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的音樂分析 !
《肖申克的救贖》,音樂中帶來的希望和信仰
曾幾何時,美劇《越獄》在中國紅極一時,當時在網上也聽說過《肖申克的救贖》是電影版的《越獄》,或許當時是《越獄》太火,又或者因為我當時還沒看過該片,但現在想想,覺得只怕說《越獄》是電視劇版的《肖申克的救贖》更合適。
在1994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雖然《肖申克的救贖》最終敗給了《阿甘正傳》,但《肖申克的救贖》卻已在很多人心中成為了經典,影片的故事結構已不必再多說,演員精湛的表演也已經被許多人所稱贊,影片主題更是被無數影評人和觀眾講的爛熟,但是這里,必須要提到的是影片的音樂。
雖然我喜歡音樂,但是我對音樂並不精通,我聽不出一首曲子是用什麼樂器所彈奏,更不用說一首歌曲跨了幾個音階什麼的,但是音樂一旦放到了電影中,它就已經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很多時候電影音樂的好壞會影響到一部影片的成功與否,因為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陪襯,很多時候演員演出來的故事未必好,甚至鏡頭的表述的劇情未必精彩,而用音樂來說出下面的故事卻往往能達到一個好的效果,我們可以把之稱之為「音樂敘事」。
在電影中用音樂敘事已經是再常見不過的了,一些學者也已經看出了音樂和電影中的必然聯系,如今,隨著電影業的發展,影視原聲也越來越讓影迷們喜愛,我們發現,一部好的影片中,必然會有好的音樂。
所以,從第三屆奧斯卡開始,設置了最佳音響效果的獎項,而到了第七屆奧斯卡開始,最佳音樂的獎項也被獨立了出來,由此可見,音樂已經成為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面說了那麼多,影片《肖申克的救贖》雖然在第六十七屆奧斯卡上沒有獲得任何榮譽,但想想,《阿甘正傳》、《埃德伍德》、《獅子王》、《通俗小說》那麼多優秀作品與之爭鋒,但最終依然能成為經典,除了影片主題、演員的表演,還要歸功於音樂的功勞,影片中聲樂與鏡頭的完美結合,早就了影片不朽的傳奇。
影片從最一開始,就利用音樂和蒙太奇的效果來營造緊張的氣氛,那首看似輕松歡快的音樂,卻反襯出人物緊張的心理狀態,隨後而起的音樂則進一步起到了渲染氛圍的作用。當然,這是音樂敘事中極為常見的用法,而當Andy入獄時那首聽似悲壯的音樂,配合著監獄的鏡頭,顯得那麼沉重。在影片後面我們可以發現,監獄中的許多人已經被體制化,除了監獄他們不知道能做些什麼,他們已經不再適應外面的生活,在監獄中,他們是快樂的,那是他們的家園,導演正是用這樣的音樂來為之嘆息,為之哀嘆。
當然,這也算不上影片最為精彩的地方,盡管到Brooks出獄後的那段音樂煽情了一把,讓人為老Brooks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嘆息,但是依然比不上影片第六十七分左右開始的Andy在獄警辦公室播放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那段出彩,監獄,一個禁閉的空間,哪怕是當你在中學上課時校廣播站播放這樣一首歡快而激情的歌劇音樂時是怎樣的心情?更何況是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中,有人說「這個片段看似平靜如水,但實則激情四射,殺傷力極強,最能使你兩眼發熱」,我絕對同意這樣一個說法,看看Andy在播放這出歌劇時囚徒的反應和表情你就該知道,這樣一首曲子對於生活在監獄中被許些體制化了的囚徒是怎樣一種激勵,而對於被基本體制化了的犯人來說又是怎樣一種打擊。這首《費加羅的婚禮》在這里不僅僅是一出歌劇,更是一種希望,當監獄長不斷敲門讓他關掉留聲機的時候,Andy反而將聲音開大,直到獄警破門而入,強行關閉了留聲機。縱觀整部影片,我們發現這就是Andy的性格,外面給的是壓力,壓力越大,Andy的希望就越大,而獄警強行關閉留聲機,則是從側面反映出獄警和監獄的作用就是斷絕你的希望,如果說老Brooks是囚犯體制化的代表,那監獄就是一座把人體制化的牢籠,我們可以把之誇大到一座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而其統治者就是要把他們統治下人民的希望給摧毀和斷絕,這樣人民才能當一個順民,他們的統治才更加長久。正如RED所說:「希望?我告訴你朋友,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希望會讓人瘋狂,它在這沒用。」
其實我很想說一句,導演很壞。什麼意思?在影片第一百零九分鍾左右,監獄長吹著口哨離開辦公室,留下Andy一個人,接著Andy回到牢房,熄燈,在黑暗中摸出繩索以及RED凝重的表情,影片在這里使用了一段聽似悲壯的音樂,加上背景環境音的雷電聲,給人營造了一段Andy即將離去的感覺,這里說的離去並不是影片的結果,因為通過RED的旁白給人以Andy受不了壓力而自殺的誤解。前面我說過,Andy的性格是壓力越大,希望越高,有希望的人,怎麼會自殺呢?答案很快就被揭曉了,就在次日造成獄警照例查詢人數的時候,發現Andy失蹤了,既然影片的類型決定了Andy不可能羽化登仙,只能說明他是越獄了。是的,導演正是使了這么一個小小的壞,用了一段聽似悲壯的音樂把影片過渡到了高潮的階段,也通過這樣一段音樂來表現了Andy逃走的決心。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多麼悲壯的詩句,卻體現出了壯士們的決心,Andy也一樣,也正是在這樣一個悲壯的氣氛中下定了決心。所以在後來Andy成功逃離出肖申克監獄的時候,那段激情令所有人感動,更讓人意識到了希望的重要性,也成就了Andy這一生的傳奇。
是的,有人說《肖申克的救贖》講述的是生活,雖然在奧斯卡角逐時輸給了講述夢的《阿甘正傳》,「生活比夢簡單,但是生活遠比夢殘酷」。《肖申克的救贖》是一個傳奇,更是一部經典,不僅僅是因為「生活遠比夢殘酷」的主題,不僅僅是編劇巧妙的設計了故事,我想,音樂的運用也該是傳奇和經典的一個重要因素。
㈡ 求一部電影名字!關於2戰諾曼底登陸的!
因為片子太老了,所以看上去像黑白的,
既然回答正確,請採納給分吧,謝謝。
片 名: The Longest Day
譯 名: 最長的一天 | 碧血長天
導 演: ( Darryl F. Zanuck ) ( Bernhard Wicki ) ( Andrew Marton )
主 演: (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 Paul Anka) (阿勒蒂 Arletty) (讓-路易斯·巴倫特 Jean-Louis Barrault) (理查德·貝依瑪 Richard Beymer) ( Hans Christian Blech)
上 映: 1962年10月04日
劇情介紹:
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演員陣容亦屬空前,浪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幕後製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寫盟軍登陸諾曼底的經典之作。雲集了眾多當時的超級男明星,陣容之強,在戰爭片中極為罕見。但明星們在此沒有什麼出風頭的機會,因為整部影片以敘事為主,從各個方面(包括美軍、英軍、德軍、法國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當時的戰局,並由這些國家的影人負責拍攝有關部分。本片被認為是以傳統手法正面表現二戰的蓋棺之作。
花絮:
·在片中扮演約翰·霍華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確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當時他是英軍第6空降師第5傘兵旅第7營的上尉,他的部隊參加了諾曼底登陸的增援行動,而且幸運的是,托德沒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飛機,而是上了另一架飛機,結果原來的那架飛機被擊落,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作為第2突擊營的士兵,22歲時的Joseph Lowe曾經參加諾曼底登陸,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後,為了拍攝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懸崖。
·影片導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訪談中對有些演員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頗有微辭,並把約翰·韋恩於1960年製作的《邊城英烈傳》列舉為失敗典型。韋恩在與Zanuck接觸之前看到了訪談,後來拒絕出演本片,除非片酬達到25萬美元,當時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終,韋恩的條件得到了滿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爾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從沒作過演員,他與艾森豪威爾的相似之處讓他得到了這個角色。
·肖恩·康納利於1962年開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現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爾根斯·庫爾特(Curd Jürgens)都成為他日後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對頭。
·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考慮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願意,但化妝師無法讓他「返老還童」。
·扮演約翰·斯蒂爾的雷德·巴頓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館中邂逅了本片導演,於是被導演選中。
·由於與本片同時拍攝的《埃及艷後》耗資超出預算,導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規劃預算,在耗盡本片的計劃投入後,他開始自己掏錢繼續拍攝。當時福克斯公司幾乎決定放棄拍攝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飛往紐約力挽狂瀾,經過一番激情洋溢的辯駁後,他終於保全了本片的拍攝計劃,失控的《埃及艷後》也逐漸風平浪靜。
·據隨行士兵稱,真正的德國炮兵少校布魯斯卡在盟軍登陸時並不在掩體里的指揮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羅·安卡演唱的主題歌後來成為加拿大空降部隊的軍歌。
·片中扮演風笛手的演員來自於倫敦蘇格蘭風笛樂隊,當年的人物原型比爾·米林最近將見證壯舉的風笛捐贈給愛丁堡的國家戰爭紀念館。
·在清理奧克角附近的海灘時,劇組挖出一輛隱藏在沙灘之下參加當年諾曼底登陸的坦克,經過清洗和維修之後,這輛坦克後來出現在片中的英國坦克部隊中。
·在拍攝登陸畫面時,導演Darryl F. Zanuck面臨著棘手的難題,他苦於無法找到當時德軍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和英軍的「噴火」式戰機,幾經尋找,他終於發現西班牙空軍有兩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時空軍的兩架「噴火」甚至還在服役,於是將這4架戰機租借下來。
·據估計,美國、英國和法國為協助本片拍攝共動用了23000名軍人,當時法國雖然正在致力於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還是派出了1000名突擊隊員。
·片中的「噴火」式戰機在拍攝前都被更換了新發動機。
·因為劇組尋找不到當年型號的滑翔機,於是復制了幾架。
·片中的艦隊拍攝自美軍第六艦隊,取景於其中的22艘艦船,同時還要避開航母,因為諾曼底登陸時沒有航母參與。
·影片在科西嘉島開拍前,一個聲稱擁有海灘的男子找到導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費,否則不會協助拍攝,海灘上會出現60年代的新式汽車,導演同意支付。後來,劇組人員發現這是一場騙局,科西嘉根本沒有私人海灘,導演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終於贏得了賠償。
·在離科西嘉海灘2英里的地方聚居著裸體主義者,劇組不得不張貼警示,以防他們出現在海灘打擾拍攝。
·在拍攝聖母教堂區域的空降鏡頭時,當地交通被封鎖,商店關門,並且停止電力供應,因為怕危及不習慣夜晚空降在居民區的傘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還是帶來了不小麻煩,只有一兩個傘兵試圖在廣場著陸,受了些輕傷,有個傘兵竟然摔斷了雙腿。最終,實拍計劃被放棄,改從高層起重機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湯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戰老兵。
·本片中從未出現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標記。
·本片的拍攝投入為1000萬美元,成為《辛德勒的名單》之前最昂貴的黑白片。
·在拍攝登陸場景時,那些美國士兵因為水涼而不願跳下登陸艇,演員羅伯特·米徹姆對他們的猶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於《埃及艷後》的拍攝進度一再延誤,無所事事的羅迪·麥克道爾(Roddy McDowall)向本片導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長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終他扮演了一名美軍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稱,克里斯托弗·李和傑弗里·貝爾頓(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認,後者在最終版本中無處可尋。
·第一部美國拍攝的使用不同語言對白的二戰電影,其中包括德語、法語和英語。
·萊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詞。
·片中共使用了4架「噴火」式戰機,都由前皇家空軍第340飛行中隊的法國飛行員皮埃爾調校,這幾架飛機不但現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還被克里夫·羅伯遜(Cliff Robertson)買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憶錄中提到,他當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長得不像軍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戰機並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風」。
㈢ 電影諾曼底登陸的介紹(越快越好,第一名追加十分)
【簡 介】
紀念盟軍在諾曼底登陸60周年!!
1944年6月5曰,諾曼底的夜晚與平常無異,只是轟炸異常猛烈。飛機成群結隊,似乎比平常多了好幾倍。早就聽說盟軍要登陸,誰也不知到底在哪天。像往常一樣,村裡的人還是鑽進了防空洞。記者聽著安德烈·博爾講述登陸曰的故事。
這位83歲的卡昂市退休小學教師用顫抖的聲音打開了話匣子。
「可誰能睡得著?火箭炮帶著亮光嗖嗖劃過。飛機越來越多,100架、200架、300架……多如飛蝗!5點多鍾,海邊傳來隆隆的爆炸聲。6點整,前所未有的猛烈轟炸,整個大地都在顫抖!8點前後,短暫的沉寂。10點左右,轟炸再度密集。越來越多的猜測在說同樣的話———這次,真的登陸了!」
14點,消息傳來:英國陸軍上將蒙哥馬利開進金海灘,已在龍格鎮設立作戰指揮部。安德烈所在的村子距大西洋岸40公里。1000多名村民充滿期待,但不知道應該做什麼。
安德烈後來才知道:6月5曰晚盟軍出動2775架飛機,猛烈轟炸了80公里登陸地帶的德軍陣地。緊接著,在登陸灘頭兩側,盟軍3.5萬人從天而降。翌曰清晨,登陸艦隊的密集炮火鋪天蓋地壓向德軍防禦工事。7點左右,盟軍部隊兵分5路同時搶灘。
此後一周,巴約被攻克、卡昂被攻克、德軍在頑抗、卡昂又失守……盟軍在猛烈轟炸每一個德軍工事和據點。6月12曰清晨小村被炸。安德烈與村民一起前往卡昂避難。7月7曰盟軍整夜轟炸。次曰一早,加拿大坦克部隊開進卡昂城。千家萬戶湧上街頭夾道歡迎。
說起「解放軍」進城,安德烈繪聲繪色地講了一個小插曲:就在他和市民圍住坦克車歡呼雀躍的時候,只見街道對面突然駛來一輛德國軍車,原來是幾個潰逃的德國兵慌不擇路,與進城的盟軍狹路相逢。說時遲那時快,坦克車上一名加拿大軍官掏出手槍,坦克車邊上的法國人立即卧倒,只聽「啪啪」幾響,對面車里的德國鬼子應聲倒下。安德烈說:「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敵我雙方正面交火,而當時戰爭其實已近結束。」
見證盟軍登陸戰役之前,安德烈身受法西斯佔領之害。作為平民,他和同伴們也投入了反法西斯斗爭。到底是教師出身,安德烈已把當年見聞與經歷寫成文字,還經常應卡昂紀念館的邀請為中小學生舉辦歷史講座。
安德烈的妻子弗朗辛向記者講述了她一家人的遭遇。因為是猶太人,她的父親在1942年7月被送進奧斯威辛集中營,從此杳無音訊。她的一大家子人共有29口被納粹殺害,13歲的弗朗辛則是K了親戚幫忙弄到的假基督教洗禮證明,才逃過此劫。
當記者詢問這對夫婦面對今曰德國有何感受時,弗朗辛說:「德國對納粹歷史有深刻反省。我們不會忘記過去。但我們可以學會原諒。60年過去了,現在德國人和法國人一樣,都致力於歐洲建設。我們已經不再是敵人。」她告訴記者,她弟弟的女兒就嫁給了德國人,全家都不反對這門親事。安德烈也說:「我們恨的是法西斯,而不是德國人民,就像我感激當年盟軍解放我的家鄉,但這並不等於我就贊同今天美國的霸權政策。」
㈣ 有一個諾曼底登陸的電影,盟軍登陸後哪段音樂很著名吧,名字是什麼呢
是『最長的一天』嗎?要是的話,找『最長的一天主題曲』就行了。
㈤ 電影<最長的一天>主題曲是什麼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w1rGyzawxJi041LJWWrgXw
提取碼:hcrf
《最長的一日》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肯·安納金、安德魯·馬頓、伯哈特·維奇、達里爾·F·扎努克聯合執導,理查德·伯頓、肖恩·康納利、亨利·方達領銜主演。該片於1962年9月25日在法國首映。該片以1944年諾曼底登陸為背景,講述了諾曼底登陸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
㈥ 電影《諾曼底登陸》主題曲叫什麼
是2004年出的問題補充:麻煩給個具體網址,《拯救大兵瑞恩》和《諾曼底登陸》叫 拯救大兵瑞恩 下個PP直播嘛 裡面就有 還有很多電影
㈦ 求一部關於二戰諾曼底登陸的電影
蘇菲瑪索的《暗處的女人》
《暗處的女人》,又譯《超女特工》,《幕後女英雄》,我覺得至少得加個副標題或者註解:1944,保衛諾曼底登陸計劃,暗殺蓋世太保海因德克。
對於歷史不是很精通,但是諾曼底登陸真的很神奇,怎麼成功的?怎麼做到的?為什麼德軍粗心大意到像全體吃迷葯?這背後的故事,誰來講一講?
諾曼底登陸計劃代號「鳳凰」,在這部電影里為保護它只活下來一個人,德軍也不是沒人知道,海因德克就因為洞悉內情而被不惜一切代價暗殺。為了全世界的人,他必須死。
路易絲在一次戰役中失去丈夫,加入丘吉爾特別小組的第一個任務是救出德軍醫院中的英國地質學家。任務完成。第二個任務是刺殺海因德克。任務完成。戰爭結束後獲得功勛章。可是她失去了弟弟、腹中的小孩、並肩作戰的戰友。她很漂亮,因為戰爭她冷若冰霜。表面看她彷彿沒有什麼感情,可是戰友的死她失聲痛哭,她點著頭原諒出賣她的卡萊,她知道蘇西連個蒼蠅都殺不了更別說殺舊情人海因德克。從她的冷漠中我看出她善解人意,她重感情。
她沒想到自己肚子里竟然會有遺腹子,她殘存著希望卻又不抱希望。蘇西把自己和海因德克的孩子送給別人撫養,路易絲說「現實永遠更殘酷」,她是指自己的孩子:它胎死腹中。她被捕了,那些人一拳一拳打她的肚子。你不是女人你就不會知道肚子會有多疼。何況肚子里還有寶寶。她後來一直都沒有孩子。影片結尾她一個人在教堂點上蠟燭再一個人離去,暗色的背景,讓我感到,雖然勝利了開始了新生活,她的心中卻始終會有一份孤獨,為她的孩子,為她的戰友。
蘇西沒有做過什麼,讓她加入就是為了用她做餌。她逃婚,逃了海因德克的婚。男人們在戰場上打仗,另外的事就派女人去,戰爭年代,顧不得感情和內心的恐懼和痛苦。
本來對海因德克的痴情抱著一絲希望。他殺人,他虐待戰俘,他嚴刑拷打,因為所有的太保都一樣做,不希奇。這是戰爭,這是希特勒的教育,但是,只要他心中還有愛情,他就不是純粹的機器、魔鬼。但他殺了她!他在得知她是特工之後,僅僅懷念了片刻,就乾脆利索地「砰!」「砰!」,兩槍,抬出去。
這是戰爭,這是事實,這不是連續劇,這不是言情小說,看慣連續劇和言情的人們醒醒看歷史吧!看看歷史,再看看我們面前的世界,它是殘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㈧ 求最長的一天演員表,最長的一天女主角最長的一天男主角是誰
主演:理查德·伯頓、亨利·方達、羅伯特·米徹姆、約翰·韋恩、肖恩·康納利
《最長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0i35rU8c_a0788TlgAmf4w
提取碼:tgf3
本片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按照可比價格),當年在拍攝時調動了數萬軍隊甚至使得當地居民以為再度爆發了戰爭。電影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此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描繪登陸諾曼底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是決策的將軍還是登陸的士兵都寫得栩栩如生:英軍戰機低空飛過攻擊;美國特種部隊遭德軍射擊;一群法國修女冒著槍林彈雨搶救聯軍傷兵……備戰實況規模之偉大,叫人印象深刻;過程中做出的種種錯誤決定及各項導致這場歷史上其中一場最浩大戰爭的大小事件,影響深遠。 演員陣容亦屬空前,浪行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