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矛盾分析電影

矛盾分析電影

發布時間:2022-04-22 11:39:03

㈠ 想了解心理學最精華的精神分析電影在這里

電影藝術家都是心理學大師,通過光影聲營造出幻想的世界,讓人直面那些無法直視的人性。

精神分析便是直面人性的藝術:慾望的真實、情感的真實、人性的復雜矛盾沖突……在精神分析中,人們得以直面潛意識如同直視驕陽,從不自知的狀態下看清自己,不再受潛意識所控制。以下 25 部精神分析主題電影花費阿蘇大量精力和時間匯總而成,希望大家喜歡。

一、《佛洛依德》

1962年由約翰·休斯頓導演,超級帥哥蒙哥馬利主演。

阿蘇點評:敘述了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初期研究,闡述了俄狄浦斯情結。這部電影只有英文版,展現出精神分析初始時的發展狀態,以及弗洛伊德求學、思考、懷疑自己直至尋找到精神分析的道路。

二、《瑪麗公主》

法國導演柏諾瓦·賈柯2004年執導。這是阿蘇看過的最經典的精神分析電影,暫時沒有之一。

阿蘇點評: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弗洛伊德晚年的故事,根據法國瑪麗公主的日記改編。

法國公主瑪麗·波拿巴因長期受抑鬱症和性冷淡的困擾,每隔半年就要做一次手術,脾氣怪異,性格倔強,私生活混亂。她在弗洛伊德的陪伴下成長,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將精神分析的療法精細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瑪麗公主後來成為法國精神分析的領導人,很有個性和囂張的公主范,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在學會選舉中直接推薦自己的情人做領導,而且反對無效,牛逼沖天啊!在二戰期間,弗洛伊德由於固執,差點就掛了,瑪麗公主心急如焚,不斷地動員老頭子,最後因為安娜被蓋世太保帶走,弗洛伊德六神無主,同意離開維也納,並動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包括希臘、法國、墨索里尼、羅斯福,最終將弗洛伊德從蓋世太保手中拯救出來。

影片還原了一個真實平凡卻充滿智慧的小老頭弗洛伊德,固執可愛溫柔,還會發點小脾氣。瑪麗公主聰明強悍,以自我為中心。但作為一個公主,悄悄躲在樓梯間保護弗洛伊德那一幕,我看得眼淚都流下來了。

整個法國的精神分析發展都與瑪麗公主有關,她在影片中的情人魯文斯坦,這個人是拉康和法國第一批精神分析師的分析師和老師。

三、《穆赫蘭道》

著名導演大衛·林奇最具知名度的佳作。

阿蘇點評:《夢的解析》的經典詮釋,什麼叫凝縮,啥是移置,顯夢和隱夢的關系……導演的情節設計和拍攝手法讓人驚嘆。「你看到的都不是真的。」此電影錯綜復雜,像一個迷宮,最後才真相大白。一般第一遍看不懂,仔細琢磨,看個三五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啊,那種感覺和味道,嘖嘖。

四、《搏擊俱樂部》

大衛·芬奇導演,不是大衛·林奇哦,男主角是布拉德·皮特。

阿蘇點評:這部片子很經典,充斥著幻覺、暴力、死之本能、失憶、自我催眠,壓抑之後的巨大自我毀滅和反抗。

傑克是一個幼年慘遭父母遺棄的30歲大男孩。深藏在內心的被壓抑的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車公司點燃。然而獨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著那樣一個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復著缺德而又機械的工作,最後通過幻覺和暴力來表達憤怒。兩個分離的人格不停地上演著不一樣的生活,然而他卻不自知。

五、《愛德華大夫》

1944年由著名懸疑大師希區柯克執導,大明星英格麗·褒曼和大帥哥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阿蘇點評:大學推薦心理學本科生必看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有關心理分析的驚險故事,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上映後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這不妨礙它成為四十年代的經典影片之一,它對後來的精神分析影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夢是可以恢復記憶的最佳線索,你是誰?在逃避些什麼?這些秘密都深埋在你的腦海里,只是你不願去面對。人有時會不願面對現實,因為事實會觸痛他們的傷口,因此他們為了忘卻一切,反而會生病。夢可以告訴我們你到底在逃避些什麼,但只能顯示出片段,將此片段加以組合成型,恢復原來的樣子,然後再找出其中的意義,而且越奇怪的夢越有幫助。」

六、《西北偏北》

還是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

阿蘇點評:影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亦被看作電影史上的懸疑片典範。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典藏。精神分析中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註解,也體現了一個男孩到男人的成長和救贖。

七、《精神病患者》

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代表作之一。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採用黑白膠片和小成本電視電影的製作模式拍攝。影片公映後獲得巨大成功。

阿蘇點評:故事描述一名盜取公款的女郎在逃亡期間投宿於汽車旅館,卻在浴室中被精神分裂的狂人殺死。她的妹妹和男友加入警方的調查,在逐步偵查下終於揭露狂人的真相。裡面涉及到戀母情結、死之本能、象徵等等。後來還有三部續集,講述這個殺人犯的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去看看。

八、《後窗》

又是希區柯克導演,驚悚片哦。它是理性探究「窺視」主題的代表作之一。「男人觀看女性,女性則觀看自己。」——約翰·博傑

阿蘇點評:窺視癖(偷窺)是每個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本能。弗洛伊德認為窺視癖滿足了人內心潛意識的需要。成為心理醫生、成為攝影師或模特畫家,都是偷窺本能的一種升華。人們通過視覺的隱秘偷窺來得到性的滿足感,如同孩子總喜歡知道那個不能看的抽屜里到底藏著什麼一樣,那是多麼令人激動與興奮的一刻。

九、《雨人》

巴里·萊文森1988年執導,由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

阿蘇點評:濃濃的兄弟情。自閉症患者哥哥雷蒙以及弟弟查理的心理世界。電影揭開了他們童年創傷的秘密和心理防禦機制,從而探究查理對雷蒙情感轉變背後深沉的心理原因,看完有種悲喜交加的感受。

十、《黑天鵝》

由達倫·阿倫諾夫斯基執導。

阿蘇點評:「兩個女人呆在一起,就像在兩只同一個籃子里的貓一樣。」《黑天鵝》講述了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關系。女主角是一個資深芭蕾舞演員,她發現自己被困在了與另一個舞者的競爭狀態中。隨著一場重大演出的日漸臨近,許多的麻煩也隨之加劇。並且她不確定競爭對手是一個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現了錯覺。一個女孩與母親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仇母情結)……影片也運用了拉康學派的鏡像理論,幻覺、自虐在影片里隨處可見。

十一、《危險方法》

大衛·科南伯格導演,凱拉·奈特莉、維戈·莫特森和邁克爾·法斯賓德等聯袂出演的劇情電影。

阿蘇點評:影片講述弗洛伊德、榮格和薩賓娜的關系,以此來呈現精神分析發展初始的故事,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薩賓娜·斯比因的猶太裔俄羅斯女子。作為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病人,這位女子給了兩位心理學家極大的啟發,卻也促使榮格最終在理念上與恩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裡面有精神分析初期的叛逆人物奧托格·羅斯,他弒父情結的典型代表,當時他倡導釋放本我,引發巨大的爭議,對榮格有一定的影響。

十二、《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

2006年的德國電影,由湯姆·提克威執導。看完之後感慨不已。

阿蘇點評:一個從小被遺棄在巴黎最骯臟、最惡臭不堪的地方——魚市場上的孩子,嗅覺超乎常人,異常靈敏,聞過一遍的香水就可以直接復制出來。童年缺失導致的人生悲劇,因為忽視和痛苦,導致同情心的喪失,快感區域上行固著在嗅覺上。主角對完美香水有強迫性追求,通過謀殺13名處女達成理想,最後當他可以為所欲為時,卻以生命作為代價贖罪。

十三、《老男孩》

韓國導演朴贊郁拍攝的經典電影。「笑,人人陪笑;哭,獨自落淚。」

阿蘇點評:心理承受力低的朋友慎看,這電影虐心啊。亂倫和殺戮,精神分析永恆的主題,俄狄浦斯情結的經典表達,俄狄浦斯挖掉自己的雙眼,吳大秀割掉舌頭,那碎了一地的玻璃,如同破碎成無數塊的心:因果、罪惡、亂倫、贖罪……一個是姐弟的亂倫之愛,一段是父女的亂倫之情。為了姐姐而復仇,設計吳大秀父女亂倫,大秀寧願做狗也不願意讓女兒知道真相,親手剪掉了自己的舌頭,而幕後黑手李宇真在大仇得報之後開槍自殺,大秀事後找催眠師選擇遺忘的方式去面對,在信里說:「縱使我是禽獸,難道我就沒有資格生存嗎?」影片最後的那個笑容,讓人心碎。

十四、《貝殼和僧侶》

1926年的無聲老電影,法國杜拉克導演,先鋒派電影代表作。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故事片。時間很短,只有三十多分鍾。

阿蘇點評: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性無能的僧侶,他渴望得到的一個女人,恰恰是另一個人的情人。此人不斷變化為傳教士、將軍和監獄看守同他作對。導演對主人公的性心理作了充分的探索,運用一系列非現實的畫面來表現人物的性夢幻世界,並設計許多超常的動作來刻畫性壓抑者的變態行為,如主人公無故打碎了酒窖里一個又一個的玻璃球,或者穿上一件拖到腳跟的大衣在大街上亂逛:暴力、殺戮、恐懼、美女不斷變幻……全片沒有情節,也無人物性格塑造,僅用意識流的方式去呈現,充滿弗洛依德主義的潛意識迷狂的幻覺場面,將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關系象徵性地表達。

十五、《畢業生》

1967年由邁克·尼科爾斯執導。

阿蘇點評:影片通過描寫大學畢業生本恩的移情性戀愛經歷,體現了戀母情結、閹割焦慮、救贖和成長等相關精神分析主題。影片最後的名曲《斯卡保羅集市》特別動人。坐在公交車上,音樂響起,好有感覺。

十六、《天地無倫》

拉里·克拉克導演。是一部反映青少年「青春殘酷」的影片。

阿蘇點評:一部充滿著性、暴力、仇恨和愛的電影,家庭悲劇,俄狄浦斯情結的深刻呈現,性本能是人類永恆的動力和悲劇所在。人生還能更悲催些嗎?一切都有希望。

十七、《美國麗人》

薩姆·門德斯導演的第72屆奧斯卡金獎電影,凱文·史派西主演。

阿蘇點評:影片中一個正在經歷中年危機的男性心已死去,卻遇到一位讓其神魂顛倒的小女孩,是他女兒的同學,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洛麗塔情結」的真實註解,面對著死亡焦慮和生活亂麻的中年男性,通過迷戀青春女孩來重新燃燒自己,也有對女兒亂倫的投射,妻子的出軌,女兒的叛逆,最後一聲槍響,原來最恨同性戀的其實就是同性戀。影片中充滿了亂倫、弒父、同性戀、壓抑、逃避、殺戮,拍得非常之美。

十八、《國王的演講》

《國王的演講》(The King's Speech),由湯姆·霍珀 執導,科林·費斯、傑弗里·拉什主演的英國電影,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

阿蘇點評:一個國王竟然有當眾講話焦慮,無法對國民進行電台演講,只能找心理醫生來解決問題。國王為何有這樣的問題呢?原來有一個苛刻高要求的爸爸,當他試圖表達時,前國王說:放鬆、好好加油、快點!那種語氣和表情,多麼高壓的姿態和氛圍,讓人死的心都有了。國王也有童年創傷,也有俄狄浦斯情結哦。不能正常言語的原因,是恐懼自己內在的弒兄和弒父情結,恐懼自己的優秀而能取代他的哥哥。當他處於憤怒生氣的狀況下,在罵臟話的時候,表達卻非常流利。他將自己的攻擊性壓抑之後,表達就會出現結巴的問題。最後,在心理醫生和演講家的幫助下,國王一步步地走了出來。

十九、《吮拇指的人》

美國導演邁克·米爾斯。男主角憑此片得了柏林電影節影帝,一部溫情成長的影片。

無論今年幾歲,長大成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阿蘇點評:吸吮拇指代表口欲期的固著,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出現問題,在緊張焦慮的狀況下退行到嬰幼兒的階段,通過吸吮手指獲得安全感,其實男性的抽煙何嘗不是如此呢。男主角賈斯丁17歲了還在像嬰兒一樣吮吸大拇指,戒不掉,周圍人都要瘋掉了。基努里維斯做心理醫生哦,涉及到青春期少年的成長困惑和過程,揭示青少年心理問題中的家庭原因對其的影響。有點小溫馨,看的時候會很有共鳴哦。「因為人們都討厭問題,為解決問題人們都在尋找完美解決方案,但實際上沒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沒有答案的狀態下生活,帶著問題生活和面對,這個選擇怎麼樣?

二十、《鋼琴教師》

法國電影,邁克爾·哈內克導演,此片有風險,要看需謹慎,耶內里克的名作。

阿蘇點評:此片與《黑天鵝》有得一拼。女兒和母親的關系,總是一段扯不清的心理痛苦糾纏。一個叫埃里卡的女子在母親極端變態嚴苛的鉗制下,心靈是如何被扭曲,情愛是如何被變異的。被壓抑和禁止的東西總是對人有過度的吸引力,女鋼琴教師和英俊年輕的男學生來了一場虐戀,在母親的面前毀滅自己(毆打的那一幕)。遭到男主角無情的拋棄,影片最後一個孤獨眺望的女人用刀深深地插進自己的胸口,獨自離去。

二十一、《毀滅》(又名《烈火情人》)

法國路易·馬勒導演,是歐洲電影的絕美之作。

阿蘇點評:講述父親、兒子和兒媳三角關系。將一部直面人類最大的禁忌——亂倫的影片拍得如此精美、如此震撼。在罪與罰、痛與快之間體現一種心靈的裂變,並為這種裂變尋求到有意識的,更多的是潛意識的,也就是人稱其為人的心理依據。

二十二、《一條安達魯狗》(1929)

大師路易斯·布努艾爾的超現實主義影片。

阿蘇點評:根據佛洛依德夢的解析的象徵理論拍攝出來的無意識流電影。它是法國先鋒派電影運動中出現的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無任何情節,只有一組組無邏輯無理性的鏡頭,以及奇特怪誕形象的不諧調接合:男人想去擁抱他渴望的女人,卻被系著南瓜的長繩絆住。從手心的洞中爬出的螞蟻,一隻死驢血淋淋地堆在鋼琴上,一個男人拿著一把剃刀割裂女人的眼球…

二十三、《致命ID》

《致命ID》是美國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殺人游戲為主要內容的驚悚劇情電影,由約翰·庫薩克、雷·利奧塔和阿曼達·皮特主演。

阿蘇點評:一個童年受過巨大的心理創傷的罪犯,在汽車旅館殘忍地殺害了6個人。他的頭腦里存在著10個不同的人格:一個不知道生命意義的警察、一個想退休的妓女、一個殺害警察的罪犯假冒警察、另一個罪犯、假扮旅館老闆的小偷、理想化的女性大明星、機械木訥聽話的父親、性格暴躁的母親、一對情緒激動的情侶、一個沉默寡言的孩子。10個人格在幻想的汽車旅館里互相殘殺,只剩下一個人格存在,最後的結局讓你大吃一驚。

童年的創傷讓人的性格扭曲,內在的負罪感、痛苦沖突、無法直面自己的感受,導致人格的分裂和分化,成年後的殺戮。沒有重新還原的治療往往都是無效的,內在創傷的修復不只是人格的整合,而是人格的重建,否則都是沙上建房子。「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裡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二十四、《提線木偶》

韓國導演權英樂的作品。

阿蘇點評:我們是潛意識的提線木偶,也可能是他人的提線木偶。男主角任志勛是一個精神科醫生,利用催眠進行治療。女主角賢貞是他的好朋友的女朋友,一個提線木偶師,看似溫柔嫻淑的外表下,隱藏著一個控制欲極強,殘忍殺戮的人格。

影片在俄狄浦斯三角關系中進行,戀母情結、戀父情結交替出現,底層的創傷沒有得到治療,男主角的嫉妒佔有控制欲出現後,通過催眠佔有女主角,在咨詢關系中發生性關系,讓賢貞成為他的性奴隸,這實際上是一種極度缺乏安全的表現。賢貞對於親密的恐懼、依戀的渴求和性的需求被嚴重壓抑著,當全身心奉獻而被拋棄後,重演了原生家庭的悲劇,內在陰暗的人格出現,通過殺戮完成控制。

二十五、《洛麗塔》(也名《一樹梨花壓海棠》)

1962年出品的電影,由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Kubrick)執導,改編自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洛麗塔。故事講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未成年少女洛麗塔之間的不倫之戀。後來1997年又重新拍了一遍。

阿蘇點評:蘿莉一詞原型就是來源於此片。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它的悲劇深淵乃是源於——「慾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語言之下,是作者關於「慾望」主題的嚴肅敘事。男性的中年危機,通過追求少女來得到生命的活力,在亂倫的驅使下變相地謀殺了妻子,最後女孩卻與另一個中年男人合謀逃離了繼父的控制,引發一系列悲劇。


文:蘇劍鋒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㈡ 從故事內容,人性剖析和情感表達解讀電影《釜山行》的精彩之處是什麼

電影《釜山行》是由韓國名導延相昊執導,孔侑、鄭裕美、馬東錫等韓國知名演員主演的一部災難片。影片不僅刷新多項票房紀錄,一舉成為亞洲新類型電影,更斬獲囊括「亞洲電影大獎「在內的國際眾多有分量的提名和獎項。

影片講述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列開往釜山的列車無意中闖入攜帶喪屍病毒的女子,該病毒攜帶者攻擊列車乘務員,導致乘務員感染成為喪屍。新感染的喪屍又襲擊倖存者,不消片刻之後列車上喪屍病毒宛如洪流般蜂擁而至,僅存的倖存者展開一場末日大逃亡。

延相昊作為韓國新晉導演,擅長刻畫人性的黑暗和復雜,從而諷刺現實生活中不平等的社會現象,引人深思。其中,《釜山行》作為其首次執導的真人電影,不僅成功挑戰喪屍題材,更是秉承了導演一向個性鮮明的製作風格。影片將歐美盛行的喪屍電影融合韓國本土文化,提高觀眾的觀影參與度,使觀眾對影片產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本文,我將結合影片的故事內容、人性剖析和情感表達三方面來分析《釜山行》這部經典之作的魅力之處,並談談我的思考。

金常務:全程作惡多端,內心卻懷抱著對親情的希冀金常務和石宇同屬一類人,他瞧不起乞丐,教育小女孩秀安不好好學習就只能過乞丐的日子。如果沒有這場災難,金常務也許可以永遠維持體面的生活,在窮苦人面前自視甚高。可惜這場災難的來臨,打破了他順風順水的生活。

在災難面前,金常務為了自保使出很多下三濫的手段。比如他為了保全自己,強迫列車員提前開車;比如他慫恿安全車廂的人擋住車廂外倖存者進入;再比如他多次利用他人做自己的人形肉盾保護自己,造成別人的犧牲。

影片結局,他還是不可避免地被喪屍攻擊,感染病毒。他利用僅存的意識哀求石宇帶他回家,他想見見自己的母親。原來,這個作惡多端的反派,拼盡全力地活著,只是為了去見自己的母親一面。

如果沒有對親情的渴望,金常務的反派形象顯得過於單薄,容易淪為臉譜化的配角形象。然而,用對親情的嚮往作為他作惡多端的遮羞布以後,可以讓熒幕前的觀眾更有感觸。人性的善惡沒有明顯的界限,極端的惡也隱含著對親情的嚮往和憧憬。這種復雜的人性更能引起觀眾深思。

03、從情感表達來分析:在末日災難面前,真情是打破恐懼的唯一武器

災難片的特點是將普通人放置於末日背景這種極端環境下。在災難面前,每個人生死不定,性格也會因此發生轉變。導演通過刻畫不同人物的性格轉變,為觀眾呈現一幅眾生百態的畫像。

在我看來,雖然導演並未對影片中人物作出直接的評價,但是電影結局透露的一絲溫情告訴我們,在災難面前,只有真情是可以與之抗衡的唯一武器。

影片中有兩個著重描繪的對象--孕婦盛京和女孩秀安。她們擁有共同的特徵,就是心地善良,善於為他人思考。在喪屍攻擊人類之時,孕婦盛京馬上反應過來,讓丈夫去救人;在逃亡之時,她仍不忘拉上落單的小女孩秀安。女孩秀安也是如此,在金常務諷刺乞丐之時,她會幫乞丐說話;看見腿腳不便的老太太,盡管在災難面前,她依然主動讓座。

影片最終倖存者只有孕婦盛京和女孩秀安,她們是柔弱的婦孺,但卻是唯一的倖存者。孕婦盛京體內孕育著新的生命,而小女孩秀安又代表著新生力量。她們身上散發著人性的光輝,更代表著希望的傳承。

寫在最後:

作為一部打動無數人的災難片,《釜山行》電影本身並無過多炫技的特效和復雜的劇情,有的只是深刻的人性剖析和現實反思。

我認為,若只關注表面劇情無法完全解讀這部影片的精彩之處,所以今天我結合影片的故事內容、人性剖析以及情感表達三方面解讀了韓國新晉導演延相昊這部代表作的精彩之處,與此同時,我還在分析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影片結尾破落的城市布景和開頭繁華的場景形成鮮明反差,對於僅剩的倖存者而言,這一切早已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那麼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是否更應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或許只有當我們真正面臨恐懼的時候,我們才會醒悟過來,真情和善良和打破恐懼的唯一武器。

㈢ 差館紀錄片中印象最深的一組矛盾,試著分析如何解決

淺析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性及其體現方式 底層平民生存狀態的藝術呈現——賈樟柯電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體現文化價值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 表現手段,由於其製作手段和取材的陳舊,使得很多及其具有歷史文 獻價值的紀錄片並沒有被觀眾接受。文獻紀錄片如果想走近電視主流 群體,就必須在受眾觀賞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討出更加貼切現在 社會的表達手段。 關鍵詞:文獻紀錄片;受眾觀賞;表達手段 紀錄片作為一種文化標識逐漸成為一種影像語言性的文化產 品,這其中包括對自然生態、地域文化、社會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紀錄,而文獻紀錄片則是這其中最嚴謹最能反應歷史性 的一種紀錄片,也因其對文獻史料要求的真實性謹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獻紀錄片的敘述方式看起來死板而教條,在觀眾的接受過 程中,這種死板教條的印象有時甚至讓降低了觀眾對於文獻紀錄 片的興趣,從而降低了史料價值的珍貴性。 一 文獻紀錄片作為一種從電影紀錄片過渡到電視紀錄片,又 逐漸分離出的一種紀錄片類型,文獻紀錄片不僅傳承了紀錄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現了珍貴文獻的價值性,所以傳統意義上的文 獻紀錄片都是現有影像資料、文本資料、當事人口述等方式對事 件進行全方位的紀錄、演繹和剖析,從而達到紀錄歷史、反應歷 史、還原歷史的目的。 所有紀錄片都具有文獻價值,但並不是所有紀錄片都是文 獻紀錄片——文獻紀錄片必須有文獻,即影像、圖片、檔案等資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獻價值。文獻紀錄片是在大量佔有文獻資料 的基礎上製作完成的,文獻價值是其最基本的價值。法國《電影 辭典》這樣定義紀錄片:「具有文獻資料性質的、以文獻資料為 基礎製作的影片。」這種廣義的文獻紀錄片概念賦予了所有紀錄 影像以文獻價值。 中國承襲了蘇聯的紀錄片觀念,習慣上將「匯編性」紀錄 片稱為「文獻片」,即利用以往拍攝的具有文獻價值的影像資料 輔以新近拍攝的素材進行再創作性編輯。這種狹義的「文獻紀錄 片」歷來為中國紀錄片創作所重視。 以上兩種定義或過於寬泛,以至於忽略了文獻紀錄片的特 質;或過於狹窄,不能全面涵蓋當今文獻紀錄片發展的新態勢, 因此有必要從新的角度進行理解。一方面,隨著歷史的發展,紀 錄片已逐漸包羅各種題材樣式,構成了以「非虛構」為根本屬性 的影像集合,是與故事片並列的片種;另一方面,文獻紀錄片不 再局限於對歷史資料的簡單匯編,口述、扮演、情景重現、動畫 等手段都可以表現具有文獻價值的內容。而這種文獻的組合是 「作者的主觀意圖要靠調動材料自身的意義和組合後的含義來完 成,在對事實的描述上求細、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發上,保 持客觀冷靜的態度,盡量隱藏作者的主觀敘述。」① 雖然表現形式有所豐富,但是文獻紀錄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還是其歷史性,文獻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務於類型,而所拍 攝的內容的必須絕對真實,這樣才能進一步體現其歷史性 與文獻性,在形式有所變化的情況下,讓觀眾沒有產生虛假 的感覺,形成對歷史的現實化註解和對現實的歷史性紀錄的有機 結合。所以文獻紀錄片應該是,「文獻紀錄片」當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價值的、實現了對歷史的現實化註解或對現實的歷史性記 錄的非虛構影視作品。 二 從社會文化角度看,文獻紀錄片具有珍貴的歷史資料價值, 是民族和國家的影像檔案。紀錄片的核心價值在於「紀錄」,文 獻紀錄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獻性」,「文獻」二字正是對紀 錄片「紀錄」功能最有力的註解。百年來雖然有多種理論觀點、 眾多學術流派和不同創作傾向,但是紀錄片以「紀錄」作為主要 功能這一點始終未變。無論對人類歷史發展而言,還是對電視這 種傳播媒介來說,文獻紀錄片都具有永恆的意義。 文獻紀錄片是民族和國家的一部歷史影像檔案。文獻紀錄 片在記錄社會歷史進程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識形 態的特質,因此,在觀看一些珍貴影像資料的同時,我們也可觸 摸到社會思想趨勢和時代文化思潮,其價值的凸顯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為基礎,以現代化的發展為參照,重新審視本民族的文 化,在對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發掘其優秀的內核和傳統,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間架高溝通的橋梁」②,所以說,文獻紀 錄片同時具有社會思想認知價值。 電視文化角度看,文獻紀錄片的審美價值提升了電視節目的 文化品位,從而有助於改善電視內容生產格局。文獻紀錄片具有 較高的品位和審美價值,具體表現在:第一,視野更開闊。文獻 紀錄片往往採取宏大敘事策略,從國家、民族、時代的高度把握 主題,風格上追求大氣磅礴、恢宏豪邁;第二,時空開合大。歷 史題材的文獻紀錄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時間和空間跨越;而 反映當代的文獻紀錄片,也常常注意把當下的一些價值取向放到 歷史的坐標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獻紀錄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啟迪智慧,讓人在歷史中重新認識現實。 在電視節目日趨娛樂化的今天,《大國崛起》、《新絲綢之 路》等文獻紀錄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觀眾對當今電視媒 體的認知和評價,提升了電視節目的文化品位,改變了電視被娛 樂之風裹挾的生態格局,為電視媒體自身的良性循環和未來發展 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重塑了電視文化的尊嚴。 三 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 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 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紀錄片通常最終都是要求達到 對人的刻畫,即也應當注意細節對人,對周圍環境的刻畫描寫。 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助於折射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深刻的社會 主題。「不管是哪一類紀錄片,他的成功與否最後都取決於對細 節的擁有量和對細節的處理」③,文獻紀錄片是一種精神產品, 又是綜合藝術的結晶,與電影、戲劇、小說一樣,同屬文藝作品 的范疇,要遵循文藝創作的基本規律。但是,它又不同於文藝作 品,要遵循紀錄片創作的特殊規律。一部優秀的電視紀錄片,離 不開借鑒和利用文藝創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細節描寫就是電視紀 錄片創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近20年的文獻紀錄片題材從政治宣傳走向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從宏大敘事、空洞說教走向個人視角、細節敘事無疑 是一個巨大進步,不斷在各種歷史記錄當中尋找被記錄對象的細 節,重視對文獻的挖掘,從那些從來沒有面世過的資料里找尋和 收集,形成一種「揭秘」的效果。觀眾在被那些從未知曉的信息 所吸引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接受了滲透於其中的觀念。並對這些 細節加以整理,表現,這既是紀錄觀念的變化,也是技術的改 進。 中國大部分的文獻紀錄片選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題材,揭秘 歷史真相,或呈現領袖人物的心路歷程,普通百姓在時代變遷中 的生存狀態,或通過對歷史的全盤審視,解讀今天的社會。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獻紀錄片從1980年以後發生了重大變化,即或 主流意識形態集團出資拍攝的宣傳片大量縮減,以歷史人物、歷 史事件為主的商業片成為主流,突出故事性與市場價值;同時堅 持主流價值觀。中國文獻紀錄片先前單一關注政治領域而忽視文 化領域是明顯的。我們從過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記錄的重 心放在無產階級領袖這一群體身上,而對文化精英缺乏關注。 中國擁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不計其數 淺析文獻紀錄片的價值性及其體現方式 張潔瓊 (南京藝術學院影視學院 江蘇南京 ) 影視與傳媒 大 眾 文 藝 174 摘要:在電視節目泛濫的今天,綜藝娛樂類節目幾乎成了大哥 大,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收視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觀眾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節目形式和新鮮血液的出現。 2011年1月,湖南衛視重力推出解讀姓氏文化的電視節目《非常 靠譜》,節目形式新穎,風格幽默娛樂,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 注。但是作為一檔新生的節目,《非常靠譜》也尚有許多需要改進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討論《非常靠譜》獨具一格的特點以及急需改進 的缺陷,為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非常靠譜;電視節目;文化;娛樂 2011年伊始,綜藝大台湖南衛視就發布聲明,表示今年湖南 衛視將有幾檔新的節目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並強調今年湖南衛 視的主題將不再是單純的娛樂。在其熱力推出的《非常靠譜》、 《好奇大調查》、《給力星期天》、《喜劇之王》這幾檔節目 中,以解讀姓氏文化為節目內容的《非常靠譜》節目受到了廣泛 的關注。 一、《非常靠譜》節目介紹 《非常靠譜》於2011年1月3日開播,由湖南衛視資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樑,每期節目中都會請到幾位對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的專 家學者到場組成「擺譜團」,對每一姓氏背後的故事展開挖掘, 每期到場的觀眾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為止,一 共做過7期節目,分別是劉姓專場、姜姓專場、歐姓專場、許姓 專場、伍姓專場以及開春特別企劃節目和十二生肖姓氏專場。 《非常靠譜》旨在解讀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為包 裝,曬百家姓里的人傑、絕活、故事等,曬祖宗、曬歷史、曬文 化,讓觀眾在了解這些姓氏歷史的同時找到共鳴,為自己的姓氏 而驕傲。 該節目製作人徐晴表示:當下電視熒屏上的文化類節目大多 與解讀歷史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讀還屬冷門。 電視觀眾看解讀歷史的文化類節目只能傾聽、借鑒;但《非常靠 譜》可以參與。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專場後,《非常靠譜》一 直處於停播狀態,5月10日湖南衛視發表聲明,《非常靠譜》將 於5月16日正式回歸。 二、《非常靠譜》如何「靠譜」 從契合當今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這一點上來說, 《非常靠譜》的出現無疑是非常有價值的。中國人歷來講究認祖 歸宗,血脈相承,而姓氏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象,通常成 為了血緣之間隱形的紐帶。另外,《非常靠譜》節目名稱中這個 「譜」字指的是家譜、族譜。家譜和族譜也是中國文化特有的符 號,其承載的意義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從節目形式本身來說,也有許多的創新之處。 1.文化性和娛樂性的結合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多元化社會,傳統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囂。《百家姓》、《三字經》、《論語》、《道德經》、 《莊子》這些國學中的經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詳,但是真正能閱讀 並理解的人是越來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卻鋪天蓋地,這是一個 把文化弄丟了的時代。 縱觀各個電視台的節目,關於中國文化方面的節目實在是太 少了,還不及娛樂節目的一半,能去收看這些文化類節目的觀眾 更是屈指可數。《百家講壇》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的比較成功過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講壇》作為一檔高端的文化歷史節目,最 開始的時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線,請來一些學者專家做講座,收視 率甚微;直至出現了劉心武、易中天、紀連海等等這些人之後, 《百家講壇》才隨之火了起來。火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些人會 講歷史會講故事,娓娓道來,十分傳神。 從《百家講壇》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學究的姿態來講歷史講文化已經過時了,人們需要了解歷史,但 是不代表歷史就是枯燥的說教,換一種輕松的方式講述效果會更 好。 《非常靠譜》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娛樂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擺譜團的專家們在講述姓氏文化的歷史時經常會調侃,也會 通過一些flash的小短片對姓氏歷史上的名人做簡短的介紹,增 進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寓教於樂,讓觀眾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 學到了更多的知識,比單純的講述更能加深觀眾的印象。 2.主持人與擺譜團的智慧 《非常靠譜》還在策劃的時候,汪涵就直諫台長,要求做該 節目的主持人,甚至連該節目的名稱都出自於汪涵的創意。汪涵 自己說,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卻是個非常安靜的人, 平時喜歡看書、研究古玩,非常熱愛中國的歷史和文化。 可以說,《非常靠譜》這一檔節目就是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從娛樂節目向高端文化節目華麗轉身的轉折點。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這檔節目的消息傳出時,他就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 焦點。觀眾都在猜測,那個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這樣文化類的節目嗎?而節目播出之後,汪涵憑借自己的實力給 觀眾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節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發的這種魅力,使得整個節目既有文化 氣息又通俗易懂。 該節目的另外一大亮點就是由對姓氏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 《非常靠譜》是否靠譜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生 江蘇南京 ) 的歷史事件。中華民族經歷過無數文明的變遷與過度,中國人民 在數千年中經歷了無數的傷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這些都是中華 文明的文化給了我們巨大的力量,這樣生命中的閃光點,不僅是 可以指導中國人前進的明燈,也是吸引外國友人了解中華民族的 地方。到現在為止,我們在很多歷史題材的挖掘和呈現上都有所 欠缺。 中國文獻紀錄片近年來在藝術表現上實現了大面積突破,突 出體現在手法多元,如真實再現、電腦動畫等,敘事上開始追求 故事化、懸念感,剪輯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體而言, 電影語言陳舊依然是紀錄片的一個普遍現象,其理論依據是紀錄 片的真實性依託於紀實手法。,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符合紀錄片 創作的語言系統,並不違背紀錄片的本質特徵,與傳統紀錄片比 較,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符合時下紀錄片創作手法多元化的時 代特徵。情景再現是符合現階段紀錄片創作特點的一種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邁進的過程,不同階段的社 會環境、文化環境需要不同的創作理念、創作手法與之相適應, 盡管現階段它體現出的優越性令眾多題材的紀錄片增色生輝,然 而它只是符合這個時期的創作熱潮,如果想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則必須在不違背紀錄片本質的前提下,將其豐富、發展、完善。 注釋: ①時間.《簡論匯編性紀錄片(文獻紀錄片)的創作》.《中國廣播電 視學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譚浩哲.陸學明.《中國文化概論》.首都師范大學, 1999年出版.第705-706頁. ③ 陳漢元.《紀錄片的類別》.《電視研究》.1998年04期. 影視與傳媒

㈣ 《心居》現實又扎心,姑嫂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爆發的

海清主演的電視劇幾乎已經成了收視與話題保障,從經典婆媳專場到針對女性崛起的職業劇,再到聚焦當代教育的小系列,她幾乎沒有失過手。如今,海清與導演滕華濤再攜手,又給出一部話題爆款:《心居》。






靠人,永遠存在不確定性,靠已,才能找回最終的歸屬。顧清俞則更多承擔了情感命題,當商業化的分析家庭結構遇上不顧一切的愛情沖擊後,或許她也需要明白,經營家庭,不能像處理工作一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個人立起來,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家,親情不被物質裹挾,才能讓心靈的居住地回歸本真,這部影視劇呈現的種種矛盾,挺值得我們用現實來思考。

㈤ 如何分析電影——(三)影片人物分析

三人物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1.分析N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B:影片中的人物一$員十人物。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1)人物外形表現: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得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 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3.分析N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㈥ 對阿飛正傳進行矛盾分析

《阿飛正傳》由王家衛執導,主演張國榮、張曼玉、劉嘉玲等,此片1990年12月15日於香港上映。
《阿飛正傳》是香港文藝片的代表作品之一,片中張國榮成功塑造了一位孤傲叛逆的浪子形象,精彩傳神的表演讓他成功摘得金像獎影帝桂冠,《阿飛正傳》也一舉獲得了第1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與最佳美術五項大獎。
此片描述了一位孤傲、叛逆青年的內心世界,充滿了濃濃的懷舊氛圍,真實再現了香港普通青年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狀況。王家衛一舉登上文藝片頂峰的代表之作。
影片評價——阿飛正傳
《阿飛正傳》是一部充滿懷舊色彩的都市片,片中借六十年代一群年輕人的迷失影射出九七回歸前香港人焦慮、迷茫與困惑的心態——對過去無法定位,對未來又無所適從。長期的殖民統治使香港人從歷史和文化上都產生了無法定位的流離感和無根感。空曠的歲月中,「阿飛」們風華正茂、神情淡漠。全片色調幽藍,飄渺的鏡頭,象一聲嘆息,飛越了三十年時光。

阿飛(張國榮)對生活多年的養母的家並無歸屬感,執意要去尋找生母,他對遙遠的母親與故土充滿了新奇的嚮往與莫名的悵惘;蘇麗珍(張曼玉)與咪咪(劉嘉玲)極度渴望一個可以令她們不再漂泊的穩定居所,一個擁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地方。這些劇中人物的心態都是對回歸前香港人缺乏安穩的寫照。阿飛尋找生母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回歸前的香港對歷史的追溯,對根、對親情、對生命的尋找歷程。王家衛用六十年代斑駁的鏡子照出九十年代疲憊的靈魂。

㈦ 以矛盾的觀點對阿甘正傳的影評

第一次看《阿甘正傳》的時候,驚嘆於影片情節與美國眾多歷史事件的驚人巧合,妒忌弱智的阿甘接連不斷的好運氣,對珍妮的頻繁出走感到不解,為阿甘執著的愛情所感動。

後來發現香港明珠台重放次數最多的恐怕要數《阿甘正傳》了,央視六頻道也經常重播,昨晚也播了,每次重看,我都會陷入一種油然而生的感動中,有時候即使不看影片,開頭及結尾的音樂一旦響起,總會產生一種莫名奇妙的感動。

《阿甘正傳》原著小說跟影片基本是兩碼事,導演對原著小說的改編非常堅決,幾乎全盤推倒,重新來過。原著小說中,阿甘有著不少人性化的缺點,比如阿甘曾吸食大麻,但這些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除了弱智這個缺點之外。

電影跟小說,我認為表現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感人的小說通過文字去打動人,感悟字里行間的人物語言和行為,而一部感人的電影之所以感動人,則完全取決於畫面和情節如何打動觀眾,坦白說觀眾站在那個角度,支持影片中的哪個角色,具體說就是同情哪一方。

導演將阿甘設計成一個弱智者也就是弱者的形象,目的就是在贏取觀眾的同情心,理解這一點,你對影片的大致情節就會有所理解。不過,簡單是一個弱智者是不能打動人心的,這得看導演和編劇的功力了。

《阿甘正傳》之所以成功和感人,主要還是阿甘和珍妮離離合合的感情故事深深打動觀眾,影片是如何做到這點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

阿甘對珍妮感情的開始,源於小時候第一次做校巴的經歷,在眾多小孩拒絕與阿甘同坐之後,珍妮伸出援助之手,主動邀請阿甘與她同坐。那場戲我一直留有深刻印象,這場戲看似極其普通,內容就是孩子瞧不起弱智的阿甘,不想跟他同坐,珍妮卻願意與阿甘同坐。但我驚訝於為什麼我會一直記著這場戲,甚至多年後,仍然記得這場戲一些台詞。珍妮說,You can sit here if you want

現在看來,主要是前面的戲鋪墊做得好,阿甘媽媽對兒子的言傳身教和深切關懷之情,以及車上孩子們對阿甘漠視的態度,讓觀眾對弱智的阿甘產生好感和同情心。

特別是臨上公車時,可愛的阿甘跟女司機說,媽媽說不讓他坐陌生人的車,女司機說,但這是校巴。阿甘用最簡單的辦法來解決,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女司機只好說出自己的名字。有趣的阿甘就說了,這樣我們不再是陌生人了。言下之意就是既然不是陌生人了,我就可以上你的車了,於是阿甘就上車了。看到這個幼稚得有些可愛的溫馨場面,觀眾對阿甘的好感進一步增強。這么可愛誠實的小男孩居然在車上被其他的小孩子公然歧視,怎能不激發觀眾內心的同情和與關愛呢?影片為什麼要在阿甘上公車之前加這個細節,目的不言而喻,效果也很好,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對阿甘的好感增強了。

當觀眾的感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已經不滿足僅僅是阿甘媽媽來幫助阿甘,迫切需要有別的人來幫助阿甘,這時候珍妮及時出現,將觀眾的感情變成現實,她與阿甘成為朋友,我們自然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樣一來,珍妮和阿甘在車上的一舉一動自然受到觀眾的注意,印象深刻就在所難免了。

所以說,一部電影如何感人,打動人心,技巧和細節是很重要的,而觀眾絕對不是冷血動物,影片的細節與鋪墊做好了,沒有讓觀眾挑出毛病和造作,觀眾自然跟著劇情而走,為人物的悲歡離合,或喜或悲。

《阿甘正傳》中珍妮與阿甘兩小無猜的場面也很溫馨,兩個人在一棵大樹的樹枝上一起讀書看星星的情景也是讓人羨慕不已,而在多年以後,影片的結尾,珍妮染上病毒,阿甘也是將珍妮埋葬在這棵大樹下,哭訴對珍妮的感情,更是讓人唏噓不已。童年一起玩的大樹底下,沒想到居然是珍妮的葬身之地。

㈧ 運用唯物辯證法相關原理,分析電影《叫我第一名》主人公布拉德的個人事跡談談你的收獲和感受。

這部電影我看過,很值得回味,用辯證法的原理來分析它,會失去它的一些本來意義哦。不過我試著給你解答一下。
1、事物是聯系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布拉德的成功與他所處的人和事是分不開的,如校長的信任,學生的搗亂等。
2、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布拉德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身體的缺陷,並取得最終的成功,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要被眼前困難所嚇倒。
3、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的結合。布拉德的成功首先得益於他自身的努力,這是內因,是決定因素,同時周圍的環境與人們帶給他的幫助與理解也是他成功的條件。
4、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在教學中,他從說不好話到最終取得小朋友的信任和離不開他是經過了長期的過程的,體現量變與質變的統一。
5、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布拉德的總體成功體現的是前進性,但是在其過程中經歷了艱難困苦,體現了曲折性。
6、事物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的,一分為二,正視矛盾承認矛盾才能解決矛盾。上天給你智慧就不會給你美貌。所以布拉德雖然身殘,但是他志更堅,這是很多正常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
感受:任何事情都會有兩面性,正確的看待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堅定不移地向著目標前進;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一顆克服困難的決心;做事情要講究方法,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很有必要。等等。

㈨ 通過電影《七宗罪》,該如何分析宗教和法律直接的矛盾 打醬油的不用回答,求專業,求原創。

電影以巧妙的手法將7個宗教宣揚的道德約束與法律掛鉤,使影片很抓人。事實上宗教在不參政的前提下與法律是互補的,宗教宣揚的道德准范從法律鞭長莫及的層面給予人們最基本的道德約束。以本人的觀點目前的宗教實在是有太多側面,幾乎失去了其初衷,成為統治者的工具也是「倒賣上帝」殿堂。所以我們還是說道德與法律吧。拋開它西方暫且不提,說我們中國。今天我們出現類似於「老人倒街該不該扶」,「見死不救是否要法治」這些討論實在是再精闢不過的例子。救不救扶不扶完全徹底的是社會道德所要承擔的評判,按理說甚至提出這些論題都是人類極大恥辱--這是你成長至今長輩從小到大灌輸給你並要你繼續傳播的道德准則,就像吃飯不出聲,尊敬父母,甚至大便玩要擦屁股一樣是最基本的准則和常識,如今卻要拿出來讓大家討論!甚至有些人還提出是否應該立法對見死不救的人進行懲罰。當然我不知道這是媒體無恥的提高點擊率的炒作還是真有這么大的呼聲。這就顯現出道德(我們這里用道德代替宗教一詞)和法律的聯系,道德要在法律所不及的層面上約束人的行為,而當你要用法律來約束本應道德來承當的「條款」時,這證明社會道德的滑坡。。。
有一點想提出的是媒體報道和實際生活有多大出入。現在媒體為了增加收視率不惜餘力的爆料搜集低級骯臟的東西以提高收視率點擊率。但實際生活中是否中國人真的那樣幾乎,我們每個人要做個判斷。看看自己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反面事件究竟有多少。有時人會防患於未然,既然媒體說人都很壞那我就要防著,造成事不關我高高掛起。但每次回國也沒有親身遇到過多俗惡的人和事。以我的感覺倒是人沒有宣傳的那麼糟。只可惜現如今對人的要求降低了。。。

㈩ 用矛盾分析法 分析電影《撞車》里的某個人物

首先要掌握什麼是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律的綜合和延伸。

矛盾分析法有哪幾種:
1. 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就是對立統一。要求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地看問題。
2.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要求我們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5.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6.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辦事情既要善於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又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
(或者: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辦事情要抓重點,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7.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或者: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但又不能忽視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注意支流)。

閱讀全文

與矛盾分析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717秋霞電影天堂 瀏覽:116
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電影 瀏覽:331
微電影無痛無刪版 瀏覽:520
愛麗絲夢遊仙境電影天堂 瀏覽:86
電影親愛票房 瀏覽:181
我沒上車啊哪個電影經典語句 瀏覽:776
在影院看完電影音樂 瀏覽:501
離別了朋友是哪個電影的歌曲 瀏覽:473
時間街區的電影 瀏覽:848
迅雷影音咋下載電影 瀏覽:510
騰訊電影的微博 瀏覽:576
國產恐怖微電影隔壁 瀏覽:88
手機上可以看三d電影嗎 瀏覽:759
如何用3dmax做電影片頭 瀏覽:543
小電影里都是真的嗎 瀏覽:421
假如美國和俄羅斯打核戰爭電影 瀏覽:164
西瓜動漫夏季電影 瀏覽:704
電影母狗迅雷 瀏覽:574
13歲孩子當爹是什麼電影 瀏覽:379
韓國黑道犯罪題材的電影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