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分析中國形象在西方電影中的發展和演變歷程

分析中國形象在西方電影中的發展和演變歷程

發布時間:2022-12-28 11:06:57

㈠ 中國近代電影發展歷程

1895年,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人類的藝術創造和文化理想進入了嶄新的歷史紀元。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伴隨著世界電影的進程,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其鮮明的民族個性和審美特徵,取得了輝煌成就,鑄就了歷史豐碑,為世界電影做出了獨特的藝術貢獻。

民俗電影時期

這一階段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前期,以陳凱歌的《黃土地》、張藝謀的《紅高粱》以及《霸王別姬》、《活著》為代表。中國電影邁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並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取得了金熊、金獅、金棕櫚、威尼斯等一系列大獎。

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封建家庭為背景,表現了在中國封建專制時期罪與罰的悲劇故事;這些題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誤解,但卻使更多的人對中國產生了興趣,也使得第五代中國電影人如鞏俐、葛優、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成長為世界電影人。

獨立電影時期

199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末期,是近代中國電影業最低潮時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政府對電影行業的審查過為嚴格,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電視文化的沖擊。在這種艱難的歷史背景下,第6代中國電影人從邊緣文化姿態、下層民眾的生活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等角度出發製作了一定量的作品,在世界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洗澡》、《頭發亂了》等。

跨國電影時期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進入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電影的巨大進步使得電影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僅去年一年我國電影的海外票房收入已達19億,超過了國內票房收入(28億)的2/3。以古典題材、義俠主題、異戀故事、武打橋段為表現手法的中國電影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好評。《英雄》、《天下無賊》、《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便是這一時期的傑出代表。與此同時通過電影這一巨大的廣告載體,中國的文化也越來越為海外所知悉。

(1)分析中國形象在西方電影中的發展和演變歷程擴展閱讀

由1896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雖然外商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了壟斷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國電影活動的開始。1903年,德國留學生林祝三攜帶影片和放映機回國,租借北京前門打磨廠天樂茶園放映電影。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任慶泰為了向京劇老旦譚鑫培祝壽,拍攝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劇《定軍山》的部份場面。

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和中國傳統的戲曲和說唱藝術結合起來,發展出一套獨特的電影類型。但是最早嘗試拍攝這種電影類型的豐泰照相館只屬小本經營,算不上是電影機構。

直至商務印書局「活動電影部」的出現,才真正代表中國製片業的開始。在這段期間,除了「商務」之外,先後出現的電影製片機構還包括由美商投資「亞細亞影戲公司」、「幻仙」、「中國」、「上海」、「新亞」等,由於他們的成員多是來自戲劇舞台,所以當時的電影題材和內容大多源於中國戲曲和文明戲。此外,他們也開始拍攝劇情短片和長片,對電影這種藝術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嘗試。

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歷經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建設時期,文革時期,改革開放時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時期等各個歷史階段;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進程。

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電影都留下了優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時期,有《孤兒救祖記》等關注社會改造的進步電影;抗日救亡時期,有《狂流》《中華兒女》等鼓舞鬥志、弘揚愛國主義的影片;抗戰後,《八千里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又深刻揭示社會矛盾和本質,形成現實主義的創作潮流。

她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間,涌現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鋪子》等一大批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銀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國電影發展的第一次高潮;經歷十年文革浩劫,中國電影走出低潮,拍攝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實踐、針砭社會時弊的優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國大典》《大決戰》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和《焦裕祿》《鳳凰琴》等現實題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趙實說,中國電影先後實施了影視合流改革、電影精品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電影股份制、集團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藝術質量和形式都有嶄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喜蓮》《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還出現了《不見不散》等賀歲片、喜劇片的新樣式,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力量。進入新世紀,中國電影形成了國有、集體、民營多種所有制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電影發展走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鄧小平》《可可西里》《台灣往事》等力作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英雄》《神話》等國產大片共同占據了中國市場的主導地位,並在世界影壇創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中國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獎,標志著第三次發展高潮的到來。

㈡ 外國電影中的中國人形象

木乃伊歸來看過吧
裡面的人物形像就很能說明問題
裡面那個禿頭就很有中國人的指向意味
那禿頭的「另一半」就更象中國人了

在木乃伊歸來中
這兩人不得不承認的是他們都很強
都很神秘
都有些自私
當然最後都死了

木乃伊歸來是美國人拍的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明現代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那就是
1是潛在的難以理解的敵人
2他們很狠 很有能力 不太有美國人的道德觀
3他們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離一切不可做出危險的事情

這些大概也就是現在美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
也是美國政府希望他的國民所持的看法
那就是有所戒備

所以
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形象並不是由現實中國人形象抽象出的
而是他們的模模糊糊的印象和電影的目的等等的混合物

而美國人的印象是他們的政府影響的
所以中國人的形象歸根結底是政府態度決定的

初聽似乎太政治化了
但是縱觀歷史你就會發現其正確性
民國後期
西方國家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後
他們只得在別的地方尋找人性本善的證據
因為那對他們的統治很重要
所以那時的人們由於政府的宣傳對中國充滿了希望
因而在各種作品裡充斥了對中過的溢美之詞
中國共產黨掌政後就完全不一樣了
陳查理就是他們妖魔化中國人的代表

外國電影第二就是印度電影了
可惜我還沒看過
韓國電影對中國還不錯
所以中國人都是很好
日本電影好象不太提中國人
也許是因他們要脫亞入歐
也許是政治敏感性吧

㈢ 二十世紀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形象變遷對於美國人乃至所有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好萊塢影片是他們了解中國、中

(1)20世紀初:清末民初,政局動盪。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戰爭時期。60年代: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與曲折時期。70年代:文革後期,外交舞台的拓展。
(2)國際關系因素:30年代末40年代初,二戰時期,中美是盟友關系,中國形象比較正面;60年代,冷戰時期,中美分屬不同陣營,中國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關系開始正常化,政治醜化減少。國家實力因素:20世紀初,中國處於清末民初,長期遭到西方侵略,國內政局動盪;美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發展迅速,同時也是侵略中國的列強之一。故中國形象卑微低下。文化差異因素:中美宗教信仰、文化特色、政治制度、經濟特色等都不同。

㈣ 跪求。中西方電影可以從哪些方面分析

首先,我要說明,中國的描寫英雄的電影不是少,而是因為美國的英雄使觀眾對於英雄的解釋狹隘化了。相比於西方高大威猛俊朗的英雄(如詹姆斯邦德,佐羅,超人或蝙蝠俠等),東方的英雄體現的更多是平凡普通的特點。這一現象的出現,與其自身的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自然環境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它使人自覺不自覺地得到某種熏陶和影響。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這讓中國電影中所謂的英雄大多出身平凡,事跡平凡,毫無西方英雄的那些可以拯救世界的功績。其次,人文環境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生活圈子的狹隘與封閉,人與人之間接觸的固定性和長久性,為了能夠和睦相處,國人非常注重人情世故,這也培養成國人謙虛、謹慎、忍讓、含蓄的傳統美德。中國的這種自然和人文環境以及在這種環境影響下的文化傳統養成中華民族內傾型人格。這讓中國的英雄變得很謙虛,很平和。

因此,中國導演們往往另闢蹊徑,將重點不再放在大片上,而轉為描寫一些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為中國的地域廣,民族多,民俗濃厚。遠到《黃土地》和《紅高粱》,近到《瑪雅的婚禮》,中國導演們將民族獨特的原生態之美呈現在觀眾面前,使厭倦了大片的觀眾眼前一亮。這樣,中國的有創意的導演們就化劣勢為優勢,進一步拓寬了中國的電影渠道。

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在西方,也正是這種自然環境下形成的文化傳統養成西方人那種外向型人格。所以,西方的英雄總是會獨特的顯示出來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是對中西方電影內容上的總結,下面我們要說一下關於電影敘事上的不同。

很多人都發現了,中國的一些電影,在表達情感時候經常會用景物來做鋪墊和襯托,靠景色來突出人物的情感及當時環境的氛圍。這似乎有點傳承於宋朝的人文畫和古代的一些借景抒情的詩歌。而西方的電影更多是靠人物細膩的表情來刻畫人物的情感。從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更注重自然的規律,而西方則更注意自我的主觀能動性。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側重於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為崇拜的對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對象,作為想像的對象而不是作為探究的對象,始終把謀求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作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從而也造成了謙虛謹慎、含蓄內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更使得景物的描寫成了中國電影中的一種特色。

而西方更為崇尚個人的意志自由和人格獨立,強調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和保護,整體意識和集體觀念淡薄。又因為西方自由的教育模式,使西方人富有直面挑戰,大膽追求、崇力尚武、急功近利,甚至不惜以片面掘進的思維方式和不擇手段的行為方式去達到目的、爭取勝利的精神品質和心理狀態,從而形成率直、豁達,具有剛硬的文化品格。在電影中,西方人細膩的表情變化成為了衡量一個演員的尺度。

最後,我要說的是西方與中國的科技差距。

美國大片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場景規模宏大,靠高科技完成的場面十分絕妙逼真,滿足了人們的視覺享受,很多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場景都在這種科幻電影中得到了真實的展現。這源於西方高超的科技,也源於他們歷史上比較早的開始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而中國依然是由於起步較晚,再加上中國人本身的膽怯與謙虛,科幻影片的質量並不出色。這又使得在表達方式上中西方的一大差異。

雖然中西方的文化迥然不同,造成中西方的電影也不可能趨同,但我們作為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兩地取長補短,相互了解與借鑒彼此的精華部分,為電影做出更大的貢獻

㈤ 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說明中西方電影的不同特點和藝術風格

電影風格組成的諸多元素,以及中西方對於風格的不同追求。我認為風格更適合去描述導演個人的指導風格和習慣,當然也可以去描述整個類型的電影。而對於整個世界范圍來說,多樣化的風格才會使電影更具色彩。
中國電影從來就是東方傳統文化和東方近代社會文化的影象呈現。就像法國電影對於藝術的追求性或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經典的模式或成熟的操作。總體而言,中國電影的東方文化獨特風格偏於情感意味的靜態韻味,無論是注重內涵、偏向意義表達、還是欣賞柔靜的藝術美感等,都凝聚在鏡像的陰柔婉轉的東方色彩中,非常講求意境。如《林家鋪子》的片頭開始的一個精心選擇的船行場面,江南水鄉的特點如真如實。但那每一櫓每一道漣漪都是意味深長的,樸直的風貌與風情背景的真實化,傳達出的是歷史風雲的深長意味。同時傳統電影中咀嚼苦難、哀而不傷,沉靜中的隱忍爆發的特點最後歸結於樸直純真的表現形態和簡約的線性延展。新興的中國電影對傳統電影有一定的襲承,不過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電影對於國外電影不同的形式風格的學習並與傳統的融合還在期待中。
而國外電影,西方,好萊塢,日韓等,有諸如經典好萊塢電影,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法國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電影,蘇聯的蒙太奇運動,義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新浪潮主義電影,新好萊塢獨立製片,先鋒派實驗電影等諸多的發展,各具特色。不可否認好萊塢還是主導當今的電影市場,不過時間的推移伴隨各種電影形式與風格的交匯於碰撞融合。中西方電影彼此之間在慢慢地相互了解熟悉。對於電影文化的發展是相當有益的。

㈥ 簡述世界電影和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要不是百度的 別一大段一大段的 字數少點

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的產生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麥布里奇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的快門上。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根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總有一蹄著地,不會四蹄騰空,從而判定科恩贏了。

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生物學家馬萊從這里得到啟迪。他試圖用照片來研究動物的動作形態。當然,首先得解決連續攝影的方法問題,因為麥布里奇的那種攝影方式太麻煩了,不夠實用。馬萊是個聰明人,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後,終於在1888年製造出一種輕便的「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這就是現代攝影機的鼻祖了。從此之後,許多發明家將眼光投向了電影攝影機的研製上。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當然,19世紀末電影的誕生從根本上說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綜合產物,在電影誕生之前,許多發明家已經為電影的誕生做過艱苦的工作和基礎性的貢獻。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學發明家外,還有許多,如美國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等。而斯坦福與科恩的打賭事件如同使這些科學技術糅合在一起發生巨變的催化劑,迅速導致了電影綜合技術的出現和產生,使電影這門偉大的藝術叩響了20世紀的大門。
傳入中國的過程

有人認為,如果要談電影,就要上溯到我國漢代出現的燈影戲及之後出現的皮影戲。但是,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不是發明自中國,而是科技發達的近代歐洲。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咖啡館放映成功之後,正式標志著電影時代的來臨。

既然中國與電影的發明無緣,那中國電影發展就由電影放映開始。1896年,盧米爾兄弟僱用了二十個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電影。就是這樣,電影這種擁有藝術和商品雙重價值的文化產品,在西方商人擴大市場商業策略推動下,傳入了中國。隨後,很多歐美商人見中國的放映業有利可圖,紛紛來華投資。他們經營放映業,修建及發展連鎖式影院,甚至在中國建立電影企業,攝制影片。

中國電影百年歷史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的「西洋影戲」。

中國攝制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秋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與京劇名角譚鑫培合作拍攝的京劇片斷《定軍山》,為戲曲記錄片。它標志著中國電影的正式誕生。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1907年第一座電影院平安電影公司在北京長安街建成,由外商經營。

㈦ 中國電影1949-1966這17年是怎樣發展的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這段時期文藝史家一般稱為「17年時期」。根據記載這個時期新中國一共拍了507部電影,從題材看,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反映1949年建國以前社會生活的影片;一類是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斗爭和生活的影片。◆反映舊時代、舊社會生活的影片 主要有,反映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歷史片:《林則徐》和《甲午風雲》等;反映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戰爭片:《紅色娘子軍》、《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東進序曲》、《回民支隊》、《永不消逝的電波》、《紅日》、《紅旗譜》、《苦菜花》、《烈火中永生》、《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平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和《雞毛信》等;反映舊中國舊社會人民生活的、根據名著改編的「改編片」:《祝福》、《林家鋪子》、《家》、《早春二月》、《我這一輩子》、《白毛女》和《青春之歌》等;反映封建社會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斗爭的「戲曲片」:黃梅戲《天仙配》、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野豬林》和《楊門女將》和崑曲《十五貫》等。◆反映新中國建立以後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斗爭和生活的影片 如,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爭片:《上甘嶺》和《英雄兒女》等;反映建國初期我公安幹警同潛伏的美蔣特務斗爭的「反特片」:《秘密圖紙》、《羊城暗哨》、《霓虹燈下的哨兵》和《鐵道衛士》等;反映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農村片」:《李雙雙》、《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老兵新傳》和《劉巧兒》等;反映少數民族邊疆風情的「風情片」:《阿詩瑪》、《劉三姐》和《五朵金花》等;反映社會主義新人新事新面貌新風尚的歌頌片:《今天我休息》、《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滿意不滿意》等。◆「17年電影」的不足和貢獻 以上這些電影讓我們覺得這17年電影離我們既遙遠又不遙遠,說遙遠,這些電影離我們畢竟有40多年了,說不遙遠,我們當中的有些人,尤其是有些歲數的人都是看著這些電影長大的,這些電影當中有一些優美的插曲至今我們還能唱出來,像《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艷陽天》、《冰山上的來客》中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上甘嶺》中的《一條大河波浪寬》、《英雄兒女》中的《風雲滾滾唱英雄》、《鐵道游擊隊》中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聽著這些熟悉的旋律,就能讓人想起很多逝去的青春歲月,倍感親切,甚至我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看這些電影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形成的。然而作為中國百年電影史的一部分,我們今天在總體上評價這個時期的電影時要一分為二,「17年電影」有長處也有不足。 先來看它總體上的三個缺陷:首先,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一種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第一,這17年時期的中國基本上和西方國家斷絕了關系,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缺少與外界的交流。第二,和整個中國古代文化也斷絕了關系,或者說基本摒棄了中國封建社會勞動人民和知識分子所創造的燦爛的古典文化,像唐詩元曲,《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當時都被打成封建主義的東西,老百姓是看不到的,電影文藝工作者也是不能看的。像《林則徐》那樣的電影可以說是漏網之魚,因為裡面含有反帝國主義和階級斗爭的內容,與當時的主流話語一致,所以才能僥幸出來。而且,即使當時「漏出」了這些影片,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電影的導演和演員也都受到了沖擊。第三,這17年與中國現代傳統也斷絕了關系。中國現代歷史上有兩大傳統,一是由毛澤東主席所領導的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還有一個傳統是以魯迅為代表的「五四」知識分子所建構的「五四」文化傳統。而整個17年電影反映的都是工人、農民的斗爭,反映的是農民革命文化傳統,關於知識分子的文化傳統實際上是看不到的,僅有的兩部《早春二月》和《青春之歌》,前者一出來就受到了批判,後者還是和「五四」文化思想背道而馳的。所以,17年時期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封閉的環境中創作的。 其次,以一種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個人的自我。我們說,集體主義是好的,但將它強調到極端的地步,不允許你有任何個人的私心雜念,也不允許你有個人的正常合理要求,這就可怕了。表現在文藝作品上,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不許描寫愛情,不許談情說愛。即便可以,也是革命加愛情,愛情要和革命、集體主義掛上鉤才能露面。那時的詩歌是這么寫的,「要我嫁給你嗎?你的胸前還缺少一枚獎章」,你是勞模,是英雄我才嫁給你!還有一首,「小夥子,不要在我的窗前彈唱,我的心已飛向遠方,我的心上人正手握鋼槍,保衛著祖國的邊防」,也就是革命加愛情。17年中有一部寫愛情的電影《柳堡的故事》,其中描繪的就是一個革命戰士愛上了一位農村姑娘,但是為了革命放棄了愛情,整個電影表達的就是「先國後家」,在國家民族危難的時候,「我」是不能談戀愛的。還有一部電影《劉巧兒》,裡面有個唱段:巧兒今天去趕集,碰上了一個他,他又能寫又能算,他的名字叫趙振華……關鍵是最後一句話——他還是個勞模啊!17年時間社會將集體主義擺在最高位,用絕對的集體主義排斥了個人的自我,所以這個時期許多歌頌型的電影都有先人後己、先國後家的要求,像《李雙雙》和《今天我休息》等。 再次,流露了一種膚淺的樂觀主義。這個時期的電影都拍得比較樂觀,整個影片的基調是明亮的,充滿了歡聲笑語,因為新中國成立了,舊社會過去了,人民翻身解放了,精神舒展了,這是好事。但問題是,這些影片里所傳達的樂觀主義隱含著一種歷史觀,好像使我們在看完這些電影後有一個錯覺——新中國成立了,從此一切就萬事大吉了,好像解放戰爭的炮火已經把舊世界徹底埋葬了,從此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就是一條平坦的、充滿鮮花美酒的康莊大道,這就否認了歷史的曲折性和復雜性!我們知道,歷史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布滿坎坷和曲折。所以樂觀主義是好的,但這種樂觀主義背後所隱藏的歷史觀是值得我們警戒的。 再看「17年電影」的貢獻:以上所說的缺陷只是我們站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境況,以比較高的要求來看待過去的東西。其實,「17年電影」的成就是巨大的!當時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將世界其他地方的電影沖擊得稀里嘩啦,但我們中國的電影卻能一花獨秀!在一種近似保護的環境下,中國的電影人以一種比較平和的心態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另外,它貢獻了一大批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或為了保衛新中國而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群像。今天,我們可以說出一連串的「17年時期」的英雄形象,像林則徐、鄧世昌、洪常青、江姐、楊子榮、董存瑞、劉胡蘭、小兵張嘎、王成等等。這些人就是魯迅先生說過的「中國自古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民族的脊樑」!也就是說,新中國的成立是來之不易的,是相當一批先烈貢獻了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性命換來的!今天的江山含著先烈的犧牲,所以無論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未來是多麼輝煌,共和國將永遠不會忘記這些民族的脊樑!17年電影全面、深刻地展現了這些先烈和前輩,將他們的精神和品質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傳承了下來!這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資源,我們中國電影要和西方電影抗衡,首先要依託傳統的資源,再晚就不行了,美國都已經拍了《花木蘭》,已經拿著我們的傳統資源賺錢了。其次就是要依託我國近現代歷史所提供的若干資源,譬如中國現代史上那些先烈們傳奇性的經歷,他們的那種捨身成仁的高尚精神,就完全屬於中國電影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資源,是我們同西方電影競爭的重要的文化資本。圖片: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09/12156817.html

閱讀全文

與分析中國形象在西方電影中的發展和演變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鐵甲狂猴電影西瓜 瀏覽:806
哪裡可以看法國愛情電影 瀏覽:294
電影票上的字不見了怎麼辦 瀏覽:106
小小爸爸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64
綠色高清電影網站有哪些 瀏覽:385
薛凱琪全集電影完整版 瀏覽:66
建國後第一部彩色的電影是什麼 瀏覽:757
常德芒果今天上映電影有哪些 瀏覽:625
在線觀看殺漠電影 瀏覽:926
凹凸世界會不會出電影 瀏覽:563
中國模仿韓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13
巧算時間電影 瀏覽:945
日劇和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435
相關冰雪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01
南少林北少林電影神馬 瀏覽:789
從文化相對論分析電影阿凡達 瀏覽:340
哪裡能用手機看H電影的網站 瀏覽:590
迪士尼的少女系列電影 瀏覽:141
成人電影天堂網 瀏覽:729
現在都有什麼電影 瀏覽: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