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仰與故鄉之殤
卡亞寇伊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位於土耳其西南部的舊利西亞省,距離美麗的海濱小城費特希耶大約8公里,離熱鬧的 旅遊 度假聖地薩若努僅5公里。20世紀中葉,這里一度繁榮富足,上萬名穆斯林和基督徒安居樂業;多方政治勢力聚集,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
然而,若干年後,曾經一度繁華的村莊,變成了土耳其著名的「鬼城」。它的消亡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戰後的人口交換協議,打破了世外桃源原本的寧靜,歲月的洗禮和自然災害的摧殘,使其淪為荒涼蕭瑟的廢墟群,吸引大批的探險者前往探秘。
卡亞寇伊的 歷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相傳一群拜占庭時期的村民為了躲避海盜,選擇定居在這片隱秘的山林中。他們說著希臘語,信仰的是基督教,而這群人所建立起的希臘小鎮,在當時被叫做「萊維西」。
到14世紀,隨著更多的人來到這里,萊維西已成為一個相當大的聚落點,居民上萬,主要分為基督徒和穆斯林兩個宗教族群。穆斯林們大多生活在山谷周邊,從事農業活動;以希臘人為主的基督教徒則住在山谷的內側,以手工藝維持生計。雖然信仰各不相同,但兩個族群相處融洽,互幫互助:每當遇上婚禮或神聖的宗教活動,穆斯林的音樂家會出現在基督教的慶典上為其彈奏優美的曲調,女人們會將糖果和食物進行分享,男人們在當地的咖啡館中聚到一起,吸著水煙,下著棋,說笑著為彼此排憂解難,孩子們在路邊一起玩耍……他們共同維持著卡亞寇伊的繁榮和穩定,使這座城鎮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土耳其西南海濱首屈一指的繁榮地區。
然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被當地政府的一紙協議打破了。那是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統治者奧斯曼帝國戰敗,被迫與協約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這項條約瓜分了土耳其的許多領土,希臘打算割走土耳其相當富庶的兩大地區,而此時「萊維西」所在的半島南部則是義大利想要的地盤。過於殘酷的條約一經提出,當即激起了土耳其民眾的反抗情緒,第二次希土戰爭爆發了。戰後《,色佛爾條約》作廢,雙方重新簽訂了《洛桑條約》。其中有一項《人口交換協議》規定:希土兩國之間需要交換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這就意味著,生活在土耳其的希臘裔基督教居民,必須「返回故土」希臘;同時,生活在希臘的土耳其裔穆斯林,也必須遷居土耳其。
1923年的萊維西,一夜之間,6000多名基督教居民被迫離開,曾經相親相愛的人們匆匆告別之後,再不相見。一場人口大交換,留下的是無盡的悲傷和凄涼。
信仰基督教的希臘裔居民,已經在萊維西生活了上千年,他們和當地土耳其穆斯林和睦相處,期間早已無數次通婚,血濃於水,就因為信仰基督教,他們不得不離開世代生活的故土,被遣返回「自己的國家」——希臘。據記載,希土兩國的這次人口交換,大約有200萬人的命運從此被改寫。總共約有50萬穆斯林離開希臘,遷往土耳其;同時,約有150萬基督教徒離開土耳其,遷往希臘。遷移導致的結果是,希臘突然人口暴增,這些從土耳其返回的「同胞」缺少居所,被本土希臘人嘲諷為「酸奶洗禮過的東方人」,雙方格格不入,一度互相排斥;同樣,從希臘遷回土耳其的穆斯林日子也不好過,他們被本地土耳其穆斯林稱為「異教徒」。
隨著時間的流逝,基督徒離開後,在周邊從事農業的穆斯林發現失去了生產價值,也紛紛離開此地。後來,萊維西小鎮逐漸荒廢,淪為空空如也的鬼城,人們便稱之為「卡亞寇伊(意為卡亞可石頭村)」,表明這里除了廢墟里的石頭,什麼都沒有。
自古以來,戰爭不僅會讓人類損失慘重、威脅生命,甚至會破壞文明、激發族群矛盾。希臘和土耳其之間的戰爭,便加劇了種族的分崩離析。《人口交換協議》帶給卡亞寇伊的破壞不可逆轉,直接導致這座蘊含璀璨文明的村莊徹底消失於人類的 歷史 長河中。
最初,村民的遣返只是導致卡亞寇伊變成空城。那些記載人類文明記憶的建築仍舊屹立在那裡,經受歲月的洗禮。但1957年發生的7.1級大地震,則徹底摧毀了所有建築物,真正讓這座村莊化作一片荒涼蕭瑟的廢墟。盡管後來山谷周邊的房屋得到一定的修繕,但是山谷內部的建築再無人問津。
從此,關於卡亞寇伊的往事,人們只能在史書的記載、老一輩的記憶中,找到幾分痕跡。於是,後人把對那段歲月的懷念,寫進一些文藝作品裡,誕生了一個個愛恨別離的故事。英國作家博尼爾斯在他的小說《無翼之鳥》中,借卡亞寇伊村的背景,講述了一個動人凄美的愛情故事:美麗的希臘少女,由於兩國之間的紛爭,不得不與相愛的土耳其情人分離。
此外,著名影片《香料共和國》,也是以希臘與土耳其人口交換的 歷史 為背景,根據導演塔索斯·布爾梅提斯的親身經歷改編。同樣是因為人口交換,年幼的主角凡尼斯跟隨父母一起遷往希臘,而身為穆斯林的祖父則留在了土耳其,還有他的童年玩伴莎米。在電影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當凡尼斯的父親被驅逐的時候,移民官在他耳邊悄悄說,如果他能放棄基督教,改信伊斯蘭教,就能留下來,可是他猶豫了五秒鍾,之後,一切都晚了——物是人非,當他再踏上這片土地時,參加的是祖父的葬禮,童年玩伴也早已嫁作人婦。
如今,人們若想要探尋 歷史 ,只需穿過茂密的樹叢,徒步往前繼續行走,便能看到依山而建的卡亞寇伊。天氣陰暗的時候,站在山腳下遠遠望去,能看到山坡上錯落有致地分散著大大小小數百幢破舊的房屋,沒有房頂,有些只剩下一面孤牆、一根柱子或一塊石墩,也沒有人居住,看上去格外荒涼。當然,盡管它被當地人稱作「鬼城」,但事實上卻未發生過任何靈異鬼怪的事。
殘敗本來是壓抑的場景,但卡亞寇伊卻有一種另類的瑰麗。沿著碎石路,順著坡道往上爬,便能更清晰地看到卡亞寇伊現存的容貌。房屋依山而建,設計獨特,在景觀和採光方面互不幹擾。各種斷壁富有層次感地分列兩旁,有如一個個隱者,默默地守護著此地。越往上走,石頭路面破壞得越嚴重,房屋坍塌得也更厲害,一些倒塌的房子下面,還留有希臘人用過的一些石頭物品,如石灶、石凳等,都丟棄在那裡。牆邊、牆內瘋長的野草、仙人掌,又給滄桑的畫面平添了幾分生機。
經歷了戰爭、人口遷離、地理環境等多重因素的侵蝕後,卡亞寇伊呈現出一副破敗的景象。但值得欣慰的是,20世紀末,在當地政府的協助下,這座被人遺忘的小村莊得到修繕和翻新。它承載著厚重的文化 歷史 ,象徵著土耳其和希臘之間的和平與友誼,因此政府對其非常重視,並將如今的卡亞寇伊及其周圍地區列為土耳其三級保護區和考古遺址。
據統計,大約有4000幢石屋及其他建築被保留下來,包括14座小教堂、2座大教堂、2座學校行會和1座海關大樓,其中有760處建築被列入文化遺產保護范圍。近幾年來,由土耳其旅行社協會、土耳其-希臘友誼協會和土耳其建築師協會開發的重建項目,也將陸續讓剩下的房屋、教堂、學校、圖書館、醫院、商店和其他一些設施得到恢復。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卡亞寇伊已經逐漸成為土耳其特色小鎮, 旅遊 業的發展使其重獲新生。遊客們可以漫步在碎石街道上,穿行於教堂的立柱和拱門間,透過殘缺的建築追尋昔日的盛名。由於這里曾經居住過虔誠的信徒,所以廢墟中的教堂相對比較完好,有3座可供遊人進入參觀。教堂的遺跡外,還設立了標志牌,用英語和土耳其語寫著名字。它們大多建於17世紀,日曬雨淋的侵蝕下,內部的壁畫已褪去原本鮮艷的色彩,哥特式拱形的屋頂也不像以前一樣華麗,斑駁的銹蝕彷彿衰老者的滄桑褶皺,孤獨地屹立在荒涼的「鬼城」中,記錄著過去那段悲傷的往事。 歷史 的長河裡,這里也曾明亮寬敞,富麗堂皇,擠滿了前來禱告的信徒。但在大自然和戰爭的掠奪下,美好逐漸消散,獨留一絲悵惘。
不過,有時命運就是如此有趣。其實,並不是所有希臘人離去後的小城,都淪落成了「鬼城」。在土耳其境內,還有一座與卡亞寇伊有相似 歷史 的小鎮,卻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在土耳其著名遺跡以弗所附近,有一個存在了千年的小鎮,叫希林斯,因有「甜美」「可愛」的意思,所以又被稱為「甜美小鎮」。它建於6世紀。一群來自希臘的基督教徒,意外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一直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當年第二次土希之戰爆發,希林斯也受到波及,《人口交換協議》迫使希林斯的基督教徒回到希臘,而希臘的穆斯林「返回故土」,成為了小鎮新的主人。戲劇性的是,同樣 歷史 下的希林斯,卻跟卡亞寇伊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命運之路:那些新遷來的穆斯林沒有拒絕和抱怨,而是將希臘式房屋進行改建,融入了奧斯曼風格,過起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現在,隱匿在深山之中的希林斯因獨特的建築風格和 歷史 文化,成為了熱門 旅遊 景點。狹窄的街道上遍布各式各樣的商店,商品琳琅滿目,匯聚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紅頂白牆的希臘式民居,錯落有致地盤踞在半山腰上,掩映在滿山的果樹中,遠遠望去,如同一幅風景畫。
相比之下,卡亞寇伊確實顯得有些許靜謐和悲涼。在廢墟旁的山間道路上行走,遊客們都安安靜靜,大家都默契地保護著此地的靜謐。畢竟,「廢墟之美」需要用心去體會,沉浸其中,才能感受那份殘缺的遺憾。當溫暖的陽光碟機散山林里的陰霾,登上頂峰,感受來自視覺的震撼體驗;再閉上眼,於烈烈清風之中聆聽歲月消逝的低語……
『貳』 近百年來世界上發生過哪些重大戰爭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
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2,第二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文: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
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范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3,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4,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
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
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5,伊拉克戰爭
伊拉克戰爭,是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在2003年3月20日對伊拉克發動的軍事行動,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
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叄』 希波戰爭電影資料
希波戰爭
希臘波斯戰爭(Greco-Persian Wars 或 Persian Wars) 公元前6世紀後半期,波斯帝國實行不斷西進的侵略政策。公元前546年,波斯並吞了呂底亞,接著征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邦。公元前512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渡博斯普魯斯海峽,遠征多瑙河以北的西徐亞人,雖然失敗,卻乘機佔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截斷希臘與黑海的交通。原為雅典等城邦所掌握的商業,現在轉到依附於波斯的腓尼基商人手中。波斯統治者並不以此為滿足,還妄圖征服希臘半島。在這種形勢下,希臘各邦無論為著本身的生存或為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都必須進行一場反對波斯侵略的戰爭。
公元前500年,小亞細亞的米利都等城邦掀起了反抗波斯統治的暴動,這個暴動成了希波戰爭的導火線。當時米利都曾求援於希臘半島各城邦,但是希臘半島各城邦多未出兵相助,只有雅典和優卑亞島上的愛勒多里亞派出了25艘戰船助戰。大流士集結重兵,鎮壓了小亞細亞各城邦的反抗,此後波斯便把侵略的矛頭直接指向希臘半島。
公元前492年,波斯海陸大軍進攻希臘。艦隊航行至亞陀斯海角時,遇颶風,大部分艦船沉沒,2萬海軍葬身魚腹。陸軍在色雷斯遇到當地人民的抵抗,損失重大,被迫折回。波斯軍遠征失利後,大流士一面繼續備戰,一面實行恫嚇。他派使者到希臘各邦,要求貢獻「土和水」,意即降服於波斯。雅典和斯巴達堅決拒絕,雅典把波斯使者拋進了深淵,斯巴達把使者投入井裡,並嘲笑說:「自己去取土和水!」
公元前490年,大流士發動對希臘的第二次進攻。波斯海軍橫渡愛琴海,攻佔愛勒多里亞後,在雅典城東北部的馬拉松平原登陸。雅典動員了所有的公民,徵集1萬名重裝兵,此外只得到彼阿提亞的小城普拉提亞派來的1000名援軍,而雅典所面對的卻是10萬波斯大軍,可謂眾寡懸殊。在形勢十分緊急情況下,雅典採納了將軍米太雅得的建議,全軍出動至馬拉松。交戰之初,米太雅得把軍隊列成長方陣,以主力集中於兩翼,中軍兵力較弱。兩軍接觸後,雅典中軍受波斯軍的壓力向後退卻,而兩翼則以機敏迅速的急進軍突破了波斯軍的弓箭射擊,以長槍的密集方陣擊退了波斯軍的兩翼,致使波斯軍陣容大亂,紛紛逃向海上的戰艦。雅典軍的兩翼則轉向後方與中軍聯合,圍殲波斯中軍,取得了馬拉松戰役的勝利。雅典勝利後,派了一名戰士回雅典報捷,他一氣跑了四十多公里,抵雅典城後說:「我們勝利了。」話音剛落,便暈倒而死。後世為紀念這一壯烈事件,決定定期舉行馬拉松賽跑。
馬拉松戰後,雙方都積極准備再戰。雅典大力擴充海軍,新造200艘三列槳戰艦,希臘31個城邦結成反抗波斯侵略的同盟。波斯也從各地強徵人力物力,准備再度大舉侵入希臘。公元前480年春,波斯國王薛西斯率海陸大軍從阿卑多斯出發,進入歐洲,沿色雷斯海岸,分海陸兩路入侵希臘。據希羅多德記載,波斯出動士兵170萬,戰艦1207艘,加上非戰斗人員共500萬,這些數字顯然過分誇大了,但隊伍確實具有巨大規模。為了迎擊波斯陸軍,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率士兵300,堅持扼守中希臘的溫泉關。李奧尼達率部力戰,但由於奸細引路偷襲,溫泉關失守,斯巴達將士全部壯烈犧牲。後人立碑以紀念之,碑文寫道:「過客啊,去告訴拉西第夢人,我們遵從著他們的命令,長眠在這里的。」溫泉關失守後,據守阿特米西亞海角的希臘海軍,主動撤退至阿提卡的薩拉米海灣。波斯大軍通過溫泉關,直搗阿提卡,佔領了雅典城。此時,雅典人已在海軍統帥太米斯托克利指揮下,將婦女兒童遷移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特洛伊森城,而把成年男子都徵集入伍,准備在薩拉米灣決戰。公元前480年9月20日清晨,薩拉米海戰開始。波斯的大型戰艦在狹窄的海灣不得施展,而希臘小型戰艦卻運轉自由。雅典士兵英勇戰斗,給敵艦以猛烈打擊。入晚戰斗結束,波斯海軍大敗,損失戰艦300餘艘,希臘僅損耗40艘。
『肆』 求經典的二戰時期的戰爭片,越多越好。
電影不在多少,關鍵是經典好看,看電影應該舍糙求精。
二戰電影好看一點的基本上我都看過,就各人來說比較偏好「戰場寫實」和「劇情反思」兩類。
戰斗場面較多,且還原寫實度好的幾部:
《拯救大兵瑞恩》主劇情類型是:敵後營救。整部電影匯集了:搶灘登陸,陣地攻堅,敵後穿插,城市狙擊,野戰攻堅,反坦克戰,城市巷戰。戰斗場景刻畫的還算比較好,炸點和焰火特效不失真,劇情整體鮮明,最後的寓意做了升華。二戰電影經典中的經典。
犧牲六個人拯救一個人,是值得的,因為那六個人代表為戰爭抗爭而犧牲的先烈,而那一個人」瑞恩「就代表活著的人,代表無數戰後的人,」不要辜負「就是告訴我們,和平來之不易,活著的我們要活出精彩,對得起他們的犧牲。
至於《硫磺島家書》日美合拍,主要是以日本守軍視角。還不錯~
《父輩的旗幟》倒敘插敘多,美軍視角。
《太平洋的奇跡》、《登陸之日》、《血戰沖繩島》!都還不錯
這幾部算是比較好的二戰戰場寫實電影。
還有一些如:《從海底出擊》潛艇戰,《偷襲珍珠港(虎虎虎)》空戰轟炸,《斯大林格勒》陣地防禦戰,反坦克戰,《最長的一天》登陸戰。這些都還不錯。
其它的還有很多,但是精彩程度就不是那麼好。
還有一類是戰爭題材類的電影,但是沒什麼戰斗場景刻畫的,這一類屬於二戰戰爭劇情電影。如《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地雷區》、《鬼子來了》。。。這一類的劇情雖然不錯,但是個人不喜歡這一類,劇情太無聊。
其它《西線無戰事》、《野戰排》、《我們曾經是戰士》、《黑鷹墜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伍』 好看的二戰類的電影或電視劇有哪些
大家好,我是普通話不普通的小編摩西,很高興為大家解決各種的疑難問題,今天解決的是:好看的二戰類的電影或電視劇有哪些?
1.《血戰鋼鋸嶺》(2016)
《狂怒》是一部英國和美國聯合拍攝的表現二戰末期在德國本土的坦克戰的電影。1945年4月,德國納粹已成強弩之末,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落下帷幕,戰火正轉向德國本土。綽號“戰爭老爹”的坦克小隊隊長唐·柯利爾(布拉德·皮特飾)剛剛與戰友經歷了一場殊死之戰,疲憊和憤怒早已勝過了對戰爭的恐懼。休整期間,從沒有過戰場經驗的打字員諾曼(羅根·勒曼飾)被分到唐的坦克“狂怒”上。影片通過諾曼在坦克“狂怒”上的故事,展現了戰爭是如何改變一個人的。
好了,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里,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建議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很高興能給大家解決問題,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們下期再見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