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評價《我的戰爭》
就是一部爛片,看似弘揚我志願軍英勇無畏,其實就特么在黑我志願軍戰士,帽子永遠都歪著風紀扣永遠都不扣,當著女戰士隨地大小便,從頭到尾都是硬邦邦的荷爾蒙,一開始火車被伏擊,我的天美軍都他媽穿插迂迴到了我們的後方設伏了,你要是天上飛機還能說的過去,連機槍碉堡都有了,簡直是侮辱觀眾啊,戰斗場面更不用說美軍用的水冷馬克沁哈哈哈,志願軍戰士用起了日軍的萬歲沖鋒!片子應該是入朝初期竟然個頂個的蘇軾裝備,整片都在跟女人膩膩歪歪真他媽惡心,我真是慶幸我先自己看了一下,幸虧沒給我爺爺看,本以為抗美援朝題材給爺爺看一下挺好,如果給我爺爺看了我爺爺估計罵的更狠!
② 《我的戰爭》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戰爭片作為類型片的一種,在全球粉絲、影迷心中都享有很高的盛譽。不少影片、影人都在奧斯卡亦或是柏林、威尼斯、戛納等國際A級電影節上攬獲多項大獎殊榮。
之於我,戰爭電影的啟蒙則屬於純正國產味兒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什麼的。那時候沒有娛樂,電視機都很少。在偏遠山村的露天電影院能看一部電影,已經是非常滿足的一件事兒了。也因此,會記憶如此猶新。
再後來就是三大戰役,當時被稱為史詩級的戰爭大片,那場面之壯觀,在當年看來絕對是嘆為觀止。當然,還有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血戰台兒庄》,這部電影豆瓣評分高達8.1,即使是國產片中,也算是佼佼者。
進入錄像廳時代後,看到了不少未能在內地院線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其中就包括不少的戰爭大片。對比之下才發現,好萊塢電影工業真牛。雖然國產的戰爭大片三大戰役在內地已經非常牛氣,但看了《戰爭啟示錄》《野戰排》《拯救大兵瑞恩》後,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戰爭大片。
再後來,馮小剛用一部《集結號》定義了國產戰爭大片的新標准。影片上映之後,無論口碑還是票房,點贊與撒花齊飛,票房與交口共舞,成為當年一部現象級國產大片。而張藝謀《金陵十三釵》中的街頭巷戰戰爭戲拍的也很有里程碑意義。馮小剛《一九四二》中雖然戰爭戲份不算多,但很用心,延續了《集結號》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馮小剛的《集結號》《一九四二》的戰爭爆破團隊來自韓國,並因此與韓國的幕後製作團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則首次在國產大片中使用好萊塢團隊,為其打造殘酷且慘烈的戰爭場景。效果極為震撼,而且非常安全,不會有人員因爆炸煙火而傷亡。
這幾年,隨著片源的不斷豐富,看的戰爭片越來越少了。再加上一些國產抗戰神劇、神片對該類型片的過度消費,觀眾對國產戰爭片的興趣也很難再提得起來。很多人對國產戰爭片的印象還停留在《集結號》,甚至《血戰台兒庄》階段。不過,這部《我的戰爭》或將扭轉觀眾對國產戰爭電影的固有看法和偏見,用實力再次為國產戰爭大片定義新標准。
《我的戰爭》,重點突出「我」和「戰爭」。這種視角,在以往的國產戰爭大片中是比較鮮見的。既然是「我的戰爭」,那影片就註定有很多主觀視角來呈現戰爭的殘酷性。也因此,在拍攝上,《我的戰爭》動用了很多全新的技術和設備,以「我」為核心切入點,將戰爭場面打造的淋漓鮮活,讓每一個觀眾都仿若置身戰爭場景中,成為影片主角「我」。
《我的戰爭》其核心內容之一是「活著回來、平安回來」。片中,類似的主題被反復呈現,真正體現了人本位。而這,也是以往主旋律、高大上國產戰爭大片中鮮少出現的元素。因為有了人本位這個主題,影片對兄弟情、戰友情、兒女情、父子情、母子情等人間真情的詮釋與刻畫,才如此豐盈動人,充沛感人。戰爭的殘酷性也從這個側面更加凸現出來。
《我的戰爭》角色有次重,主次人物的戲份也有多寡之分,但總體上講,這是一個群戲,每一個角色,無論主角孫北川(劉燁)、孟三夏(王珞丹),還是配角張洛東(楊祐寧)、李順良(黃志忠)、王文珺(葉青),都被塑造的鮮活而立體,豐潤而飽滿。
誠然,在戰爭片篤粉心中,《我的戰爭》最值得說道說道的還是其對戰爭場面的神還原,視覺上的沖擊配合於情感上共鳴,從而讓影片的戲劇張力得以最大程度的飽滿釋放。
用一個字形容《我的戰爭》的戰爭場面,就是「真」。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太真了」。影片在細節上的處理顯得非常老道。無論是軍人的服裝服飾,還是面部妝容,亦或是戰地的尖刻條件,都被復原的出神入化。對情感訴求的表達則很東方,很中國。
而對爆炸硝煙、槍林彈雨、飛機狂轟、強力火力等寫實畫面的打造,《我的戰爭》更是不遺餘力。其氣勢,絕不輸於任何一部好萊塢戰爭大片。遠景、近景鏡頭的無縫切換,將「我」以及兄弟姐妹們的戰爭心況都傳遞的恰到好處。由於要表達的是「我」的戰爭,影片後半程的戰爭場面戲,有很多時候都是以「我」為第一視角的,從而讓現場感更加逼真,也更加淋漓盡致。戰爭的殘酷性也因此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現,對觀眾內心世界的沖擊也是顯而易見的。
為全景式再現戰爭的宏大和殘酷,《我的戰爭》從導演到攝影再到演員也是吃盡了苦頭。攝影師全程貼身跟拍劉燁、楊祐寧等;劉燁在拍攝爆炸戲時差點被毀容,在拍攝肉搏戲份時腳被崴傷;楊祐寧腰部也受傷;以王珞丹為首的女演員雖然扮演的是後方文藝兵,但拍攝時條件也相當艱苦。在零下數度的天氣狀況下,趟冰水,過冰河,而且拒用替身。如此敬業,值得點贊。
③ 如何看待電影《我的戰爭》
影片充分體現了導演對歷史的無知、戰爭的無知、對解放軍的無知。做為一部戰爭片,導演卻在影片中給我們展現出他對戰爭的無知。最雷人的場景就是炸山埋坦克的情節,憑幾個炸葯包就能把半面山給炸塌了?朝鮮戰爭的因素體現不夠明顯,打鬥的場面太過虛假,每次打鬥美軍每次都是呆若木雞坐以待斃。
④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我的戰爭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久違了,抗美援朝影片。真的已想不起上次看關於這場戰爭的電影是什麼時間了,因此無論影片品質如何我都要去看看,更何況影片還真的不錯。
我看電影《我的戰爭》向編劇劉恆致敬:在許多作家忙著「穿越」到古代,盡情展現帝王將相之時,他能用良知寫下這個劇本。向導演彭順致敬:因為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對這段歷史的感知不會比我們多,盡管被詬病影片人物刻畫不到位,細節缺乏,不懂三三制戰術,亂加愛情胡椒面等等,但他能在對這場戰爭的非議聲中,能從中國這么多導演中站出來,用心拍攝了這部影片並讓它橫空出世,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向演員的敬業精神致敬:劉燁、楊佑寧等,為了影片真實在炮火中堅持不用替身完成每一場戲,這里的劉燁盡管鬍子拉碴、性格粗糙,但卻覺得這是我看到的他最美的形象。甚至連台灣演員楊佑寧在這里都令人刮目相看。
當看到黃志忠扮演的老爹爭搶著並哼著豫劇與敵人同歸於盡時;當看到劉燁飾演的連長孫北川用憨憨有力的聲音對全連僅剩的30餘人「還有沒有種」的呼聲時;當看到身邊戰友一個個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電影《我的戰爭》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進的純爺們時;當看到孫北川閉眼之前問戰友「你說我們這些事以後會有人記得嗎」時;當看到王珞丹飾演的文工隊隊長站在歡迎隊伍邊用期待的眼神尋覓,恍惚中戴著軍功章的孫北川在歸來的志願軍隊伍中默默的走過,仍是一身灰土滿臉滄桑,然而他永遠也回不來了時;當看到慘烈的戰爭場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實的呈現在人們面前時,我想被感動的熱淚盈眶滾滾而下的不會僅僅是我一個人吧?
這是在特殊時間,特殊環境,特殊地點打的一場特殊戰爭;這是一個世界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典型案例;這是一場無數個「我」組成的戰爭,說它是一場打出國威給共和國帶來60年平安發展的偉大戰役並不為過。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著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沖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沖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布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並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為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
看後我被深深觸動,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讓我肅然起敬。敬他們的勇敢,敬他們的團結,敬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敬他們舍己的精神,敬他們的堅定。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前輩們為勝利鋪就的鮮血之路,每一場戰役中都會有志願軍壯烈犧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個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個不值得我們愛戴與尊敬?他們是我們的英雄!心目中永遠的英雄!
電影是催淚的,令人感動的。當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讓大家活著回來時,我的眼眶是濕潤的,活著就是戰友間的深厚情誼,就是最大的勝利;當小神仙奮不顧身將孫北川撲倒躲避炸彈的一瞬間是美麗而震撼的,身後的火海讓這一瞬變得永恆;當天寒地凍,老爹和小神仙冒著生命危險,用盡心血,歷經苦難,滿臉堅定爬出碎石時,我感受到他們的毅力。被深深感動!
中國所有英勇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他們為了13億中國人現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段幸福生活後都有前輩們的努力與汗水,艱辛與堅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應銘記於心。我們應珍惜現在的幸福,永遠記住幸福後前輩的努力!
對國產戰爭片多數還停留在《上甘嶺》、《兵臨城下》、《英雄兒女》那個階段,當然馮小剛導演的《集結號》例外。也看過不少好萊塢的戰爭片,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細細的紅線》等,真實還原激烈戰爭是關鍵,重要的還是希望對人性更多挖掘。
而這部《我的戰爭》顯然是對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說《團圓》二次改編,因為第一次改編的作品是曾經引發觀眾圍觀的《英雄兒女》。影片聚焦一群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如何浴血沙場,表達了他們的愛國情懷,以及相互之間滋生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故事。
關於抗美援朝那段歷史,現在的年輕人了解並不多,主要還是從教科書一知半解。《我的戰爭》還原了那段真實的歷史,特別從年輕人身上,去觸摸他們一些真實的想法。戰爭的殘酷性他們感受最深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為了更多家庭不再流離失所,不再妻離子散,不再顛沛流離,拋頭顱灑熱血,是他們義無反顧的堅定信念。
影片表現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所呈現的戰爭場面非常的炸裂,激烈的交火,灰飛湮滅的各種爆炸,效果震撼。
影片為了還原歷史,所有的裝備都原樣化的展現,租借了超過兩百多條當時的步槍沖鋒槍和一台建國後仿製的日式92式步兵炮。整個拍攝過程中集結近千名群眾演員上演大沖鋒,超過10萬發以上的子彈消耗。
在角色的塑造上,影片同樣給予高度還原。劉燁演繹的孫北川很立體,演員本身演技在線,加上化妝的給力,以及很多危險鏡頭都親力親為,還有台詞的去文學化,呈現給我們一個有血有肉真情實感的軍人形象。他的粗獷、善良和溫情並不矛盾的存在。堅定的毅志力,勇往無前的戰鬥力,都表明他軍人的身份,但他對孟三夏的情愫暗生,通過張洛東傳遞情書,在簡單、直接、豪爽的行為之下,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柔軟的人性光環。
楊祐林演繹的張洛東是個陽光、單純的大男孩,雖然他對孟三夏也情意涌動,但他更希望孟三夏和自己亦師亦友的連長孫北川有個圓滿的歸宿。戰爭讓愛情走開,影片的人設沒有現代人復雜的心思,而是充滿更多正能量,他們的眼裡有的只是戰爭,兒女情懷只是偶爾的閃念。
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些柔和的色彩和溫度。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也多了颯爽英姿。王珞丹塑造的孟三夏直爽火爆,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對孫北川的情感變化很有層次,從抬竿、服軟到愛上,這一過程沒有突兀,只有合情合理。而對張洛東視如親人的表現,也充分表明其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影片很多感人至深的橋段,讓人很難相信這會是曾經最著名的鬼片導演彭順導演的。當然編劇是劉恆老師,他編劇的《雲水謠》、《集結號》和《金陵十三釵》等影片獲獎無數。他們二人的傾力合作,既能夠讓戰爭場面帶感,又能夠還原出當時的角色個性和情懷。
導演彭順曾經是著名的鬼片導演之一,現如今改變風格,一部《逃出生天》讓人刮目相看,而這部《我的戰爭》會是今年戰爭片中不俗之作。換成是內地導演,我們不知道《我的戰爭》會被拍成什麼樣?在大場面的製作和控制上,以及對小人物個性的挖掘上,他不會受很多主觀因素影響。
看了太多兒女情長的影視作品,看《我的戰爭》,會激活我們沉睡的正義感和忘我的`責任感。氣勢磅礴的場面,緊湊不冗緩的節奏,真誠認真的製作,精彩自然的演繹,註定《我的戰爭》是一碗滿滿的正能量雞湯,復甦了我們麻木的精氣神。
影院里看完《我的戰爭》,那種炮火連天、地動山搖的真實體驗帶給人的震撼不亞於《智取威虎山》。同樣是紅色經典,《智取威虎山》採用了英雄傳奇式的手法,而「亞洲鬼王」彭順的《我的戰爭》,更帶著直戳人心的震撼,無論是烽煙滾滾的戰斗,還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戰後蒼涼,都帶給人特別真實的體驗。
以抗美援朝為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並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能做到震撼人心者卻寥寥無幾,多年前的《英雄兒女》如今依舊是幾代人心中的紅色經典。而《我的戰爭》同樣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恆編劇,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祐寧、葉青、王龍華等主演,隔著63年的風起雲涌,再現「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雄偉戰場。
戰場的殘酷、炮火的轟鳴,那個英雄時代的兒女情長與民族血性。《我的戰爭》沒有重復高大全的英雄贊歌,而是更著重那個時代的民族大義和真實的人情人性。
戰爭戲里的愛情,總是來得簡單、直接、純粹而美好~就像孫北川跟孟三夏的愛情。影片中劉燁飾演的孫北川跟王珞丹飾演的孟三夏的愛情萌發,起源於「老鄉」。炮火連天又冰天雪地的戰爭里,人在異鄉所以對「老鄉」格外的溫暖。《我的戰爭》中的愛情是條溫暖的暗線,從一開始孟三夏嫌棄孫北川太粗魯到最後兩個人互生情愫,因為有了愛意,才有了更渴望的求生意志。而孫北川給孟三夏最真實的戰地「血色浪漫」,就是借著酒勁說,我想跟孟三夏親嘴兒。
《我的戰爭》中既有男性期待的荷爾蒙爆棚的戰場對決,也有女性青睞的戰地血色浪漫,更有大場面的戰場視覺沖擊。但最出彩的,卻是鮮有人關注的戰地恐怖。
被譽為「亞洲鬼王」的彭順,他曾經執導的《見鬼》《鬼域》等電影都斬獲不俗的口碑和票房。從依靠化妝、聲效及劇情設計嚇唬某人到動輒上千人共同參與的戰爭電影,彭順算得上「棄文從武」,第一次執導戰爭史詩大片了。而這一次,彭導在恐怖片里練就的一身挖掘人性最深處秘密以打動觀眾的本領被恰到好處的運用到《我的戰爭》中,奉獻一部「非典型性」戰爭電影。那些炮火連天的大場面是最贊的視覺陪襯,那一抹戰地里的愛情是最溫暖的亮色,而屍橫遍野的戰爭恐怖才是最直接的震懾。
影片並沒有刻意調動觀眾的情緒,但彭順導演矯情救贖的緊張氛圍營造和手法,卻很好的讓觀眾融入到影片中,跟著情緒走下去。孟三夏帶領著文工團躲在戰壕里,卻無意中摸到地雷,炮火在外面不斷噴勇著,而狹小空間里的恐怖感才來的更真實。而「李老爹」與敵人同歸於盡那場戲,那段清唱出來的戲曲調子伴隨著英雄和炮火,讓很多人崩掉了淚腺。
這的確是一部不一樣的「戰爭史詩」~很多人看完《我的戰爭》,都說「燃」!不問歷史,只為那種時代的精神!
前幾天,電影《我的戰爭》曝出一款宣傳片,幾個老頭老太太去韓國首爾旅遊,跟韓國的導演妹子炫耀自己當年不用簽證直接開著大卷皮、扛著五星紅旗就進來了。這款預告片遭遇了不少的負面評論,應該會對電影有很大的票房負助推力。網路輿論就是這樣,順勢同情弱者。若是換一款宣傳片,讓老人們回憶自己抗美援朝的時候多麼不容易,成為弱者,估計就不一樣了。
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喜歡拍攝一些現代的戰爭電影,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秀肌肉,別惹我,我很厲害。這屬於不戰而屈人之兵。而秀肌肉不是上來就耀武揚威,而是要顯得自己被欺負了,是自衛,然後越打越牛逼,才好。美帝和俄羅斯,都是這么拍。
所以,各國其實都不太喜歡別國的這類戰爭片。尤其是現代戰爭,各國都有自己的解釋與立場,電影本身的立場就是拍攝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的體現。美國和俄羅斯圍繞了同一場戰爭,有不同的拍攝方式,比如美帝拍攝《五日戰爭》,俄羅斯立馬還擊一部《八月八日》,都是講2008年8月8日喬治亞戰爭的。誰對誰錯,或恐還說不清楚。因此,在面對戰爭電影的時候,對戰爭雙方對錯的評斷,應該盡量不扯入電影評論之中,因為,扯不清楚,還是交給歷史學人們去做好了。
那麼,我們就不妨僅僅從技術層面來看看這部彭順導演的《我的戰爭》。先說好的一面,拍攝技術層面。彭順導演能駕馭這個戰爭題材,本身就很令人意外。我們國內,除了馮小剛導演拍攝過《集結號》這樣的有血戰場面的現代戰爭戲之外,基本上,新時代,沒有導演做過類似的事情。彭順導演以往也沒有這類影片。從實現情況來看,香港導演確實有過人之處,比《百團大戰》要高好幾個級別。
《我的戰爭》中戰斗場面是什麼級別的?說世界頂級,有點瞧不起美國電影。但在實現水平上,跟韓國的戰爭電影是有一拼的。尤其是開場的火車遭遇飛機空襲,劉燁部隊組織有效反擊一段,算是用了洪荒之力。最大的亮點是簡單、乾脆,而且有戰法,不拖泥帶水。這是以往的國內戰爭電影所沒有的。建議大夥關注這段。
後邊的實現情況中規中矩,大約是前邊用力過猛了,後邊力量與場面略顯跟不上。537高地爭奪戰,就沒打出氣勢來。是不是拍攝經費不足造成的呢?為了呈現激烈與宏大,彭順導演最後給一些主角上了廣角攝像。主角們的表演也非常完美,可以點贊。但是,《我的戰爭》作為戰爭電影來看,總覺得不過癮,後面的力量跟不上去。
從劇本的角度講,先說優點。有幾處春秋筆法,很好。第一處,火車只有35分鍾停靠補給時間。第二處,劉燁部隊前期的火力不行,後期補上了。第三處,我們的補給不給力,劉燁部隊餓肚子。這些,都是抗美援朝的實情,希望以後的抗美援朝電影可以大書特書,這是製造悲情的重要材料啊。
然後說不足。
套路太老了——我們的隊伍牛,打到敵人懷疑人生。建國之初,我們拍攝過不少戰爭片,都是這個套路。當時的指導思想是,革命的樂觀主義。什麼意思呢?就是打丫挺的,越打越開心,勢如破竹,無論老蔣還是美帝,都是見一個干一個,特別開心的。《我的戰爭》實際上有這個因襲,九連越打越牛逼,直接干下了537高地。但是,這個路數,落伍了。
現在的戰爭劇本,更喜歡戰爭的反戰主義,我們為什麼打?因為我們要迎接和平。所以,戰斗一方,喜歡把自己弄得比較弱勢,然後去以弱勝強,表面自我表揚和平精神,背地裡炫肌肉。這個精髓,《我的戰爭》沒有學會。
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電影敘事亂七八糟,有戰斗而無戰役。戰爭戲的好看之處,斷然不再打炮,而在打炮之前的各種計謀、調度。《亮劍》好看,就好看在這地方,李雲龍等人有戰略調度。簡單一點說,泡妞的有趣之處,是泡的過程,不是最終床上拉開架勢。這是戰爭片劇本的精髓。《我的戰爭》屬於傻打、瞎打,沒有調度。
總體來說,《我的戰爭》劇本很差,拍攝還行。諸位可以自行選擇是否觀影。
⑤ 《我的戰爭》的觀後感
《我的戰爭》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戰爭片,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我的戰爭》的觀後感,歡迎大家的閱讀。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人們志願軍參加的抗美援朝戰爭,其中情節所展現出人民志願軍的頑強、無畏和英勇的精神無時無刻不教育著我。戰爭的確是異常的慘烈,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沒有可能能體會到那種殘酷,它就像是黑洞一樣,強大的引力只會將你拖進無情黑暗的漩渦,沒有任何的片刻思考和猶豫寡斷。事實上,當你被捲入其中時,已經不可能逃脫了,你能選擇的早已在出征前就已經做出了抉擇,既然走上了抗敵衛國的道路,那就無悔於青春和生命。
悲傷總是和美好聯系起來的,戰爭同樣如此,與之對應的是愛情。看過電影後,我想為什麼戰爭總是伴隨著愛情呢?我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
1、戰爭是殘酷的,愛情是美好的,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只有這樣才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情節,這也是一個很平常的電影情節的處理手法。
2、戰爭帶給人是絕望,無限的死循環,一眼就可以看到頭的結果和即將到頭的'悲哀,而愛情給人以希望,憧憬,未來和美好,無限的生機活力,望眼欲穿都看不到頭,看不到的結果。事實上,這一點對比在最終的結果上是一致的,結果都是沒有結果。
3、事物本身是多面的,有好的一面,就有不好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就有殘忍的一面,有幸福的一面,就有悲慘的一面,而戰爭和愛情就是當時歷史環境下的兩面。事物本身也是殘酷的,在當時的背景下,愛情就像是佛說的塵一樣,本來就是沒有的,一切都內心都是不存在的,唯有生死之念。
4、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做著選擇,每個選擇對應的下一個選擇又是千差萬別的,當我們自己真正站在生死的十字路口時,我們會想些什麼呢?即使是想了好的,那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塵歸塵,土歸土!
一、細節雕琢下了功夫。給出了慘烈的效果。孫百川騎在戰友背上開槍的鏡頭有經典性;最後孟三夏在站台上等待男友歸來的鏡頭很唯美。
二、可惜的是,細節再好,主線處理不妥,都成堆砌的散珠。因為這,劇中的三段故事也有堆砌之嫌。創作者可以辯解該劇是以愛情為主線的。但類似這種片子,不論是以戰爭寫愛情,寫人性或者寫反思,都需有一條承載她的平台線。這個平台線也應該是一條完整的沖突線——比如所關涉的戰斗、戰役或者事件,其起始、過程、波折、高潮、結尾需有規劃,找足懸念。
三、該劇試圖以愛情作為主線,情節、橋段乃至細節下了不少功夫,但還是稍嫌庸常,缺乏內在的震撼力、沖擊力和邏輯力量。原因還是戲劇沖突構建不夠,構思能力不強。
四、細節不嚴謹。朝戰中美國大兵用馬克沁是一大敗筆!電影美軍陣地中數次清晰地出現它的身影,有的近似特寫,實在很不應該!細節一旦不真實,什麼努力也破氣。什麼借口也白搭!
文藝女兵軟綿綿地扔手榴彈,至多一、二十米,卻打了一場壯觀的手榴彈大戰,把美國鬼子陣地炸得人仰馬翻,未免太誇張。
五、抗美援朝怎麼寫,《三八線上》、《我的戰爭》都沒找准中國觀眾的痛點,可惜了這個題材!
六、昨日看的是午場,包場了,就我一個。每天就排了兩場。票房慘了。個中原因,應該檢討。
⑥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戰爭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期,我觀看了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我的戰爭》。這部影片震撼了我幼小的心靈,使我對戰爭有了更深的認識。
本片以文工隊和志願軍在火車上相遇拉開序幕,影片隨後描述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的事件。在這些事件中,讓我體會到戰爭的無奈和殘酷;體會到志願軍們保家衛國的雄偉志向和舍己為人的精神;體會到槍林彈雨中經歷生死磨練的友情、愛情、親情。戰爭的勝利是先烈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斧頭、王文珺、老爹、九連連長孫北川,還有許許多多的戰士們,是這些不畏犧牲的革命戰士用生命換來了勝利、換來了和平。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斧頭。當時,情況危機,侵略者開著坦克,扛著重武器想要越過五義亭,而另一方面火力不足、兵力不足的志願軍們看著同伴一個一個的倒下,志願軍們焦急萬分。在這緊急關頭,只有炸掉坦克才行,但同志們都被敵人的火力壓制在戰壕里,此時,被敵人炮火轟炸後奄奄一息的斧頭,奮不顧身爬到敵人坦克下,用盡最後的力氣拉響炸葯。隨著「轟隆」一聲,斧頭犧牲了,但他阻止了敵人的侵略,避免了戰友的更大傷亡。斧頭這種舍己為人、為國捐軀的精神令我們感動,他和許多戰士一樣,是祖國的驕傲。
今天的日子,我們是多麼幸福,我們遠離戰爭,生活在優越、和平的環境下,但我們要銘記歷史,記住戰爭、記住先烈們,只有我們的祖國更加強大,只有我們熱愛和平,才能使我們的國家穩定、人民幸福。
《我的戰爭》講述了一群平凡而又偉大的年輕人,為保家衛國毅然決然遠赴他鄉,在殘酷的戰場上經歷生死考驗的感人故事。影片體現了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作為男主角,劉燁在片場沒少被炸,對此他笑著說,「導演炸得挺開心,我們就真的很危險!」演員王龍華更自曝手曾被炸傷,血流不止。劉燁說也正是拍攝中的這種危險,讓他更加佩服當年浴血奮戰的英雄們,「《我的戰爭》的片場布置得很真實,給我一種我就在戰場的錯覺,那種感覺其實挺嚇人的。在戰場上,可能一個冷槍、一個地雷,你就犧牲了,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那時候人們的勇氣,很了不起!」
雖然影片八成以上都在「打打打」,但穿插其中的戰地情還是值得一說。劉燁飾演的九連連長孫北川喜歡上王珞丹飾演的文工團隊長孟三夏,但他是個粗人,情話不懂說情書不會寫,喝醉了酒就嚷嚷「要親人家嘴兒」。行為雖然很糙,但感情卻十分深沉。片中,他一邊為壓到地雷的王珞丹排雷一邊說著道歉的話分散其注意力的一幕,著實令人感動;而他在最後一戰前將存下的錢和老家地址交給王珞丹時,那種託付生死的'感情也頗為動人。
歲月悠悠,願和平永在。——前記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起那新的長城……」國歌嘹亮,時常在我的耳畔回響,跨越時光,《我的戰爭》帶我們重返六十多年以前的朝鮮戰場。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美軍入侵朝鮮領土,朝鮮向新中國求助,新中國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前往赴戰。電影核心人物是文工隊和鋼鐵九連,通過大橋遇襲戰,五義亭阻擊戰,小鎮受伏戰,537高低爭奪戰等戰役劇情,演繹了戰火連天的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深,愛國情深,兄弟情深,父子情深,父女情深,戀人情深,譜寫升華了英雄角色的熱血與激情,歌頌了英雄人物的有血有肉的形象以及和平,生命的重要性。
每次戰爭,有無數將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有五義亭炸毀美國坦克的而英勇就義的大斧子,掩護戰友而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在537爭奪戰中離去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在後台救死扶傷的文工隊孟三夏隊長等,甚至是許許多多連名字都說不上的志願軍同志,更有兩年後打的美軍重回談判桌的英雄壯士,誰不是我們的可敬可愛的民族英雄!再次為我們這些維護世界和平,人間正義的先烈們致敬!
即將在20xx年「國慶檔」重磅獻映,由香港鬼才導演彭順執導,金牌編劇劉恆操刀,劉燁、王珞丹、黃志忠、楊v寧、葉青、王龍華等領銜主演的戰爭史詩巨制《我的戰爭》今日首次發布了幕後爆破特輯,曝光了影片拍攝期間驚心動魄的爆破場面,用最真實的拍攝手段還原了戰場上的硝煙,劉燁、楊v寧、王珞丹等主演紛紛表示,戰爭戲、動作戲拍攝起來雖然艱苦,但很過癮。
電影中的爆破場景摒棄以往戰爭片特效製作,全部採用真實爆破,所有演員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異常艱辛,使影片成為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
導演彭順坦言由於影片中有很多爆破場景,涉及到的演員眾多。如今,觀眾的要求很高,你不可能很簡單的拍完一場戲一個鏡頭,就能達到效果的。幕後需要很多的准備工作,才能完成一個很好的鏡頭。因此導演的准備工作不止是影片的拍攝背景和畫面,還有爆破、槍戰等。對於彭順來說,此次戰爭題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電影拍攝期間不斷和爆破師溝通,保證影片爆破的拍攝質量的同時,保障人員安全是首要任務。導演彭順則表示在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花時間嘗試爆破效果,為了追求高質量的爆破畫面,劇組需要反復進行爆破,保證爆破畫面的效果,演員們也需要多次近距離接觸爆點,非常危險。每一次拍攝危險鏡頭結束後,導演會第一時間確定拍攝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然後再確定拍攝畫面效果,盡一切可能的保障演職人員的人身安全。
《我的戰爭》這部電影是由彭順導演執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電影,磅礴的氣勢,恢宏的場面頓時吸引了我的眼球,戰爭場面震撼慘烈,彌漫著濃濃的硝煙,我懷著崇敬與激動的心情觀影。
影片講述了抗美援朝四大戰役: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由孫北川帶領的鋼鐵九連乘火車奔撲前線,火車正在行進中。不料,敵機突然襲擊,遭遇了密集轟炸,隨著導彈一次次的拋下,一股股巨大的沖擊向戰士們襲來,整個戰場都被火光包圍,一大朵一大朵火焰四射的蘑菇雲升上天空,戰士們大量犧牲,孫北川帶領部隊奮勇沖鋒,炸掉暗堡,奪得江面大橋戰勝利。之後收到上級命令前往五義亭阻擊敵軍,到達五義亭,等敵人坦克靠近後給予重擊。在大斧子等人的犧牲下,留給部隊時間,小神仙和老爹成功引爆巨石,將美軍坦克砸毀,守住五義亭,大家的歡欣喜悅響徹山谷。軍隊繼續向敵軍師部挺進,進入小鎮時,不慎進入敵軍布下的地雷陣。文工隊隊長孟三夏觸到連環地雷,孫北川替她將雷按住,並成功除雷。而後被敵人包圍,老爹腿部中彈,王文珺犧牲,後來老爹唱歌引敵人前往,拉響彈雷,消滅阻擊了敵人。九連在537高地北坡時,經過激戰,進入敵人坑道,反撲中,人數所剩無幾,為完成任務毫無懼色,堅持到大部隊到來,英雄們含笑而眠。
電影是催淚的,令人感動的。當孟三夏撕心力竭地讓大家活著回來時,我的眼眶是濕潤的,活著就是戰友間的深厚情誼,就是最大的勝利;當小神仙奮不顧身將孫北川撲倒躲避炸彈的一瞬間是美麗而震撼的,身後的火海讓這一瞬變得永恆;當天寒地凍,老爹和小神仙冒著生命危險,用盡心血,歷經苦難,滿臉堅定爬出碎石時,我感受到他們的毅力。被深深感動!
中國所有英勇犧牲的戰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他們為了13億中國人現在的美好做出了巨大貢獻。每段幸福生活後都有前輩們的努力與汗水,艱辛與堅持。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應銘記於心。我們應珍惜現在的幸福,永遠記住幸福後前輩的努力!
看後我被深深觸動,一個個鮮活的英雄人物讓我肅然起敬。敬他們的勇敢,敬他們的團結,敬他們的堅持與努力,敬他們舍己的精神,敬他們的堅定,一幕幕場景再現了前輩們為勝利鋪就的鮮血之路,每一場戰役中都會有志願軍壯烈犧牲,知名的,不知名的,哪個不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哪個不值得我們愛戴與尊敬?他們是我們的英雄!心目中永遠的英雄!
所謂准備,是研究戰爭,研究戰爭中具體的人。那些經驗不可能親歷了,只能通過第二手、第N手的資料去分析,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心力投入。我沒有這個條件,必須馬上動手。能夠依賴的只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世界觀了,我的從軍經歷和所受的教育提供了潛在的幫助,我的局限性恰恰也在這里,但是這並不妨礙我的真誠。
我感到最不可思議的,是志願軍官兵一致的慷慨赴死的氣勢,這種罕見狀態震驚了全世界,至今仍有巨大影響。在100多年來的屈辱史中,這是民族氣質的一次逆轉和爆發。我想尋找答案,但是我不可能通過一個倉促寫就的劇本達到這個目的。我會繼續尋找。
我設計了孫北川這個人物,他是農民子弟,在炮火中還惦記著以後回老家種地;我還設計了孟三夏等文藝女兵,武中有文,顯現了與農民的現實主義相對應的小知識分子的浪漫主義。構思劇本時,恰逢各類選秀節目盛行,我就忍不住想,這些靚男美女如果生在當年,競賽選拔志願軍文藝兵會是怎樣的場面?我甚至設想了1950年兩個文藝青年在上海參加徵兵面試的情節,沒有用上而已。
時代不同,偶像不同,有些慷慨悲歌之志或許可以被貶低,卻是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這個假期,我在家看了一部電影——《我的戰爭》,看完以後受益匪淺,我被他們偉大的精神所打動了。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時期,中國有一群平凡、偉大、勇敢的年輕人,為了保衛國家,決定遠赴他鄉,在那樣艱苦的日子裡並肩作戰,建立深厚的感情。劉燁飾演的是九連的核心首領孫北川,九連的兄弟們都很喜歡他,他身經百戰,性格粗獷,心地善良。當他遇到了文工團隊長孟三夏(王珞丹飾)時,內心又多了一層厚重的責任感。孟三夏是個性格開朗,刀子嘴豆腐心的姑娘,她經歷這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及生死考驗後,她真正的柔軟被喚醒。可她不知道,喜歡她的還有孫北川的好兄弟張洛東(楊佑寧飾)也對她暗生情愫。自從張洛東老爹犧牲後,她變得更加勇敢獨立了。
這裡面令我最感動的是他們去打537戰爭的時候,每一次打仗都會有兄弟犧牲,他們仍然與敵人頑強拼搏。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為了保家衛國,犧牲自己,甘願付出。
最後拿下537高地時,張洛東問孫北川:「你說會不會有人記得我們?」孫北川說:「肯定會有人記得的!」
是的,一定會有人記得。記得曾經並肩作戰的你們,記得那些你們用鮮血、汗和淚水死守下的土地,更加會記得你們用生命譜寫的輝煌!
看完影片,我感悟很深,我們作為學生,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一份力去學習,爭取長大後能回饋社會、成為祖國的棟梁!
今天晚上電影頻道,剛看了《我的戰爭》,未看完就不想看了,覺得拍得嚴重脫離實際,不遵重歷史,不吐不快。
一是入朝遇襲。也不知這是哪一年入朝,看武器裝備應該是三次戰役以後了,遇到美軍空襲很正常,但奇怪的是軍列居然開到了美軍陣地前,除了飛機還有美軍的機槍和大炮。得出的結論居然是美軍不好打,有點害怕的感覺。這還是我們英勇的志願軍戰士嗎?
二是戰斗部隊居然和女文工團走在了一起,嚴重脫離實際。前三次戰役,志願軍部隊連續行軍連續戰斗,一直打過三八線,部隊疲勞不堪,哪來的文工團,文工團能跟上戰斗部隊?
三是上級命令阻敵南逃。全連進入陣地,兩面阻擊,炸毀美軍一輛坦克後,看見基他坦克上來了,連長居然叫全連放棄陣地撤退,哪有一點志願軍的英雄氣慨。
四是轟炸岩石阻敵坦克後,美軍的後續部隊不見了,難道逃跑的美軍只有幾輛坦克,志願軍不是築固陣地,准備迎擊美軍,居然全連跑到溝里歡呼勝利。難道不怕美軍的飛機炸彈。
五是連長喝了酒說要親女文工隊員。朝鮮戰場冰天雪地,一把炒麵一把雪,很多戰士在半飢餓中戰斗,長期吃不到蔬菜,很多戰士得了夜盲症,哪來的酒喝,哪來的精力談情說愛。
看到這里實在是不想看了,庄嚴的保家衛國戰爭拍得如此荒唐,如何面對犧牲在朝鮮的近二十萬英魂。
;⑦ 票房慘敗,豆瓣評分僅5分的《我的戰爭》到底有多爛
看過,沒多爛,相反還挺好的,豆瓣瞎雞評分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評這低我都懷疑是不是故意有人差評
⑧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戰爭》
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香港鬼才導演彭順執導,劉燁、王珞丹、楊祐寧、黃志忠、葉青、王龍華主演的戰爭史詩巨制《我的戰爭》將於9月30日全國上映,近日片方發布了「冰與火之歌」 版導演特輯,第一次展現了影片拍攝現場彭順不為人知的一面。通過視頻不但可以看到導演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表現不一樣的宏大戰爭場面,更能感受到彭順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猶如一曲冰天雪地的片場和熱火朝天的爆破場面所譜寫成的冰與火之歌。
彭順導演憑借《見鬼》、《危城曼谷》(泰國版)、《C+偵探》、《風雲II》、《妄想》等作品早已蜚聲影壇,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香港金像獎、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多次獲得獎項和提名。對於首次執導戰爭題材電影,在導演特輯中彭順表示非常希望拍一部具有自己風格的戰爭電影,把自己的商業視角和獨特的拍攝手法與傳統戰爭題材相結合,完成一部真正的商業戰爭大片。據了解,為了尊重歷史並拍攝好《我的戰爭》,電影開拍前彭順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和影像資料,對這段歷史進行深入了解學習,在電影拍攝間隙彭順則抓緊時間和槍械組老師交流,充分熟悉每一種武器裝備,以便更好的完成拍攝,如此狂熱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對細節的極致把控,使得主創人員對導演深感佩服。
「導演希望能夠呈現給我們不一樣的戰爭片,而且壓力非常大,但是在片場他完全沒有表現出來,只為了讓我們能更專注的投入到拍攝中」,王珞丹這樣評價導演。楊祐寧則表示:「導演在片場只要一坐上導演椅就會很亢奮,有什麼畫面,需要補什麼畫面,全在他的腦子里。」劉燁對導演的評價是最中肯的:「他是一個非常專業的人,在片場一直專注的看著鏡頭,就是那種典型的工作狂類型,工作占滿了他全部的時間,很專業,很敬業。」
為了盡量真實還原抗美援朝戰斗場面、把最真實的感覺呈現給觀眾,彭順表示:自己堅持實景拍攝戰爭場面,並在拍攝戰斗戲時會要求攝影師在距離炸點最近的位置完成拍攝,跟演員一起經過炸點,只有這樣才會體現出戰場的真實感。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大量的使用GoPro進行拍攝,用第一人視角呈現畫面,給人更加真實的感受。在使用GoPro拍攝過程中,不僅要求演員持機表演,彭順還親自持機進入「戰場」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彭順要求電影中的爆破場面使用真實爆破,這對影片增加了很大的拍攝難度。在保證演員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影片中大部分爆破鏡頭都是採用真實爆破,在拍攝過程中同一個畫面,會因為爆破或者演員走動問題重復拍攝多次。彭順希望通過這種拍攝手法和嚴格的畫面要求,讓觀眾身臨其境的去感受最真的戰場,用不一樣的拍攝方式梳理戰爭電影的全新模式,帶給觀眾全新感受,希望能夠創作出一部真正有他個人風格的戰爭題材商業大片。
輾轉多地拍攝,導演與工作人員同甘共苦
《我的戰爭》於2015年9月28日在遼寧省調兵山市正式開機,全片歷時118天,轉戰三省四縣十幾個拍攝場地,於2016年1月13日在河北省張家口市殺青。拍攝過程中,劇組從氣溫攝氏二十多度的北京轉戰氣溫近零下二十度的河北、東北等地,全部工作人員曾在零下十幾度的情況下拍攝近半個月的夜戲,被風沙塞滿口鼻和濃煙熏黑衣服更是家常便飯。即使是第一次如此嚴酷的地點拍攝,彭順依然認真負責、精益求精,總是第一個到片場檢查場地、道具等,確保不耽誤拍攝進度,拍攝過程中多次親身上陣示範指導,其敬業程度得到全劇組認可。在面對鏡頭時彭順也幽默的表示道:「我平常很想跟工作人員、演員一起,所以我在外邊跟他們一起感受這個拍攝現場,但天真的太冷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的戰爭》拍攝期間彭順迎來了50歲生日,工作人員貼心的准備了生日蛋糕為他慶祝生日,彭順感謝劇組人員關心的同時表示雖然劇組拍攝條件艱苦,但一定要通過努力拍攝出一部真正商業戰爭大片呈現給觀眾。
⑨ 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戰爭 觀後感 ,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一
《我的戰爭》節選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的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的 故事 。我想,《我的戰爭》選擇在「九·一八」紀念日的前夕上映,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為的是喚醒中國人的民族榮辱感,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80後的我,除了在教科書里學到了關於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之外,就是通過影視作品了解相關歷史。我感覺影視作品更有渲染力,更直觀。近幾年,關於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製作越來越多,例如《百團大戰》、《集結號》、《辛亥革命》等,這與國家的方針政策息息相關。2013年11月,在考察山東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 文化 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主流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這也符合80後、90後的觀影需求,他們不太習慣通過歷史書了解歷史,而是對反映歷史的影視作品頗感興趣。
我對抗美援朝戰爭知之甚少,通過觀看《我的戰爭》,我被老一輩愛國將士的精神深深震撼著:中國抗美援朝軍人典型代表——九連連長孫北川,他身經百戰,習慣了槍林彈雨,不知道什麼是恐懼,是個真正的戰斗英雄。在第三場巷戰戰役中,當他陷入彈盡糧絕,生死一線之際,他陷入了劫後餘生的恐懼,面對殘酷的戰爭,面對隨時而來的死亡,面對隨時都可能失去的愛情,他第一次害怕了。但在戀人孟三夏的情感激勵下,在面對戰友兄弟一個一個倒下之時,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呼喚之下,他重新走出了恐懼的陰影,再一次拿起了沖鋒槍,踏上戰場;文工團樂隊指揮劉詩文,中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他主動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可是在面臨極其艱苦的環境之時,又陷入了強烈的恐懼之中,最終,當女友文珺意外犧牲之後,劉詩文心底的堅韌終於被激發出來,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離不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付出,我們無法回到過去,但是我們可以深愛我們的國家,「銘記歷史、繼續前進」。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二
這是一部在上映前就引發爭議的影片!
這是一部在觀影後仍引人思考的影片!
血與火交織的朝鮮戰爭,是這部影片聚焦的主題。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講述了一群平凡又非凡的年輕軍人為保衛共和國毅然決然奔赴戰場,在殘酷的血雨中所經歷的那些關於愛情、友情、親情的故事。
觀看完這樣一部「標准」構思的戰爭影片,感觸最深的首先還是戰爭暴力的血腥與殘酷。作為「裝飾死亡的藝術」,戰爭的殘酷從來就是古今中外影視或文學作品呈現的焦點,朝鮮戰爭尤其如此。戰火後的瘡痍不時敲擊著觀影者的心靈。其實,在影片之外,有關這場戰爭的殘酷還是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當然,這種殘酷部分源於敵我雙方懸殊的力量對比。
根據金一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書記載,朝鮮戰場上美軍一個軍就擁有坦克43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的6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這一裝備差距的代價,在影片中得以呈現。再比如,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就擁有汽車約7000輛,而我志願軍入朝之初,主力三十八軍只有汽車100輛,二十七軍則只有45輛。空中力量的懸殊就更大了。我志願軍當時不但沒有飛機,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面對美軍1100架作戰飛機,志願軍當時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75毫米高炮,還要留12門在鴨綠江邊保衛渡口。最初帶入朝鮮的,竟然只有舊式的日制高炮24門。至於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空中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對此,侵朝美軍總司令李奇微後來也回憶道:「我們在北朝鮮戰場上空幾乎未遭抵抗。除地面火力外,我們可以不受阻礙地攻擊敵補給線。在頭一年,對方甚至連防空火力還擊也沒有。」
對於這場戰爭的殘酷,當年的影片《上甘嶺》也曾有過經典的刻畫。影片以「戰壕真實」為鮮明特徵。在尚不具備鴻篇巨制條件下,當時的影片編導選擇了上甘嶺戰役這個局部,「以小見大」式地反映抗美援朝戰爭,將鏡頭聚焦於戰役中志願軍某師某部八連和八連駐守的坑道特定環境,集中塑造八連連長張忠發等基層官兵形象,讓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志願軍作為整體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力量。影片中那個生動的細節感染了幾代人。志願軍官兵在坑道里堅守多日,沒有喝上一滴水,口渴難耐,排長講望梅止渴的故事,連長帶頭乾咽餅干。師長派人給坑道官兵送來兩個蘋果,大家拿在手裡輪流聞一聞,誰也捨不得吃一口。影片之所以被譽為戰爭的詩篇,應該講,其詩情中滲透著志願軍戰士對祖國的無比深情,這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在《我的戰爭》影片中,也有類似的細節刻畫。比如,在影片的末尾,穿越戰場硝煙的火車回來了,跟片頭幾年前的熱鬧一樣,鑼鼓喧天、載歌載舞、夾道歡迎,只是車頭上少了孫北川以及千千萬萬個和孫北川一樣的英雄兒女,畫面上其他跟孫北川一樣的戰士抱著家人痛哭,當張洛東跑向孟三夏的時候,孫北川的笑容定格了。站台上,孟三夏下意識地捂著斷臂,勝利的列車駛來,姑娘卻沒有等來自己的愛情。戰爭就是戰爭,它在不經意之間猝然來臨,又在不經意之間分隔生死。敵機呼嘯的轟炸、漫山遍野的槍炮,幾乎讓觀眾聞不到一絲生機的味道。曾經,列車駛 出國 境的第一站就是空前慘烈的傷亡,而今,列車歸來更是承載著太多痛失親人的噩耗。原著巴金小說題為《團圓》,或許想表達的就是這種殘缺後的團圓。
猶記得,韓靜霆在小說《戰爭讓女人走開》中,對女人在戰爭中的犧牲與承受贊譽有加。在充滿雄性荷爾蒙單一的世界裡,應該說,影片中孟三夏的出現平添了一絲柔和的溫度和色彩。戰爭將男人練就錚錚鐵骨,亦讓女性多了份颯爽英姿。在《我的戰爭》影片中,王珞丹演的應該說很出色,通過江面大橋遭遇戰、五里亭攻堅戰、小鎮突圍戰和537高地爭奪戰,在腥風血雨中描摹出了共和國女軍人的作風和情懷。
義大利左派導演貝爾納多·貝托魯奇曾經說過,個人是歷史的人質。60多年過去了,有關這場戰爭的定位有些討論也不足為怪。但有一點卻是無法遺忘與虛無的,那就是與這場戰爭關聯的所有個體表現出的那些英勇、犧牲、無私與大愛。這一點,無論是普通的戰士,抑或共和國元帥,情感是相通的,也是共鳴的。比如,有關這場戰爭的出兵,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元帥在《彭德懷自述》一書中如此追憶道:
「1950年10月1日國慶後,4日午,北京突然派來飛機,令我立即上飛機去北京開會,一分鍾也不準停留。……散會後,中央管理科的同志把我送到北京飯店。當晚怎麼也睡不著,我以為是沙發床,此福受不了,搬在地毯上,也睡不著。想著美國佔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制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麼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見過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
美國人約翰·托蘭在《漫長的戰斗: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的後記中,也超越政治層面對這場戰爭進行評述說:「這場戰爭中大量具有人性的事例——戰場上的英雄主義、自我犧牲精神、對敵人個人的仁慈和同情——使有關這場戰爭的討論經久不衰。」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令人深思——「你說,我們現在做的這些事,以後會不會有人記得?」
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永遠深思的叩問!
我的戰爭觀後感篇三
中秋節 這天,南京受台風影響,從早到晚下一直雨,而且越下越大,但這並沒有阻擋我要去的一個地方,那就是盧米埃南京弘陽廣場影城。
說起看電影,那還要追溯到2006年秋天的一天,在上海出差的我,獨自一人閑暇之時,到曹楊電影院看了一場由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電影《世貿中心》,電影描寫了911恐怖襲擊中紐約消防局的消防隊員參加世貿中心救援的故事,是一部在災難片中宣揚美國人性和價值觀,宣揚英雄主義的影片,和《拯救大兵瑞恩》《第一滴血》《真實的謊言》歷來的美國大片一樣,影片推崇的是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和英雄情結,當時我懵懵懂懂的想,中國歷史上在抵禦倭寇的戰爭中,在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戰爭中,也有那麼多英雄,怎麼現在的銀幕上出現的都是「美國英雄」。
這就是我時隔10年後,今天特地走出家門,冒雨走進影城觀影的原因,因為今天有一部反映抗美援朝的電影《我的戰爭》全國首映,因為這部電影的宣傳片在網上引起爭議,因為我十年沒有看電影了。
因為知識儲備有限,由於掌握的資源和信息量的匱乏,我是不擅長寫專業性影評的,充其量寫這篇小文只能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抒發一下自己的觀影感受。
近年來,在追求商業利益的電影市場,在追逐票房第一目標的競爭中,國產電影觀眾和票房經常不敵美國大片,這種現狀已持續多年。看《我的戰爭》我是有了思想准備的,不為觀眾的多少動搖我的觀影決心,也不會因爭議紛亂影響我的觀影心情。
《我的戰爭》和以往的戰爭片一樣,戰爭場面拍的氣勢恢宏巨大,但我覺得現在的戰爭片畫面音效更加逼真,戰爭場面更加震撼、慘烈,可見如今的電影拍攝技術藉助於電腦特技已經日新月異了。
影片從志願軍九連和文工隊入朝參戰前的火車站相遇拉開序幕,先後設置了江面大橋遇襲、五義亭阻擊攻堅戰、小鎮排雷突圍戰、537高地爭奪戰等劇情,通過一批血性軍人,熱血青年入朝參戰,在一場場槍林彈雨戰斗中生死與共的經歷,演繹了戰火紛飛中的兄弟情、父子情、父女情、戀人情,謳歌了人生角色的升華和生命在殘酷戰爭中的蛻變,演繹了一個又一個戰地英雄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場戰斗中,都有志願軍戰士前仆後繼壯烈犧牲:五義亭峽谷為炸毀美軍坦克犧牲的大斧子、小鎮突圍中掩護戰友犧牲的老爹和王文珺、537高地爭奪戰犧牲的老梆子、連長孫北川,還有在江面大橋遇襲、小鎮突圍、537高地爭奪戰中倒下去的沒有名字的志願軍戰士。還有那些在戰斗中血肉模糊的戰士,那些在戰地救護中疼痛無比的傷員,那些雖傷殘但活著回來的勇士,哪一個不是最可愛的人,哪一個不是共和國的英雄!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為正義而戰是神聖的,國家的英雄是可敬的。全世界各國都以不同的藝術形式歌頌為國家為民族或獻身或活著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有或活著或犧牲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美國大片中更是不斷向全世界推崇他們在二戰、朝鮮戰爭、中的英雄,不斷推崇在災難來臨之時充滿人性光輝的英雄,不斷推銷輸出他們的價值觀,我們的電影觀眾並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沒有感到奇怪和詫異。因為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有他們國家的榮譽和驕傲,他們民族的尊嚴和自豪,他們崇拜英雄情結。縱觀各國數不清的無名烈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墓,無不彰顯崇尚英雄的國家意志和人民意志,這些國家的人們並沒有過多議論所在國家參與或發動戰爭的正義與否。新中國成立之初,共和國的締造者在北京建造了雄偉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是共產黨執政後奠基的,但看看紀念碑後面的碑文就知道紀念碑不只是紀念緬懷共產黨的英雄。
我一直覺得不可理解的是,各國都在歌頌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英雄,也沒有人過多追問英雄產生的那場戰爭正義與否,不知道《我的戰爭》與別的戰爭有多大區別,為什麼對《我的戰爭》這么敏感。
說實在,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戰爭的殘酷,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生命的脆弱,只有經過戰爭才知道和平的寶貴,只有經過戰爭才會厭惡戰爭。全世界各國都不想捲入戰爭,各國人民都不願意置身戰爭,但發動戰爭是國家行為,是統治者的意志,人民只能被迫參與戰爭,所以,正義和非正義戰爭不是哪個人書寫的,而是由歷史定論的,看待戰爭的正義和非正義,必須用歷史的眼光看待歷史,不能割裂,也不能偷梁換柱,不能把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等同而論。記得當年有句經典的話說過,什麼階級說什麼話。因此,我認為評論戰爭所持的立場決定了對戰爭歷史的態度和戰爭背景的審視。
《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和眾多的以戰爭為題材的中外影片並無多少不同,之所以引發爭議不是戰爭片本身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影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放在當今信仰的缺失,精神支柱的垮塌,各種思潮泛濫,意識形態領域依然尖銳的斗爭,改變中國顏色的暗流涌動,推波助瀾的背景下,這樣理解這場因影片和宣傳片引發的爭議我認為就不奇怪了。
影片《我的戰爭》最後,在537高地爭奪戰中身負重傷的孫北川和張洛東躺在陣地上有句 經典台詞 對話:張洛東問連長孫北川「我們現在所做的事,以後的人是不是還會記得」,孫北川回答道:「會記得的」。聽了這樣的話,我感動的眼淚流了下來,時隔數十年,我們身處和平年代,我們能忘記這些用血肉之軀換來幾十年和平的英雄嗎?我們還記得這些英雄嗎?我們還在喋喋不休的為影片名稱爭論嗎?
影片《我的戰爭》和影片《英雄兒女》都取材於巴金先生的作品《團圓》,都是以戰爭為大背景的英雄頌歌。我覺得,有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的人,有英雄情結的人,不要再分「左粉」「右粉」了。讓我們在尊敬各國英雄的同時,首先尊敬自己國家的英雄!不要忘記「我的戰爭」中我們的英雄!
向為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戰的英雄致敬!
看了電影我的戰爭觀後感的人還看了:
1.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
2. 《我的戰爭》觀後感
3. 我的戰爭觀後感精選
4. 觀《我的戰爭》後感
5. 《我的戰爭》觀後感 《我的戰爭》電影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