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傳雄首唱電影主題曲《妖王之王》,如何評價他的作品
近日,國漫電影《西遊記之在世妖王》即將上映,其發布主題曲為《妖王之王》MV,這首歌曲是51歲的周傳雄演唱,曲風粗狂、慷慨激昂;與此同時,發布的巨型海報十分精美,畫面感十足,海報中孫悟空與周傳雄並肩站立,兩人英雄范十足。周傳雄(小剛)出道30多年至今首次為電影獻上自己的主題曲,因為經歷豐富,且經驗老道,可以將自己的全部感情投入其中,再加上粗狂且沙啞的嗓音,就把孫悟空的“寧死不屈”的形象完美地演繹出來,也將悟空和師傅、果子間的深情展現的淋漓盡致。整首作品從視覺和聽覺上都做到了完美,感覺上也是能一飽眼福,收獲了一致好評。
總體來說,周傳雄的作品傳唱度非常高,歌詞和意境非常有內涵,不像其他的歌曲無法細水長流。周的作品可以算是良心作品,真正的作品,能迎合廣大人們的胃口,同時又充滿內涵,就像周本人一樣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說實在的,他的歌曲真應該好好聽一聽,因為那就是周的文化、底蘊、內涵和智慧結晶。
Ⅱ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主題歌在哪能夠下載
您上QQ音樂,在搜索欄直接打「電影寧死不屈」他會出來幾首歌給你選擇啦!我剛試過了,有幾首符合您的要求,而且可以在裡面直接下載哦!!!
望採納啦!!!!!!!!!!!!!
Ⅲ 解放牌汽車的相關歷史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您是否留意到手中1953年版的壹分紙幣(其規格為90×42.5毫米,採用四色膠印。主色調為茶色。由天津印鈔廠印製),這枚紙幣的正面主景圖案為一輛滿載貨物的卡車,這輛卡車就是國人早已熟悉的國產(老式)解放牌汽車。
解放牌汽車命名的兩種說法
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一汽嶄新的總裝線上,裝配出了第一輛解放牌汽車。
國產汽車第一個品牌——「解放」牌的命名過程更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解放造型參考了吉斯
CA10型是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後改為李哈喬夫汽車製造廠)出產的吉斯-150型載重汽車為藍本製造的。這種汽車具有發動機開動後均勻性好、剎車系統安全可靠、結構堅固、使用壽命長等特點,更適合我國大規模建設和原材料、燃料供應情況及公路、橋梁負荷等條件。還可以根據需要把它改裝成為各種用途的汽車,如公共汽車、加油汽車、運水汽車、傾卸汽車、起重汽車、工程汽車、冷藏汽車和閉式車廂載重汽車等。
第一次出口的解放牌汽車
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歷經五十年風雨,10月15日迎來了第100屆盛會。無論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經濟困難、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還是亞洲金融風暴沖擊和非典危機,一年兩屆的廣交會,從來沒有間斷過。
從共和國會展的「獨生子」「長子」成長為「中國第一展」,從開啟開放大門,到成為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舞台,廣交會五十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中國經濟與對外交往的滄桑巨變。這是約旦商人畢特先生在1957年第二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陳列場上觀看解放牌汽車。在這次展會上,畢特先生購買了三輛解放牌汽車,這是解放牌汽車第一次出口。
解放牌汽車印上阿爾巴尼亞錢幣
解放牌汽車還曾大量出口到阿爾巴尼亞等很多國家,為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也立下了「汗馬功勞」。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曾被稱為「歐洲社會主義明燈」的阿爾巴尼亞實在算不上一個陌生的國家。提起它,中年以上的中國人大都能哼唱起《歌聲飛向地拉那》這首曾經傳唱一時的老歌,回憶起《海岸風雷》、《寧死不屈》等阿爾巴尼亞老電影的場景。
眾所周知,從1954年至1978年,中國在自己經濟也很困難的情況下,對阿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阿的公路上跑的是解放牌或東風牌汽車,當地人騎的是永久牌自行車,戴的是上海牌手錶,聽的是紅燈牌收音機。而且,解放牌汽車的「身影」還出現在了阿爾巴尼亞流通紙幣的圖案中呢?
筆者收藏有阿爾巴尼亞1964和1976年版面值5列克流通紙幣,兩枚紙幣除標注的印刷版別有所不同外,其他圖案完全相同。其正面圖案均為一艘正在航行的貨輪,背面圖案則均為疾馳在大橋上的列車和滿載貨物行駛在公路上的老式解放牌汽車。
隨著新一代解放牌汽車的廣泛使用,老式解放牌汽車已經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它為中國及其他國家國民經濟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卻永遠令人難忘!
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
1956年7月13日,嶄新的總裝線裝配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14日,裝配出第一批12輛解放牌汽車,第一批國產汽車在歡聲笑語和雷鳴般的掌聲中徐徐駛出裝配線。這標志著第一汽車製造廠的三年建廠目標如期達到,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這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壯舉,人們怎能不由衷地歡欣鼓舞呢!7月14日上午,在汽車工人俱樂部舉行的慶祝建廠三周年和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上,通過了向黨中央、毛主席的報捷信。信中寫到:「敬愛的毛主席和黨中央,我們第一汽車製造廠全體職工懷著萬分興奮的心情向您報告:黨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成長春汽車廠的指示,已經實現了!今天,我們正以完成建廠任務和試制出一批國產汽車來熱烈慶祝建廠三周年」,「我們正在積極作好各項生產准備,組織全面開工生產,保證以在第三季度內生產出250輛質量合乎要求的解放牌汽車的實際行動,迎接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並向今年的國慶節獻禮。」慶祝會後,400多名勞模、先進工作者等,坐上新裝配成功的解放牌汽車,組成報捷車隊,與全廠職工見面,驅車向省、市委報喜。全廠職工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中央大道,來觀看自己親手製造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車。中央大道成為歡樂的海洋。人們望著披紅戴花的一輛輛國產汽車,想著黨和人民的期望,想著三年建廠的歷程,不禁湧出激情的淚花。許多人撫摸著車上刻著中國字的國產汽車,感到無比的喜悅和自豪。
駕駛第一輛國產汽車的老師傅馬國范更是激動。過去,他開了二十幾年外國車,解放了,聽說要建自己的汽車廠,造自己的大汽車,他謝絕了舊掌櫃的挽留,毅然參加了建廠行列。三年間,他天天超額完成任務,年年被評為先進生產者。組織上決定選派12名優秀的司機駕駛第一批國產汽車,他被選上了,而且是駕駛第一輛。他思前想後,怎能抑製得住眼裡激情的淚水。被選上的女司機王立忠,在報喜車隊中駕駛著國產汽車,人們向她投出羨慕的目光,她永遠忘不了那激動人心的時刻。
這一天,是汽車城的節日,12輛報喜車繞廠一周後,浩浩盪盪駛向市區。長春市也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到處紅旗招展,鑼鼓喧天。成千上萬的人站在道路兩旁,爭先恐後地目睹國產汽車的風采。人們不斷向車隊拋灑五彩繽紛的紙花,沒有紙花的就拿高粱、苞米、穀子往汽車上拋灑。在市政府門前,人們的感情達到了更為熾熱的程度,路被人海堵住了,連一道縫都沒有,汽車走不了啦,只好在維持秩序同志的指揮下,用最慢的速度前行。許多人都想坐到車上去,有的人站在腳踏板上,有的人坐在翼子板上,就連前保險杠上也坐滿了人。7月份是大熱的天,曬得大家滿頭大汗,可誰也不肯下車。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大娘,非要坐一下我們國家製造的汽車,當汽車停下來讓她坐一會兒後,她高興地說,我可坐上咱們國家自己製造的汽車了,活得真值個兒。12輛報捷車隊的最後一輛坐的是工程師代表,當車子在歡呼聲中行進時,興奮之餘回想起過去的歷史,感慨萬千,他們說,我們早就看到了汽車,也學習了怎樣製造汽車,但是過去只能修配汽車,直到解放後建設汽車廠,我們才找到歸宿。被眼前熱烈場面所感染,他們還興致勃勃地湊起一副對聯:「舉國翹盼盡早建成汽車廠,萬人空巷人民爭看解放牌」。
馬國范老師傅為開第一輛國產車又剃頭又刮臉,他表露出的幸福心情被同行劉義注意到了,他把這件事告訴他搞文藝工作的哥哥,他哥哥劉忠聽後也激動不已,就編了一首歌詞《老司機》,請作曲家先程譜了曲。歌中唱到:「五十歲的老司機我笑臉揚,拉起了手風琴我嘮嘮家常,想當年我十八歲學會了開汽車,擺弄那外國車我是個老內行,可就是沒見過中國車啥模樣,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國產汽車真就出了廠喲嗬嗬……」這首歌流傳很廣,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的誕生,凝聚著全體建設者的辛勤汗水,也是黨中央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的結果。國產汽車第一個品牌-「解放」牌的命名過程更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據說,1953年下半年,援建一汽的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提出為新車命名問題,由孟少農轉告到國內,當時的一汽廠務會多次研究,一機部也多次開會研究,並搞了徵集活動,怎麼定的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由段君毅將討論和徵集的若干名稱向毛主席作了匯報,毛主席給新車起了個名字叫「解放」,另一種說法是段君毅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到這件事,朱老總說,我們的部隊叫解放軍,汽車也叫「解放」吧,毛主席表示贊同,確定新車就叫解放牌。無論是那種說法,可以確定最先生產的國產汽車是毛主席親自命名。爾後,就用毛主席為《解放日報》題字的「解放」二字的手寫體,由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放大後,刻寫到汽車車頭第一套模子上。一汽做為國家「一五」重點建設工程,一直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視,從毛主席和斯大林會晤確定了這個項目,到毛主席親自為新車命名「解放」,這是一汽人的驕傲,也是一汽人的特有的殊榮。因為由黨和國家最高領導為一種產品命名,這也是絕無僅有的。「解放」兩字包含很深的寓意,也充分表達了翻身後中國人民的心聲。
一汽第一階段生產的解放牌汽車的型號是CA10型。據權威人士孟少農說:「當初蘇聯方面要定汽車廠的名字,有人建議叫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汽車廠等等,後來請示了黃敬,他說還是叫第一汽車製造廠吧!工廠代號蘇聯定的是A-1,我們認為應該有一個我們自己定的簡單的代號,於是就提出來CA,A是第一的意思,C既有長春的意思,也有中國的意思,當時後者是主要的。」
CA10型是以蘇聯莫斯科斯大林汽車廠(後改為李哈喬夫汽車製造廠)出產的吉斯-150型載重汽車為藍本製造的。空車重3900公斤,裝有90匹馬力、四行程六缸發動機,最大速度為每小時65公里,載重量為4噸,最大功率(KW)為71。
解放牌汽車的今天
一汽通用輕型商用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通用公司」或「公司」)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與通用汽車(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合資經營的企業。合資雙方自2006年5月31日起就合作事宜進行意向性接觸,並於2009年7月27日正式注冊成立一汽通用公司。公司注冊資本為12億人民幣,雙方各佔50%股份。合資經營期限為30年,合資公司注冊地為吉林省長春市汽車產業開發區。
為了經營需要,公司下設一汽哈爾濱輕型汽車有限公司與一汽通用紅塔雲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兩個生產基地。基地總建築面積為36.81萬平方米。具有沖壓、車身焊裝、電泳塗裝、總裝四大工藝生產線及與其配套的車架、車箱、車橋三大總成生產線。具備了包括輕卡車1噸、2噸、3噸、皮卡系列、工程車、MPV系列的產品型譜。出口方式含整車出口與CKD、SKD組裝,並在俄羅斯、烏克蘭、墨西哥、越南都有組裝廠,現已出口東南亞、美洲、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品牌宣揚:解放輕卡、全球通用
公司使命:集成合作優勢,通過為用戶提供高質量、最佳感受、符合環保要求的低成本產品,成為可持續盈利、股東價值最大化,員工引以為榮的企業。
公司願景:生產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用戶最信賴的產品,成為世界第一的輕型商用車製造商。
Ⅳ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為何轟動一時
文革期間,因為譯製片較少,且集中在當時與我們有友好關系的幾個國家,因此,那個時期引進的國外電影,會在觀眾中誘發出今天看來匪夷所思的特別觀感。
在陳河的小說《黑白電影里的城市》中寫道:「《多瑙河之波》的熱潮還沒過,又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寧死不屈》上演了。由於這個電影有女主角米拉換葯時露出胸罩的鏡頭,電影院繼續每天爆滿……」
從中可以折射出文革期間引進的國外影片所引發的特有的觀眾觀影興趣。
其實,《寧死不屈》在觀眾中烙印下的強烈印象不僅僅局限於此,崔永元曾經說過,《寧死不屈》是他童年時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而上海作家陳丹燕在回憶她童年的偶像時說:「70年代,我喜歡過阿爾巴尼亞一個電影演員,他在電影《寧死不屈》中扮演游擊隊員……」
《寧死不屈》為什麼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在那個時代引起如此深廣的反響?
注意一下《寧死不屈》公映的時間。影片1967年拍攝,1968年在阿爾巴尼亞公映,1969年就引進中國,當年公映。
據記載,它是文革期間第一部引進的外國影片。在三四年的時間內,沒有國外譯製片投放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寧死不屈》首次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其新鮮感與沖擊性不言而喻,立刻掀起了一股波濤洶涌的觀影狂潮。
這其中,當然有部分觀眾對影片里的部分鏡頭投入了特別的注意,但實際上,我們今天看一下《寧死不屈》里當時的所謂暴露鏡頭,其實非常平常,也非常克制,根本沒有什麼香艷的成份。
而上面引述的那篇文章中陳述的事實,也不夠准確,因為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根本不是米拉,米拉是影片里的女學生的名字。
而據《電影傳奇》透露出的消息,影片里的那個換葯的女游擊隊員,卻導致了這部電影於1973年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映。
主要原因是這個角色扮演者的丈夫是一個導演,被認為思想意識存有問題,牽連到這個女演員,導致了電影禁映。
而中國的觀眾並沒有受到這部電影在本土噩運的影響,依然對這部電影一往情深。
當然,1973年之後,這部電影,在中國也有淡出的趨勢,它與文革早期的記憶糾纏在一起,在知青那一代人中尤其記憶深刻。
崔永元生於1963年,陳丹燕生於1958年,而另一個作家鐵凝在她的小說《永遠有多遠》中也記錄了文中的「我」對《寧死不屈》的迷戀,他們基本可以視著同一代人,決定了他們對《寧死不屈》有著相似的記憶與雷同的感受。
今天我們來看《寧死不屈》,會覺得這個電影恰恰印證了文革期間對阿爾巴尼亞電影的評價,那就是:莫名其妙。
不能不說《寧死不屈》的敘事存有某種問題,它在現在發生時的情節中,插入九段回憶,把故事的連貫性分割得支離破碎,最後電影只能看到斷斷續續的局部細節,卻沒有一個統貫的印象。
比如,影片中的女游擊隊員受傷後一直住在米拉的家裡,她是如何來到米拉家中的?
米拉與家裡新來的一個做生意的陌生青年,圍繞著吉它,而開始了他們的熟識,但是這個男青年後來哪裡去了?
米拉被捕之後,地下組織暗殺了叛徒,接下來,卻是導致德軍下令槍殺米拉她們兩個人,前後的邏輯關系給人的感覺,是地下組織的暴力行動,才導致了德國人的瘋狂報復。
既然電影連一個完整的故事,都沒有講清楚,但電影又為何能引發巨大的轟動?
從某種意義上,如果一部電影過度追求內在的邏輯關聯與巧立名目的內在關系,雖然能夠給人以燒腦的分析樂趣,但是電影過後,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反而難以給人留下印象。
而一個內容簡單的電影,卻因為它的鏡頭的單一、緩慢,反而給人以強烈的瞬間沖擊力。
加上當時《寧死不屈》放映的時候,國內的外國影片較少,很多觀眾看了一遍還要再看一遍,而觀看電影的環境,很多都是在鄉間地頭的露天場所,所以那種簡陋環境下銀幕上提供的斷片式場景,十分容易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
它不需要故事的前後銜接,片斷的影像就具有強烈的刺激力與沖擊力,這應該是《寧死不屈》這樣的一個被中國觀眾列入到莫名其妙范疇里的電影,能夠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原因。
《寧死不屈》里的女游擊隊員,在當時的中國引發巨大的關注,也和影片里的主人公與當時的中國青年在興趣愛好、衣飾著裝與文化程度上更有共 情感 與同理心的緣故。
影片里呈現的 社會 形態,受到得天獨厚的長期的歐風勁吹,遠比同時代正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中國 社會 來得更具有現代性。在那個 社會 生態下活躍著的青年,更能獲得建國後思想文化有了全面提高的中國青年的認同。
這也是當時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電影里的游擊隊員生活,能夠給中國觀眾帶來更為新穎的觀感的原因。
綜合當時觀看電影的觀眾的反映,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電影里留下的深刻印象集中在以下幾點,這種印象滲入到當時中國人的現實生活、個人記憶與文化情境中,從長遠來看,甚至可以說影響到比一代人更為綿長久遠的精神領域。
這種影響具體是:
這就是我們在本文開頭部分提到的那種驚鴻一瞥的女性身著內衣的鏡頭。
而這種文革期間的特有的觀影驚詫,可以說分布在當時的幾乎能看到的所有在國內公映的譯製片中。
姜文在接受采訪時,就對電影里的女主角的漂亮表達了深刻的第一印象。他說,他年幼時,「頭腦中還沒有漂亮的概念,記得我看李鐵梅的時候都還沒有,直到看《寧死不屈》,這是一部阿爾巴尼亞的電影,說的是游擊隊戰士被納粹抓住了,但她們還是很樂觀地彈吉它唱歌,她們穿連衣裙,領口開得很低,我覺得那裡面的人是很漂亮的。」
《寧死不屈》里的漂亮,實際上是一種青春的活潑氣息,其實女主角看上去並不嬌艷,與今日錐子臉刻意營造的驚艷之美,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片中的人物表現,卻很接地氣。
尤其是女主角米拉的單純的眼睛的閃動,都給人一種強烈的生命存在的感覺,所以當米拉與戰友最後走向絞刑架的時候,才反襯出扼殺如此強健的生命力的殘酷,電影傳輸出的是一種對青春與生命的禮贊,才讓暴行來得如此黑暗與兇殘。
很多回憶都提到從這部電影里第一次了解到吉它這一樂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吉它的風行一時,很多人都認為與這部電影的推波助瀾有著深切的關系。
在影片中,吉它的低沉的帶著迴音的旋律,似乎能夠讓人產生共鳴。而影片里的德國軍官,也試圖用吉它來瓦解年輕的米拉的精神意志,但是,吉它在電影里彈奏的是一種勇往直前、無視生死的心靈自白,德國軍官意圖用吉它所彈奏的美的韻律,在女革命者的堅強意志面前,毫無作用。
可以說,吉它在電影里述說的是:美不一定能消磨人的意志,反而會讓人追求更博大的善與真。
作家鐵凝在小說《永遠有多遠》里注意到米拉的格子襯衣帶來的視覺魅力:「當我看完一部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之後,我曾幻想我和影片中那個寧死不屈的女游擊隊員米拉長得一樣,我唯一的根據是米拉被捕時身穿一件小格子襯衣,而我也有一件藍白小格子襯衣。」
《寧死不屈》在展示山城小鎮的日常生活面貌時,表現了街上的市民出售巧克力。而當時的中國人,對巧克力大多數並沒有什麼明晰的認識。
在余斌的隨筆集《吃相》收入的《巧克力》一文中記載:「《寧死不屈》大約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就是在這部片子里,頭一次聽說一種叫作『巧克力』的糖。……我們誰都沒吃過,沒見過,據說中國最早生產巧克力在七十年代初,但印象中商店裡沒賣的……」
電影里的調侃語句:墨索里尼,總是有理,現在有理,而且永遠有理,成為當時民眾口裡的調侃語句。
影片里德國軍官打檯球的場面,也使中國觀眾覺得新鮮。
之後,改革開放後出現的全國遍地開花的檯球室,雖然不能說與這個電影的誘導有關,但不能不說這一大眾性的 娛樂 項目的影像記憶還是不可小覷它的現實影響。
女游擊隊員拿著手槍在屋頂一邊奔逃一邊射擊,都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迥異於我們戰爭片的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戰爭場面。
影片里米拉在照應受傷的女游擊隊員時,兩個女性相互調侃,體現了青春的美好,也顯現出一種幽默意味,相比之下,中國電影里的人物對話太過沉重,缺乏這種風輕雲淡、涉筆成趣的幽默感。這種風格,很容易獲得當時擁有了相當的文化理解力的中國觀眾的共鳴。
電影里德國軍官牽著一條狼狗,出入穿行,而影片里的狗仗人勢,也突出了侵略者的殘酷與凶險。
但電影引發的副效果卻是引起中國觀眾對養狗的興趣。
11、高領羊毛衫。
影片里的一位游擊隊員穿著高領羊毛衫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關注。在徐約維所著的《星星的碎片》一書中寫道:「最初對高領羊毛衫的印象在文革時期,那時看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裡面的男主角經常穿一件素色的高領羊毛衫,黯黯的顏色反襯著生命的年輕、激情之中又滲透著一種高貴的氣質。這對於一個從事革命的大學生來說,顯得分外迷人。」
《寧死不屈》在中國引起的反響,還包括配音者賦予了人物以一種新鮮的氣質,給米拉配音的是劉廣寧,她的特有的帶有迴音的細聽起來摻著一點嗲味的聲音,給角色增添了一種可愛的氣質,塑造了一個嶄新的人物維度。
可以說,《寧死不屈》在進入中國之後,被時代、配音者、觀眾添置了原片沒有的新鮮的內涵,說它是一部外國影片,但它在走入中國之後,就開始了中國化的嬗變過程,與中國當時的時代風貌、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膠著在一起,使它帶著更為鮮明的中國特色。
這或許就是它在今天看來不過是一部相貌平平的電影,但在那個特殊的放映區間,卻能夠產生那麼大轟動的原因。
Ⅳ 影視劇裡面被嚴刑拷打能寧死不屈的硬漢在現實中有嗎
對於普通人來說肯定不行,但是,經過訓練的特工人員,是存在這種可能的,而現實中也確實存在這樣的真實案例。
而那些遭受嚴刑拷打的對象,一般也不掌握什麼重要情報,審訊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套取重要情報,更多的是一種威懾手段。
但是如果面對的是未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嚴刑拷打之下,精神和肉體雙重的折磨,確實是最容易達到審訊效果的方式,這也是很多影視劇中所展現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未經訓練就能做到精神和肉體都經得住近乎崩潰的折磨,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Ⅵ 阿爾巴尼亞電影《寧死不屈》主題歌在哪能夠下載
http://www.beijing101.com/pts/song/ 外國歌曲/寧死不屈.mp3
求採納
Ⅶ 寧死不屈是什麼意思啊
成語意思:寧願死也不屈服。出自:明·趙弼《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於烈焰中。」近義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反義詞:苟且偷生、卑躬屈膝
出 處
明朝·趙弼《效顰集·宋進士袁鏞忠義傳》:「以大義拒敵,寧死不屈,竟燎身於烈焰中。」
用 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近義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反義詞:苟且偷生、卑躬屈膝
示 例
張書紳《正氣歌》:「布魯諾~,於1600年二月被判處極刑。」 近義詞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反義詞 苟且偷生、卑躬屈膝 燈 謎 劉胡蘭就義 造 句 劉胡蘭面對敵人的槍口寧死不屈。
Ⅷ 寧死不屈電影
《寧死不屈》是G·愛萊巴拉執導,E·古曼等主演的戰爭片。
影片講述了1939年至1944年間阿爾巴尼亞反義大利和德國法西斯統治的斗爭的故事。
Ⅸ 寧死不屈的專輯後記
崔永元口述
1992年的夏天很熱。
我向我的朋友魏偉提出來一個大膽的設想,錄制一盤老電影歌曲的聯唱磁帶,讓它火遍中國。順便掙些錢。魏偉不太相信,他只信從廣東買空白磁帶背回東北賣掙錢,他差不多就是這么成為「大款」的。說服他費了些工夫,連說帶唱。後來,我有一個已經升為音像業處長的同學認為可以,魏偉就覺得可以了。分兩次掏了三萬元,記得是十元一張的,三至四捆,做為製作費。
選歌沒費功夫,從家裡拿來歌本,把自己喜歡的畫上勾。有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朝鮮的《賣花姑娘》、《摘蘋果的時候》、《一個護士的故事》、《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中國的最多,《難忘的戰斗》、《沙漠的春天》、《海霞》、《艷陽天》、《金光大道》、《青松嶺》、《小八路》、《東海小哨兵》、《中國醫療隊在坦尚尼亞》……
選了近四十首。
朋友推薦了一位作曲家寫了總譜,就進棚了,進去才發現,我們都是第一次進棚,熬了一周,整不明白,賠了五千塊。1992年夏天的一個凌晨,我租了「面的」送作曲家回家,她有些不悅,說話聲很大,我也是一肚子委屈。作曲家沒錯,作曲家會作曲,不一定會錄音,就像作家不一定會拍電影一樣正常。後來推薦這位作曲家的朋友又推薦了另一位作曲家孟衛東,寫《同一首歌》的,哎,孟老師,您現在幹嘛呢?我見孟衛東是在他的斗室里,記得他戴著眼鏡,穿個大背心,我可憐兮兮的說,就有兩萬五,什麼都包括。孟衛東說:夠了。
就又進了棚,這次夠牛的,孟衛東把電子合成器、吉他、小提琴、嗩吶、手風琴好手都約來了,一軌一軌錄音樂。等到歌手來的時候,我就暈了,有宋祖英、張也、董文華、胡曉晴、張偉進、閻維文、江濤……還有誰來著,對,烏日娜、呂文科、卞小貞……好像還有。
我想,可能只有孟衛東能用這點錢辦這么大的事。不對,一定是演員們也太喜歡這歌了,沒怎麼要錢,我記得董文華錄《南江村的婦女》,給她歌篇她不要,「這首啊,太熟了,開口就唱。」
我記得張偉進說「過癮」。我記得張也一點架子都沒有,特別和善。我記得宋祖英是剛從外地趕回來。我記得胡曉晴的二聲部是自己唱的,先唱一遍準的,再唱一遍跑調的,合起來就好聽了。我記得錄音師叫王繼華。我記得錄腳鐐聲用的真鐵鏈,乒乓球聲用的真乒乓球,齊步走的聲是我和孟衛東同時拍腿。我記得錄了十天?十五天?我怎麼能什麼都記住呢?……那是十二年前的事了。我記得我的工資是七十多?一百多?……十二年前了。
錄完了我給魏偉打了電話,告訴他非常成功,讓他准備用紙箱子裝錢,是武漢音像、揚子江音像、杭州音像三家都想要,後來都不要了,我去找我那音像處長同學,他老出差。這樣過去了兩三個月,我知道完了。我記得我和魏偉徹夜長談,我說我會攢錢還你的,我眼圈紅了,魏偉遞給我一支煙,說,沒事兒。然後他就總是抽煙不說話。後來,我刻了兩盤CD,一人一張,拿走了。我把母帶當命保護了起來,搬了四次家,都沒丟。
1992年的夏天先是很熱,後來很冷。
前幾天,因為《電影傳奇》的合作,我把這個故事講給了京文唱片的老闆許鍾民。他說,拿來讓我們聽聽。他們直接聽的母帶,他說棒極了。我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1992年那個熱血沸騰的夏天。那一年我29歲,可能這事應該是41歲的任務。許鍾民說,我給你出版了吧,真的挺好的,聽得出,裡面有感情。我眼圈又紅了,因為他的理解。都沒好意思談錢就回家了,上個世紀人家說賣一盒給六毛,三個月一結算的。對了,沒提稅的事,幸虧沒賣出去,要不我就偷稅漏稅了。賣吧,把錢還給魏偉,利息按中國人民銀行當日公布利率計算,比例按期貨大豆結算。剩下的歸我,可這是什麼錢呢,創意費?監制費?無論如何,它結算不了我的感情。
感情無價。
比如,我對老電影的感情。昨天晚上,我又看了一遍阿爾巴尼亞的《寧死不屈》。在片尾,德國黨衛軍少校「漢死瘋死多死」(譯音)對被俘的漂亮的姑娘米拉說:「生活是美好的,姑娘。生命對我們只有一次,外面陽光明媚,人們享受著生活的無窮樂趣,可你呢,卻在女牢房裡受難,你會死去。」美麗的米拉留戀地張望著美麗的城市,然後,她選擇了死去。歌聲這時響起來了:「趕快上山吧,勇士們,
我們在春天加入了游擊隊,敵人的末日就要來臨,我們的祖國將要贏得自由解放……」我就是看這部電影時決定的,為了理想,我可以死去,但要寧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