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電影藍的主題

電影藍的主題

發布時間:2023-01-02 14:18:27

『壹』 求原創電影《藍》影評 1000字 必須原創啊 救命的

主旨:★☆藍色情挑☆★--1-〝我的看法〞

我是今年一月二十號左右才去看的,事前我對「藍」片沒什麼概念。只聽說跟「自由」有關,以及「女性的自覺」。

看完後,我覺得應該用「成長」來說明這部電影。因為,說它是「女性的自覺」,好像幕後的大壞蛋是男人,而說它是「成長」,則比較中性,學習、暸解。學習使我們成長的事物,暸解使我們成長的道理。

當我看第一遍時,就是暸解這部電影,而第二遍時,則記下人名及重要的話語,並檢查一下我的看法通不通。

「BLEU」之所以讓我們感到余韻猶存,是因為他到最後一幕才提供足夠的訊息,讓我們了解這部電影在說什麼,因此必須得重頭回想一次才可以,所以片尾是一些回憶的畫面及空白。我覺得我和茱莉一樣在最後一刻才被點醒,而如果你的「觀察」的功力甚高的話,在聽完記者的話之後,就明白了。在片中,得先了解茱莉的為人(而不光是她的遭遇),才能去解釋發生在她周遭的事代表什麼意義。

主旨:★☆藍色情挑☆★--2-〝劇情〞

我略述一下劇情,但是,沒看過的人還是會看不懂。

一開始,茱莉的丈夫載著茱莉和她們的女兒不知去何方,在一處急轉彎的地方不慎撞到樹,當時路旁有一名想搭便車的年青人跑過去看是怎麼了。

車禍後朦朧醒來,茱莉被知告知丈夫、女兒已身亡,並由屏幕中看著他們的葬禮。也試著自殺,郄不成,康復後回到家中,有個記者來訪問,問她的丈夫帕特里斯的近作為歐洲聯盟所做的曲子,茱莉竟不知情,並且不願再答,而記者最後丟下了一句問話:「你丈夫的曲子真的是你寫的?」隨後她開始尋找,並找到一張樂譜,然後找出其它樂譜並丟掉。她又賣出了房子,安排老母及傭人以後的生活。一個風雨夜,她打電話給她丈夫的朋友奧利維,要他陪她一晚,讓她「發泄」一下難過的情緒。之後她就到某個城鎮,租了間小公寓住了下來。

然而,之後的生活,茱莉擺脫了過去有形的實體,卻放不下心中的掛念,依然勾起中的哀慟。她常去一座藍色調調的游泳池奮力游泳,可是當她起來時,又想起傷心的過往而難過不以。在新環境中,她認識了一妓女露西耶,當露西耶看到那藍色的吊飾時,想起小時候她也有一個,小時候她曾在吊飾下跳著,試著想摸到它,並對它有些美麗的夢,這一段似乎在說每人都是半等的,既使是妓女,被人說成道德觀念有多薄弱,她仍有不會被污染的地方。又提到可憐的街頭藝人,露西耶直稱他為「可憐的人」,睡在路旁,晚上還被人打。

那個想搭便車的年青人安東尼,在車禍現場撿到一十字架項鏈,他設法找到茱莉,還她項鏈,並說些當時車禍現場的事,最後茱莉把項鏈送給了安東尼。

有一次,茱莉在搬箱子,不小心動到了老鼠的窩,幾只剛出生的小老鼠還在吱吱的叫,然後大老鼠就過來「保護」它的小老鼠,第二天,茱莉就去找她媽媽了,這有什麼關系呢?我想是茱莉看到那可憐老鼠寶寶的家被毀了,可是它們還有一隻老鼠媽媽來照顧它們呀!而孤零零的茱莉想到到自己好像跟那老鼠寶寶差不多,所以她也要去找媽媽。到了養老院,較重要的事是知道茱莉不看電視,及當時在電視放的是高空彈跳的節目。

經過一陣尋找,奧利維找到了茱莉,但茱莉並不領情,她跑去問那街頭藝人:「你么知道這曲子。」藝人回答:「我創作各種音樂,我喜歡吹奏。」

有天晚上,露西耶11點打電話給茱莉,要她到上班的地方,原來露西耶的父親正來這里看色情表演,她不知如何是好,緊張死了,不過,在茱莉來之前,她父親就走了,之後,就是茱莉在電視上看到一項秘密揭發。

奧利維接受記者的訪問並公開一些照片,而茱莉卻發現在她丈夫身旁居然有她不知的女人,才知道她丈夫在婚後又另有小老婆,是個學法律的,懷有他的孩子並有象徵丈夫愛自己的十字架項鏈,此後,茱莉不再想不開了,她也慷慨的將尚未賣出的房子送給那小老婆及那個孩子。她將生活重心放在帕特里斯未完成的作品。那一天,她到奧利維的家中,聽奧利維續作的部分,她似乎想改善樂風不同的問題,將某些地方修改了一下,這樣,他們一直討論著,此時的鏡頭慢慢拉遠、模糊,並停了一段時間,只聽到他們講話的聲音。

茱莉提供一份帕特里斯所記有關最後一篇樂章的資料,此時奧利維發現上想竟有那個小老婆的名字,像是這首曲子是為她寫的。另一方面自己帶回了一份並修修改改,完成後,她打電話給奧利維,說她已完成了,可以來拿了,而奧利維卻說:「我整整想了一個星期,我不能用你的譜子。它或許有點蹩腳、不完美,但至少是我的音樂,如果用了你的樂譜,是否得公開你的參與????????。」之後,茱莉沉思了一會兒,又說了些話,就去找奧利維了。再來就是回憶的畫面。

我看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在說茱莉丈夫的不忠,及希望茱莉能脫離舊日的惡夢,並列舉一些象徵自由的比喻。不過,我所不同的地方在於,我考慮了茱莉的行為對不對?然後會發現電影有一部分並未演出,得靠自己去想。

主旨:★☆藍色情挑☆★--3-〝誰失去了自由?〞

茱莉的丈夫真的愛茱莉嗎?還是虛情假意的將茱莉騙得團團轉。

我認為帕特里斯還是深愛著茱莉的,由茱莉對往事的不能忘懷,好像過去的每一刻都是值回憶,失去了丈夫與女兒,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件事物可以代替他們,而且從電視上的報導說:「帕特里斯是個個性略為自閉的人,只有他太太了解他。」他不太可能是表裡不一的人,若是還不相信,那至少也得承認,生前,帕特里斯為茱莉所做的一切,讓茱莉感動、感到幸福,甚至不願接受帕特里斯已死。在年青人安東尼還項鏈給茱莉的那一段,說明了十字架項鏈代表帕特里斯對茱莉的愛,並由茱莉在說明車禍前一刻帕特里斯正在說笑話的情境可知(若你不認為就算了)他們的家庭仍然是很和樂融融,整個家庭的氣氛是美滿。可是,既然他愛她、她也愛他,家庭又是幸福美滿的,那帕特里斯又為何有外遇呢?

錯在茱莉!

或許武斷了些,但主因的確是在茱莉身上。

一個重要的線索:奧利維曾說:「它或許有點蹩腳,不完美,但至少是我的音樂。」

很多人都看出茱莉的確有為帕特里斯作曲,但更正確的應是說「修改」。由一開始記者的疑問:「你丈夫的曲子真的是你寫的?」及為他們保管樂譜的小姐找出那份寫給歐洲議會的樂譜,上面的修改少了很多可知,帕特里斯的作品都經過茱莉之手。事後茱莉發現那個保管樂譜的小姐還保留了一份,要她解釋,她曾說:「因為它太美了。」表示帕特里斯的作品不需經茱莉之手依然是大師級的作品。當事過境遷,茱莉以「樂風不同」的理由在修改奧利維的作品時,導演最後是將鏡頭拉遠並模糊,這樣的做法是說:當年,茱莉在修改帕特里斯的作品也是如此。注意一下茱莉當時的態度、語氣,那種起祈使句的語句說明了茱莉她認為她說的話,別人就會接受,對方也不會拒絕,而背後最具爭議的心態是:「我這么做是在幫你,我在為你好,所以你『應該』接受。」這就是茱莉對人的態度。

到了她又為奧利維完成了結尾之後,她打電話給奧利維,而奧利維卻對她說:「我不能用你的譜子。它或許有點蹩腳、不完美,但『至少』是我的音樂。」奧利維拒絕了茱莉的好意,他要自己承擔別人對他的作品的批評,不論是好是壞,因為,那就是「他自己」。

這是『堅持』的問題,堅持原則、堅持自我。每個國家不都在堅持自己主權的完整嗎!而我們每一個人,雖有賢愚優劣之分,但每一個人都是完整且必需尊重的個體;不是帝國主義假籍「開發、幫助」之名而行「詐取、欺壓」之實,而是如國父所說的,使弱小民族自立,使之與列強平等交往(雖然我恨死「三民主義課本」,但國父說的真的有道理)。所以,只要在客觀環境允許下,一個人堅持自我與原則是應該的,也是必須,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負責。

茱莉這時候才恍然大悟,想到從前是如何的對待帕特里斯,所以茱莉在聽完那段話之後,抱著頭沉思了一會兒,然後她接受了他的拒絕。

聰明人,有聰明的方法,笨的人,有笨的方法,但那都是適合他們程度的方法。在成長的過程中,方法的好壞有時並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去做、去學習。甚至,有些事情,方法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帶有個人色彩」的方法,何必強迫別人用你認為最好的方法呢?

說到此已經很明白了,是茱莉束縛著帕特里斯,是茱莉該讓帕特里斯自由,而且茱莉也該讓別人自由。有一次茱莉去找奧利維時,責怪他一些事,但他的回答是:「你並沒有給我選擇的機會。」既然茱莉的為人如此,那麼她對其他人也是如此,並不只限於她的夫女(丈夫、女兒)。我想,該讓茱莉知道:有時,她只能建議別人,不能要求別人。

那電影中,所講的是什麼自由呢?「生命的自由」吧!就是創造、發揮、不被約束、不被束縛,就像大樹的枝葉自然伸展,而不是行道路被剪得整整齊齊的,更不是小盆栽中的小樹,被人用鐵絲折成「漂亮」的樣子。但也許自由就是不要去定義「自由」這個概念吧!

問題來了,奧利維可以拒絕茱莉而保有自我的完整,派里欺又為何不拒絕呢?還忍受了那麼多年。先前的問題還是沒有回答呀!帕特里斯為何有外遇呢?之間有關系嗎?

--
自由,以不侵犯他人之自由為之自由

主旨:★☆藍色情挑☆★--4-〝情難舍〞


為什麼帕特里斯不能拒絕茱莉?因為帕特里斯深愛著茱莉。而且,帕特里斯之所以會有外遇,正是說明了帕特里斯愛著茱莉。

當電影是在一直述說著茱莉的悲傷時,我在想,如果這部電影所說的自由只是希望茱莉能脫離舊愛的束縛的話,那將是很沒有內容的電影,只是在訴說像這樣痴情的女人心中的悲慟。而到最後,則完全改觀。

茱莉愛著帕特里斯是沒話說,而且我認為他們是戀愛結婚的,而且是帕特里斯追茱莉的,要不然,也只能說是茱莉暗示帕特里斯「你可以來追我」,由帕特里斯主動,茱莉「故意」不小心被追上。為什麼?應該由茱莉一直壓抑著心中的情緒看出。她一直壓抑著心中的情緒,使得露西耶看出她態度不似正常人般自然,但又不像失戀(失戀是使女生極度難過的常見原因)。另一個例子是她的女傭看她一點也沒有難過的樣子而幫她哭。她堅強嗎?不。真正的強者,是不掩飾懦弱的自我;而弱者則通常將自我意識過份膨脹。適當的發泄是人之常情,像茱莉那樣連別人也忍不住為她哭了,這近乎人情嗎?再者,當她要殺死那些老鼠時,為何忍不住要哭了呢?人死了都不哭,老鼠死了算什麼!像她那樣的壓抑,時間,已不再是治療心靈創傷的葯了。她每一次的難過,都是在不經意的時候,心裡沒有防備的時候,心中的悲傷才流露出來;當她有意識的時候,別人都看不出來了。最後,她不再為過去而難過,是因為對帕特里斯的失望,而不是說她認為她該化悲奮為力量。再來,去看她母親時談到小時候,說她怕笑,是指她不敢將內心的喜怒哀樂情緒表現於外,將生活看得有點嚴肅,甚至導演的安排是假裝母親認錯人,透露了茱莉小時候怕笑,迴避了赤裸裸的直接對茱莉。說了這么多,就是說茱莉不會把「愛」的表情表現於外,更不會用語言、行動說:「娶我吧!我未來的老公!我願意嫁給你!」

既然是帕特里斯在追茱莉,他怎麼追?更廣義的來說是,有些男生怎麼追女生,再廣義的說是,有些愛人的人是如何為他所愛的人付出。

當一個男生喜歡一個女生,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是自己的平凡或追求者的眾多。這時他如何讓他所心儀的女孩注意到他,甚至只是多看他一眼?為了有機會能接觸到她,為了讓接觸的時間久一點,他只有『遷就』女生:能夠讓她歡喜的,能夠吸引她的,能做得到的,無不去做。於是,為了遷就女生,可能就會做一些抵觸自己原則的事,但幾次沒關系,為了追求她就得付出一些代價嘛!有幸的,如果這男生追到了,過一陣子他們結婚了。婚後,男生還是深愛著女生,女生也為他的付出而感動。但就是因為男生深愛著女生,始終不好意思說出為了她而放棄了一部分原則及自我的事,怕她難過。這時,不再是為了要追她(因為已經追到了),不再只是暫時的失去自我(因為婚後生活在一起),實在沒有理由再讓自己完整的生命缺了一角,但還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他如此繼續下去---因為愛她。

所以,是帕特里斯為愛犧牲了自由(失去自我)。

茱莉的問題則是想不開,放不下(或者可用另一種方式說她失去自由)。

奧利維呢?基本上,他能「等」到茱莉,只是個巧合。他是個要自由寧可不要愛的人。一個你愛的人,正興致勃勃為你做一些事,你捨得告訴他:「謝了,不用了。」?他可能以後不會再理你了。但既使奧利維拒絕了,在那一星期中,他也反復的思考接受與不接受,也因為「愛」這個因素,困擾著他「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然後,就帕特里斯的情形來說。婚後,他的作品總是被茱莉改了一些,男生想要有愛情(家庭),也需要有成就(事業)。他所發表的作品,不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那所得到的評價,雖是好的,但是不是自己呢?事實上帕特里斯一直愛著茱莉,那條十字架項鏈所代表的意義一直沒變,變的是他想要透透氣。可能在一次巧合,他遇到了多明莉克(未來的小老婆),他們相談甚歡(雖然他個性略內向,但已有和女生交往的經驗,即跟茱莉),最令他放心的是多明莉克是學法律的,一種與音樂是出俗的不同,法律是入世的(茱莉穿梭在人群中尋找多明莉克,而大部分的時間,只有少數人出現在畫面中。)若和多明莉克在一起。他可以將愛情與成就分開:和她在一起時,只有談情說愛;工作時,自由發揮。同時,在一大堆法律條文與判例之後,帕特里斯可以用自己在音樂上的專業與素養來提升多明莉克的精神生活。而且,以她的程度,只有欣賞與贊美的份。帕特里斯就喜歡這樣。

所以,是茱莉逼得帕特里斯有外遇。帕特里斯愛茱莉卻感到窒息,只好愛一愛多明莉克,再回來愛茱莉。

自我、原則真的那麼重要嗎?逼得人做一些事。我想,看人吧!有奴性的人等待別人叫喚他;沒什麼大志的人,有什麼做什麼;但只要有一理想的人,就想要達成理想、實現自我,那是他活下去的意義,忙了半天,就為了實現呀。如果搞了半天,什麼也沒有,那會想說:「我在幹嘛呀!」實現自我、肯定自我就是為了自己,為了理想中的自己,別人因為你的實踐與肯定而受惠。然而,就算是有奴性的人,也會有一點理想,更何況我們一般人呢?我們讀那麼多書幹嘛呢?只為當別人的走狗?當你做一件想做的事,在快完成時,別人插進一腳,你該為自己的表現為榮,還是為別人鼓掌呢?

雖然,茱莉只是在他作品完成之時才修修改改,但一個象徵限制你自由的人常在你身邊,即使你身體自由,心裡早就不自由了。

每當帕特里斯正在創作的過程中,一想到完成後茱莉又會來動一動,心中只充滿著無力感,所有的心血不知道成果在那裡。

然而,這一切,只為了情難舍。

--

自由是唯一你不給予他人,自己便也沒有的東西。

--懷特

主旨:★☆藍色情挑☆★--5-〝相處〞


難道,愛與自由是無解的嗎?不。至少還存在著帕特里斯與多明莉克的愛。

追求時的不擇手段是難免,可是等到穩定交往後才是真正了解對方的開始。被愛的一方應想想,你的事事順心是否覺得世界太美好了呢?雙方應有共識稍微改變自己使彼此的性格由沖突變成互補,要不然就及早分手吧!

可是好不容易追到了才分手,不覺可惜嗎?不會呀,長痛不如短痛,因相愛而相識,因相識而分手,不也是很好的嗎!相愛是浪漫的事,相處是現實的事,好好的相處比幻想美麗的愛情實際多了。【可是還是很難: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

我是覺得,愛與自由只是程度問題(模糊FUZZY)。觀念、做法差異太大,本來就不適合在一起;而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不同。不是為愛犧牲自由,而是人與人相處就該尊重了解對方,雙方都能尊重、了解就不會有一方覺得被侵犯,雙方也都為對方做一些做得到的改變,就是所謂的「相敬如儐」吧!

扯太遠了,由男女情愛扯到人際關系。不過男女關系不也只是人際關系的特例嗎?

主旨:★☆藍色情挑☆★--6-〝茱莉〞

由前面可看出,很多事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茱莉的問題。

原本打算在這一篇完整的討論茱莉,可是前面已提過最重要的兩件事,現在繼續說下去。

有否注意到茱莉剛開始面對那首寫給歐洲議會的曲子,當時的情緒是氣憤的(我想朱麗葉畢諾西她演得很細膩,大家可以感覺得出,她走路的樣子,毫不猶豫地用力丟進垃圾車),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她在氣什麼,也不是在氣那張紙上有女人的名字(因為她當時還不知道帕特里斯有外遇)。那氣什麼呢?氣他沒有告訴她。她那種「我都是為了你」的心態。茱莉在氣:「我是多麼好心的為你『看看』你的作品,可是這一次你為什麼要瞞著我!」

茱莉為什麼喜歡游泳,象徵著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像是象徵茱莉的封閉,再怎麼游也游不出去。

茱莉曬太陽的那一段。茱莉在「享受」陽光,鏡頭一直照著茱莉的臉,我是有注意到她是長得蠻漂亮的,那為什麼又交替著一位彎腰駝背,走得很慢的老太婆呢?悲傷的茱莉難得看到她在陽光下笑的樣子,那老太婆有何暗喻呢?那一段的氣氛是很美,可是我覺得是在為茱莉感到惋惜。「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休息,是另一個積極的開始。可是茱莉呢?自從出院後什麼也不做,沉溺在悲傷之中。我們可以無條件的安慰茱莉,但我們不需要無條件的同情她。喪偶是傷心的,老想不開也不行啊!年輕的茱莉,有著年輕貌美的外表,然而她己經「休息」很久了,什麼事也不做,也不計劃未來,只是有時去游泳,那「年輕」有何用?她的心已老化了,年輕不去開創、創造,那與步覆蹣跚的老太婆有何異?可是她卻還很悠閑地在曬太陽,不知道她的心快老死了。

丟吧!就像老太婆吃力地扔掉那瓶子,扔掉她該扔的東西。

但此時她之所以要忘記過去的悲傷並不是因為她的丈夫有外遇,所以不值得她難過,而是她本來就該漸漸地從悲痛中走出來,否則不就意味著如果她丈夫沒有外遇,她就以永遠的消沉下去!

不是因為別人的如何如何,故自己的怎樣怎樣,應該是--為自己的生命積極。我覺得茱莉所代表的意義是「成長」。在她去看母親的那一段,談談她的現在,談談她的小時候,也讓我們看看電視。由她的不看電視及其它劇情中的表現,讓人感到她缺乏對外在世界的關心;由她談到小時候,引出了住題「成長」。茱莉應該走出她封閉的世界,不是在出車禍之後,而是從小時候。她壓抑難過的情緒便是小時候怕笑的另一種表現。電視中所播放高空彈跳的節目,其意義即是「勇氣」。那個看來快要中風的老公公居然要跳下去,天啊!他敢跳我還不敢讓他跳;第二次由直升機上跳下來,則又是另一個挑戰。成長,便是了解新的事物,體驗新的經驗,這些便需要勇氣。因為真正的成長便是接受事實,你必須承認自己的愚昧、無知、見識短淺;甚至那些自己曾引以為榮的「優點」,可能也只是另一種的愚蠢、幼稚,尤其是那些始終認為是「理所當然」、「無庸置疑」的觀念,一但破滅,更是須要勇氣去面對。所以那老翁(舊觀念)跳下去(突破)便須要勇氣。勇氣,茱莉須要的是勇氣。

茱莉到底想要怎樣?她很少在別人面前表現脆弱,然而她真的堅強剛毅嗎?我覺得由某方面看來。茱莉和「鋼情師與她的情人」中的埃達(女主角)是同一類的人:用外表的堅強掩飾內心的脆弱。只是埃達太極端了,茱莉很輕微,必須由車禍這事件發現她生命中的缺陷。她和其它女人一樣,需要被關心、被了解、被尊重、被忠誠、被認同、被安慰。不過她就是缺乏「安全感」,敞開心胸,接納別人的關心、了解、尊重、忠誠、認同和安慰,一但有人(帕特里斯)能穿越她的心牆,深入她的內心,也就不會輕易的在她心中消失。所以她須要勇氣拆除她的心牆,打開生命的頻道,直接以靈魂向外界對話。(埃達最後拆了心牆學習說話,但得在她的新丈夫的「保衛」之下及暫時用手帕當做牆來緩沖一下。)

若說茱莉的內心是脆弱的,她憑什麼來掩飾呢?能力。非「感性」的「理性」。除了感情外,她聰明、學習能力強,有餘力去幫助別人,再加上她的富裕,使得她可以慷慨。如此的付出造成一種假相:她有餘力可以幫助別人,那她就不須要別人的幫助。這種「高人一等」的心態,成了她活下去的憑籍。於是回過頭看看多明莉克對她的贊美:「他總是說你是個善良、公平、慷慨的人,是足以信賴的……。」由善良發出的善意及慷慨:一種主導權在她,行為上的付出,目的在解決別人的問題,而不必談到自己的事。公平:必須無私,即排除個人的利害、情感因素,一切以理性為依歸,這不就正符合茱莉想要掩飾內心情感的目的嘛!

茱莉做了什麼事是主動的和別人分享她內心的喜怒哀樂?

如此看來,原來,別人對茱莉的稱贊,竟是茱莉的悲哀。

老子曰:「柔弱勝剛強」,在那一章的意思是說一些反用之妙義及物極必反的道理,現在我用別的方式解釋看看:所謂的柔弱與剛強只是外表的假相。那些看似剛強的人,內心總保持著高度的警戒,所以對外界的訊息,總是經過一番過濾,與他想法相同的,他願意接受的,他就接受,與他意見相左的,在黨同伐異的心態下給排除在外了;那些看似柔弱的人,對外界沒有那麼多的敵意,於是讓外界的訊息直接進入內心,眾多的訊息有好有壞,有善有惡,不免讓心靈被不好的訊息割傷,而且很容易。看似堅強的人,由於在選擇、過濾訊息,所以最後所得到的訊息也跟最初的不同了;看似柔弱的人,他是漸漸學會阻絕惡意的溝通,依然接納事實的真相,所以,所得的訊息更接近真實且真切。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真真切切的受傷又痊癒之後,跑出了一句話:

記得採納哦。

『貳』 《藍》 《白》《紅》簡介幾意義

《藍》與《白》:欲愛與痛苦的深淵與法律的救贖

「生命的最後一口氣」是《紅》里的女主角,瓦倫婷拍的一個口香糖的大幅攝影廣告的標題,她從照片中看上去是那樣的悲哀,無力地喘息著,像一直瀕死的羔羊。的確,生命從一開始就是為了結束,在結束之前只是在營造結束的氣氛和籌備結束的儀式罷了。所以生命一直只是一口氣,最後的一口氣。就像海德格爾說的,只有在錘子折了時才會問什麼是錘子。許多人並不察覺,他們不知道握在手心的可能只是一絲風,直到命運為報復他們的膚淺,而給予其重重一記鐵錘,讓他只剩下最後一口氣時,他們才會突然變成另外一個人,蟄伏於其心底的另外一個形象。在《藍》里,茱麗在丈夫和女兒喪生於車禍後,可以不再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的妻子和一個擔負責任的母親,於是她開始尋找自由,一種冷漠、痛苦、虛無的自由,她尋了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住下,開始自己孤單的自由生命。她希望在自己的生命里餘下的最後一口氣里成為自由的人,自由地舔拭自己痛苦的傷口的人。幸福的變故乃是一種啟示,就像《舊約》里的約伯,問題是我們是否可以像約伯一樣,在苦難中依然信守著上帝,還是選擇虛無或復仇?在《白》里,卡洛在與此生最愛的女人的婚姻中卻變成性無能,這與其說如劉小楓所解釋的,表明個體人身資本的不平等,不如說,是卡洛對妻子的愛使他變得自卑,害怕無法滿足妻子的渴望,這樣的男人愛的越深,就越會得到悲劇。《紅》里的奧古斯都也是一直在擔心自己是否可以滿足他的愛人,最後他終於失戀。卡洛在欲愛被羞辱之後,生命被重重一擊,他開始成為他心中蟄伏的形象,一個成功而自信的男人,但只有當他想起妻子時,他會突然軟弱得泣不成聲。卡洛之所以在波蘭與前妻交會時不再有障礙,那隻是因為他正在執行的是復仇的計劃,而非愛的計劃。

《藍》中的茱麗所體驗的痛苦並非常人可以體會,因為她的痛苦不是身體的限制和束縛,比如《1984》里的溫斯頓,而是在內心的無限自由上發生的痛苦,同時她又是一個帶有藝術神經質的女人,她將自己帶至痛苦的極限,那極限便是拳頭滑過石牆時的麻木,便是面對扔垃圾的佝僂老太時的冷漠。《白》里的卡洛乃是在傾其所有的欲愛中被淘空了自我,他將自己帶至欲愛的極限,那極限便是不擇手段的報復,便是面對那佝僂老太時的嘲笑。《藍》和《白》對應著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誡」系列裡的《關於殺人的短片》和《關於愛情的短片》,這兩個短片里的主人公以更極端的性情展現了痛苦和欲愛的深淵,它們與《藍》《白》相同的是,這種痛苦和欲愛在極限中只能帶來毀滅,不同的是,《藍》和《白》都在這種毀滅即將完成的一瞬間實現了救贖。

《藍》里的茱麗知道了丈夫在生前有一個情人——一個女律師後,便去找她。她到法院里,看到那個女律師正在作《白》里的多明妮可的訴訟代理人,這表明女律師是一個婚姻法律方面的專家,也就是說她對待婚姻和愛情會是出於一種法律的眼光。這種法律的眼光,從她與茱麗的談話中可以看出,並不是排斥婚外情追求家庭穩定的,而是追求愛的幸福,並甘願承擔責任的。她對茱麗的丈夫愛得如此之深,而又如此節制,甚至容忍情人拒絕離婚的決定。我想茱麗最後希望把家產留給這個女律師,也許就是被這種帶著節制的激情所感染,並且看穿了這份現世的愛里深深的無奈和接受,那麼就讓活著的人過得好一點吧,哪怕只是好上一點點。茱麗終於開始過一種對痛苦的剋制的生活,這種節制的痛感激情,被延伸到丈夫未完成的《歐洲進行曲》中,因為音樂乃是一種節制的激情,而這首樂曲更是在訴說對人類痛苦的記憶和容忍。附帶說上一句,我覺得法律和音樂在某些方面是非常一致的。比如在理念上二者都貫穿著節制和善德,在形式上二者都要具有體系、呼應和旋律。

和《藍》一樣,在《白》的末尾,卡洛在看守所的樓下,遙望鐵窗里仍希冀著欲愛的前妻,終於開始懺悔自己的報復行為。而這一次源於欲愛同時又報復欲愛的行動計劃,因為在實施中觸及了法律而被法律打斷,盡管法律的參與乃是卡洛計劃中的收場,但在法律的進入時,卡洛終於看到欲愛的極限處這種報復和仇恨的可怕。這兩部影片的末尾都似乎象徵著,法律(女律師和看守所)向他們啟迪了生活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即在欲愛和痛苦的深淵中如何過一種節制的正當生活,從而使這種痛苦和欲愛成為「有紀律的激情」。

《紅》:現代法律的困境和救贖的可能性

如果說在前兩部影片里,法律拯救了欲愛和痛苦,那麼在《紅》里,則是法律被欲愛和痛苦所拯救。老法官在亘長的司法生涯中,逐漸迷失在法律打造的鐵籠里,無法自拔。他曾對瓦倫婷講述過兩件由他審判的案件,其中一件的被告是一個水手,老法官在法庭上宣判他無罪,但最後發現自己並沒有找到事實的真相,實際上那個水手的確犯下了罪行。所以老法官在退休之後竟然竊聽和偷窺鄰居的秘密,從而看到人事的真相。那個水手的故事還沒有完結,這個罪犯被釋放之後娶妻生子,再沒有作姦犯科,過著幸福的家庭生活。如果他被判罪處刑,他的未來將完全換成另一種模樣,他有可能在監獄里學會新的犯罪手法,有可能在心理上變得扭曲偏執。那麼老法官提出的問題是:到底誰對誰錯?法律的懲罰即使實現了正義,但它是否可以給我們幸福?瓦倫婷反感老法官竊聽的勾當,警告老法官「每個人都有隱私權」,但她的警告太愚蠢了,因為她面對的曾經是一個優秀的法官,他不會不懂每個人享有隱私權,但問題是在我們藉助法律去保護權利時,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得到幸福,而是痛苦。如果瓦倫婷不是到鄰居的家裡欲言又止,而是告訴鄰居他的電話被竊聽,那麼男主人的龍陽之愛的秘密就會被揭穿,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此將變得苦不堪言。法律無微不至地追求正義往往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導致適得其反的效果。正如劉小楓在評價《關於殺人的短片》時說,「律師是相當尷尬的職業,好像站在一把巨大的剪刀中間,一邊刀刃是法理的抽象性,另一邊刀刃是個人性情的具體性。」

老法官給瓦倫婷講述的第二個案件是關於他的女友的情人的,那個情人是個建築師,他建築的一幢樓房倒塌造成很多人喪命,這個案子被交由當年的老法官審理,老法官判其有罪,這個判決乃是完全依據法律。但老法官卻在這個案件審理後提出了辭職。他辭職的原因一直是《紅》里的一個迷,畢竟他並沒有錯判。答案可能在於,當年的老法官並沒有在此案中申請迴避,因為他的判斷非常有可能被主觀情緒所左右,因為他在熱烈地追求自己的愛時,卻親眼目睹了心愛的女人同這個人繾綣床第。老法官的復仇心如此之強大,以至於恨不得將那個男人殺了。所以即使他並沒有錯判,但他的復仇心卻一直彌漫著整個法庭。

老法官講述的這兩個案件揭示了建立在形式理性化和整全性監控基礎上的現代法律的三個困境:1、法庭只是在事後重構過去的事實,而並沒有同步地把握事實,那麼根據這樣的「虛構」如何可以保證實現正義?2、正義本身是否有意義,因為有時候嚴格地依法懲罰罪行時很可能忽視了行動者的罪行背後深深嵌入的個人性情,很可能法院在實現法律正義的同時,忽視了或許更有價值的東西,如被懲罰者可能的幸福生活,法律要呵護的價值太多太復雜了。3、這一切都將委託給一個遠不如神的法官去處理衡量,而倚靠法官本人的主觀判斷是否可以實現客觀的正義?在老法官提出的這三個困境里:第一個困境乃是法律面臨的表面困境,或者說是法律系統外部——即盧曼所說的委託人——經常向法律系統內部提出的問題,第二個困境則是法律系統內部通過自我反省提出的現代性法律中最根本的困境:即法律的抽象性和個體性情的具體性之間的沖突,而第三個困境則是通過法律系統的困境提出一個最深層次的,宗教哲學意義上的問題:人能否代替上帝,成為新的神。

在老法官的眼裡,法律被完全解構了,亦即失去了話語的權威性。從而他對一切法律授予的權利表示不屑,對社會和歷史賦予法官的權威表示嘲諷。在他眼中,只有人類以及自己的痛苦才是無比真實的,而法律對這一切無能為力。我們簡直就要被老法官說服,就像我們面對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里塑造的「宗教大法官」,即使我們認為他說的不對,但我們在心底已經被說服,反駁只是感情在作祟罷了。在我看來,老法官就像是那個宗教大法官,向上帝提出他一生中最大的疑問。他是痛苦的,就像宗教大法官一樣,知道自己所行非是,但仍不得不作,這種痛苦乃是深於直接的受苦的。

上面談到的第二個困境在《白》里出現的訴訟同樣存在,法官在審理多明妮訴卡洛請求離婚案時,一直就在詢問卡洛:你婚後是否與妻子行過夫妻之實?根據法國民法,無夫妻之實當可解除婚姻,法官不再去考慮當事人諸般的個體性情,而是一律毫不猶豫地付諸抽象的規則。而形式理性化的法律就其內部似乎已經無力承擔這樣的異化,就像《關於殺人的短片》,法庭最終還是宣判了這個懷揣著悔恨的兇手雅澤剋死刑。退庭後,他的辯護律師出於負疚找到法官問道:「如果換一個更有經驗的律師會不會使結果好一點?」法官深沉說道:「一點也不會,你的辯護是我聽過的最好的。」法官接著說「此案本該由一個更好的法官來審理。」在面對無比復雜和迥異的個體性情時,法律因為抽象而顯得單薄,以至於有時顯得無情。所以在法庭面對雅澤克時,整個法律職業在懺悔,替法律懺悔,因為他們一直被教育依從法律,但他們作為法律家看到的,與他們作為一個同樣擁有個性的人所看到的,竟是如此地分裂。所以在《關於殺人的短片》里,法官對律師說:「你這人太敏感,不適合作律師。」理性化對現代法律的「除魔」,使法律無法再感受到原本脆弱而孤單的具體人性,它脫離了個人倫理和性情的理性化和復雜化,從而脫離了作為法律源初經驗的生活世界,成為個體生命的鐵籠。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法律的救贖者正是法律久違的那種「敏感」,那是老法官被深深觸動的瓦倫婷的眼淚,那是老法官自己說的「不忍」。「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在一個「諸神之爭」的世界,現代法律的抽象性象一張風中縹緲的蛛網,接不住上帝退位時留給萬民的智慧樹上的果子,法律將如何進入這種個體性情的深淵,個體欲愛和痛苦的深淵,諸神之爭的深淵,來打造一艘沒有掛錯旗幟的回航船呢?

老太婆和法院:《藍》《白》《紅》的交叉點

《藍》、《白》、《紅》三部電影就像一幅「三聯畫」,雖是不同的故事,卻彼此交叉,而這種交叉又體現了三個故事的統一脈絡,而如果奇斯洛夫斯基想用三色系列影射整個人類的倫理問題,那麼三色的交叉點則表明了其在這一重大問題里的重要地位或普遍存在性。無疑,三色的交匯點有兩個:一個是向垃圾桶里扔瓶子的佝僂老太婆,另一個是法院。

上帝是否還在?這是一個充滿現代性的道德焦慮的問題。奇斯洛夫斯基在一部訪談片里提到,現代社會普遍存在著倫理危機,但尚非世界末日。看來他對人類仍存希望,我想這是因為他的上帝還在。但在三色里,上帝是如何到場的呢?李猛在《愛與正義》中提及三色時,認為《紅》里的老法官就是上帝。但我覺得不是,因為上帝是寡言的,上帝不會輕易說話,而且上帝不會望你,不會停下,一旦望了停了,那一定是你的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在我看來,三色里的上帝不是老法官,而是在每部片里都出現了一次的那個老太婆——一個費力地向垃圾桶里仍瓶子的佝僂老太婆。她無言地行走,勞作,完成,離開,但不會走遠。她的衰弱象徵著世界的深淵、欲愛與痛苦的深淵,因為她也曾經是豐滿的美麗的,但在愛與公義之間慈悲而又暴怒的工作,讓她掉光了青絲褶皺了肌膚彎折了胴體。在《薇俄尼卡的雙重生命》中,薇俄尼卡在玻璃窗內看見「三色」里的這個老太婆時,她呼喊她希望給她幫助,但老太婆只是停了一下,並沒有答應她,而是繼續蹣跚地行走。似乎老太婆知道薇俄尼卡將死的命運,不答應她是要告訴她照看好自己已經足夠。上帝即使在場,也不再能對人有所幫助,因為上帝的事業已經「成了」,他為此消耗了億萬年的威嚴,失去威嚴的他在此世已成為遭棄絕的,而不再握有審判的權柄,在世俗化的現代來臨之後,上帝永恆的審判權已經被塵世的法官奪取,而上帝只站在證人席上。

我曾經看過一個短篇,講的是一個惡徒的靈魂在死後受審,七個大法官坐在高大的椅子上,讓惡徒認罪,惡徒沒有心軟拒不認罪,大法官說找證人來,這時一個身披藍色星光的老頭走到證人席上,大法官紛紛起立致敬。老頭邊哭邊歷數著惡徒的罪孽,殺人、強奸、勒索父母。惡徒終於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但當法官們正要宣判時,老頭又說,這個惡徒有一次曾在父母睡夢中吻了他們。法官讓哭著的證人退席,然後宣布惡徒下地獄。惡徒承認自己罪有應得,但他希望法官告訴他那個老頭是誰,因為他仍感激他。法官們說:「他就是上帝。」

上帝已經被剝奪了審判的權柄,失去了終極裁判的權力,這是現代社會的重大問題。這個短篇不僅告訴了我們上帝退位的事實,而且告訴我們上帝是因為過於慈愛和羸弱,而根本無法擔當審判的重任。他只是一個受苦的人,在證人席上見證人的苦與罪。正如朋霍費爾所雲,在人類社會的理性化與世俗化的歷程中,世界已經成齡(world come of age),而上帝在這個世界上是苦弱無力的,沒有榮耀,沒有報償。但當法官們(宗教大法官、《紅》和《關於殺人的短片》里的老法官)從上帝手裡接過審判的權力,成為新的神明,人民不再將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訴諸教堂,而是法院。同時,在得到自由之後的個體性情不斷撞擊著現代法律的抽象的界碑,法律被迫著步步後退。於是法官們變得躊躇和自卑,心底充滿了負疚。他們只是人,真的不適合做神的事情。那麼,當法律成為新的約櫃,法官成為終極的審判者,理性化使得人類的密度增加,世俗化使得人類重力增加,即使法官作為人間最接近神的人,他的道也無法象上帝的道一樣行於水上。

《紅》里的老法官講述的法律的三重困境,歸根結底是法官無法象神一樣工作:他看不清真實,看不透人心,看不懂自己。那麼,在一個神被逼宮,法官無力的世界中,如何尋得終極的公義和善好?這是奇氏面臨的重大問題。在那部奇氏自拍的紀錄片里,一個教士評價他說,「他觸及了人類亘古就有的一個疑問:誰是神?上帝還是我?」奇氏是個悲觀的人,但他還沒有絕望,在他眼中,上帝失位,但仍在人間,上帝並沒有死,真的,她還活著!奇氏在用他的電影語言傳達著這個令人振奮的福音。上帝在主動的受難,與世人一起受難,道成難身,躍入欲愛與痛苦、罪愆與啟示的深淵。上帝就在身邊,每個苦難的人都有可能是上帝的化身,這是我在重看「三色」時的感受,那麼我們在面對這樣的苦人時,不該只是冷漠和嘲笑,而是愛與扶助,因為上帝的受難正是因為這種摯愛,人要參與上帝在此世的苦工,就要積極分擔上帝的苦與憂。正是這種愛證明了此世的苦難並非永恆,人並非無救,正是這種愛使瓦倫婷幫助老太婆把瓶子投到了垃圾桶里。老太婆並沒有說謝謝,因為上帝本來不須感謝人的幫助。但是在那一瞬間,上帝已重新歸位,在人的愛中上帝重新獲得了永恆的權柄,那便是愛的審判與救贖,那便是《紅》的末尾處那場被詛咒和祝福的航行,那場天上的大水。

愛不僅意味著愛他人,成為「為他人的存在」,同時愛意味著愛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在短促的生命里尋找自己卓越的生活風格。這種對自己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乃是在自然的欲愛和痛苦上,經由理性和審慎,向更高的愛和悲的實踐。而只有在上帝的愛獲得永恆權柄之下,法律,補足了對具體人性的愛與同情的法律才可以擔當欲愛和痛苦的重荷。在我看來,《藍》《白》《紅》滲透著法律與個人倫理的緊張關系。在「三色」里,每當主人公進入法院,他或她的生命便開始了一個重大的轉變。在《藍》里,茱麗到法院去尋找與她的生命相連而她卻並不知道的秘密,在《白》里卡洛到法院希望證明自己的不為現實(性無能)所拘的愛,在《紅》里,老法官到法院接受因自己的密告而帶來的懲罰。據好掌故者考證,這幢影片里的法院在現實中是位於塞納河中城市島(ile de la cité)的西側,離新橋非常近。這讓我深深體會到這幢聳立在許多人生命事件里的法院的在世性,它不在白雲端,不在重門里,盡管它或者給予或者毀滅,但它依然象徵著此世的反思、證實與尋找。主人公們都像那個佝僂老太一樣,握著一隻廢舊的瓶子,希望到法院里丟掉,然後開始新的生活。中文裡的「斷」有「裁斷」和「折斷」兩個意思,法院便是具備了這兩種意涵的。所以這幢陰天里灰色的庄嚴建築乃是啟示我們在命運的深淵中開始尋找審慎的正當生活。主人公們在法院經歷了變故之後,終於開始學習到此世的愛的沉重和艱苦。法律只是一種手段,敲擊生命的手段,就象一枚催促上課的鬧鍾,它不會告訴你是否真的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卓越生活,只是告訴你是做的時候了。就象前面說的,只有當法律不再成為人類終極精神的牧領者,法律不再向精神價值的高下被迫作出判斷,不再以抽象性的鐵門攔阻自由個體的進出,那麼法律可以重新關注人的實踐行為,關注個體以及公眾如何找到他或他們的正當生活。這樣的法律才有可能消解自身與個人倫理以及上帝的緊張關系,才有可能成為連接個人倫理和上帝之間的道路。

「三色」里的生命事件充滿了艱難和悖謬,每一個人都彷彿活在生命的邊緣,就像只剩下最後的一口氣息,來達成最後一個願望。奇氏是一個悲觀的人,象陀斯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伊凡一樣,不願在萬民苦難里獨自釋懷,他厭惡美國人說「extremely well」的習慣,他說他只能說「I 』am so so」,這就像朋霍費爾說的——對世界負責。奇氏一直沒有忘記他的人民,他眼裡的人民就像海子的一首詩里講的,坐在水邊,只剩下悲苦和怨恨。

《藍、白、紅》三部曲是基斯洛夫斯基的天鵝之歌。製作三部曲時,基斯洛夫斯基回憶了自己的生活和創作經歷。這部讀來不時讓人感動的生活經歷和創作經歷的回憶,談到好多生活倫理問題。

七十年代,波蘭電影藝術大師K.Zanussi開創了「道德焦慮電影」,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把「道德焦慮」推進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基斯洛夫斯基認為,在自由主義社會中,人的道德處境更為孤絕。因為,自由主義社會沒有國家道德、民族性道德、階級道德一類的或虛構、或強制的全民道德。個人的道德承負及其軟弱無力在自由主義社會中更充分地顯露出來,所謂自由主義倫理,首先是對個人的道德承負力的脆弱的體認。在自由主義社會,個人的道德壯況是怎樣的呢?基斯洛夫斯基仍然通過個體性的道德困境來探討自由個體在日常生活中的倫理負擔。自由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是自由、平等、博愛,《藍、白、紅》三部曲要探討這些價值理念的私人含義。任何價值理念都不是抽象的,社會制度中的大理念也體現為具體的個體私生活事件。要想知道生活制度的倫理大理念的味道,最恰當的辦法是體味在這個生活制度中生活的個人眼裡噙著的淚水。

《紅》提出的是一個康德式的問題:愛怎麼可能?

時裝模特兒瓦倫婷生得光彩照人,無論她穿什麼時裝,都令人沉浸在溫暖的紅暉中,像這個令人心寒而又誘人的世界上一切受害者的庇護人。一天傍晚,她開車回住處意外撞傷一隻狗,憐惜感驅使她帶著狗尋找主人。

狗的主人是位獨居的退休法官,性情古怪,整天在家監聽鄰居的婚外情電話。瓦倫婷勸說退休法官不要干這種不法行為,不要對別人的隱私那麼好奇,退休法官卻問她體味過愛的暈眩和惡心沒有。

四十年前,老法官還是一個法律系學生,有一位漂亮的女朋友。一天,他偶然看到自己的女朋友「雙腿張開,其間夾著一個男人」。他離開了她,一直把愛鎖在心底,讓它噬嚼自己的身體。

瓦倫婷住處對街,碰巧也住著一位法律系學生,名叫奧古斯特。瓦倫婷不認識他,只是經常從窗戶看見他匆匆忙忙進出大門。奧古斯特像在重復老法官的命運,一天,他看到自己的未婚妻「雙腿張開,其間夾著一個男人」。

瓦倫婷如茵的氣質顯得天使般的純粹,把喧囂、陰森的周遭世界照得有如神話中的綠色深淵。「這份美是純的嗎?抑或永遠都有些缺陷?」基斯洛夫斯基問。老法官和奧古斯特的未婚妻是純美破損的象徵,純美破損不意味著邪惡和不道德,而只意味著生命的過程:由想像的、可能的愛轉變為現實的愛。在老法官的引示下,瓦倫婷困惑不解地看到,愛情的開端和終結就在未婚妻向並非未婚夫的男人張開的雙腿和丈夫躺在另一個女人的雙腿之間。人世間有純粹的愛嗎?或者,生活中有能夠保全精神的情愛嗎?

基斯洛夫斯基的問題是,生活中是否有圓滿的兩情相悅?「純粹的情愛想像的破損,很多時候是因為人們固執地要尋求兩個完全相契的個體在愛欲中相合。完全相契的個體在愛欲中相合幾乎是沒有可能的,這只是一種情愛的美好想像。純粹的愛情只能是同一個蘋果的兩半重新再合,可是,一蘋果被切成兩半後,分別被生命的無常拋到無何他鄉,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機會已近於零。

基斯洛夫斯基有意讓瓦倫婷與退休法官的相遇顯得像被切成兩半的同一個蘋果,又讓他們相逢在錯過的時間夾縫中。四十年的時間距離沒有消磨掉精神,身體卻已遠去。基斯洛夫斯基說,《紅》的真正主題是:「人們有時候會不會生錯時代?」「「我們可能修正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被切成兩半的蘋果的命運是老天爺犯下的錯誤嗎?會不會是人自己對於美好生活的想像犯下的錯誤?老天爺從來沒有許諾被切成兩半的蘋果應該重合,甚至根本就沒有一個蘋果被切成兩半這回事,它只是個人的精神性慾望的想像而已。情愛這個詞容易激發人的美麗想像,其含義要麼是殘破的,要麼是錯誤的。

盡管如此,雖然一再強調命運的無常,基斯洛夫斯基沒有變成一個佛教徒或道教徒,他固執地要祝福瓦倫婷。瓦倫婷和奧古斯特相互住在對街,也許,他們就是一個蘋果的兩半。他們每天都迎面而過,而每天的相逢就是錯過。基斯洛夫斯基最後安排了一場偶然的海難:船上大多數人都死了,瓦倫婷和被愛灼傷後逃離的奧古斯特是極少數倖存者。緣分是在災難中出現的。老法官喘息的目光從電視新聞中看到海難現場,把彌留的祈願留在了瓦倫婷和奧古斯特偶然間相依的臉上。

白色在法國三色旗中象徵平等。自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大概是最具誘惑力的烏托邦觀念,像一把在人類的頭顱上和軀體間揮舞著的深鋸齒的鐮刀。《白》要問的不是平等的政治含意或經濟含意,而是倫理上的性情含意。兩性的婚姻瓜葛這一最私人的層面顯然是體察平等的性情含意恰當的場所。

卡洛和他的妻子好不容易從波蘭移民到法國,突然變得性無能。到了法國後,語言不通使卡洛喪失了一切生存能力,而他的妻子不僅有姿色,還會說上幾句剛夠情場溝通的法語。這已經足以說明卡洛突然變得性無能的原因了。

卡洛的妻子以法蘭西風格提出,自己渴飲愛河而不得,痛苦不堪以致患上憂鬱症,以丈夫性無能為理由上法院訴訟離婚。卡洛一再聲言很愛她,她只提出一個簡單的要求:請出示性能。情愛是建立在性能力的平等之上的,一旦這種能力的平等不在了,兩情之愛就成了撒在水泥地上的碎石子,卡洛就跪在這散亂尖硬的碎石上:卡洛給妻子打電話,妻子在電話里用與另一個男人的沉歡呻吟來回答。

性能力是隨機而生的個體生理個心理基質造化的偶然結果。至今還沒有一種平等理論主張個體身體論的平等。然而,政治和經濟平等的意識形態影響到個人的性情,改變了個體的身體交往的倫理感覺。卡洛要重新得到妻子的愛,必須明自己的性能力。情愛成了爭取平等的私人性斗爭,被還原為個體之間偶然的相對平等。

卡洛在法國死皮賴臉地纏著已經訴訟離婚成功的妻子,受盡種種羞辱,只有返回波蘭。回到本土,卡洛不僅發了一筆橫財,性能力也意外地恢復了。他還愛著妻子,裝死請人發告,喚妻子回來接收財產。她回來發現卡洛不僅沒有死,還恢復了性能力,而且這能力的表達不帶責備。基斯洛夫斯基提醒人們一個司空見慣的事實:情愛中的平等是由財富和生理條件構成的,而且這兩項條件相互勾連。愛情是個體差異(這可能變成不平等)因素偶然達成的平衡。基斯洛夫斯基在問愛戀中的人們,難道真有純愛?沒有利害權衡?生理的資質、智力和情趣,乃至心理素質和脾性,都是個體的人身資本,更不用說如今的國籍身份、財富能力和職業位置。然而,個體之間真的會有平等?基斯洛夫斯基置疑質疑的不是經濟平等或政治平等,而是個體性情上的平等。純粹的情愛不是與人身資本不相干,而是兩情(性)相悅,無論相悅是由人身資本的什麼要素構成的,與平等與否不相干。尋求平等的情愛,不是純粹的情愛。

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大多由自己編劇,編構故事是他思考生活的方式。通過敘述某個偶然事件,基斯洛夫斯基或構造或置疑某個倫理觀念的含意。基斯洛夫斯基編構的這個探究平等的故事帶有喜劇成分:通過性能力的不平等挑明平等訴求的虛幻性,嘲笑現代意識形態中過於誇張的平等倫理。人類最好不要去充當平等的代數師,為了算出永遠算不精確的平等數,用相互傷害在相互的肉體上畫計算公式。

個人自由不僅是政治理想,也是倫理理想———個人對美好生活的慾望自由,然而,由於個體生命的在體性欠缺,這種理想是難以實現的。自由主義倫理碰到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困難:既然承認人身的在體性欠缺與對美好的慾望之間的不平衡是恆在的,個人

『叄』 什麼電影的基調是藍色的

《你好,之華》的基調是藍色的

基調色是電影創作者以最准確的色彩基調,賦予整部影片以代表性的觀念特徵。一部電影的色彩基調,是影片主題的外在表現,影響影片的總體風格,也反映導演的創作思想和色彩思維意識。

岩井俊二的影片《你好,之華》基調色是淡藍色。正如之華的指甲油顏色一樣,周迅在金馬獎的采訪中也談到當時她拿了不同顏色的指甲油,但是最終她和岩井俊二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淡藍色。因此這種藍也被稱為「之華藍」。

之華這個人,像她自己在信里形容的一樣,在人群里不是很顯眼,可能不是很容易被人記住。但就是這一抹淡淡的指甲油色,說明之華也是個有小心思、有小幸福的人吶。圍繞著這個顏色,片中所有人物的穿搭也都意外和諧起來了。

與之華關系越近的人,就越顯現出「之華藍」。 不僅衣服,片中許多場景也被刷上了深淺不一的藍色,比如之華父母家的柵欄,之華之南小時候家裡的門,學校里的圍牆,幫之華收信的老人家的門等等,都是藍色的。整部電影多數時候的色調也是偏清冷的。

《你好,之華》劇情

袁之華(周迅飾)代替去世的姐姐之南參加初中同學會,遇見了彼時傾慕的學長尹川(秦昊飾)。陰錯陽差地,之華開始透過沒留地址的書信重拾失落的年少歲月,向尹川傾訴心事。另一廂,收到信的尹川把回信寄往之南的老家,被之南女兒睦睦收到。

睦睦也以之南的名義回信,希望探尋母親的青春時代。一連串錯位的傾訴與追憶,塵封往事在字里行間慢慢蘇醒,漸漸揭開了兩姐妹、三世代之間交相纏繞的故事。

閱讀全文

與電影藍的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願現在索賠之人是哪個電影 瀏覽:187
酷爸爸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06
科幻電影全是女人的世界 瀏覽:574
如何下載製做電影軟體 瀏覽:454
看電影後怎麼發說說 瀏覽:197
創意宣傳一部電影 瀏覽:877
最新出的校園愛情電影 瀏覽:559
聖特羅佩的夏天電影迅雷 瀏覽:360
新三國演義電影天堂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35
2021海外引進電影排檔時間 瀏覽:22
殺人游戲類電影 瀏覽:156
天堂的望娃電影解說 瀏覽:843
最新電影網站優質 瀏覽:789
唐太宗電影票房 瀏覽:803
朴信惠主演的電影哪些 瀏覽:603
神馬60電影網 瀏覽:556
韓國電影在哪個app看得最完整 瀏覽:923
印度電影中國票房排行榜 瀏覽:316
哪些電影類似於生化危機的 瀏覽:652
韓國電影國王游戲的女主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