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電影經典台詞
《朗讀者》是二戰背景的電影,反應戰爭的另一個視角,挺不錯,你可以看看,裡面也有很多經典的台詞。。
② 幫忙查找一部二戰題材電影的名字
宮崎駿的螢火蟲之墓
1988年的動畫版但不是很清楚
解析度較低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這是動畫電影《再見螢火蟲》的第一句台詞。
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氣息奄奄地躺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正走向他14歲短暫生命的終點,這是在戰敗一個月後的日本。
恍惚間,少年看到了他死去的妹妹,看到了那個飛滿螢火蟲的夏天。
那時候的哥哥和妹妹是幸福的,裝滿糖果的小鐵盒子、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哥哥拉著妹妹的手在夜晚奔跑以及妹妹銀鈴般的笑聲都成了即將發生的悲劇的無情鋪墊。
空襲開始了,媽媽在轟炸中突然離世。在突如其來的打擊面前,哥哥能做的只是將媽媽死去的消息瞞過年幼的妹妹。空曠的廣場上,哥哥賣力地為哭著要找媽媽的妹妹表演著單杠,夕陽下兩個瘦小的身影顯得那麼單薄。也許,就是在那一刻,哥哥試圖將所有的悲傷扛起,決定在紛亂的廢墟上為妹妹擎起一片晴空吧。
兄妹倆去投靠親戚。然而,戰爭讓親情疏遠,物質的貧乏更使人們彼此冷漠。越來越多的白眼和碗中越來越少的米飯暗示著他們必須離開了。哥哥終於決定帶著妹妹搬走,去建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但是,在唱著歌快樂離開的時候,他豈能料到因那戰爭而不可逆轉的悲慘命運。
螢火蟲再次飛舞,兄妹倆的厄運卻不斷降臨。飢餓和疾病是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為了讓妹妹不再餓肚子,哥哥只好去偷,而且是趁飛機轟炸之時。每當在人去樓空的屋子裡找到一些食物,他都會無比興奮。影片為這段生活賦予了更多的筆墨:廢棄的家園,荒涼的原野,恬淡與殘酷相間,冷漠與溫情並存。
在漆黑的廢棄山洞中,哥哥將螢火蟲捉進蚊帳,漫天飛舞的螢火蟲在夏季悶熱的深夜裡明明滅滅。哥哥將熟睡中的妹妹緊緊抱住,生怕一鬆手就又會失去。然而,戰爭本身就意味著失去。
螢火蟲的一生只有一個夜晚,一切都在夏日微醺的風中逝去。
妹妹早已知道媽媽不在了,並以那麼小的年紀理解了死亡和墳墓的含義。一捧捧螢火蟲的小屍體,從節子手中墜落,混入泥土,化作塵埃,哥哥彷彿看見了媽媽那同樣脆弱的肉體燃成灰燼的樣子。死亡再一次擊打著哥哥幼小而堅強的心靈,這時滾過面頰的淚水,也許是為了媽媽,也許是為了螢火蟲,也許只是為了生命不堪一擊的脆弱。
螢火蟲,只能活一個夜晚。在美麗的夜裡,它盡情展示魅力,然後在黑暗中悄然墜下。惡劣的環境使節子身上起了濕疹,他們沒有錢去看病,更沒有錢去買葯品……年幼的妹妹終究沒能逃過飢餓和疾病的雙重摺磨,悲慘地死去。
節子死的那天也是在一個滿天都是螢火蟲的夜裡。她含著笑,在最美的風景中去找那隻有在夢里才能過的幸福生活。
當螢火蟲再次亮起的時候,那個裝糖果的小鐵盒子,那個有著銀鈴般笑聲的名叫節子的的小女孩,那個山腳下門口搭有鞦韆的防空洞,那漫天飛舞的螢火蟲……所有這些都令人感到一種令人窒息的悲涼。
一切都那麼殘酷,一切都那麼不近人情,在戰爭面前一切都是那麼徒勞。哥哥為了妹妹和自己能夠生存下去已經拼盡了全力,可他仍然不能保住唯一的至親。絕望伴隨著夜晚降臨,當火焰漸漸熄滅,幽幽的螢火蟲為孤單的哥哥唱起最動人的旋律,紛紛揚揚升騰著的螢光在最遠的天空結成溫暖的笑臉。那是戰爭奪走的他所有的親人和生活的全部……
那一季……
是落櫻如雪換芳華.....~
也有日向寺太郎翻做的真人版
在神戶大空襲中,母親身亡,參軍的父親杳無音信。清太和小妹妹節子不得不去遠房親戚家寄居。阿姨待他們很不好,忍無可忍的清
太帶著節子離家出走,兩人在郊區的防空洞里棲身。戰況不斷惡化,兄妹倆失去了生活來源。因為營養失調,節子越來越瘦,清太竭
盡全力守護妹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了,成為孤兒的清太和節子的生命之火也猶如螢火蟲的微光即將熄滅……
③ 法國有哪些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值得一看
關於一些二戰題材的法國電影,我給大家推薦以下幾部。
1.《隨心所欲的五月》是一部講述二戰期間,德國納粹入侵法國,加萊海峽小村莊的人們准備逃離故土,躲避戰亂,一個母親帶著兒子逃離的而展開的戰火間的故事。電影一面展現了法國鄉村美麗醉人的景色,另一面展現了與德國納粹的慘無人道。影片中,掉了隊的軍官,在自家酒窖睡過頭的農夫,帶領村民逃亡的村長,以及受盡戰亂之苦的百姓,導演利用不同角度來呈現這段令人心痛的歷史。影片雖然展現了納粹慘無人道的一面,但是影片中的一些小細節還是體現出了在那個戰火燃燒民不聊生的時代人性的光輝依然閃耀。
④ 推薦幾部經典的二戰電影~~~~
我這里收集了77部二戰電影,影片類型:從正面戰場到敵後游擊,從政治高層到民間基層,從集中營到大屠殺,從愛情到親情,從喜劇悲劇到黑色幽默,從戰勝國視角到戰敗國視角……雖然稱不上「應有盡有」,但也是「盡力而為」了,希望你會喜歡吧~
[原創]經典二戰影片77部
第01~40部分:http://hi..com/sunquan/blog/item/765cd0a2dce4d6a8caefd066.html
第41~77部分:http://hi..com/sunquan/blog/item/6985ddc466ca66ce38db4965.html
(注意某些影片有多個譯名,請點擊以上兩個地址查看相關介紹,好方便查找)
美國(23部):☆《兄弟連》、☆《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紐倫堡大審判》、《紐倫堡大審判(特別版)》、☆《巴頓將軍》、☆《最長的一天》、☆《辛德勒名單》、☆《卡薩布蘭卡》、《父輩的旗幟》、☆《中途島》、《沙漠之狐》、《英國病人》、☆《音樂之聲》、☆《虎!虎!虎!》、《坦克大決戰》、《大獨裁者》、《生死大逃亡》、《喪鍾為誰而鳴》、《德國好人》、《兵臨城下》、《風語者》、《U-571》
德國(20部):☆《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加長版)》、☆《決戰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瑪蓮》、《歐洲!歐洲!》、☆《偽鈔製造者》、《玫瑰圍牆》、《希望與反抗》、《納粹軍校》、《悲情火絨草》、《大遷徙》、《歐洲特快車》、☆《鐵十字勛章》、《極地重生》、《何處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後的橋》
中國(8部):☆《血戰台兒庄》、☆《鬼子來了》、《紫日》、《棲霞寺1937》、《東京審判》、《七七事變》、《我愛夜來香》、《梅花》
俄國(6部):☆《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大血戰》、《解放》、《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烈日灼人》、《烽火孤兒》
南斯拉夫(4部):☆《沒有天空的都市》、《逃離索比堡》、《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
波蘭(3部):☆《鋼琴家》、《戰爭三部曲》、☆《卡廷慘案》
英國(3部):☆《遙遠的橋》、☆《桂河大橋》、《空軍大戰略》
法國(3部):☆《虎口脫險》、《光榮歲月》、《廣島之戀》
義大利(3部):☆《美麗人生》、《血戰阿拉曼》、《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刪節版)》
日本(2部):☆《望鄉》、《流轉的王妃,最後的皇弟》
其他(2部):☆《我的媽媽》、《命運無常》
附:其他整理(部分轉自網友笑獨行的主頁)
德國視角的二戰影片45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u.html
日本視角的二戰影片13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a1ht.html
中國另類抗戰影片20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a1ccf01009jg4.html
一個人的俄羅斯新二戰片十二大經典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7/05/11/80526.html
關於蘇芬戰爭及其續戰的五部芬蘭二戰經典電影解題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8/06/18/119940.html
戰爭摧殘女人經典二戰電影標本12個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7/11/17/103126.html
知見二戰戰俘題材經典電影18部
http://61.144.205.241/blog/笑獨行/archive/2007/04/16/78916.html
⑤ 關於二戰的電影,是說德國的,有台詞是『你們想不想要全面戰爭想!』還有希特勒的演講說德國在我們心中
這句話是戈培爾博士說的,那時盟軍諾曼底登陸了,蘇聯紅軍步步緊逼。第三帝國強努之末,應該是歷史紀錄片。活著是隆美爾傳。
⑥ 小時候看過一部二戰集中營越獄的電影,情節很模糊,但是裡面有個男犯人對已女犯人說的一句台詞
《逃離索比堡》英國前南斯拉夫電影,1987年。
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Sobibor滅絕營,位於波蘭的盧布林地區索比堡村附近。建於1942年3月,1943年10月14日,該集中營的地下抵抗組織成員暗中殺死11個德軍看守和烏克蘭警衛。在營的600名犯人中,大約有300逃脫,雖然大部分都被重新捉獲,但是依然是二戰中所有集中營最成功的一次集體越獄事件,約有50名當時的逃亡者於二戰後倖存。
豬腳之一LeonFeldhendler(萊昂費爾德亨德勒:1910-1945)是一個波蘭猶太抵抗組織領導人,記得劇中這位豬腳是以小個子首飾匠的身份出場的,本提問中的那句台詞是這樣說的,萊昂費爾德亨德勒在集中營中結識了一個女友,女友羞怯地問他為什麼選擇年紀較大的自己,後者答道:我沒有吃過蘋果,如果我打算吃,我總不會選一個青澀的蘋果作為開始。史上,此人成功逃離Sobibor集中營,但他在營中的女友罹難。另外。他未能活到戰後,在戰爭後期,他因政治分歧而被同為猶太抵抗組織的武裝分子刺殺,卒於戰爭最後一年。
《逃離索比堡》另一豬腳是前蘇聯紅軍被俘軍人——AlexanderPechersky中尉,昵稱「薩沙」,Sobibor滅絕營倖存者一致認為:沒有得到受過訓練的蘇聯被俘軍人幫助,他們是無法成功的,薩沙同樣在集中營里被一位猶太姑娘所中意,在成功越獄後,中尉的這位猶太女友失蹤,戰後中尉攜妻子多次到訪波蘭,依舊未能查詢到當年猶太女友的蹤跡……
⑦ 求一部電影名字!關於2戰諾曼底登陸的!
因為片子太老了,所以看上去像黑白的,
既然回答正確,請採納給分吧,謝謝。
片 名: The Longest Day
譯 名: 最長的一天 | 碧血長天
導 演: ( Darryl F. Zanuck ) ( Bernhard Wicki ) ( Andrew Marton )
主 演: (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 Paul Anka) (阿勒蒂 Arletty) (讓-路易斯·巴倫特 Jean-Louis Barrault) (理查德·貝依瑪 Richard Beymer) ( Hans Christian Blech)
上 映: 1962年10月04日
劇情介紹:
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演員陣容亦屬空前,浪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幕後製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⑧ 求一部二戰影片的名字
應該是《最長的一日》 中文片名
最長的一天
原片名
The Longest Day
更多中文片名
最長的一天
碧血長天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編輯本段]相關評論
This is the day that changed the world... When history held its breath.
42 International Stars!
本片與《拯救大兵瑞恩》完全不同,每一個畫面都令人難忘。
看過這部作品的人都曾被它深深震撼,作為非虛構文學的創作典範和世界戰爭紀實的顛峰之作,它真實的記錄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的策劃內幕和激戰過程,生動描述了血腥海水和鋼鐵火焰構成的戰場奇觀,還細致入微的寫下了雙方的將帥和士兵作為個人所遇到的傳奇般的命運,以及每個生死瞬間所經歷的痛苦、迷狂和心驚膽戰。這本20萬字的作品,作者花費了10年時間采訪和寫作,出版後引起巨大轟動,當年即銷出1000萬冊,好萊塢據此書拍攝的同名電影獲得多項奧斯卡獎。三十年來該書暢銷不墜,已在世界上用26種文字出版,累計售出1600萬冊。
《最長的一天》的書前獻詞是「為所有參加D日戰斗的人而作」,書的副標題為《D日,1944年6月6日》。它完整記述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登陸作戰——諾曼底登陸那天所發生的事情,其中有激戰,有戰前的籌劃與戰後的餘波,更多的則是關於交戰雙方將領、士兵以及平民百姓在血與火、生與死之間的傳奇故事。由於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過於奇特和富有戲劇色彩,許多讀者(包括中國讀者)誤把它當做小說,孰不知它卻是一部近乎「百分之百」的紀實作品。
[編輯本段]精彩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Lieutenant Colonel Benjamin Vandervoort:I don't think I have to remind you that this war has been going on for almost 5 years. Over half of Europe has been overrun and occupied. We're comparative newcomers. England's gone through a blitz with a knife at her throat since 1940. I'm quite sure that they, too, are impatient and itching to go. Do I make myself clear?
本傑明中校:我想不必再提醒你們,這場戰爭已經進行了將近5年。歐洲超過一半已經慘遭蹂躪和佔領。我們都屬於新人。英國經歷了閃電戰,從1940年開始就有一把刀逼在英國的咽喉,我很確定英國人越來越不耐煩的渴望轉機。我解釋清楚了嗎?
Capt. Harding:Yes, sir. Quite clear.
哈丁上尉:是,長官,非常清楚。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片中的LCM-8型登陸艇是從1954年才開始製造的。
·片中的德國將軍說道:「我們有很強的雷達干擾。」當時「雷達」一詞還沒被使用,甚至在1944年德國人根本就不知道這個詞,他們使用了一種相似的系統,德語稱為「Funkmeßgeräte」,即無線電測量設備。
·可以發現片中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是沒有裝備武器系統的Bf-108「台風」聯絡/偵察機。
·大多拿著湯普森沖鋒槍的美軍士兵卻背著M1步槍的子彈袋。
·德軍觀察員所用的雙筒望遠鏡上竟然標注著英文。
·當軍艦准備開始炮擊海灘時,一隊道格拉斯「空中襲擊者」從畫面掠過,這種戰機在40年代末期才開始服役。
·當滑翔機在佩加索斯橋上著陸時,畫面上的字幕顯示為「奧恩河」,實際上佩加索斯橋坐落在卡昂運河上。
·在片中較早的法國畫面中,竟然出現了雪鐵龍2VC型轎車,這種車型是從1948年才開始生產的。
·在奧克角登陸的第二游騎兵營的頭盔上沒有專屬標志。
·在搶灘的畫面中,可以發現美軍的黑人士兵,當時美國種族隔離並未廢除,美軍不允許黑人士兵參與諾曼底登陸的前線作戰。
⑨ 求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
《生存還是毀滅》To Be Or Not to Be
◎譯 名 你逃我也逃
◎片 名 To Be or Not to Be
◎年 代 1942
◎國 家 美國
◎類 別 喜劇/劇情/戰爭
◎語 言 英語
◎IMDB評分 7.9/10 (5,424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446/
◎片 長 99 Min
◎導 演 恩斯特·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主 演 Carole Lombard .... Maria Tura
Jack Benny .... Joseph Tura
Robert Stack .... Lt. Stanislav Sobinski
Felix Bressart .... Greenberg
Lionel Atwill .... Rawitch
Stanley Ridges .... Prof. Alexander Siletsky
Sig Ruman .... Col. Ehrhardt
簡介:
德國導演大師劉別謙著名喜劇。本片講述二此世界大戰波蘭淪陷期間,一群舞台演員和納粹鬥智斗勇,防止一個間諜把有關波蘭的重要情報送到德國,保護了華沙地下抵抗組織,並且從納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脫。劇中情節緊湊,笑料恆聲,雖然年代已久,但看起來依然樂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脫險》。
經典黑色喜劇,很多地方比卓別林的《打獨裁者》更加優秀,故事情節緊緊相扣,緊張刺激並且妙趣橫生。開場戲乃公認的銀幕經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詞,是男主角夢寐以求表演的內容。影片表達了Lubitsch對二戰前生活的留戀和對戰爭的控訴。雖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爭議,本片最後還是和1939年的《妮諾基卡》被視為是劉別謙最好的電影。
⑩ 求一部二戰電影
《大偷襲》
劇情介紹
版本1
劇照1(14張)該片是根據同名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重現了二戰結束前夕著名的「巴坦死亡行軍」,片中鼓舞尚武之氣、友情、戰爭暴力場面樣樣不少。1945年1月,年輕的亨利上校受麥克阿瑟上將指派帶領第六突擊隊,前往菲律賓營救被困在卡巴那圖戰俘營的盟軍戰俘。 版本2 1941年,珍珠港偷襲得手的數天之後,日軍開始攻佔菲律賓群島,五個月後,頑強駐守的美軍由於軍火、糧食和葯品的短缺,不得不向日軍投降,並被迫開始了殘忍的巴丹死亡行軍,倖存下來的美軍戰俘被投入了各島的集中營。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率軍在巴羅登陸,履行了當初撤離時「我一定會回來」的承諾,開始了美軍的反擊行動。但處於日軍魔爪下的美軍戰俘們依舊在生死線上掙扎,1944年底,巴拉望島上的美軍戰俘遭到了血腥屠殺。 為了遏制暴行的再次發生,美軍總部決定營救卡巴圖安集中營的美軍戰俘,該戰俘營位於敵戰線後30英里,共關押了513名戰俘,戰俘們在日軍的殘酷勞役下已經三年之久,均已重病纏身或是虛弱不堪。 距離日軍實施「人道毀滅」的時日不遠,少校吉布森(約瑟夫·范恩斯 飾)雖然身患瘧疾,但仍竭力鼓舞著手下士兵的士氣,共同企盼著自由戰斗的那天盡快來臨,以醫護身份做掩護的戰士遺孀瑪格麗特(康妮?尼爾森 飾)也通過馬尼拉地下組織將黑市葯品偷偷運入集中營,為缺醫少葯的戰俘們雪中送炭。 1945年1月28日,盡管計劃尚未周全、地形也不熟悉、戰俘營內駐扎了數百日軍守備,而且距離戰俘營不足兩英里處還盤踞著數千日軍部隊,但在菲律賓游擊隊的策應下,陸軍中校亨利?穆西(本傑明?·布拉特 飾)和上尉羅伯特?普林斯(詹姆斯·弗蘭克 飾)還是率領第六突擊營大膽深入敵後,以極小的傷亡代價勝利完成了這一美國軍事史上最為成功的營救行動。 版本3 1945年,二戰的銷煙仍在彌漫。殘喘的日軍瘋狂地向菲律賓巴丹半島,遭到美菲軍的頑強抗擊。但經過一段拉鋸戰後,在日軍集中火力猛烈攻擊下,美駐巴丹半島7.5萬守軍全部向日投降。美菲軍戰俘被押往卡巴那圖戰俘營途中,數千人死於飢餓、疾病或被殺害,這次慘無人道的死亡行軍讓美國高官倍受打擊。於是,當局即刻下達了一項秘密行動,由年輕的亨利上校率領第六突擊隊,趕往菲律賓打入日本在卡巴那圖的戰俘營,救出剩下的美國士兵。營救途中,亨利的部隊遭到日軍的多方阻截,雙方展開激烈的山地戰、叢林戰和陣地戰。但敢死隊員最終憑借著彼此的信任和堅強的意志擊退了敵人,順利完成任務,將同胞戰友們解救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