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分析電影的paper

分析電影的paper

發布時間:2023-01-05 17:17:33

A.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 應該從哪幾個方面 例如《哈利波特》電影

對一部比較完整的故事片類型的影視作品,常見的具體的評析策略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
(1)評片名 片名,是影視片的具體名稱。片名不但是個稱謂的符號,還包含著如下涵意:
1)文化含義,片名包含著製作者對觀眾的誘導和暗示,因為它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自覺不自覺地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容。
2)統領意義。片名起的新巧,固然有著給觀眾聯想的餘地,起到審美作用,但最實際的,還應看片名是否承當了統領、指向影視片本體的職能。換一個角度,就是看片名是否和影視片內容相關或者一致。有的好片名不僅僅切合影視片內容,而且對幫助觀眾理解影視片的主題也有提示性的作用,則更有評論的必要。 (2)評導演
1)導演構思。為了把劇本轉化成影視片,導演要從整體上構想未來影視片的內容與形式的各個方面。這里既有對影視片的基調、樣式、風格、人物等方面的確定和追求,又有對各門類藝術家的具體要求。這是導演藝術創造力的體現。
2)導演手段。導演為塑造銀幕形象,要在影視片中利用多種具體的表現手段,通過故事和人物感染給觀眾。導演手段包括:畫面的運動和鏡頭的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音樂、語言的運用;場景交換;氣氛烘托等。 評論影視手段運用,要億時億影視片的具體情況,看其使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創造性。
3)導演風格。優秀導演在優秀影視片中實現了自己的追求,有異於其他導演的追求、創造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一般地,將特色稱為特色,將突出的特色(或轉為穩定出現、反復實踐的特色)稱為風格。 風格,是主要特色的集中表現。評論導演風格不僅是對導演創造力的一種衡量,而且是對評論者鑒賞力的一種衡量。不能把風格的帽子隨便亂戴,也不能對明顯的風格視而不見。 4)導演創造。從影視片來看導演對劇本的轉化、實現成為影視片的過程中有哪些創造,可以看出他為社會生活、為影視藝術、為廣大觀眾創造了什麼,導演創作體現在影視片在中,因而,對影視片的評論,總相關著影視片的創作領導核心導演。因而,評影視片,就評論了導演,雖然有時不必單獨地評論。
(3)評主題 主題是藝術作品所描繪的整個形象體系中表現出來的中心思想,又稱主題思想,主題是作品內容核心,是作品的靈魂與統帥,既貫穿全部作品,又在其中起到作用。 主題,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又包含著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評價,滲透著作者的美學理想和社會理想、世界觀。 在影視作品中,主題孕藏在整個畫面、聲音所構成的整體銀幕熒幕形象中,在作品的內容展現與形式中顯露出來。和這點相關,主題還可以在影視片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主人公的形象上,在主人公的命運中,體現著生活、社會、人生的意義。對主要人物的塑造可以反映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傾向。主題還可以體現在情節上。情節的發展,即事件的進程、結局,也包括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評價。情節的發展與人物命運、人物塑造密切相關,受著制約,又是主題的體現。 主題既然體現在作品的各個方面,分析主題就不能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整個思想體系。從頭到尾,從各方面來認識作品的總體傾向。
第二、分析具體的藝術形象。主題是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來。主題的提示,須在具體藝術形象分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主題不是夾雜、安排在作品中的幾句評論,只有挖掘形象的深層意蘊,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才能概括得准確。
第三、重視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合理性。為提示作品的主題,必須認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第四、研究情節。情節安排,不單純是生活的直接展現。
(4)評演員
1)演員對角色的表演 演員對角色的表演是在導演對影片的總體要求下進行的,有一定的限定性;同時又是在自己對角色的理解的基礎上來完成,有一定的自由性。在角色的規定性限制中創造有血有肉、有特徵的角色,使演員表演的特定環境。 演員的表演,需要有高度的理解力(包括對生活、社會與人生,對劇情、對藝術的理解能力)、豐富的想像力(根據理解來展開豐富的現象,在想像中完成對角色的創造)、准確的表現力(將對角色的想像准確的加以表現)、多向的模仿力(多種方向、不同條件中、不同人物的可能性的模仿與表演)等等。 演員的表演,要根據角色的規定,多方運用聲音、神態、動作等手段,將角色展現給觀眾。 演員的表演,既需要演員有強烈的感情,以充沛的激情注入到角色的創造與表演之中,有要求以生動的形象(角色)來感染觀眾,以使觀眾深深地進入特定情境來感受、評價生活與藝術。
2)演員對角色的創造 對演員技巧的評價原則,主要的有自然、可信、感人、個性等。 自然。是指演員所表現的角色,既符合生活中的自然現實,是經過加工的自然生活世界的組成部分,而不是明顯看出人為加工的生硬的痕跡。還包括表演過程中的人物活動一樣,有其內心的心理根據,有其外在的活動流程。 可信。是指由於角色符合生活規范的統一,而使觀眾認可。符合生活規范不見得可信,只有生活規范與藝術規范統一,人們才能在觀賞藝術時,既是評判生活,有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感人。指角色能給觀眾以審美的震撼力。只有演員在角色中慶祝了激情,賦予了創造,使得人物形象動人心魄,才能取得感人的藝術效果。 個性。個性是創造的標記。當演員在角色中牢牢打上創造之後所產生的印記,個性便獲得了。能否獲得個性,能否達到創造,是演員是否成熟的主要分界。
網上找的,希望對你有用

B. 怎樣全方位的對一部影片進行分析

不知你是要詳細的講解還是要概述的。我這里有一份講解詳細的!也是曾經從別人那裡COPY 的,希望對你有用~~~ 一 主 題
正像其它藝術作品一樣,影片的主題是電影作品中的靈魂和精華,也是我們為之迷戀的「精神家園」。更是我們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後,力圖總結分析出來東西。
主題——是電影中內容的核心與內涵;
是電影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
電影作品中的內容與主題,滲透和體現創作者的世界觀,價值觀,體現著創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情感。
電影的主題往往是多元化的、多側面的、多切入點的。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電影的主題是電影的動作和人物的內涵,是電影的情節和事件的外延。主題是編劇、導演的生活經驗和體會的暗示,藝術作品的主題轉化為形象時,是導演思想慾望的情緒宣洩。
電影的主題並不是我們在看完電影以後所總結、歸納出來的「心得體會」、「社會意義」和「思想價值」。而是電影創作者的目標追求和靈魂凈化。
電影藝術的主題往往不是簡單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義的。需要我們整體的把握。
通常人們理解的影片主題應該包括如下兩個方面的層次:
1.影片的內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圖告訴我們什麼。這一點我們從影片的敘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它不是抽象的符號,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體現在充滿
視覺造型特點的銀幕效果上。
2.通過對電影的主題、立意及影片的整體視聽形象表達理解,我們感悟到了什麼。主題雖然是影片所表達的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態度、情感和審美觀念,帶有明顯的個人主觀色彩和風格樣式,但不會是純主觀化的東西,一定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感悟。
對於電影作品所表現出的主題,我們要全面的理解,切記不能片面化和簡單化。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揚一種極有意義的思想,折射出豐富的思想內
涵,照耀和撫慰人們的心靈,從而提高和凈化人們的精神境界。
在我們分析、討論影片主題的時候,往往為了更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領會導演的創作意圖,應該查閱影片相關的文字資料,必須做如下十個方面的准備工作:
1)這部影片是改編自哪一部文學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達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主題思想,時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傳達了一種什麼樣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
2)這部影片的導演曾經導演過什麼作品?他(她)一貫的創作風格是什麼?在這一部作品中,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方法、風格、樣式來完成影片敘事及主題表達?
3)這部影片屬於哪一類型的風格樣式?同一類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們之間各有什麼區別?
4)描述一下,在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節、場景、細節對影片主題的表達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確、生動、完整地表達出這種心理的和藝術的感覺?影片中哪一些東西令你激動的回味?
5)關於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眾傳媒的相關報道你知道多少?
6)從你個人的專業、性別、年齡、文化、修養、價值觀、道德觀出發,你是怎樣認識這部電影的?或者你認為這部影片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上?
7)在一個什麼樣的層面上,我們認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達的東西,理解導演所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基於一種什麼樣的出發點?
8)我們在視覺生理上和審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對影片產生認同和共鳴?
9)影片中你認為最優秀的,最值得你學習的是什麼?影片中的風格樣式、敘事結構、造型風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讓你最感興趣的東西?
10)對於這部影片除了大多數公眾的意見以外,你有什麼不不的意見和看法?你認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麼?
這十個問題,基本上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們所感受。感悟到的東西。要反復地、深入地分析這種理解和感受,解釋出對主題的認識、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題不搞清楚,分析就無法透徹。
關於影片主題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閱讀、段落拉片。同學間討論和分析寫作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

二 結 構
影片分析中對影片結構的分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我們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學經常會忽略分析影片結構,甚至,根本不去關注。其實,電影的結構是電影的最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
結構——是影片的組織排列的方式和敘事組合的構造。
影片的結構,框架,就是電影的風格。
導演根據影片的主題、內容、人物塑造的需要,運用各種手段、方法,將各諸要素合理、有機、完整地組成一個視聽整體,達到藝術上的統一。
影片的結構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統工程,我們認定的電影的結構分析應該包括:
二.劇作結構分析:
劇作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設置,情節的組織進行系統的分析。
從電影的創作規律研究表明:戲劇性結構的電影無非是無數件有因果關系、有內在聯系的事件,有機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終構成一種結局。
縱觀世界各國故事片電影的樣式,電影的敘事結構、電影 的劇作結構及故事的結局基本是四種存在模式:
A、情理之中,預料之中;
B、情理之外,預料之中;
C、情理之中,預料之外;
D、情理之外,預料之外。
但無論哪樣的一種結局,都會充滿了「因果關系」「偶然關系」「必然關系」和「戲劇關系」的味道,都會有一種人為主觀的因素。
非戲劇性結構的電影,在表面構成上,會更為隨意,更為自然和偶然的,許許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機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後形成上,無非是形成兩種模式「n個體無意識形成集體的有意識。2)整體有意識形成風格的有意識」。
現代電影的劇作結構,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和變異性,重點表現在劇作的合情與合理的處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從大多數的影片的構成上分析,合情比
合理更為重要。
2.情節結構分析:
情節的分析主要是對電影的情節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體分析。
傳統的電影情節,往往是順序型的,線型的排列關系,現代電影的情節則更為復雜,更為混淆。但電影的情節和細節是影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電影的敘事情節,在總體上構成影片的框架;電影的細節與元素構成影片的內容;電影情節的推動,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著重依賴於人物的動作和細節的設置。
電影情節的編排,往往是依據於人物的心理線索和發展。以往的「戲劇式」電影敘事,對於精巧的外部情節的設計和設置是十分依賴的。
現代電影中,對於敘事中的細節越來越重視,用細節的動作和細節的場面積累來推動情節。這種電影的特點是:重視細節的強調,重視細節的重復,形成影片內在的結構,注重細
節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對人物的塑造和對情節的幫助。
總體來講,影片的結構是導演風格和主題思想表達的最重要的手段。經分析發現,電影的敘事結構、劇作結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影片最終結構的選擇與確定,一定是有
利於影片的主題,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有利於風格的體現,有利於敘事的多樣化。

三 人 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
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
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
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
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四 場 景
場景——是影片敘事的基本載體和影片特定的空間環境。
場景——是影片重要的造型元素。
現代電影的場景,可以是現實空間環境,也可以是非現實空間環境,但是,這兩種場景的存在,都要求要體現和反映劇本中規定的情境。
通常的,影片中場景存在的方式和種類,大體上可以劃分成如下六種:
1) 內景——在攝影棚內,專門為影片的拍攝搭制的人工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有限,拍攝的環境完全要布置,光線的處理可以比較細膩,拍攝不受自然條件的限制。
2)外景一大自然中自然景觀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廣闊,往往要選擇局部進行拍攝,或者是對局部進行加工才能拍攝,由於受自然光線的限制,光線的處理要選擇光線
的時機。
3)實景——人類居住和活動的自然建築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存在,往往不是為了影片的拍攝。這種場景空間十分真實,具有生活的氣息,但是,有明顯的建築結構關系,拍攝起來也受一定的限制。
4)場地外景一為了影片的拍攝,按一定的比例,專門在選定的自然環境中人工搭制的場景。這種場景的空間比較合理,符合影片的拍攝要求。但是對總體美術設計的要求比較高,也會受到自然光線的限制。
5)特技合成景——人工搭制的,用於配合特技拍攝的小比例人工場景。這種景一般是模型的景,需要與實際的自然場景拍攝在一起,美術設計的透視、比例十分的重要。
6)計算機模擬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創造的虛擬現實的場景環境。
現代電影中,電影場景的構成有如下的幾種特點:
1) 影片的銀幕空間是由多種類型的場景以不同的順序和方式組成的。
2) 同一場景內,可以開展和表現一場戲,也可以開展、表現多場戲。
3) 一場戲可以在一組場景或多組場景中展開。
4) 影片中的場景的視覺效果,參與影片的敘事和造型,從而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
5) 場景的變化越來越趨向於多元化。
6) 影片的構成上,場景交替變化、交替運用越來越頻繁。
7)刀特技合成,虛擬現實的場景的出現和使用越來越廣泛。
8)影片中的場景在視覺造型和視覺風格上越來越影響和決定影片的風格。
電影場景,首先是一個空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影片某一個段落的人物、敘事、動作對話的構成與處理。場景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概念,例如:操場(街道、河邊、廚房、衛生間、車內。影片中的場景,可以有地域的限制,也可以沒有地域的限制。一幢郊區的別墅,嚴格的意義應該是一個場景,但是,在具體的拍攝中,室內的戲和室外的戲,我們在拍攝和表述上往往又分為兩個不同的場景。
電影場景其次有一個時間的關系,它規定和制約這個場景所表達的敘事、動作的時間關系。正如我們經常講的:就影片敘事而言,換鏡頭就是隔時間;換場景就是換時間Z換場景就是換空間。
通過拉片和影片的分析我們發現,電影中場景的選擇、利用、排列、構成,會影響到以下幾個問題:
1)場景決定影片的風格:場景的選擇和具體的運用,在宏觀上就決定了影片的敘事風格和造型風格。我們常常講:外景利於影片的氣氛。內景利於影片的光線運用;實景利於
影片的空間表達。外景出意境,內景出戲,實景出調度。
2)場景影響影片的空間感覺:電影中外景的出,現,無論場次的長短、多少,都會在影片中形成一種整體的空間規模。感覺和效果。而在內景的拍攝中,我們會有一種與之相反的感覺,顯得影片空間變化較多,但不完整。
3)場景制約人物形象的塑造:電影中外景的應用,使得人物的表達更為有環境依據,使人物在敘事上更有可信程度,更有利於人物形象的塑造。內景的應用,優化了攝影的造型
元素,在視覺上更有利於人物的塑造,更主要的是有利於人物的「戲」的表現。
4)場景關系影片的影調構成:由於影片中場景的有意 識、無意識的變化,影片中的地調關系會有很大的變化,可以構成影片的不同場景的不同的初調效果。
5)場是決定一段敘事情節的完整: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可以清晰、明確地完成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敘事情節,也可以僅僅是表達敘事情節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我們也要關注場景在影片中所起的作用。一場戲,是一個表述性的語言,是一個實際增節的稱呼,更是一個獨立的事件的表達方式。實際增況往往是;一場戲有可能在一個場景中完成,也有可能在幾個場景中完成。
由於電廠中場景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求我們在選擇場景的時候要特別地道憧和准確。
根據我們對現代電影的分析,電影中的場景構成方式越來越靈活,場景的數量越來越豐富,這樣,有利於影片的敘事,有利於影片的人物塑造,有利於影片的風格表達。因此,電影場景的運用規律是我們要進行細化分析的東西。

五 景 別
電影的景別,是一個電影鏡頭和畫面的視黨形式的表述語言。表面上是一個造型元素,實際上是一個教事的手段。
景別最最根本的含義,是表達畫面所包括的范圍。電影景別的劃分大體上有如下的幾種形式;l)大遠景,2)遠景,3)大全景,4)全景,5)中景,6)中近景,對近景,8)特寫,9)大特寫。
電影中的景別,是影片視覺效果、導演語言風格的外在形式之—。決定影片風格,決定敘事風格,決定視黨風格,決定導演風格。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過程中,對於影片的是別的把握重點是在於全片,而不在於具體的某一個鏡頭。分析的重點在如下幾個方面:
1.影片全片的敘事過程中,以什麼樣的鏡頭畫面景別為主?在影片中是一種什麼樣的主導趨勢?對影片的風格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2.場景中重要的人物對話鏡頭是以什麼樣的鏡頭景別為主?鏡頭景別變化之間有什麼樣的規律和特點?對於影片中的人物刻畫和敘事的推動有什麼樣的幫助?
3.電影場景中的內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外景的景別特點是什麼?這兩種景別交織在一起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特別是要分析景別分別在外景和內景當中對於人物、敘事、對
話、動作的表現和表達都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4.每一個場景的開始的鏡頭和結束的鏡頭的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鏡頭剪接中景別的變化有什麼樣的規律?
5.全片中,鏡頭畫面的景別的變化幅度是什麼?對影片的節奏有什麼樣的影響?景別的這種變化對影片的敘事有什麼樣的幫助?
6.分析在動作的場景中,人物的動作和鏡頭景別的應用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形式?
7.景別的運用以及最終畫面完成的效果對於影片的風格有什麼樣的作用?
8.不同的景別運用,對於畫面的構圖有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9.分析景別的應用對於環境的氣氛,空間的表達,場景有什麼樣的作用?
10.分析不同的景別對人物形象和人物動作的表達。我們看到的影片,有的時候,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個特定的景別,在有些情況下,不同的景別對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敘
事內容、不同的情緒要求、不同的動作表達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分析電影的景別對影片的節奏所起的作用。
因為字數太多,我就分成兩次回答了

C.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的主題

電影的主題,傳達了導演的思想和理念,電影的拍攝,核心人物應是導演,看電影的時候要記錄下一些關鍵的場景,還有主要演員的台詞,情景,音樂。必須要從整體上去把握,切記不可斷章取義。1
從頭至尾將電影看完,要耐心細心
2注意關鍵台詞,可能主要演員的某一句台詞就映射了本影片中心思想,看完後,從中心思想中提煉關鍵信息
3反復看一到兩便,因為看一遍可能會漏掉一些隱晦的信息
4注意電影的劇情,開頭,高潮,結尾

D. 如何分析一部電影中心思想

‍‍‍‍

影視文學課上曾經有過相關的討論,在這里和你分享。總的來說, 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思想,主要通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結構表達出來。在分析電影主題時,首先要先判斷這部影片的劇作結構特徵。簡單是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典的戲劇式結構,大多數好萊塢影片都是這類結構。有些學者乾脆將這類電影的主題稱為「行動主題」或「情節主題」。對於這類電影來說主人公的中心動作即是該影片的主題。當然,一部敘事性作品可能有兩條或多條情節線索,那麼相應的主題可能就不止一個。另一類是非戲劇式結構的影片,比如西方現代、後現代電影,往往缺少戲劇沖突和清晰的情節線,因此難以按照傳統的戲劇式結構影片那樣提煉主題。這可能就是大家認為難以理解和歸納主題的地方。美國學者李·R·波布克認為藝術電影仍然有一個思想或哲學上的主題。一部影片的主題不必非是某種「教義」,非常可能僅僅提示某種情調,這種情調變成主題。比如《紅白藍》三部曲,顏色就成為了主題,並且顏色還暗含著更深層的隱喻意義。我認為對於理解這類藝術電影主題,首先,要拋開傳統的觀影的習慣,把關注點從戲劇沖突轉向體會電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節發展。這類電影是主題並非是直接灌輸給觀眾的,而是需要觀眾在觀影過程中主動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這類電影主題還需要大量的哲學和藝術方面的積累。另外再說句題外話,這類後現代電影主題的模糊實際上還有更深一層的電影藝術情節在發揮作用,他們希望電影可以獲得與文學同等的地位並脫離通俗娛樂領域。

‍‍‍‍

E. 影片分析應該怎麼寫

電影評論如何寫
一般來說,當你看完一部電影,想寫點東西表達一下自己對這部電影的感想或者領悟,這都是在自然不過的事情了。你可以寫一篇跟自己心情有關的日記,也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某個情節所引起的感性散文,或者還可以寫一篇根據電影所描述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的文章。基本上寫出任何東西都是值得鼓勵的。

2.1,寫影評前的准備工作

在寫一篇影評之前,我的建議是:
1, 選一部自己喜歡的影片。在評論前,評論者首先是觀眾,自己喜歡最重要。同時建議要多看電影,但自己不喜歡的電影不要勉強看。
2, 所選擇電影要多看幾遍。要尊重電影。
3, 盡量多的掌握一些電影評論分析的工具,盡量多的了解此部電影相關資料。
4, 搜集一下這部影片曾有哪些評論,以免重蹈前人說法。
5, 要勇於懷疑。

2.2,觀感與通過觀感進行對電影的初步分析

在觀看完影片以後,你的直接觀感就是對這部影片的最初評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事實上,對電影的最初分析已經在觀看影片時完成。當觀眾看電影的時候會不自覺的向影片提出問題,「情節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演員所說的台詞是否符合在影片中的身份?」在電影進行中的每時每刻觀眾都會對影片的「真實性」產生懷疑,觀眾會試圖從電影本身的解釋中找到「合理」的邏輯性,也會時刻根據以往的個人經驗來審視著畫面的可能性。觀看好看的電影時我們會說,「是這樣啊」或者「哦,原來還可以這樣啊」 。我們不喜歡的電影往往是那種看著很虛假的「不真實」的電影,這種電影就像是背叛的情人所講的蹩腳謊言。當然,如何愉悅觀眾是電影製作人所要關心的,作為評論者來說,不但要找出電影好看(合理)的地方,還要試圖分析為什麼。

2006-5-11 11:21:41 偷心

頭銜:小小斑斑~~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3681
積分:21939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5年7月2日第 3 樓

--------------------------------------------------------------------------------
2.3 電影評論的基本構成
影評通常包含的幾個部分:電影簡介,評論正文,引文出處。

電影簡介

電影簡介可以分為電影的基本簡介與服務於評論正文的擴展簡介。
基本簡介通常包括電影的原名,電影的中文譯名(別名),導演,主要演員,類型,片長,上映時間,國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這部電影的海報。這里除了電影名稱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寫項目。根據評論的需要,我們還可以加入劇情簡介。劇情簡介是對電影的再敘述,由於評論者對於電影理解的局限,再敘述時應盡量避免加入有嚴重主觀傾向性的解讀。建議劇情簡介不要超過200字。
擴展簡介通常包括對電影製作人員的更詳細的介紹,影片產生背景的介紹,影片所描述的社會背景介紹,影片所獲得的獎項等等。擴展簡介作為評論的資料性工具要有選擇的引述。擴展簡介如果沒有對評論產生直接影響,建議果斷的舍棄,或者可放置於評論正文之後。

評論正文

① 從觀感輕松切入評論
我們注意到,觀感往往產生於電影中最能讓觀眾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對觀感的分析也就成為對這部電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點。我們只要問一下自己,這部電影哪裡最吸引人,然後根據以往的經驗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為什麼吸引人,評論就產生了。
觀感作為最初對電影的評定,勢必會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會因為評論者的不同有很大的差異。我們不必刻意減少這種差異,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差異,才使得評論更加開放,有了交流的土壤。因為影評的目的是發揮綜合能力欣賞作品,同時將作品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提供給別人,所以開放式的評論也就不必排斥專業分析工具。我們也不能誇大專業分析工具的功能,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影片分析方法並不存在。
觀感是電影對觀眾的影響結果,它意味著觀眾從電影中最直接的得到了什麼。對觀眾來說,觀感從來就沒有對錯之分。作為評論者,要相信自己的觀感,不要被導演的名氣或電影所獲得過的獎項等非電影本身的因素所左右。那些非電影本身的東西只能印證觀感,而不能產生觀感。

② 列舉部分常見的評論切入點
1通過主題解讀評論:例如,你可以通過《不準掉頭》來解讀「倒霉」,可以通過《躲閃》來解讀「少年的愛情」,可以通過《著魔》來解讀「瘋狂」。觀感可以讓你對某些電影歸結出一個主題詞語,然後品味分析一下,電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讓你對這個主題詞有了更好的理解。一個電影是如何變成一個詞語的詮釋例證的?
2相似主題聯想評論:《兩支大煙槍》《尼古丁》。
3通過形式對比評論:例如,作為警匪片的《獵豹行動》對以往戰爭片形式上的借鑒,是否可以理解為一種拍攝警匪片的新方法。與之對比的對象可選擇《黑鷹計劃》。
4典型例證:例如,可以通過木偶片《美國戰隊》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國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討論:從茂瑙的《吸血僵屍》到《驚情400年》《刀鋒戰士》《吸血情聖》等這一系列以「吸血鬼」為主題的電影從內容到形式上有哪些變化。又比如說以同性戀為題材的《櫥櫃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異形》系列或《黃飛鴻》系列等等。
6倫理討論:例如可以通過《老男孩》與《發情日記》來比較東西方倫理差別,《關於我們的愛情》來討論母女關系。
7了解型電影:例如,從《夢想阿根廷》與《官方說法》中可以對「軍權政府」有個初步認識。也可以在《戲夢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氣息。
8結合他人的評論對電影的再評論。
9對某些導演或演員的偏愛也可以讓我們集中討論一下他們的特色。例如我比較喜歡的安德烈.佐羅斯基、蓋.瑞奇、伊莎貝爾.阿佳妮、夏洛特.甘寶等,他(她)們導演或主演的電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
我們要小心的是通過「作者論」[注釋]來分析電影,這種分析方法使用不當就會變成是評論者的一廂情願。在某些不嚴謹的評論者那裡,影片被詮釋的面目全非,之後就可能是評論者對導演的非理性評論。本來單純地影片分析,變成了一個批鬥導演的檄文或是對某個「偉大人物」表示忠心的保證書。批評電影與批評導演當然是兩回事,批評導演更像是一種私人恩怨。

然而我們又不能完全否定「作者論」是一個很容易入手且簡單易行的電影分析的切入點。所以在評論的時候要多關注的是電影而不是關注導演,更不要試圖證明自己比那個導演還要了不起。
10對電影影象的評論,如從電影敘事、景框構圖、電影剪輯等做切入點。如對電影《羅拉快跑》進行分析評論。

電影評論當然不只局限於採取以上這些方式作為切入點。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觀感,並且不片面濫用自己的感覺,其實一切可以使你產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作為切入點。

③選擇一種自己所熟悉的評論工具。評論工具的范圍其實非常廣泛,復雜的如前文所述的一些專業工具,簡單的如個人的觀感。特定工具的好處是可以把某些問題分析得更具體,更深入。在特定工具的應用上,戴錦華對《玫瑰的名字》的精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當然她很可能是先分析了原著的小說的。那些特定的工具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難以掌握,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用符號學來分析一下《夢幻格林》,這將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④在分析與欣賞電影中間把握平衡。我們要警惕過度的分析對電影的欣賞性是有害的。有時候觀眾並不想變得那麼「明察秋毫」,做一回快樂的「傻子」也許就是觀看影片的初衷。蓋•瑞奇導演的《偷拐搶騙》我已經看過了7次卻一直捨不得分析它,因為害怕分析過後觀看的樂趣就沒有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抱著樂觀的態度,分析以後會發現新的樂趣,但這畢竟是要冒一定風險的。我認為好的評論同時也應該是一篇善意的推介文章,它要把自己的觀點說清楚,還要保留原來電影的觀賞性。

⑤筆法。評論者的筆法與評論選擇的切入點密切相關,不同的切入點決定不同的筆法。如通過觀感來敘述影片帶來的感官審美影響,則很有必要藉助大量修辭的運用;如果探討影片的流派等歷史性內容,則對經典理論的引用和同時期其他作品的類比必不可少。寫評論時要把觀點寫清楚,行文要簡潔流暢,不要堆砌資料。臟話痞話或許是通往個人文風的一條捷徑,然而他們從來都不是嚴謹的,在評論的道路上我們甚至不需要反諷。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搜集影片的外圍資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如果不當地使用外圍資料很可能會把你的評論淹沒在看似相關實則不知所雲的文字之中。外圍資料可以幫助評論者理解這部電影,但不應把這些資料變成評論者的依據。原則上我支持「要排除一切非取自影片內部的任何文獻或相關資料」的這一立場。電影評論並不會因為提到了一些大師的名字而變得更加精彩。

⑥個人風格。影評的個人風格需要逐漸形成,如同對於電影的口味一樣,評論的側重點與切入方式在不斷書寫影評中會逐漸形成風格,從而成為個人影評的某種標志。

⑦豐富你的影評。例如在以文字描述分析之外採用直觀的圖象,作為對評論的支持與補充,適當截取影片的畫格會使你的評論更直觀。除非是在評論影片剪輯的時候,製作表格或者圖解對評論者來說太費力氣。

⑧給自己的評論起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

引文出處

在評論正文之後要列出評論中所引的文字出處,這是對原作者辛勤勞動的尊重,同時也方便讀者查閱相關資料。

2006-5-11 11:22:14 偷心

頭銜:小小斑斑~~
等級:注冊用戶
文章:3681
積分:21939
門派:無門無派
注冊:2005年7月2日第 4 樓

--------------------------------------------------------------------------------
3 在電影評論中應該避免出現的情況。
1, 要避免評論者的生活(經驗)過多的干預評論本身。比如,看《食神》以後,你說你學會了怎麼做叉燒飯。寫評論的目的不是讓讀者關注評論人,而應該強調所要評論的電影。吃了油條喝了豆漿去看電影,同餓著肚子去看電影的心情可能不一樣,但電影是一樣的。
2, 要避免在沒有敘述原因的情況下給出評論結果。例如:永遠也不要說哪部電影是最好的電影,哪部電影是最偉大的電影。在我看來,即使看了很多電影也不要給電影排名次,但是可以給電影定位。
3, 要避免東拉西扯,主題模糊。慎用排比。要努力把一個問題分析清楚,而不是要具體描述10個還未解決的問題。不要隔靴搔癢,甚至是滿世界找靴子。例如:評論《神話》的戰爭場面差,不能說它不如《勇敢的心》也不如《角鬥士》,而應該明確指出它具體差在哪裡。是場面調度問題還是畫面構圖問題?是剪輯問題還是電腦特技問題?
4, 要避免對演員導演等影片生產者私生活的關注。只有影片的宣傳人員或者八卦雜志才有需要關注那些問題。
5, 要避免死撐面子硬評論,滿眼都是某個電影的不足。應該放鬆心情,如果有部電影實在是差,那我們不去看它好了,更不用費心評論。評論是要把影片的豐美面呈現出來,捨本逐末的評論方式與悲觀的分析角度實在讓人惋惜。
6, 要避免一些對電影本身沒有意義的評論。電影評論不同於電影商業宣傳,評論要排除干擾。在選擇切入點上要迴避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等各個人文學科對電影的探究,盡量從影片本身切入影片論述。
7, 要避免評論者主觀地對影片做過度詮釋。不要對自己假想中的錯覺揮動雙拳,使讀者莫名其妙。

-----------------------------------
[注釋:作者論的觀念,最早是由法國導演楚浮的文章〈法國電影的某個趨勢〉在《電影筆記》上發表而開啟。文章攻擊停滯的法國電影工業,並稱贊美國導演的作品,為作者論奠定基礎。作者論認為,電影的整體風格和內容的處理主要可歸功於一個人的理論。通常用來指具有可辨識風格和主題意識的導演,此理論也包括其它被視為一部影片的主要推動力的製作人員(編劇、演員、攝影、剪接)。作者論在邏輯上是一種以作品為重心的分析方法,然而實質上卻是一種影片的詮釋方式,影片的每項特殊因素都被分析者順著導演世界觀的方向加以詮釋。出自書目《當代電影分析》《電影批評面面觀》]

F. 請問電影分析怎麼寫啊

怎樣寫影評,專業

第一遍,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第五遍,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遍,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遍,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遍,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遍,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系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第十三遍,畫外空間是怎麼用的,是作為畫面內的空間的延伸,還是另外一個非敘事的空間。

第十四,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好念嗎?

第十五,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第十七,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第十八,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反拍不算內)。

第十九,人聲,是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第二十遍,特寫是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用的嗎?

第二十一遍,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精彩的地方嗎?

電影史部分:
《中國電影藝術史》 周星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電影史》 陸泓石 文化藝術出版社
《西方電影史概論》 邵牧君 中國電影出版社
《世界電影史》 湯普森 北京大學出版社
《電影史》 羅伯特"C"艾倫 中國電影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 焦雄屏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45年來的義大利電影》 洛朗斯"斯基法諾 江蘇教育出版社
《香港電影新浪潮》 石琪 復旦大學出版社
《日本電影》 四方田犬彥 三聯書店

(如果時間允許,可是瀏覽下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電影史的部分考的很雜,幾個固定的考點大概有:中國電影史76年後的部分(包括香港、台灣的),法國新浪潮,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德國新電影四傑,前蘇聯早期電影等。考察方式不一,有時只需寫出導演和片名,有時會讓你根據幾個已知條件猜出是哪部片子。建議在掌握電影史的基礎上多看市面上新出的老片(關注盜版市場),出卷子的人經常會從其中找一部片子作為考察目標的。電影史及理論的簡要版我會在後面帖出來,做鞏固記憶用)

劇本創作部分:
《導演功課》 大衛"馬梅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導演電影》 艾里克"舍曼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難解決指南》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悉德菲爾德 中國電影出版社
《故事》 羅伯特"麥基 中國電影出版社
《通向電影聖殿》 王迪 中國電影出版社
《寫關於電影劇本的幾個夏衍 中國電影出版社
(最好在考試前自行創作過90分鍾的電影劇本,按分場的寫法,考試時心裡才會有底)

電影理論國外部分:
《電影藝術》 大衛"波得維爾 北京大學出版社
《認識電影》 路易斯賈內蒂 中國電影出版社

卡努杜 《第七藝術宣言》 第一次論證了電影是一種藝術
林賽 《活動畫面的藝術》
將「活動畫面」看作電影的根本特徵
雨果"明斯特貝格 《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
第一次探討了電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藝術特徵、美學特徵
路易"德呂克 《上鏡頭性》
指出適宜於用電影這一新表現手段所獨有的方法來表現人或物的詩意狀態
愛森斯坦 《並非冷漠的大自然》
①沖突是蒙太奇的特性,沖突後產生新的表象和概念
②蒙太奇應該表達一種連貫的、有條理的主題、情節、動作、行為,以及一種最大限度賦予感情的敘述
③電影的藝術目的不僅在於形象表現之實,還要能表現概念,增加電影手段表現力,增加認識現實手段可能性
愛因漢姆 《電影作為藝術》
①電影在技術上的局限性是電影作為藝術的根源
②視覺過程不是機械的攝錄外在世界,而是用簡單、規則、平衡等原則創造的組織感官材料
③電影不能完美再現現實的特性,成為它作為藝術的必要手段
電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體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減弱;
⑶ 照明與無色;
⑷ 畫面界限與物體的距離;
⑸ 時空連續性不存在;
⑹ 沒有聲音,視覺以外其它感覺失去作用
巴拉茲 《電影美學》
分析電影和戲劇在形式表現原則上的差別,並認為電影表現原則是電影的革命性創新
戲劇表現原則:
⑴ 看到整個演出劇場;
⑵ 觀眾視距不發生變化;
⑶ 觀眾的視角不發生變化;
電影表現原則:
⑴ 被拍場景可被分割;
⑵ 被記錄場景視距可變;
⑶ 觀眾視角縱深可變,觀眾與銀幕的想像距離是可改變的
馬爾丹 《電影語言》
阿斯特里克 《新先鋒派的誕生——攝影筆》
認為電影迅速成為一種思想表達工具,保存時代形象的好方法,電影漸漸成為一種語言。藝術家掌握了這種語言後,表達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寫隨筆、小說一樣流暢自然
讓攝影機像筆一樣自由可以表達自己個人思想,現代電影已成為一種同書面語言一樣精細的思想表達方法
安德烈巴贊 《電影是什麼》、《攝影影像本體論》
① 長鏡頭:強調單個鏡頭內部的表現力(連接表現力),運動、景深、變焦
② 蒙太奇禁用原則(屬巴贊的影像本體論):若一個事件主要內容要求兩個和多個動作元素同時存在,蒙太奇被禁用。蒙太奇遠非電影的本性,而是對其的否定
③影像本體論:由機械作用產生的攝影影像與客觀中的被攝物等同。攝影影像獨特性在於其本質上的客觀性,它產生了被攝物體的本體,它就是被攝物的原形
④木乃伊情節:攝影真正滿足了人們再現原物的需要。「攝影是對事件塗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補充,而不是替代」。影像的產生第一次映現了事物時間的延續——可變的木乃伊。
⑤完整電影:巴贊表達電影起源用語。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稱為「完整電影的神話」。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克拉考爾 《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
①電影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圍的世界有明顯的近親性。
電影的近親性:
⑴ 電影對於未經扮演的事物有一種近親性。扮演能引起現實幻覺就是合理的。如果違反電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電影化的。
⑵ 喜歡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對於必然)。美國無聲戲劇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運,強大的決定性的力量出現。一切不是註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歡再現外部世界的連續性(與巴贊相似)進入攝影機視野內一切都拍下來,無窮盡程度。要求我們承認這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愛含義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現象多含義,這與無限心理和精神上的無限性相對應。銀幕傾向反映這些含義模糊的東西,含義不能太確定。
⑸ 生活流。指具體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質現象而非精神現象。經常提到街道,因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態經常出現、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薈萃之所,任何斷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電影不適合表現悲劇
原因:
⑴ 悲劇主題必然要求一個有目的的、整體的故事形式來展現,與電影特性相違背。
⑵ 悲劇只關心人物之間的相互影響,無生命物體只能是道具,對發展戲劇起支撐、調節作用。
⑶ 悲劇要求對外部的東西進行安排,舞台劇的環境反映心境,舞台劇一定要有暴風雨。
⑷ 悲劇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電影是以廣闊世界為中心的藝術,電影中沒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總之是廣袤的物質,死亡的結局與這物質現實的廣袤無相同點。在悲劇世界中,命運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劇性內容在物質世界總無所表現。因為悲劇內容是純精神世界。
米特里 《電影美學和心理學》
經典電影理論的總結和集大成之作。關於對電影的表述、立場表現在三種模式:電影是畫框(愛因漢姆)、窗戶(巴贊)、鏡子(克拉考爾)。
漢德遜 《電影理論的兩種類型》
麥茨 《想像的能指》

國內部分:
鍾惦棐 《電影的鑼鼓》
曾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56年在《文藝報》發表該文,尖銳提出新中國電影發展的問題:
電影和觀眾關系的問題;電影事業領導問題;重視中國電影傳統問題等。
被指責反黨的信號,當時被批成右派。
瞿白音 《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
白景晟 《丟掉戲劇拐棍》
電影和戲劇的差異,電影依靠戲劇邁出自己第一步,電影獨立後,是否還要拄拐呢?
結論:丟掉,放開電影的腳步。
新時期探討電影藝術特性的先聲,關於新時期電影藝術最初覺醒。
鍾惦棐 《電影與戲劇離婚》
張暖昕、李陀《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
探索片綱領,第四代導演宣言。
探討中國電影落後時代原因,倡導電影現代化。
印證了巴贊長鏡頭理論,其實是對巴贊的誤讀。
張君祥 《用電影手段完成的文學》
鍾惦棐 《離婚的煩惱》
祝大可《謝晉電影模式的缺陷》 李潔 《謝晉時代應該結束》
謝晉電影遵守「好人蒙冤、價值發現、道德感化、善必勝惡」的模式。
這種向觀眾提出化解社會沖突、奇異道德神話,以煽情為目的的陳舊美學意識,觀眾任人擺布,讓人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好萊塢式道德神話。

名詞解釋常見考點:
蒙太奇、庫里肖夫效應、作者電影、詩電影、左岸派、電影眼睛派、德國表現主義
超現實主義、法國印象派、不萊頓學派、新現實主義、新浪潮、真實電影
雜耍蒙太奇、同期錄音、想像的能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獨立製片
長鏡頭理論、景深鏡頭、視點、升、降格、副光、借位拍攝、跳切、聲畫對位
180度表演區、非職業演員、場面調度、規定情境、格式塔心理、細節、情節點
套層結構、生活流、畫外空間、類型電影、理性電影、黑色電影、左翼電影
軟性電影、國防電影、《武訓傳》、主旋律電影、十七年電影、台灣新電影
香港新浪潮、新德國、日本、蘇聯電影、「白色電話」電影、新好萊塢電影
DOGMA宣言、海斯法典

G. 電影論文怎麼寫 關於電影的論文應該怎麼寫

1、論文要先有開題報告,任務書和大綱,而且步驟不能亂,大綱很重要,你列出大綱後,你就知道你正文大概要寫什麼,每章要寫哪些內容,大小標題怎麼寫。

2、寫類型片的論文你就要先了解各種類型片的風格,然後看這部片子是如何貫徹或者顛覆這種類型的,分析電影關鍵是要看你自己對這部影片的感受,但不要寫成觀後感性質的。

3、而是要把握電影的敘事、剪輯、色彩等等對你造成的觀感,也就是說不要分析故事內容,而是分析講故事的方法。

閱讀全文

與分析電影的paper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真白電影完整版 瀏覽:938
拍的電影如何上映廣電 瀏覽:407
武狀元蘇乞兒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558
大紅包手機看電影 瀏覽:838
哪個電視台每天晚上十點放電影 瀏覽:738
微電影高潮人民愛情 瀏覽:157
九重符塔電影圖片 瀏覽:497
關於惡女電影資源 瀏覽:940
西遊記之再見悟空電影全集 瀏覽:159
殺人游戲電影影評 瀏覽:514
推薦好看的小說電影有哪些 瀏覽:115
雙目失明微電影 瀏覽:464
電影斷頭谷票房 瀏覽:116
葉問2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633
侵人者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04
上海電影創業投資 瀏覽:513
春節電影網盤資源公眾號推薦 瀏覽:592
電影秦頌餵奶片段 瀏覽:617
mp4電影時間倒數遇見你 瀏覽:963
情侶一起如何電腦上看電影 瀏覽: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