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分析電影中的聽覺藝術

分析電影中的聽覺藝術

發布時間:2022-12-28 03:00:45

A. 影視作品中最重要的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是什麼

最重要的視覺元素是影視作品的畫面感,呈現出來的畫面能否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聽覺元素當然是配樂,畫面立體感+配樂的烘托氣氛,其次是配音。

它可以填補空缺,產生整體的知覺,使形態完整。如果把反差很大的兩個要素成功地配合在一起,不僅使人感覺鮮明而統一,而且主體更加突出,作品也更加活躍。

(1)分析電影中的聽覺藝術擴展閱讀:

抽象的視覺元素:

抽象元素的基本形式是點、線、面。而由點、線、面所組成的抽象的幾何形體,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會激發出很多相關的聯想。任何的點、線、面在實際形態中都必須具有一定的形狀、大小、色彩、肌理、位置及方向,從這些元素的變化中可以獲得多種多樣的視覺效果。

B. 分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音樂對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形象刻畫。怎麼寫

《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在京劇青衣那清亮漂浮的吟唱中開始。它如幽靈般由遠及近、由淡至濃。這不僅預示著全劇的悲劇性結局,同時也為全劇的音樂定下了基調,這就使整部舞劇音樂充滿著京劇音樂元素。對作曲家陳其鋼而言,這更是一種情結。生於藝術世家的他,曾經學過花臉,父親對京劇的熱愛,使他對京劇有著特殊的愛好。而陳其鋼一直也想創作一部作品並把京劇素材融入進去。「大紅燈籠」的題材正適合他的想法,因此,陳其鋼便欣然加入。

在長達一年的創作過程中,陳其鋼曾把已經寫完的第一稿全部重寫。由此可見,他對「大」劇的認真和重視。就音樂而言,京劇元素始終若隱若現彌漫於全劇之中。第一幕「迎娶新娘」時用了傳統京劇曲牌「柳青娘」。第二幕「學京劇」中,在滿場的水袖輕揚飛舞的穿游中透出的卻是膾炙人口的《夜深沉》。特別是第二幕結束前的麻將舞。陳其鋼別出心裁用中國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盤作為樂器和傳統的中國打擊樂配合。這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內在張力和律動,烘託了打麻將時的形態,同時也刻劃了人在打麻將時的心態。

雖然某些媒體發表的具有不切實際的破壞性評論往往比具有心靈思想的創造性藝術能更快地產生大眾效應,但相信自己的心靈和評判能力,親眼看看大紅燈籠亮不亮,親耳聽聽它的音樂,是每個真正熱愛藝術,特別是熱愛和支持中國原創藝術朋友的明智選擇。

《大紅燈籠高高掛》時,音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超出了影片,達到一種新的境界。趙季平認為電影音樂應該賦予電影以靈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影不僅是視覺藝術同時也是聽覺藝術,電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根據影片情節、畫面、氛圍進行創作,這就有其特殊性,而趙季平在音樂與畫面結合方面有其獨特悟性,能很快根據導演意圖創作出具有靈性的音樂,他創作的電影音樂不再只具有協調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畫面所未能表達的深層感情,使音樂和畫面的結合渾然一體。他對各種類型的電影,悲劇性的、色彩性的、史詩性的、城市風情的或民俗的,都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從整體設計到細微末節的音樂布局,使每部音樂既與影片融為一體

C. 影視藝術聽覺語言的三要素

1.表達的方式:視覺、聽覺
2.訴諸的對象——感觀——感性——直覺——沉澱的經驗
3.電影語言的特徵: 1、 多維度、單向度 2、 極富現實感的語言 3、電影語言具有多義性、隱秘性和遍在性 4 、強大的感染力 5、開放性和深廣性——活躍的,具有生命力和生長性的
4.電影語言的構成 1、畫面 2、聲音: 台詞(對白、旁白、獨白) 聲響動效 (動作音響

D. 什麼叫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電影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4)分析電影中的聽覺藝術擴展閱讀: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

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隨著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比如,谷克多認為「電影是運用畫面寫的書法」,而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名型,修辭,語型變化,省略,規律和語法」,愛普斯坦人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

E. 談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藝術屬性和藝術功能

談談影視作品中聲音的藝術屬性和藝術功能

影視是一門綜合藝術,影視作品的生產經過了策劃、構思、拍攝、剪輯、特技合成、配音、字幕等多道工序。前期拍攝的鏡頭,構圖再精美、信息量再大、表現力再強,只不過是零碎的片斷,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寶石,難以完全展現自身的光彩。只有通過後期剪輯,找到最佳的排列組合方式,才能給人以感官上的愉悅,藝術上的享受。所以說影視剪輯藝術是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剪輯也不單單是一個技術工種,更重要的是一種藝術上的再創作,在影視製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是影視創作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設計知識資源網

1897年,路易首次將4部各長50英尺,原來是獨立放映的影片連接成一整部影片,即《火車出動》。經過剪輯的影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觀眾的欣賞得到很大的滿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經過格里菲斯、梅里愛、愛森斯坦等影視藝術家的不斷奮斗和實踐,積累了一整套關於影視的特殊敘事方法和表現手段,並上升為理論,這就是蒙太奇理論。影視剪輯藝術隨著電影的誕生、發展、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也完成了由實踐轉化為理論的過程,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剪輯藝術。在剪輯藝術不斷實踐和發展的過程中又推動了電影電視的發展和成熟。 由此可見,剪輯藝術在影視創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影視藝術是視聽藝術。電影電視都是通過畫面和聲音來進行敘事、表意、抒情的,通過視覺形象聽覺形象以及和二為一的銀屏形象直接訴諸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的,給人們藝術的享受和審美的愉悅。其中視的部分指畫面的構成包括了主體、陪體、前景、背景等實體元素和空白這一系列元素,聽的部分c乜就是聲音元素,包括了語言、音樂、音響三大類。它不像繪畫藝術只能給人視覺上的沖擊,也不像音樂單純給人聽覺上的享受,它能同時讓入在欣賞到精彩畫面的同時,感受到聲音的魅力,讓人身臨其境,完全投入其中。

影視藝術是時間和空間藝術。影視藝術既是空間藝術,同時又是時間藝術,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體。而這些體現都歸功於剪輯,剪輯的發明催生了一門新的藝術形式,一門新語言,通過剪輯可以讓我們在瞬間從荒蕪的沙漠轉換到神奇的人臉,也可以讓我們穿越時空連接史前時代和幻想中的未來。神奇的剪輯可以留住時光也可以令時光飛逝,神奇的剪輯可以讓你在時間和空1司中任意穿梭。在影視創作中你可以在一定的物理時間中將時i'~-J拉長,或者縮短。在時間的移動中展示空間,同時又是在空間變化中展示時間,能實現將時間和空間聯系的如此緊密的也只有剪輯可以做的到了。

影視藝術的逼真性和運動陛。影視是「活動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現生活,又能生動地表現生活的運動狀態和主體動作。影視藝術創作者們致力於創造出一個真實的故事、真實的場景,盡力將影片拍的真實、生動、精彩。影視剪輯也要運用剪輯技術剪除虛假,剪出動感,剪輯出內在的真實與外貌逼真高度統一的影視片。電影《山崩地裂》(1997年)中有一段皮爾斯·布魯斯南在穿過一條長長的隧道時,隧道就要塌了,可以聽到沙子從牆上落下來的細微的聲音,聲音音樂剪輯師要在那個場景里加入音樂,而該片的剪輯師天朔6·夏殊說這樣根本不行,因為突然音樂響起就聽不到那種沙子落下來讓人毛骨睞然的聲音,一個人處在十分危險的境地耳朵會豎起來變得很尖,聽到每一個7m4',的聲音,如果此時音樂蓋過它就失去了全神貫注傾聽的感覺。這樣觀眾就不能真實的感受當時的場景,身臨其境了。

影視藝術的綜合性和藝術性。影視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廣泛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繪畫、雕塑、建築等傳統藝術的多種元素,並經過改造融合而成為具有嶄新特徵的藝術形式。影視藝術的綜合性體現在影視從文學中吸取了敘述、描寫、結構等手段來表現生活,刻畫人物的技巧從戲劇中吸取了戲劇語言來展現矛盾沖突。從繪畫、建築、雕塑中吸取了光影、色彩、與構圖,從音樂中吸取了音響的節奏感和感染力。正是吸收了眾多傳統藝術的營養,各類藝術特有的藝術因素在影視作品內得以有機結合。影視既是人類文化藝術發展的結晶同時也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現在很多的影視作品是利用電腦特技合成的,這些是傳統手法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這給影視創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我們也可以看到更加精彩的影視作品。可見影視是新興的綜合藝術,科技是影視發展的決定因素。

剪輯,作為影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電視電影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獨立出現並逐步完善的。剪輯在影視創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剪輯藝術的進步,又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影視藝術的提高和發展。影視剪輯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即:正確、合理、高明的剪輯,能夠增強影視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反之,錯誤、平庸、低劣的剪輯,就會減弱甚至破壞影視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F. 電影是一種聽覺藝術嗎

當然是
電影是一門視聽一體的藝術,包括視覺和聽覺兩大部分。
聲音與畫面一道構築銀幕空間,推動敘事,完成藝術形象塑造。
電影的聲音主要分為人聲、音樂和音響三大類型
人聲
包括:對白、獨白、旁白
具備有三個特性:人的聲音要體現人物的性格 ,要具有豐富的潛台詞 ,有利於影片風格的形成
音樂
抒發情感、渲染情緒、營造氣氛
表現特定的時代或地域特點
揭示和深化作品主題
構成作品的線索、推進劇情
音響
還原和創造逼真的環境效果

渲染情緒、營造氣氛
交代行為過程,推動劇情的展開
產生象徵、隱喻等意蘊

G. 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風格備受爭議,你覺得如何

諾蘭在敘事藝術的表現上尤為突出,富有濃厚的實驗意味,變化多樣,被譽為是“帶來後好萊塢時代新時期變化的重要證明”,是對商業電影敘事單一化的有效消解。

克里斯托弗·諾蘭被廣大影迷稱之為鬼才導演,他也是好萊塢最具盛名的導演之一,諾蘭以獨立電影開始了他的導演之路,在好萊塢的世界裡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風格,他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拍攝技巧贏得了市場的好評,基本上每一部電影都會掀起一波熱映狂潮。諾蘭的影片不單單在各大電影節頻頻獲獎,同時也獲得了電影空間結構大師的稱號,即便是身處於類型化的好萊塢,諾蘭也並未妥協,依舊在自己的電影中不斷尋求創新與突破,為廣大影迷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獨特體驗,也真正做到了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平衡與共贏。本文主要從克里斯托弗·諾蘭電影的視覺與聽覺藝術風格兩個方面出發,對其經典電影作品進行了一番品評。

H. 關於影視音樂

電影音樂泛指電影中所用的一切音樂和歌曲,也專指作曲家為影片創作的音樂和歌曲。電影音樂是電影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音樂藝術的一種新的體裁。作為聽覺藝術和時間藝術,音樂進入電影綜合藝術之後本質不變,其要素仍是旋律、和聲、節奏和色彩,但電影音樂創作的藝術構思、藝術結構和音樂形象的體現,都受影片的藝術總構思、總結構和畫面視覺形象的制約,有時,音樂的聽覺形象還要與語言、音響效果的聽覺形象相結合。 電影音樂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shenmeshi.cn收集) 電影音樂的性質與特點: 電影成為綜合藝術之後,音樂雖然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如擅長抒情、不擅長敘事、需要聽覺來感受、需要時間的過程展現形像、通過演奏和演唱的再創作才能欣賞,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①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象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②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現實性與功能性 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音樂在電影中的美學功能大體上包括:(1)抒情性。音樂是最長於表現情感的藝術,在電影中能夠充分發揮抒發感情的功能,從而深入揭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2)戲劇性。交響音樂的創作經驗,有助於表現影片的戲劇性矛盾沖突,烘托戲劇高潮。(3)氣氛性。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從頭至尾不斷,但是只起伴奏的作用。進入有聲電影時期,影片中的聽覺形象除音樂之外,增加了語言和音響效果,使音樂在電影綜合藝術中得到了解放,開始能夠更符合音樂藝術規律地、合理地使用音樂。電影音樂的曲式,也改變為分段陳述。音樂在電影中美學功能的發揮,必須與畫面視覺形象相結合。由於影片的題材內容、體裁形式豐富多樣,在音畫結合上也各有特色,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1)音畫統一,包括音畫同步和音畫平行。音樂形象和畫面形象互為補充,相得益彰。(2)音畫矛盾,包括音畫對比。音樂形象和畫面形象各自獨立發揮作用,推動戲劇性矛盾沖突的展開。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變化無窮。其美學功能是:①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②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動人。③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④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⑤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⑥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方式 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樂畫平行和樂畫對位。 樂畫平行,是音樂與畫面表現著同樣的節奏、速度、情緒、意境和傾向。常常用在抒情時以進一步渲染情緒,或是用在戲劇性的情節中以加強矛盾沖的緊張度。 樂畫對位,是音樂與畫面表現著不同的或相反的節奏、速度、情緒、意境和傾向。樂畫對位,使音樂與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可以反映生活的復雜性、多面性,更有力地揭示生活的本質,產生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形像。 音樂與畫面相結合,較多的時侯是畫面起決定作用。當音樂起決定作用時,導演在構思的開始就和作曲家合作,採用音樂先期錄音然後根據音樂拍攝畫面的方法。例如愛森斯坦是根據 С.С.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拍攝影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中冰湖大戰畫面的。特別是音樂片(歌劇片、舞劇片、歌舞片、戲曲片),音樂起著更加主動的作用。音樂的材料、主題與曲式結構 電影藝術擁有文學、藝術和科技的豐富表現手段,能夠表現天上地下、古往今來、童話神話、科學幻想等等各種題材。電影音樂材料使用的范圍也是非常廣闊的,可以用民間音樂、古典音樂或通俗音樂,也可以通過電子合成器和電子計算機的數碼程序創造新的音樂音響,還可以完全由噪音構成具體音樂。所有已經在音樂藝術中使用了的材料,在電影音樂中都可以使用,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創造未用過的新音響。自然音響效果和具體音樂都是用噪音構成的,區別在於前者模擬現實生活中的自然音響,如槍炮聲、風雨聲、腳步聲等等,逼真地再現真實生活的音響,增加真實感和立體感,後者則是經過作曲家,或作曲家與錄音師合作,對自然音響效果進行藝術加工(包括音響的音區音色變化,節奏速度的變化以及多層次、多色彩、多節奏的組合等等),提高噪音的藝術表現力。具體音樂在電影的發展中越來越多地代替了用音樂作效果的音響,特別是在驚險片和打鬥片中。 音樂主題是音樂曲式的基礎,是體現音樂形像的核心。音樂主題經過一定的音樂曲式的發展,完成音樂形像。音樂主題通常是用少數幾個樂音構成的短小的動機或由稍多的樂音構成的旋律。L.van貝多芬和 F.李斯特都曾在作品中使用過貫串發展的動機。到了R.瓦格納,更進一步在歌劇中使用了主導動機,一個人物、一件事物、一個意念都用一個音樂形像鮮明的主導動機,在歌劇中貫穿發展,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這影響了電影音樂,有不少的作曲家在電影音樂創作中使用了主導動機,也獲得了成功。在電影音樂中所使用的主導動機,大多數是由樂音構成的,在個別影片中,也使用了由噪音構成的主導動機。 電影音樂的演進過程是一連串不斷創新的冒險歷程。在電影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每一個時期所展現出來的風格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徵,每一個時期也構成電影音樂本身的延續,體現了電影音樂自身不斷變化、不斷充實的生命力。

I. 從鏡頭運用和聲音形式分析電影節奏——淺評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摘要:在2004年法國上映的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原名為《Les choristes》,又名《歌聲伴我心》(港)、《唱詩班男孩》和《The Chorus》。該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由熱拉爾·朱尼奧領銜主演,曾提名第五十八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62屆金球獎和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該影片中的鏡頭運用手法的合理運用和別出心裁的聲音形式讓作品在視覺和聽覺方面呈現出的整體風格十分和諧,對其敘事結構的總體安排和構造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強有力的烘托感和渲染力成為該影片節奏感的出彩之處。本文將主要從鏡頭切換和聲音形式兩方面來分析該影片的節奏中所蘊含的魅力。

      關鍵詞:《放牛班的春天》;鏡頭運用;聲音形式;電影節奏感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在音樂夢想上不得志的老師克萊蒙·馬修,在窘迫的境遇下來到塘底寄宿學校當學監,同那裡的校長、老師和孩子們等人相處,並最終用音樂溫暖了孩子們的心,改變了他們人生軌跡的故事。

      影片中採用的是過去式插敘的敘事結構,通過已經成為著名音樂家的皮埃爾·莫朗傑來翻開由佩皮諾帶來的馬修的日記本來引起這一段往事的回憶和感概。

      在影片中,運用了多種鏡頭運用方式來構建起人物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和品質,也使得故事的敘述和情節的演進不再單調乏味。給人以舒緩為總基調的節奏感,便於情緒層次的抒發和推進,巧妙地引起觀眾的情感帶入。

      除此之外,馬修組建的孩子合唱團的歌聲直接作為電影音樂的主要內容,既能保持當前情節的進展,又恰好可以讓其成為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階段性總結的情感符號。音樂在該影片中具有陪襯性質和烘托作用,同時也成為影片中的重要內容和素材。無論是作為橋梁還是作為基幹,聲音在該電影中的運用時機和呈現形式等方面都值得去探究和思考。

      一、豐富的鏡頭運用方式和生動的畫面效果

        (一)多種類鏡頭運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運用了多種運動鏡頭來順應敘事人稱的切換以及故事情節的開展和過渡。

      搖鏡頭和移鏡頭在整部作品中應用的次數較多,主要出現在影片的開頭和中間的轉場,如莫朗傑得知母親噩耗後轉入參加葬禮,由白天活動轉入夜晚馬修伏案寫日記和樂譜等等鏡頭,傳達出拉長時空的效果,使情節上能夠進行自然而靈活的過渡,也保留有記敘手法原有的風格和基調。

      影片中甚至還出現了甩鏡頭,即哈杉校長審訊蒙丹是否偷錢時激怒蒙丹,後沙貝爾抓住蒙丹,哈杉校長氣急說要報警要蒙丹入獄那一幕,沙貝爾給馬修遞眼神時運用到了整部影片中唯一一次甩鏡頭,強有力地凸顯出蒙丹偷錢事件已經發展到了無法挽回的糟糕地步,緊急的情節下留給人更多無奈的惋惜和無措,與之後蒙丹被警察帶走出門時回頭頑劣一笑的慢鏡頭形成一種鮮明的反差和諷刺,這種帶給觀眾視覺上和感情上的突兀會激發起觀眾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對於尋找和理解影片旨意也是一種合適的契機。

      而主觀鏡頭在影片中也成為一個亮點。莫朗傑母親維奧莉特的美好容貌通過主觀鏡頭表現出馬修內心對她的青睞和欣賞,自然生動,富有現場感和真實感。在特寫鏡頭中,更是將維奧莉特向著陽光揚臉微笑時候的每一道眼角皺紋都拍攝出了柔和的氣質和韻味,並且因為鏡頭給的時間較長,觀眾很容易就能明白鏡頭中所展現的其實正是馬修深情地看著維奧莉特而不自覺地被她的美麗所吸引時的「眼神」,從而顧及了電影中的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巧妙的將人物心理的代入感直接傳達到觀眾那一方。

      把控和聚集一個鏡頭各方面的可利用的信息,就是使電影在穩定有序的進程安排上具有靈活機動的發展空間,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盡可能多地做到細節飽滿。這便是在電影節奏中鏡頭運動方面所要著重考慮的。

      而《放牛班的春天》這樣一部影片,在主體內容上就規定了它必須要把鏡頭著重地放在馬修指揮孩子們唱歌的段落上。其中的許多推鏡頭成功地把合唱團這一整體形象立了起來,並將馬修和孩子們相處過程中情感的交流與培養穿插在合唱當中,避免了表現內容上的枯燥乏味,也藉此加強了呈現效果上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讓師生彼此心意相通、心情互曉的微妙默契通過推鏡頭發揮到淋漓盡致,努力放大想要分享給觀眾的感動。孩子們為伯爵夫人表演合唱的片段就是一個典型段落場景。

      (二)畫面景別、畫面角度和色彩基調的選擇

      約瑟夫·馮·斯登堡導演曾說:「電影是一件藝術品:當視覺畫面的流動遵循著可感知的節奏(有著特定的停頓和步調),且這些連續的畫面在各個方面都關乎整體。」畫面是構成電影的流動零件,而分析和理解畫面就是解讀好電影節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是畫面景別。中景是敘事功能最強的一種景別,適合表現人物之間、人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該影片主要以人物對話為主要內容,交代各人物之間的關系,在主題思想上也注重「交流」「表達」「傾聽」「理解」等雙向或多向互動的概念,所以中景是該影片主要採用的景別。近景也是電影鏡頭中運用得比較多的一個景別,利用其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有力刻畫人物性格的優勢,可以便於觀眾和人物進行情緒上的交流,由此產生的接近感也使細致畫面給人以深刻印象。

      例如「抵抗運動」中的寢室合唱的片段。莫朗傑自學學會新樂譜中的獨唱部分並驕傲向馬修展示的神態和歪頭動作,馬修預想不到莫朗傑進步之大的驚喜眼神,以及對於莫朗傑身上自滿情緒的些許無奈的撇嘴微笑,都是由於近景在兩人之間的來回切換才得以呈現出師生之間細微而生動的感情流露。

      其次是畫面角度。實際上畫面角度和鏡頭的拍攝角度密切相關。在影片中較為經典的畫面是孩子們在教室窗戶邊放飛寫著送別字條的紙飛機來送別被哈杉校長開除的馬修。當馬修感動之餘決定轉身離開的時候,通過俯拍出來的畫面傳達出的,其實是孩子們眼睜睜看著尊敬而喜愛的老師帶著的孤獨、卑微卻又倔強的背影離去時內心的不舍和心疼。由此看出,貼切的畫面角度能夠非常自然地引導觀眾思考的層次,使得影片的格局得到開拓和延展。

      最後是色彩基調。色彩的主觀性運用可在劇作內容和敘事完整上起到有效的表現和強調作用。根據劇情的發展和人物心理性格的變化,設計不同的段落場景色彩,能推動敘事發展變化,明確劇作結構,增加畫面形式感。【1】該影片在總體的敘事基調上呈現出的是偏暖的前進色,無論是故事的講述方式,還是故事內容本身,都是給人以明朗的情緒和積極的想法的。

      影片中的許多畫面視野還包含著關於自然元素的巧妙融合與設計。林蔭路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場景設置,而陽光穿過樹葉縫隙形成的碎影營造出有溫和質感的打光效果,間接地舒緩了人物之間的談話節奏,有利於觀眾捕捉到「故事情節走向明朗」的暗示信息。這樣的處理方式既屬於影片在內容上的簡省化說明,同時也有效地激發觀眾在欣賞過程中對審美藝術的感應能力。

      二、聲音在影片中的多樣化呈現類型及其相應的意義

      日本知名導演黑澤明曾表達過他所認為的聲音在電影中應佔有的態度和位置:「真正的電影的聲音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明性的伴奏音,或在同步錄音時捕捉到的自然的聲音。換句話說,影片的聲音並非簡單地增加圖像的效果,而是將效果放大兩倍,甚至三倍。」聲音在電影中的價值並不符號化,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中則更加明確地證實了這一點。

      (一)旁白

      旁白敘述貫穿了該影片始終,在營造馬修這個人物的第一人稱的視點上取得成功效果。特別是旁白的內容以日記體的形式出現,更讓觀眾有度日記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外,旁白對於故事情節的補充和鏡頭的跟進也做到了准確簡潔,實現了影視中畫面和聲音的有效溝通。在組織影片的內容的作用上,旁白敘述增強了多幅畫面的拼接與過渡時的視覺震撼力。

      比如,當馬修看到孩子們的合唱有了明顯的進步時,決心要繼續編寫出新的樂譜。孩子們的歌聲作為配樂,而馬修的畫外音為「五月,我又有了新的戰果」。與此同時,畫面接連出現孩子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近景鏡頭,並對伯尼法斯梳頭和佩皮諾作弊做了特寫,讓影片的氛圍瞬時變得歡暢和愉悅起來。隨後的孩子們在空地上滾輪胎和在走廊上放飛紙飛機的種種活潑生動的畫面,被悠揚的歌聲和旁白語調渲染得尤為純凈而爛漫。

    (二)歌聲

      在這部影片中,歌聲無疑是最打動人的一個聲音元素。聲音是表現質感、時間和溫度的重要手段,而孩子們合唱的聲音因為真實、豐厚、環繞而具有興發感動的力量,而在場景中和其他聲音形式的互相疊加使得受到觸動的感覺更加豐盈和獨特,由此大大增強了故事內容的可信度。與旁白相同,歌聲在電影結構上也具備組織情節和轉場的兩個功能,作為一種劇情手段和轉場元素而存在。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個方面是在影片中孩子們唱出的歌詞。主題曲中有這樣一段歌詞:「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海上的清風,海面上的清風,托起輕盈的飛鷺,從白雪皚皚的大地上飛來。冬日轉瞬即逝的氣息,遠方你的回聲飄離了,西班牙的城堡。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的晨曦中,尋找通向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馬修寫出的歌詞中到處洋溢著孩子們對於自由的嚮往和對於美好的渴望,再經由孩子們唱出自己的心聲,傳達到聽眾耳里的便是師生情誼交融在一起的天籟之音了。

     

參考文獻:

    【1】郭曼.淺析電影創作中的主觀色彩的運用及其作用[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9(12).

閱讀全文

與分析電影中的聽覺藝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風雲1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879
霉霉音樂電影 瀏覽:516
五夜微電影 瀏覽:211
伊藤潤二驚選集西瓜電影 瀏覽:520
類似微能力者的電影 瀏覽:922
敢美的島嶼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159
煤炭青年微電影 瀏覽:799
野獸新人類電影西瓜 瀏覽:423
免費最新看電影的網址 瀏覽:937
洪金寶太極張三豐是哪個電影 瀏覽:126
電影解說了音樂是什麼 瀏覽:213
根據主題曲猜電影名 瀏覽:684
韓劇娜塔莉電影北京電影 瀏覽:640
電影音樂解讀 瀏覽:745
香港的電影院是哪些公司的 瀏覽:583
最新僵屍電影大全 瀏覽:158
如何用機頂盒播放手機里電影 瀏覽:632
煙花三月電影迅雷 瀏覽:977
恐怖片國語版完整版電影 瀏覽:387
勇敢的心電影中的純音樂 瀏覽: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