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有哪些主義

電影有哪些主義

發布時間:2023-01-04 05:12:15

①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

電影風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紀實風格

紀實風格的影片要求逼真性而摒棄假定性,少用人為強化的沖突和情節,最好按照生活原型「紀實」。電影藝術家多用這種風格來處理重大歷史題材和人物傳記,使史詩題材富於紀實性,讓觀眾信服。這種風格的影片,常常採取在扮演鏡頭中穿插紀錄片鏡頭,並以彩色和黑白相區別的方法,或是使彩色鏡頭「老化」,以引起「歷史回憶」的方法拍攝。重要鏡頭常在歷史現場拍實景,對歷史人物避免神化與醜化,甚至用特型演員扮演近現代歷史人物。非歷史題材的紀實風格片,尊重生活的原始形態,並按照這種形態去構建作品,使作品的敘述方式盡量顯示生活的本來痕跡,結構一般多層而分散。情節方面力求非戲劇化,對人物和矛盾的復雜關系,不做人為的雕飾,彷彿沒有經過藝術的鋪排,如同生活一樣的自然。它所追求的是反映生活本身就存在的「戲劇性」,重視生活細節的真實描寫。技術上採取拼帖法、長鏡頭、無技巧剪編等等。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作品《羅馬十一時》《偷自行車的人》和我國的《見習律師》《開國大典》等都是這類風格的影片。

溶合風格

溶合風格即把幾種不同的風格溶合為一種風格。在傳統的戲劇分類中,正劇、喜劇、悲劇的風格樣式歷來是涇渭分明的,而實際生活卻是復雜多樣的。藝術家為了反映真實生活,有的在嚴肅的正劇中滲入喜劇的幽默和諷刺;有的又在喜劇中滲入悲劇的痛苦與哀傷;還有的甚至把悲劇、喜劇、鬧劇、打鬥等雜糅在一起,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卓別林的影片就是悲喜交集的嚴肅作品。

共現風格

過去電影拍攝風格分「戲劇式電影」如《於無聲處》《陳毅市長》《茶館》等,「詩的電影」如美國片《黑馬》、法國片《紅汽球》等,「散文電影」如《苦惱人的笑》《巴山夜雨》《鄉情》等,「史詩性電影」如《列寧在一九一八》《從奴隸到將軍》《南昌起義》等,以及繪畫式電影、小說式電影等。共現風格是六七十年代前,前蘇聯電影文學的一種新風格。提出這種風格的電影理論家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本身變得更加豐富多樣,它的反映形式也必然跟著變化。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已經從初級的綜合走向高級綜合,因此應在綜合各種風格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共現風格」,以便更全面、更真實地反映生活。這種風格的特點是採用多線索、多層次、多角度的結構,藝術概括復雜、廣闊,形象的發展也是多側面的,容量比過去擴大了。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品有《戀人曲》《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等。

繪畫風格

繪畫風格是本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種電影風格,強調挖掘鏡頭內的豐富表現力,注重鏡頭結構、場面調度、影調、照明、色彩變化,以及各種新的攝影方法,而且愛用長鏡頭。這種風格講究純觀賞性、造型的圖解性,力求以純畫面的、風格化的靜態形象來表達影片的內容,並以此與戲劇化的電影相對立。瑞典影片《夢幻世界》、捷克影片《非凡的埃瑪》、前蘇聯影片《畫家蘇里柯夫》等都是具有繪畫風格的影片。

電視風格

主要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要求極高的逼真性,甚至採取「隱藏攝影法」;多用采訪片、報導片形式,或近似活的新聞特寫;強調及時性,多拍最新題材,播送、放映力求迅速;提倡多集片形式,每集不宜過長,以便與電視的多節目性相協調。如日本片《鐵臂阿童木》、英國片《大衛·科波菲爾》、朝鮮片《無名英雄》等,都是這類風格的影片。

② 我國電影有哪些流派

電影流派,指電影根據獨特風格而進行分類的派別。
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形成,具有較大影響的電影流派大致有五種:
早期現代主義--歐洲先鋒派電影;蘇聯電影學派--詩電影與散文電影;好萊塢商業電影--類型電影;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與近期現代主義流派等。

③ 電影都有哪些流派


歐洲先鋒派電影

德國表現主義
費拉哈蒂
茂瑙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雷諾阿
讓維果
法國先鋒主義超現實主義
布魯埃爾
前蘇聯蒙太奇流派
艾森斯坦

第二次先鋒運動
新現實主義

西卡
維斯康蒂
羅西里尼
繼承者現代主義
安東尼奧尼
伯格曼
費里尼

第三次電影運動
新浪潮主義
作家電影
阿倫雷諾
作者電影
(左岸派)戈達爾
特呂佛
新浪潮影響下的現代主義電影
法斯賓德

④ 愛國主義電影有哪些

在許多愛國影視作品中,我們會感受到國家被辱的悲涼,也會感動於人民堅決的救國意志,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部愛國主義電影,歡迎大家閱讀。

紅岩——在烈火中永生

話說小學課文《江姐》就節選自此小說。不過,對於這部電影實在印象不深刻了,大概知道是說江姐英勇無比,而後慷慨就義的故事,然後腦子里冒出的江姐頭像居然是若干年後電視劇《紅岩》里宋春麗的江姐扮相。來張老劇照緬懷一下。

雷鋒

除了戰爭片外,解放後題材的影片也非常之多。第一部首當推《雷鋒》。說到雷鋒,小時候可是我們千萬人的偶像。不過黑白片《雷鋒》真是年代久遠了,估計是剛剛進學校時看的'。大概就記得雷鋒同學在雨里幫人推車的情景。

說到雷鋒就不能不提《離開雷鋒的日子》,也是一部教育意義極強的好片子。

焦裕祿

當然,說到《雷鋒》了,肯定就得到《焦裕祿》了。大概是從這部電影開始,俺開始學會認演員了。不得不說李雪健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演員,塑造的焦裕祿形象可謂深入人心,影片中頂著胃痛堅持工作的場面,俺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閃閃的紅星

如果你不記得潘冬子那個淳樸正義的臉孔。那你一定還記得那句:「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當年似乎還一度成為過流行語。如果這也不記得了,那多少還記得那首: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如果真的都不記得了,我只能說,俺們實在不是同個時代的人了。這部電影算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部紅色影片,說風靡過大江南北肯定是不為過的。

小兵張嘎

和上面一部相同,又是響當當的一部作品,似乎還被翻拍過多次,翻拍的電視劇還取得過很高的收視率。比起潘冬子,小嘎子似乎更加有喜劇色彩。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片中的小嘎子多少看起來還是個小孩子,而且孩子氣十足,雖然機智勇敢,但是也非常倔強任性。所以也就更加討人喜歡。電影更加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的敵人笨的可以,雖然現實中這樣的敵人肯定是不存在的。想必編劇是為了讓觀眾更加解氣。反正作為小孩子的我們是不會思考這么多的,看見敵人遭殃就覺得大快人心了。

後來,這部片被拍成了電視劇,各個電視台都播。

鐵道游擊隊

說實話具體內容記得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是支活躍在鐵路沿線的抗日游擊隊,貌似裡面還有點愛情故事,不知道當年年幼的我是否看明白過。總之,概括起來就是機智勇猛的游擊隊給了日本鬼子巨大的打擊,並且游擊隊伍日益壯大,為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印象最深的是這個英勇的游擊隊有個很有意思的名字——飛虎隊,這不是香港警察的特別任務連的名字嗎?話說小時候,除了紅色教育接受的不錯外,港片對我的荼毒也不小。

⑤ 愛國主義的影片有哪些好看的

《紅海行動》,《戰狼1》。這些都是近年來口碑不錯的影片。年代久遠的也有很多愛國主義影片,也可以翻著看看,都很棒的。

選材嚴肅,畫面真實這些影片是最大的看點。誰都不想在電影院看到的全是通過摳圖,ps做出來的背景特效。在這個前提下這兩部電影完成度非常高。這兩部作品在選角,劇情,場面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才能給觀眾呈現出這樣逼真的效果,作為愛國主義電影所具有的影響力巨大。

⑥ 電影都有哪些流派


歐洲先鋒派電影

德國表現主義
費拉哈蒂
茂瑙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
雷諾阿
讓維果
法國先鋒主義超現實主義
布魯埃爾
前蘇聯蒙太奇流派
艾森斯坦

第二次先鋒運動
新現實主義

西卡
維斯康蒂
羅西里尼
繼承者現代主義
安東尼奧尼
伯格曼
費里尼

第三次電影運動
新浪潮主義
作家電影
阿倫雷諾
作者電影
(左岸派)戈達爾
特呂佛
新浪潮影響下的現代主義電影
法斯賓德

⑦ 當代的超現實主義電影有哪些

1.《安達魯之犬》爛番茄新鮮度100%

提到迷幻電影,就不能忘了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聖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傑作,充滿了塔羅牌和煉金術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場精神之旅。

一個笨重的人影帶著兩個穿得像瑪麗蓮·夢露的女人,不顧她們的社會身份,卸掉兩人的妝,剪掉她們的頭發。導演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擺脫社會標准和文化偏見,向大家呈現一部關於一個人的電影,這個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險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個沒有手腳的人發現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兩人走進小鎮,看到人們在舉行一種儀式,處決人類,只為了娛樂遊客。

當鎮上的人還在大規模活動時,小偷走進了一座神秘的紅色塔里,遇到了煉金術師,他帶著小偷走上了一條啟蒙之路。

《聖山》通過音樂、人物和視覺效果,將人從典型的文化價值觀中分離出來,給你灌下一大壺迷魂湯,沉浸在迷幻電影的世界裡。

⑧ 什麼是「女性主義」電影你都知道哪些「女性主義」電影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是當代電影理論的一個重要流派。廣泛的來講,女性導演執導的,或以表現女性、表達女性的真情實感和意識覺醒的電影作品,都可以稱為「女性主義」電影。女性導演通常會把電影當作自己的日記本,在裡面表達自己的心理活動,表達自己對社會事物的看法。她們的內心世界更為復雜,表達出來的情感更為細膩。我就來列出一些著名的「女性主義」電影。

《Fraulein》,是由女導演安德蕾婭·什塔卡執導的電影,影片的內容用一句俗話就能概括——三個女人一台戲。主角是居住在瑞士的露莎、米拉和安娜,她們三人心裡都有各自的生存目標,也有各自的喜怒哀樂。這部電影在豆瓣上評分為7.1分,不少人反映故事很真實,但是太沉悶了。

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還有《奧蘭多》、《讓那·迪爾曼》、《紫色》、《蜜蜂的秘密生活》、《冰凍之河》、《裂縫》、《身為人母》、《花魁》、《檸檬樹》、《末路狂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時時刻刻》等。

⑨ 電影的形式主義

電影的形式主義理論曾在兩個歷史時期風行一時。第一次發生在1920到1935年間,學者們發現電影(尤其是無聲電影)不僅是重要的社會學現象,還是一種嶄新有力的藝術形式;第二波熱潮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仍在持續發展中,它受益於日益增長的電影學術熱潮。

電影的形式主義關注構圖、攝影、燈光、剪輯、音響、色彩和表演等的藝術處理方法,強調電影的「非自然」層面。形式主義過於集中在電影的技巧層面,建立視覺語言的語法,注重電影語言的可視性,而過多關注形式主義則會限制藝術家的創造力和電影本身的形式,偏向技術導向。

俄國形式主義運動(1918-1930)恰好是電影形式主義理論的黃金時段,為它提供了深厚的哲學背景,發展出一套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認為實踐、理論、象徵和審美是人類行為的四類功能。奉行形式主義的電影理論家認為,電影如果完全被用來重現現實,那麼它就只起到象徵作用,要使電影具有審美的作用,就必須使用特殊的方式(非自然的技巧)來處理現實。

形式主義者傾向於那些使用花哨技巧的作品,認為它們比那些不著痕跡的作品更有藝術價值。整體來說,形式主義還是更像某種特定藝術風格的理論,而非適應與評判所有藝術風格的哲學體系。現在,讓我們看看形式主義陣營中最有趣也有價值的幾位理論家和他們的觀點。

於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1916年,於果·明斯特伯格撰寫了《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他在電影美學和心理學兩部分取得了非凡成就,後人尊他為現代心理學始祖,而他在哲學方面的成績更加引人注目。

於果·明斯特伯格將電影史分為由技術發展決定的「外部」和社會應用方式演變的「內部」兩個階段,媒介技術提供軀體,社會賦予生命並令其實現某些實際活動;技術實現影像,心理需求則推動其在信息、教育和娛樂的作用。電影從一開始的雜耍視覺裝置、到發展為提供教育和信息的工具,最後通過敘事的方式作用到人類心智。於果·明斯特伯格認為,只有當電影進行敘事,它的藝術奇跡才出現,因此電影是心智的藝術,他把它的所有特性理解為心理作用。

心智不僅能組織運動,還能通過注意力組織事件,因此電影不僅是運動的記錄,還是一種有條理地記錄心智如何創造事件的過程。 注意力對簡單的感覺和運動的組織,正如同構圖、拍攝角度和焦距的記錄 。

記憶和想像力 是更高層次的心理工作方式,與「注意力」僅創造事件相比,記憶和想像力產生意義、沖突和個人樂趣。於果·明斯特伯格認為 電影的各種剪輯方式對應了高階的心理功能,它們賦予表演和攝影機運動戲劇性的意義和結構 。

情感是心智活動的最高層次,與情感相對應的是故事,它是電影這種敘事藝術里最有價值的部分,也主導了電影其它層次的進程。因此 於果·明斯特伯格提出了電影的素材譬喻——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 。

不同的拍攝角度、構圖、畫面大小和燈光等引起人們的選擇性注意,大腦對這些連續圖片進行處理從而產生運動幻象;剪輯通過壓縮或拓展時間,創造節奏、閃回或夢境,形成觀眾的記憶或想像。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情感,是心理而非外部世界的媒介,它的根基是主體的心理世界。

魯道夫·愛因漢姆(Rudolf Arnheim)

與於果·明斯特伯格的理論本質幾乎相同、卻產生更廣泛影響的魯道夫·愛因漢姆在1932年出版的《電影作為藝術》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他來自 格式塔心理學派 (強調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之和),認為只有電影的藝術形式(而非它所攝錄的事物)才在他的討論范圍之內。

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電影不是表達現實的媒介,它不是對外界事物(比如聲音、姿勢等)的自覺運用,而是對我們呈現世界的方法的自覺運用。電影藝術是再現和變形之間張力的產物,它的美學基礎不是世界已經呈現出的事物,而是對呈現世界的事物或方法的美學運用。因此,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我們 應當抑制寫實的電影技術,而選擇藝術性的表達方法 。

自然的知覺每被限制一份,潛在的審美知覺就增加一分 ,魯道夫·愛因漢姆將電影具備的與自然知覺無關的性質——升格降格、淡入淡出、溶解、疊印、定格、倒排、變焦和濾鏡引起的變形賦予了審美知覺。藝術過程對他來說,就是 知覺活動 的典範,藝術家恰當處理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後在兩者的力量達到均衡的時刻,成功表達自己與外部世界的狀態。

藝術家從外部世界獲得原始刺激,將其看成物體和事件,然後將這些事物投射到一個想像的形式上面,再返還給外部世界。外部世界隨之發生反應,迫使藝術家修飾其形式,直到藝術家與外部世界都感到滿意為止。如此一來,藝術既表達了藝術家,也表達了外部世界。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謝爾蓋·愛森斯坦對電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復雜。他在電影創作中非常強調「震撼力」,強調電影的素材是「吸引力」,認為通過對吸引力結構的精確計算,電影創作者可以決定觀眾的心理進程。謝爾蓋·愛森斯坦對蒙太奇的態度經歷了很多戲劇性的轉變,從聯想派的立場轉到發展心理學,他有時把電影看作機器,有時又看成有機體,有時把電影形容為有力的修辭說服工具,有時卻說成是了解宇宙的神秘方法。

謝爾蓋·愛森斯坦認為,電影應將現實分解成不同素材(這一過程可稱為「中和化」)然後運用它們創造出新的更高層次的表意,欣賞一場電影所受的震撼絕不應只來自故事本身,而是每個場景中的每個元素創造出的一連串沖擊力。

將不同的沖突組合列在一起,謝爾蓋·愛森斯坦創造出不同的蒙太奇概念,蒙太奇指揮不同元素組成電影的號令聲。他將觀影體驗看作一種自我中心的活動,觀眾把銀幕上的影像當作他們前認知階段經驗的展現。

元素中和化的主要功能就是移情和通感,通過移情,許多不同元素的組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電影中經常有許多元素同時出現在銀幕上,它們可能相互補充,提升效果,也可能互相沖突,產生新的效果,或者使用出乎意料的元素產生需要的效果。後者就是最高層次的移情。

貝拉·巴拉茲(Bela Balazs)

《電影美學》是貝拉·巴拉茲的重要著作,他認為只有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電影藝術才能發展。電影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過程,素材並不是現實本身,而是某種符合人們的經驗,且能夠轉換成電影的「電影題材」。藝術永遠無法捕捉真是本身,它用自己的手段處理現實,、賦予客觀世界以人類特有的形式和意義。貝拉·巴拉茲看重電影題材的選擇,建議最好改編那些普通的作品,它們被改變為成功的電影的可行性比較大。他同時也認為,只有那些具備天分和活力的人,才能從經驗中抓到電影素材,而不是像大部分理論家認為的那樣,素材是人人唾手可得的。

貝拉·巴拉茲支持新技術,但堅持這些發明必須用在加強形式而不是寫實上。影像是人類的建構,不應用來表現真實,而是批評或回應真實,而電影的慣常手法都和人類的心理進程有自然的聯系。不過,並沒有那麼著迷於純粹的形式,他常批評過度變形的電影,他希望在保留事物本身狀態的同時,通過電影技巧提升事物的意義。

好的剪輯······可以引起我們的聯想並給予其一個確定的方向······在這種影片里,我們可以看到在人的思想意識中運行的內心聯想過程。

我們看到,電影的形式主義推崇著將關注力放在電影的藝術技巧與表現方式上,傾向於把「高度視覺化」的風格置於自然主義風格之上。不過,雖然大多數形式主義者都認同這種觀點,但從最初的一批理論家開始,就不斷有人努力避免這種過分簡化的傾向。

參考資料:《經典電影理論導論》

【美】達德利·安德魯著

李偉峰 譯

⑩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

1、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紀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

這種電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大部分沒有傳統的敘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2、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3、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是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

4、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是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些以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電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

5、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東亞黑色電影的開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趙雅芝主演的經典電影《瘋劫》。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黑色電影應該是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間。也有人將少量歐洲電影或彩色片稱為黑色電影。60年代以後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閱讀全文

與電影有哪些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最解剖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88
微電影我的前任是極品 瀏覽:482
電影天堂咒怨中文 瀏覽:218
真白電影完整版 瀏覽:938
拍的電影如何上映廣電 瀏覽:407
武狀元蘇乞兒的電影完整版 瀏覽:558
大紅包手機看電影 瀏覽:838
哪個電視台每天晚上十點放電影 瀏覽:738
微電影高潮人民愛情 瀏覽:157
九重符塔電影圖片 瀏覽:497
關於惡女電影資源 瀏覽:940
西遊記之再見悟空電影全集 瀏覽:159
殺人游戲電影影評 瀏覽:514
推薦好看的小說電影有哪些 瀏覽:115
雙目失明微電影 瀏覽:464
電影斷頭谷票房 瀏覽:116
葉問2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633
侵人者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04
上海電影創業投資 瀏覽:513
春節電影網盤資源公眾號推薦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