2:全然信賴他人,相信每一個孩子性本善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信賴,是無條件的相信別人。
馬修老師跟其他老師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信賴學生,相信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老師和家長對這群孩子都不抱希望,校長甚至說:永遠不要指望他們變好。馬修老師卻反駁: 永遠別說永遠,希望就在前方。
別人看到了孩子的頑劣、不可救葯,而馬修卻看到了他們的閃光點。
馬修讓他們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年齡,以及長大後想從事的職業。意外的是,每個人都寫下了夢想,他們有的想當消防員,有的想當拿破崙,有的想成為一個熱氣球駕駛員。
每個孩子的夢想,都是那麼美好。
有一天,孩子們唱歌罵馬修是禿頂,馬修不僅沒生氣,還很興奮地意識到:他們雖然唱的不怎麼樣,可是他們愛唱。
於是,他成立合唱團,並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信賴他人是我們的課題,而他人是否值得被信賴是他人的課題。 馬修老師信賴學生,而學生也漸漸交付自己的信賴。師生之間,拿出了通過「他者信賴」進一步加深關系的勇氣,增加了人際關系的喜悅。
這群不被期待的孩子,在馬修老師那裡,被寄予厚望,這讓他們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找到了久違的自信和信賴他人。
Step3:為夥伴作出貢獻,讓每一個學生融入合唱團共同體
合唱團是一個集體,馬修組建合唱團時,針對每個孩子的音色分出高中低音,讓他們每一個人都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從來沒有唱過歌的小派皮諾,馬修承諾教他唱歌,任命他為「合唱團指揮助理」;
五音不全的郭邦,因為個子較高,馬修讓他做了合唱團「活的樂譜架」;
習慣用冷漠武裝自己的皮埃爾,對音樂卻有著天生的靈性,馬修千方百計讓他加入到合唱團,這也成為他人生的重大轉機。
皮格馬利翁效應說: 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每一個學生都在合唱團這個共同體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感,即使後來被校長取消合唱團,學生們也和老師堅定地轉入地下,秘密進行著合唱練習。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 人際關系始於「課題分離」,終於「共同體感覺」,也就是將他人看作夥伴,並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一種狀態。
當我們擁有共同體的時候,才會擁有歸屬感。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才能付出更多創造價值的努力。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過: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 塘底教養院的學生之前正是由於缺乏愛的關懷,才造成了他們調皮搗亂的叛逆心理,而馬修的到來,則填補了這一空缺,同時還通過音樂讓他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喚醒了他們真善美的一面。
所以在馬修被迫離開學校時,他們一邊高唱馬修教給他們的歌,一邊將紙飛機撒得滿天都是。"那漫天飛舞的紙飛機,是我對您最誠摯的敬意。"
最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馬修老師用改變三步曲,改變著自己,也深刻影響了學生。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愛,而知道自己值得被愛,正是救贖的開始。
這就是電影要告訴我們的: 池塘之底,亦可育出天籟之音。
『拾』 中學音樂課上能給學生看的電影
1、《和你在一起》:
該片講述了一個拉琴少年的成長故事,是一部反映普通人微小情感的「小」題材電影,雖然沒有宏大的場面和史詩般的氣質,但這部近距離的動心之作卻處理得非常動人,其開放式的結局更加引人遐思。
2、《瘋狂動物城》:
瘋狂動物城是一座獨一無二的現代動物都市,許多動物在這里和平共處。史上第一任兔子警官朱迪為了證明自己,決心偵破一樁神秘案件,追尋真相的過程中卻發現這樁案件背後隱藏著一個意欲顛覆動物城的巨大陰謀……
3、《魯冰花》:
從大城市調到水城鄉小學的美術老師郭雲天發現其它老師眼中的「壞學生」古阿明是個繪畫天才,加上得知阿明家境貧困,更是對他照顧有加,不顧學校反對幫助阿明實現繪畫夢想,但天才少年的故事結局令人悲憫。
4、《摔跤吧!爸爸》:
印度國家摔跤冠軍辛格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有兒子幫自己完成心願,卻無奈生了四個女兒。本以為夢想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身上關於摔跤的驚人天賦,於是她決定讓女兒們: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
5、《淺藍深藍》:
豆丁是一個很自信的孩子,他跟小夥伴們最愛輪滑,但有一天,他遇到了挑戰,大王騎著飛車佔領了這塊地盤,豆丁站出來跟大王叫板,但他輸了,以後不能在這里輪滑了,還失去了好朋友。豆丁嘗到了失敗和孤獨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