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文化理論與電影分析

文化理論與電影分析

發布時間:2022-04-23 04:42:50

① 運用文化生活有關知識,分析電影《我不是葯神》的成功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啟示

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2.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形式,我國電影都發揮強有力的導向和示範作用。
3.影片反映時代和現實社會,貼近群眾,引起共鳴,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影片反映的問題,又可以引起社會重視,從而解決實際問題,形成良性循環。
4.重視電影產業,使其蓬勃發展,可以加強與世界文明的對話和文化交流,博採眾長。
5.增強了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生命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文化。

② 跪求電影的文學分析角度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的要求 1、論文選題應在「英美文學」、「英語語言學」、「英美文學比較好寫,資料很多但是容易重題。很多人都寫這些,就是答辯的時候
急求商貿英語專業畢業論文一篇!!!最好是英文的!,一、堅持理論實際地原則 撰寫畢業論文堅持理論實際地原則。理論研究,特別是再次,文章是否具有科學性,還取決於作者地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寫作畢業論文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大三可否著手准備?,但看到網上好像有顯示畢業論文學校有選題,那是不是必須要在學校給的選題里恩,我覺得沒有必要,因為論文寫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專門的指導。英語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內容,問題補充:畢業論文打算寫英語文化方面的,或者是文學方面的,但是具體的選題確定不下來,希望高手給予指教~~ 186. 現代英語新詞分析 (字數:7011,頁數:

③ 對於影視文化的理解和看法的作文

[內容摘要]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這一機遇與挑戰中,中國面臨著的決不只是影視工業經濟形態的巨大沖擊,在文化領域,也將面臨著「文化帝國主義」的巨大沖擊。這一問題,不論從經濟形態,還是從文化形態,都需要我們極其關注。

本文對存在於世界影視中的「文化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本文認為,美國影視的「文化帝國主義」在文化形態上集中地體現:一、對影視本性認識的根本性偏差,導致了美國影視的唯經濟主宰;二、對高科技變成人類圖騰的迷狂,導致了美國影視墮入濫用技巧的誤區;三、對悠久歷史文化的嫉妒,導致了美國影視呈現出極度的擴張慾望。

針對愈演愈烈的美國影視「文化帝國主義」全球化,本文不但論述了法國率先提出的「文化反彈」理論,而且就「文化反彈」理論在影視界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影視界的影響,進行了對策性的分析與研究。提出了中國應當在三個層面上來確立自己的影視文化戰略:在影視文化觀念形態上,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文化帝國主義」侵略的一面,也要充分認識到21世紀信息社會「世界文明」地圖顯示出來的文化溝通大趨勢;在影視機制運作層面上,要盡快建立與世界影視工業接軌的市場運行體制;在影視的具體操作層面上,要在市場研究、影片創作、影片製作、影片發行的所有營運環節中,體現出中國影視產業體系的國際化特點。

[關鍵詞]影視;WTO;文化學;文化帝國主義;文化反彈

說明:由於國外影視間近年來出現的體制「合流」大趨勢,特別是美國出台《1996年聯邦電信法》後,以此為標志的信息產業媒介「空前大整合」潮流風起雲涌,電影電視之間的分野已極其模糊(即產業形態和媒介壁壘正在打破和消融)。因此,本文在提及和使用「影視」概念時,一是多用影視合流的「泛指」;二是所提及和使用「影視文化傳播」概念時,多限於「影視藝術作品」的范疇。

加入WTO,中國的市場將進一步開放,影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從中美簽署的WTO雙邊協議的內容來看,在文化領域電影業是受沖擊最大的行業之一。中國加入WTO影視業作出的承諾主要是:在電影上,增加「國外大片」的進口數量和逐步放開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假如我們此時用「帝國文化的侵略」來談論中國即將加入WTO的問題,那將十分刺激。這種刺激,很大程度上在於用我們意識形態的思維定勢來看待「帝國文化」一詞,很容易帶上政治「大批判」的眼光。實際上,「帝國文化」一詞,根本不是我們的「發明」與「創造」。在學術界,哲學領域的法蘭克福學派60年代末就涉及此問題。作為政府間文化政策的主張,是法國文化部長雅克·郎於1982年,在聯合國所作題為《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演講中就曾提出的。這種提法出自法國,直接的原因似乎是法國的視聽業,特別是影視業受到了美國的巨大沖擊,但更為深刻的原因,應當是法國文化的高度自覺與文化淵源的極其深厚,加之法蘭西的獨特個性。諸種因素的合力,共同促使了這種被稱之為「文化憤懣」首先在法國,而後在歐洲的噴發。很快,這一問題得到了眾多國家,主要是文化淵源豐厚,工業化程度很高,視聽業(特別是影視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的響應,並引發了一場頗具聲勢,頗為激烈的論戰,對這一問題的學術大討論,甚至形成了學術流派。

在中國即將加入WTO之際,這一問題陡然「再現」(我們畢竟要履行所簽署的入世公約)。我們如何不是簡單地,甚至只是感性地研究影視業中的「帝國文化」問題,而是深入地,在學理層面上對這一問題進行持久的研究,已成為影視界一個十分突出的課題。這問題也應當成為中國文化戰略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研究,不僅在影視上、在文化上,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將有十分積極、甚至是重大的意義。本文將就中國加入WTO,國外影視,主要是美國影視對中國產生的的影響問題,發表自己的一點學術見解。

一、加入WTO,中國影視面臨「帝國文化」傳播擴張的嚴峻態勢
2000年年初,美國商務代表白茜芙(又譯白介夫)在洛杉磯貝佛利山莊的一席演講,為美國影視工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帶來一片喝彩,與會的八大影片公司主管和海外發行代表更是顯露出勃勃雄心。美國電影協會主席賈克·瓦倫提(Jack Valenti)滿懷信心地表示,中國加入世貿後,將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美國影視業提供難以計數的機會,其中包括影片開放進口、投資興建影視院以及跨國合作拍片等。瓦倫提一向被稱為美國影視工業的超級說客,他為了促使美國國會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系法案,曾多次在國會發表演說。瓦倫提的親密夥伴、美國福克斯公司的東家,也是國際傳媒大亨的梅鐸(Rupert Murdoch),過去多年來一直默默地從事進軍大陸市場的努力,今年5月他也走到了前台,甚至開放位於洛杉磯西區的20世紀福克斯製片廠,並召開以進入中國大陸影視市場為主題的「亞洲娛樂與國際影視藝術」會議,其目的在於協助美國政府和影視界認識並進入中國巨大的影視市場。

美國娛樂業被歸為「以版權為基礎的」製造業。1998年被稱之為「王中王」的影視業與電視業,以及所帶動相關的錄像帶 、錄音帶、音樂出版行業等方面的總收入高達 600億美元,佔美國出口額的第一位,其中120億美元是由影視業直接創造的。在美國影視巨子的眼中,中國內地不但是一個13億人口的巨大影視市場,而且是世界影視最後的一個大市場。他們相信在世界各地所向披靡的美國影視能在中國進入世貿後,到中國內地大發利市。就以過去數年為例,中國內地每年最多進口10部影片,美國電影業從中獲得的平均收益是2500萬美元,而在日本、香港等地的收入,由於少受到限制,往往都能突破10億美元收入,這就帶給他們無限的憧憬。美國電影協會聯合會秘書長莫瑞(James Morel)指出:「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第一年從美國進口的影片將從已往的10部增加到20部,中國人一向有看電影的習慣,若以每人10元計算,便能超過20億美元。」莫瑞說:「根據統計數據,中國大陸每12萬2千名觀眾才有一家電影院;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平均每8000-18000人即有一家。」因此,大陸開放外國影片進口後,勢必興建更多的電影院,而美國電影娛樂界不會錯過這個良機。除了興建近年盛行的連鎖式電影院外,由電影票房連帶產生的外圍商業行為還有光碟、錄像帶、唱片、錄音帶、書籍以及紀念品的發行、銷售,每一項產品衍生的利益都令美國電影垂涎三尺。有別於八大影片公司,一些零星的獨立製片人則正在尋覓他們跟中國大陸電影界的合作方式。

日前由上海返回洛杉磯的一名先頭人員表示,中國大陸本土電影製作正嘗試技術性的突破,美國電影中的計算機影像合成技巧領先全球,未來這方面的合作可為美國業者提供無限商機。總之,當今美國影視業的上上下下,都開始摩拳擦掌,只待中國正式進入世貿後,便能隨著美國商業大軍長驅直入。

然而,對中國大陸有著更為深入研究的蘭德公司(美國最好的思想庫之一)卻有其力排眾議的看法。蘭德公司認為,美國影視業與其他工業不同,不可能像波音公司賣飛機一般,只是製造與出售產品,也不似英特爾直接到大陸設廠,聘用當地勞工生產晶元而已,影視業所衍生的意識形態將會面臨政治上、文化上難以計數的阻礙。美國要真正打開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市場,將要比純粹的經濟領域賺錢花費更多、更大的精力。 但是,美國必須這樣做,因為影視業是中國入世後,美國進入中國意識形態領域產品的第一場巨大戰役,勝敗如何,直接影響美國在文化領域其他事業的開拓。蘭德公司的研究,十分值得我們注

④ 以一部電視劇為例用簡單的文化研究理論進行分析

摘要 《天道》電視劇中丁元英的文化屬性說是這部電視劇最醍醐灌頂的地方,新穎的名詞,獨特的分析角度,無不叫人耳目一新。

⑤ 觀看電影《刮痧》,基於你對影片的理解對比分析中美文化價值觀。建議使用Hofstede的文化價值維度

1: Power Distance: The US and China are differnent. In the movie, you could see that Datong show more respects to his boss. He hit his son in front of his boss to give his boss face.
2. Uncertainty Avoidance: American has higher uncertainty avoidance, and the China has low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 the court, the judge doesn't accept the uncertain answers. As the judge said," show me states". Becuase Americans don't know about what is Gua Sha. They don't try to understand and listen Datong's explanations. Americans just approves the facts and prooves.

3, indivialism: American is more indivial than Chinese. In the movie, you can s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n and father, Datong and his boss. American treats the kid indivially. So the Chind Protection Association tries to protect the child from abusing. However, for Chinese, Child should live with parents.
4. masculinity: In the court, Datong said that he did Guasha for his son, but that's not true. At this part, Datong showed his masculinity. Becuase he is a man, he has to protect his father. He has to undertake all of responsibilities.

⑥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英) 斯道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j-v-NtNCscYm8QTgp6amQQ

密碼:y84z

書名: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

作者:(英) 斯道雷

譯者:常江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7-1

頁數:311

內容簡介:

《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5版)》是國際知名文化研究學者約翰·斯道雷所著之經典教材,在西方學界經久不衰,是公認的媒介與文化研究領域最為權威的綜述性著作之一。《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5版)》對文化研究這一學科的歷史,傳統及當下的發展現狀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廣泛涉獵文化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等諸多重要的社會科學思潮,梳理國際學界對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眾傳播學,文藝批評以及新聞學等領城內學者與研究生閱讀,參考的重要文獻。《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第5版)》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譯本。

作者簡介:

約翰·斯道雷(John storey)是媒介與文化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現任英國桑德蘭大學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文化理論與文化史,電影與文化記憶、消贊與日常生活等等。斯道雷教授曾多次訪問中國,他的作品對中國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產生過較大影響。

譯者簡介:

常江,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美國西北夫學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媒介文化,傳媒社會學與電影史。

⑦ 如何運用基本的藝術理論分析和評價一部好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7)文化理論與電影分析擴展閱讀

電影的起源: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工業發展和中下層居民迅速增多,電影成為適應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種大眾娛樂。它起先在歌舞游樂場內,隨後進入小劇場,在劇目演出之後放映。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

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⑧ 什麼是電影理論,什麼又是電影文學

一、 電影理論發展概況
80年代總結觀點:經典和現代理論(20年代~75年左右);
經典:傳統美學來表述電影,作品與社會背景分離。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藝術?電影與其它藝術的關系;
現代:符號學、精神分析學、馬克思主義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題都是——電影是不是語言?觀眾和影像的關系是什麼;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稱為早期電影理論;
2、 30年代~二戰前;
3、 二戰後~60年代前;
4、 60年以後;
(其實就是60年以前是經典,60年以後是現代)
※ 96年 鮑德威爾和卡羅爾提出把現代理論分為兩種:(見《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體位置理論;主要內容是結構主義、精神分析、符號學、女性主義、意識形態批評;
2、 80年~至今 文化主義理論;主要內容是法蘭克福文化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
以上兩種理論共稱為宏大理論(Grand Theory)。他們認為真正的電影理論研究只開始了30年,即從60年到90年。
80年以後,他們又開始了一種「中間層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對宏大理論。即在主體位置理論和文化主義理論崛起時,另一種中間層面理論出現,堅持既要對理論從經驗出發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論性。
※ 結論:
1、 60年前,是小(低)理論,經驗性強;
2、 60年~70年,宏大理論;
3、 80年~至今 中理論;
形成多姿多彩的別具一格的電影研究,如敘事電影研究、文體電影研究、文類電影研究、民族電影研究、後殖民電影等研究等。

二、 經典電影理論
在一戰前後,對電影的藝術地位、特徵、規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作為藝術,是在時空之間填補鴻溝的藝術;《第七藝術美學》「光與影的交響樂」。
2、 1915年,美國的林賽《活動畫面的藝術》,他把「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3、 1916年,美國的雨果·明斯特貝格《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概念:
1、「上鏡頭性」——
是20年代法國流行的時髦詞眼兒,卡努杜創造,先鋒派重要用語。1920年,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探討電影的藝術特徵,闡述其涵義:指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視覺表現:布景、照明、節奏、化妝;通過照相來表現神采——上鏡頭性,通過上面四個手段。是早期電影特徵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愛森斯坦指出:電影與舞台不同,電影導演更主觀,能選擇不同時空的重點現實片段。
電影選擇和組合這些片段,集中表現劇情。
把現實壓縮具有特徵的東西,展現經過壓縮、重整、剪裁的電影的時空。
3、 愛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愛森斯坦講究沖突,如「雜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強調連接作用。
愛森斯坦認為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強調連貫性,他認為蒙太奇意味著多個鏡頭組成一個場面,多個場面組成一個段落,多個段落組成一個部分,一個個片段間具有顯而易見的聯系。人們不覺得中斷和跳躍,得到一種無意的刺激。
愛森斯坦在晚期對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認為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研究涉及到了聲畫蒙太奇和色彩的問題。
4、 庫里肖夫效應——
為控制蒙太奇表現力所做的試驗。
5、 雜耍蒙太奇——
愛森斯坦在1923年,從戲劇創作中總結的一個原則,「雜耍」構成一場演出獨立的原始因素,是戲劇效果和任何戲劇的分子單位。雜耍和噱頭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雜耍更注重表現主題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匯到一起傳達和表現思想的一種感染手段。不合乎劇情發展,甚至脫離劇情發展,實際是有內在聯系的。
自由剪輯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題效果。產生奇跡性、超越敘事,展現真正要表達的主題。
6、 理性電影——
愛森斯坦在20年代後期提出的概念。他認為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但在具體的創作中,這種想法與創作過於超前,結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論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評家巴拉茲指出這種「電影藝術征服純觀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愛森斯坦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總路線》(《新與舊》)。
愛森斯坦試圖用蒙太奇表達從視覺形象達到理性認識的過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學講課時提出要把《資本論》拍成電影的想法,來實現他想像的又一步驟。
他認為理性電影是克服邏輯語言與形象活動不協調的唯一手段。在電影辨證法基礎上,理性電影不是故事的、軼聞的電影,而是概念的電影,是思想體系、概念體系的直覺體現。
7、 電影眼睛派——
由蘇聯記錄片導演維爾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寧發表了《所有藝術中,電影對我們最重要》《反映蘇聯現實,必須從新聞電影開始》的文章,維爾托夫響應創辦了《電影真理報》雜志片。
他的主要觀點: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讓被拍者知道,運用蒙太奇技巧,將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識形態上從新組接。
他於1924年的《電影——眼睛》中應用這一理論。
他認為攝影機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電影眼睛,反對劇本、演員、照明、布景、化妝等一切手段。
「電影眼睛」是電影中一種運動,畫下來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實,用偷拍記錄各個生活事件,在現實中發掘戲劇性。
維爾托夫注重剪輯,他認為電影是解釋客觀世界的工具。
8、《電影作為藝術》愛因漢姆——
此書分別在1932、1957年分兩部分完成。書中觀點是技術主義傾向,或畫面至上主義。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這與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學背景有關。(《藝術與視知覺》)
格式塔: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愛因漢姆認為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9、《電影美學》巴拉茲——
1945年出德語版,也稱《電影理論:新藝術特性與成長》,是《可見的人:電影文化》(24年出版)和《電影精神》(30年出版)兩本書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書中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分析電影藝術特徵。
他認為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他認為上面電影的表現原則是電影藝術的革命性創新。
10、攝影機自來水筆——
由法國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中提出。
他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為50年代法國《電影手冊》電影作者論提供了理論基礎。
11、電影作者論——
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稱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
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
作者政策要求電影像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
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徵,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
⑵ 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的區分。
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等人是電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
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
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12、巴贊、克拉考爾的寫實主義和物象至上主義——
(與愛因漢姆的技術主義、畫面至上相反)
※ 巴贊理論:
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是美國理論界對巴贊觀點的非嚴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贊對景深鏡頭的贊賞)。
# 長鏡頭:
單個鏡頭達到一定長度,也叫單長鏡頭。包括變焦、景深長鏡頭。
長鏡頭理論與蒙太奇理論是相對的理論。長鏡頭理論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
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則,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 長鏡頭的本體論立場(客觀的)、美學立場(傾向性)提出此理論的社會背景是因為:
⑴ 電影在技術上的一系列發展,膠片、鏡頭的改變,提高了單個鏡頭的內容質量和容量;
⑵ 移動攝影更加靈巧多變,大大豐富了單個鏡頭的鏡頭內變化。
長鏡頭理論貢獻:開掘了一種新的審美表現手段,提高了人們對電影鏡頭內部空間的復雜構成的自覺性。
# 影像本體論:
由巴贊在1945年《攝影影像本體論》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徵:
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理論根據:
⑴ 攝影有不讓人介入的特權;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擬物代替外部世界的願望,即排除人在外,單靠機械再現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節:
巴贊提出,藉助精神分析,分析電影起源的嘗試,雕刻、繪畫藝術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軀體的沖動。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繪畫成了後來的替代品。同樣起源於上面的沖動和願望。用形式的永恆克服歲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繪畫不能滿足人的願望。
攝影真正滿足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 完整電影:
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爾理論:
#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1960年出版
美學是一種實體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爾闡述了「電影化的」這一概念。
電影,就其本性來說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影片記錄和揭示物質現實的時候,才是名副其實的影片。
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 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這是克拉考爾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觀點的引申,指出悲劇是「非電影化的」。
他認為悲劇主題與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親性: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
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悲劇可以出現在電影中,但電影的悲劇就不完全是電影化的了。
※ 克拉考爾與巴贊理論觀點異同
相同點:都強調電影對現實的記錄功能;
不同點: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爾是理論家身份,巴贊是批評家身份。
⑵ 體系不同。克拉考爾是演繹體系(理論化的),巴贊是批評體系、史學體系。
⑶ 影響不同。克拉考爾對電影實踐無多大影響,巴贊對電影實踐產生重大世界性影響。
⑷ 出發點不同。克拉考爾出發點單一(理論),巴贊出發點較復雜(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爾缺乏歷史意識,巴贊有強烈的歷史意識。
13、《電影美學和心理學》米特里——
分兩卷,分別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經典理論的兩大流派——蒙太奇學派和長鏡頭學派——中取中間立場。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米特里被稱作電影中的黑格爾,他的理論被稱為經典電影理論的終結。
克拉考爾、巴贊對電影表現現實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虛構。
麥茨在《想像的能指》中,不排斥復制現實,構造復制現實假象的能力。
14、《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美】漢德遜——
經典理論研究材料豐富、系統完整,但電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電影理論有兩大類:
愛森斯坦和愛因漢姆一類,研究電影局部和整體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爾和巴贊一類:研究電影與真實的關系的理論。代表是巴贊和克拉考爾。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響的是愛森斯坦和巴贊。
書中評價這兩種理論共同的局限:只是對電影形式的研究,極限是段落,缺乏整體,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麥茨是以電影整體為研究對象,從句法到話語的進步。

電影文學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概念。其藝術學的概念內涵,指在電影發展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與戲劇文學等傳統文學類型並列的一種新興文學類型。在電影藝術的發展道路上,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在汲取諸種藝術養料豐富自身綜合特質方面,獲得與文學的密切融合關系。文學各種樣式對電影的滲透,電影對文學的敘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富藝術手段的借鑒,使電影藝術在增強自身的表現能力,形成新的綜合藝術特質方面,發揮作用。電影文學作為電影的文學基礎構成,是以電影的獨特視聽思維方式來構思和寫作的文學形式,兼有電影和文學的雙重屬性。電影文學,集中表現為電影的劇作基礎,即電影劇本。電影劇本包括文學劇本、分鏡頭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個部分。電影文學又指電影作品的文學性含義,包括電影劇作的文學價值、電影創作借鑒與融合的文學形式因素、電影劇作的文學個性等等。電影文學,還直接和經常反映在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方面。

⑨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英]約翰·斯道雷)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yZg8BX0gfxsk3bcE8wS2Iw

提取碼:b230

書名: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作者:[英]約翰·斯道雷

譯者:楊竹山

豆瓣評分:7.5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4

頁數:248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關於文化理論的學術專著,內容涉及通俗文化、「文化與文明」傳統、文化主義、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後現代主義、通俗政治等,適合文化理論研究者參考使用。

本書再講兩點。第一,這是首次全方位的研究,提供了對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關系的詳盡理論分析和批評評論。它從在定義研究術語過程中引出的問題開始,然後從葛蘭西派文化研究的觀點。本書每個章節都發展通俗文化學術研究作出過貢獻的一系列理論和方法論作了評論。第二,本書提供了對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之間關系本質的分析和評論,從而從兩個方面對當前文化研究當中的通俗文化研究的討論作出了及時的貢獻。

作者簡介:

約翰•斯道雷,英國桑德蘭大學媒介與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媒介與文化研究領域知名學者。他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文化理論與文化史、電影與文化記憶、消費與日常生活等。斯道雷教授多次訪問中國,他的作品對中國文化研究的學科建設產生過較大影響。

⑩ 電影批評與電影理論及電影美學的關系

電影理論是「對電影規律和可能性的邏輯思考」,它是以大量的經驗事實為依據,伴隨著電影創作的產生、興起和延展,是從電影的生成過程中歸納和抽象的理性總結。電影理論是創建影視美學、確立影視藝術、發展影視文化的必然和必須,涉及到限制、剪輯等微觀近照,也囊括了電影思潮、流派等宏觀研究,涵蓋了影視本體、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化等不同層面。電影批評是與電影理論密切相關的領域。電影評論往往是對個別的影片或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和評價,而電影理論則是對文化現象的本質把握。較之以理性、系統的理論探索,電影批評更具有開放和動態的特點,電影批評的發展可以給電影的總結概括積累更多的現實和背景。同時,批評的開展須以理論為指導,電影理論的遞進也能夠更有力地支持批評的深入。
關於電影研究史的階段劃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將電影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二三十年代的蒙太奇理論;四五十年代以法國為主電影現實主義和六七十年代流行於歐美各國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及各種後現代電影理論。另一種劃分方法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前為古典電影理論或經典電影理論,60年代之後為現代電影理論。

閱讀全文

與文化理論與電影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米蘭達電影圖片 瀏覽:774
最新上市電影片 瀏覽:703
叫獸哪個電影三億 瀏覽:434
哪些電影評論可以投稿 瀏覽:358
奸臣電影跳舞片段 瀏覽:208
四大家族全集電影 瀏覽:341
美國恐怖驚悚電影有哪些大片 瀏覽:936
北京電影發行分公司 瀏覽:636
北京市八一電影製片廠地址 瀏覽:872
亞洲國產小電影你懂的在線 瀏覽:982
電影天堂超能陸戰隊 瀏覽:289
周星馳電影綺夢是什麼梗 瀏覽:868
建軍大業電影完整全集 瀏覽:736
色戒電影片段未刪減版 瀏覽:189
香港電影冼頭的片段 瀏覽:863
有哪些童話拍成了電影 瀏覽:284
電影院看你好李煥英的圖片 瀏覽:28
阿莎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84
神偷奶爸3高清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668
什麼網站可看盜版電影 瀏覽: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