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國百老匯《42街》的男主角是誰
男主角查爾斯
百老匯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 19 世紀初... <br> <br> 建立於西元 1810 年的 Park Theater 是現今紐約百老匯劇院的始祖, 第二間劇院 The Broadway 在 1821 才出現於百老匯大道 (Broadway) 上. 百老匯在這期間的戲劇風格受到當時歐洲維多利亞風格 (Victorian Style) 的影響極大. 伴隨著移民潮及多樣文化的沖擊, 屬於美國本土的劇作家及演員才在這種意識刺激下出現, 而 Edwin Forrest 則有幸成為第一位知名美國本土演員.<br> <br> 由於大部分的劇碼都是改編自小說或文學品, 由於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編劇碼的紛爭不斷, 第一條關於 著作權法 的條文於 1856 出現. <br> <br>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 的結束, 百老匯劇院文化於 1920s 年代開始迅速蓬勃發展, 但這種好景卻被 1930s 年代初的低迷崩盤股市而劃上終止. <br> 隨著歷史文化再次演進變遷, 現今的 Broadway 不僅是一條貫穿紐約曼哈頓島 (Manhattan) 南北向的馬路, 更是劇院或是欣賞戲劇的代名詞. 目前所指的 百老匯區 是指延著百老匯大道 (Braodway) 從位在曼哈頓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劇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劇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匯大道上的劇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這 4 家劇院. 其實沿著百老匯區周圍林立的劇院也都歸在百老匯區. <br> <br> 至於 百老匯秀, Broadway 簡而言就是在百老匯區上演的戲碼 ... 通常也是較熱門的; Off Broadway 就是在百老匯區外上演的戲碼 ... 通常是較不熱門的; Off Off Broadway 就可想而知 ... 常屬於實驗性質或是較冷門的. 另外位於 Broadway 的劇院通常也較大, 座位不得少於 600 個; Off Broadway 的劇院規模大約是 300 - 400 個座位. <br> <br> <br> <br> 音樂劇<br> 音樂劇 (Musical) 打從每出戲碼的故事起緣, 中間的過程從服裝造型, 上演劇碼, 演出人員, 詞曲創作, 編舞排練, 到最後的整合, 創造出一特有的表演風格. 而一般常聽到的戲劇, 音樂舞台劇, 歌舞劇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寨主基本上把它們概分三大類: Play, Musical, Opera. 姑且稱之戲劇, 音樂劇, 歌劇吧! 這種西方來的文化本身就有其復雜的演變歷史, 各個不同文化時代背景創造出的文化, 很難僅用文字去敘述. 小寨劇院只是寨主把自己最愛的音樂劇與知音分享, 就如同音樂有搖滾, 抒情, 節奏籃調 ... 等之分, 音樂劇 (Musical) 何嘗不是音樂的另一國度呢. <br> <br> 由於時代的轉變, 以義大利文為主純演唱表演方式的歌劇 (Opera) 就相對的較戲劇 (Play) 或音樂劇 (Musical) 式微, 但喜好純古典音樂的知音仍認為 Opera 才是正統音樂劇的主流. 但相較於音樂劇 (Musical), 歌劇 (Opera) 就沒那種讓人稱奇的舞台效果, 由於配合著基本的舞蹈, 因此歌劇也常被稱之為歌舞劇. <br> <br> 正如其名, 音樂劇 (Musical) 所要表現的當然是以音樂來述說故事, 而為了增加吸引力及賣點, 自然融合了相當的舞台效果, 而這種表演方式自然比戲劇 (Play) 或歌劇 (Opera) 更能吸引大眾. 欣賞音樂劇 (Musical) 可同時滿足視聽上的享受, 優美的音樂配合著炫目的舞台效果, 這也就是為何音樂劇常被稱之為音樂舞台劇的原因. <br> <br> 而一種以劇情為主要表演方式的戲劇 (Play) 也在成長中, 這種以演員肢體動作為主, 配合著劇情及簡單的音樂所呈現的演出方式很得一般年輕人的認同, 常常身邊周遭的故事很快就能般搬上舞台. 而為配合不同表演的主題, 因此又常衍生出 Drama (純戲劇), Comedy (詼諧劇), Dance Play (舞蹈劇) 及 Cabaret (歌舞表演劇) 等不同的演出方式. 寨主有次在偶然的機會下欣賞到由 Cabaret 方式演出的 Les Miserables, 想像一下 Les Miserables 最後一幕大合唱時, 一個人要同時要唱出合聲又要唱出各個角色時, 那種誇張滑稽的演出的確是很特別. <br> <br> 說真的, 隨著表演的多樣化, 有些戲劇分類上的確不易, 而要用中文解釋, 有時畢竟是很難貼切的, 也許將來有個專屬中文機構會為外文有個統一的翻譯與管理. 記得寨主有次在網上用中文搜尋安德烈洛伊韋伯, 竟然到了一個與音樂劇無關的網站, 原因是出現了關鍵字韋伯, 寨主百思不得其解, 終於在其中一頁看到了窩瓦韋伯而了解到該網站主人將 World Wide Web 解譯為窩瓦韋伯. 類似的趣事還不少, 不過這就可看出譯名採用及統一的重要性. <br> <br> 戲劇, 音樂劇, 歌劇就如同電視或電影的多元化, 何不用一顆寬廣的心來看待不同文化的音樂表演方式呢.
百老匯(Bradway)原義為寬街。它是指紐約市中以巴特里公園為起點,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全長25公里的一條長街。大街兩旁高聳雲端的大樓櫛比林立,坐落著威名遠揚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以及麥迪遜廣場,時報廣場等代表美國金融巨頭和商業大亨的許多劃時代建築。最為醒目的是,在百老匯大街41街至53街之間匯集起了眾多遐邇聞名的劇院,隨著劇院的發展壯大,使這里的戲劇表演藝術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進而使現代人每每提起百老匯,似乎都已忽略了它的「寬街」本義,而把它同戲劇表演藝術融為一體,使它成了世界戲劇藝術永恆魅力的象徵和代表。不過百老匯可不是一家劇院,而是一條街上的幾十家劇院(見位置分布圖)。百老匯,是紐約一條南北向的大道,其間分布著著名的麥迪遜廣場和時報廣場。當年戲劇活動的全盛時期,百老匯號稱「偉大的白色大道」,有過80家劇院的輝煌歷史,後來娛樂業中的後起之秀不斷蠶食它的地盤,到現在只餘下近40家劇院了,而且像我們在分布圖上看到的那樣,多數都不在百老匯大街上,而是在其東西兩側,尤其是第44街到第53街之間。
百老匯簡介】
百老匯(Broadway),原意為「寬闊的街」,指紐約市中以巴特里公園為起點,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全長25公里的一條長街。百老匯大街兩旁分布著幾十家劇院,在百老匯大街44街至53街的劇院稱為內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內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的劇目,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但這種區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淡化,於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匯」,其觀點當然也就更新穎更先鋒了。
百老匯是紐約曼哈頓區一條大街的名稱,其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而百老匯這一詞彙已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同義語。世界上還沒有一條街道像百老匯大道(Broadway)那樣使人充滿幻想。而今百老匯大道是美國現代歌舞藝術、美國娛樂業的代名詞。每年,都有幾百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到紐約欣賞百老匯的歌舞劇。 百老匯大道英文直譯為「寬街」。這條大道早在1811年紐約市進行城市規劃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帶是在第42街「時報廣場」附近,周圍雲集了幾十家劇院。
【百老匯歷史】
百老匯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9 世紀初。當時的百老匯大道就已經成為美國戲劇藝術的活動中心。建立於西元 1810 年的 Park Theater 是現今紐約百老匯劇院的始祖, 第二間劇院 The Broadway 在 1821 才出現於百老匯大道 (Broadway) 上。百老匯在這期間的戲劇風格受到當時歐洲維多利亞風格 (Victorian Style) 的影響極大. 伴隨著移民潮及多樣文化的沖擊,屬於美國本土的劇作家及演員才在這種意識刺激下出現, 由於大部分的劇碼都是改編自小說或文學品,由於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編劇碼的紛爭不斷,第一條關於著作權法的條文於 1856 出現。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 的結束, 百老匯劇院文化於 1920s 年代開始迅速蓬勃發展, 20年代末,是百老匯藝術的鼎盛時期,1925年這里的劇院達到80家至多。但這種好景卻被1930年代初的經濟危機而劃上終止。
隨著歷史文化再次演進變遷, 現今的 Broadway 不僅是一條貫穿紐約曼哈頓島 (Manhattan) 南北向的馬路, 更是劇院或是欣賞戲劇的代名詞。
「百老匯」實際上有三個含義:第一個概念是地理概念,指紐約市時代廣場附近12個街區以內的36家劇院;第二層含義是在百老匯地區進行的演出;第三層含義是整個百老匯這個產業,這樣的產業也包括在紐約市以外的地區,主要以演出百老匯劇目為主的這些劇院。 總的來說,百老匯是西方戲劇行業的一個巔峰代表,在戲劇和劇場這個行業代表著最高級別的藝術成就和商業成就。
目前所指的「百老匯區」 是指延著百老匯大道 (Braodway) 從位在曼哈頓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劇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劇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匯大道上的劇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這 4 家劇院。 其實沿著百老匯區周圍林立的劇院也都歸在百老匯區。
【內容和特點】
「百老匯」上演的是比較高雅的音樂劇,百老匯的表演內容多以經典劇目為主,演員的表演服從劇情需要,以群體的肢體語言和出色的音樂吟唱來表現晚會主題。百老匯表演的基調為黑色,誇張、幽默、風趣、自然、輕松、活潑是百老匯的一貫表演風格。
20世紀初,紐約人在百老匯大街兩旁建起戲院,豐富多彩的舞台演出很快就成為這座迅速成型的大都會吸引人的亮點。今天,百老匯演出已經成為紐約主要舞台表演的代名詞,它們不再局限在百老匯大街上,有的甚至巡迴世界。」紐約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藝術中心、娛樂的先鋒, 「百老匯功不可沒」。百老匯的特點很像電影圈的好萊塢,具有極強的商業色彩和娛樂性,數百萬美元的製作費、豪華炫目的舞台、功力非凡的超級明星,通俗易懂的劇情,構築起了其音樂劇長盛不衰的骨架。
百老匯里的每個工種都有自己的演職員協會,只有成為其中一員才能取得在百老匯工作的資格。哪怕只是一個燈光師,也得爭取加入燈光工作者協會。因此,在百老匯求生存的演員,經過多番打磨,即便不是主演,出去之後也會是很厲害的角色,這里的競爭實在太激烈了。」正是這種競爭,使得百老匯幾代藝術家始終堅持探索,保持了百老匯優雅而健康的發展,並使音樂劇這門古老藝術萌發新活力。
百老匯歌舞藝術的特點是通俗易懂、娛樂性強;舞檯布景富麗堂皇,加上各種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配合聲響、燈光,使得舞台表演變幻莫測。台上演員載歌載舞,台下觀眾如醉如痴;氣氛熱烈,使演員和觀眾的交流融為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演員們身著繽紛絢麗的服裝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熱情奔放、酣暢淋漓的舞蹈,使觀眾親身感受到美國的文化和音樂。
百老匯沒有任何藝術上的框框,也不介意這台戲是否在別的地方已搞過,它只信奉一個准則,那就是任何藝術中只要能讓觀眾視覺得到新的挑戰的東西,毫不拘泥,拿來就用。像《貓》、《歌劇魅影》等著名舞台劇,先是在倫敦西區原創,而後在百老匯方才走紅。這是因為百老匯的製作人把它們買過來,加以精細再製作的結果,體現出一種絕不拒絕復制的精神。
如今,百老匯歌劇已經成為紐約市文化產業中的支柱之一。它的表演形式融舞蹈、音樂、戲劇於一體,有些劇目更是融藝術與大眾品味於一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娛樂性;觀賞百老匯歌劇成為每一個來紐約市參觀、訪問、旅遊的人不可或缺的節目。從目前觀眾的比例來看,慕名前來的外國人要超過美國人。現在,觀眾人數以每年3%的比例上漲,觀眾當中,60%的人來自紐約以外地區;許多來紐約的人的目的之一就是來欣賞百老匯歌劇,否則就是「無功而返」。
【著名人物】
百老匯藝術對於推動美國戲劇、歌舞表演藝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許多好萊塢的明星大腕都是從百老匯的舞台藝術表演起家後走上電影明星的道路。著名的好萊塢音樂故事片《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的女主角朱莉亞•安德魯絲就是從百老匯的同名音樂劇中的表演開始,被導演發現後走上銀幕,成為美國60年代的銀幕偶像。現在安德魯絲雖以年過60,但仍在音樂劇《維克多與維克多利亞》里擔任女主角。娜塔莎·理查德森出生於英國著名的演藝世家,是活躍在英國電影,電視和美國百老匯的三棲明星。早年在英國中央戲劇學校學習,以後出演過多部有影響的戲劇,電影和電視劇例如《曼哈頓的女傭》《人質》《仲夏夜之夢》等。曾因在經典舞台劇Cabaret(舞廳)中的精彩表演而獲得百老匯最高獎項TONY(東尼)獎。另外,好萊塢的明星也以能在百老匯的舞台一展歌喉而感到榮幸,這樣的例子有著名好萊塢明星克露絲•格蓮、波姬•小斯。
與百老匯同樣出名的還有許多偉大的音樂家,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安德魯出生在英國倫敦,從小喜歡音樂。他創作的百老匯音樂劇許多都是傳世之作,其中以「貓」(Cats)、「芝加哥」(Chicago)、「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最為著名。韋伯除了給音樂劇創作音樂,還給許多著名的電影配樂、寫曲;如前幾年風行的由麥當娜主演的描寫阿根廷總統庇隆的夫人一生的影片「艾維塔」的音樂就是由韋伯創作的。韋伯不僅創作了大量音樂傑作,還成就了許多偉大的歌唱家。其中就有韋伯的前妻薩拉•布萊特曼。據說「歌劇的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就是韋伯為他的第二任妻子薩拉量身定做的。薩拉由於在百老匯的表演擠身於世界一流歌唱家行列,她是跨越古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的最佳歌唱演員。
【著名劇目】
百老匯上演的劇目有幾十種,其中以「悲慘世界」、「美女與野獸」、「歌劇魅影」、「西貢小姐」、「國王與我」等等劇目最為出色。那裡上演的劇目,往往是一演就是7-8年,10幾年。
拿「貓」劇來說,從1982年10月開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上演事件長達18年之久。以199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貓」劇以「從現在乃至永遠」(From now to ever)為廣告語,為紐約市帶來滾滾財源。「貓」劇上演了7397場,售出劇票3000萬張,票房收入約3.8億美元,並帶動附近社區相關行業(餐館業、酒吧業、禮品業等等)的經濟增長達30億美元。而整個百老匯地區,每年的票房總收入為12億美元左右。每一張劇票的價錢,按照美國的人的收入標准來衡量,並不貴。如果到位於時報廣場的售票處(TKTS)購買當日的余票,價格還會更便宜。
近年在百老匯演出的著名劇目有《獅子王》(1998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泰坦尼克號》(1997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因為同名電影的推波助瀾而蔚成一股風潮。
《西貢小姐》系義大利歌劇《蝴蝶夫人》的越南版,講述了一個美國大兵對西貢少女始亂終棄的故事。身為男主角,王洛勇自然大力推薦此劇。不過這台劇確有目不暇接的視覺效果,如劇末滿場如假包換的直升機從舞台上起飛,令觀眾眼花繚亂。該劇劇情通俗感人,即使不懂英語也能了解劇情的發展。女主角棄婦式的哀怨,與其子之間的親情,很容易打動人心。
【百老匯范圍】
百老匯的公司和企業主要分為三種:第一是劇院經營商,第二是製作商,第三是節目經紀商。劇院經營商一般擁有或者長期租用我們的劇院,並負責劇院的日常工作等技術方面的要素。製作商指的是開發並創作百老匯節目的公司。他們一方面要負責獲取所有的創作作品的法律權利包括知識產權等,另一方面要負責籌集資金,還要監督節目的開發過程以保證節目的成功。節目經紀商是製作商和劇院經營商之間的中間人。
百老匯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大街之一,全長240公里,也是最長的一條街。百老匯最出名的一段叫做「白色大道」,這一段路雖然只有1000米長,卻是紐約市大劇院的集中地。「白色大道」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在沒有霓虹燈以前,這些大放光芒的燈光全部是白色的,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樣。
【百老匯獎項】
美國劇聯於1946年以美國著名女演員兼導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設立了托尼獎,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每年頒發19項給百老匯戲劇,有最佳戲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音樂劇本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最佳音樂劇總譜獎、最佳音樂劇歌詞獎、最佳音樂劇舞蹈編導獎、最佳音樂劇男女演員獎、最佳舞美設計獎、最佳燈光設計獎、最佳音樂劇男女配角獎、最佳重演劇目獎和特別獎。當前,此獎在美國劇院和演出人聯盟以及美國劇聯的領導下,由12位劇評家和學者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最後由戲劇藝術家組織的600多名成員投票表決得出,獲獎者只領取金質獎章,無獎金。
【影響及借鑒】
「百老匯」這個詞的含義在今天已經不僅限於這條街或劇院集中地,人們用這個詞來指美國戲劇藝術的精粹。作為一個演員真正獲得成功的標志,就是使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百老匯大街一家劇院的霓虹燈廣告上。百老匯同樣創造了很多詞彙,如「站在聚光燈下」,意思是成為公眾注意的中心、成為名人。如果你的名字上了報,或者你成為人們談論的對象,人家就說你「站在聚光燈下」。「百老匯」這個充滿磨礪的地方,每天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歡笑、淚水、驕傲、頹廢在這里更是隨處可見。你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已也有「百萬富翁」變成「窮光蛋」。也許,這就是百老匯的神奇之處,只有置身於那裡才會有充分體會。
位於紐約曼哈頓百老匯大街中段兩旁的劇院是美國戲劇演出的中心,因而百老匯也就成了美國戲劇的代名詞。任何一出戲只要在百老匯的某一劇場有了成功的演出,它就會名揚全美國和整個英語世界,甚至整個西方世界,於是該劇院就會在各地被演出。出自同樣的道理,大多數在美國各地演出成功的戲也會搬到百老匯演出,然後再通過百老匯的名氣向其它地方推進。
音樂劇作為上個世紀發展最快的一 項藝術成果,它的創作理念、製作方式以及市場營銷策略,確實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重 視、學習和借鑒。音樂劇,顧名思義,應為「音樂的戲劇」。但實際上它還融入了大量其他藝術的元素 。就音樂而言,既有美聲又有通俗,既有傳統的管弦樂隊,又有電聲、爵士以及各類混編樂隊;舞蹈語匯也是如此,芭蕾、踢踏、迪斯科、現代舞都可融入其中。音樂劇《獅子王》是美國迪斯尼公司在1994年推出的一部動畫片,該劇獲得巨大成功後,1997年迪 斯尼又製作了同名百老匯音樂劇。這部戲從形象造型到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可謂匠心 獨運。皮影、木偶、雜技、高蹺等一切藝術形式,只要是有利於表現《獅》劇戲劇情景 的,什麼形式都可為我所用。因此,在舞台上展現出的非洲大草原雄渾的氣勢,野獸受 驚後狂奔亂跑驚心動魄的場面,與電影相比也毫不遜色。除了融會多種藝術形式外,音樂劇中音樂、舞蹈、戲劇表演、舞台美術、燈光、音響等舞台藝術的各個綜合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在我們觀看的幾部音樂劇中,幾乎所有的劇目都給我們留了這種印象。不僅演員的表演、演唱將你深深吸引,而且每個環節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音樂劇比傳統的舞台劇更具有一種綜合美感,它在視覺和聽覺上給予觀眾的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讓人們感受到了音樂劇的無窮魅力。
如果拿早期的音樂劇作品和當代作品相比較,就會發現,從題材到內容,以及運用的藝術形式,都體現了一種與時俱進,求新求變的現代意識。這種現代意識一是創作觀念上的,二是技術手段上的。
百老匯音樂劇常常讓你感到它是一戲一法,沒有統一的模式。每個劇目都由題材來決定風格和樣式,而且總能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將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是創作音樂劇遵循的原則。《現代米麗》是一部現代都市題材的音樂劇,創作者巧妙地將劇中人敲擊電腦鍵盤的動作,非常貼切地演化成了一段精彩的踢踏舞。《MAMMA MIA》是發生在希臘小島上的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與之相應的,它的音樂和舞 蹈也是熱情奔放,充滿了浪漫情懷和現代感。這種內容貼近當代生活,形式貼近廣大觀眾的意識,是中國傳統藝術最缺乏的。
百老匯音樂劇還善於運用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創造色彩斑斕的舞台效果。音樂劇的樂隊都不大,多則三十多人,少則十餘人,但它比傳統的管弦樂隊更具有表現力 和感染力,因為它把現代錄音棚的音響處理技術帶入了劇場。由於現代技術的運用,百 老匯音樂劇時常讓你感到是一個規模龐大的樂隊在伴奏。為了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現代 舞台科技在音樂劇中也被大量運用。例如在《MAMMA MIA》的舞台上有一部隱藏的液壓 平台,劇終時,平台慢慢升起,向天幕的大海延伸,一對戀人站在這個平台上走向海邊 。明月、大海、戀人,創造出了如詩如畫的舞台美感。在《阿伊達》中也有神奇的舞台 視覺效果,游泳池的那一幕里,演員們看起來好像是浮在池子里,而實際上他們是被吊在空中。
思考百老匯現象,還不能不說到它的推票和宣傳技巧。百老匯的戲票,說起來貴得可以,二百美元一張也不鮮見。然而,百老匯的售票方式實在靈活,七八張就按團體票對待,可以打折。到了下午,時代廣場前面專門有一個賣售當天剩餘票的地方,一般能夠買到對折票。所以在這里經常能夠看到排隊買便宜票的長龍。在宣傳方面,百老匯在廣告的設計與展示上高招迭出。有的廣告甚至在開演幾年前就殺將出來,鋪天蓋地,盡人皆知,有的暗裡策劃,進行極富創意的正反炒作,撩撥你的神經,激活你的好奇心,更有一種逼你沒商量的路數,如給《紐約時報》版面的錢先由廣告公司墊付,至於戲劇製作人給廣告公司多少錢,則看宣傳給舞台劇帶來的上座率如何而定。被逼上樑山的廣告公司只好絞盡腦汁,靠出奇制勝的「極品」廣告來引發觀眾注意進而自願掏腰包。像《歌劇魅影》那句煽情無比的廣告詞:「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樂劇,那麼《歌劇魅影》是你惟一的選擇。」自然容易把觀眾引進劇場。
【外百老匯】
外百老匯是指紐約商業性戲劇中心之外的戲劇活動,多半由一些劇團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劇院或租用的舊廳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紀初就曾以先鋒派姿態出現,主要特徵是以較低成本進行戲劇實驗,並為百老匯不加賞識的戲劇工作者提供演出機會。兩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匯劇院都成立於紐約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華盛頓廣場劇院,演出一些為商業性劇院忽視而具有藝術價值的戲劇,後於1919年演變成同仁劇院,在提高美國戲劇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羅文斯頓劇社,由華盛頓廣場劇院的一些成員於1915年在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建立,旨在「給美國劇作家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躍了十幾年,尤以首先演出E.奧尼爾的劇作而聞名。
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外百老匯曾是上演工人戲劇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劇作的場所,其中最知名的劇團是M.哥里利克的集體劇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百老匯不僅上演新劇目,也復演百老匯演出失敗的劇目,而且勇於在導、表演和演出風格上進行大膽探索,從而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外百老匯運動。60年代,外百老匯每年約上演80多個劇目,包括古典劇、嚴肅劇、喜劇、實驗劇和歌舞劇等各種流派的戲劇作品。 但是外百老匯在60年代後也漸趨商業化,演出費用不斷上漲。一些年輕劇作家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館、酒吧、頂樓或教堂以極低成本演出更加新穎的實驗劇。
㈡ 求邁克爾·道格拉斯演的一本老電影,主題是百老匯為一出戲選演員的
是這部1985年的《歌舞線上》
英文名: A Chorus Line
中文名: 歌舞線上
導 演: ( 理查德·阿滕伯勒 Richard Attenborough )
主 演: ( Michael Blevins) ( Yamil Borges) ( Jan Gan Boyd) ( Sharon Brown) ( Gregg Burge) (邁克爾·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上 映: 1985年12月09日 美國
劇情介紹:
本片改編自尼可拉斯甩丹提 (Nicholas Dante) 的七十年代美國經典舞台劇,曾於紐約百老匯連續公演十四年,上演場次更勝《歌聲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以及《孤星淚》(Les Miserables),僅次於《貓》(Cats)。故事講述一位要求極高的導演正為新劇選角,吸引大量舞林高手前來試鏡,一關又一關的考驗,最後只篩選剩十數位精英,他們准備施展渾身解數,為求取悅導演,爭取幾個演出席位,但是眾人可知道,這位導演其實是要求些甚麼?
㈢ 百老匯的旋律的精彩影評
電影是文化的、藝術的、商業的、娛樂的產物,同時更是科技的產物。電影科技上的一些重大突破(例如聲音、彩色、特技等),足以改變電影創作的根本面貌,扭轉整個電影製作的潮流,其影響較任何大導演或大明星都來得重要。明白了這層道理,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有聲歌舞片《百老匯的旋律》能夠在第二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脫穎而出,勇奪最佳影片的榮譽。
在電影史上,1927年華納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是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此片是一部歌舞片,有完整的歌曲和對白,不像默片時代的歌舞片都用「罐頭音樂」和音響效果作配音充數。由於本片為電影工業帶來革命性的先鋒意義,因此在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頒特別獎加以表揚。美國影藝協會第二年再將最佳影片榮銜頒予第一部作全國廣泛發行的有聲歌舞片《百老匯的旋律》,則是進一步肯定有聲片在整個電影工業中的重要性。美國電影界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幾乎全面從默片轉變為有聲片製作,,跟金像獎的推波助瀾應該脫不了關系。奧斯卡作為代表美國電影工業的一個「行業獎」,其性質與定位益發明顯了。
《百老匯的旋律》是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有聲歌舞片,片長104分,由哈瑞·貝蒙特導演。此片上映時標榜「百分之百對話、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顯見這些新奇玩意對觀眾的吸引力。據悉本片的製作費只花了38萬美元,影片租金收益卻高達300萬美元,難怪米高梅公司見獵心喜,日後一連串開拍多部更大型的歌舞片,成為最具好萊塢特色的一種類型電影。
本片劇情描寫兩個鄉下姐妹漢克(貝茜·洛夫飾)與昆妮(安妮塔·佩琪飾)到大都會紐約打天下。在家鄉老朋友艾迪(查爾斯·金飾)的引薦協助下,她倆加入了當時最著名的「齊格飛歌舞團」當歌舞女郎。漢克一直喜歡著艾迪,艾迪卻情不自禁地愛上長得亭亭玉立的昆妮,但礙於漢克的情面卻不能有所表示。另一方面,昆妮在歌舞表演中偶然獲得富翁傑克的賞識,對她展開鮮花和珠寶的追求攻勢,昆妮幾乎迷失其中。漢克為了盡姐姐的責任,不斷對昆妮勸告提醒,不要墮入傑克的圈套。昆妮亦想回頭,但她發現艾迪已愛上她,為了不想奪去漢克的心上人,竟故意又再跟傑克親近。直至漢克發現艾迪喜歡的人是妹妹而不是自己,決定揮慧劍斬情絲,用激將法刺激艾迪,表示她一向只是跟艾迪玩愛情游戲,其實並沒有真的愛他,假如艾迪不是懦夫,他應該挺身從傑克身邊搶回自己的愛人。艾迪果然到傑克的舞會上英雄救美,將快要羊入虎口的昆妮救出。最後,艾迪與昆妮終成美眷,漢克則退出齊格飛歌舞團,展開自己的新事業。
本片故事結構簡單,情節發展直接,人物個性鮮明,雖然顯得老套,但具有一種「戲劇原型」的吸引力。日後很多好萊塢的歌舞片,基本上都受到本片劇情模式的影響。
就編導技巧而言,本片的表現相當平凡,但演員的表現卻生氣勃勃,熱情洋溢。尤其漢克那種剛強不屈,據理力爭的大無畏精神,使她的角色特別討人喜歡。漢克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面對歌舞團大老闆齊格飛,抗議他沒有公平對待她們兩姐妹的歌舞試演,跟著又幾乎跟排斥她們的歌舞女郎打起架來,在在使漢克顯得像女強人般令人敬畏。所以當她為了成全昆妮與艾迪的愛情而忍通自我犧牲時,其表演特別感人肺腑。貝西洛夫成為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者並非幸至。此外,叔叔一角將口吃者的喜劇趣味把握得相當好,也為本片帶來不少輕松幽默感。
除了三角戀愛的故事得到一般觀眾喜愛之外,本片首次在大銀幕上呈現娛樂圈幕後動態也顯得相當吸引人,讓平凡老百姓獲得一種「窺探藝人私生活」的快感,所以票房反應十分熱烈。相形之下,本片的歌舞表演就顯得相當簡陋,不但舞檯布景多屬平面構圖,舞蹈編排和演出規模看來也只有「晚會表演」的小兒科水平,跟人們想像中齊格飛歌舞團的豪華氣派相去甚遠,只要比較一下在七年後得獎的《歌舞大王齊格飛》,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好萊塢的歌舞片發展進步神速。
整體說來,本片的價值主要在於其歷史性技術變革的開創地位,在電影藝術上的表現則顯然已經落伍。例如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本片首次採用了「音畫對位法」(漢克在室內聽到了街上傳來汽車開走的聲音,知道昆妮已隨傑克而去,因而其臉部特寫鏡頭露出悲戚之情,旋即決定對艾迪採用激將法,要他馬上去把昆妮追回來)。這種利用「畫外音」作為戲劇張力來源的電影創作手法,就是有聲片帶來歷史性技術變革的證明。然而,導演在本片仍然採用默片時代的字幕卡來過場並交代故事發生地點,則顯示他的創作意識基本上仍是保守的。
㈣ 求1929年哈里·博蒙特執導的電影《百老匯的旋律》網盤
鏈接: https://pan..com/s/1te6hNaw5mvTMspSoTttumg
《百老匯的旋律》是由哈里·博蒙特執導,查爾斯·金、安妮塔·佩吉、貝茜·洛夫等主演的歌舞愛情片,於1929年2月1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一對姐妹花來到紐約求發展,加入百老匯歌舞團並愛上了同一個人,最後姐姐退出成全妹妹的浪漫愛情故事。兩個鄉下好姐妹漢克與奎妮到大都會紐約闖天下。在家鄉老朋友艾迪的引薦協助下,她倆加入了當時最著名的歌舞團並當上了歌舞女郎。漢克與艾迪一直相愛,艾迪也曾提過結婚,但艾迪卻又情不自禁地別戀上了長得亭亭玉立的奎妮,他礙於漢克的情面卻不能有所表示。另一方面,奎妮在歌舞表演中偶然獲得富翁賈克的傾慕,賈克對她展開鮮花加珠寶的追求攻勢。漢克對賈克的人品極不看好,為了盡姐姐的責任,不斷勸告奎妮提醒她不要落人賈克的圈套,但妹妹奎妮迷失其中,不聽勸告使姐姐傷心。艾迪對奎妮和賈克約會很是嫉妒和氣憤,之後向奎妮表明心思。當漢克發現艾迪喜歡的人是妹妹而不是自己時,便決定斬斷情絲,用激將法刺激艾迪,表示她一向只是跟艾迪玩愛情游戲,其實並沒有真的愛他,假如艾迪不是懦夫,他應該挺身從賈克身邊搶回自己的愛人。艾迪果然到賈克的舞會上英雄救美,將快要羊人虎口的奎妮救出。最後,艾迪與奎妮走到一起,漢克則作出犧牲退出紐約的歌舞團,發展自己的新事業。
㈤ 求《子彈橫飛百老匯》1994年百度雲資源,約翰·庫薩克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axaK3-LR_5x3o5o_fWMLCQ
黛比·瑪扎、布萊恩·麥克康納契、托尼·西里科、維克托·科利采奇奧、路易斯·艾波利托、吉恩·坎菲爾德、Peter Castellotti、約翰·文堤米利亞、麗莎·阿圖羅、保羅·赫爾曼、Shannah Laumeister、安妮喬愛德華茲、Molly Regan、約翰·多馬尼安、德歐·哈頓、托尼·戴勞、霍華德·厄斯金、貝奈·韋努塔、肯·羅伯茨、詹妮弗·范戴克、皮特·麥克羅比、約翰·霍伊特、Bruce Roberts、Patty Kathman、Rick Washburn
類型: 喜劇、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1994-09-06(威尼斯電影節)、1995-02-24(美國)
片長: 98 分鍾
又名: 子彈穿過百老匯、百老匯上空的子彈
長久以來,劇作家大衛(約翰·庫薩克 John Cusack 飾)都過著鬱郁不得志的生活,藝術家特有的清高讓他對如今腐敗混亂的話劇界充滿了失望之情。
為了討好情婦奧利芙(詹妮弗·提莉 Jennifer Tilly 飾),黑幫大佬看中了名不見經傳的大衛的劇本想要投資,作為前提條件 ,大衛必須讓奧利芙飾演主角。雖然奧利芙嘮叨的個性和蹩腳的演技讓大衛深感抓狂,但在利益面前,他痛苦的屈服了。就這樣,一個奇怪的劇組誕生了。
劇本的漏洞,女演員們之間的矛盾,男主演日益肥胖的身材都讓大衛感到絕望,但令他驚奇的是,一直監視著奧利芙的保鏢契奇(查茲·帕爾明特瑞 Chazz Palminteri 飾)在無意中展現了過人的編劇才能。在契奇的幫助下,被改寫的劇本居然獲得了盛大的成功,與此同時,契奇對由自己操刀的劇本展現出的病態執著和劇組里混亂的男女關系讓大衛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㈥ 百老匯都有哪些經典劇目,讓人不看後悔
百老匯經典劇目有《貓》、《芝加哥》 、《澤西男孩》。
直到1997年的《芝加哥》 重播才最終獲得托尼獎的認可,最年輕的百老匯經典。與上述三個經典的年份相比,《澤西男孩》絕對年輕。 自表演以來,他已經贏得了57個獎項,其中包括托尼獎和奧利弗獎。萊梅的最佳音軌等可以說是百老匯最快的經典曲目。音樂劇《澤西男孩》是基於1960年代美國著名搖滾樂隊四季樂隊的真實成名而制,並使用音樂講述了傳奇樂隊成長背後的故事。
㈦ 有哪些百老匯的歌舞劇電影
《發膠》:本來是好萊塢1988年的電影,2002年被百老匯改編成歌舞劇,2007年又被好萊塢拍回來。但是「新版本(2007年版)的故事並非是1988年的重拍版,也不是2002年音樂舞台劇的電影版,而是綜合了兩位『先輩』特點的新故事。」
《追夢女郎》:改編自1981年百老匯的同名舞台劇。
《媽媽咪呀》:1999年首演在倫敦,2001年登上百老匯舞台,2008年改編成電影。
《理發師陶德》:最初是一部在英國演出的戲劇,後來被百老匯改編,再後來又被多次改編成電影。最早一部由它改編的電影是在1926年,最近一部是在2007年(由蒂姆·伯頓執導,約翰尼·德普主演)。
《音樂之聲》:《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改寫而成的,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
《窈窕淑女》:《窈窕淑女》原本是據英國劇作家肖伯納的劇作《賣花女》改編的音樂歌舞劇。1964年發行了電影,由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改編。
還有《芝加哥》
《美女與野獸》是先有迪士尼的電影,然後百老匯把電影改編成音樂劇。
㈧ 跪求子彈橫飛百老匯1994年上映的由約翰·庫薩克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子彈橫飛百老匯BulletsOverBroadway(1994)》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elW-YRJ8jhx9UvvHCkTEuQ
長久以來,劇作家大衛(約翰·庫薩克JohnCusack飾)都過著鬱郁不得志的生活,藝術家特有的清高讓他對如今腐敗混亂的話劇界充滿了失望之情。為了討好情婦奧利芙(詹妮弗·提莉JenniferTilly飾),黑幫大佬看中了名不見經傳的大衛的劇本想要投資,作為前提條件,大衛必須讓奧利芙飾演主角。雖然奧利芙嘮叨的個性和蹩腳的演技讓大衛深感抓狂,但在利益面前,他痛苦的屈服了。就這樣,一個奇怪的劇組誕生了。
劇本的漏洞,女演員們之間的矛盾,男主演日益肥胖的身材都讓大衛感到絕望,但令他驚奇的是,一直監視著奧利芙的保鏢契奇(查茲·帕爾明特瑞ChazzPalminteri飾)在無意中展現了過人的編劇才能。在契奇的幫助下,被改寫的劇本居然獲得了盛大的成功,與此同時,契奇對由自己操刀的劇本展現出的病態執著和劇組里混亂的男女關系讓大衛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㈨ 百老匯新劇《漢密爾頓》為什麼如此火爆
首先,漢密爾頓作為不太為人熟知的開國元勛之一,他的故事正中美國社會一直以來有著強烈需求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確文化。作為傳記性的音樂劇劇本,《漢密爾頓》既囊括了宏大的歷史場面,也細致刻畫了每個小人物的性格特徵以及喜怒哀樂。這讓觀眾在充滿自豪感的回顧美國建國始末的同時,更加貼近並了解劇中的人物,產生一種微妙的情感投射。比如說劇中除了漢密爾頓的政治生涯之外,還著重描寫了他與妻子、兒子的感情,美國建國第一起桃色丑聞,以及最後使他生命終結的那場撲朔迷離的決斗疑團。歷史學家羅恩-切爾諾夫(Ron Chernow),也是撰寫漢密爾頓傳記的作者,這樣評價這部劇:「人物的戲劇性的精髓,包括他膨脹的野心、聰明的頭腦、對政績的痴迷、奮發努力的天性、滴溜亂轉的眼神,以及出現失誤的判斷力,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符合市場需求的題材,和一個錯綜復雜、鮮為人知的故事,這些都是《漢密爾頓》成功的前提條件。
接下來便是音樂的大膽、多樣、非主流。此劇的作者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是1980年生於紐約的波多黎各裔演員、作曲家、作詞家、饒舌歌手。早在1999年時,他大二時便寫出了第一版的《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 2008年,他在《身在高地》中已經開始嘗試不同種類的音樂形式,將嘻哈、拉丁音樂等融入到音樂劇中,並獲得托尼最佳音樂劇獎。此次他在《漢密爾頓》中的做法更是「膽大包天」,一聽便知,這從頭至尾每一曲的音樂類型都與傳統意義上的百老匯音樂劇相去甚遠。節奏感極強的饒舌貫穿始終,加上Lin-Manuel一直以來最為擅長的幽默感,滿場觀眾時而和著鼓點、點頭晃腦,時而拍掌大笑、前仰後合。
回溯百老匯音樂劇中的音樂類型,其實與發展迅猛的舞台和燈光設計比較,幾十年來變化很少,算是有些固步自封,導致近幾年新劇除了炫酷的舞台和電影明星的加盟之外,多少有些大同小異。起源於黑人街頭文化的嘻哈音樂,雖然在音樂產業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主流戲劇界卻一直被拒之門外。這種音樂形式從上世紀90年代中起,已經逐漸成為美國流行樂市場的頂樑柱,並在大眾心中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再加上Lin-Manuel個人對饒舌的深刻理解,他從角色身上體會到的充滿自由的嘻哈精神,以及他將音樂與故事無縫接合的能力,使得《漢密爾頓》這部音樂劇獲得評論界和票房的雙重成功。
《漢密爾頓》另一大膽的選擇便是幾乎全部啟用黑人和拉丁裔演員,十位主演中只有一位白人演員,幾十位群舞演員中也只有一位白人舞者。百老匯音樂劇選角幾十年來一直頗受詬病,1902年被報紙用來形容入夜後百老匯大街燈火通明盛況的昵稱「白色大道」(Great White Way)也被譏諷為是形容舞台上演員膚色的詞。黑人和拉丁裔演員極少能夠登上百老匯舞台的情況在這兩年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比如「劇院魅影」的第一位黑人「魅影」,以及現在每部音樂劇的群舞中都會有且只有一位黑人。但是能夠像Lin-Manuel一樣,敢於將白人與少數族裔演員比例完全顛倒的人,在主流戲劇界幾乎還是聞所未聞。在采訪中,有人問他少數族裔扮演「國父」是否會讓觀眾因為覺得不真實而頻繁出戲時,他說,「我們的演員表看上去就和現在的美國一樣。」 這樣的演員選擇初看有種不成功便成仁的壯烈,細想卻發現除了能增強嘻哈音樂的表現力之外,更是跟上了「無膚色差別的選角」(Color-blind Casting)為少數族裔爭取權益的潮流,以及美國愈發追求各個領域平等開放的大環境。
轉自 豆瓣
作者 夏爾米米米
㈩ 有哪些百老匯的歌舞劇電影
"《音樂之聲》
"
歌劇魅影
"《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年
"
《媽媽咪呀》
歌舞青春
灰姑娘 俄羅斯
"《萬世巨星》
Jesus Christ Superstar,2001年
"
"《劇匠魅影》
又譯「麥金托什的音樂劇世界」,Hey, Mr. Procer! The Musical World of Cameron Mackintosh,1998年
"
"《約瑟夫和他的夢幻綵衣》
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1999年
"
"《貝隆夫人》
Evita, 1996 年
"
"
"《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 de Paris, 1998 年
"
"《屋頂上的提琴手》
Fiddler on the roof, 1971 年
"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 年
"
"《國王與我》
The King and I, 1956 年
"
"《奧立佛》
Oliver, 1968 年
"
"《綠野仙蹤》
The Wizard of Oz, 1939 年
"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年
"
"《變身怪醫》
Jekyll & Hyde
"
"《紅磨坊》
Moulin Rouge, 2001 年
"
"《你好,多莉!》
Hello, Dolly! 1969 年
"
"《野姑娘傑恩》
Calamity Jane , 1953 年
"
"《歌廳》
Cabaret, 1972 年
"
"《油脂》
Grease, 1978 年
"
"《我最愛的百老匯女主角》
My Favorite Broadway - The Leading Ladies, 1999 年
"
"《音樂人》
The Music Man, 1962 年
"
"《歡樂滿人間》
Marry Poppins, 1964 年
"
"《聖誕夜驚魂》
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1993 年
"
"《平步青雲》
A Chorus Line, 另譯《歌舞線上》,1985 年
"
"《妙女郎》
Funny Girl , 1968 年
"
《灰姑娘》Rodgers and Hammerstein's Cinderella, 1965 年
"《恐怖小店》《綠魔怪人》
Little Shop Of Horrors, 1986 年
"
"《威利沃卡和巧克力工廠》
Willy Wonka And The Chololate Factory,通譯〈歡樂糖果屋〉,1971 年
"
"《吻我,凱特》
Kiss Me, Kate,通譯〈刁蠻公主〉, 1953年
"
"《八美圖》
8 Women ,通譯〈八美千嬌〉,2002 年
"
"《毛發》
Hair, 1979年
"
"《芝加哥》
Chicago, 2002 年
"
"《印度往事》
lagaan-once upon a time in india, 2001 年
"
"《南方公園》
South Park: Bigger Longer & Uncut, 1999 年
"
"《名揚四海》
Fame, 1980 年
"
"《爵士春秋》
All that Jazz, 1979 年
"
"《羅塞福鎮的姑娘們》
The Young Girls of Rochefort, 通譯《柳媚花嬌》,1967 年
"
"《大家都說我愛你》
Everyon Says I Love You, 1996 年
"
"《雌雄莫辨》
Victor-Victoria, 1982 年
"
"《琪琪》
Gi Gi,通譯《金粉世界》, 1958 年
"
"《最愛百老匯情歌》
My Favorite Broadway: The Love Songs, 2001 年
"
"《布魯斯兄弟2000版》
Blues Brothers 2000,通譯《鬼馬兄弟2000》,1998 年
"
"《大力水手》
Popeye,1980年
"
"《白色聖誕節》
White Christmas,1954年
"
"《製片人》
The Procers,1968年
"
"《紅菱艷》(The Red Shoes) (1948)
"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 (1951) 本片又譯《花都舞影》或《花都艷舞》,
"
、《周末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 (1977)
喬的咖啡屋
法語音樂劇Autant en emporte le vent《亂世佳人》,
音樂劇《憑什麼我愛你》
《瑪麗蓮》
《雪狼湖》
霧都孤兒:特別收藏版Oliver Twist
音樂劇《兵馬俑》,
音樂劇《蝶》
"百老匯八大經典表演:The Lion King(獅子王)Les Miserables(悲慘世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劇魅影)
Mamma Mia!(媽媽咪呀!)Chicago(芝加哥)
little mermaid(小美人魚)
Hairspray(發膠)
Wicked(罪惡壞女巫)
"
百老匯音樂劇的「九宗最」1、 人性內涵最深刻的音樂劇——《悲慘世界》2、最接近歌劇風格的音樂劇——《歌劇魅影》3、最顛覆傳統的現代音樂劇——《吉屋出租》4、最能感受快樂的時尚音樂劇——《媽媽咪呀!》5、最負盛名的音樂劇——《貓》6、綜藝語匯最豐富的音樂劇——《獅子王》7、最感人的音樂劇——《西貢小姐》8、音樂最經典的音樂劇——《音樂之聲》9、最正宗的百老匯音樂劇——《42街》
巴黎聖母院