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不得不看的音樂片有哪些
先推薦四部老音樂片,每一部都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
《音樂之聲》
迪士尼經典故事改編,故事內容大家都比較熟悉了,美女貝兒與被詛咒的王子「野獸」之間的愛情故事。女主艾瑪斯通表現很出彩,歌聲也很美。
❷ 求一部恐怖電影,一家人搬到一個郊區的空房子,然後媽媽死了。
美劇《鬼入侵》
該劇改編自雪莉·傑克遜的小說,講述了在美國一棟知名鬼屋長大的五位手足,描述成年後的他們因兒時經歷一直遭受困擾。直到最年幼的妹妹在這棟房子自殺後,全家人於是重返了當年短暫居住的不祥之地的故事。
麗芙·克萊恩(卡拉·古奇諾飾)和她的丈夫休(亨利·托馬斯飾)把家搬到了這座優雅氣派的老房子里,打算修復它,然後轉手賣掉,以確保自己的財產。大兒子史蒂文(米契爾·哈思曼飾)和大女兒謝麗(伊莉莎白·里瑟飾)被關在妹妹西奧(Kate Siegel飾)和雙胞胎內爾(維多利亞·帕德雷蒂飾)以及盧克(奧利弗·傑森-科恩飾)的家裡,這讓他們很是惱火。但很快,最小的孩子開始看到東西。內爾的幻象導致了夜驚,盧克也報告了奇怪的事情。麗芙開始表現失常,西奧也一樣。然後,恐懼擊中了要害。幾十年後,休成了一個自言自語的邋遢鬼。史蒂文是一名成功的恐怖小說作家,他的職業生涯就是從家庭悲劇的故事開始的。謝麗經營著一家殯儀館,因為她似乎不太喜歡這種生活。西奧是一名治療師,她不喜歡被觸摸。盧克是個癮君子。在那個夏天的事件中,最受傷害的孩子是內爾。更糟糕的是,除了盧克之外,她的其他兄弟姐妹都不相信她的說法,即這座房子仍在以人為製造的戲劇形式困擾著她。他們因為拒絕相信她而後悔,這是第一個回來纏著他們的惡魔。
鬼入侵
❸ 有個老人死了,她爸爸來接她,這什麼電影
《奇幻精靈故事簿》。
《奇幻精靈事件簿》是部美國幻想驚悚電影,由馬克·沃特斯導演,弗萊迪·海默、莎拉·伯格、大衛·斯特雷澤恩、尼克·諾爾蒂領銜主演的。
影片主題是用幻想創造奇跡。故事以格雷斯家的三個孩子經歷的奇幻、情感、懸疑和動作的歷險過程為主線展開。
該電影在2009年獲得第35屆土星獎-最佳奇幻電影。
劇情:
故事是圍繞著格雷斯家的三個孩子展開的,他們分別是傑瑞德、他的孿生兄弟西蒙、還有他們的姐姐瑪洛莉。
父母離婚後,他們跟隨著媽媽海倫一起搬到鄉下的斯派德威克庄園,這座孤立、被荒廢了許多的大房子,曾經是他們偉大的舅舅亞瑟·斯派德威克和舅媽露達辛以前的住處。
一天他們找到了一本書,名叫《亞瑟·斯派德威克的圖解說明:如何進入圍繞在你周圍的奇幻世界》、奇怪且擁有潛在危險的書,而書的作者竟然就是他的舅舅亞瑟。
於是,格雷斯家的三個孩子只能在各種充滿了奇幻、情感、懸疑和動作的歷險中,努力地保護著這本書,以防止它落入壞人的手中。
在整個過程中,通過這些來自於一個看不見的魔法世界的非凡生物,格雷斯的每一個孩子,都會發現自己真正的力量,他們只能團結起來,才能解救處在危難中的家人。
❹ 徐英姬等韓國藝人出席新片《扭曲的家》試映,這部影片主題是什麼
韓國有很多感人的家庭片,《美麗人生》 《酒神小姐》 《我愛你》 《長壽商會》 《婚紗》 《德九》。我看韓國家庭電影哭的最慘的一次是《季春奶奶》,也叫《國家市場》。一開始以為是恐怖喜劇,沒想到最後還是看了。某一刻,我的心理防線徹底崩潰,哭成了淚人。電影《七號房的禮物》以首爾為背景,延續了《許三觀》的風格,通過串聯多個單元劇,講述了一個比復仇、情慾、詛咒更恐怖的故事。
這也是他第一次執導銀幕電影。導演洪元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密室逃脫》之所以包含各種題材,主要是給大家展示各種不同於以往的恐怖內容。他提到自己做了20年的MV,這次渴望有新的突破,所以這次採用了短片的形式,希望給大家展示一些從未見過的新面孔。明白了這三個伏筆,故事就順了。主角一家成功住進了朴總統家,生活變得陽光起來。他們成功的夢想變得更加強烈。最終階級矛盾爆發,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❺ 求!誰能幫我,我急要電影《城南舊事》的影評!
原著:林海音
導演:吳貽弓、吳永剛
編劇:伊明
演員:沈潔
張豐毅
嚴翔
張閩
鄭振瑤
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廠1982年攝制
要寫好影評,就必須對下列各項作出解釋和評價:
1。影片的主題
2。技術質量
3。影片的思想質量和性質
4。影片的思想正當性
5。個人的貢獻(如表演)
6。影片和同一導演的其他作品的關系
零零散散也不記不得自己曾經寫過多少影評。一般寫的時候都是出於應付考試,這是第一次打破上面提到的常規這樣去寫影評。在我看來有點象小時候分析語文課本時老師讓我們分段,然後再劃分段意。如果要讓我給〈〈城南往事〉〉也影評我會這樣去寫。〈〈城南舊事〉〉可以分為四個段落。
第一個段落惠安會館門口站著一個瘋女人,她的家人被帶走去過堂了,她的孩子一生下就被仍了,別人都不理她。只有英子願意跟她玩,妞兒是英子的夥伴,她不是她父母親生的,所以經常挨打。妞兒發誓要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英子沒料到她們後來會慘死在火車輪下。
第二個段落英子搬了新家,她開始上學了,並交了一個朋友,她不知道那人為了送弟弟上學,當了小偷後來被捉去了。
第三個段落宋媽是英子的奶媽,她的親生兒子被大水淹死了,女兒賣了所以她才來英子家當上了英子的奶媽。後來宋媽也被丈夫接走了。
第四個段落英子爸爸是位愛孩子的好老師,如今也長眠在台灣異地冰涼的地下。一切都遠去……。
為什麼要給這個電影分段呢?我是這樣想的。在我看完〈〈城南舊事〉〉以後我覺得它就好象一篇質朴清新的散文。具有散文化的敘事風格。影片一方面在更大程度上打破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和連貫性,形成一種具有較強段落感的敘事風格。另一方面它在真實自然的基礎上,更強調了整個影片藝術表現的情感化和主觀色彩,為影片創造了抒情散文的格調。導演吳貽弓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確定為影片的總基調,成功的再現了原作那種
充滿了「回憶感」和「往事感」的神韻。
《城南舊事》以它那清新和雋永的散文敘事鏡語表現了一個時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在影片中,小英子是故事中的敘事人,但由於她的年幼,這就必然消解文本的深層語意慾望對象缺席的象徵意味,從而也推卸了小英子的社會行為承擔責任。
影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編導有意讓真正的敘事人即成年後的「小英子」(也可說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與被敘述的故事拉開時空距離,使影片的敘事風格籠罩了一段惆悵、朦朧的情感色彩。
在影片開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學著駱駝咀嚼的模樣,這不僅反襯了她內心的天真和童稚,更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敘事視點。全片大多數鏡頭是以小英子的低視角的主觀鏡頭拍攝的,這樣,隨著小英子那純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離我而去」的傷懷情緒顯得尤為真切,同時也顯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從影片的內容上看,故事中所講述的人物命運可以說是相當凄慘的,但語調還是相當溫婉。如秀貞發瘋了,是因為與她相好的大學生從事地下革命活動被警察抓走,生死不明。導演是用秀貞那哀傷的畫外音講出來的,鏡頭在當年曾居住過這對戀人的房屋內緩緩地移動,那朱紅的被剝落的牆壁和窗戶彷彿烙下了他倆情感的印跡。這些都為影片提供了豐富的視聽想像空間,使觀眾沉浸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之中。
秀貞與那大學生的自由戀愛為宗族禮法不能容忍,私生的孩子卻作為恥辱扔到齊化門,直至母女倆相見後去火車站,以至最終慘死於火車巨輪之下,似乎是那個社會給她們安排的必然歸宿。影片為了表現這一悲慘的人物命運,精心拍攝了雨夜送別的場面,讓火車煙囪冒出的白煙吞沒了整個大遠景的鏡頭畫面,大雨中,給母女倆送行的小英子暈倒了。畫外傳來買報聲的叫喊:瞧一瞧,母女倆被火車壓死了。導演在這里沒有讓小英子幼小的心靈承受太多的打擊,也不想讓她純凈的眼睛蒙上太厚的灰塵,一切沉重的精神浩劫都推到了幕後,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相反,在表現年幼的妞兒和小英子相互關愛和體貼上,導演卻有意依仗各種視聽形象的延續和積累,來渲染內心情感氛圍的彌漫和擴散。通過四次拍攝藤箱里的小油雞和盪鞦韆的鏡語抒寫,刻畫了她倆內心的童真純朴、傷感失意、離愁別恨,以及辛酸孤獨的種種情愫,這種情感一直貫穿在影片那舒緩而又沉靜的節奏感中。正因為如此,小英子離別時的愁緒疊化在《驪歌》的旋律中,想戀著那盪悠悠的鞦韆,想戀著那毛茸茸的小雞。在她那回瞻留戀的目光里,輾轉出一種沉重的嘆息,滋生出一種纖美而又憂傷的詩意,正如影片中那屋檐下的夜雨,盪滌成水圈,成漣漪般的彌散開來。
如果說影片的上半段落,小英子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她感受到的那些殘酷的現實只是新奇,那麼到了下半段從小英子在病床上蘇醒開始,卻是一場夢魘的逃脫和突圍。從這以後,小英子開始成熟起來了,她也逐漸領會到了世間的復雜與苦楚。
世界對於天真純朴的小英子來講。本應象海跟天那般絢麗多彩。在影片中兩次出現吟誦《我們看海去》的片斷就鮮明地寄予導演的這一主觀願望。
在荒草園里,小英子遭遇了和藹而又憨厚的小偷。縈繞在他倆頭頂上的烏鴉的嘶鳴和聒雜訊似乎就昭示著一種宿命的悲劇氛圍。
從小英子和小偷的幾次交談中,我們知道小偷是好人,社會現實卻逼良為盜。傳統的文化教養和不堪負荷的生活壓力導致了他精神和行為的雙重分裂,使他在偷盜別人錢財的同時承受著巨大的精神苦難。
可在小英子那純潔善良的目光背後,她不經意間又害了小偷。她把一尊小佛像(這可喻指小偷尋求出路的內心需要)送給了一個搖撥浪鼓的便衣警察,卻成了小偷被抓的一個依據。在小英子含著淚花的眼裡,又一個朋友離她而去了。在她還來不及懺悔的心靈里,又抹上了一道情感的傷痕。正為著名詩人北島在《觸電》中寫的那樣:我曾和一個無形的人握手/一聲慘叫我的手被燙傷/留下了烙印。
當善良的小英子內心逐漸浸染著人生的苦楚和憂傷時,她的家庭也遭到了接二連三的不幸。先是小英子的爸爸平靜地離去,化作台灣墓地里的一方石碑。而她父親的墓地里六次紅葉疊化的鏡頭,無疑將影片貫穿的離別主題推向了高潮,接著宋媽告別了小英子一家,騎上丈夫牽來的小毛驢兒回家鄉去了,留給這位善良女人的是失去兒女的落寞與孤獨。
這時的小英子趴在馬車後坐上,含著淚花無限依戀地揮別了她童年時的生活家園和精神巢穴。
小英子作為一個主要人物出現在影片中,當她發現大人們的良好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反差時,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靈就愈發顯得孱弱。纏繞在影片中那種無往不復的悲劇輪回也就更加令人觸目和深省,這也正是影片顯得豐富厚重的關鍵之筆。
但這又不盡然,因為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城南舊事」已經不可能是原來的事情了。她有著小英子童年往事的烙印,但更多的是吳貽弓或者林海音想像中的「城南舊事」,是他們記憶中揮散不去的一瓣瓣心香,是他們情感深處發酵過的一壇陳年老酒,所以他們用自己的心滋潤著孕育著那段「城南舊事」。
他們所描述的那個「大時代的小故事」,不再是以痛心疾首的懺悔意識來追憶,而是以一種豁達從容的祥和心態來體味。所以影片中許多的生活細節都洋溢著一種深深的眷戀之情,都保存了一份難得的溫馨:象學校的陣陣鍾聲和孩子們的陣陣歌聲,還有那轆轤井,那水車,以及在烈日下吐著舌頭的狗和那條幽靜而蟬聲如雨的小巷……經過他們的藝術渲染和升華便有了生命。
還有:
http://..com/question/4058037.html
http://bbs.oluojie.com/Dispbbs.asp?boardid=220&ID=96177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0894/
http://218.94.91.132/printpage.asp?ArticleID=133
❻ 有個鬼片,一家幾口搬進一個別墅里,別墅里鬧鬼。 這個片子叫什麼名字
這個片子的名字叫做《猛鬼佛跳牆》。
《猛鬼佛跳牆》是由於仁泰執導,梁小龍、李麗珍、何啟南主演的一部恐怖片。影片講述了道士佛跳牆出援手幫助驃一家人死裡逃生的故事。影片於1988年3月30日上映。
《猛鬼佛跳牆》出品公司是德寶影片有限公司,發行公司是寰亞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巨星錄像發行(香港)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香港, 導 演 於仁泰 (Ronny Yu), 編劇 Clifton Cole / Jims Yuen ,類 型:恐怖, 主演:董驃,李麗珍,何啟南 ,上映時間 1988年3月30日 。
(6)搬不了的家電影的主題擴展閱讀
《猛鬼佛跳牆》劇情簡介:
張驃獲老闆分配別墅作宿舍,但屋中怪事不斷。驃之大女珍與男友趁父母不在家,請黃居士到怪屋驅邪,反被惡鬼嚇走。原來別墅從前曾有慘劇發生,驃等人正一步步重演當年血案……
道士佛跳牆受死去的師傅委派看守這座別墅,一直想消除屋中怨鬼。看到驃一家搬來後一直游說他們搬走,但是受過現代高等教育的建築設計師驃及家人都沒有聽從佛跳牆,反而多次誤解他。最後,他們還是在佛跳牆的幫助下逃過一劫。
❼ 「都市視野」下馮小剛電影的主題思想及風格流變研究
第一章 馮小剛的生平經歷及其創作主題
文如其人,譬如研究一定文化區間內的文學作品就一定要解構該區間內創作主體的身心狀況。同樣,影視作品的主題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導演本人生活經歷、愛好興趣以及價值趨向的淬取與流滲,那麼對馮小剛本人的細化研究則是不可或缺的。本章會結合馮小剛的個人生活經歷,從馮小剛作品在不同時空語境下傳播的市民生活觀與市民生存觀為架構支點,敘述其生活經歷與創作主題間的具體關聯。
1.1馮小剛的生平經歷
在北京這所充滿經濟味道的大都市中,馮小剛也如類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出生在與其地域經濟水平大相徑庭的一戶貧困家庭里。可不同的是,他沒有故事中既定的主角光環。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承受分母離異的悲痛,父愛對他來說就像水中的月牙,可望而不可即。接著也如常規主人公一般他的故事步入軌跡化,努力學習,高中畢業,參加部隊,成為文工團的一員。從部隊轉業後,馮仍從事文藝宣傳工作。27歲時,他憑借扎實的美術功底與文學創作能力經好友引薦成為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美工。他除了從事美工工作外,還積極參與各類電視劇的拍攝以及劇本的編寫和歌詞的創作,這些實踐為他後來電影事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90年代的馮小剛是瘋狂的,除了這些他還涉足小品行業,1992創作小品《今晚我們相識》,之後又創作相聲《面的與皇冠》,1993年執導首部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90年代豐富的多元創作經歷與80年代底層工作的實踐摸索使得馮小剛對藝術事業的「野心」越來越大,終於於1997拍攝中國首部賀歲商業片《甲方乙方》,以3600萬元的票房成為中國內地賀歲檔的票房總冠軍。作為商業電影導演,馮小剛幾乎年年必有新作,從1997年到2004年馮小剛的賀歲喜劇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著華語影片的檔期票房紀錄。2007年,馮小剛已德高望重,他憑借對藝術商業獨有的感知能力以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發覺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快節奏生活脈搏,也是於本年起馮導迅速改革作品的主題風格,《集結號》則是一個先聲。爾後的10年中馮小剛對其作品中的經濟因子逐步弱化,他學起了張藝謀與陳凱歌,宛如一位知性的學者,又如一名謹嚴的解剖學家,在液態化的社會容器中一步步探析更高層次的意義表達。
1.2馮小剛的創作主題
1997
甲方乙方
葛優、劉蓓、何冰
講述了主角通過「好夢一日游」業務玩弄了不健康願望的人,幫助絕望中的人取得自信。影片對現代都市人富裕生活背後內心的空虛予以關注,並對現實中「好夢一日游」式的社會人群予以歌頌。
1998
不見不散
葛優、徐帆
將視點放在異國他鄉,關注了身處海外的都市小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以及弘揚關愛與共的傳統情懷
1999
沒完沒了
葛優、傅彪、吳倩蓮
講述了計程車司機為報復拖欠他工資的老闆將其女朋友綁架的故事。關注了現代商業社會司空見慣並亟待解決的債務問題,但在故事的結局反應了人性的溫暖。
2000
一聲嘆息
張國立、徐帆、劉蓓
講述了編劇梁亞洲在妻子與情人之間搖擺不定,處理微妙關系的故事。影片關注了現代都市中最為敏感的婚外情問題
2001
大腕
葛優、關之琳
講述電影製片廠下崗職工為好萊塢大腕置辦葬禮的故事。影片將視點放在現代都市中無孔不入的金錢意識很濃的商業廣告,表達對此類社會問題熱切的關注
2004
天下無賊
劉德華、王寶強、劉若英
講述夫妻兩人為了圓傻根一個天下無賊的夢由「賊」到「俠」、由「惡」到「善」的故事。反映人性的復雜與溫暖。
2007
集結號
張涵予、鄧超
講述慘烈的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為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為九連犧牲的戰友們爭取榮譽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中國式的英雄主義與獨立個體意識。馮小剛風格流變已初現端倪。
2009
非誠勿擾
葛優、舒淇
講述了一夜暴富的大騙子踏入徵婚之旅的故事,在各式的相親中終於收獲屬於自己的愛情。影片通過各類的相親對象諷刺了各類的社會人群並贊揚了愛情的可貴。
2010
唐山大地震
徐帆、張靜初、李晨
影片通過破碎的影像奇觀還原唐山大地震,並講述了32年後家人重逢的故事。影片通過都市的殘破與人性的良善形成對比,是馮小剛從早期安穩的社會環境中講述人類的空虛到社會劇變對人類的影響的正式轉型之作。
2011
一九四二
張國立、陳道明
講述1942年河南大災荒老地主一家去陝西逃亡的故事。影片著重描寫大時代背景下微觀個體的抉擇與悲哀。
2013
私人訂制
葛優、白百何
講述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圓夢故事,「圓夢四人組」在各式的荒誕事中幫助每一位客戶夢想成真
2016
我不是潘金蓮
范冰冰
講述李雪蓮為糾正她不是潘金蓮而上訴十年,辯駁清白的故事。影片用荒誕的喜劇形式表達人物行為與價值意義的矛盾,表達個體存在的危機。是馮小剛風格流變的巔峰之作。
不難看出,從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馮氏電影創作主題大體都是在闡述「小人物,大情懷」影視表達。所以你看,在影視人物形象的刻畫中馮小剛一再突出人物之小,生活之難,事件發生的時間始末一定是在當代的,事件發生的地域環境一定是在城市中的。這與同時期張藝謀的《活著》、陳凱歌的《霸王別姬》中對於年代更迭,時空遞進,鄉村集市的破落之感以及泛城市化的敘述是截然不同的。正是因為馮小剛的作品對於時空環境的約定性與唯一性,促使馮氏電影早期的主題核心始終圍繞著都市生活,既無法突破這單一題材的桎梏而擁有廣闊的藝術表達視野,又無法脫離世俗文化的單元局限,這使得馮小剛電影的主題表意系統始終滯留在尋常百姓之家;但滯留不並意味著頹廢,相反馮氏電影做到了深度的開采與挖掘。像《甲方乙方》中的「好夢一日游」公司這個助人為樂的小團體就是以馮小剛、王朔早年創立的北京好夢影視策劃服務公司為實踐雛形的,馮在接觸了形形色色的受眾後在影片中對於都市人生活狀態的刻畫是多方面,既有尊嚴卑弱的正面表達,又有嬉笑戲謔後的辛酸,緊貼90時代都市生活的主題和節奏。《不見不散》中的李清一直夢想在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里發揮國內所學的本領,而遇到警察時不會講英語的窘困又何嘗不是對時下趨之若鶩的生活觀的一種反諷。馮揚長避短,90年代的他最擅長的就是用極具生活質感的虛構與荒誕來折射各類城市小人物的生活視角,進而規避現實。
2007年始馮氏電影則將作品主題聚焦在動盪大年代的生存反思上。如《集結號》通過慘烈的巷戰場面以及強震有力的視聽效果很自然的將觀眾拉入了這一戰爭時空之中,觀眾與士兵站在同一個視點線上,無形之中觀眾成為了士兵中的一員,拋開美術設計和剪輯技巧的精妙所致,馮小剛似乎有意讓觀眾毛骨悚然,進而對如何生存、生存為何這兩方面沉重的課題予以反思。從不流血、從不死人的馮氏電影開始嘗試著轉型升級,繼而在《唐山大地震》和《1942》中通過對生與死的描摹與勾勒,一方面以慘烈的崩壞奇觀直擊快節奏時代下的觀影群體的心靈脈搏,一方面又以人物形象的非臉譜化肯定個體生命意義的價值,從而映射當代經濟社會下的人類生存困惑。可以說,此時的馮氏電影的主題風格已完全由都市人物的生活關切流變為社會成員的生存思索,而到了《我不是潘金蓮》則將這一思索進行了深而廣的討論。
第二章 馮小剛作品主題思想及其流變
影視作品中的具體影像既不是抽象的符號,又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將帶有思想特性的一幀幀畫面在充滿視覺造型的前提下投映在大銀幕上。本章會通過對馮小剛電影中的影像、意象和形象這三者之間的交互關系來分析其影片的主題思想及其流變規律。
2.1「都市」框架的確立——「都市」意象」與「都市人」形象
2.1.1「都市」意象在鏡頭與影像中的寓意表達
縱觀馮小剛早年的賀歲喜劇故事中,一定是在當代的時間條件與城市的空間制約下展開的。其實從商業電影的經濟運作來看,物化的都市感本就切近生活,這種類型片的拍攝本就利於票房穩健,但馮小剛在考慮經濟的同時我們從其影像構造中依然可以說其兼顧文藝。《甲方乙方》中「好夢一日游」公司的辦公室平整而質朴,這是典型的帶有民居意味的:狹小的待客室,破敗的書架,雜七雜八的書籍,掉漆的白牆,生銹的鐵門。而到了《一聲嘆息》中梁亞洲居住的異國小洲中的別墅則全然是另一番景緻:豪華明亮的別墅,應有盡有的生活日常品,排排筆直的綠色椰林。這兩部作品中對於這類都市元素的意象的選擇是十分考究的,1997年經濟改革深入,城市化的步伐極速,都市成為了玻璃、鋼材、柏油、藍天這類極具意象表達力的集合體,而姚遠一群人居住在這個簡陋的民居工作室則顯得與外界的大都市氣息格格不入,耐人尋味的地方便在於此,一個資金匱乏的圓夢團隊為了實現受眾對於夢想和自由的渴求,可以調動坦克、吉普車、軍械武器甚至模仿反清鬥士上演了一出無間道。馮小剛於此樹立的都市人形象則有一番「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的執著與堅守。
而梁亞洲呢,他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情感集結體,可以說他的感情一直處於妻子和情人間搖擺不定。很多研究馮小剛喜劇的論文談及《一聲嘆息》大約都停留在了當代婚外情問題這個探討層面,其實「情人」與「妻子」這兩個都市人形象又何嘗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都市體驗觀和生活價值觀。馮小剛在為這部影片選景時,白色的、寬敞的、洋式的別墅意象又何嘗不是一種西方生活觀的寓含,90年代經濟的深入牽引市民對西式生活充滿了好奇與嚮往,他們往往「驚訝的發現,美國人民並沒有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正是這種常規心理的失衡與逆變造成了他們對當下生活方式與態度的質疑。梁亞洲是情夫,同樣也是這種常規生活方式的挑戰者,但故事的結局是梁亞洲摒棄了這種誘惑回到了妻子身邊,換言之,回到了90年代的中國生活方式之中。無論是對於都市人形象的塑造抑或是都市意象的寓含,馮小剛都十分自然的並令觀眾心悅誠服的接受了他隱藏在畫面符號體系之下的隱晦表達,這種表達或是工業文明之下的馮帶有自身生活體驗的私人表達,也或是令觀眾能夠重新審視定位自身的大眾表達,更或是馮小剛糅合了大眾視野與自身對於都市情感體驗的淬取而形成的獨特表達體系。總而言之,馮氏主題中,折射當代生活百態的城市框架確立了。
2.1.2「都市人」形象的深度與溫度
90年代的都市類型片,如果談到集大成者,非馮小剛莫屬。他的取勝之處,在於能令台下的觀眾含著眼淚微笑,大眾觸覺系統最敏銳的不是影片的深度,而是溫度。在《甲方乙方》中姚遠慕求的周北燕,在知曉姚遠最後將新買的宅房借給喪妻之痛的北漂者時,與葛優溫馨的一抱以及周遭製造的浪漫氛圍無疑許多觀眾留下了淚水。還有在《不見不散》中,坐在劉元對面的女人換成了李清時,兩人在異國他鄉的分分合合的愛情不由得令人唏噓劉元的桃花運為何如此之綿長。《沒完沒了》中的韓冬為了治療植物人的姐姐而「視財如命」,讓觀眾在笑中有了幾分人性的觸動。正是馮小剛運用影視人物的正能量行為才一步步的將人物內在的溫度充分的浸染在了大眾的感知系統之中。馮氏電影在塑造人物溫度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深度的思考,如在《大腕》中馮小剛對於世紀之交下商品經濟的猛勁發展帶來的「廣告現象」予以幽默的譏諷與嘲弄,以及在這種經濟社會之中的邊緣群體——盜賊形象的塑造。《天下無賊》中王薄本是沒有善惡邏輯信條的賊,就因為妻子王麗決定保護一個有緣的傻弟弟最後付出了生命。影片中的戲劇沖突原本是黎叔與王薄的偷技較量,而這個操著河南鄉話的傻根的出現讓王薄一次次對道義有了新的認知,二者的技藝沖突成為了王薄自身善惡沖突的附庸。馮小剛對原有戲劇沖突的遷徙成功的刻畫了王薄這一形象的深度韻味,即社會邊緣群體對於道德失衡的釐清與扭正。
2.2「破碎的都市」——現實都市的影像解構與理想都市的精神重塑
在經歷了90年代賀歲喜劇的沉澱,馮小剛決定乘勝追擊跨題材表達影視藝術的寓含。可以說,07年隨著《集結號》的問世馮小剛突破其影片類型成規的桎梏,同時也對經濟社會下快節奏的生活提出了新的課題:當代生命意義本位的缺失與尋覓。馮小剛藉助歷史、鮮血與崩塌擴大了他的表達范疇。
2.2.1「都市」在現實空間上的崩塌與破敗
「都市」一直以來是馮小剛電影主題思想最有力的表意符號,90年代的馮著重筆墨去描摹、去勾勒,而《集結號》《唐山大地震》《1942》則是對都市在視覺符號上的摧毀。可以說此時馮小剛的主題風格已由日常生活的哲思轉場為奇觀現實的敲擊。馮小剛試圖憑借對既定的歷史創傷的敘述來強化自身的現實主義主題傾向。在具體的視覺傳達上,馮小剛習慣於在影片的開頭利用長鏡頭突出「大畫面,小人物」的對比效果。畫面也往往是劇烈晃動的,以此模擬戰爭人物、地震餘波、群族遷徙的狀態與感覺。在崩塌、破敗、血腥之中馮小剛完成了馮氏暴力美學機制,不同於吳宇森電影的視覺沖擊與心理震撼,馮小剛似乎有更深長的意味。21世紀經濟的壯大使人和錢的主僕關系發生了質的轉換,社會精英階層已經率先脫離了僅流於生活層面的冗贅思考,他們需要的是一種對自我生存意義的強勢肯定。這種肯定可以體現在劫後餘生、英雄主義、主角光環上的寄託甚至可以體現在摧毀與破壞的發泄。在大多數人眼中,都市在空間意義上的崩塌與破壞已然不是視覺沖擊的簡單需要,更是一種極具質感的心理慰安。可以說此時馮小剛的電影主題也在順應時代的心理趨向,在積滿灰土的頹敗畫面之下又塑造了《集結號》中連長穀子地的英雄形象,大地震過後方達一家人劫後餘生多年相認的喜悅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生命本體意義的謳歌與肯定。
2.2.2「不破不立」——影像內外的人文關懷與慰藉
馮小剛是精明的、是文藝的。如果只有對斷壁殘垣的刻畫而不對折射的人性問題進行藝術加工的話那麼無疑是簡單的畫幅拼貼,對觀眾的心理需要也只是曇花一現式的滿足,不利於電影商業與藝術表達的持久。所以在《1942》中,河南與西安的交界屍堆里,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頹廢的走著,直到一個遺棄的小女孩被他發現,老東家甚至忘卻了路人甲應有的矜持與禮節,毫不猶豫的收其為孫,最後的鏡頭也滯留在了二人相扶相攙漸行漸遠,也是於此為這部黑暗系的歷史災難片增添了唯一的一抹亮色。可以說,這一幕不僅是對老東家這一影視形象的苦難經歷的安慰又是對片場觀眾的一份精神鼓舞。沉重的災難與人禍營造出迥異於當代生活的時空錯置感,如今當代人生命本位的流失與不同歷史背景下的微觀個體的無奈亦有殊途同歸之感。這也是馮小剛電影主題流變後最成功之處,馮小剛總是在受眾需要發泄與慰安之際提供與之匹配的強有力的畫幅震撼,在受眾需要鼓舞與關懷之處又予以人文主義的施捨。這種施捨是流於影視內外的,一方面馮要完成自身作品的類型突破,塑造更有人物張力的形象特質,一方面又要通過對人類生存問題本身的肯定進行藝術輸出。而馮氏電影流變後的一個約定套路,即是「不破不立」,必要的天災人禍,或是地震或是兵災,對現有的都市物化形象進行摧毀與解構,緊接著建立一個充滿個體生命力的英雄形象(如《集結號》中連長穀子地)或是在影片的適當部分對悲劇人物予以帶有人文精神的激勵與鼓舞。馮氏電影對於生存觀的視野便這樣架構起來了。
2.3「荒謬的都市」——集合空間內行為與意義的矛盾
1997年至2016年,中國社會內在體狀的變遷彷彿經歷了三個階段:固態化社會,固液共存狀社會、液態化社會。馮小剛的電影一直以來都是利用集體空間內部的人物關系來詮釋一定歷史時期內的人民思想狀態與心理特徵。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的推出則比較有深度的傳達出了一個新的影視哲學視野:當代都市人群無論生活還是生存都顯得毫無意義,荒謬至極。
2.3.1「含沙射影」——當代生活本身的荒誕不經
提到荒誕主義,很多人會想起姜文的電影。相比之姜文的《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這類荒誕題材的類型電影,馮小剛則把荒誕的發生場所放在了當代大都市環境之下,而非民國的某某邊陲小城。在《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中,即用荒誕的表現手法突出李雪蓮形象的存在危機感。她為了證明「我不是潘金蓮」這個說法而上訪十幾年,但從故事的過程來看她沒有得到任何實質的幫助,雖然也有過院長、市長、省長一致聲明要解決問題,但口頭聲譽這個問題從具體的行政手段上無法得到任何解決。從事件的起因看,李雪蓮的「潘金蓮」形象從其一開始欺騙社會房產的行為舉動中就埋下了定論。所以說,她的行為舉動是善惡難言的但細細想來恢復聲譽這件事又似乎是行之必然的,而以上訪的形式恢復聲譽則是隔靴搔癢。與其說李雪蓮熱衷於上訪,莫不如切中要害,直言李雪蓮視聲譽為其存在的標式,一旦觸動了這個標式,她會覺得自身的存在意義變得空無、變得異化,只有通過大眾的輿論導向才能完成對自身的救贖。可以說,馮小剛於此樹立了一個十分矛盾卻又十分必要的模式:聲譽(生存意義)——聲譽被毀(生存意義流失)——上訴(找回生存意義並以此為生活方式)——上訴失敗(生存意義終結、生活方式易位)。而從本源來看,恰恰又是李雪蓮自己因為想多分房要導致的生存與生活的失敗,從一定意義來講又是其作繭自縛。有很多論文研究者稱該影片是一部官場諷喻小說,其實深度的剖析,這部影片的主體並不在官場,而在於李雪蓮本體,馮小剛將該片的主題思想更多的凝注在了個體生存質感虛無這一表達層面上了。2016年的馮小剛電影已然扎進了當代社會人心的最深處了。
2.3.2社會行為價值與意義的深度拷問
馮小剛的商業電影在90年代以來一直在滿足大眾主體的世俗性慾求,進軍20世紀初期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精英視野的一種滿足,而2016年《我不是潘金蓮》的問世則囊括了社會成員時下的普遍特性:存在價值(生存、生活)的迷惘。影片中李雪蓮追求的是一個若有若無的名譽,當時平民大眾與社會精英追求的又是什麼呢?影片極盡篇幅突出李雪蓮上訴的決心與毅力,影視行為符號的內在象徵著大眾社會行為的若趨性。李雪蓮的行為意義是善惡、對錯、黑白難以辯清的,但通過這種沉重的主觀情緒、積極爭取的奮斗決心和荒唐怪誕的個體辯駁來預示時下液態化社會的大眾行為價值與生存狀態最合適不過了。不僅是社會要素是液態化的,連人的行為驅動也是液態化的。為了多分房而假離婚,口頭卻說是真離婚的行為是液態化的;為了證明自身不是潘金蓮而強調之前的真離婚實則為假離婚的行為是液態化的;得知前夫身亡堅持十幾年的上訴歷程而就此終止,默認自身是潘金蓮,那麼十幾年的上訴歷程也是液態化的。當馮小剛將電影文本當做全面的藝術材料來構建之時,我想此時的馮氏電影主題才更貼近於社會圖景的刻畫與解讀。可以說此時馮氏電影主題風格的流變才真正具有藝術性,一味的生活百態反思是不夠的,一碗慰安生命本體意義的心靈雞湯是不夠的,只有於今時今日,於此液態化的社會下對普遍生存成員存在價值的拷問與詰難才真正對得起影視藝術的最高諦旨。
第三章 主題流變的心理學探析
馮氏電影的主題流變是兩方面的:創作主體的思想流變與受眾欲求的主觀流變。毋庸置疑,一切電影的主題、風格、敘事或視聽效果的流變的主要參照物一定是受眾觀影心理的驅動。本章會從大眾觀影需要和馮小剛本人的創作改革入手,探析馮氏電影主題流變的心理因素。
3.1嘴「刁」的觀眾——大眾文化需求心理探析
1997年香港回歸,經濟改革深入,市民享樂心理占據觀影心理的主體。90年代的陳凱歌與張藝謀拍攝了大量的文藝劇情片,雖然國際上獲獎無數,但國內票房慘淡,這與大眾的觀影心理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90年代的市民階級可以說是影視產業消費的有力隊伍,他們更喜歡關注當前正經歷的、置於其中的影視表達視野,而馮小剛的電影恰值其時,他往往以平凡小人物的視角將生活的種種困惑、無奈以誇張、滑稽的喜劇形式表現出來,故事的結局也往往是大眾接受的由喜到悲的大團圓式結局。但是這種視野的生命力是有限的,隨著都市生活的快節奏的疲憊感以及工業社會過渡到信息化社會四面八方而來的施壓使得大眾對個體生活意義性的大銀幕寄託越來越重,文化精英階層的寄託欲求尤為明顯,他們處在社會結構的尖端,信息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擔子始終肩負在他們身上,他們需要奇觀沖擊視覺,需要獨特個體來詮釋意義,此時馮氏電影的主題改革是必要的,況馮小剛本人也是社會精英階層的一份子,他也需要對自身作品的表意系統予以升格和深化。步入2016年,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記憶、碎片化的交際、碎片化的文明構成了當代液體容器般的流體社會。社會的參與主體——人的心理也是流動的、浮躁的、破碎的,人們需要荒誕與怪異來表達這種不可言喻的惆悵,馮小剛再一次做出了選擇,切合大眾時下心理狀態的《我不是潘金蓮》問世,標志著馮氏電影風格的再一次流變。觀眾的口味是「刁」的,馮小剛的湯葯是「穩」的,正是馮小剛對大眾文化需求心理的洞若觀火使得今日的馮小剛電影研究成為解讀大眾心理遷徙的重要參數。
3.2「經濟與文藝」——馮小剛本人雙重心理探析
馮小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你在拍電影的時候你腦子里就得有一個市場的概念」「更多的時間,我是一個觀眾我不是一個導演」。這句話在以《甲方乙方》為開端的賀歲喜劇系列就有所體現,他一直對市場環境、受眾審美情趣、社會風尚、製片成本的變化採取著不同的商業運作方式,主動調整著電影的類型、主題思想、受眾階層以形成自身獨特的商業運作體系。強大的經濟觀念既是馮氏電影穩賺不虧的主要因素,又是馮氏電影能夠在90年代始終能夠存活向上的有力驅動。從華語影史的進程來看,90年代長期的政治電影、文藝電影的主旋律輸出客觀上弱化了商業電影的部分藝術特質,使得商業電影在中國影視行業受到了各方面的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實際上這也是中國電影產業長期陷入低谷、內容呆板化以至受眾流失、市場萎靡的重要原因。馮小剛正是在這樣一種危險處境中以平民生活觀為著眼點逐步強化自身商業影視作品中的藝術感覺,這種藝術感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為其作品的市場觀而服務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藝術與經濟的平衡機制為馮小剛電影提供了寶貴的影視生命力與符號特質。在經歷了90年代的商業電影尷尬處境,邁入新世紀,馮小剛則更將注重這種平衡機制的合理運用,如在《天下無賊》中馮小剛在演員結構(劉德華的出演)上以及選景傾向(南方景別)上無不兼顧著一定的南方的受眾,於此也可見馮小剛追求市場擴大化的良苦用心;而從影片內容主題上,馮小剛又極力刻畫社會邊緣群體的掙扎與自我救贖,具有很強烈的藝術張力。如果說早年馮小剛的藝術傳播規則是為其商業服務的,那麼此時已貴為國家一流導演的他更多的是想追求藝術產品本體的塑化,此時的經濟觀念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其藝術受眾的擴大化所必需的。一個處在影視行業的尖端人物,哪個不想名利雙收?市儈的詬名對於此時的馮小剛是不想聽到的。況馮小剛早年有過豐富的藝術從業經歷,此時天時(大眾希求的影視藝術寄託)地利(龐大的資金隊伍)人和(強大的受眾號召力)已備,馮對於電影主題內容的深化已然是勢在必行。
❽ 有一部香港電影說是一對夫妻搬了新家,結果一個殺人犯冒充難民()混了進來,他是靠給人下一種膠囊型迷
《觸目驚心》
導 演: 梁小熊
編 劇: 黃百鳴
主 演: 黃百鳴 周海媚 任達華
上 映: 1993年1月1日 劇情介紹:
John與Mary是對恩愛夫妻,為了逃避城市的擠逼和緊張,搬到新建鄉村渡假屋來過一些寧靜的生活。
不過,在搬屋那天反被Nancy母親大罵一頓,認為當天乃大凶之日,且四周風水不佳不宜入住。同時,Nancy遇見一算命朋友指點迷津,謂她有喜有悲,有得有失,令Nancy甚感不安。
時夜John有應酬不能回家伴嬌妻吃飯,Nancy惟有在家陪著心愛的小狗。深夜時分,突然來一個叫Steven的警察發現Nancy門外停泊了一部車,引擎與車頭燈仍然開著,但車內沒有人;Nancy認得該車屬其夫婿所有,於是二人跑到附近的樹林處找尋John的蹤影。
Steven更提議打電話到警署找人脅助,並送了一瓶葯給Nancy以安定情緒。Steven離開後,她竟從電視的特別新聞得知Steven原來是個精神病的殺人兇手。Steven突然出現,嚇得她心驚膽破;一個嬌弱無膽的女子,與一個狂性大發的神經惡漢,在屋內展開一場驚心動魄 的追殺。當Nancy發現丈夫的死與他有關,情緒激動得不能控制。她如何在困獸斗中掙扎求存?
❾ 朗讀者第九期主題《家》觀後感
家,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是對我們人生影響最深的地方。對於家,我們有著太多復雜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接下來我搜集了朗讀者第九期主題《家》觀後感,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正如博友「海的微笑」所言「每一期都是大家雲集!《朗讀者》一定會激發起更多的朗讀者!」我越來越愛上《朗讀者》了。昨晚央視一套播出的是《朗讀者》第九期,這一期的主題詞是「家」。
家,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一個字,卻能引起無數人的情感共鳴,因為家是每一個人最初的記憶,也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莫爾說為了尋找想要的東西,我們走遍全世界,回到家卻找到了。我們中國古人推崇「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家,是個人通向外界的紐帶;家,是一個充滿內涵,溢滿溫馨的詞;家,是現實的家園,也是精神的家園。
伴隨著鋼琴家陳潔悠揚的鋼琴聲,主持人董卿在第九期《朗讀者》中開場白是「家,是一個有溫度的詞,它不僅是我們身體休息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停靠的港灣。倦鳥歸林,魚翔淺底,落葉歸根,這都是對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尋一種歸宿。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個個不一樣的家,去感受家庭里的悲歡離合,冷暖人生。」
王耀慶,他在熒屏上塑造的那些角色,總是很成功儒雅的形象,他有很迷人的聲音,他的朗讀是獻給隔著一彎淺淺海峽、未曾謀面的、逝去的爺爺。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都會覺得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日子,但是對作家梁曉聲來說,他的童年,沒有任何幸福的畫面,因為家境的貧困,甚至想去死。而如今,他已經成為中國文壇最優秀的作家之一,根據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視劇,像《雪城》《今夜有暴風雪》《年輪》《知青》等等,總是能成為大街小巷熱議的話題。在他眼裡,家又是怎樣的呢?聽了梁曉聲的講述,讓我想到了雨果的話「有了物質,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他朗讀的是自己寫的,已收入小學課本的《慈母情深》,獻給我們大家的母親。
有人說推動搖籃的手,能夠推動這個世界,的確,女性,尤其是母親,蘊含著無法想像的力量。冉瑩穎就是一個柔弱而強大的妻子與母親,她的愛人鄒市明是兩屆奧運會冠軍、拳王。這對夫婦,可謂剛柔並濟,他們和兩個兒子一家四口朗讀的是山姆·麥克布雷尼的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讓我們明白了家人之間愛要常常表達出來。
畢飛宇,他是作家,其作品獲得過魯迅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而他對「家」的印象卻是「漂泊」。可能正是因為他從小跟隨父輩居無定所地漂泊,讓他更早地對周圍人和事有了自己的一些獨特感悟,也讓他有了更強大的去適應這個世界的能力。電影《推拿》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2014年走進觀眾的視線,在斬獲電影大獎的同時,原著小說和作者畢飛宇也逐漸為大眾所熟知。事實上,早在《推拿》之前,張藝謀導演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就改編自他的小說《上海故事》,徐帆主演的《青衣》,也改編自他的同名小說。簡單直接的文字,有力坦然的`話語,是畢飛宇和他的作品恆久的魅力。他認為如果人類的生生不息伴隨著閱讀,這個生生不息將變得偉大、深刻、歡愉。
是什麼讓我們成為一家人?是同宗的血緣,還是同源的姓名,亦或是上天在冥冥之中做出的安排。他溫潤如玉,是一位謙謙君子,他要向我們展示的是一些特殊的家人——貓。他就是演員趙文瑄。
潘際鑾,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來講都很陌生,但我們的生活卻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是我們國家第一條高鐵鐵軌的焊接顧問,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的焊接顧問,他也參與籌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清華大學的焊接專業,是我國焊接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之一。潘老的科研價值上千億,但是老人生活簡朴、淡泊名利。他的朗讀《告全國民眾書》是獻給母校清華大學和我們的祖國的。
家,是成長的搖籃,是休憩的港灣,是對我們人生影響最深的地方。關於家,我們有著太多復雜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本周六晚,央視《朗讀者》就將以「家」為主題詞。
最「失控」的現場 鄒市明兒子現場打拳
打斷講話、現場「斗毆」、完全「失控」……從來沒有誰,能讓主持了十三屆春晚的央視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場如此無可奈何。在本次以「家」為主題的朗讀中,「拳王」鄒市明帶著妻子冉瑩穎和兩位可愛的小寶貝鄒明軒、鄒明皓一起組成了《朗讀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讀團。然而兩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顯然還沒到對文字產生感情的年紀,游戲打鬧才是他們目前最熱愛的活動。
於是,《朗讀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讀就此誕生。原本父母朗讀,孩子配合表演的設計在小朋友們不斷「搶戲」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了一個游戲。連董卿都不得不承認:「這是我們節目錄制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最失控的一次。」不過緊接著「失控」,董卿又補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讓我們覺得最快樂的一次」。究竟兩位小「拳王」做了什麼能讓董卿如此感慨?鄒市明一家又會上演怎樣精彩的另類朗讀?
最特別的「家人」 趙文瑄自曝愛寵如命
本期節目中,除了鄒市明一家四口創下朗讀現場「失控」記錄外,著名演員趙文瑄也成了第一個為寵物朗讀的朗讀者——這次他要為自己的愛貓「大咪」朗讀。
1992年,從未接受過正規表演訓練的趙文瑄因為一口流利的英語而被李安相中出演《喜宴》,從此走入演藝圈。對於大部分內地觀眾來說,對趙文瑄的最初印象基本上都來自於《大明宮詞》中風流倜儻的「薛紹」和邪魅狂狷的「張易之」。當年多少女生「一見薛紹易之誤終身」,然而現實中的趙文瑄卻「一見『大咪』誤終身」。
大咪是趙文瑄從加油站撿來的流浪貓,剛撿來時身體十分虛弱,幾乎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趙文瑄給了大咪一個家,也在和大咪相處的過程中慢慢講大咪當做了自己的「家人」。在收養大咪之前,趙文瑄完全不能理解那些養寵物的人,直到大咪的出現,讓趙文瑄從此對世界有了新的看法:以前只把動物當食物的他現在對所有動物都抱有善意,甚至連一個小蟲子都不願傷害。
為了能多和大咪待在一起,以往拍完戲就回台灣休息的趙文瑄現在會留出更多時間待在大陸,他說:「我捨不得它搬來搬去,為了它我可以換地方。」在訪談中,趙文瑄還用李白的詩來形容看見大咪時的感受——「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他說,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這次在《朗讀者》中,趙文瑄會為自己這位特別的「家人」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家是跨越海峽的千里尋根
第一位嘉賓,台灣演員王耀慶講述爺爺的探親故事。由於近鄉情怯,爺爺准備了一年才踏上穿越海峽的返鄉之路,然而爺爺的媽媽卻在兩個月之前離世。遺憾的錯過,永遠的失落,一別就是天人兩隔。「現實是殘酷的,時間就是不等人的「,王耀慶的感慨道出了每一個人的心聲。節目中,王耀慶將揚馬特爾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獻給自己的爺爺,同時也寄語觀眾:珍惜身邊的家人,握住觸手可及的幸福,我們難以回到我們追憶的過往,唯有珍惜當下,過好今天。
家是貧瘠生活中的患難與共
大多數人憶起童年,是歡樂的,是無憂無慮的,但著名作家梁曉聲的童年卻因貧窮而沉重。因為父親常年不在家,母親一個人要帶五個孩子。是堅韌和患難與共,才讓母親把他們都拉扯大。在這樣的困境中,母親仍湊錢給梁曉聲買書,讓他在苦難的生活里得到文學最初的啟蒙。「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的支持,奠定了梁曉聲今日文學造詣的基礎,他朗讀自己的作品《慈母情深》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
家是內柔外剛的互相守護
第三位嘉賓,奧運冠軍鄒市明、冉瑩穎一家也來到了節目現場。曾經的冉瑩穎是一位優秀的主持人,現在的她是一位堅強的妻子和偉大的母親;曾經的鄒市明是奧運拳擊冠軍,現在的他是這個家庭的頂樑柱,兩個孩子的父親。他們用愛共同搭建起一個溫暖的家,用柔情和堅毅共同守護一家四口的幸福。節目現場,因為兩位可愛的寶貝鄒明軒、鄒明皓一度「失控」,但兩位小「拳王」的童言無忌也展現出這個四口之家的溫情。他們共同朗讀山姆麥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愛你》,再親密無間的家人,也要常常把愛說出來。
家是漂泊之後的守望寧靜
因為從小的漂泊經歷,讓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畢飛宇對安穩的家更加渴望與嚮往。在節目中,他坦言:根的概念,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里異常重要,古來就有成語「安土重遷」,一個家庭在一個地方紮根、發芽、形成自己的人際關系,才能找到深深的歸屬感,讓孩子健康成長。然而,少年時他卻連一個自己和土地說說話的機會都沒有。節目中,畢飛宇朗讀自己的作品《推拿》送給父親。因為,他在作品裡寫了一個盲人的故事,可不曾想到,兩天後,他愛讀書的父親也變成了盲人。此後,讀書給父親聽,就成為他送給父親最好的禮物。
家是充滿小動物的溫暖天堂
他是《雷雨》里憂郁的「周萍」,他是《大明宮詞》里溫文爾雅的「薛紹」和邪魅狂狷的「張易之」,他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趙文瑄。在《朗讀者》的舞台,趙文瑄分享了他和特殊的家人「大咪」的故事。因為加油站的一次偶遇,貓咪「大咪」闖入了趙文瑄的生活,並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大咪」,趙文軒改變生活環境,改變工作節奏,而大咪也成了他的開心果,化解了他的煩惱與憂傷,並給他一個溫暖的家。節目現場,趙文軒朗讀季羨林的《老貓》獻給自己的「大咪」: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也是世間最單純的靈魂,它們沒有什麼復雜的思維,卻安安靜靜的陪伴你,走過歲月的年輪。
家是振興中華的無悔付出
最後一位嘉賓——90歲的「中國焊接第一人」潘際鑾院士,攜近十位清華大學以及西南聯大的功勛級校友共讀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獻給母校、獻給偉大祖國,震撼全場。
「全國民眾,人人都應負起保衛中國民族的責任!
我們的目標是同一的:自己起來保衛自己的民族!
我們的胸懷是光明的:要以血肉和頭顱換取我們的自由!」
大師風骨,民族脊樑。
他們是用生命在朗讀,他們身上展現出的孜孜不倦、克己為人、為國家奉獻的精神更鼓舞我們奮進。
「家是心頭的白月光,每每想起,總能被它撫平了憂傷;家是母親的手,溫柔地哼起搖籃曲,在夏日的夜晚拍著我們入眠」。
家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家是靈魂棲息的彼岸。正是有了精神「家」園的《朗讀者》,我們才聽到一個個感動人心、振奮人心「家」的故事,更在朗朗書聲中聽到了家國情懷和民族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