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孔雀》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導演想說明什麼問題呢
雄孔雀求偶時,會竭力展示自己美麗的尾羽,但是當他展示自己尾羽的時候,也會露出醜陋的屁股來。人生,也是如此,即使萬丈光芒籠罩著你,你仍然無法掩飾自己曾經的不堪。
《孔雀》是一部由顧長衛執導,張靜初、呂聿來、馮瓅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生活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陽的一個五口之家的故事。
(1)電影孔雀色彩分析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高衛紅
面孔清秀,也可以說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種清教徒式的氣質,外表安靜,內心強烈執拗。她笑起來很單純,不笑的時候很冷清。
性格倔犟,因為理想遲遲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一個過於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夢想里。外人看起來以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對她自己的生活充滿熱望,這樣的女孩子在封閉的小城市裡肯定是個異類。
高衛國
外號「胖子」,患有腦疾,傻乎乎的,總遭人欺負,看上去很憨厚,實際上也很寬厚,以至於有些愚鈍。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與他愚鈍的身體很不協調,看著讓人替他著急。
他的笑容很燦爛,隨便的笑都會格外開心似的。他胖胖的臉上有一種兒童氣還沒有脫去,很善良,純真。你看他笨頭笨腦的,可心裡很明白。
高衛強
沉默得像一個影子,卻是這家唯一的希望,內心過於豐富,以至於人累得有些慵懶。眼睛很靈動,像隨時會逃跑的鹿,氣質很復雜,很難一句話說清,因為他還處在青春期,人還沒定型。
看上去又清純又陰郁。這孩子的未來不好說,把握不準,或許是個好孩子,也可能會去殺人。但外表還是文秀的,就像在風雨中搖擺不定的一株纖弱的樹。
『貳』 電影《孔雀》表達了什麼思想
整部電影基調是灰色的,只有最後的孔雀開屏,才是唯一的亮色。但這種美麗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孔雀怎麼會在冬天開屏呢?因為太多的苦悶的心在期待,所以導演就安排孔雀在冬天開屏了。哥哥得過腦病,身體肥胖,他沒有什麼心機,滿臉憨笑。影片中他好像是唯一的胖子,唯一會笑的人。這印證了一句話:中國人不會笑,會笑的是傻子。你看電視上那些參加奧運會上的中國運動員,獲得佳績的時候,本該歡笑的時候,有幾個人笑了?一個個反倒是淚流滿面。哥哥不是很傻,他知道向女人獻花追求女人。但哥哥的命運是可悲的,人們以欺負他為樂,沒有事也要打他一頓。他在什麼地方幹活都幹不成,愛情和他不沾邊,最後,他找了個鄉下的瘸腿姑娘做老婆,沒白天、沒黑夜地辛勞,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弟弟敏感、自尊心強,弟弟是一個沒有定型的少年,他可能變成一個好人,也可能變成一個壞人。姐姐為了當兵向他借錢,他貢獻出自己所有的財產。可是哥哥的愚笨給他帶來羞辱時,他想毒死哥哥。因為一點小過失,畫了一張女人的裸體畫,他被父親責罵而離家出走。家人曾經對他寄予希望,可他一事無成,辜負了家人的希望。三個人的母親常常穿著白大褂,可能是個醫務工作者,可能是個專業技術人員,父親穿著藍色的工作服可能是個老技工,他有些面子,受人尊敬。象他們這樣的家庭在當時的中國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家庭,他們過得如此壓抑艱難,想想大多數中國家庭的生活又是怎樣的無奈。
『叄』 求:解讀電影《孔雀》以及最終要表達的寓意
1、姐姐 三個孩子里,活得最明白的就是這個姐姐,可她就是要倒霉,凡是她的夢想,就一定要被摧毀。她礙著誰了?她沒礙著誰,她就是生不逢時,她趕上的那個時代,不如現如今張靜初趕上的這個時代能容人。 河南安陽有個空軍基地,所以70年代末還有傘兵,就是這些瀟灑的女傘兵鬧得,姐姐老想著飛,飛出這個小城,飛出這死氣沉沉的家。姐姐是個聰明人,她和招兵的軍人同志打乒乓球,還偷家裡的錢想給人家送禮,她是豁得出去的,但她畢竟不如胖姑娘的姐姐狠,那位姐姐後來成了那個軍人同志的老婆。所以,去當傘兵的不是姐姐,而是胖姑娘。 如果說這算姐姐的第一個重大人生挫折,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失貞。姐姐和果子在小樹林兒里究竟有沒有發生關系,曾經是我和黃老師爭論的一個課題,我傾向於他們沒干,因為沒必要,但是從這個女人的性格來看,黃老師的肯定判斷也許是更犀利——他說後來果子跟姐姐說過一句話很可揣摩:你以為我真是流氓呢?不過,雖然我聽後有過動搖,但目前我們還各持己見,因為我覺得,姐姐在小樹林里脫褲子那個動作,其實已經說明了一切,那個動作說明這個女人已經在精神上放棄了貞操,她不在乎了。還有她拖著降落傘,騎著自行車在大街上猛High的時候,被他老媽當眾打斷,然後是在家裡強行脫了褲子打針。她作為女人的那點天真、夢,還有自尊,完全被打碎了。不過她也沒有就那麼跟果子好上,而是有預謀地找了個文工團拉琴的老頭,她甚至還帶著弟弟去享受這個「乾爹」的愛護。老頭很不幸,頂不住單位和家裡的壓力自殺了,究竟死沒死不知道,但他的子女卻找上門來辱罵、毆打姐姐,這場戲精彩極了,尤其是還配上兇悍的河南口音。最牛B的是,對方打完人撂下一句「狐狸精!」然後揚長而去之後,姐姐一言未發,繼續埋頭刷瓶子,這時候她身邊的工友默契極了,一齊沉默著刷瓶子,好像剛才什麼都沒發生過。 集體的這個冷漠、冷酷的「心理素質」是怎麼鍛煉出來的?好,1977年,往前推十年,就是那十年的經歷鍛煉出來的,必然。 這之後,姐姐幾乎絕望了,她隨便嫁了個人,沒幾年就離了。姐姐最好的幾年青春就干這個了,白瞎了,徹底白瞎了。 幾年後,已經是80年代了,姐姐又遇到了那個軍人同志,在大街上,姐姐突然就精神煥發了,好像當年那個騷動的魂魄又回到了這具軀體。她毅然決然地穿過馬路,來到那男人面前,萬分幸福、萬分騷包地對他說:我就知道,你會一直愛著我。可是,人家已經不記得她是誰了。 隨後的一場戲(就是姐姐蹲在菜攤上,極度克制地嘩嘩流眼淚的那場戲),雖然拍得很緊(我的意思就是還可以稍稍鬆弛一些,像《愛情萬歲》那樣,不要意圖太明顯),但卻給姐姐這個人物畫上了一個非常圓滿的句號。這個人物徹底立住了,她成形了,可信。 2、哥哥 哥哥的故事最有趣,但說實話,沒什麼意思,主要的功能倒不如說是襯託了其他幾個人物,特別是媽媽和哥哥的那個瘸腿媳婦,當然還有弟弟。 哥哥的狡詐是這個人物性格的關鍵,何以見得呢?你別看這廝在外面孫子似的,回到家那是一大爺,分糖塊,121顆,他最後能拿一大半。這傢伙是真傻嗎?他確實有點傻,但是也並不完全傻,所以姐姐讓果子揍了人,他就立馬帶著燒雞去慰問,精明得很。這個胖子,至少在兩樣事情上是絕對不傻的,一個就是對人際關系的經營,一個就是食,這個食不防放大一點,也包括色。討媳婦這個事兒,太說明問題了,他在紡織廠門口看上人家陶美齡了,回家就給他媽使計策,就是豬八戒最擅長的那種:激將法。這還不算,他自己也很有方式方法,摘那麼一大朵向日葵,我的天,那放在今天也是很浪漫的一個人啊。可惜,天鵝肉並不總是那麼容易得手,胖子的愛情終於還是失敗了。 相親相到的這個農村姑娘,和胖子實在是絕配,為什麼呢?因為她是一個可以經營胖子的女人,她的手腕甚至比胖子他媽都厲害。沒有她,胖子定不會學會那生存下去最關鍵的一招:自私。對付來借錢的無賴,胖子的辦法實在令人佩服,這絕對是大智慧。 哥哥的故事裡有一段驚心動魄的謀殺場面,這場戲也是這片子里的大亮點之一。它涉及到一個共謀的問題,就是一家人要不要達成默契,幹掉傻哥哥這個累贅?弟弟買了耗子葯,姐姐發現了,倒在了地上,父親在門口看見了,卻選擇了沉默。只有母親,她採取了一個極端但有效的方式,教訓了自己的家人。在飯桌上,她專門選在飯桌上,讓一隻大白鵝喝了毒葯,然後全家人看著它毒發、掙扎、抽搐、扭曲著死去。這一家人的關系,實在太不健康了,但是,這里的健康與不健康都是符合邏輯的,是有一個源頭的。說到這兒,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這片子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缺席者,就是文革經驗,它是解釋所有事件的關鍵,它才是77年這一家人遭遇的不幸的真正根源。 3、弟弟 據說弟弟的故事是被迫作了大手術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弟弟本來應該是個同性戀。需不需要讓弟弟變成同性戀我不管,問題是現在的改動讓這人物有些前後不搭。雖然基本上也解釋得通,但就是別扭,尤其是他成了一個甘願吃軟飯的人,怎麼會? 弟弟的自尊是這樣一點點被毀掉的,先是長期的被忽略,長期的,非常長期的,這個你可以盡可能地發揮想像。然後是姐姐的遭遇,因為姐姐的兩個夢想先後被擊碎的時候,他都在場,一個是傘兵事件,一個是乾爹事件。在這個家裡,他最可親近、可信賴的就是姐姐,因此姐姐的挫折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他的挫折。這之後,還有胖子哥哥在澡堂的口吐白沫事件,在這個家裡,他頂著很多無形的壓力,而別人卻從不在乎,甚至最親近的姐姐,也利用他,利用他去買那令他難堪的《性知識手冊》。 接下來的事件更嚴重,傻哥哥來送傘,讓他很沒面子,哥哥「耍流氓」,讓全校圍毆,他也被株連,情急之下,他居然干出了用傘尖捅哥哥這樣混帳的事。這個時候,這個家裡最小的男孩的心理事實上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沒想到的是,隨後還有一連串的打擊。為了挽回面子,他請果子冒充民警大晴天來送傘,這是個典型的飲鴆止渴的小把戲,果然,第二天當他興沖沖地吹著口哨來到教室,迎來的卻不是尊重和崇拜,而是全體同學的羞辱。這個打擊是致命的,這意味著,他被一個集體除名了,唾棄了。之後是另一次唾棄,被女人的唾棄,他跟蹤對他貌似有好感的女同桌,得到的卻是對方更冷酷的嘲笑。這幾乎是他回到安全集體的唯一稻草,但是也覆滅了。 學校這個「小社會」拋棄了他,沒想到回到家裡也是一樣。在「暗殺」哥哥未遂之後,母親殘忍的懲罰手段割斷了他和母親交流的可能,然而父親,竟然是一個更加不可理喻的男人。這之前,這個男人幾乎總是沉默的,看起來似乎是個厚道、老實的男人,萬萬沒想到,當這個男人發現自己最看重的小兒子畫的一幅女性人體之後,竟然大發雷霆、歇斯底里了,這個暴怒的男人甚至對著屋外大喊:鄰居們,快來看哪,我家出了一個流氓!這一次,弟弟的退路被徹底堵死了,他只好離家出走,離開了這個城市。 80年代以後,當他帶領自己的女人和這個女人的孩子回到家裡的時候,他對父親的仇恨依然沒有熄滅,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對父親的挑釁。但是,他自己也在這種喪失了尊嚴的生活中,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報廢掉了。 4、爸爸和媽媽 爸爸和媽媽在文革的十年中發生過什麼,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但那一定是可怕的經歷。媽媽處理事情的果斷、兇狠和不擇手段,恍惚還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影子;爸爸呢?終於在沉默中爆發的父親,原本也是個有著暴力傾向的人吧。 這些被扭曲的人格,很可能獲得了某種可怕的遺傳。 5、孔雀 最後,那孔雀終於開屏了。父親和母親沒有來,但孩子們都來了,他們都來了,卻也沒有一個能等到看見孔雀開屏,這就是顧長衛想說的,那個時代的人,沒趕上好時候。可是,誰能趕上好時候呢?孔雀確實開屏了,但大多數時候,面對我們的不是它美麗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麼雅觀的屁股。
『肆』 求幾段關於電影<英雄>和<孔雀>攝影的評析!
顧長衛作品《孔雀》之意義,至今還沒有人指出。在柏林的時候,這位外表木訥的攝影師,謙遜地向德國人表示自己碰到了好劇本。其實他超出了曾與之合作過的任何"大師"。他自己正走向大師。而在他之前,中國大陸根本沒有出現過大師。我的個人觀點:華語電影的大師一直在台灣。有首歌謠也許聽過,被傳誦在《孔雀》描寫的那個年代:報告司令官,我老婆在台灣,沒有褲子穿,撿了一塊布,縫了個三角褲。就是這樣一個台灣,八十年代初開始了電影新浪潮運動,出現了楊德昌和候孝賢兩位影像文化大師。當時台灣流行著功夫片、瓊瑤愛情片和軍教宣傳片。他們的出現,使一種電影成為台灣幾十年間歷史及社會變遷的一個註解、一份見證。 "個人成長的故事裡隱喻著集體成長記憶的主題。" 顧長衛的《孔雀》似乎開始了這樣的隱喻。如果看過楊德昌的《一一》的人,甚至會覺得《孔雀》背景音樂的風格和出入方式,以及某些場面的剪輯,與《一一》頗為相似。這不是貶低《孔雀》,把它與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相提並論,並不丟份。陸川這個電影圈的後生小子去拿金馬獎的時候,想的是去台灣與楊德昌謀一面,可見這位台灣導演對電影科班生的影響力。 原本我們大陸的觀影者也該從影像里經歷一些變化。二十多年來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給無數個體帶來頻繁震盪,震盪之下形成紛亂的人生細流。"第五代"的電影工作者理應與台灣同行一樣,呈現人生細流表現人性江河——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但一切被忽略和遮蔽了。從1988年著名的《紅高梁》起,便開始走向了虛幻的浪漫主義。那時我們還以為發生了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運動,其實僅僅是場面和情節上的低層次鼓噪。這種風格如今仍存活、殘喘、延續在"電影奇才"張藝謀的影片里。依舊是誇張的情感、雜耍的情節、媒俗的場面,今天的《十面埋伏》只不過是技術上稍加精良的十多年前的《紅高梁》。 戲劇性的事情是:當年《紅高粱》的攝影師——可能將被後人稱作"後第五代"的顧長衛——許多年以後才拍攝了中國大陸首部大師級電影作品——印有電影事業管理局公映許可證的《孔雀》——中國電影的文藝復興,一下子晚了十七年。 看電影時第一遍的感受最重要,也最直接,猶如與美好戀人的頭一次見面。把《孔雀》介紹給周圍的人看,自己一旁再看,不知不覺看了四遍,這是在解讀電影了,與初戀的情人已混得相當熟,起初愉悅的感覺快要消失殆盡了。然後去天涯的獨立電影、去西祠的後窗、去網易的電影版區,拜讀高手與俗手的讀解,無疑這是在糟蹋這部電影了,與戀人上了床,已經是滿眼不堪三月暮。 在河南安陽街頭的菜攤子跟前,在一堆紅艷艷的西紅柿的陪襯之下,她的情感在壓抑中釋放,在宣洩中哀傷。我也情不自禁悲從中來。看到衛紅"姐"與"初戀情人"街頭偶然相遇——對面相逢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個段落,以及緊接下來的孔雀開屏,才覺得顧長衛終於找到了想要述說的事情,影片的高潮到來了也就結束了。 回首青春只有萬般無奈,往昔的熱情連點余溫都沒有留下。青春與世俗總歸是格格不入。青春過後,上面的灰塵一定會很厚。 同學畢業前語重心長之語猶在耳畔:電影終歸是電影,不要太迷戀呵。是啊,正如青春終歸是青春,不要執著太久。 "手風琴"和"降落傘"都是"夢想"的象徵物和代名詞,沸騰的"開水壺"才是世俗生活。年輕的"姐姐"看一眼"開水壺"而不加理睬,是個錯誤,不實際必將失敗。她想當傘兵是少女的羅曼蒂克在起作用。兩個女配角中單純的"胖姑娘"當上傘兵,是"胖姑娘"那個詭計多端的姐姐在起作用,是利益的主動出擊,是河南人的市儈主義。衛紅"姐"善意的心計再多,也敵不過世俗的力量。她只能導致乾爸"摸電門",雖然乾爸在她的感召之下,曾經翩翩起舞。盡管那是一段相當不錯的熱情的朝鮮舞,盡管那是一段久違了的青春之舞,然而青春就是狐狸精。熱情就是害人精。乾爸的自我覺醒、神采飛揚,也只在一瞬間迸發,通常我們把這叫:找到感覺了。他的家人不會理解,在他們眼裡,這是"勾引"惹得禍,理應代表世俗的力量去痛毆高衛紅。衛紅的媽媽不理解女兒,時常抬起緊綳的下巴,用疑惑和冰冷的眼神打量"姐":你以為你是誰?啥都看不上眼?這樣的眼神,我們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遭遇過,大人們搞不懂小孩到底在想什麼。我們都曾經與俗塵格格不入。 顧長衛這部憂郁潮悶的影片,還是給了青春一些亮色。夏日的午後,陽光照射在樓頂之上,樹葉被風吹得簌簌作響,傘兵好象和雲朵一起從天而降,飛機的轟鳴聲漸漸遠離。手風琴和鋼琴配合畫面情緒來回地交替,一會兒拉長一會兒跳躍,時而夢幻般舒緩時而愛情般明朗。高衛紅自製降落傘,並系在自行車上飛翔的那個片段,近乎瘋狂,可以看做是青春的禮贊。有人說換斯皮爾伯格來導演,一定會讓她的自行車飛起來,就象《E.T外星人》那個著名鏡頭。其實顧長衛已經很出格了,已經夠浪漫了。早有聰明的看客質問了:在物質匱乏的年頭哪能縫制這么漂亮奢侈的降落傘?那得多少布票啊?由此知道,中國的電影觀眾從來不容許揮霍意念,這就想拽顧長衛一把,讓他跌個重重的跟頭,就象導演讓衛紅媽媽奮不顧身地把衛紅拽下來一樣。 那個全家打蜂窩的細節,是個高度凝練的詩意化場景,也只有電影才能夠做到。換用文學手法無法表達,只能是一個句子:高家一家人在打蜂窩煤的時候,一場急雨把一切都淋濕了。電影中的場面卻讓我們產生無限聯想。《孔雀》運用了大量的長鏡頭,而且每場戲幾乎都是一鏡到底。這個場面我計算了一下,共2分38秒。聰明的看客說自己的老爸打蜂窩前都知道預料天氣的,有失手的時候,但也不會象片中那樣狼狽。面對此情此景,要從生活真實性上挑毛病,只能誤解電影藝術。從藝術手段看到思想的表達,從場面之中和情節之外領悟詩的層次,唯有大師才留給觀眾這樣的思考空間,因為大師信任觀眾。毛主席的畢生精力是讓我們吃飽,江主席是讓我們吃好,胡主席將要讓我們思考。可是有些匠人"藝術家"畢生精力是鏡頭拍得好讓觀眾跟著情節跑,走馬官花打打殺殺嚴禁隨便思考。這恐怕違背"三個代表"。 其實影片中的這個場景是司空見慣的,成年人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最大的戲劇性也不過如此。我們都觀察過螞蟻窩,這個場景就好象一雙眼睛在觀察螞蟻窩。倒不是表現手忙腳亂,而是生活如此地真實和如此地平庸,確實叫人感到手足無措。"姐姐"想要走出這個畫面,卻四腳朝天滑到了,美麗的女孩象徵著理想和青春,卻這樣地弱不禁風。 一相情願的追求不光發生在充滿靈氣的姐姐身上,連"腦子有點笨"的哥哥高衛國也有追求。他的理想是"交朋友"。 "我的工作換了五、六個了,連個朋友都交不住" 他竟然還想交女朋友。那個場景著實迷人:哥哥站在木房子一旁,面帶憨笑目光迷離,街上散發著夕陽的余輝,一群下班的女工漸漸占滿鏡頭,身後的情侶騎著自行車魚貫而過。受到了感染,他情竇初開,眼光不錯,一下子相中了紡織廠的一枝花——陶美玲。這必將是充滿人性關懷的美麗一幕,愛情面前人人平等。看客們當年是否追求過班花?追求過校花?就沒有犯過傻?恐怕還不不及"哥哥"的色膽大呢。你是孔雀,也開屏給大家看看? 哥哥的戲份與姐姐旗鼓相當。很多人持"三段論"的觀點,認為結構簡單明了,通過姐、哥、弟的各自故事來組織全片。我認為全片是統一在一個主題意念之下的完整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姐姐毫無例外是根主線,哥哥和弟弟由她來貫穿。姐姐與招兵的"初戀情人"街頭相遇作為故事結尾,正好前後呼應。 尤其欣賞哥哥"送傘"一段。傻哥哥冒著小雨,邁進校園的月亮門,踱著小碎步,與朗讀《荷塘月色》的畫外音——"零星點綴著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有羞澀地打著盹"——構成絕佳的聲畫關系。從教室出來,又被優雅的歌喉所吸引,駐足女廁所門旁仔細傾聽。我沒聽錯的話,廁所的姑娘哼唱的是電影《小街》的插曲。《小街》是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後轟動一時的影片。郭凱敏飾演文革時的右派子弟,他到劇團給女友(張喻飾)偷假發被一群人追趕,打成了瞎子,這個悲劇片段的背景音樂是《媽媽留給我一首歌》。傻哥哥聽傻了,聽入迷了,不知道一次純正的暴力毆打將要蒞臨到自己頭上。八十年代的傷痕電影中的插曲,預示下面發生的事情,倒是有點幽默的成分。不過弟弟將傘尖扎向自己的哥哥的時候,氣氛才變得格外沉重。 弟弟的性格在哥哥的故事裡就得以表現了。如果說姐姐是孤傲的,哥哥是平和的,那麼弟弟則是古怪的。如果說姐姐回歸於世俗中的平淡,哥哥回歸於世俗中幸福,那麼弟弟可用"墮落"於世俗來形容。原本都與俗塵格格不入。但理想是傘,世俗是大地,終有一天人們會降落。和陶美玲一樣:昔日人人環繞,如今黃花堆積,借酒澆愁;和徵兵帥哥一樣:昔日光環四射英姿颯爽,如今落魄街邊,嚼著韭菜包子,即使還是一口純正的北京話。 河南安陽的街頭,姐姐衛紅笑著看著自己的夢中情人。然後轉過身,似乎一切都已經釋然。她對弟弟說那是"一個愛著我的人"。鏡頭跟隨弟弟的視線,我們發現帥哥身後一個女人提著一捆衛生紙從商店走出來。仔細一看:她竟然是"胖妹妹"的姐姐!"胖妹妹"的姐姐竟然成了招兵帥哥的妻子! 俗塵中人生竟然是這樣!美好的願望往往成空!人生是被選擇的! 公園孔雀開屏這個場面長達4分20秒。孔雀在前景,後景中三家人分別走過。這個場面一鏡到底是有難度的。他們說完話離開,然後孔雀開屏,倘若在一個時間段、用一個鏡頭拍下來,就絕對經典了。這不好安排,只能靠巧合,所以有個很明顯的疊化。倒不如把結尾"弟弟"的畫外音敘述提到孔雀開屏前面來,鏡頭再回到公園,最後看到孔雀開屏這個景象。這樣既掩飾了那個很拙的疊化,又能延長情緒的長度。放在結尾的話,我猜想顧長衛可能擔心這個時候電影院的觀眾已經探頭探腦地紛紛離開座位了——呵呵,這是中國觀眾的通病——不能體會他的深遠意境了。
希望採納
『伍』 《孔雀》影評
〈孔雀〉這部影片自始至終給我最強烈的感覺就是真實。真實的讓人心痛。三個主人公都有過自己偉大的夢想,姐姐的飛行員夢,哥哥娶媳婦和工作夢,而弟弟呢,要的是自由。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人類心靈和思想的真實表現。而結局卻是三個人平淡的一生。那春心萌動的一刻,恰如投入心湖的一粒石子,盪漾許久,卻總歸平靜。這種結局,情理之中,細細品味,也在觀眾的意料之中。該片的片名為《孔雀》,而孔雀只在片尾的幾分鍾方才出現。觀眾和演員都知道孔雀在冬季是不會開屏的,可是卻奇跡般地撐起了它傲人的羽翅。這就給全片做了總結並喻意著一些道理:在夢想觸手可及的時候,人總會盡力去抓住它,即使叛逆也是對靈魂的釋放,對人生的有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可是當它不適時宜地開放,「我」和那些擁有夢想的人卻老了,離它而去。還沒走到夢想的盡頭,「我」已選擇平庸。孔雀開屏的剎那,我先是驚奇,後是煩憂,似乎那張開的,是一幅酸辣的人生。影片中以回憶蒙太奇的手法將三個主人公在青蔥歲月的點點滴滴依次刻錄,並將「我」回憶家裡五口人在樓道吃晚飯的情景平行穿插其中。一部寫實的影片,究竟要告訴人什麼呢?不得不說,編導安排的故事與場景讓我震驚。當姐姐在樹林中裸露著身軀呈現給那個拿走她「降落傘」的男人時,我為編導那種讓觀眾刻骨銘心的「毒辣」的拍攝手段而啞然,只是為了一個已然沒有希望的夢想而用自己的貞操去換回自己青春時突發的夢,籌碼似乎太過於沉重。並且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這種事是絕不允許發生的。最後姐姐突然就找了一個司機嫁走了。太多太多的叛逆在姐姐身上發生。當她看到軍官與一個 富家 小姐打乒乓球的時候,她就已經認命了。窮苦人家的孩子,註定沒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努力不一定成功,在這個錢權的社會,普通老百姓的一些奢望般的夢想,到頭來也只是夢而已。影片著重闡述姐姐的一部分人生,是現代青年人的心理,並諷刺當時人們的思想。思想固化封建是建國後人們心理上的疾病。或許正因為這樣,中國當時的幾億人才只會開墾田地,而不懂為理想為夢想而活。有或許,該片是激勵人們努力為夢想而奮斗吧!在弟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為人所要的一種「尊嚴」。肥胖而又不懂禮數的哥哥去給弟弟送傘,卻鬧出了一連串的讓人心酸的事。不被承認是哥哥,別人又誤以為他是偷看女生的流氓。滴滴受不了有這種「敗類」哥哥的打擊,於是沖開人群,用傘狠狠扎了哥哥一下。雖然他日後找朋友假裝軍人和他的哥哥到他們班去送傘,卻仍被同學發現,並鄙視般地變相隔絕了他。編導以次為反面教材再次表達了對於人們畸形心理的批判。無論是在七八十年代還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不成熟乃至有些變態的「尊嚴」仍然無處不在。只為了人們面前的那一點「面子」,便不承認自己的哥哥,實則有些大逆不道的滋味。觀眾對人性的探討與反思全在編導的掌控之中。影片最後,兄妹三人全都過上了平淡而幸福的生活。而平淡之中的奇葩,便是哥哥。不僅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並且有了善良之心,對從前欺負他的人不計前嫌,盡力幫助。我想,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吧。在色彩方面,由於當時的年代流行的色彩並不艷麗,所以在全片僅有的幾次滿目綠意盎然的鏡頭讓觀眾眼前一亮,才不至於視覺疲勞。滿目的綠色一下子擁入眼簾,給觀眾一個很強烈的視覺沖擊,並以次能調節觀眾的心情,由壓抑到歡快,是一個很好的「調節劑」。顧長衛原本是攝影師,這部右他編導的影片卻並沒有令人決眥的拍攝手段和技巧。或許他也是如此理解人生「平淡中出奇跡,奇跡中看人生」。
『陸』 孔雀電影劇情分析
《孔雀》圍繞著一個家庭的展開,隨著時間的推移向人們展示著當時的社會形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陽,某個五口之家的姐姐 (張靜初)、哥哥(馮瓅)和弟弟(呂玉來)在社會劇烈轉型時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姐姐二十齣頭,雖看起來清瘦文靜,內心卻剛烈執拗,為實現夢想可以將自己豁出,為了當上傘兵,擁有自己的降落傘。
姐姐不惜放棄女孩子的貞潔,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自己動手製作了降落傘,在人來人往的大街上不避諱他人的眼光,騎著自行車快樂的放飛自我。無奈現實無情,在經過多次挫敗和父母的打壓不理解後她學會聽天由命。
哥哥二十三四歲,因小時得病落下輕微腦疾,父母對他的關愛皆多一層,這也養成了他自私的性格!
面對弟弟妹妹沒有當哥哥的擔當,在自己出事後妹妹找人報仇卻還責怪妹妹不懂事,在餐館吃東西使也從未有想過與妹妹弟弟分享,還用激將法使母親去為自己說媒,後來經人介紹與精明的跛腳姑娘結婚後,他過上自己很滿意的日子。
弟弟十七八歲,敏感、憂郁,內心世界過於豐富,在面對眾人的圍觀時不承認自己的傻哥哥,內心格外的自卑,想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和羨慕的眼光。
暗戀女生卻不敢表白,對著青春的懵懂畫下了女子的裸畫而被父親發現趕出了家門後,開始在外面找尋屬於自己的生活,然而所獲只是時間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只會用自己去滿足舞女的性慾從而過不幹活的日子。
而當時的父母並沒有過多的去和孩子交流,保守禁錮著他們的思想,只會將自己覺的是對的事情讓孩子去做。
在面對孩子的叛逆時只會用強硬的手段去阻止,母親面對女兒在大街上騎車放降落傘時的恐慌,父親在面對小兒子畫裸圖時的打罵,他們對孩子不知道怎麼去教育,思想上的壓迫讓人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壓抑。
整個電影採取黑白的色調,卻用孔雀命名。而在電影的結尾才出現了孔雀,這個孔雀的出現而引發了幾個主要角色的對話,從這個對話中更加凸顯出他們鮮明的個人形象。
這三類人代表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們,縱然有些人有些自己的思想,但是卻也和姐姐一樣,掙扎不出這冰涼的現實,也想哥哥一樣,追求著物質的富足,或許也變的想弟弟一樣,渾渾噩噩的過著剩下的生活,像一個行屍走肉,淪為他人取樂的工具。
《孔雀》用著平凡家庭的五口人演繹著社會生活,用平常的生活演繹了時代的背景。用最微小的事情傳達了深層的意義。用最為真實的鏡頭記錄了一個時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