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陽光燦爛的日子》 《英雄》《花樣年華》《畢業生》影評 3000字以上
樓主,您好:
以下是我組織摘抄的一些影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有什麼問題可以聯系我!祝好!
《陽光燦爛的日子》
很早就想寫一篇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因為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部國產電影,也是個人認為目前為止國內最好的青春片或愛情片。
把這部片子定位為青春片或者愛情片並非臆斷,姜文和王朔其實並不是在這個片子中講述文革,而是在講述文革期間的他們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片名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沒有誰會認為那個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時光,但是電影開頭就需要我們仰視的偉大領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點我們:「……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因為對於這群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管教,沒有老師的約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煙、武鬥和內參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讓他們盡情闖禍的日子,這種無止境的自由在孩子們看來是最陽光燦爛的生活。與此相呼應的是,在電影的結尾,電影膠片的顏色由彩色變成了黑白的,也許姜文認為文革的那段日子應該是馬曉軍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時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現在的他縱然開著卡迪拉克也已經失去了當年那燦爛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愛情當然是少不了的,撬鎖那段場景其實是暗示了馬曉軍在愛情剛剛開始萌芽時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開的第一把鎖當然就應該是鎖著避孕套的抽屜,因為好奇的而引發的探索也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直到遇見米蘭,確切的說應該是遇到了米蘭的照片。在那個經典的把玩望遠鏡的場景中,馬曉軍有了生命中對異性的第一個燦爛的發現,所以當時看到的米蘭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應該記得那個時候是沒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還是剛剛出現的奢侈品,所以隨著對米蘭神秘感的逐漸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馬曉軍眼中失去了初見時的光彩,變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瘋狂迷戀米蘭的時候,馬曉軍也從同伴那裡聽說了米蘭的「事跡」,但是對米蘭的好感使他根本沒有去理會那些傳聞,然而米蘭與劉億苦關系的曖昧,游泳池裡面一幹人等為米蘭的爭風吃醋,使得他對米蘭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後將米蘭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腳明白無誤的表示了此刻馬曉軍對她的不屑與厭惡。
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節是:米蘭第一次出場的時候,在馬曉軍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輕盈,神秘不可測,高不可攀,可是在電影快結束時米蘭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個場景中,觀眾會留意到在馬曉軍視角中,米蘭爬上游泳池的動作是如此的笨拙,在彷彿是馬曉軍審視她的眼光的攝影角度里,觀眾也會和他一樣感覺她是如此肥胖,這跟第一次見到米蘭時她戴著墨鏡距人千里之外的記憶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馬曉軍能夠近距離接近米蘭無非是她讓他給自己倒水洗頭或者用自行車載著她去農場,而在對曾經愛戀過的異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盡後,馬曉軍終於擺脫壓抑了很久的感情沖進了米蘭家裡,扯斷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斷的束縛在米蘭腳踝上的鑰匙鏈,之後那個在國內影院公映版中刪去的米蘭半裸的鏡頭表現了馬小軍渴望發泄的青春沖動,也見證了他與那段懷著朦朧的愛情感覺在屋頂上穿行的青少年馬曉軍的決裂。
就像文革中的陽光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如此燦爛以至於不真實一樣,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場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調中也顯得如此不真實,也許正因為不真實,所以馬曉軍不真實的幻想都在這個場景中成為了現實,在這場雨中場景里,馬曉軍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聲大米蘭的名字,當米蘭問他「你怎麼了?」的時候,他在片中毫不猶豫地唯一一次當她的面的說出了那句一直縈繞在他心裡的話——「我喜歡你!」,而米蘭也如他所願,和他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是整個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擁抱,然而卻那麼不真實,因為這場雨是一場在陽光最燦爛日子裡顯得如此不真實的雨………雨過天晴後米蘭依舊在和劉億苦打情罵俏的現實,證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廂情願,生日宴會上那個和劉億苦對戰的場景也不過是馬小軍腦海中未遂的壯志!其實從來沒有過那麼溫情的雨,從來沒有過那麼燦爛的陽光,也從來沒有過那麼壯懷激烈的青春!
顧長衛的攝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最大的發揮――馬曉軍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無助同時也象徵了他的被孤立,,這段非常意識流的鏡頭很好的表現出了那種窒息感,但是鏡頭中表露出來的些許沉淪與疏離好像又在表達他的一種玩味感,也許是在呼應影片結局志得意滿的馬曉軍開著名車細數兒時夥伴的落魄時的那種成就感吧!
最後提一句,馬曉軍憂傷地在屋頂上漫步時,以及在夕陽的橙色陽光中騎車帶著心愛的米蘭穿行在林間小道上時,所放的背景音樂是馬斯卡尼的歌劇《鄉村騎士》里的間奏曲,這首來自國外歌劇的古典音樂與中國文革時期的愛情配合的如此協調,以至於最早引用這首間奏曲的那部《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認為是不適合配用這首曲子的了。
《英雄》
張藝謀對這部影片的主題——" 天下刺秦,又 天下放棄了刺秦".那 何放棄呢,因 那刺客聽到了自己要刺殺的暴君,宣稱自己要建立偉大的國家,於是被人家的夢想打動了. 我印象裏的秦始皇,是 手瘟疫,揮袖雷霆,只施行統治,只藉助暴力,從不弘揚夢想的人.他不提自己要把祖國以及祖國之外的新疆土,建設成什 樣子——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跟個普通的黑道老大沒什 區別.
《英雄》裏的秦始皇,可就不一樣,是新的人物,開口就談天國將要近了,天國是什 樣子.在一統江山閣裏,他看著滿噙亡國之淚的韓國畫工父子,可以從容談起自己 什 要統一天下, 什 要讓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和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都連在一起,成 一個偉大的國家,最後讓父子二人眼中重生希冀——這就不是一般人物了. 我們這些後人,自然知道這位非一般人物,接下來乾的就是焚書坑儒役使天下,所以聽他這一刻還這 誠摯深情地談天下大同,脊樑溝裏不可能不冒涼氣.
我覺得這片是過份贊頌公認的暴君秦始皇.秦王明顯是一位暴君,由秦始皇焚書坑儒,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可知.影片的主題說穿了無非就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翻版,只不過在張的文本那裏,國家的利益被置換成「天下」罷了.如是這樣,被秦始皇殺害的人遺下的孤兒寡母也當像無名劍客那樣理解秦王的一番苦心才對.因為他們今天個人的苦難恰恰是為了明天更多人的和平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很多人會死,而大王會活著」.只是「死去的人請大王記住」.我實在不認同這奴才邏輯 而這片中的英雄也不算是真英雄,影片中俠士們之所以被宣揚成悲劇英雄,無非在於他們甘願為天下人免於戰亂之苦而放棄個人的恩怨和家國之恨.所謂通過對個人一己之私的犧牲來換取天下大公的道德灌輸,從而把對個體精神和利益的剝奪上升為一種天然的正義.在這樣的「正義」下,當然就是誰自覺地捨生取義,以「小我」獻身於「大我」,誰就是英雄.然而這里的問題偏偏在於,「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由一個個活生生的血肉生命所組成的「天下」.如果為了「天下」而可以是人人都應當為之犧牲自己的理由,那麼這樣的「天下」又將如何具體落實到天下人的身上 這不正是一種自相矛盾 真正的英雄應像岳飛,文天祥一樣.還有岳飛的"滿江紅",岳母刺字,岳飛大敗金兵,秦檜夫婦永跪岳飛墓前供人啐吐;文天祥的詞"正氣歌"和"過零丁洋"都是世代流傳的. 張藝謀對影像的調度太單一了.每一個武戲的高潮都是高速攝影和特技做成的效果,像一部部廣告片堆砌的風光長片. 我覺得統一並不是英雄的充分理由,因為真正的英雄無疑應當是正義和美德的使者.當英雄的人他應悲天憫人,以仁愛為懷,不是去奪取天下人的權利集於一身而是真心實意地解放天下,造福人民.照這個標准秦王至多隻能算個奸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殺人犯.殺人犯不管他曾有多大的歷史成就,在法律面前都不會因此就不再是殺人犯,而反成了歷史英雄.這太不公平了,也對死在秦王手下的人侮辱.
在片尾出現了荒唐得讓人合不攏嘴巴的一幕:歷盡千難萬險才走到距離秦王僅有十步之遙的位置的大劍客無名,在刺殺行動成功在實時,居然被這位「胸懷天下」,而又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倡導永久「和平」的濟世豪情所感動,受到啟發後幡然悔悟,主動放棄了行刺計劃,結果轉身離去,落了個萬箭穿心尚面帶欣慰之色的「圓滿」結局.這結局也太不合理了,以無名的武功應可以全身而退的.這裏也說了一些主題.張藝謀在《英雄》中生硬表態支持秦始皇,糟踏掉一個本來可以拍成一部宏大詩史的難得題材。
《花樣年華》
花樣的年華,無言的結局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搖曳的旗袍,昏黃的路燈,梳的一絲不苟的愛司頭,一切欲說還羞的情感,如一張泛黃的老唱盤,在歲月的留聲機中靜靜旋轉。沒有喧鬧的浮躁,沒有泡沫文化的縮影,只是哀婉卻唯美地唱著一首老歌:花樣年華。一部不俗的電影也隨之沓來,一樣的溫情脈脈。
這是香港90年代後現代主義的代表導演王家衛的一部影片。故事情節再簡單不過--講述兩個已婚男女的婚外戀。還有一部類似的題材電影是美國的《廊橋遺夢》。兩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後者是西方人的愛情觀,而《花樣年華》折射出的愛情理念,則是屬於「那年代白牆黑瓦淡淡的憂傷」的東方情懷。
讓我們回過頭來再談談王家衛,這個經常以一副墨鏡示人的性格導演,拍出的作品都是些有著強烈個人色彩彌漫的影片。《阿飛正傳》里的「無腳鳥」、「一分鍾理論」,阿飛的桀驁不遜彷彿是他的縮影;《重慶森林》里警察633和663的各自特立獨行的生活理念,「鳳梨罐頭」和愛情保鮮論也已成為華語電影的經典;《東邪西毒》中歐陽鋒那犀利的眼神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氣鏡頭,也已經成為眾多導演甚至是張藝謀導演都拿來借鑒的典範;連《春光乍瀉》這一部頗受爭議的同志電影,王導都依然能把它拍攝的細膩動人,片中長鏡頭的嫻熟運用,尼加拉瓜大瀑布的垂直美感,也都宿命般的被貼上王家衛風格的標簽。可是,2000年的這部《花樣年華》中,王導的前衛美學並沒有體現。相反地,這部影片充滿了含蓄美和隱蓄的鏡頭語言。影片的主題也關注的是關於中國人慣有的情感處理方式,從頭至尾都向觀眾傳遞著東方特有的韻美和思想。可以說,這是一部最不像王家衛的風格,卻深得他鍾愛的影片。
梁朝偉和張曼玉在片中分別詮釋了周慕雲和蘇麗珍這兩個具有傳統觀念的舊香港60年代中產資產階級的已婚男女。他們原本都各自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庭,一種緣分使他們都搬進了同一座公寓,又是一種緣分讓他們兩家的間隔只是一面牆壁。在逐漸的交往中,大家熟絡起來。可當他們在狹窄的樓道里單獨相遇時,卻還是只一句「這么巧啊?」便匆匆而過,繼續走他們各自的路。日子如果只是這樣過,倒也安然自在。可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了各自的伴侶不忠走在了一起的事實。周與蘇不知是因為一種同病相憐的感情,還是基於報復的心態,抑或都不是,他們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訴說心事的知己。總之,他們成了朋友。一起吃過西餐,一起在旅館那間著名的2046號房間里寫過武俠小說,一起演繹過各自愛人的出軌原因,也一起在男主人公的房間里清早吃著糯米雞......他們都說過「我們不會像他們一樣。」可後來,一句「原來有些事情,不知不覺中就會發生。」證明了一段苦戀的開始。周慕雲在掙扎,蘇麗珍也在掙扎,掙扎在情感與道德理智的邊緣,也彷徨在愛與不愛的邊緣。可惜,最後他們誰也沒有越出那至關重要的一步,各分東西。懷著心中對對方的掛念,蘇麗珍選擇了坐在他已經空盪盪的房裡無聲地哭泣,任眼淚肆意地流過臉頰;周慕雲選擇了將心中的秘密訴說在吳哥窟的石洞里,用土埋住,讓它永遠是個秘密。花樣的年華,卻是個無言的結局。
這是一部看後會沉重的影片,也是一部看後會思索的影片。不少人觀看它只是因為那絢麗的旗袍。的確,那26套婉約幽雅的旗袍緊緊包裹出張曼玉玲瓏曼妙的曲線時,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可如果只是為了欣賞服裝美而觀看此片的話,那未免有點糟蹋一部好片子了。
好片子像是一杯清茶,乍品沒什麼滋味,可細嘗之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會不知不覺地飄溢在你的五臟六腑間。《花樣年華》就是這樣一部片子。無論是鏡頭中精緻的特寫,還是絲絲小雨中由昏黃路燈投下的柔和光線,或是整個畫面色彩的鮮明層次,色調搭配技巧的奪人眼目,都是導演王家衛和攝影杜可風深厚功力的體現。還有不得不提的片中的聲音藝術,就算是雨滴落地的聲效都是那樣富有感染力,就更別提片中那伴隨著男女主人公在樓道里多次相遇時恰如其分地響起的影片的主旋律--抒情中帶有絲許壓抑的提琴曲了。影片的這些硬體設施做的完美無瑕,更可貴的是影片的靈魂--內容情節,王家衛一樣描寫的匠心獨運。
像是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場景:周慕雲一個人在面攤落寞地吃著雲吞面,此時的鏡頭長時間地定格在他的面部。他的眼神里充滿苦悶和孤獨--為了總不歸家的妻子。這時蘇麗珍提著精緻的保溫壺出現在潮濕的石板路上。鏡頭由她纖細的手拍起,逐漸上移到她的胸前,卻始終看不到她的臉。這種開放性的構圖可以引起觀眾無數的想像力。她來到面攤前,同樣一份雲吞面,臉上帶著一種沉思的憂郁的神情--為了不歸的丈夫。另一對在享受愛情,而這一對只是在各吃各的雲吞面。不得不說,此刻導演用一種明暗線交織的手法既含蓄又內斂地表現了兩種愛情的理念。而這種意境,只有在反復細細地品味後才能理解,可謂是該片的一個經典的情節。
還有一處讓人記憶深刻的片段出現在該片的中下段。周慕雲終於鼓起勇氣向蘇麗珍表達了心中壓抑已久的感情。可蘇卻用無語沉默來迴避。周看出了兩人不可能在一起的結局。於是,他請蘇麗珍幫他做件事--拒絕他,讓他練習承受住那份痛苦,蘇答應了。可當周說完「以後你自己好好保重」隨即放開她的手頭也不回地走開時,蘇卻開始心潮洶涌。此時運用了一段長鏡頭,特寫出了蘇的手在被松開瞬間的抽搐,跟著緊緊抓住另一隻手臂,手上的青筋凸現,一種油然而生的痛苦陡然現於手部。接著鏡頭移到她的臉:不忍、難過、沖動、壓抑......種種表情交匯在一處。緊接著,蘇伏在周肩頭痛哭的場面出現,周的手不斷輕輕地拍打著她的肩,安慰地說「好了好了,只是演戲,只是演戲.......」一種壓抑已久的情感的驟然爆發,導演卻沒有刻意煽情,只是用嫻熟的鏡頭語言來婉約地表達,卻得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成功效果。只這一點,就可以讓許多動輒讓演員虛情假意地喊出「我愛你!」的導演好好學習。
片尾,周慕雲離開香港這個傷心地之後,蘇麗珍來到他的房間,點燃一根雪茄,不抽,只是放在那裡任它的煙霧繚繞、盤旋、四散。一種她曾經熟悉的香味。她呆坐在椅子上,眼淚開始滑落。一滴一滴,最後連成一片。此時,電影中的背景聲全部消失,一陣寂寥後,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響在蘇的心裡,也回盪在觀眾的耳畔--
「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和我一起走?」
無言......
也許一切都應了該片的英文譯名:In the mood of love
只是那「情緒中的戀愛」,在那個消逝了的花樣年華......
《畢業生》
提到畢業,就不能不提到這部電影。達斯汀·霍夫曼對未知世界的彷徨和嚮往,以及那個洋溢著激情和沖動的結尾,都一絲不差地契合了畢業生的心情。當然,還有那首廣為傳唱的插曲,它會適時地盪起你心中淡淡的離愁.雖然現在只是大二 但有時也會有一種對未來的迷茫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樣,彷徨,無所事事.就是那樣發呆,死死的發呆...... 從影片的開始本的臉上就是一臉麻木的表情,正是所有畢業生所共有的.而影片的音樂更是增添了一種憂郁的色彩,悠悠的,清清的,讓人不知不覺的進入了自己內心的世界去思考些什麼.什麼呢?本是一個優秀的畢業生,而且他的家人早就為他准備好了一切就等著他的歸來,而他對這些似乎還上不在意.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疑問.或許他也曾憧憬過很多美好的未來,但在現實生活中他要面對的東西遠遠超過了學校的書本,他要面對各種誘惑,還要承受高潮過後的寂寞,這就是人生.或許他還沒有作好准備,或許他開始暴露他人性中的缺點. 當羅賓遜太太邀請他到她家的時候,或者是在她開始誘惑他的時候,他的良知開始淪陷,我們不能說他的內心沒有掙扎,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的墮落.而羅賓遜太太就是這個社會的象徵,她牢牢掌控著本.她曾經也是一個像本一樣憧憬美好的畢業生,但經過世事的經歷,她一點一點的被這個社會同化.現在成了一個追求肉慾享樂,精神空虛的半老徐娘.在自身受到威脅時是那麼的狡詐惡毒.或許到最後我們都會像她那樣吧.而這時的本也暴露了他的弱點,他懦弱,這一點從開始在羅賓遜太太家裡面對她的調情是本的不知所措就可以看出.面對這個社會本是一張空白的紙,他要經歷的東西還有很多,他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現在的本精神也如羅賓遜太太一樣空虛,但他多了懦弱. 但在與羅賓遜太太偷情的這段時間里他也感覺到了無聊一天他的父親嚴厲的問到"你對自己的未來到底有什麼打算" 時, 他被刺眼的陽光弄得睜不開眼,現實的問題對他來說是那麼棘手,而他只能在不停的游泳和偷情中去逃避."你問住我了"本的回答無力而迷茫,但這也喚起了他對自身的思考. 而就在這時他的天使一連出現了.一連可以說是片中唯一的完美形象了但可惜也是三個人中最單純的一個.本從她身上發現了自己已經和逐漸失去的東西,終於鼓起勇氣向一連告白,但事情當然不會那麼簡單,羅賓遜太太瘋了似的阻撓他們.但兩顆相愛的心走到了一起,終於在一個大雨之日本向一連坦白了他的行為,但當一連知道那個女人就是自己的母親時.她無法忍受毅然的離開了本. 一連的離開讓本開始思考,他發現自己不能沒有一連,她帶給他太多的東西,讓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了自己生活下去的理由.他決定追回一連. 在破壞婚禮的這場戲里,鏡頭對混亂的表現很到位,在看到窗外哀號的本時,鏡頭分別給羅賓遜太太和羅賓遜先生一個特寫,夾雜在混亂的全景中,級好的表現了他們那種虛偽面孔下的窮凶級惡的扭曲,而本終於得到了一連. 最後兩個人奔跑著踏上象徵自由的公車奔向解放.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眼中有希望有欣喜有決心但也有些許的迷茫.新的生活就要開始不知道兩個人即將面對的會是什麼?
影片一開始,就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影片在主人公本做飛機回家的一系列鏡頭剪輯中開場,雖然這只是一組交待性質的鏡頭,但卻直刺我心底的那一絲不安和痛楚。片中本帶著一臉茫然的表情,對身邊的一切不聞不問,機械的在回家的路途上前進著,我深切的感受到本對畢業和回到離開多時的家並不感到高興,相反,似乎有些不情不願。為什麼一個在他人看來即將步入社會,應該充滿活力和沖勁,前途光明的畢業生,卻顯得那麼死氣沉沉呢?在這點上,同樣作為大學生的我當然明白個中緣由,因為我也正處在彷徨的時期。大學生活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過去了一半的時間,驀然回首這過去的兩年光陰,竟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時間都耗費在了一些無聊的事情上,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兩年的時間又將一晃而過,那時畢業後走出校門的我,是不是會和本一樣對前途毫無打算,一片迷茫?突然又想到了家中父母親人們的殷切期望……我不敢再想下去。
之後,本在一個錯誤的時間,一個錯誤的地點接受了一個錯誤的女人的誘惑。「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ce me. Aren't you?」影片並沒有清楚的交待羅賓遜太太勾引本的具體原因,是羅賓遜先生那方面有問題?是羅賓遜太太生性風流?還是羅賓遜太太就是喜歡本這種類型的小男生?……我們無從得知。但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拍攝於1967年,那時的美國女權運動、性解放運動、黑人民主運動正在大張旗鼓的進行著,披頭式樂隊引領的反叛精神正風靡全國,無數青年為之瘋狂……總之,那是一個躁動、叛逆的年代。所以,影片的整體畫面氛圍很鮮艷很明亮,有時甚至有點刺眼,有意給觀眾製造了一種躁動不安的感覺。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羅賓遜太太為什麼會勾引一個年齡和自己的女兒差不多,並且是自己看著他長大的小男生,而本竟然會抵不住誘惑,和一個看著自己從小長大的長輩上床。他們之間有愛嗎?至少本在遇到多年不見的羅賓遜太太的女兒——尼恩之前,還是相信他們之間有愛的,這從他極力安撫羅賓遜太太,並多次保證不和尼恩交往的情節中可以看出。但自從他對尼恩一見鍾情之後,他就明白了自己對尼恩的感情才叫做愛,才是真愛。加之羅賓遜太太極力反對他和尼恩交往,並用公開兩人關系來威脅,本和羅賓遜太太徹底決裂,兩人走向了對立面,這段有性無愛的關系走到了近頭。
回頭再說尼恩,她是單純的,在她與本的交往過程中,影片多次響起了《Scarborough fair》這首曲子,這首歌給人的感覺很美,這也切合了本對尼恩的追求,是完全出於真心的,完全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年輕人的相愛過程。影片中安排的本追求尼恩的幾場戲很有看頭,使觀眾暫時忘卻了之前的沉重心情,姑且先看看這個傻小子是怎樣挽回姑娘芳心的。印象最深的一段是本前往尼恩的學校,在噴池邊坐著,臉上有柔和的期待痕跡,本追著尼恩的公車,在車上與她搭訕,使他第一次看起來像個二十一歲的男孩子,有點賴皮,一種很討觀眾喜歡的賴皮,最後,尼恩與男友約會雙雙離去,《Scarborough fair》再度響起,本嘗到一種失去的滋味。這種心情,只有真正有過此中經歷的人才能完全體會個中滋味。「明天嫁給我好嗎?」 「不知道」 「後天呢」,本的這句求婚台詞堪稱經典,這也充分體現了主人公當時的心境,也只有這樣一個對未來毫無打算的21歲男子,才會說出這樣的求婚詞。
然而,正是由於尼恩的單純,使她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一個和自己的母親有染的男性,盡管她深愛著那個男孩子。所以,尼恩還是選擇了和一個自己並不愛的男生結婚,可以說,此時的尼恩內心還是受壓抑的,盡管她內心深處想和本在一起,但她擺脫不了社會傳統倫理的約束,直到最後本那驚天動地的搶婚行動,就像一把鑰匙將尼恩的心靈枷鎖徹底打開,什麼社會倫理,什麼道德觀念……統統拋之腦後,率性而為,干自己最想做的事才是真理,所以,她毫不憂郁的和本一起沖破了眾人的阻撓,坐上了自認為是通往「幸福之路」的那趟公交車。
再說一遍那場經典的搶婚行動,首先是本駕車到處尋找被送去結婚的尼恩,配合著車速,《Mis Robinson》響起,這首歌曲調輕快詼諧,帶著對以羅賓遜夫人為代表的成人世界的辛辣諷刺,體現了年輕一代的反叛精神。最後,本用教堂的十字架來抵擋想要阻止他把尼恩帶走的那些人,在西方社會基督教有著約定俗成的權威,可班卻偏偏要用有著象徵意味的十字架作為武器,來追求自己的幸福,諷刺意味和反叛精神體現的一覽無余。當本和尼恩沖破重重阻撓,勝利的踏上自己心目中的「幸福之路」後,《Scarborough fair》再度想起,影片到此結束,卻把思考留給了作為觀眾的我們。
這是一場青春的沖動,一場青春的勝利,然而,激情過後,就不需要面對現實了?本和尼恩的母親確實發生了關系,這種錯誤是無法用一句「我錯了,我很後悔,我以後改正」來彌補的。可以斷定在兩人以後的生活中,這件事會像夢魘一樣糾纏著他們,他們將始終無法面對各自的父母。另外,本之前對自己的未來毫無打算,追求尼恩並向她求婚只是率性而為,並沒有什麼完整的計劃,在搶婚成功之後將會不可避免的面對「要愛情還是要麵包」這樣一個古老而又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忽然想到了在搶婚過程中,某個時刻本趴在教堂的玻璃上向尼恩大聲疾呼,當時的那個造型和表情像極了受難的耶穌,我們不禁思考,他在為誰受難,是為自己還是所有和自己一樣叛逆的年輕一代……
《畢業生》是一曲美國那個時代的青春之歌,而作為目前中國年輕一代的一員,我似乎遇到了和主人公本一樣的境遇,所以,看完影片後不禁感慨萬千,覺得不吐不快,以致發了這么多牢騷,希望能夠引起和我一樣處在彷徨中的年輕人的一點思考。
㈡ 《畢業生》這部電影幾個經典鏡頭分析
《畢業生》影片分析 一、故事與主題 故事簡介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本恩對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裡的一次派對上遇上了風流的魯濱遜太太。雖然魯濱遜太太不再年輕但她卻一再勾引本恩致使本恩內心慌亂搖擺不定最終二人在一家酒店裡發生了關系。沒過多久魯濱遜太太的女兒伊萊恩從伯克利回來魯濱遜先生以及本恩的父母都希望本恩能與伊萊恩約會見面。魯濱遜太太卻一再讓本恩保證不會和自己的女兒約會。但本恩迫於父母的壓力還是來到魯濱遜太太家裡邀請伊萊恩。本恩被她的純真青春深深吸引並向她吐露了愛意。然而在一次本恩去接伊萊恩出去吃飯的時候遭到了魯濱遜太太的反對和威脅。最終伊萊恩知道了內情。伊萊恩非常傷心回到伯克利。幾番波折後伊萊恩迫於父母的壓力倉促同意了另一個人的求婚。本恩知道後奮不顧身地沖向伊萊恩結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瀾奪回自己的愛人。 故事主題表意上是通過一個剛剛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年輕畢業生本恩在這個人生過渡期的一段成長經歷來表現本恩這個青年人在成長時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對情慾的好奇和對愛情的嚮往。深層上是充分展現了二戰後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也就是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對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叛逆、對社會制度的不滿、對前途的迷茫與焦灼、對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認同以及這種掙扎的盲目與徒勞。展現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正值傳統家庭、道德准則、價值觀處於分裂、崩潰、調整的動盪時期。將美國當時時代的新變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體驗融為一體投射到影片中來。 同時影片主要以成長和叛逆為敘事母題大膽體現了對性禁忌和傳統道德觀的突破。 從《畢業生》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敢於突破敢於挑戰的形象。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與紊亂是正常的即使一開始選擇錯誤走錯了道路只要我們拿出勇氣足夠堅定的堅持自己內心正確的想法及時改正也為時不晚。正好印證了那句老話「浪子回頭金不換。」 二、結構與段落 總的說來《畢業生》這部影片是單線型結構。主要圍繞本恩這個剛剛從大學畢業的男孩展開進行敘事的。本恩作為影片的中心人物按照他的生活時間為敘述脈絡、影片的時間延伸順序展現了本恩從畢業回家以後的種種事情。 但從影片故事結構又可以分為兩個主要段落。第一部分是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情感糾葛。第二部分則是本恩與伊萊恩之間的愛情故事。 總體說來這部劇依然屬於「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劇作結構。在劇作安排上並沒有十分新穎和出彩的地方。但整體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還是值得借鑒的。 三、場面與場景 本片的場景多在室內。故事發生的主要地點主要在賓館、本恩家、以及魯濱遜太太家。以內景為主輔之以外景。 本恩的房間以白色調為主體現了主人公受父母傳統教育深刻影響的影響為人較為嚴謹、靦腆、乖乖孩的形象。而魯濱遜太太的家顯得燈光較暗沒有明亮的光源體現了魯濱遜太太成熟具有挑逗的性感形象。而且也為他們倆發展曖昧關系提供了環境。而賓館的狹小、昏暗則體現了他們倆之間曖昧的、禁忌的關系。而在表現本恩和伊萊恩的發展時導演多用外景和明亮的背景體現了2個青年人陽光、活力。也體現了他們兩之間愛情的美好相比本恩與魯濱遜太太的關系來說顯得光明和正常符合道德准則。本片的場景為該片的敘事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也體現了各個人物的性格。做的恰到好處有渲染和鋪墊的效果。
四、人物的出場 影片一開始導演就以一個長鏡頭交待給觀眾一個滿臉茫然的主人公本大學畢業坐飛機回洛杉磯在機艙里他一臉的迷茫神態回到家裡仍萎靡不振在社交場合面對眾人的溢美之辭更感到虛妄於是逃回卧室。這便是本畢業後走向生活時的失落心態。 而另一個主演魯濱遜太太的出場從本恩逃離派對躲在自己房間開始。在本恩眼神迷茫的看著自己房間里的魚缸時魯濱遜太太突然破門而入不請自來而且神情泰然自若一切顯得自然悠閑並主動與本恩交談連坐姿都頗具幾分挑逗。為觀眾理解魯濱遜太太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也為後來他們倆之間發生關系做鋪墊。 伊萊恩的出場則充分展現了她的端莊典雅和青春、純潔。伊萊恩在本恩到她家姐她出去約會時由父親帶到本恩面前。一副靦腆、純真、美好的模樣衣著得體秀發飄飄與魯濱遜太太成熟性感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也為後來本恩發現伊萊恩的美好愛上伊萊恩做了鋪墊。 五、剪輯與節奏 該片剪輯流暢節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其中展現本恩受到魯濱遜太太的誘惑熱欲難耐而又極端苦悶時候的那段剪輯手法頗受好評是本片的亮點。那段採用現代的幻覺、想想、錯覺和現實的交錯以及及時空跳接的手段極其生動地揭示了主人公內心的慾望、悔恨、茫然等錯綜復雜的心理。從而揭示出一個初入世事的純潔青年矛盾惶悚的內心世界為後來她的自救行為埋下伏筆。各種景別的合理變換、特寫的切入以及運動鏡頭的表現、還有空鏡頭的切入造成了一種虛實結合的效果體現了主人公內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慾望涌動的心理。 本片節奏總的來說是不緊不慢的。但是在某些重點情節時影片節奏隨著故事的發展變化著。比如本恩去尋找伊萊恩結婚的地點阻止她結婚時那段不斷加緊的節奏將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術方面這部電影的剪輯手法在當時頗為前衛。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現本傑明與羅賓森太太偷情生活的這一段。場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館三個空間中轉換將他 的不同行為巧妙的聯系在一起。比如本傑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氣墊上一撲緊接著鏡頭就剪輯成他撲到了羅賓森太太身上。這樣的剪輯非常的自然流暢表現出本 傑明沉湎於「水」與「性」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出他空虛的精神世界。 六、特殊氣氛的營造 本恩第一次和魯濱遜太太到賓館開房。兩人在賓館房間里本恩十分焦慮不安緊張而魯濱遜太太十分鎮定十分坦然兩人完全不同的心情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導演運用演員的動作、表情、以及場景的布置、現場燈光的明暗變化來體現。 本恩被迫在游泳池裡潛水那段。 七、細節的處理 細節伊萊恩的婚禮已經宣告成功本恩依然沖下台階用教堂里的十字架做武器擋開婚禮上的人們。人們害怕褻瀆這一神聖的器物而不敢靠近。最後他用十字架把參加婚禮的人鎖在了教堂並和伊萊恩一起逃跑。 這個場面是對那個麻木的成人所統治的社會里已經形成的傳統法律、道德、宗教觀念的正面挑戰。 細節畫面胯下借位拍本恩 八、光影和造型 賓館里燈光的亮暗交錯。 胯下借位的造型前景是羅賓森太太穿著絲襪的大腿後景是目不轉睛盯著她的本傑明很顯然這預示著本傑明要陷入她的情色陷阱了。鏡頭造型本身就體現了一種曖昧和挑逗。這個鏡頭也成為了電影的海報.
㈢ 什麼是影片的節奏感
到底什麼是節奏感哪?在鋼琴彈奏中怎麼表現出節奏感哪?現在總結了以下幾點。
(1)、能在彈奏中體現出明確而又自然的節拍強弱感。
(2)、能在彈奏中依據風格、表情的需要,保持穩定、持續的均分律感,即速度、拍感的穩定、統一。
(3)、能夠令人信服、合乎邏輯地彈好各種非均分律節奏,如漸快、漸慢、突快,突慢、散漫、延長音等等。
(4)、能夠准確彈奏出非正常節拍的特殊強弱關系來。
也就是在彈奏時善於感受到、捕捉住、表現出樂曲節奏的韻律、韻味、趣味、情趣等等。 電影的節奏感類似吧,電影也有其格調,電影鏡頭的切換方式及其交替;有時指這些變化形成的韻律感,或緊張,或舒緩,或浪漫,而電影的音樂能很好的表現這些特點。而且電影要追求視覺與聽覺上統一,表演真實,畫面緊湊,邏輯清楚等,這些也應該在節奏感之列。 萬方資料庫上有關於電影節奏感方面的論文,可惜我們學校沒買下這方面的資源,不然可以給你下。你可以看看,下載得花3元錢
㈣ 外國電影《畢業生》的主題曲和插曲是什麼名字
主題曲:斯卡波羅集市 scarborough fair
插曲:寂靜之聲 the sound of silence
歌名:斯卡波羅集市 scarborough fair
專輯名:《la luna》
語言:英文
發行時間:2006年9月12日
演唱:Sarah Brightman(莎拉.布萊曼)
歌詞: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您去過斯卡布羅集市嗎?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蕪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代我向那兒的一位姑娘問好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她曾經是我的愛人。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
叫她替我做件麻布衣衫
(Oh the side of a hill in the deep forest green)?
(綠林深處山剛旁)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蕪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Tracing of sparrow on the snow crested brown)
(在白雪封頂的褐色山上追逐雀兒)
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
上面不用縫口,也不用針線
(Blankets and bedclothes the child of the mountain)
(大山是山之子的地毯和床單)
Then she`ll be ture love of main
她就會是我真正的愛人。
(Sleeps unaware of the clarion call)
(熟睡中不覺號角聲聲呼喚)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
叫她替我找一塊地
(On the side of a hill a sprinkling of leaves)
(從小山旁幾片小草葉上)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蕪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Washes the grave with silvery tears)
(滴下的銀色淚珠沖刷著墳塋)
Between the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
就在鹹水和大海之間
(A soldier cleans and publishes a gun)
(士兵擦拭著他的槍)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她就會是我真正的愛人。
Tell her to reap it with a sickle of leather
叫她用一把皮鐮收割
(War bells blazing in scarlet battalion)
(戰火轟隆,猩紅的槍彈在狂呼)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蕪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
(Generals order their soldiers to kill)
(將軍們命令麾下的士兵殺戮)
And gather it all in a bunch of heather
將收割的石楠紮成一束
(And to fight for a cause they`ve long ago forgotten)
(為一個早已遺忘的理由而戰)
Then she`ll be a true love of mine
她就會是我真正的愛人。
歌名:寂靜之聲 the sound of silence
專輯名:《sounds of silence》
發行時間:1965年9月
語言:英語
歌手:Paul Simon ,Grafunkel
歌詞: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你好 黑暗 我的老朋友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我又來和你交談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因為有一種幻覺正向悄悄地向我襲來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在我熟睡的時候留下了它的種子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這種幻覺在我的腦海里生根發芽
Still remains
纏繞著我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伴隨著寂靜的聲音
In restless dreams I walked alone
在不安的夢幻中我獨自行走
Narrow streets of cobblestone
狹窄的鵝卵石街道
'Neath the halo of a street lamp
在路燈的光環照耀下
I turned my collar to the cold and damp
我豎起衣領 抵禦嚴寒和潮濕
When my eyes were stabbed by the flash of a neon light
一道耀眼的霓虹燈光刺入我的眼睛
That split the night
它劃破夜空
And touched the sound of silence
觸摸著寂靜的聲音
And in the naked light I saw
在炫目的燈光下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
我看見成千上萬的人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人們說而不言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聽而不聞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人們創造歌曲卻唱不出聲來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沒有人敢打擾這寂靜的聲音
"Fools" said I, "You do not know
我說:「傻瓜,難道你不知道
Silence like a cancer grows」
寂靜如同頑疾滋長」
Hear my words that I might teach you
聽我對你說的有益的話
Take my arms that I might reach to you
拉住我伸給你的手
But my words like silent as raindrops fell
但是我的話猶如雨滴飄落
And echoed in the wells of silence
在寂靜的水井中回響
And the people bowed and prayed to the neon god they made.
人們向自己創造的霓虹之神
鞠躬 祈禱And the sign flashed out its warning
神光中閃射出告誡的語句
And the words that it was forming
在字里行間指明
And the sign said:
它告訴人們
"The words of the prophets are written on the subway walls
預言者的話都已寫在地鐵的牆上
and tenement halls
和房屋的大廳里
And whispered in the sound of silence."
在寂靜的聲音里低語
㈤ 電影的節奏感
整個影片的節奏,是由劇情發展的快慢、蒙太奇各種手法的運用以及動作的不同處理等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說的不是整個影片的節奏,而是動作的節奏。
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物體的運動(包括人物的動作)都是充滿節奏感的。動作的節奏如果處理不當,就像講話時該快的地方沒有快,該慢的地方反而快了;該停頓的地方沒有停,不該停的地方反而停了一樣,使人感到別扭。但在這里要注意是,這里是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不是分開的,「速度」是「節奏」的一種表達形式,但「速度」不等於「節奏」。
有人說「節奏」快了,是不科學的,「速度」可用快慢來衡量,而「節奏」則應以高、低、強、弱、緊張和鬆弛來衡量。這一手段是電影的靈魂,它體現了故事情節發展的脈搏。
㈥ 從鏡頭運用和聲音形式分析電影節奏——淺評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摘要:在2004年法國上映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原名為《Les choristes》,又名《歌聲伴我心》(港)、《唱詩班男孩》和《The Chorus》。該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由熱拉爾·朱尼奧領銜主演,曾提名第五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62屆金球獎和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該影片中的鏡頭運用手法的合理運用和別出心裁的聲音形式讓作品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呈現出的整體風格十分和諧,對其敘事結構的總體安排和構造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強有力的烘托感和渲染力成為該影片節奏感的出彩之處。本文將主要從鏡頭切換和聲音形式兩方面來分析該影片的節奏中所蘊含的魅力。
關鍵詞:《放牛班的春天》;鏡頭運用;聲音形式;電影節奏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在音樂夢想上不得志的老師克萊蒙·馬修,在窘迫的境遇下來到塘底寄宿學校當學監,同那裡的校長、老師和孩子們等人相處,並最終用音樂溫暖了孩子們的心,改變了他們人生軌跡的故事。
影片中採用的是過去式插敘的敘事結構,通過已經成為著名音樂家的皮埃爾·莫朗傑來翻開由佩皮諾帶來的馬修的日記本來引起這一段往事的回憶和感概。
在影片中,運用了多種鏡頭運用方式來構建起人物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和品質,也使得故事的敘述和情節的演進不再單調乏味。給人以舒緩為總基調的節奏感,便於情緒層次的抒發和推進,巧妙地引起觀眾的情感帶入。
除此之外,馬修組建的孩子合唱團的歌聲直接作為電影音樂的主要內容,既能保持當前情節的進展,又恰好可以讓其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階段性總結的情感符號。音樂在該影片中具有陪襯性質和烘托作用,同時也成為影片中的重要內容和素材。無論是作為橋梁還是作為基幹,聲音在該電影中的運用時機和呈現形式等方面都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一、豐富的鏡頭運用方式和生動的畫面效果
(一)多種類鏡頭運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運用了多種運動鏡頭來順應敘事人稱的切換以及故事情節的開展和過渡。
搖鏡頭和移鏡頭在整部作品中應用的次數較多,主要出現在影片的開頭和中間的轉場,如莫朗傑得知母親噩耗後轉入參加葬禮,由白天活動轉入夜晚馬修伏案寫日記和樂譜等等鏡頭,傳達出拉長時空的效果,使情節上能夠進行自然而靈活的過渡,也保留有記敘手法原有的風格和基調。
影片中甚至還出現了甩鏡頭,即哈杉校長審訊蒙丹是否偷錢時激怒蒙丹,後沙貝爾抓住蒙丹,哈杉校長氣急說要報警要蒙丹入獄那一幕,沙貝爾給馬修遞眼神時運用到了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甩鏡頭,強有力地凸顯出蒙丹偷錢事件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挽回的糟糕地步,緊急的情節下留給人更多無奈的惋惜和無措,與之後蒙丹被警察帶走出門時回頭頑劣一笑的慢鏡頭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和諷刺,這種帶給觀眾視覺上和感情上的突兀會激發起觀眾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對於尋找和理解影片旨意也是一種合適的契機。
而主觀鏡頭在影片中也成為一個亮點。莫朗傑母親維奧莉特的美好容貌通過主觀鏡頭表現出馬修內心對她的青睞和欣賞,自然生動,富有現場感和真實感。在特寫鏡頭中,更是將維奧莉特向著陽光揚臉微笑時候的每一道眼角皺紋都拍攝出了柔和的氣質和韻味,並且因為鏡頭給的時間較長,觀眾很容易就能明白鏡頭中所展現的其實正是馬修深情地看著維奧莉特而不自覺地被她的美麗所吸引時的「眼神」,從而顧及了電影中的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巧妙的將人物心理的代入感直接傳達到觀眾那一方。
把控和聚集一個鏡頭各方面的可利用的信息,就是使電影在穩定有序的進程安排上具有靈活機動的發展空間,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盡可能多地做到細節飽滿。這便是在電影節奏中鏡頭運動方面所要著重考慮的。
而《放牛班的春天》這樣一部影片,在主體內容上就規定了它必須要把鏡頭著重地放在馬修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段落上。其中的許多推鏡頭成功地把合唱團這一整體形象立了起來,並將馬修和孩子們相處過程中情感的交流與培養穿插在合唱當中,避免了表現內容上的枯燥乏味,也藉此加強了呈現效果上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師生彼此心意相通、心情互曉的微妙默契通過推鏡頭發揮到淋漓盡致,努力放大想要分享給觀眾的感動。孩子們為伯爵夫人表演合唱的片段就是一個典型段落場景。
(二)畫面景別、畫面角度和色彩基調的選擇
約瑟夫·馮·斯登堡導演曾說:「電影是一件藝術品:當視覺畫面的流動遵循著可感知的節奏(有著特定的停頓和步調),且這些連續的畫面在各個方面都關乎整體。」畫面是構成電影的流動零件,而分析和理解畫面就是解讀好電影節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是畫面景別。中景是敘事功能最強的一種景別,適合表現人物之間、人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該影片主要以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交代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主題思想上也注重「交流」「表達」「傾聽」「理解」等雙向或多向互動的概念,所以中景是該影片主要採用的景別。近景也是電影鏡頭中運用得比較多的一個景別,利用其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有力刻畫人物性格的優勢,可以便於觀眾和人物進行情緒上的交流,由此產生的接近感也使細致畫面給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抵抗運動」中的寢室合唱的片段。莫朗傑自學學會新樂譜中的獨唱部分並驕傲向馬修展示的神態和歪頭動作,馬修預想不到莫朗傑進步之大的驚喜眼神,以及對於莫朗傑身上自滿情緒的些許無奈的撇嘴微笑,都是由於近景在兩人之間的來回切換才得以呈現出師生之間細微而生動的感情流露。
其次是畫面角度。實際上畫面角度和鏡頭的拍攝角度密切相關。在影片中較為經典的畫面是孩子們在教室窗戶邊放飛寫著送別字條的紙飛機來送別被哈杉校長開除的馬修。當馬修感動之餘決定轉身離開的時候,通過俯拍出來的畫面傳達出的,其實是孩子們眼睜睜看著尊敬而喜愛的老師帶著的孤獨、卑微卻又倔強的背影離去時內心的不舍和心疼。由此看出,貼切的畫面角度能夠非常自然地引導觀眾思考的層次,使得影片的格局得到開拓和延展。
最後是色彩基調。色彩的主觀性運用可在劇作內容和敘事完整上起到有效的表現和強調作用。根據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心理性格的變化,設計不同的段落場景色彩,能推動敘事發展變化,明確劇作結構,增加畫面形式感。【1】該影片在總體的敘事基調上呈現出的是偏暖的前進色,無論是故事的講述方式,還是故事內容本身,都是給人以明朗的情緒和積極的想法的。
影片中的許多畫面視野還包含著關於自然元素的巧妙融合與設計。林蔭路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設置,而陽光穿過樹葉縫隙形成的碎影營造出有溫和質感的打光效果,間接地舒緩了人物之間的談話節奏,有利於觀眾捕捉到「故事情節走向明朗」的暗示信息。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屬於影片在內容上的簡省化說明,同時也有效地激發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對審美藝術的感應能力。
二、聲音在影片中的多樣化呈現類型及其相應的意義
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曾表達過他所認為的聲音在電影中應佔有的態度和位置:「真正的電影的聲音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明性的伴奏音,或在同步錄音時捕捉到的自然的聲音。換句話說,影片的聲音並非簡單地增加圖像的效果,而是將效果放大兩倍,甚至三倍。」聲音在電影中的價值並不符號化,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中則更加明確地證實了這一點。
(一)旁白
旁白敘述貫穿了該影片始終,在營造馬修這個人物的第一人稱的視點上取得成功效果。特別是旁白的內容以日記體的形式出現,更讓觀眾有度日記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旁白對於故事情節的補充和鏡頭的跟進也做到了准確簡潔,實現了影視中畫面和聲音的有效溝通。在組織影片的內容的作用上,旁白敘述增強了多幅畫面的拼接與過渡時的視覺震撼力。
比如,當馬修看到孩子們的合唱有了明顯的進步時,決心要繼續編寫出新的樂譜。孩子們的歌聲作為配樂,而馬修的畫外音為「五月,我又有了新的戰果」。與此同時,畫面接連出現孩子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近景鏡頭,並對伯尼法斯梳頭和佩皮諾作弊做了特寫,讓影片的氛圍瞬時變得歡暢和愉悅起來。隨後的孩子們在空地上滾輪胎和在走廊上放飛紙飛機的種種活潑生動的畫面,被悠揚的歌聲和旁白語調渲染得尤為純凈而爛漫。
(二)歌聲
在這部影片中,歌聲無疑是最打動人的一個聲音元素。聲音是表現質感、時間和溫度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們合唱的聲音因為真實、豐厚、環繞而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而在場景中和其他聲音形式的互相疊加使得受到觸動的感覺更加豐盈和獨特,由此大大增強了故事內容的可信度。與旁白相同,歌聲在電影結構上也具備組織情節和轉場的兩個功能,作為一種劇情手段和轉場元素而存在。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是在影片中孩子們唱出的歌詞。主題曲中有這樣一段歌詞:「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海上的清風,海面上的清風,托起輕盈的飛鷺,從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飛來。冬日轉瞬即逝的氣息,遠方你的回聲飄離了,西班牙的城堡。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的晨曦中,尋找通向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馬修寫出的歌詞中到處洋溢著孩子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和對於美好的渴望,再經由孩子們唱出自己的心聲,傳達到聽眾耳里的便是師生情誼交融在一起的天籟之音了。
參考文獻:
【1】郭曼.淺析電影創作中的主觀色彩的運用及其作用[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