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從電影藝術的視聽語言角度出發評價電影
我是學影視專業的,剛開視聽語言這門課,感覺不怎麼難。
首先應明確什麼是視聽語言!
視聽語言大體分為:1、視覺語言—畫面,2、視覺語言—鏡頭,3、聽覺語言—聲音
畫面指取景方法和景別,就是近景、中景、遠景、特寫什麼的,還有就是光和色彩,冷色調還是暖色調,背光還是側光等的;鏡頭指拍攝的角度和方法,與攝影機的運用和場面調度有關,最後聲音,關鍵就是要明白聲音與畫面的關系,聲音對影片氛圍的表現有何作用。
評價電影時應該從整體和經典片段兩部分入手,以經典的片斷為主體進行分析評價,緊緊圍繞畫面、鏡頭與聲音三個方面就不會錯了。
推薦你參考一下我們教材,鄒建著《視聽語言基礎》書中的下編——影視作品分析,看看對你會有很大幫助的!網上有這本教材的全文,很方便查找。
視聽語言大概就是這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提醒你可以直接在網上搜索「影視作品鏡頭(畫面)運用分析」找其中有用的部分就行。
❷ 影視視聽語言學什麼
視聽語言是學習影視專業的入門課程,只有掌握一定的視聽語言基礎知識,才能提高自己對影視作品的分析和解讀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電影評論寫作水平。電影視聽語言主要分為景別、運動鏡頭、拍攝角度、電影聲音、色彩和光線、蒙太奇六種。
視聽語言包括狹義的視聽語言和廣義的視聽語言。
所謂狹義,就是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合;所謂廣義,還要包含了鏡頭里表現的內容--人物、行為、環境甚至是對白,即電影的劇作結構,又稱蒙太奇思維。在廣義的意義上講,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只不過這文章不再僅僅存在於白紙之上罷了。
(2)電影藍視聽語言分析擴展閱讀:
這些方法和技巧來自於人們長期的視覺和聽覺實踐,可以說是完全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的。用一句專業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不用擔心沒有共同的意義區間,因為這些實踐經驗大多來自於人的本性和長期的研究積累。視聽語言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是隨著這門藝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比如,谷克多認為「電影是運用畫面寫的書法」,而亞歷山大.阿爾諾認為「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名型,修辭,語型變化,省略,規律和語法」,愛普斯坦人認為「電影是一種世界性語言」。綜合這些理論,我們認為視聽語言主要是電影的藝術手段,同時也是大眾傳媒中的一種符號編碼系統。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態,主要內容包括:鏡頭、鏡頭的拍攝、鏡頭的組接和聲畫關系。
❸ 如何從視聽語言的角度分析動畫電影的攝影機機位
所謂, 一個人的鏡頭沒有越軸 就像一個點可以有無數條散發性的射線,兩個人有一... (不是突然的 一般為左右搖)從而達到某種需要的視聽語言效果。
❹ 去偽存真的「藍線」——《細細的藍線》觀後感
《細細的藍線》作為新紀錄片電影運動的代表之作,非常巧妙地通過劇情再現、電影的敘述手法、剪輯音樂和有特殊含義的鏡頭的運用,復刻了1976年美國德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起槍殺警察案。該片提出了對於嫌疑人蘭道·亞當姆斯的犯罪事實的質疑,並成功進行論述,引起美國社會的巨大轟動,使得亞當姆斯的判決被推翻。《細細的藍線》探索紀錄片的更多可能。以顛覆非虛構的真實記錄的主張證實了事實真實,並完成其負擔的社會功能,形成極強的正面影響。
一、冷酷的視聽語言
全片色調冷凝嚴肅,藍色、紅色、白色構成這部影片的主色調。開片即是兩三個城市遠景的鏡頭,深藍色鋪陳畫面,紅光閃爍。奠定了全片冷靜的敘事風格。
紅色代表了緊張、暴力、血腥、犯罪,全片多次出現旋轉警示燈的鏡頭,且多次和兩位犯罪嫌疑人的采訪鏡頭組合。這不僅是暗示,更是影片節奏的掌握。全片並未有傳統紀錄片的人物介紹,僅從采訪人物的話語讓觀眾獨立發現各種線索。這個鏡頭相當於人物身份的提示,同時也是上段敘事的留白,造成間離效果,引導觀眾走出上段敘述,並且暗合主題。
與此類似的還有轎車車燈的特寫、警車車燈的特寫。這種寓有深意的鏡頭,配合暗黑的城市街景、大面積陰影的呈現、槍聲的音效和低沉的配樂,營造黑色電影的視覺風格,並且帶有極強的故事片的特質。
白色更多表現在紀錄片出現的大量拼貼式的文本鏡頭。報紙、解析圖、地圖、相片,這些鏡頭增強了紀錄片的真實性和互文性,構成多視角的記錄模式。白色的應用如同呈現證據論述一般冷靜且抽離。
兩位犯罪嫌疑人的采訪鏡頭的色調也是極端相反。蘭道,事實上是被冤屈的犯罪嫌疑人,他的采訪鏡頭是抽離的白色調,穿白色T恤,背景為灰黑色。而真實的犯罪者大衛的采訪鏡頭是相對濃烈的紅色。紀錄片也是以兩種鏡頭氛圍的不同區分兩個人。
紀錄片還通過對於文本鏡頭的景別、鏡頭運動凸顯某個特質,或者達成反諷效果。通常采訪人物說到某個關鍵詞,會給出相應的文字特寫鏡頭,且只卡出那個關鍵詞。這既是一種強調,有時也是為了反諷,比如作偽證的證人。也通過文本與生俱有的客觀和理性強化紀錄片的概念。介紹人物,則放照片的特寫。強烈的個人風格的鏡頭造成紀錄片強烈的記錄風格。
此外,紀錄片運用的搬演鏡頭也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情景再現。譬如槍殺的搬演,紀錄片只是展現全景、中景,強陰影分割使得模糊性增加,槍殺行為通過警察的一部分肢體、音效、槍的特寫鏡頭營造。且警察倒地的鏡頭多次出現在紀錄片中,不同部分的特寫放大,配合不同人物的不同敘述,一遍遍加強槍殺的印象。該片的大部分搬演是純粹的意識流風格的搬演鏡頭。一雙鞋塑造審訊人員的冷酷,滿是香煙的煙灰缸塑造蘭道的心焦。如同「肢解」的片段式鏡頭增加了搬演的模糊性,反而使得搬演的引導作用降到最低,導演如同自說自話只是講事實陳述。
二、強烈的敘事風格和間離效果
莫里斯曾言:「影片並非講述謀殺案的故事,不是關於一項調查。其本身就是調查。」《細細的藍線》一共采訪了18位人物,導演將18個人的采訪通過剪輯分散於不同部分以貼合主故事線。並且在采訪鏡頭中插入文本鏡頭、強烈寓意的鏡頭、搬演鏡頭、好萊塢影片、插畫等,呈現出拼貼畫的結構風格,營造多視點的敘事結構。
且這些多元化的鏡頭、龐大的證據資料以靜照或者慢鏡頭的方式和采訪內容呼應契合,並延伸出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和敘述可能。人物畫像和好萊塢影片也透過敘述內容探求人物內心。並且女證人相配的好萊塢影片鏡頭和法庭敘述部分相配的油畫圖片也形成了很強的諷刺效果。
紀錄片採用電影的故事片敘事結構,主線清晰,使用倒敘的敘事順序。一開頭即是兩位嫌疑人的交叉采訪鏡頭,並未交代身份、背景,緊接著是警官的采訪鏡頭和蘭道在審訊室的扮演鏡頭。之後出現多位相關刑訊、法務人員佐實蘭道的犯罪事實和拒不認錯。至此,蘭道的犯罪形象初步樹立。但是,導演又條分縷析地從蘭道的精神狀態和作案動機引導受眾產生質疑。隨後通過蘭道的辯護律師、達拉斯法官、其他證人,這些立場相互矛盾的人員采訪的拼接,不斷相悖爭執的敘述內容,一步步試圖讓觀眾產生更大的質疑。而後通過心理測驗師、與大衛交手最多的警官的采訪、大衛的童年背景,證實大衛有更充分的作案動機。而最後的錄音,更是重重一錘,這羅生門風格敘事落下定音。
導演對於采訪鏡頭的選取和處理也非常具有個人風格。他並未介紹一個人物,而是通過前一個人物的敘述內容,使得觀眾對於下一個出場人物的身份有所猜測。這樣的處理使得紀錄片保持連貫性和節奏感。而一些人物的出場即便沒有鋪墊,觀眾也能通過內容敘述對於背景身份有所了解。導演試圖完全呈現訪談內容而不加任何修飾。每個人完全自說自話,形成多角度的敘事碰撞,避免了單一的確定性陳述。
不僅如此,在紀錄片關於證人、律師、法官的那個敘述部分,導演更是採用羅生門式的敘述風格。蘭道的律師和證明蘭道是兇手的證人彼此立場相悖,紀錄片安排在一個情緒濃烈對女證人多加指責的律師的采訪鏡頭結束後,直接拼接女證人的采訪鏡頭,隨後又拼接認為女證人作偽證的人員采訪,和認為蘭道就是兇手的法官的采訪鏡頭。這些人物立場互斥,所說內容也諸多無法統一。但是導演通過這樣的拼接,和對於其他元素鏡頭的使用,反而使得觀眾可以獨立思考。情緒飽滿的女律師、認定自己有偵探思維的女證人、認為自己記憶模糊的另一位證人、堅持立場的法官,雖然他們在紀錄片中只是出現了采訪鏡頭,但是毫無疑問,導演的處理使得他們的人物塑造和人物特性加強,變得更加有記憶點,不斷鋪墊觀眾的質疑情緒。
「這部影片將搬演作為一種風格化的敘事策略,解構了通過虛構搬演以達到真實的傳統觀念,實現了一種自我指涉和對真實的超越」。雖然影片並未有明顯引導事實的傾向,但通過故事主線的鋪墊和話語的多元碰撞,使得觀眾一步步觸及真實。紀錄片結尾,大衛的最後一次采訪錄音可謂確定了客觀事實真相,影片的敘述目的也達到了。
此外,這部紀錄片處處體現著間離效果。每個敘事段落結束後,會插入實景鏡頭或者報紙或者特寫鏡頭,營造抽離感。在人物采訪間隙也會插入相應的多元文本鏡頭,真人采訪和紙面文字的矛盾,藍色實景營造的冷靜和巨大信息量的矛盾,血腥場面和簡筆分析圖的理性的矛盾,都很好地避免了紀錄片淪為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故事片。
總而言之,這部紀錄片無疑是很成功的,無論是風格、口碑還是社會影響。而它也不僅僅只是追求反叛與先鋒。片中堅信蘭道為兇手的法官說,警察是區分極權與民主的「細藍線」。但是法庭更是去偽存真的「藍線」。埃羅爾·莫里斯的這部紀錄片實現了去偽存真,而這種社會功能更應由警方和法律實現。
❺ 視聽語言分析八要素
視聽語言的八要素如下:
1、要把電影當作一種語言的表達系統。
2、看電影首先要看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導演通過第一個鏡頭讓觀眾一見鍾情。
3、電影的開篇有沒有造勢,先聲奪人。
4、看前三場戲有沒有造勢敘事寫人。
5、看電影中的場景有沒有塑造人物,做造型。
6、電影中給人的造型從形象、發型、來看。
7、電影中的光的造型,首先是決定氣氛。
8、色彩的作用是表意,造型,給影片定基調。
寫影評切忌以下幾種情況:
1、把視聽語言打碎了來寫。
2、想把所有捕捉到的細節都分析出來,那樣太雜了。
3、一直抓住一個點,比如構圖的特殊,全篇通講的話當然很多影評人或者論文也這么寫,但需要對一個影片有特別深入的了解,且有話可講,就目前來說你考試能遇到的不會是你特別熟悉的,甚至沒見過,所以這種情況當下是不建議的。
❻ 視聽語言鏡頭分析
視聽語言鏡頭分析
每部影片都有不同景別的幾百個鏡頭,要把這些鏡頭連接起來,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
(一)淡出、淡入:
又稱漸隱漸顯。淡出是畫面由明晰漸漸隱去,變為全黑,相當於舞台上的“幕落”;淡入是影片從全黑中漸漸顯出畫面來的一個鏡頭的開端,它的作用是分隔時間空間,表達戲劇段落,相當於“幕啟”。
(二)化出、化入:
即在前一個鏡頭漸隱的同時,後一個鏡頭又重疊出現,直到前一個鏡頭消失。這種方法常用於影片開始時的字幕介紹,或表示劇中人的回憶、想像以及時間的省略。比如從一個雪景轉換為桃花盛開所表示的冬春季節,最適用於吐較緩慢或柔和的節奏。
(三)劃出、劃入:
是以一條直線或一個圓周線,從鏡頭畫面的一邊或一部分運動到另一邊或另一部分。第二個畫面就跟著這條直線或圓周線出現,直到前後兩個鏡頭交替完畢。這種方法好象翻閱畫冊的動作,常用於科教影片中,也可在故事片中表現字幕或人,景等物。另外,“劃”的技巧中還有簾子捲起或放下那樣的簾出、簾入形式和以縮小或擴大圓圈來展現畫面的圈出、圈入等形式。
(四)切出、切入:
它是從前一個場景的畫面立即轉為後一個場景的畫面,中間不需要任何技巧,而採用鏡頭直接轉換,連接緊湊,往往用在環境描繪、人物對話、行動的銜接上,在藝術表觀上具有干凈利落,進展迅速的特點,在藝術表現上具有干凈利落、進展迅速的特點。
(五)反轉、倒轉:
是一個畫面經過180度的前後翻轉換為另一個畫面。這種反轉畫面特別適用於表現對比內容的鏡頭。在影片結構上,還可以用它來連接兩段各不相同的“戲”。倒轉畫面,是將一個倒置的畫面上下旋轉180度變為正置的活動畫面,這種方法,能夠改變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
電影鏡頭
這里所講的電影鏡頭,主要是指鏡頭運動的方式,拍攝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內容而言。
電影鏡頭是多種多樣的,根據電影內容和表現人物性格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的鏡頭。電影攝影機從開拍起到停止拍攝,這—段電影膠片叫做一個鏡頭。從第二次開拍到再停止就算第二個鏡頭。一般地來說,電影鏡頭有下列幾種:
(一)拉鏡頭:
它的作用是為了讓觀眾在看清楚某一重點的基礎上,由點到面,認識人物和環境,局部和整體的關系。拉鏡頭使人產生寬廣舒展的感覺。例如,故事片《苦菜花》中的第一個鏡頭,首先出現的是一朵盛開的苦菜花的特寫鏡頭,然後又出現一隻小手伸入畫面採摘,但觀眾卻看不到人物,也不知道是準的手,這是鏡頭拉開了,觀眾才看到是曼子在欣喜地挖出苦菜花。這種拍攝方法,就叫做拉鏡頭。
(二)眼鏡頭:
顧名思義,就是鏡頭始終是跟隨一個在行動中的表現對象進行拍攝,以便連續而詳細地表現他的活動情形,或在進行中的動作和衷情。
(三)搖鏡頭:
這是指攝影機放在固定位置,向左右環顧,搖攝全景,或者跟著拍攝對象的移動進行搖攝。它常用於介紹環境或突出人物行動的意義和目的。
(四)推鏡頭:
是指被攝人位置不動,只移動攝影機推成近景或特寫鏡頭。同一個鏡頭內容,緩慢地推近,給人以從容,舒展和細微的感受。快推則產生緊張,急促、慌亂的效果。推拍,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內心活動,加強氣氛的烘托。
(五)主觀鏡頭:
是將電影的鏡頭當做劇中人物的眼睛來觀察和表達客觀事物的,它可以模擬感覺、渲染氣氛。主觀鏡頭比較普遍的是用來表現人物在特殊情況下的精神狀態,也常用來反映人物的幻覺,想像,這在電影中是經常出現的。同時,對於刻劃人物性格也有突出的作用。例如,故事片〈〈小花》的開頭,有一段小花尋找哥哥的回憶鏡頭,它先用奔跑的鏡頭,引出當年的小花,又用喊哥哥的聲音回到了現實,處理得自然流暢,產生較強的藝術效果。
(六)空鏡頭:
這種鏡頭,以具體的視覺形象(即畫面)表明一定的時間、地點、沒有人物,沒有語言,只喪現具有一定寓意的自然景物和氣氛的場面。如山、水、海、青松、花草、白雲、月亮、飛鳥等。它是使電影富有詩情畫意的重要手段,從而造成寬廣,深邃的意境。
(七)俯仰鏡頭:
俯仰鏡頭可分為俯鏡頭和仰鏡頭。俯鏡頭除鳥瞰全景之外,還可以表現陰郁、壓抑的感情,一般起貶意的作用。仰鏡頭為瞻仰景,在感情上起著褒意的作用。
(八)升降鏡頭:
升降鏡頭一般用於大場面的拍攝,它能夠改變鏡頭視角和畫面空間,有助於戲劇氣氛和效果的渲染。例如,故事片《天山的紅花》中,當奧依古麗下了吉普車,走進群眾歡迎她的場面,就是攝影師在直升飛機上高俯拍攝的。這種拍攝方法渲染了氣氛,展示了廣闊的空間。
(九)綜合性鏡頭:
綜合性鏡頭,指鏡頭的運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為了使電影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現某一情節,往往在一個電影鏡頭里,將推、拉、升、降、搖、移等鏡頭結合在一起使用。它為畫面造成正、側、仰、俯、平等各種不同的鏡頭角度,既能表現環境的全貌,又能表現某個特定人物的近景,以及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使電影更加富有表現力。所以,電影鏡頭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結合、交織在一起使用。這種鏡頭也稱為長鏡頭。
(十)變焦距鏡頭:
它是指攝影機的位置不變,通過安裝在影機內的變焦距鏡頭的焦距變化,使拍攝對象在不改變與攝影機的距離的條例下,加速或勻速的拉遠或推近,造成一定的節奏。
;❼ 怎麼去分析影片的視聽語言
同學你好,我們以《七宗罪》的開頭做一個範例:
《七宗罪》是大衛芬奇導演33歲的長片作品,其成熟的視聽造詣讓人稱贊,我們用最粗淺的視角,去嘗試解讀芬奇老師是如何用視聽語言構建人物。
(本文涉及劇透)
電影中,主人公賽默塞特,我們簡稱S,是一個出色的警官,做事一絲不苟,思維縝密,刑偵技術高超,有一顆為美國人民服務的心。可人到晚年,無法根除的罪惡讓他在即將退休的年紀心力交瘁。而米爾斯,我們姑且叫他M吧,掐指一算也就30出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一時間讓他忘乎所以,自以為自己是超級警察,其實性格急躁沖動,做事毛手毛腳。機緣巧合,這一「SM組合」便相遇了。
簡單介紹人物之後,我們來對比影片,看看芬奇老師是如果悄悄塑造人物的。和文字不同的是,視聽語言要緊扣視覺和聽覺的表達,畫面的信息量是具象且豐富的,加之有人類生活的經驗,很多表達不言而喻,深諳此道的人便可以得心應手去創作。
《七宗罪》鏡頭五
M便接了個電話,從襯衣的口袋裡掏出一支鋼筆,隨意的記在手心裡。還記得上文里S的鋼筆放在哪嗎?整齊排列在桌子上。不能說導演刻意做對比,他只是把一些細節通過人物動作和美術陳設展現出來。刪去這些細節或許對情節不會產生太多影響,但是會讓故事與人物的邏輯更加合理。這便是視聽的魅力。
視聽語言包括很多方面,景別、角度、運動(攝影機運動)、照明、色彩、語言、音響、音樂,剪輯等,但所有的電影元素都是為人物和故事服務,如何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如何交代故事情節,如何讓觀眾有代入感,才是電影各元素的目的。
❽ 影片分析
什麼是影片分析
所謂什麼是影片分析,我個人認為就是怎麼看電影。但真正看懂一部片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一部片子你要知道他拍了什麼,怎麼拍的。電影誕生到現在,故事片還不到一百萬部,當你看多了以後,你就發現,電影怎麼拍都可以,關鍵是影片中有沒有表達創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世界的感受,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在《影片分析透視手冊》中這樣寫到:「所有的電影都在表現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地方、特定人物,即使不是真實的一個人,是編出來的一個人,他也是有背景的」。如果你在觀看影片時看到了這些,你就基本看懂了,而且不光要知道影片說什麼,還要知道他是怎麼說的。鄭洞天教授在書中說:「我們看電影要用兩個腦子看,一個看技巧,一個看故事」。把你看到的技巧和故事寫出來告示別人,我個人認為就是影片分析。
為什麼考影片分析
首先,影片分析考察的是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文字通順,無錯別字,並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和技巧。比如有些考生的寫作能力較差,語法不同,用詞不當,修辭錯誤,語句羅嗦,那這樣的考生就很難通過考試。
其次,是考察考生對於影片直觀的藝術感受力,或者說有沒有電影感覺。比如說你看完一部影片,你感受到了什麼,那些地方打動或感染了你,為什麼?如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鏡頭和人物的運動,以及音響營造的戰爭場面的真實感,你是不是感受到了,而且能不能把它描述出來;比如張藝某的《我的父親母親》中的黑白、彩色兩種色調的運用營造的回憶和現在空間,《秋菊打官司》中紀實手法的運用;在如基斯洛夫斯基的《藍》中藍色的作用以及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來強調人物精神的和和心理的真實等。
第三,考察考生對於一部影片的主題、風格、題材的把握能力,要求考生能夠理解影片講述的什麼故事,揭示了什麼內容,是不是歌頌了真、善、美,批判了假、丑、惡。當考生看完一部片子你必須了解它是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形式主義影片,是故事片還是記錄片,是嚴肅片還是喜劇片。例如成龍主演的《紅番區》搏擊場面的逼真和李連傑主演的《黃飛鴻》帶有詩化美學的打鬥,兩部影片的區別在那,要區分清楚。
影片分析的寫作方法
要寫一篇影片分析,首先就要確定寫作的角度。一部影片可分析的方面和角度有很多,電影一般由六大基本元素構成。在寫作中有的考生一會說影片的主題思想,一會又分析故事結構,一會又分析視聽語言方面的特色,覺得方方面面都想說,但又都說不深,一部影片的分析,永遠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兩三個方面,深入的展開加以論述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分析:
1、 可以從影片的歷史時代進行分析,一部影片如何反映歷史時期的某個社會問題,影片在所包含的特定歷史社會內容與歷史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繫上,是如何展開這一社會主題的,他是如何表現的。例如如顧長衛的《孔雀》講述的就是在特定歷史時期,一個少女的美麗情懷,她有一個美麗的夢,當傘兵,然而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他的美麗夢想被一個一個打碎。而張藝某的《秋菊打官司》則是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這個帶有記錄風格的影片為觀眾展示了一幅中國普通農村的真實生活的畫卷,通過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卑微的小人物,卻執著的要用法律武器為自己討個說法的故事。
2、可以從影片敘事進行分析,也就說可以對影片劇作技巧方面展開論述,分析一部影片在敘事關繫上是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如何講故事(講故事也是必考的內容),影片是如何通過情節的安排、細節的設置、人物形象的塑造來一步一步推動故事向前發展的。例如李揚導演的《盲井》是講述一個謀殺者感情如何發生了變化,在施害與保護之間他難以取捨。有如美國影片《七宗罪》,影片是如何設置懸念,偵探和謀殺者之間是如何較量的。
3、可以從導演的表現手法、攝影技巧進行分析,也可以分析影片如何建立時空關系、影片敘事的鏡頭體系、導演如何進行場面調度等。例如蘇聯導演塔爾可夫斯基的影片《犧牲》《鏡子》《鄉愁》,突出的特色就是長鏡頭的運用,節奏緩慢,那麼考生就可以深入地去分析塔爾可夫斯基在影片中,長鏡頭是如何具體運用的,長鏡頭給觀眾的視覺在心理的感覺是怎樣的,長鏡頭背後蘊藏著怎樣的民族審美心理。再如周傑倫導演的《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中,影片是怎樣運用一首神秘的鋼琴樂曲來轉換一個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在如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來烘托情節,推動人物關系的發展,改變人物關系和人物命運的的變化,考生完全可以就音樂和道具小提琴,來論述影片。
當然,對於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而言,大多數都沒有進行過專業的視聽語言方面的訓練,因此導演手法、攝影技巧、節奏的分析不宜涉及的過多,考生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找出影片中一兩個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點,就可以進行視聽方面的分析,如果找不出出影片突出的視聽語言的特徵,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完全可以避開視聽的分析進行論述,而進行歷史社會方面或主題分析或敘事技巧的分析。
影片分析的寫作格式
影片分析沒有固定的格式,怎麼寫都可以,但他一定是一篇議論文,千萬不要寫成觀後感,大致上有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1、要有標題。行文中論點,論據,論證要清楚。
2、故事梗概,用200——250字的篇幅簡單陳述影片的內容。
3、要用100字左右對影片的整體風格進行概括。
4、用100——150字把自己對影片的看法或觀點提出來,分析哪一方面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綜述。比如可以就電影中描述的社會環境、描述了怎樣的人、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影片的整體風格、導演手法、攝影的特點,色彩光線等等進行概括。
5、在用1400字左右找到一兩個合適的影片特徵展開分析,例如如影片的主題、影片的敘事方法、人物的設置等等都可以。再對你提出的觀點展開細致詳盡分析,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視聽語言的分析。在展開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泛泛而談面面俱到,要深入地分析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情節、人物的動作特點、心理轉變,為了揭示主題、塑造人物影片設置了哪些細節,這些細節都對刻畫人物起了怎樣的作用;影片的故事怎樣展開,怎樣轉折,怎樣推進,怎樣達到高潮,怎樣結束,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特別是影片如何在一些關鍵的情節點上運用鏡頭(畫面)、音樂來渲染、營造情節氛圍的,不能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
6、用200-——300字簡單評述一下影片的其它部分。
7、最後用100字左右,對影片進行總結。
影片分析的要求大都為2500字左右,如果考試要求是1500字或1200字,各段落字數要相應縮短,考生需要靈活把握,不能死板。
考試時如何看電影
考試時,觀看影片要注意用筆記一些電影的相關內容,如導演是誰、哪個電影製片廠或公司拍的、國別、製片人是誰,主要創作人員、重要情節的特徵、音樂,鏡頭、色彩、光線、人物語言、人物出場,重要的表現手法、影片長度等,以便在寫作時靈活運用。
應該說影片分析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同時也是戲劇、廣播、影視院校專業上的研究課題,必須要好好學習視聽語言的方法和技巧。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時代的年代裡,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是完全可以學會的,但是電影電視的知識、修養就像浩瀚的大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會的,我們的學習要像拍電影一樣,慢慢的一點一點去積累才能達到,所以學習時需要一定的耐心,細心,恆心,信心,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只要你刻苦了,你在影片分析方面就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