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觀紀錄片幼兒園有感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一)
《幼兒園》是一部記錄片,反映的是幼兒在園里真實的情況,包括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科學得當。
記錄片中,有幼兒哭鬧——吃飯——午睡——戶外活動——洗澡——上課——晚休——離園等鏡頭,都有教師參與。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離園」和「洗澡」的鏡頭。
離園時,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爸爸媽媽第一個來接自己。影片中記錄了一個幼兒從開始放學到最後自己一直是一個人默默的等待著,手裡拿著自己的小書包做在陽台上可憐巴巴的望著自己的父母可能來的方向。然而,老師卻一直沒有出現在鏡頭之中。我認為,在放學後應該用一些非集體性質的小游戲來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如:玩搭積木——插塑等,讓幼兒感覺不到等待自己的父母是那麼的無聊,看到別的小朋友走了會那麼失望和傷心。這樣玩自己的能很好的轉移幼兒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從中得到樂趣。
其次,是給幼兒洗澡的鏡頭。一保育員坐在淋浴一旁的凳子上,幼兒在一邊排著隊等著自己被「虐待」.依我看,在著里我們可以放一些小玩具(防水),浴室環境也可以稍微裝飾一下,可以讓幼兒自己坐穩了洗澡,在玩樂中洗,靜靜地一個或兩個小朋友一起相互幫助,洗完後讓老師檢查,看誰洗的最干凈,最符合老師的要求等。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中洗澡,而且還可以得到樂趣等體驗。
我認為對於幼兒而言最重要的是教他們怎樣保護好自己。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身上負著的.不僅只是教育兒童,還好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從實際出發,把努力落到實處,讓每一個幼兒都學會自我保護,關愛他人。
清楚地記得,影片最後打出了這樣的一行字:「畢業第二周,袁老師產下一男孩,三年之後,她的孩子也會上幼兒園……」仔細品味一下這段文字,不禁陷入沉思。這充分說明了,一名幼兒教師對幼兒的重要作用,以及對這一代一代的人的深遠影響。
時代在變,人在變,環境也要改變。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法也要不斷改變,不斷吸取新鮮血液。要結合社會的需要,幼兒自身的需要,把工作做到實處,不要只打個「花架子」!要有真學識,才能把下一代教育的更好!所以說,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責任是不容小視的,我們要加油!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二)
看完後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與懷念。是啊,這就是曾經的我們。在那一個個幼小的兒童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回憶。雖然少不了離別的淚水,在剛開始進入如此一個陌生的環境的是多麼無助,在掙扎中看著父母離去的背影,面對周圍和自己年齡相仿的陌生面孔,就只有停不住的哭泣聲相伴。
可是,這段時光是人生最美也是人生第一寄居的場所。它是一個給人開始脫離父母的鍛煉機會。
是的,在這里我們沒有父母可以依靠,沒有人會喂我們吃飯,沒有人幫我們穿衣服,穿鞋子。我們開始靠你自己去實踐它,或許剛開始並不是那麼順利,可能我們會哭泣沒有人幫忙,可能我們會失去了耐心,可是慢慢的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幼兒園讓小小的心靈開始獨立。
幼兒園同時也是開啟我們啟蒙之路。我們同周圍的和自己一樣還是剛擦完淚水的同齡人齊口同唱兒童歌謠,同跳著幼嫩的舞步,學習看似簡單可在我們看來卻需要花費我們大把時間去磨練的阿拉伯數字,拿著畫筆開始我們人生的一場色彩世界。我們在其中收獲或多或少,()卻是用金錢也買不到的。
在這里,我們感受到與同齡人嬉戲的快樂。我們和恕不相識的同齡人成為了朋友,我們彼此描述著彼此的父母,我們彼此告知自己所知道的,我們同吃著一碗飯,可是那時候的我們卻彼此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友情。直到畢業我們沒有像現在一樣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當我們真的意識到時,它已經遠去了,再也無處可尋。那時的簡單是再也不可能重演的了。
當多年後,我們去重尋那個曾經庇護過我們童年的幼兒園時,或許建築依舊,可物是人非了。當我們再看到那一個個新的幼小面孔時,眼眶不禁濕了,在他們身上看到曾經自己剛開始到這里的恐懼,可是又是那樣純潔、單純。踏入幼兒園,每到一個角落十幾年前的一幕幕又在眼前上映著,不知不覺得彷彿自己回到了過去,可是猛得又被拉回了現實。
人生是如此匆忙,就連回憶也不允許自己久留。所以,從這一刻起就抓住它吧,被再讓自己僅僅活在回憶中了。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三)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幼兒園》的片頭出現這樣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正是我們自己。為整部紀錄片奠定了情感基調。隨後的時間里,就講述了這群孩子從剛入園吵鬧著要回家,到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最後畢業離開幼兒園的成長過程。鏡頭里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那樣鮮活的面孔,那樣清澈見底尚未被塵世污濁的眼睛,每一個動作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最純真的內心。這樣的他們怎麼能不讓人心靈感到震撼?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從內容上來看的確讓人感動,而作為一部獲獎的影片,它的拍攝手段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這部片子里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解說詞,僅僅憑借幾段音樂去過度連接大量散亂的畫面,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拍攝者對觀眾感情的干擾和誤導,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首先紀錄片里的配樂讓我尤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國共產黨出現了五次。這首歌的旋律柔美並富於變化,被運用在孩子們不同的階段,配合著畫面引發人們心底的無盡無奈何感傷。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加了電影細膩悠長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電影主題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除了配樂外,《幼兒園》也巧妙的運用了同期聲。通過采訪和現場拍攝交叉剪輯,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前後的巨大變化。比如片子的開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們哭喊吵鬧的聲音。此時插入幼兒園心算班優等生的心算回答,接著聲音又換回小班,一個孩子大聲哭泣,另一個被拖進幼兒園辦大門時吵嚷著的聲音。
當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從眾多鏡頭中精心刪選出來的,每一個鏡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中以室內鏡頭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寫鏡頭,真實生動的再現了孩子們的生存狀態和情緒變化。相對而言,室外的鏡頭運用的較少,並且都做了虛焦處理,比如拍攝的孩子們在操場上做游戲,唱歌的場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聽見他們做游戲時喊的口號和高興隨性的笑聲。這種朦朧的表現手法,正是導演某種主觀寓意的傳達。觀眾在觀看這些鏡頭時,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導演的用心。
紀錄片《幼兒園》以獨特的表現手段給我們別樣的體會,它充分調動鏡頭、畫面、音樂等手段為我們獻上了一部深刻的電影作品,讓我們不僅看到一個真實的無異於成人世界的幼兒園,而且更讓我們學習到了拍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各種技術手段。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紀錄片幼兒園觀後感幼兒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貳』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幼兒園》紀錄了一所在武漢的寄宿制幼兒園里一個小班、一個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里的生活。下面是我精心為您整理的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希望您喜歡!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篇一
幼兒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說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凈土,那麼幼兒園本應該就是凈土中的凈土。然而,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兒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他能長這么高時,小朋友嫻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么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像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裡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像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兒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贊。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兒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游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兒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篇二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幼兒園》的片頭出現這樣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正是我們自己。為整部紀錄片奠定了情感基調。隨後的時間里,就講述了這群孩子從剛入園吵鬧著要回家,到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最後畢業離開幼兒園的成長過程。鏡頭里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那樣鮮活的面孔,那樣清澈見底尚未被塵世污濁的眼睛,每一個動作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最純真的內心。這樣的他們怎麼能不讓人心靈感到震撼?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從內容上來看的確讓人感動,而作為一部獲獎的影片,它的拍攝手段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這部片子里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解說詞,僅僅憑借幾段音樂去過度連接大量散亂的畫面,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拍攝者對觀眾感情的干擾和誤導,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首先紀錄片里的配樂讓我尤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共出現了五次。這首歌的旋律柔美並富於變化,被運用在孩子們不同的階段,配合著畫面引發人們心底的無盡無奈何感傷。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加了電影細膩悠長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電影主題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除了配樂外,《幼兒園》也巧妙的運用了同期聲。通過采訪和現場拍攝交叉剪輯,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前後的巨大變化。比如片子的開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們哭喊吵鬧的聲音。此時插入幼兒園心算班優等生的心算回答,接著聲音又換回小班,一個孩子大聲哭泣,另一個被拖進幼兒園辦大門時吵嚷著的聲音。
當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從眾多鏡頭中精心刪選出來的,每一個鏡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中以室內鏡頭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寫鏡頭,真實生動的再現了孩子們的生存狀態和情緒變化。相對而言,室外的鏡頭運用的較少,並且都做了虛焦處理,比如拍攝的孩子們在操場上做游戲,唱歌的場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聽見他們做游戲時喊的口號和高興隨性的笑聲。這種朦朧的表現手法,正是導演某種主觀寓意的傳達。觀眾在觀看這些鏡頭時,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導演的用心。
紀錄片《幼兒園》以獨特的表現手段給我們別樣的體會,它充分調動鏡頭、畫面、音樂等手段為我們獻上了一部深刻的電影作品,讓我們不僅看到一個真實的無異於成人世界的幼兒園,而且更讓我們學習到了拍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各種技術手段。
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篇三
我想每位觀眾看完這部紀錄片後都應該是感同身受的、都能產生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幸福時段,天真無邪、淳樸自然。《幼兒園》這部紀錄片以紀實的形式,完美的展現了童年生活的本真。這種完美的展現與導演拍攝的手法、選取的角度、以及一些藝術手法的融合是分不開的。
該紀錄片從一行字幕“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切入,給人一種意味深長之感,接著出現的是老師領著一群孩子漸行漸遠的畫面,畫面也逐漸的模糊,緊隨其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幼兒園”三個字,明確的指出,接下來將講述的是發生在幼兒園孩子們的故事。
整部片子記錄的都是幼兒園中孩子們生活的瑣碎,並沒有一條主線,也沒有上學應有的主旋律,如:上課、老師、家長、校園、能強烈孩子們生機與活力的節日等等。片子中選取的是一些特定的時段、特定的場合、特定的孩子、特定的表情,展示在觀眾面前的都是常態生活中讓人想不到的、非常態的東西,這樣的表現手法並不顯得僵硬,反而生動、感人。
通過字幕我們知道,該片選取了幾個特定的時段:小班(全托)入托第一天,第一頓飯,第一次午睡,第一堂課,小班中班的對比,進入大班,以及畢業了……各個時段中拍攝手法變化多樣,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相互交替。如:入托第一天首先全景寫出了整個場面的混亂,接著鏡頭切換,特寫一個坐在桌邊的小男孩抽噎著說“讓我回去吧”又用近景選取了穿紅衣服的小女孩一隻胳膊放在桌上,仰著脖子哭起來的場景,隨後又跳轉到心算班的優等生熊經武回答老師算術題的場景等。這是入園的第一天,通過不同的景別,不同的鏡頭將孩子們不同的表現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他時段的拍攝也如此,看似沒有邏輯,但這正是孩子們真實生活的寫照。
該片除了不同鏡頭、景別的交叉運用外,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外景虛化,觀眾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在似有戲劇意味但又無限真實的教室內、寢室內、澡堂里。外面熱鬧的操場、園外過往的人群、嘩啦啦下雨的場景以及年冬下雪的場景都被虛化。虛化的外景更映襯了孩子們表現的鮮活、真實與生命力,更顯園內生活的真實。
始終貫穿整部片子的主旋律是《茉莉花》,溫馨、感人、似乎是一首生命的贊歌,在詠嘆天真無邪的童年。《茉莉花》旋律給人的感覺並不都是一個味道,開始時的音樂伴隨著孩子們的嬉戲打鬧是清新、歡快、愉悅的,看著他們園內生活的經歷、看著他們成長、成熟,《茉莉花》曲讓人產生凝重之感、讓人深思。每當有音樂想起、往往有特寫鏡頭、有畫面的定格、這些都成了觀眾頭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幼兒園》整部片子在角度的選取、畫面的展示、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上無疑都是很成功的。無論是走過了童年階段的我們、還是已有孩子的成年人看後都會有很大的感觸。片子的主題不僅僅展現著孩子本性、天真,似乎延伸得很遠……
『叄』 紀錄片《幼兒園》的影評
《幼兒園》以一種紀實的形式,表達了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關系與影響,既充滿童趣又具有社會內涵,是一部寓意式的紀錄片。
該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兒童世界時成人世界的價值觀的折射同時提醒成年人該負的責任。《幼兒園》顯示了紀錄片創作的成熟和精湛的藝術水準,該片風格淳樸自然,觀眾看完能與它產生共鳴。
《幼兒園》》充分調動了多種藝術要素的功能來組織作品的節奏。該片在節奏的組織上簡直堪稱完美,它用巧妙組織的節奏表達了作者心理的深層律動與詩意感受,傳達出一種難以言傳的傷感和幸福,給人以輕松自然、韻味悠長的感覺。
2001年,紀錄片《幼兒園》開始籌拍。攝制組經過了3、4個月的前期觀察、試鏡後,用了14個月的時間進行前期的拍攝。一開始的時候,張以慶編導是抱著要表現「美好」的想法來製作該片。
但是後來接觸久了之後,他卻發現原來「幼兒園"本身也有污點,張以慶覺得作為編導不能為了美好而故意說假話,應該原原本本的把這間「幼兒園"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於是便有了最終版的紀錄片《幼兒園》。
『肆』 幼兒園常規教育工作研究論文
常規 教育 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有利於幼兒學會適應集體生活並具備初步獨立的生活能力。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論文篇一:《幼兒園常規教育初探》
【摘要】常規教育是幼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常規教育也是孩子學會適應集體生活並具備初步獨立的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較好的組織紀律的重要手段,所以常規教育 方法 很重要。
【關鍵詞】常規教育幼兒園教育
目前我們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處於關注的中心,雖然我們不能說父母及 其它 長輩不注重對幼兒的教育,但過分的關注和寵愛使他們與長輩的交往中往往不會體驗到真正的平等交往和相互協作;另一方面,由於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與成人一樣過多地參與社會生活,對幼兒而言,幼兒園的生活無疑是這一年齡階段 兒童 感受集體和社會、接受集體生活的紀律和規則約束的最主要場所,在幼兒園的集體教育情景中,如果每個幼兒都不知道哪些行為必須控制或不對某些行為進行自我控制的話,那麼教學秩序的混亂和無序也就在所難免了。因此,幼兒園教學如果缺乏常規制度或者這一常規建立得不夠完善顯然是不行的。上正是由於上述背景之下,我們的常規教育在觀念和方法上也就產生了一些誤區:
1.強調有序性而忽視了自主性
在教育實踐中,經常通過檢查評比來檢測班級常規,這就迫使教師在常規教育時,還是會延續著“一步到位”或“到什麼時間就必須做什麼事情”等來要求幼兒,導致了教師在抓常規時忽視或無視幼兒的個體差異和年齡特點。有時為了有一個安靜、有序的教學環境,強制性地要求幼兒要遵守成人制訂的規則,即使有些教師偶爾會組織一些讓幼兒參與的討論,其實質仍然是教師控制著討論的主動權,討論最終以符合教師意願的結論而收場。將常規視為限制,從而使常規失去了對幼兒行為指引的作用。幼兒園新綱要頒布後,指導教師在常規教育觀念上進行了轉變,更強調教師在教育中尊重幼兒自主性的特點。由於每個幼兒的個性和原有的 學習 經驗 不同,同樣的教育在每個孩子身上產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齊劃一”的有序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
2.強調共性而忽視了差異性,將“維持即時紀律”作為常規教育的唯一目標
例:托班美術活動。今天是A老師面向全園教師上公開課。事先,她精心設計了一個游戲化的美術教學活動――“青蛙跳水”,讓托班幼兒學慣用手指點畫的繪畫技能。為了保證公開課時有良好的課堂秋序,A老師在上課前專門對小朋友強調“今天,許多客人老師要到我們班來聽課,小朋友們上課的時候要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動,也不可以跑來跑去,如果大家表現好,老師下課後給每個小朋友臉上貼一個粘紙寶寶!”。然而,讓A老師意料不到的是,當她剛在黑板上出示畫有荷花和青蛙的圖片,播放相關的背景音樂時,小朋友們都興奮地離開座位跑到黑板前面,學著青蛙跳起來。這個突然出現的混亂場面讓A老師難以收拾。盡管A老師想了許多辦法讓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開課也就只能草草收場。我們暫且不討論教師用利誘讓幼兒暫時守紀的做法是否合適,但僅就結果而言,為什麼A老師同樣的做法卻收不到同樣的效果呢?這里,除了A老師作為新教師缺乏組織課堂紀律的經驗外,最主要的就在於把常規當作開展一切活動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方面,使常規教育“過分強調環境的有序性,忽視幼兒的自主性,過於強調常規教育的共性,忽視遵守常規中的個體差異”。對於托班的幼兒來說,其自控能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他們在面臨新奇刺激時容易興奮而難以抑制,因此當幼兒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圖片時就難免會興奮,這時老師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拋到腦後了;如果對大班的幼兒來說,其生活經驗和自我控能力的發展,使他們能夠為了事後得到老師的獎勵或肯定而放棄直接的沖動,自覺地用紀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因此,A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保持不動的常規要求,強調共性而忽視了差異性,幼兒的表現也就很難符合她的預期。
基於常規教育中的相關誤區,我們有必要對這項常規性的工作進行新的思考和調整,從而使我們的常規教育更趨合理、有效。
2.1常規的建立由教師規定轉變為教師引領下的幼兒自我管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在綱要精神的引領下,我嘗試將常規內容由老師安排制定,幼兒被動接受轉變為重視幼兒體驗習得,主動構建自我管理。體現在三個方面:
2.1.1理解幼兒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要求,變空泛的教育為適時適度的引導。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有這樣的闡述:“兒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綱來學習的,他們所經歷的階段的順序性,是由兒童從周圍環境中攫取什麼來決定的。”這首先表現在他們學習或游戲什麼是由興趣和需要決定的,他們對什麼感到有興趣是按照自己的意願,而不是由成人來選擇的。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要依照幼兒自身大綱來進行。需要教師根據本班幼兒的特點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 措施 ,長時間的積極引導與耐心指導。
2.1.2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變被動接受常規為規則的主動建構。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紀就提出“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形象地解釋為:聽到了,隨後就忘了;看到了,就記住了;親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說明孩子是在體驗中學習的。因此,必須讓幼兒參與規則的制定、修改並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教師要給幼兒提供真正能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機會,這樣既給幼兒從錯誤和成功的結果中學習的機會,同時也使他們學會自覺規范行為和承擔起行為後果的責任,教師的任務不是替代兒童做出“明智的”選擇,而是幫助幼兒作出自己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感到規則是他的內在需求而不是強加。比如在中大班,玩具擺放的常規,我們完全可以把它交給幼兒自己討論建立。再如例:游戲時有些小朋友為了能進入自己喜歡的區域而爭搶,導致游戲前的秩序混亂。我與小朋友一起商量,對規則做了新的調整:事先規定每次進入游戲區選擇的順序,讓每一組小朋友都有輪到優先選擇游戲區的機會。
在上述案例中,我是通過常規教育,引導幼兒運用合理的社會規則來解決日常游戲活動中遇到的沖突。在規則的調節下,幼兒逐漸學會放棄原先的沖動,不再通過爭搶來達到目的,而是自覺地輪流、等待,從而使游戲活動的秩序由最初的混亂逐漸變得有序。在這一常規教育中,我並沒有強迫幼兒接受某一個規則,而是通過具體事件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體驗有規則和無規則對游戲活動的影響,從而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形成良好的游戲常規。
2.1.3抓住沖突情境加以引導,變外在的常規要求為幼兒的內在需要。在常規教育中,教師如果能敏感地抓住沖突情境並加以合理引導,就能為幼兒提供大量運用規則解決交往沖突的機會,從而使幼兒學會用規則來調節、約束自己的行為。
3.常規的功能由限制幼兒活動轉變成以幼兒發展為目的
例:午睡時間到了,孩子們陸續進了午睡教室。老師因為正在招呼活動室里的孩子,還沒有進午睡室,那些先進去的小朋友們就開始大聲地嬉笑打鬧起來,有的拿毯子當披風裝扮奧特曼、有的把脫下來的衣服拋來扔去、也有的小朋友故意以怪聲怪腔引逗別人……老師聞聲進來後大聲地訓斥道“哪個小朋友還想鬧?等會兒其他小朋友起床了我讓他再補睡,而且我也不會帶他到外面玩游戲去的!”很快,所有小朋友都安靜下來了。那麼這種依靠教師權威和懲罰威脅的常規教育是否起到效果呢?從短期看,這種常規教育的效果的確非常明顯,老師訓斥後,沒有一個小朋友敢胡鬧了。那麼,其長期的效果又是如何呢?這種暫時的秩序和即時的紀律都不是真實的。由於幼兒不理解教師制定午睡前保持安靜的規則,是為了讓每小朋友都能不受干擾地入睡,他們就不會認識到在午睡室里大聲吵鬧的行為有什麼不妥當,因此也就不會有遵守這些午睡紀律的內在動力。他之所以做到不做聲和守紀律,只是因為害怕老師和懲罰,或者是為了得到獎勵,而並不是真正地理解其行為自身給集體和他人帶來的後果。而當遵守紀律的動力不是來自幼兒自身時,一旦沒有人監督,幼兒就特別會違反紀律。蒙台梭利指出採用種種強迫的手段培養的外表紀律,完全是虛假的,而且是不能持久的。真正的紀律是積極的、活動的、主動的、內在的和持久的。這就是說,常規教育不僅要落實維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標,更要追求兒童發展的長遠目標,我們對幼兒常規教育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成為更聽話的人,而是希望他們能成為具有一定是非判斷能力和能夠根據社會規范約束自己行為的“懂事”的孩子。許卓婭教授指出,“紀律”本身並不是目的,“管理”本身也不是目的,而通過紀律、管理等手段來促進學生“自律品性”的發展才是課堂紀律和管理所要達到的“真實性的教育目的”!用這一觀點去 反思 我們在常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無疑有助於確立正確的常規教育目標。
4.常規的內容由一刀切轉變為隨年齡逐步深化
很多老師認為小班和托班是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如果錯過了剛入園時抓常規的最佳時機,到了中班和大班後幼兒自主性萌發後就難管教了。於是,對這些剛入園的幼兒,教師通常會化很多的精力刻意地進行常規訓練,當然,這樣的想法並非毫無道理,小年齡的幼兒確實抑制性能力相對較弱,對規則的理解和接受水平也比較差,大年齡的幼兒抑制性能力強,對規則的理解和內化水平也高,能接受相對嚴格的常規教育。正是基於孩子之間存在的這些客觀因素,我認為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我們更需要改變以往過多的統一管理模式,不斷調整不同年齡幼兒的常規教育重點,如對於低年齡的小班和托班幼兒,常規教育的重點應立足於幫助幼兒完成家庭和幼兒園生活的過渡;對於中班的幼兒,常規教育的重點也應從適應幼兒園生活轉變為讓幼兒學會與其他幼兒和諧共處;對於大班的幼兒,面臨著從幼兒園生活到小學的過渡,常規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養幼兒認知活動的自控能力上,幫助幼兒理解和內化規則。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監督和控制應隨年齡增加而減少,處理好牽手和放手的關系。
在幼兒園常規教育中教師應站在尊重幼兒,有利於幼兒長遠發展的角度,調動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論文篇二:《淺析幼兒園的常規教育》
摘 要:電影《看上去很美》以幼兒園新生方槍槍的“坎坷”生活為主線,記錄了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從這部影片中分析出幼兒園常規教育中部分常規內容不合理、幼兒園常規教育目的異化、教育策略單一等問題,並據此提出了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幼兒案例;常規管理;幼兒天性
一、案例――方槍槍的 故事
電影講述的是四歲男孩方槍槍被父親送到幼兒園之後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個電影的鏡頭都是在幼兒起床、吃飯、上課、盥洗等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來回穿梭。然而,正是這些普通的生活鏡頭卻透露出深刻的含義,片段中過分強調整齊劃一、教師誇張的處理方式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我國學前教育事業已發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認,片段中的某些現象還依然存在。這就反映出當今幼兒園的常規教育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二、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分析
從字面上看,幼兒園常規教育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幼兒園常規”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認為對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分析需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方面是幼兒園常規的內容,另一方面是常規教育的主體――幼兒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所採取的策略與方法。
(一)部分常規內容不合理
現階段,幼兒園常規的內容包括生活常規、學習常規和活動常規三個方面。
與《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規不同,當今幼兒園的常規中已經沒有像“每天早上必須大便”這樣明顯不合理的內容,但是細則還需考究。舉例來說,“吃飯時保持安靜”“迅速安靜入睡”“上課時坐姿端正,兩腳並攏、眼睛看老師、手放膝蓋上”等。因此,幼兒園常規的合理性還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規也還存在。
(二)幼兒園常規教育目的異化,且策略單一
1.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異化
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社會化,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規則,發展幼兒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兒園實踐中常規教育的目的出現了異化,諸多教師傾向於把幼兒園常規教育的目的理解為管理兒童。
2.幼兒教師常規教育的策略單一
在幼兒園實踐中,教師傾向於採用簡單高效的方法,這類方法比較單一,通常就是說教、獎勵和懲罰。
(1)說教
說教是指教師通過直接給予指令或勸說的形式讓幼兒遵守常規。教師在工作中看到幼兒的違規行為時,一般都會立即提醒他們,讓他們改正。遇到有的幼兒無反應時,教師會進行勸說。
(2)獎勵
獎勵是對個體行為某種程度上的肯定。在行為主義理論中,獎勵又可以被稱為正強化,它是能滿足人們需求的刺激。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五部分。幼兒也同樣有這些需要。教師可能給幼兒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歸屬與愛的需要相對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他們便自己抓住一切機會來獲得這些需要。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早上大便的時候,方槍槍一直蹲到最後一個,直到老師來喊他,老師說今天沒有就算了,他小聲地問老師:“那今天會扣我的小紅花嗎?”在老師回答不會之後,他高興地提起褲子跑走了。
幼兒園老師在常規教育中經常使用獎勵這一手段。獎勵在幼兒園有多種形式,如評小紅花、小貼畫、教師擁抱、撫摸、給予特權、小小的物質獎勵等。
(3)懲罰
懲罰與獎勵相對,心理學中對它的定義是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現厭惡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變幼兒的行為的依據主要在於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條件反射原理,懲罰可以引起兒童的焦慮或恐懼,教師在幼兒出現違禁行為之後對其施以懲罰,使幼兒的違禁行為與焦慮或恐懼聯系在一起形成條件反射,幼兒為避免產生焦慮或恐懼反應,不得不終止違禁行為。對於一些違規的行為,教師一般會通過剝奪幼兒游戲權利和語言威脅來對幼兒進行懲罰。
三、幼兒園常規教育的建議
(一)遵從幼兒的天性,合理制定適宜的常規內容
教師不能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靜,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給幼兒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規則。因此,教師在安排幼兒的一日生活時應減少不必要的常規,避免過多的限制和統一的管理,提供“有準備的環境”,讓幼兒體會規則帶來的和諧和自由。
因此,在常規教育中,教師要改變幼兒僅是常規的被執行者、運用者的現象,讓幼兒參與到常規的制定中,只有幼兒的內心得到滿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規。
(二)幼兒教師常規教育要有計劃性
幼兒常規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長期的、反復的強化才能保持的。教師在剛開始接觸幼兒時就要有一個計劃。對於出現違規行為的幼兒,教師應該從提醒→說理→懲罰→重復動作→懲罰→剝奪游戲慢慢過渡,逐步加深教師教育行為的程度。教師切不可出現為了獲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懲罰的管理方式,這樣的管理方式不利於維持長遠的效果。
(三)常規教育中要考慮幼兒的個性,不要過分強調共性
班級的常規是針對幼兒園整個班集體的要求,這就要求班級的幼兒要完全整齊劃一。教師總是要求全體幼兒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就像電影中李老師命令所有幼兒起床後一起拉大便一樣,這樣的現象在幼兒園也很常見。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環境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盡管每個幼兒所面對的常規是相同的,但是在規則的遵守上每個幼兒所需要的指導卻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指導的時候要考慮到個體差異。
參考文獻:
[1]喻琴.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策略談[J].家庭與家教:現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兒童心理發展理論[M].華東師大版出版社,2000.
[3]張艷娟.對幼兒園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8.
幼兒園常規教育研究論文篇三:《談小班幼兒的校園常規教育》
摘要: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是為了幫助幼兒學習群體的生活方式,學習享受社會生活,這是幼兒生長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規環境的創設,有利於幼兒認識常規要求。其次,要進行日常生活的指導,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貫一致的教育,是培養良好校園常規的必需。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常規教育
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是為了幫助幼兒學習群體的生活方式,學習享受社會生活,這是幼兒生長的需要。校園常規雖然所處的地域不廣,但是它所涉及的點也還是比較多的。小班幼兒剛入幼兒園,對幼兒園的常規一點都不懂,更別談是遵守了,因此,我們要想讓孩子學知識、學做人,首先就要先讓幼兒學會遵守幼兒園的常規。常規教育的開展形式很多,只要我們能夠抓住教育的點與面,那我們就能在很多教育環節中開展常規教育,亦能夠利用多方面的素材來培養幼兒的校園常規。筆者通過多年的日常教育與經驗的積累,在小班的校園常規教育中有了自己的點滴感想,現訴諸筆端,與大家共勉、進步。
一、常規環境的創設,有利於幼兒認識常規要求
形象的兒童 人物畫 面以及可愛的動物形象畫面是幼兒最喜歡的圖片,這樣的畫面中所表現出的內容更能讓幼兒感興趣,能激發幼兒多次觀看,而在幼兒看的同時亦能夠慢慢照著畫面中的要求來做。因此,我們就選擇了一些類似的常規習慣圖片,例如:正確搬椅子的方法、排隊倒水、來園時跟老師相互問早等圖片,分別布置在我們班級的一些牆面上。在老師布置之後,幼兒就經常會聚在一起看看、講講,有的說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樣搬椅子的,有的說自己今天也跟老師說早安了……在潛移默化中,幼兒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常規要求,同時也能慢慢照著常規要求來做。又如我們引導孩子養成有序入廁的習慣,但由於班級中孩子人數較多,進出廁所門口時常會有擁擠情況,因此,我們在廁所的門口貼上進出的剪頭標記,並且注意進出標記都是靠右側地面貼,這樣幼兒就學會了看標記、沿著標記進出,慢慢也就養成習慣,同時在這個習慣的養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側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導,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常規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對幼兒進行常規指導是很有必要,並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問題,剛開學時幼兒洗手尚不會弄濕衣服,但是穿了長袖衣服後,就發現常有幼兒弄濕衣袖,因此,我們就教幼兒捲袖子。幼兒的早點是在早操之後的,因此,我們就利用從操場走到活動室這一路段上的時間,提醒並指導幼兒捲起衣袖,為洗手提前作準備。雖然從操場走到活動室的時間不長,但老師天天提醒幼兒,並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幫助,因此幼兒學得很快,並且在之後也養成了習慣,洗手時把衣服弄濕的情況也就不會再有了。又如學習穿脫衣服的問題。我們除了在生活活動中教會幼兒穿脫衣服的方法之外,還經常在午睡前後,讓幼兒進行脫衣服、穿衣服的比賽。老師先向幼兒提出比賽的要求:把脫下的衣服按平時的要求疊好放整齊,如果遇到困難,可以相互幫助,看哪些小朋友能夠先睡下。雖然說這是一次比賽,但我們能夠看到幼兒之間的相互幫助,如你幫我拉袖子、我幫你拉褲管。在比賽中,老師還給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數以上的幼兒貼了小紅花,這也激勵了平時速度比較慢的一些孩子,第二天再進行比賽時,就有好幾個以前速度慢的幼兒也貼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是激發幼兒有效模仿的良葯
幼兒都喜歡聽故事,因為故事中的情節幼兒最易理解,教育最能讓幼兒接受。“巧虎”是許多幼兒都熟悉的一個動畫人物,他身上的一些特點正是我們小班幼兒常表現出的情況,因此,我運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對幼兒進行相應的規則教育,也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許多習慣的養成。例如剛開學時,由於幼兒剛進入幼兒園這一集體生活,第一次這么長時間地離開自己的家人,離開平時一直幫著自己做事的人,因此好多小朋友還是不習慣自己動手,習慣於讓老師阿姨幫著做。我就讓幼兒觀看巧虎視頻《自己能做好》,讓他們看到故事中剛上幼兒園的巧虎是如何做的,使幼兒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後,我再舉例表揚一些平時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的幼兒。通過這樣的活動,孩子們都能開始自己動手了,慢慢地學著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飯之前,我讓幼兒看巧虎的視頻故事《我不偏食》,然後根據故事中的內容進行提問與教育,使幼兒懂得“多吃水果身體好,多吃蔬菜營養好,多吃魚肉身體壯,多吃米飯長得高”。然後在幼兒吃飯的時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兒都有偏食的情況,通過故事中的巧虎的經歷,使幼兒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魚肉、米飯的用處,懂得了不能偏食,而且這是在飯前進行的教育,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顯。
四、一貫一致的教育,是培養良好校園常規的必需
在校園常規教育的一致性方面,包括班級中老師與老師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老師跟保育員對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我們班級的保教人員就應該先一起簡單商量一下,對班級中的一些常規要求有一個相同的認識。在第一次向幼兒提出一些規定之後,班級中的全體師生就必需堅持執行下去,而不能隨意去違反或者是去除。並且在培養幼兒良好的校園常規中,我們還可以借用家長的力量,例如,我們要求幼兒飯後養成漱口的衛生習慣,就要請家長一起配合,讓孩子在家也能堅持做到。幼兒園的常規教育是為了讓幼兒學會適應集體生活並具備初步的獨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較好的組織紀律性。而我們把各種游戲化的形式滲入到常規教育中,這能使幼兒在生活中獲得游戲性體驗,使常規活動更加游戲化。
總之,常規是幼兒園一日生活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則,它對於維持班級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形式推動細節管理的常態化,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及良好的 文明禮儀 行為,使幼兒養成學會等待、室內不奔跑、出入門口右行和慢行,活動時會保護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習慣,把開展“平安校園”活動落到實處。
猜你喜歡:
1. 淺談幼兒園大班常規教育的論文
2. 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研究論文
3. 關於幼兒園教育方面的論文
4. 幼兒園教育經驗論文
5. 幼兒園對養成教育科研論文
『伍』 如何分析一部影片的攝影手法
1、考察要點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基本要求是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技巧。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某些特殊的處理手法的理解,如張藝謀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再如《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等。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的深層含義和社會性。如《離開雷鋒的日子》所討論的主題是:在自由競爭、個人利益備受關注的社會轉型時期,雷鋒所代表的自我犧牲精神、集體主義卻並未過時。
2、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與格式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很多,有的考生一會說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劇作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一說,但又說得不深入,一篇優秀的影片分析永遠不是面面俱到的,永遠都是抓住其中一兩個突出的方面深入地論述。
首先,可以對影片作社會學分析,即作品如何反映時代的某個社會問題,作品所包含的社會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作品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如《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影片給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揭開了一個關於法律觀念的主題:每個人都有用法律保護尊嚴的權力,中國的法制觀念徹底普及還需要很長的路。
其次,也可以影片作敘事分析,也就是影片劇作技巧的分析,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建立一種敘事關系,也就是如何講故事,影片的創作者如何通過情節的鋪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地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
再次,可以從技術的層面對影片的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技巧進行分析,分析作品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如侯孝賢的影片中視聽語言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在侯孝賢的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和心理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影片的主題,考生也可就視聽中的「聽」來進行分析。當然,對於參加本可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未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視聽語言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則可以進行視聽分析,如果不能找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也不要不懂裝懂,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轉而進行社會學的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陸』 微電影《幼兒園》的鏡頭運用有什麼特點
截圖 時間點 我可以幫你分析·· 如果是常規鏡頭就算了·
『柒』 《看上去很美》觀後感(2)
我是不會把孩子送到全托去。我覺得在幼兒時期親子關系很重要,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我們不能把孩子交給哪個機構來教、來養,對於孩子我們是有責任的,都說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把更多的愛給予孩子,讓愛延續。就像胡萍老師說的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心理、經濟、時間的准備,我們將一個生命帶來這個世界,將孩子全托於一個機構,他(她)將會遭遇怎樣的世界?值得深思!
12月18日(周六),我鎮教委組織全體幼兒教師收看了電影《看上去很美》。電影的大體內容圍繞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們之間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展開的,主要內容是:四歲的方槍槍進入幼兒園後,在老師的權威下(懼怕、順從、迷茫、覺醒、反抗)等情感方面的變化。看完後我感觸很深,就是這些平時不被人所關注的不起眼的小事,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做幼兒教師的深刻反思,我們的工作中有時也會出現一些類似影片中不正確的教育手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活潑開朗,有的性格內相,有的孤僻自傲,有的頑皮霸道。如對待那些特別頑皮的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有時給他們臉色看,有時言語過重或對他們發脾氣,這樣時間長了會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產生逆反心理。對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不能及時的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不願意說,我們也不願意問,上課下課總喜歡和那些喜歡說話的孩子交談,這樣長此一久,會使那些性格內向的孩子更不願與老師和同伴接近,心理上長時間受壓抑,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對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孩子,不去正面的加以引導和幫助,而是不於理睬,幫老師做事也是總喜歡讓那些能力強的孩子做。致使強者更強,弱者更弱,使弱者缺乏自信心,產生自卑感。要想使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重要的是老師的教育方法與手段。
我們把孩子比做一棵幼苗:我認為,幼兒園這個大環境就是肥沃的土壤,幼苗盡情地吸收養料。老師一個甜甜的微笑,就是給予幼苗的陽光。老師良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肥料,促使幼苗健康成長。老師溫馨的話語就是雨露,滋潤著幼苗茁壯成長。
使我感觸最深的是: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和作用,老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甚至每一個眼神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大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來都是大事,正確的教育方法是孩子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關鍵所在,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教育孩子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改進錯誤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孩子心理健康發展。
《看上去很美》是王元導演根據王朔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電影描述了方槍槍作為幼兒園的中途進班的一員從開始的努力融入集體擺脫孤單,演變到最後反而越來越受到集體的孤立,最後被集體拋棄的故事,電影從幼兒園孩子的視角反映真實的成人社會,人與人的復雜關系,使得電影得到更好的敘述。
鏡頭在電影中運用也很到位,電影開始便運用圓形框景,透過圓隔窗看見外面紛紛飄落的雪花,此時便已經在敘述著電影的主題『看上去很美』,對的,美,但只是看上去而已,美麗的雪後隱藏的是寒冷,美麗的紅花背後隱藏的是千篇一律的規范,和大人之間種種陰暗的思想。李老師,電影中重要的角色,在電影前段對李老師的多次特寫,看似美麗的臉上卻是為了為後文的『拍馬屁』買下了伏筆,再有就是方槍槍,在房樑上向下撒尿後,被老師們圍著一起哈哈大笑的特寫,在純潔的臉上寫滿的是開心與歡樂,此時運用的反打鏡頭突出了方槍槍與老師們的對比矛盾老師們一臉的嘲笑之色與純潔的方槍槍形成的對比,而老師們卻是渾然不知,可謂是一種悲哀,當方槍槍被孤立後獨自推動著旋轉木馬,仰視著天空,鏡頭的旋轉,敘述著方槍槍內心的旋轉迷茫,純潔的心才真正的產生懷疑,開始被真正孤立…
細節的暗示也是故事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園外連接的是一條大街,世間百態都正在上演,與幼兒園只有一牆之隔。原本為了融入集體的方槍槍不停地努力試圖完成老師們給的要求,一次次的努力卻依然沒有結果,那一句『老師為什麼我沒有小紅花?』說出了方槍槍對於老師對於社會的質問,得到的卻是讓人心寒的回答…疑問,從這一刻開始…而李老師的一句『心裡都懂,什麼都明白』給了觀眾們的是一種無聲的悲哀,無聲的嘆息,處在應該純潔無比的幼兒園,享受的卻是世間最普遍的勾心鬥角,在汪若海的父親來到幼兒園或者說在得知汪父身份的前後,李老師的態度,把人間丑態表現得淋漓盡致,搗蛋大王卻因為父親的身份而得到了方槍槍努力許久都未能得到的小紅花,方槍槍開始有了疑問,於是純潔如白紙的方槍槍開始了人最基本的本能:模仿,他開始搗亂,以為這樣可以得到紅花,對於一個孩子,這紅花就是全部,而方槍槍的搗亂卻惹來了老師們對他的厭煩,號召同學孤立方槍槍,從此方槍槍再也回不去了!
當教室的門開開合合,矛盾再次被凸顯,被孤立的方槍槍跑出幼兒園,又來到了這條街,看到了戴著大紅花的知青,看到了未來還有如此多如此大的紅花,需要去努力,方槍槍真的迷茫了,慢慢得跑到路邊石頭上,暈了過去…導演以這樣的方式結束,實在是悲哀…生活在社會里的人們,日日夜夜與這黑暗的環境打著交到,慢慢自己也『融入』了進去,人們還一無所知地繼續活著,卻早已沒有了,上帝所贈予的那份純真,與初臨人間的潔白!天真無邪的童年在人生的路上越走越遠,最終不見了蹤影,只有在這條路的盡頭,人們才能隱隱約約記起曾幾何時上帝還在身邊!
這部電影我看了兩遍,每一次看,都對影片多了一些更深的感悟,可以說,這部影片真實地再現了我們的教育,在那樣一種教育體制下,兒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滅,一個個都成了成人的附庸,聽話成了好孩子的標准。
因為我的職業是教師。看到這部影片,就像看到自己的平時的生活一樣,雖然我的教學對象是中學生,而現在又在研究兒童。其實,不應該只是老師,還有大多數的父母們,孩子們都對影片里的鏡頭不陌生。它就發生在我們周圍。
父母和老師站在成人的角度來安排孩子們,為他們制訂了一系列的規則。因為我們知道,這些規則有益於孩子,並且是他們在未來的群體中所必須具備的東西。所以,我們或因為他們聽話,能做到我們希望做的事情而獎勵(小紅花,金錢,電腦等等,形式不一),或因為他們的逆反,不符合規章制度而懲罰,甚至選擇孤立。我們認為這些很正常,這是對孩子們好。
而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雖然小,但他們是獨立的個體的人。他們對長輩們,師長們的話是有篩選和鑒別的。一般來說,每個孩子起先都是有把事做好的良好願望的。像方槍槍,他在剛到幼兒園時,是期望得到小紅花的。那麼我們就應該及時鼓勵,及時強化。要把「小紅花」這個強化物用好。這樣,方槍槍一定會進步。
而當老師以嚴厲,「高標准」來要求他時,他選擇了放棄。然後視線投入了小朋友。孩子們的世界也有和大人世界一樣的時候。其他孩子並沒有接納他。這時他越發孤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說法。當一個人受人冷落時,會做出一些事來吸引大家的注意,引起別人的關注。像所有老師眼中的差生一樣。所以,方槍槍在接下來實行了一系列的「壞活動」。老師和同學們對於這種行為,簡單的認為是孩子的品質有問題。試想,如果老師在孩子有進步的時候能給他一朵小紅花,在他孤獨時能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在他惹出一系列的「壞事」的時候加以引導,幫助他,鼓勵其他孩子接納他。我想結尾應該是另一個樣子了。這部影片就試著告訴我們,貌似合理而真實的生活中,存在著很多的矛盾。也許有很多像方槍槍這樣的孩子在默默承受著這樣的壓力而無法解救自己。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每個人(哪怕是、尤其是孩子們,包括幼兒)都需要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抑或是得到別人的心理關注。作為教師,更應該是學生的知心人,而不是將學生推向「惡」的噲子手。
再來看影片中最重要的道具——小紅花。方槍槍走進了幼兒園,就像走進了一個「紅花會」。條條框框列出:不許說話,不許吵鬧,要自己穿衣服,要聽話,要有禮貌,不許尿床,這一切都是加入紅花會的標准。試想,我們的教育不也是這樣為學生列出許許多多的條條框框嗎?方槍槍的大哭並不起作用,慢慢地他也為小紅花而努力,但他就是不會穿衣服,尿床也不是他能控制的呀。大家一步一步被制度化,方槍槍還是沒有拿到一朵小紅花。槍槍放棄了繼續拿小紅花的慾望。他反抗,他學會欺負其他小朋友,想要脫離老師的控制,把幼兒園的秩序搞得一團糟。他以為只要他凶惡到底,他也會控制好其他事,玩具是可以搶過來玩的,不會有人敢欺負他的了。方槍槍違反了紀律,所以被孤立了。方槍槍很孤單,他不適應這個世界的游戲規則,其他小朋友按著老師的說法去做,得到他們以為想要的獎勵,連思想都像是一個模子出的。方槍槍決定脫離這個紅花會,他一蹦一跳地逃離幼兒園,但他想不到原來幼兒園只是一個小的紅花會,外面的世界是一個大的紅花會。幼兒園園長說過:「你別以為離開幼兒園是一件特別高興得事情,其實幼兒園是你一生中最幸福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將來你想回都回不來了。」天呀,方槍槍睜大了瞳孔驚恐地望著這個世界,沒有了去向。是呀,在繼續的成長中,兒童經受的壓力,挫折,限制豈不是更多?
大多數人就是在這樣的紅花會里長大,多年後的方槍槍也會被同化了嗎?有多少人還是當年的方槍槍?這樣一想,恐懼感頓生。童年呀,多麼美好,我們都是那麼無憂無慮地過來的,但我們到底被磨滅了什麼?我們一直懵懂不知。原來看上去很美,其實並不怎麼美。
在來看老師家長同學們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他們的特徵往往是比其它小朋友更懂事,更聽話。而所謂懂事是指他們最能聽從家長老師們的教導,最先學會家長老師教他們的東西,比如片中的余倩倩同學就是典型的老師們眼中的好學生,她天天能得五朵小紅花,穿衣拉屎洗手什麼都很聽老師們的話,在老師們心中,這樣的孩子就是最優秀的。(而在我看來,這樣的孩子已經被老師們制定的規則馴化,童心從那一刻起就已經被剝離,)而顯然,方槍槍同學這方面很不盡人意,在班裡絕大多數同學都會自己穿脫衣服的時候他愣是怎麼也學不會,老師要求他們每天拉出屎來就可以得到獎勵,他偏怎麼也拉不出來,還不願洗手,再加上經常尿床,一天下來總是一朵小紅花也沒有得到。於是在老師眼裡,他就是個落後份子,我想若是還有班級間的什麼評比,老師們一定最怕這樣的孩子拖後腿了,實在是怨之還有餘,更不用說喜愛了。雖然有很多老師也會盡全力幫助那些學習困難,或多動的孩子,但是,取得的效果卻未必好。
確實是這樣,在我擔任班主任的時候,我的班上有一個孩子,考試倒數第一。他並不是一個品德不良的人,相反,他為人善良,樂於幫助別人。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跑的快。代表我們班取得了男子一千五百米賽跑的冠軍。但是,他有很多小毛病。上課說話,做小動作,不愛學習。除了在我的課上很安靜,其他老師不停地向我抱怨,什麼影響上課呀,影響考試成績呀,。我也不斷地找他談心,甚至連續一個多月陪他回家,在路上,給他講一些道理,給他補課。我盡我所能,把所有我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甚至期末時還給他一個「進步獎」——雖然他並沒有什麼進步,但我為了讓他能有一個新的起點,對自己有一些自信。有很多次,我覺得我已經感動了他,他向我保證,以後再也不犯錯了。可沒過多久,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在班裡依然是老大難。最後,不知什麼原因,有一天,他在班裡大喊一聲:我不上學啦。就此離開了學校。我去過他家幾次,也沒能在勸說他回到學校。後來,我想,讓他回來,繼續接受老師的批評,同學的疏遠嗎?很長時間沒見他。後來在一個集會上,他在賣衣服。看到我,低下頭,一句話也不說。我也無言。還能在說什麼呢?這就是教育的悲哀,我無力挽回一個學生的前途。這是我教學生涯中花費精力最大的一個學生,最後卻以失敗告終。是我的無能嗎?是我沒有盡心嗎?是我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嗎?似乎都不是。
有時我在想,也許,將來他會成為一個長跑選手,發揮他的特長。但是,他的機會被誰剝奪了呢?又有多少像他一樣的學生失去了機會呢?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讓每一個孩子發揮所長呢?
再說教師,可以說,有很多教師都和我一樣,認認真真地在教書育人,為了每一個孩子,操碎了心。我的一個同事,有病了在輸水,聽到班裡有人打架,把針頭一拔,就往班上跑。很多老師的敬業精神讓我感動。可是我又感覺到了教師的無能。教師的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有時根本無力改變什麼。那麼,我們要怎樣來尋求解決的途徑呢?我在思考,我在尋找答案。同時,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地「看上去很美」。
剛開始,聽名字以為是浪漫的青春篇,他說對我應該有啟發。方槍槍到了幼兒園中班,是個愛哭的孩子,老師不喜歡他,沒去管他。從這點來看,這里的老師就明顯做得不夠,剛到學校新環境的孩子需要許多的鼓勵,會哭的很正常的,用我平時的做法我會「在孩子來的第一天就告訴他們,我們是來學校學習本領的,像小獅子小螞蟻一樣,努力學習本領,在有危險或者壞人的時候才能保護媽媽,當一個很厲害的小英雄!如果一直哭,那乾脆就不要來了,因為其他小朋友都在努力學習本領,就他在哭,好意思嗎?」
①在他尿床後被其他同學發現,老師只是拉開他拿起被子就曬去了。感想:這時的老師應該轉移其他孩子的注意力,並安慰方槍槍,告訴他沒關系,下次注意就好了,讓孩子沒有心理負擔。
②還有裡面,老師應該經常了解孩子之間的關系程度,那兩個姐妹已經出現對方槍槍的討厭,這時的老師應該出來告訴他們,要團結同學,就算他有缺點也不能,我們要幫助他改正他。③不會穿衣服,不會脫衣服對於這么小的孩子來說都很正常,他需要我們來慢慢雕刻,裡面的老師不但沒有教他,還讓他在全班的面前羞愧難當,當場尿尿,這時的孩子很沒安全感,老師應該在課後,慢慢教他,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鼓勵,課堂上,槍槍也體會到老師的不公平,因為早上的衣服是自己穿的,老師都沒有表揚我,所以就出現了「老師為什麼就我沒有小紅花呢?」,老師可以在課後教會他,等他學會了再叫他上去做給同學看,激起他的自信心!用小紅花的方法一直以來都是很有用的,但是,如果只會用貼花來約束孩子,不懂得怎樣用語言鼓勵孩子,那麼,紅花就真的只是紅花了,久了就沒用了。
④槍槍每天都做夢,有尿床的夢,最後因為害怕被發現,所以跑到其他孩子的床上尿尿去了;有時也會做關於那個老師的夢,幻想老師變成妖怪;有時也會在半夜起床,自己出去操場跟自己的影子玩;這一切,難道老師沒有責任嗎?從來都只會指責孩子,凶孩子,做出一副為孩子好的姿態,總是很兇,他很孤獨,你們不知道嗎?小朋友都不跟他玩,只能跟自己的影子玩,在他心裡,你變成了妖怪,會吃人,「還長了老虎的尾巴!」那時的你聽了這句話,很生氣,槍槍以為你會打他,沒想到,你太生氣了,拉起一個不關他事的男生就打!老師,你真的好凶……
「我終於得到小紅花了!」班上有一個男生的爸爸是教育局的,來學校接孩子,您展開了平時都不會展開的笑容,那個叔叔問孩子的表現,您一直贊不絕口,可是平時您不是這樣說的呀?他兒子不是剛被你批評過嗎?那個叔叔還問表現好怎麼花怎麼少?還指著我的地方問為什麼他都沒有星星?您馬上說,今天的評比結果還沒貼,待會馬上貼,另一個老師馬上在我們倆的地方貼了很多星星。所以,我的星星就是這樣來的!
感想:這就是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恭維。雖然,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都受到表揚,可是也應該知道自己孩子的真實情況,如果有一天,這個孩子出現了危險,他的家長會問:孩子不是一直都很乖嗎?怎麼會打架?所以,應該正確引導學生,讓家長知道學生的真實情況,並一起努力糾正孩子鼓勵孩子,而不是隱瞞,該表揚的不應該視若無睹。後來的槍槍越來越調皮搗蛋,故意打人故意搶別人的玩具,故意追其他小朋友,老師都很生氣,更加討厭他,槍槍也發覺到了,可是,老師為什麼都沒想一想,為什麼他會這樣?他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同學的關注和小朋友們一起玩,只是方式錯了,也有一種可能,他想跟老師作對,所以就出現了劇情里槍槍不但不道歉還罵老師的場景。還有,他帶著南燕去玩過家家,玩醫生的游戲,用樹枝玩打針,老師看見了,嚴厲得批評他怎麼可以脫女生的褲子,叫女生以後不能跟他玩,他該多傷心啊?這時的老師應該是拉過兩個小朋友到跟前,問他們在玩什麼呢?,可不可以告訴老師,為什麼兩個人跑到這里來?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呢?小聲地告訴那個女生以後不能隨便就脫褲子,這很丟臉的,而且在男生面前,是不是啊?小孩子,如果你不告訴她他們怎麼會知道呢?老師沒必要那麼生氣!
我想,生活中也會很多這樣的小朋友,包括我們班,也有一個,他應該是一個很能乾的孩子,只要好好激發他,他會幫老師做很多事,我們可以請他當小助手,而不是與他對著干,就算他做的事情再不可理喻,無法忍受,但,你是老師,你要控制你的情緒,不要讓學生知道你對他的情緒,給他時間,他會改正的。相信他。裡面的園長,發下命令,讓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不許理槍槍,關他的禁閉,教育部是明令禁止老師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包括長期關禁閉罰站冷淡學生等,這個方法如果要用,必須要把握分寸,5分鍾以內就要結束,這期間要與小朋友和老師配合,告訴全班小朋友,如果表現不好就是這樣,所有人都不跟他玩,包括老師和爸爸媽媽,這樣還可以杜絕下次再出現這樣的孩子鬧脾氣,然後再偷偷地問他還要不要鬧脾氣了?
其實小朋友和老師們都很希望和你玩的,只要你乖一點,你看很多小朋友都在看著你呢,趕快改正吧?好嗎?老師也很喜歡你的,而關黑屋子,只能到迫不得已的時候,學生控制不住才這樣做,可以穩定情緒,但是老師一定要時刻關注學生在裡面的狀態,把握分寸,適時進去,開導他,不要讓他嚴重缺乏安全感。而裡面的老師讓所有的同學不跟他玩,這種狀態持續了3天,他也很希望能夠跟小朋友玩,可是當他解除禁閉的時候,小朋友還是不跟他玩,在宣布要解除禁閉之前就應該要跟其他孩子解釋清楚,說槍槍已經改變了,成為了一個很厲害的小朋友,不僅會自己穿衣服還會……之類的,讓他的形象高大,這樣小朋友才會跟他玩,可是當他興奮地跑出來的時候,沒有一個小朋友理他,實在太傷心的槍槍,跑了,一直一直,他心裡,很難過,不想再回去了,這里一點都不開心,沒有朋友,沒有爸爸媽媽,沒有人跟他玩,所以,出現了最後一幕,老師叫他他都不回答了,累得躺在石頭上,他也想在沒有噩夢的時光里睡著……他只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
『捌』 簡析紀錄片《幼兒園》
紀錄片《幼兒園》一部直接電影,它充分的展現了紀錄片的記實美學。作者前後花費了3年的時間深入幼兒園生活拍攝幼兒園小朋友的日常活動,極大限度的還原了21世紀初湖北幼兒園的現狀。
這部記錄片全程全景的拍攝幼兒園孩子日常活動,擯棄了多數紀錄片慣用的蒙太奇美學。製作者是以旁觀者的態度和身份最低限度的減少對拍攝事物的干擾,體現了直接電影的「旁觀美學」。觀看影片時不難發現整部片子是以多個長鏡頭的銜接而成,如孩子們吃午飯的場面,老師在教孩子門收空氣的畫面等等。影片雖然經過了後期的剪輯編排,但並未使用任何華麗的視覺效果,畫面簡單干凈。並且整部片子無旁白,這樣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旁白對觀眾的影響干預觀影者的思考。而影片較受爭議的部分是拍攝者對幾個孩子的采訪,聽了孩子們對所提問題的回答讓許多觀眾驚嘆:這些孩子真成熟,像個小大人。並且有一部分人開始思考成人的行為對孩子們的影響,因為影片中幾位孩子在對日本,9·11事件,伊拉克,非典等等的問題給出的成熟冷靜的回答著實令人驚訝,是不是幼兒園已成為成人社會的縮影?首先,作者採用了對個別孩子進行提問采訪這樣一個方式個人認為無可厚非,通過這樣的采訪可以了解孩子活潑可愛外表下的內心世界
這一點上這部片子又融入了真實電影表達方式,體現出了製作者的在場印象。而觀眾之所以被孩子這樣成熟的回答所驚訝,或許也正是因為成人們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缺乏對孩子的了解。孩子並非如成年人認為那般無知天真,他們有對事情獨有的看法擁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因此,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提問方式不僅沒有破壞紀錄片要追求真實客觀無干擾的記錄和觀看效果,而且讓成年人重新審視自己對孩子們的態度,鼓勵人們拋去舊想法對孩子建立新的認識。在片子的拍攝技術上,拍攝者採用的是平視的角度,基本是與孩子的視角保持一致。這樣一種拍攝的角度利於真實還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帶給觀眾真實親切的觀看效果。另外,在此基礎之上加入了部分孩子面部的特寫,這樣就拉近了觀眾與影片中孩子的距離,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片子的親切感。而在拍攝上還有一項令人深刻的方式就是焦距的使用,景物的模糊化。片子中當放到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時整個畫面便呈現出模糊的狀態。將孩子們在戶外的活動虛化不知作者是出於何意圖,個人認為這樣虛化屋外的實物集中展現室內孩子們的活動狀態,一方面這樣利於縮小拍攝以及片子呈現的范圍,使整個片子的畫面干凈純粹,減少外物的干擾把拍攝和注意力的主體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另一方面,選擇虛化戶外的畫面,表達出中國的孩子們被剝奪玩耍自由的天性,桎梏於傳統的教育牢籠中。
整部片子沒有旁白而貫穿其中的是一首童聲合唱版的《茉莉花》。片子的一開始便出現這首歌,這首歌曲是無伴奏的合唱帶給觀眾的不光是孩子童真清澈的趣味,更為重要的是觀眾從這首簡單的民歌中體會出了孩子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笑容之後淡淡的憂傷。此外這首歌也是片子中場景轉換的樞紐,場景之間轉換自然流暢。整體上說這首歌曲恰如其分的融入到片子中起承轉合間推動影片的發展。
最後, 強烈推薦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