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羅生門》在敘述上的特點和敘述手法
《羅生門》巧妙改編了芥川龍之介小說的情節,採用一種多重平行敘述的獨特手法,講述了叢林中的死亡事件。影片中每個人物的獨白都是整個事件的碎片,經過人的自私本性的折射,讓這些獨白的本身變得不可靠,同樣的道理,轉述這些獨白的敘述者本身也是不可靠的。
影片從深層次上反映了人性的復雜性,死亡使人的可悲與渺小、人的偉大與真誠都暴露在夏日的陽光下。
(1)電影羅生門現實主義分析擴展閱讀:
《羅生門》通過多襄丸、真砂、武弘三名當事人風格迥異、看似互相矛盾的敘述,可以看到兩性之情的微妙和脆弱,承載著忠貞、信任、責任的它很難抵抗局外人的刻意破壞,一份原本美好的愛情,可以在瞬間被摧毀。三名當事人對事件的敘述,符合他們各自的身份和境遇,不是刻意的撒謊,而是片面的真實。這種片面的真實,往往就是人性寄居的載體。
若將電影結尾解讀為黑澤明對個體無法脫離社會、以提耳離地的方式構建人性的無奈和悲憫,亦未為不可。當剝掉嬰兒衣服的路人惱羞成怒,斥責樵夫偷盜了匕首,樵夫啞口無言,影片似乎凸顯了事實的不確定與人性的令人失望。
Ⅱ 觀看《羅生門》從結構手法角度分析這部作品的手法
淺議《羅生門》敘事特點
內容概要: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的《羅生門》,展現了人性中赤裸裸的軟弱和謊言。黑白,粗糙,淳樸,直入人心。一間破殿,陳舊的牌匾,一場大雨,一個故事。本文就《羅生門》的敘述內容、話語、動作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場景 倒序 情節 敘述話語 視角
電影開篇,磅礴的大雨,嘩嘩的水聲,突兀的聲音,水的凶暴,恰似這個世界的冷酷無情。因為大雨,乞丐與在羅生門中避雨的樵夫和僧侶不期而遇,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語「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了乞丐的好奇心,於是樵夫道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首先,出現「羅生門」這個場景,乞丐、樵夫、僧侶在此分析一個社會事件。羅生門作為一個殘酷自私的現實世界的意象,揭示了「為了生存,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這一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在電影此後的敘述中,不斷地出現「大雨中的羅生門」這一場景,每當事件的當事人陳述完自己的經歷後,乞丐、樵夫、僧侶在羅生門前質疑、探討、分析。在羅生門前挖掘事件的真相,對應著在人性面前思考人本質的弱點,兩者有著隱約的聯系。
Ⅲ 黑澤明早起電影佔主導地位的思想是不是現實主義
這么理解是對的,通常我們所說的現實主義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現實是居中不變,只是針對不同的問題罷了。就我個人觀點:「現實主義」是一個「多元化且具有爭議」的名詞,看似可以分化成多種模式的思想,但是又是一個不可分割整體並且雜糅著各種矛盾,就如杯子里的水一樣明明是一滴一滴組成的但是我們卻沒辦法把它分成一滴一滴的。社會的矛盾和問題猶如「五彩斑斕」顏料,每一滴水水中都蘊含著一種顏料(也就是說一種色彩)。當這些水滴融入到一個杯子里我們再把它慢慢攪勻的時候只能看到一種顏色,那就是「黑色」(上過美術課都知道吧!)。這種黑色就是黑澤明大師想讓大家看到的。「現實」一詞體現在社會環境上,羅生門和七武士尤為明顯,都是圍繞著當時社會的大環境所創作的。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的人物都是前後矛盾,前後矛盾就是現實主義的一種特徵。藝術創作一種意境,真正的藝術家所創造的東西都有一定的思想內涵。現在站在「舞台」上的大多都不是藝術家。
梵高的向日葵真的很美。
Ⅳ 羅生門電影賞析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於1915年發表的一部精緻短篇小說,小說情節取材於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語》第十九卷「羅生門樓上遇屍記」,雖是舊題材卻賦予了新意。
《羅生門》應該是黑澤明最廣為人熟知的一部電影,與其以往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不同的是,這部只是圍繞一個很小的一個故事的幾段敘述而已,這部電一影之所以受到如此關注在於,她比其他作品更加直面揭露人一性一的黑暗。
故事透過四個人的嘴巴,呈現四種不同的狀態。故事的主角只有三人:強盜、武士、女人,他們都為了掩飾自己的齷齪與軟弱而粉飾自己而說謊。武士和強盜一樣,都是為了給世人表現自己的「男子漢」氣概而把自己說成是「俠士」或「勇士」,其實都是一樣懦弱,自私,更加可笑的是死去的人也要說謊。
女人陰險和惡毒,本身不止婬盪而且還在武士與強盜之間挑撥,要讓他們自相殘殺。她這樣做是為了不讓自己的壞名聲得以流傳。最後透過了樵夫的講述呈現了故事的真相。
故事雖然簡單,但其中透露出來許多人寰的悲劇,人性的齷齪。人一性一的黑暗比魔鬼還可怕。女人可以為了自己的名聲而教唆人殺害自己的丈夫;武士可以為了保命而出賣自己的妻子。
強盜可以為了自己的獸欲而去玷污別人的妻子,這樣組成了一個因果的環,人們在這個環里唯一做的事就是出賣別人。但這個故事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為了表現社會的一個狀態。
回到羅生門前,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就讓我們真正見識現實中的「惡」。乞丐最後奪去嬰兒的外衣,為了自己能買幾個錢。整個影片呈現出的是一個瘋狂而自私的世界,人們都為了自己而編織各種謊言,都是虛偽地隱藏自身的險惡,以至於每個人都不信任別人。
可能每個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不一定都為「惡」,世上也有善意的謊言。樵夫同樣說了謊,同樣偷了別人的東西,但他並沒有給別人帶來傷害,而且他是為了撫養家裡的6個孩子。最後他收養了羅生門下的棄嬰,這個嬰兒象徵著新生命,也是新希望。
黑澤明對於這個瘋狂的世界並沒有完全放棄,他還是「抱有希望」並藉由樵夫的手來表現。暴雨過後,樵夫身後重回了一陽一光。不過社會再黑暗都要堅信有善和光明存在,永遠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如果放棄了希望就會墮入黑暗之中。
Ⅳ 《羅生門》下的人性審判是怎樣的
影片添加了小說中沒有的版本,是屬於那個樵夫的。他其實躲在樹叢後面,目睹了案情的全過程,只因事後從案發現場偷走了那把嵌螺鈿、頗值些錢的匕首,心中有愧,所以開始不說,漏出的一句兩句被那敏感的漢子抓住,追問不休,才說出他的版本:強盜強暴過武士的妻子後,請求原諒,還請求女人跟他走,他願意金盆洗手,改惡從善,用勞動來養活她。女人二話沒說,拾起匕首,跑近丈夫,割斷繩索,兩個男人明白她的意思,是要他們用決斗來決定她的命運。但兩個男人都很怯懦,都怕死,不想戰斗。武士說:「我才不願意為一個女人拚命呢。」還罵女人:「在兩個男人面前出醜,為什麼不自盡。」那強盜也順水推舟地奚落女人。女人氣極,破口大罵,罵他們膽小鬼,罵他們名不副實。兩人不得已才出手,且都本事平平,刀法不準,一個砍進樹里,一個插進地里,拔不出來,決鬥成了毫無章法的扭打。強盜終於碰巧從地里拔出長刀,刺死了武士,自己還在索索發抖。這個版本可以認為(也應該認為)至少是基本真實的,否則黑澤明添這一筆豈不成了蛇足?黑氏這一增筆似乎又轉進了一層意思:妨礙認知事實真相的道德缺陷和心理障礙,雖然難以克服,畢竟不是不可克服;樵夫既已承認了自己的過失(偷匕首),他就不受過失的障礙了,他能夠道出事實的真相。影片末尾,羅生門後壁角下傳出啼哭聲,原來是個棄嬰,那個以「人人都在作惡,我也不妨作惡」為人生哲理的漢子,剝下嬰兒的外套就走。樵夫則抱起嬰兒,准備帶回家養,他對和尚說:「我已經有6個孩子,再添一個也不過一樣的辛苦。」和尚感謝他:「幸虧你,我還可以相信人。」但是,影片中仍有伏筆,仍留下了問題,值得深思,即,強盜用來刺死武士的究竟是長刀還是匕首?既然樵夫的版本為基本真實,我們不妨以此作參照來分析一下強盜、女人和武士的版本,連帶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