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優秀電影作品有哪些
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體現「存在主義」並且包含這那麼點「哲學」思想的電影是有很多的,就看你能不能徹底理解電影想要表達的價值觀了。而且一般來說,這種電影,你一時半會真的很難看進去,畢竟靜下心來,慢慢去感悟,去品味。
因為它不像那些爆米花電影,就是為了是你的腎上腺激素飆升。它要表達的,都是直擊人類靈魂深處的東西,探討也是人性的另一面。
目前我了解到的有那點「存在主義」意味的電影就是這兩部了,要是看完後你還依然對此有興趣的話,我推薦你去豆瓣等一些網站看一看,上面有很多人推薦的更好的電影,還寫了很詳細的影評,或許對你看電影有更大的幫助。
② 關於電影哲學分析
電影哲學:是研究電影現象的意識形態實質及電影與各種哲學思潮聯系的學科。
電影專業:影視編導專業致力於為全國各電影廠、電視台、影視劇(節目)製作、影視報刊雜志、音像出版等單位或部門,培養能從事影視劇本和影視節目的創作、編導、製作,影視藝術的教學、研究和評論,影視的策劃、管理和出版等方面工作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論素養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寬口徑、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
③ 你認為有哪些關於哲學探討的電影值得一看
很多的人都在探討到底什麼才是哲學,每個人對哲學的看法意見都是不一樣的。有作者寫過關於哲學的書籍,也有導演拍過關於哲學的電影
一,有哪些關於哲學探討的電影值得一看
關於哲學的電影還是有很多的下面給大家推薦幾部值得一看的電影比如《楚門的世界》,《搏擊俱樂部》這兩部電影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④ 電影《楚門的世界》中體現了哪些哲學問題
哲學史上從柏拉圖開始就有了兩個世界的區分(柏拉圖區分為理念界和現象界),我們可以以康德哲學為代表來分析。康德主張現象界和物自體的劃分,現象界是我們通過感官接受的世界,具有變動不居,偶然的特點,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現象都不過是物自體展現給我們的,關於認識,我們自己沒有選擇權,因為我們接受的東西都是物自體所給與的,而物自體是不可知的。 電影中,楚門就生活在這樣的」現象界「當中,他以為非常真實的生活,其實是別人策劃的,是別人給予他的。而策劃他生活的人就是」物自體「
⑤ 王家衛的電影哲學,是怎樣的哲學道理
王家衛的電影哲學,是很有內涵的哲學道理。王家衛認為拍電影不能只是為了拍出來的劇情和電影好看,所拍出來的電影也要有意義有內涵,沒有意義的電影就和口水歌一樣,只是一個賺錢的工具,而一部真正好的電影,在這一部電影劇情的背後是有著很多意義的,是能給到人啟發和讓人去思考的。
有意義的電影可以教育人也可以讓人有所啟發一部有意義的電影是非常重要的,這就相當於給電影賦予了靈魂。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可以讓觀影的人得到教育,電影是具有教育意義的,觀看電影的人可以從電影中的情節事件感悟到一些自己的啟發,從而在電影中學到一些東西。
總結王家衛對於拍電影的想法是非常正確的,這也是王家衛能成為優秀的電影製作人的原因。
⑥ 電影哲學的電影哲學發展
依據哲學理論研究電影思維、電影本性和電影創作傾向的電影理論。電影哲學的初始研究見於匈牙利理論家巴拉茲·貝拉發表的第一部電影理論著作《可見的人》(1923)和《電影精神》(1930)。論著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為指導,提出了電影藝術的發展「不僅是藝術的歷史,同時也是與此有關的人的歷史」的重要論斷,涉及了電影的本性、電影的時間空間特性、電影作品的哲學背景等電影的基礎問題。德國理論家魯道夫·哈爾姆斯的《電影哲學》(1926),法國理論家讓·伯諾瓦—萊維的《電影的偉大使命》(1945)、德尼·馬利昂的《電影的方面》(1945)和查利·德克凱里埃爾的《電影與思想》(1947),甚至泰奧·德·里昂·馬加利特的被視為「妄圖取得紀念碑意義」的「空洞之作」《電影的歷史與哲學》(1947),都是建立電影藝術哲學的嘗試。1948年,義大利電影理論家格拉烏柯·維亞齊呼籲,「電影哲學應該回答這一領域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電影與電視在現代生活和文化社會結構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各國社會學家和哲學家愈來愈把電影作為自己的研究分析對象,電影藝術本身出現哲理化、政治化的趨向,各種哲學思潮對電影創作產生日益明顯的影響,電影哲學論著紛紛問世。一類著述從哲學與意識形態角度論述電影,如法國學者柯莫里與納爾波尼的《電影·意識形態·批評》(1969),蘇聯學者多爾哥夫的《資產階級哲學美學意識危機與電影》(1974),蘇聯電影理論家巴斯卡闊夫主編的《銀幕與意識形態斗爭》論文集(1976),美國學者麥克比恩的《電影與革命》(1979)等。另一類著述則力圖建立電影自身的哲學,安德烈·巴贊提出「影像與被攝物同一」的哲學命題,試圖為自己的電影理論奠定哲學基礎;科安·塞昂的《影片的哲學原則》(1959)、阿梅代·艾弗萊和亨利·阿傑爾運用現象學哲學原則研究電影的論著,也屬於這一類嘗試。蘇聯哲學家和電影學家魏茨曼的《電影哲學概說》(1979),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考,認為電影哲學包含歷史—認識論和文化—社會學兩個基本范疇,包括下列研究課題:當代科學、哲學與文藝兩種意識形式互相滲透的傾向;電影藝術理論對一般藝術哲學的重大影響;哲學思潮和意識形態對電影藝術形態的決定作用;「哲理電影」和「思考電影」的產生以及藝術的理性化的合理性;電影與現實的關系;電影藝術家的哲學立場和電影理論的哲學基礎;銀幕形象與思維以及思維形式的聯系;電影在一定社會體系的一般文化中的功能和作用等。
⑦ 請以哲學角度分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
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據說拿了許多大獎。如果不是在蘇老師這里,其實我可能沒有耐心去看完這樣長的一部電影。很多時候,好像我們都已習慣思想的快餐,這就好比大家在課堂去議論哲學一樣。其實我們真應該拿出時間,慢慢地去體會、去玩味人生的許多東西,可能這樣就會看到生活的真面目,求得生活的真諦。
藝術的理解一定是多元的,肖申克監獄的內涵是很豐富的。我所理解的肖申克監獄——是人生的牢籠。這部電影所反映的,恰恰是人對「牢籠」的認識、人與「牢籠」的關系。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牢籠之中;人,無時無刻不處於牢籠的控制之下,人,就是生活在「牢籠」中的動物。
可我的理解,可能與《肖申克的救贖》的導演相比會更加悲觀。我覺得,人不僅是關在「牢籠」中的動物,是被「體制化」的動物,更可悲的是,人本身就是「牢籠」的產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母親的子宮硬推到了這個世界,啼哭著來到這個地球。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父母以他們自己的人格——他們自己的「牢籠」,來塑造我們,從而把我們放進了另一個「牢籠」。我們畢其一生所要做的,又恰恰是打破這樣的一座牢籠。這是一件多麼受冤屈的事!所以,剛看電影時我就想,安迪的手槍——所謂的「凶器」,這樣大的物證都沒有找到,可是陪審團竟然判定他有罪! 這天大的冤屈和父母們禁錮我們異曲同工。
面對牢籠,電影為我們展現了兩種出路——安迪和瑞德獲得了新生,布魯克斯選擇了死亡。這恰恰是面對父母為我們設置的牢籠,我們所要選擇的兩種結局。要麼我們打破這個牢籠,要不我們被其「體制化」而走向死亡。所以,「I guess it comes down to a simple choice: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人生就只剩下了這樣一道選擇題。要麼我們選擇樂觀地活,要麼我們選擇悲觀的死!「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影片謳歌了自由的可貴,同時,對追求自由的方式作出了詮釋。安迪幫助獄警逃稅,為獄友贏得每人3瓶啤酒的獎勵。之後,他憑借自己的才智,為獄警報稅、為典獄長洗錢,還成功地把黑錢弄到了自己的手中,不斷地改變著生活。這提示我們,在沖破牢籠時候,要注意增長自己的智慧。安迪一周一次給州議會寫信,創建監獄圖書館;他幾十年如一日,在美女掛圖後面挖洞,終於打開了走向自由之門。這提示我們,在沖破牢籠時候,要有毅力,要堅持,要鍥而不舍。變態囚犯的騷擾、典獄長的陰暗和殘忍,象徵著人生道路上要面對諸多凶險。500碼長的下水道,象徵著沖破牢籠走向自由前,所要面對的許多骯臟和丑惡。一句話,通往自由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對自己靈魂的「救贖」,是需要付出許多代價的。自由是彌足珍貴的。安迪在獄警辦公室里播放「費加羅的婚禮」,聽來,真讓人潸然淚下。
電影許多經典台詞,十分耐人尋味。摘錄如下,與大家共勉。
1、「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 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 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感悟:安迪就是神,是他引領瑞德走出了牢籠,走向了自由。我們有時候,是需要神的指引的。
2、「我的律師無能,所有來這里的人,都是冤枉的」。 感悟:是的!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被父母「冤枉」而來到這個世界,有了這樣的認識,人生就會增加了一份對人性的理解,多了份大愛。
3、「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感悟:許多人就是在這樣一種「體制化」中死去,人生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座監獄。怎麼去面對呢?
4、「I find I'm so excited. I can barely sit still or hold a thought in my head. I think it the excitement only a free man can feel, a free man at the start of a long journey whose conclusion is uncertain. I hope I can make it across the border. I hope to see my friend, and shake his hand. I hope the Pacific is as blue as it has been in my dreams. I hope(我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激動,以至於不能安坐或思考。我想只有那些重獲自由即將踏上新征程的人們才能感受到這種即將揭開未來神秘面紗的激動心情。我希望跨越邊境,與朋友相見握手。我希望太平洋的海水如同夢中一樣的藍。我希望) 感悟:多麼壯美的畫面啊!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真境界。
影片的最後,安迪和瑞德的擁抱,冗長而多餘。太平洋,大海,體現了一種情緒的宣洩。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寬廣的海洋,也許象徵著回到了母體的懷抱了吧!
最後,我想用這段台詞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東西,也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並以此來就小組同學提出的精神分析如何給人以終極治療做以答復。同時,還想請諸位同學一道讀讀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獨白。 (《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景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獨白: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究竟哪一種算高貴——默然忍受那欺人命運的暴虐的毒箭,還是拔起刀,向那人世的無涯的苦難搏鬥去,一了百了?!
死去;睡去……就此了事。睡去,也許就結束了這心頭的苦痛,這肉體所必然要承受的千百種驚駭震動。這倒是分享祈求的好歸宿。
死去;睡去。睡去,也許夢去。唉!也許難處就在這兒:因為擺脫了這人生的騷亂和糾纏,在那死去的長睡中又會闖來什麼夢,這不能不令人猶豫。正因為這樣的猶豫才使人們甘心久困於苦難之中;因為,誰願意忍受這世間的鞭笞、嘲弄,壓迫者的橫暴、傲慢者的欺辱、真情被鄙視、國法被撓阻,官僚們的倚勢凌人和費盡辛苦所換來的小人的讒言。要是僅僅自己一刺刀就能把這孽債永消除,那麼誰還願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苦熬呻吟、喘息流汗?就是因為懼怕那死後茫茫莫辨的彼岸、無數行客匆匆渡過從不見回頭,所以我們寧可忍受著眼前的災禍,不敢向未知之數奔投。這樣,生與死竟把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果斷力的本然靈光蒙上了一層黯淡的迷霧,聲勢浩大的事業也因為這躊躇一顧背離原有的航道,失去了行動的光輝。
⑧ 什麼是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
現代主義電影與現代電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代主義的哲理電影是直接受到現代主義哲學思潮和美學思潮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其它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以完全不同於傳統電影方式的新穎、奇特、怪異的電影手法,去表現非理性主義的人生哲理,把抽像的、復雜的哲理觀念做為影片創作的中心。
例如:
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1961
安東尼奧尼:《蝕》
路易斯·布努艾爾:《一條安達魯狗》 1928
《比里迪亞娜》 1961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
《野草莓》
《呼喊與細語》
哲理電影往往以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去探索人生、社會、人性的重大問題和面臨的深刻危機,諸如:人的孤獨與痛苦;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隔膜;人的生本能與死本能;對信仰的懷疑,上帝是否存在;對核威脅、核恐怖的畏懼等等,影片大都具有內省的性質和神密的氣氛。在內容上用無因果關系的事件來代替情節,強調生活現象的無定性和片斷性;用人。物的生活狀態和潛意識活動來代替性格,有時則乾脆變人物為某種情緒的象徵或符號。影片的結構鬆散,但構圖講究,攝影精美,很容易令人想起瓦萊利對現代派詩歌的要求:「悅耳而無意義,清楚而無用處,朦朧而令人愉快。」手法上經常使用夢幻、隱喻、象徵的手法。
代表作品阿侖·雷乃:《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瑪格麗特·杜拉:《卡車》
安東尼奧尼:《紅色沙漠》、《蝕》
英格瑪·伯格曼:《第七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